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政府全面開放境外學生返臺就學,卻獨漏陸生,讓他們成為「反中仇陸」政策的犧牲品。陸生來臺就讀,一直是兩岸青年交流建立友誼的最佳途徑,蔡政府歧視性的做法,令人深感失望與憂心,謹此呼籲全國大學校院的校院長,一起站出來,抗議這項不法、不當、不智之舉。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大敗,割讓亞爾薩斯與洛林兩省給普魯士(德國),兩國仇恨開始發酵。一次大戰德國戰敗,1919年巴黎和會,亞、洛兩省歸還法國。1940年二戰初期,這兩省又被德國奪去;1945年二戰結束後再回到法國手中。
戰後德法兩國政府有識之士都認為,歷史仇恨終需化解。1963年雙方簽署象徵友好和解的《愛麗舍條約》,成立德法青年組織,共同推動超大規模、歷時數十年、數百萬人參與的學生交流計畫。交換生除了在校園學習,也借住當地民宅體驗異國文化,經過年輕世代數十年的深度交流,曾經是世仇的德法兩國,逐漸化解仇恨、走向合作,徹底改變雙方關係。
事實上,從煤鐵聯營、原子能合作、關稅同盟、到1958年建立歐洲共同體,德法兩國是歐洲整合數十年來最積極的推動者。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正式生效,德法都同意放棄他們歷史悠久、引以為傲的貨幣─法郎與馬克,推動歐洲共同貨幣的實施,終讓歐元於2002年成為歐盟多數國家的法定貨幣,為歐洲整合取得重大進展。德法兩國成為歐洲團結的核心與典範,為歐洲帶來長久的和平與繁榮。2017年剛當選法國總統的馬克宏,第一次出訪就是去德國看梅克爾總理。
如同德法兩國推動青年交流化解歷史仇恨,兩岸要建立永續的和平繁榮,也一定要從年輕一代開始。2011年我開放陸生來臺就讀大學院校,到我卸任的2016年,來臺陸生增加到4萬2千多人,成長達50倍,各大學都有陸生。儘管兩岸學生來自不同的社會,但有機會在青年時期交流互動,瞭解越深、誤解就越少,越能建立友誼與共同價值,為兩岸永續和平奠定基礎。事實也證明,許多陸生來臺後,不只對臺灣留下良好印象,並觸發他們對於兩岸未來有更深刻務實的思考,這不是政府用任何宣傳能夠取得的成果。
陸生自2月9日被禁來臺已超過二百天,蔡政府選擇性排除陸生返臺就學,完全是政治考量。這種對待陸生的方式,既不公平,也讓兩岸敵意螺旋更加升高;大陸當局日前就決定,暫停今年的新陸生來臺就讀。我呼籲兩岸當局,不要中斷兩岸青年交流的機會,讓新、舊陸生都能夠來臺,讓共享血緣、歷史、與文化的兩岸青年,能夠跨越政治鴻溝。我也呼應知名政論家王健壯先生日前投書「聯合報」的倡議,呼籲公私立大學校長們挺身而出,一同嚴正要求蔡政府修正錯誤的政策。
蔡英文總統今年4月9日面對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公開指責臺灣種族歧視的時候,曾霸氣回應:「臺灣向來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8月10日接見美國衛生部長阿薩爾時更說,「政治因素不應該凌駕在健康人權之上」。蔡總統說得很對,希望她把同樣標準,用在陸生、陸配及陸配子女身上,拋開歧視,不要讓政治凌駕教育與人權。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為與YAHOO TV合作的特別單元。 今年在金球獎上奪下電影戲劇類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並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風光入圍10項大獎的《1917》,是曾執導《007:空降危機》的英國籍導演-山姆曼德斯的最新電影作品。並網羅了馬克史壯、柯林佛斯、班尼狄克康柏拜區、里查麥登等英國知名演員演出。 ...
普法戰爭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八卦
【馬奈、雷諾瓦與莫內夫人】
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職業生涯初期窘迫困頓,幸好身邊有第一任妻子卡蜜兒(Camille Doncieux ,1847-1879)不離不棄始終陪伴。
雖說兩人婚姻並不受雙方家庭贊同,莫內也曾經為了繼續支領家人提供的每月津貼,並營造兩人已分手的假象,很沒義氣地拋下剛懷上第一個兒子的卡蜜兒在巴黎自力更生,直到小孩誕生才又現身,然而卡蜜兒一直是莫內早期創作的謬思女神。
早從1865年開始,那時候莫內剛從自小成長的諾曼地回到巴黎時沒幾年(他老人家原來於巴黎出生,5歲左右舉家遷往諾曼第地區Le Harve),卡蜜兒就為莫內充當麻豆,在各種畫面裡維持不同姿勢,扮演許多角色。
莫內與卡蜜兒經過多番折騰,終於在1870年7 月底結婚時,長子Jean Monet 都三歲了,這時候也正是普法戰爭業已宣戰,準備開打的前夕。莫內為了逃避被徵兵到前線的可能,又再度丟下妻兒落跑到倫敦避難,但是這回好多了,當年10月份一家人便在倫敦團聚。
普法戰後,這一家子於1871年12月從英國返回法國,搬到塞納河北岸的巴黎郊區阿讓特依(Argenteuil)定居,一住便是7年。這段時間,莫內在此買了一艘小船,多半時間都待在船上研究水光和倒影,盡力捕捉轉瞬變化的光影表現,另外也完成多樣作品,其中大約有20幅就是以卡蜜兒為麻豆。
卡蜜兒當時不僅是莫內的麻豆,也曾出現在其他印象派畫家如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 1919)筆下。
莫內一家居住於阿讓特依時,常有畫家朋友們來訪。1874年夏天,大約是印象派第一次畫展(1874年4月)後三、四個月,馬奈和雷諾瓦一塊來到阿讓特依拜訪莫內,也同時捕捉了莫內夫人帶著兒子在草地上慵懶休憩的一刻。
這是個晴朗舒適的下午,馬奈因為看到莫內夫人母子倆在青翠草地上的可愛身影,迅速擺好畫架開始畫下《阿讓特依花園中的莫內家人》 (The Monet Family in Their Garden in Argenteuil,1874),而他們身後是正在修剪花草的莫內本人。
出身古典學院訓練的馬奈,受到身邊年輕印象派畫家影響,也沉迷於室外光線和色彩,採用了他們的技法,描繪出這動人的一刻。畫面裡遊蕩的公雞、母雞和小雞即是比喻莫內一家三口的親暱關係。
雷諾瓦比馬奈稍晚抵達,他跟莫內借了畫具,也開始在馬奈身旁開始作畫。根據1924年莫內本人回憶,馬奈當時在瞄了瞄雷諾瓦的作品後,偷偷在莫內耳邊說:「這傢伙缺乏天分,你是他的朋友,叫他放棄畫畫這件事吧」。
不過細看雷諾瓦《莫內夫人和她的兒子》(Madame Monet and Her Son in the Garden at Argenteuil,1874),背景雖較馬奈簡單,只有一株樹幹和矮樹叢,還有一隻(很愛搶鏡頭的)公雞,草地上的莫內夫人拿著扇子托著腮,身旁兒子自在地靠在她身邊,但雷諾瓦以自由筆觸、簡潔用筆和明亮色彩,便描繪了如夢幻般輕鬆閒適的夏日午後。
在印象派畫家多著重於自然光下的景物描繪或當代人都市生活寫實時,雷諾瓦卻把重點放在人們彼此之間的親密時光,也無怪乎他呈現的女性感官美被認為是繼魯本斯、華鐸之後的最終代表。
同一天稍晚,莫內終於停下手中花草修剪園藝工作時,也畫下了馬奈在花園內作畫時的情景。不論是出自於感謝馬奈為妻兒作畫,或是畫家隨時掌握創作的本能,這些作品都見證了印象派三位重要人物的互動與交情。
很多時候,除了創作技巧與表現分析之外,畫作背後的故事其實也相當觸動人心,你說是不是?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普法戰爭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八卦
【夏日新橋】
1872年夏季的某一天,雷諾瓦(Auguste Renoir,1841 - 1919)揹起畫架,帶上顏料和工具,前往塞納河上現存最古老的橋樑-新橋(Pont Neuf)準備進行新作品。他扛著一身家當,沿著窄小的樓梯,爬上塞納河右岸某家咖啡館二樓,好取得俯瞰之下更寬廣的視野。
要在人家地盤作畫,當然要先經過允許,何況雷諾瓦此時尚未成名,連印象派第一次畫展都還要兩年後才舉行;即使咖啡館老闆答應讓小畫家待在樓上畫畫,但也只給他一天時間。
為了在一天內完成畫作,事前準備工作顯得更重要。從右岸望向左岸,新橋那一頭的建築物和附近景觀,雷諾瓦早就細細觀察研究過,只差如何描繪當天在橋上行走的人們姿態。幸虧雷諾瓦有個好弟弟-艾德蒙.雷諾瓦(Edmond Renoir,,1849-1944)。
艾德蒙是雷諾瓦家最小的孩子,這時候剛成為一名記者,透過他的轉述,大家才知曉這幅畫的作畫過程。艾蒙德不只協助雷諾瓦與咖啡館老闆交涉,在畫作進行當天,人也在橋上指揮路人→叫他們走慢一點,好讓雷諾瓦取景描繪。可能因為愛德蒙是除了畫家本倫之外,全場最忙碌的人,讓畫家無法忽視他的存在,於是他也入鏡了,而且還出現兩次。
注意到了嗎?畫面右下方和左側都有個戴著硬草帽、手拿柺杖的男子,他們都是艾德蒙。
結果後來雷諾瓦成為大畫家,艾德蒙忙活一整天也值得了。
========================
雷諾瓦雖以人物畫聞名,但其實早期也很認真追求印象派外光(plein air)理論中的光影效果,《巴黎新橋》(Pont Neuf, Paris,1872)便是最佳例證。這應該也是藝術史上第一幅從實際場景取材的背光之作。
畫作中蘊含許多元素,加上恍若置身其中的刺眼光線,乍看之下真容易眼花撩亂,但因畫家以冷色調為主調,再加入黃、紅、藍、紫、綠、白等色彩豐富了整個細節,比如右側橋梁牆面上各種層次的藍,於是繁密中又顯秩序。
上方滿布白雲的晴朗天空就佔據三分之一空間,這麼可愛的朵朵雲可不是隨便幾筆就了事,無論數量、形狀、大小和亮度都已經過精心安排;不信的話可以試著用手遮住幾朵,就知道畫家的用心了。因為陽光太刺眼,讓各式斑駁的色點構成了畫面:建築物、窗戶、煙囪、旗幟、車輛、雕像、人物,這些跳躍於眼前的光線也流淌在天空、雲朵、空氣、水面和橋墩之間。
中間那些巴黎大改造之後才出現的櫛比鱗次奧斯曼式(Haussmann)建築物,完工也才沒多久,以複雜的水平和垂直線條構成另一部分。右下方橋梁形成的對角線與這些水平垂直線條的呼應,形成極為巧妙平衡的效果。
作為叛逆、激進,亟欲改革學院傳統審美觀念的年輕畫家,雷諾瓦不只大膽採用背光角度,還非常帶種地一反傳統,讓地面色彩比天空來得淺淡,好營造耀眼陽光下的炫目效果。結果他成功了。牆上來往的車輛與人群透過他精妙安排,在疏密有致、緊湊韻律中洋溢生動的都市氣息;照理說應該炎熱炙人的夏日,也因此顯得清爽愉悅。
========================
其實《巴黎新橋》誕生前一年,法國才硬生生吞下普法戰爭的恥辱,這時候全法國人民正咬著牙根勒緊褲帶,可能還一邊罵髒話地努力償還鉅額戰敗賠款。『新橋』(Pont Neuf)落成於1607年,波旁王朝首位君主亨利四世(Henri IV,1553-1610)在位之際,名為〝新橋〞,其實是現存塞納河上最古老的橋;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巴黎最寬敞,也是巴黎首座上頭未建造房屋的橋樑,可說是相當具有象徵性的城市地標。
不愧是印象派眾人裡的樂天派,在一片悲慘中,雷諾瓦選擇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點,讓它沉浸於明亮奪目的夏日空氣裡,對於正從戰後復甦的巴黎來說,無疑是一股動人的溫暖力量。
#雷諾瓦 #巴黎 #新橋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普法戰爭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為與YAHOO TV合作的特別單元。
今年在金球獎上奪下電影戲劇類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並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風光入圍10項大獎的《1917》,是曾執導《007:空降危機》的英國籍導演-山姆曼德斯的最新電影作品。並網羅了馬克史壯、柯林佛斯、班尼狄克康柏拜區、里查麥登等英國知名演員演出。
電影描述1917年4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兩位英軍士兵必須穿越危險的無人區,深入絕境,向友軍傳達「取消攻擊」的任務。
電影採用非常驚人的一鏡到底方式,真實呈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況,讓觀眾體驗了一場如煉獄般的戰場巡禮。
當然,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相信在過去的歷史課本上並沒有太多的詳細介紹。
就讓我們用這部影片,來好好回顧一下《1917》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有1917年到底發生了什麼重要事件,讓你在看電影之前,對電影的歷史背景有更深一層認識唷!
你已經看過最新的《1917》了嗎?
都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別忘了隨時關注XXY的影評和活動動態喔!
▶️ 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XXYanimalofvision/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以行動贊助我們持續創作: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解說 #電影 #娛樂

普法戰爭 在 我就是NG Youtube 的評價
哈囉,我是NG,我喜歡看一些不常被人注意到的電影
看完後我想用我的方式,輕鬆的跟你分享電影的內容
我的信箱:isngmyname@gmail.com
我的FACEBOOK:http://goo.gl/HjJvc5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p/1005056073207611/
我的Instagram:https://pse.is/GLC55

普法戰爭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評價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
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 XXY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XXY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普法戰爭 在 普法戰爭 - 求真百科 的八卦
普法戰爭 (英語:Franco-Prussian War)是普魯士王國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戰爭後期,普魯士將戰爭由自衛戰爭轉化為 ... ... <看更多>
普法戰爭 在 【歷史上的今天】1870年7月19日:普魯士策劃埃姆斯密電普法 ... 的八卦
【歷史上的今天】1870年7月19日:普魯士策劃埃姆斯密電 普法戰爭 爆發. 3.2K views 4 years ago. 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 1.14K subscriber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