遲來的兒童節祝福。
也祈願我們的下一代,不再畏懼中國的威脅,成為正常國家的國民,以身為台灣人自傲。
#兒童節快樂
#台灣就是台灣
#單車失竊記
台灣就是台灣!不是中國台灣也不是中華台北
#吳明益 #曼布克國際獎
曼布克國際獎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八卦
分享中華商場還在的西門町
中華商場1961年至1992年
永恒的懷舊聖殿
於1992年10月20日動工拆除
圖片日期:1988/1/2
追憶中華商場新聞
【2018-04-22/聯合報/A6版/綜合】
消失26年…中華商場仍在老台北人心中
【記者邱瓊玉、陳靖宜、賈寶楠╱台北報導】一九六一年四月廿二日落成啟用的中華商場,曾是台灣最大、最時尚的百貨地標,僅管早在一九九二年拆除,消失了廿六年,至今仍是許多人記憶中的「台北一景」。
中華商場原位在北市中華路一段,北起忠孝西路,南至愛國西路,由八座各三層的大樓組成,各棟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容納一千六百多個店家,是當年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
文史工作者張哲生說,五十七年前沒有百貨公司,中華商場就是地標,販售全台灣最新鮮、最潮的玩意,舉凡珍珠瑪瑙、音響電腦、南北美食、西服戲服、皮件骨董等應有盡有,還有診所、咖啡廳、寵物店,滿足各種消費需求。
文史工作者高傳棋表示,年過四十五歲的台北人,小時候就算沒來過,也曾路過或聽過中華商場;當時中華商場有最新的隨身聽、球鞋等舶來品,小朋友考得好,爸媽的獎勵就是去商場購物。
一九六五年商場頂樓架起大量霓虹燈廣告看板,把當地點綴成不夜城。當時搭火車進台北遠遠就可看到,民眾對台北第一印象、第一個要逛的就是中華商場,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就來此拍攝。
已故藝術家李國修在中華商場長大,父親開設戲靴店,舞台劇「京戲啟示錄」就是李家傳記。甫入圍曼布克國際獎的小說家吳明益,父親也在中華商場開鞋店,他寫「天橋上的魔術師」一書勾勒童年生活風貌,許多人發現原來當年天橋上有奇幻的雜耍表演。
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白先勇著作「孽子」都有在中華商場的一段故事,旺福樂團一首「我小時候都去中華商場」更道盡當年商場繁華。
中華商場因美化市容而建,卻也因美化市容被拆。後來台北市政府決定「把中華路變成台灣的香榭大道」,並降低捷運興建成本,決定拆除中華商場,一九九二年十月廿九日,中華商場正式走入歷史。
#報時光UDNtime
#懷舊不滅
曼布克國際獎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八卦
#即時快訊
#恭喜吳明益
曼布克國際獎今日晚間公布入圍名單(Longlist),台灣作家吳明益以《單車失竊記》英文版(The Stolen Bicycle)名列榜上。這也是首次有台灣作家入圍該獎項。
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創辦於2004年,原為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文學獎,以英文創作的作家或翻譯為英文的書籍皆可參賽。2016年起改為每年頒布給一部譯為英文的作品,獲獎作品其獎金由作者與譯者共享。
今年入圍的13本作品,分別來自法國、西班牙、德國、韓國、阿根廷、匈牙利、奧地利、伊拉克、波蘭和台灣。除吳明益外,尚有兩位亞洲作家,分別為韓國作家韓江及伊拉克作家阿荷馬德.沙達威。
韓江曾於2016年以《素食者》拿下改制後的第一座曼布克國際獎,是該獎第一位亞洲得主,今年韓江再度以《The White Book》強勢問鼎獎座;阿荷馬德.沙達威為阿拉伯國際文學大獎得主,新作《巴格達X怪客》(Frankenstein in Baghdad)於今年在台出版,為台灣第一本由阿拉伯文直譯為中文的當代文學。
完整入圍名單請讀: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8/mar/12/man-booker-international-prize-longlist-han-kang-laszlo-krasznahork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