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禁建48年,是每任市長頭痛的問題,所以乾脆視而不見。
民國100年,市府終於訂了一個「曼哈頓計劃」,要把社子島填高到8.1公尺,差不多等於2樓以下全部要填滿,整個社子島的歷史紋理、社會模式通通消滅。
我開玩笑說,這不是曼哈頓計劃,而是「社子島滅村計畫」。
面對氣候劇烈變遷的現代,舊的開發思維已經不合理,在地居民i-Voting選出的「生態社子島」開發計畫,就是與大自然共生的精神,符合當地的生態,將社子島的廟宇、歷史建築、老樹等有形無形文化資產「就地安置」,將社子島的歷史紋理給保留下來。
過去3年,我們舉辦大大小小的說明會,成立專案辦公室、駐地工作站,挨家挨戶訪查,新的開發計畫總算通過內政部的都市計畫審查,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新的開發方式會分期分區開發,但是「先安置、後拆遷」是基本原則,我們預計興建4,500戶安置住宅,讓所有社子島的居民都可以用承購或承租的方式繼續居住在社子島,我們會做到100%列管,「戶戶有安置」計畫,沒有居民會因為區段徵收而被趕出門。
開發案通過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很多困難,但我們會一條一條解決。環南市場、斯文里三期整宅改建這些困難的案子我們都可以成功了,社子島也一定可以。
#社子島開發
#進步價值光榮城市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萬的網紅天下雜誌vide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東方的居禮夫人」吳健雄博士,曾在美國曼哈頓計劃中扮演革命性的角色,並在多年後,用精確的實驗證實了「宇稱不守恆」的革命性發現。 作為在美國的華人移民,她不僅克服了語言和文化的差異,還在當時以男性為中心的科學界中,憑著傑出的實驗物理成就,奠立一個超越性別、種族和文化的崇高地位。2752號小行星便是...
曼哈頓計劃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八卦
1945年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兩次原子彈
原子彈引爆後的巨大破壞。黑白紀錄片AI Colorized色彩
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在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造成數十萬日本平民死亡。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並促使日本投降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盟軍在空襲日本多個月後,準備進行沒落行動以進攻日本本土。雖然二戰歐洲戰場於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後結束,但太平洋戰爭仍在進行。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但日本政府對此並未表明態度。美國考慮到倘若強行登陸日本則可能會導致巨大的人員傷亡以及蘇聯可能會從北部登陸而導致日本分裂,於是計劃採用曼哈頓計劃中成功製造的核武器,並分別於8月6日及9日在廣島與長崎投下小男孩原子彈及胖男孩原子彈。廣島約有90,000人—166,000人因核爆而死亡,長崎則有60,000人—80,000人死亡。
長崎遭受核彈轟炸後6天,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並於1945年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象徵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影響所及導致日本政府於1967年宣布非核三原則,聲明其不擁有、不生產、不引進核武器。
曼哈頓計劃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八卦
#防疫泡泡演唱會 🇺🇸 🎸🤘
「眼前的泡泡演唱會,就是未來的表演日常?」美國在上週舉行了全球第一場因應疫情的「防疫泡泡演唱會」,由80年代老牌搖滾樂團「烈焰紅脣」(The Flaming Lips)在故鄉奧克拉荷馬州領先開唱。這個世界首創的「防疫泡泡演唱會」(bubble concert),簡單來說就是把樂手、主唱、還有現場的100名觀眾,全都個別裝進巨大太空球(zorb ball)裡面。在過去一年因為疫情的衝擊,音樂表演等大型活動演出被迫取消,而現今的泡泡演出型態,會不會就是在與病毒共處的未來中,成為演出的日常風景?防疫泡泡又真的有辦法全面防護嗎?
.
The Flaming Lips是1983年成軍的另類搖滾樂團,以迷幻的編曲風格、誇張的現場表演、以及充滿詩意的歌詞吸引歌迷。最著名的專輯包括描述美蘇冷戰的《The Soft Bulletin》(名稱影射參與過曼哈頓計劃等核武科學家的《原子科學家公報 》Atomic Bulletin)、以及充滿實驗性的《Yoshimi Battles the Pink Robots》,也曾經得到3次葛萊美獎項。
.
不過被關在泡泡裡面,到底要怎麼看表演?根據BBC報導,The Flaming Lips於22與23日的兩場演場會中,觀眾區域被切割成10x10的社交距離空間,在每個框框中各安置一個泡泡裝置。充氣後的泡泡內部,氧氣最多可以容納2-3人觀看表演,並且各自都裝有高頻揚聲器、拉鍊開關、一瓶水、一條毛巾、電池電風扇裝置──另外,還有一個「我要尿尿/我好熱」的標誌。如果觀眾在表演過程中需要如廁,就必須在工作人員護送下,口罩戴好戴滿才能前往廁所。
.
因為觀眾被關在泡泡裡,拍手聲音傳不到舞台上,所以如果要表達興奮情緒,就要用力敲敲泡泡的頂端。至於散場怎麼辦?則是所有人一起慢慢地手腳並用,推動泡泡到出口處,才能夠拉下拉鍊。雖然隔著透明的塑膠膜觀看,但這樣的設計已足夠讓聽眾有參與感,聽得到完整現場音樂、全程保持社交距離。
.
但只靠塑膠泡泡真的有防疫功效嗎?公衛專家就向《紐約時報》表示:理論上如果場館本身空氣流通良好,泡泡作為一種保護性屏障確實可以減少傳播風險。但沒有其他足夠的證據能證明這些泡泡有明確防疫作用,因此建議一般民眾至少還是要戴上口罩。
.
泡泡演唱會的概念最初來自於主唱Wayne Coyne的突發奇想。The Flaming Lips 本來就擅長結合各種奇幻絢爛的藝術裝置──LED燈藤蔓、整片氣球海、彩虹橋──進行表演。Coyne更曾把自己裝進太空球跳下台人體衝浪、或戴著天使翅膀騎彩虹獨角獸唱歌。遭遇2020年疫情,The Flaming Lips熱愛的太空球剛好成為最佳的表演形式。「我們就是想試看看,面對全球疫情問題,有沒有可能因此發展出全新的live表演形式。」Coyne說。
.
另外The Flaming Lips的代表作〈Race For The Prize〉,也是這次不少歌迷關注的焦點之一。這首寫於1999年的曲目,收錄在專輯《The Soft Bulletin》中,描繪科學研究、軍備競賽並反思人類的渺小與對未知的焦慮。
.
〈Race For The Prize〉講述兩個科學家急著想找出能夠拯救世界的解藥,但是兩人必須互相競爭以獲取至高無上的榮譽,影射諷刺90年代剛結束不久的美蘇冷戰跟無止盡的核武軍備競賽。歌詞寫道:
.
「兩個科學家正在彼此競爭,為了全人類的幸福」
(Two scientists are racing for the good of all mankind.)
「他們也只是有著妻子與孩子的凡人之軀」
(They're just humans with wives and children)、
「在顯微鏡之下,我們的希望卻互相牴觸」
(Under the microscope, hope against hope)。
.
剛好也相當符合疫情至今,病毒與人類的無盡角力,各國疫苗技術互相競逐、嚴重拉大的貧富不均、美中疫情新冷戰的競合張力⋯⋯等種種時代精神。毫無懸念地,Race For The Prize成為這次演唱會的重要曲目之一。
.
當主唱Coyne在舞台高舉「Fuck You Covid 19」的金色氣球時,台下各個氣泡也發出「無聲」的歡呼。魔幻的景象,對應到今年51周年卻必須取消的Glastonbury音樂節、以及全球確診數將滿一億人的事實⋯⋯或許也象徵著,即使疫情終會落幕,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演唱會文化,也將不復以往,而是會在不遠的將來,以全新的模樣與我們相見。
.
photo credit:(1)(2) The Flaming Lips/Live Video 截圖(3)Nathan Poppe 推特/當日開場前還沒充氣的泡泡們 (4)WayneCoyne IG/演唱會的Fuck You Covid 19
.
#美國 #烈焰紅唇 #TheFlamingLips #音樂 #covid19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搖滾 #演唱會 #防疫 #racefortheprize #live #concert #FuckYouCovid19 #轉角國際 #udnglobal
曼哈頓計劃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評價
「東方的居禮夫人」吳健雄博士,曾在美國曼哈頓計劃中扮演革命性的角色,並在多年後,用精確的實驗證實了「宇稱不守恆」的革命性發現。
作為在美國的華人移民,她不僅克服了語言和文化的差異,還在當時以男性為中心的科學界中,憑著傑出的實驗物理成就,奠立一個超越性別、種族和文化的崇高地位。2752號小行星便是為了感謝她對世界的貢獻,在1990年被命名為「吳健雄星」。
吳健雄:「我想了解物理、我喜歡物理、我懂物理,所以研究物理」。吳健雄晚年用她最後的光與熱,在台灣成立了「同步輻射加速器研究中心」,將台灣在進入21世紀前,推上國際尖端科學研究的行列。
天下雜誌video製作/圖片來源:Wikipedia@Adam Cuerden
#吳健雄 #東方的居禮夫人 #物理 #宇稱不守恆 #曼哈頓計劃 #科學家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需要字幕的朋友,請記得開啟CC字幕 !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video FB粉絲專頁:https://ppt.cc/flhPQx
◎天下雜誌IG http://bit.ly/2R6jfL6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www.cwbook.com.tw/

曼哈頓計劃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評價
父親於郭奕臣10歲時,車禍驟逝,對他有著無與倫比的深切影響。從此,缺席成為他創作的核心。郭奕臣始終在藝術作品中探詢生命的意義,以及存在的本質。同時,創作也協助他釐清、整理自我,逐步接近內在的真實。
郭奕臣認為創作是減法,去除人生那些後來被附加的種種多餘事物,減到不能再減以後,最原初的狀態會自然流露。對他來說,缺席才是生命的真實境況。但郭奕臣並不意圖還原、修復,他在乎的是真實的再現,直視人生失落的各種元素。
大學常蹺課去北美館看展的郭奕臣,某日途經中山足球場,恰巧飛機的巨大影子覆蓋住他的影子,忽然有正被陰影入侵的感觸,他將概念轉化為《入侵》,使飛機影子投影於展覽空間,並搭配聲音效果,創造不存在但又存在的奇詭現場。
而《失訊》則是將無線監視器掛在氣球上讓它升空,直至斷訊為止。此作品分有在西門町拍攝的日間版(長7分30秒)、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的夜間版(長36分)。郭奕臣將兩部影片在拍攝地點的電視牆上重現,企圖改變觀眾的城市視點,也突破商業操作既定性。他以為,《失訊》是處理人與城市環境的疏離關係。其日間版急促而冷異,夜間版則是在不斷往上攀升後,最後只剩城市光點的俯瞰,儼然宇宙星圖,哀艷且壯麗。
郭奕臣整理雜物,發現即可拍相機,因而觸動他進行創作《光年》。一整年,他以365台即可拍相機進行拍攝,累積9755張底片,但只打算在他身後才發表這些照片。此外,他也拍攝他進行攝影的相機,包含相機盒子的細部。透過這組創作,彷如跨越無數光年、來到地球人類眼前的星光,那是爆炸後已死的星球,卻仍舊留下璀璨的光芒。郭奕臣藉此重新摸索攝影是此曾在、死亡象徵的種種意涵,並展開關於缺席者更深沉的探究。
《顯影》則是郭奕臣以智慧型手機上的程式,一個能夠連結全球上線監視器的app,進行螢幕畫面擷取,總數近20000張,拍攝3年,再將之輸出,放置於展場地面,觀眾看展需套著鞋套入場,踩踏照片之上。監視器對郭奕臣來說,就像是攝影機的延伸,某些監視器的構圖甚至有美感,而這是一種攝影師並不在場的角度,但又能創造畫面,他仍舊心心念念思考缺席的意義。而相片置放地面,除質疑照片為何非得懸掛的固定作法,也具有從未親臨拍攝現場的象徵。
近年,郭奕臣創立STUPIN藝術家工作室駐村平台,讓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人脈與空間資源產生流動,比如他與葡萄牙藝術家交換彼此的工作室,也就能夠更為輕鬆與深入於當地駐村。此計畫的概念是游牧式的行動,其精神是每一位創作者自身即為一座藝術村。郭奕臣認為STUPIN是向內又向外的交流,藝術家從自身工作室退位、讓渡給別人之際,其實正在前往另一陌生之境,如此也就有著更多不同對話發生的可能。而此無疑仍具備郭奕臣長久以來所關注的、缺席與在場的複雜辯證。
小檔案
郭奕臣,藝術家,1979年生於台灣高雄,2007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畢業,主修電子影音藝術,目前居住於台北。參與世界各國聯展、博覽會以及多國駐村經驗豐富,於台北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雪梨雙年展、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與德國ZKM……等重要美術館皆曾展出。
個展計有《STUPIN.ORG》、《伊通公園》、《曼哈頓計劃》、《Home-Less is More》、《Behind the Shadow》、《光年》、《What a wonderful WARld》、《We are the WARld》、《突變Mutation》等。
《入侵》代表台灣參加2005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並為歷年來參展最年輕的藝術家,並獲台北獎首獎(2005)與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入圍(2008)。2016年出版童書《宇宙掉了一顆牙》。2017年創立STUPIN藝術家工作室駐村平台。
其作品透過不同的媒材型式,創造出一種詩意兼具情境式的獨特語彙。作品的核心關注於環境與內心歸屬感的消逝與飄盪的精神狀態,並透過不存在的狀態去顯現對生命本質的探索。

曼哈頓計劃 在 曼哈頓計劃第二季線上看- 美劇- Gimy劇迷 的八卦
曼哈頓計劃 第二季劇情:|完結|上個世紀4 0年代初,美國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秘密進行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本劇聚焦投身於這場科學研. ... <看更多>
曼哈頓計劃 在 #曼哈頓計畫- YouTube 的八卦
粒子世界(13)仅仅6年!物理学家用核裂变改变世界格局!曼哈顿计划VS铀俱乐部. 粒子世界(13)仅仅6年!物理学家用核裂变改变世界格局!曼哈顿计划VS铀俱乐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