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模特兒本身信仰引發網友爭議的部分,
我們直接在留言區參考了大家的討論和意見之後,
決定採取直接編輯本文的保留所有討論內容來和大家討論的方式,
避免去脈絡化的討論跟誤會。〉
事件過程:
昨天在發表了本篇作品之後,有網友跟粉絲來跟我們反應模特兒所屬教會為靈糧堂。如同大家所知道的,該教會一直是對同志非常不友善的教會,無論對於同志的人權或是態度都採取非常過分的路線。
而晏人物對於這樣子迫害或是剝奪其他族群應有的權利來增強自己信仰內部向心力的做法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至於有網友詢問對方知不知道我是同志,我在拍攝的聊天過程中就有直接提到我是同志,由於對方在拍攝相處過程中依然都非常親切,所以我並沒有意識到對方可能採取反對同志的立場。
也請大家體諒,我們不可能針對每一次的拍攝詢問每位被攝者模特兒的立場。
我們採取的步驟:
一開始我們考慮過直接刪文,但又覺得這樣子似乎又會失去對話的可能。所以我們決定採取直接和小葉接觸溝通的模式。
在做出行動前我瀏覽了他的ig帳號,看到模特兒似乎本人年紀非常輕的時候就被帶入教會。
我可以理解順性別的異性戀男性,在社會中處於難以同理他人遭受的困難的位置,所以我不清楚他是對同志議題並不敏感所以沒有離開那個教會,或是採取的是反對同志的立場。
所以我覺得我該做的事情是,
首先先了解對方的立場。
如果對方支持同志,
那當然是很令人欣慰也希望可以透過溝通讓他可能選擇其他教會(畢竟還是有很多對同志友善的教會)或是從內部改變教會風氣。
如果對方反對同志,
或是對方認為同志不應該擁有和異性戀一樣的權利,
那我希望我自己首先可以做的是和對方溝通,透過互動嘗試看看自己有沒有機會改變對方的想法或是偏見。
因為我有非常多原本討厭同志、甚至是反對同志的朋友,是因為在和同志變成朋友之後逐漸軟化甚至到變成支持同志。
也許我們有機會讓被反對同志教會長期灌輸錯誤概念的人,可以有被改變的可能。讓他們知道信仰有強大的力量,但是可以不用建立在剝奪別人的權利。
如果直接關上大門,那對話就終止了。這是非常可惜的
即使可能會碰一鼻子灰或是被反同言論很不舒服的對待,但我覺得溝通值得嘗試。
結論:
我後來收到了模特兒本人的回應,他說他不方便表明他的立場也不想細談。
所以我這邊也大概知道他的意思。
晏人物我攝影師本人,
今後(或至少在該位模特兒的立場改變前)沒有辦法再為他做任何拍攝。
於公因為我相信我們的行為會影響這個世界。
於私因為我本人就是同志,我無法為反對我和別人一樣自由活著的人提供我用愛去完成的拍攝服務,因為這樣在情感上太不堪了。
我覺得非常遺憾,因為他是我覺得以拍攝效果而言非常棒的模特兒。
但是我對於人權還有良知的立場,不允許我自己為反對同志的權利提供任何創作能力。
而我本人的部分,將不會放棄繼續與可能有或確實有反同立場的人的對話。
因為聽到不同的聲音就直接關上門,對話就結束了。
很輕鬆但也無法改變現況。
如果我這樣基於個人信念而對於工作上做的決定造成大家的不舒服,再請大家見諒。
但我們的行為就是一直在為這個世界投票,我想要的是同志不被當作異類的世界。
love wins
step by step
-\-\-\-\-\-\-\-\-\-\-\-\-\-\-\-\-\-\-\-\-\-\-\-\-\-\-\-\-\-\-\-\-\-\-\-\-\-\-\-\-\-\-\-\-\-\-\-\-\-\-\-\-\-\-\-\-\-\-\-\-\-\-\-\-\-\
晏人物新人物
22歲單眼皮大菜
在這個雙眼皮審美統治天下的時代
正適合單眼皮異軍突起
當時看到這位22歲的小男生的眼睛就覺得印象深刻
加上肉肉的狗狗鼻
寬大的不可思議的肩膀
微妙的給人一種既洋派又親密的氣氛
喜歡健身跟彈琴的德宇
正在為了考機師的目標努力衝刺
Ok機長我已經準備好讓你帶我上山下海了
臉書粉絲團調降貼文都看不到了?�快把晏人物設為搶先看吧><�攝影師IG:https://www.instagram.com/a420122000/
商業攝影 人像寫真 體態紀錄 形象拍攝�歡迎來訊臉書粉絲團 晏人物 Timothy’s photo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來警界風波不斷,出席監察院90週年學術研討會的監察院長陳菊受訪時表示,公共人物從事公共事務,自律自重是很基本的原則,對於爭議不休的松山分局之亂,監委陳景峻、蔡崇義已經申請自動調查。不過,此時也傳出警政內鬥疑雲,警政署長陳家欽要求台北市警察局長陳嘉昌,交出手機以便調閱通聯,對此,內政部長徐國勇說,他...
「晏人物爭議」的推薦目錄:
- 關於晏人物爭議 在 晏人物 Timothy's photos Facebook
- 關於晏人物爭議 在 奶爸律師 陳又新 Facebook
- 關於晏人物爭議 在 王伯達觀點 Facebook
- 關於晏人物爭議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 關於晏人物爭議 在 晏人物新照熊熊 爭議- 彩虹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晏人物爭議 在 晏人物寫真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晏人物爭議 在 prep補助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晏人物爭議 在 男神製造機「晏人物」簽書會粉絲搶入腹肌迷宮! - YouTube 的評價
晏人物爭議 在 奶爸律師 陳又新 Facebook 八卦
第三勢力的裂解、背刺、八卦,讓人看得眼花繚亂,2019年8月註定要在台灣第三勢力發展歷史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亂局,其實可以大致歸納成:
1. 柯文哲的台灣民眾黨,以所謂白色力量為主,結盟對象則為淺藍,如郭台銘(經濟藍)、王金平(本土藍)。
2. 與此同時,時代力量分裂成三股力量,一派要往民進黨靠攏;一派希望在總統選舉支持民進黨的前提下,擴大立委選區的版圖,維持時代力量的獨立性;一派則在考慮與台民黨合作的可能性。
3. 社民黨、綠黨及基進黨,則在總統選舉上或多或少地表態支持民進黨,並已獲得民進黨在部分立委選區的禮讓(禮讓不代表支持,我後面會説明)。
話説回來,第三勢力解構為有藍有綠、有不藍不綠,跟以往側翼小黨瓦解後回歸藍綠比起來,確實稱得上是一場大亂局,但第三勢力會分裂成今天這個樣貌,我著實一點也不意外,一點也不。
因為參選議員的經驗,讓我在觀察第三勢力的演變時,不免會注意到一個很少有人談到的因素【選票上是哪些人在投第三勢力】,從這個角度觀察的話,大概就可以推衍出一個跟現在局面很接近的結論:「不藍不綠的票不足以撐起獨立的第三勢力政黨,既有的第三勢力政黨或個別政治人物多數往淺綠與正綠發展,台民黨則鎖定長期被其他第三勢力政黨忽略的淺藍。」
怎麼走到這個局面的?我想可以從孕育出第三勢力的洪仲丘案、太陽花運動開始談起。
【洪仲丘案、太陽花運動:議題超越藍綠】
我認為洪仲丘案及太陽花運動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民眾開始依照議題來選擇自己要支持的政治人物,而非藍綠、統獨。
洪仲丘和太陽花所涉及的,不論是軍中人權、反黑箱、反服貿等議題,不能說只有綠營的人才會支持這些論點,藍營的人也有可能支持這樣的議題,因此才說洪仲丘跟太陽花最大的意義是激起民眾跳脫藍綠,以議題來決定我要不要支持某個政治人物,好比説:不論某立委是藍還是綠,只要他支持軍中人權,就能得到我手中的一票。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捩點,因為這樣的態勢,使得很多人開始期待,台灣一直以來被藍綠綁架的價值觀,總算可以解脫,有了所謂的第三勢力可以選擇。
以我自己為例,我就是這樣被激起來的,我當了十年的律師都不碰政治,就是覺得台灣陷在藍綠對抗中,政治毫無意義,但洪仲丘和太陽花讓我相信台灣有不分藍綠都支持相同議題的可能性,因此我才投身政治。
當然,由於運動發生當時的執政黨是國民黨,反對藍營執政黨推行的政策,看起來似乎就會比較偏向支持綠營,但精準一點的説詞,與其說是偏綠,不如説是【反中】。
反中這個説法也很容易讓外界將整場運動的支持者貼上偏綠的標籤,但事實是,藍營中堅持中華民國派的人,他一樣反中、反共,但【第三勢力中有藍營支持者】這件事情一直被忽略,忽略有傳統藍營的人會支持洪仲丘案、太陽花運動,所以才對第三勢力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感到意外。
【2014的台北市長選舉:第三勢力的最大集結】
無論當時人民有沒有意識到「第三勢力包含藍綠」,從2014年台北市長選票來看,柯文哲顯然成功將淺藍、中立與淺綠等積蓄許久而爆發的第三勢力選票整合在自己身上,這批力量超越藍綠,全力支持當時最有共識的議題「柯文哲」,這批力量甚至大到民進黨也只能跟著支持「柯文哲」。
但大家或多或少還是忽略了柯文哲選票中,同時兼具「第三勢力」身分的淺藍支持者,這個柯文哲自己曾提到好幾次的族群,柯文哲能夠以85萬多票大勝連勝文,就是因為有至少十幾萬的淺藍轉向,而這些淺藍,依照柯文哲的說法就是知識藍、經濟藍及本土藍,幾乎與今天的台民黨高度重疊。
柯文哲在2014年的85萬多得票是目前第三勢力選票組成中最多元化的一次,恰恰證明所謂的第三勢力,一直都包含一股不容小覷的淺藍票,舉些簡單的淺藍例子:人渣文本的周偉航,藍營出身,現在在時代力量;或者同婚議題中常有人提到的藍甲。
【2016立委選戰】
2014年的台北市長選戰,第三勢力的選票實力讓民進黨只能拿香跟拜,可惜的是,由於後續一連串的錯估形勢,2014年大概就是第三勢力的最高點了。
2016年的立委選戰是一選區只選出一席立委的模式,第三勢力的立委候選人可能有票,但正如2014年的柯文哲,在各個選區裡如果第三勢力立委候選人沒有結合民進黨的支持,是否能贏過藍營立委候選人,顯然有待商榷。
因此,第三勢力第一次因為與民進黨間距離的遠近而有了【路線差異】,公民組合拆分成時代力量與社民黨的根源就在這裡。
#綠社盟
社民黨那時非常明確的跟藍綠保持距離,甚至有一次當時的社民黨召集人范雲跟蔡英文總統候選人一起在活動上做便當,就被當時結盟為綠社盟的綠黨罵了老半天,正是因為綠社盟的路線是非常清楚的不藍不綠、非藍非綠,雖然民進黨在當時的選區上禮讓綠社盟(某程度上來說,在那些選區民進黨派人選也選不上,不如讓給綠社盟做順水人情,這也談不上有多禮讓),但並沒有全力動員民進黨資源去支持綠社盟(因此我才說禮讓不等於支持),選舉結果是全軍覆沒。
#時代力量
當時的時代力量則是非常明確地跟民進黨站在一起,各選區都得到民進黨的全力支援,包括地方組織、人際網絡等等,所以選票非常完整的移轉到時代力量的立委候選人身上。
其實這就是第三勢力第一次的分裂,差別在與要不要靠民進黨那麼近,無可否認,靠近的大獲全勝,劃清界線的全軍覆沒。
【2018議員選戰】
時間來到2018年選戰,第三勢力呈現時力獨強的局面,但從過往的歷史來看,成為小藍小綠,下場大都落的過眼雲煙,新黨、親民黨、台聯黨就是血淋淋的例子,有了正牌貨,誰還要冒牌貨?因此,時力開始出現要走自己的路的聲音。
當時時力內部不是沒有路線上的衝突,最明顯的例子是台北市林昶佐與其麾下議員候選人多數挺柯不挺民進黨姚文智,其他人則多數與民進黨走比較較近(是的,與此時相比根本是180度的華麗大轉身)。但這次內部的衝突並不大,因為2018年的議員選舉是一選區內選多席次,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選票未必重疊,也沒有誰非靠誰不可的問題,所以,貼不貼民進黨,對選舉影響不大,也就不會因為這個路線爭議導致過大的衝突。
但2018年的選舉,第三勢力已經顯現出根基不穩的現象,時代力量殲滅其他第三勢力政黨的戰略也沒有讓時力成功獨占第三勢力票源的地位。
第三勢力政黨裡,除了有在地經營的縣市開出好成績,例如綠黨的桃園、時力的桃竹苗、基進的南高外,前二次選舉的空氣票已經欲振乏力了。以社民黨來説,除了2016就參選立委的阿苗,其他較無地方經營的候選人甚至只拿一千多票;時力在台北市雖然上了三席,但看票就知道,除了有簡余晏力挺的林亮君以外,其他人無論知名度高低、勤跑或少跑,都是拿4~5%的票,幾乎可以説是仰賴政黨知名度當選,在地方上很難説有什麼根基。
以我一個在當時跟時力處於競爭關係的角度觀察,我認為時力當時的戰略是要殲滅其他第三勢力小黨,成為第三勢力唯一代言人,所以時代力量在大部分有其他第三勢力小黨參選的選區,都一一派人參選,不論上或不上,總之不能讓別人上。
這對根基在南部的基進黨應該非常有感,每一個地方經營多年,最後卻全軍覆沒,桃竹苗的綠黨感受也不弱,在地深耕多年,最後也幾乎全軍覆沒,北市除了阿苗以外社民黨也全軍覆沒,這樣的結果就是來自時代力量想獨佔第三勢力的戰略。
從結果來看,殲滅別人之後,票並沒有如時代力量所期待地流歸時代力量。
綠黨在王浩宇做為召集人的情況下,把堅持不碰藍綠的綠黨洗完一輪,成為現在走小綠路線的綠黨。基進在南部根基深厚,雖然2018沒有斬獲,但民進黨也主動遞出橄欖枝。社民黨目前雖然還是堅守著不藍不綠的路線,但在與民進黨的關係上,倒也比前幾次選舉要來得有彈性。
時代力量選擇殲滅他人的路線,確實把其他第三勢力小黨往淺綠或正綠逼過去,但,時力獨占了「不藍不綠」嗎?沒有,最有代表性的人還是柯P。就算時力真的成為「不藍不綠」的代言人,那些票夠選贏2020的立委嗎?
【2020立委選戰】
答案很明顯,【光靠不藍不綠的票選不上立委】。那麼時力的路線之爭必然會發展出以下三種模式:
1. 如同2016年靠著跟民進黨合作而選贏區域立委,2020還是得跟民進黨合作!
2. 時代力量如果堅持要走自己的路,逐步發展「不藍不綠」的第三勢力,跟民進黨的關係就會是:有一定的默契,但得不到民進黨的支持。不過,如此一來時力可能會遭遇2016年的綠社盟的結果,時代力量有種當2016的綠社盟嗎?
3. 拿下不藍不綠的票,並往淺藍發展,跟台民黨的合作不無可能。這是在維持時力與民進黨距離的前提下,又不至於淪為2016綠社盟敗選結果的最佳解,但在第三勢力政黨向來忽略淺藍選票的狀況下,大家能接受時力支持者偏藍嗎?
曾經承接過第三勢力最多元選票的柯文哲,為什麼在組黨後還可以有如此高的支持度?因為柯文哲一直都記著那個被大家忽略的淺藍票,第三勢力無論是時代力量、社民黨、基進黨、綠黨,沒有人去吸納過這批人,現在柯文哲就全部收編。但時力靠得過去嗎?我很懷疑。
【問題在根基不穩,解方在長期經營】
説到底就是「不藍不綠」的票不夠,第三勢力向來以打空戰為主,少有人在經營地方,立委做了四年,到了選舉還是要靠大黨的在地組織,沒有自己的兵馬、沒有自己的地盤。需要票的第三勢力候選人,當然就會更積極地跟民進黨甚至台民黨合作。
想走出第三勢力自己的路,遲早要脫離大黨的羽翼,可以跟大黨合作,但不能靠大黨養。關鍵還是在長期的地方經營,無論是綠黨的桃園、時力的桃竹苗、基進的南高,有地方的基礎,才是第三勢力可以維持初衷的靠山。不過這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更需要許多人的投入,現階段第三勢力的土壤恐怕還不夠肥沃,但我還是期望著台灣最終能發展出以左右政策為差異,但在國家認同上都以台灣主權為依歸的政黨政治,我也為此繼續在地方上努力著。
晏人物爭議 在 王伯達觀點 Facebook 八卦
/李淳:
我面對一群非常多元的聽眾,過去從未有這樣的機會,來談我最不喜歡談的議題:服務貿易。
六月前都在談WTO,但之後好像變成服貿專家。過去兩年多談判過程中我和同事有參與,主要是對於協議裡的文本,也就是二十四條的條文,可能大家很少會注意到。
服貿非常複雜、是技術性文件,但是非沒有那麼複雜,就是涉及到兩岸,今天有人找我談:兩岸政治協議是否需要立法規範,我反問他:什麼叫做政治協議?服貿當然也是。所有涉及兩岸的幾乎都是政治協議。
介紹一下我的中心,各位對經貿議題有興趣的話也可以找到我們網頁,有一個WTO電子報,關於國際經貿,過去十年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
再看服貿前,要跳開來,他基本上是個FTA,如果今天跟美國簽,內容完全一樣各位可能不會有興趣,我們剛跟紐西蘭簽,開放程度遠超,各位知道嗎?
對手不是中國時,大家不是很在意,出版醫療被賣得更多,大家也不是很在意;紐西蘭可以在台灣開兩間可以營利的外僑學校,可是我們不擔心,因為他們不會講中文?可是他們花錢也可以請到會中文的老師啊。
服貿很多爭議不是協議本身的問題,而是大前提價值觀的問題,包括兩岸經貿整合是否代表未來統一?大家沒講破,但實際上就是這個問題,服貿背後的商品整合是不可避免的,我也不喜歡政治統一,但這是否必然相等?我覺得要畫一個很大的問號。很多人把政治統一的厭惡反映到兩岸經貿整合上。
能否區分來看?這是第一要問自己的。我有信心,台商在中國經商越久,越認識中國,就越不喜歡中國,陸生來台,越認識,就越喜歡台灣——我們很怕陸生來台,怕他們搶我們工作,但跟大家經驗相反,他們非常喜歡,人就是喜歡自由開放。第二是整體跟個體問題,視野很多,有時候是從社會角度,有時則是個別人,在判斷時,從哪個視野?從台灣上下世代?還是個人職業?還是喜惡中國?整體長期?或者個人短期?
比較可能的,公共政策當然是整體考量同時咬兼顧個人不可受到太大損害,這大概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第三個,到底要不要對中國開放?會不會被侵略?步開放到底是利是弊?全世界都期待台灣不同意,香港要、韓國要、美國要,台灣要如何自處?
第四個,服貿對台灣的利弊,要回到上面三個價值判斷;台灣有太多資訊,有些正確有些則否。今天目的就是要給大家一些資訊,真假對錯要請大家判斷。
還有一個很重要:政府到底可否信任?承諾能否兌現?如果我們不相信政府,很多承諾都打很大的折扣,這可能就是弊大於利,最近我越來越不信任,公務員不敢出賣台灣,但他們可能受到領導人的一些影響......
我透過一些不正確資訊的釐清讓大家看看服貿。服貿是FTA無用置疑,兩岸自由貿易協定,互相開放,讓市場決定誰贏誰輸,不要因為規則限制而扭曲市場競爭。奇異果關稅多少錢?百分之二十,農委會說要藉此保護本土農業,如果沒有關稅就是消費者決定,有就是政府決定。
FTA就是要讓消費者決定,而非政府決定。
第二個,服貿會讓財團才獲利,個體很難?確實沒錯,當然是有能力出口的廠商才會受益,FTA本質如此,並不是社會救助,他是為了擴大我們贏者圈的戰果,讓已經去的安心、還沒去的更容易。
社會上的事環環相扣,老闆要賺錢才可以加薪水,很多產業也確實有回來投資。
第三個FTA不是要雙方都脫光衣服,美國是最高自由化標準,但全世界沒有人是完全按照美國標準,是在雙方都可以接受的項目達成承諾,它是經貿協定,不會把中國變成美國。
中國執政就是槍桿子和印刷機,我門當然可以跟它說教,但不是透過服貿協議,可以透過陸生、偶像劇,但不是服貿協議。
任何協議必須要基於三個:條文承諾、經濟規模、自由環境,必須要對等。但真的夠完全符合嗎?要論經濟規模,美歐是我們最大的貿易對象,我們能簽嗎?
所有限制環境就會有黑市,高風險就代表高利潤,像是越南,從經商角度,我們真的要評斷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由經營者判斷還是政府?FTA就是要給一個盡可能公平的環境,但並不是保證毫無風險或者必定賺錢。
ECFA第四條第二款:雙方合理公平對待雙方業者不可以差別待遇,(國民待遇原則),但不適用於現有不符合待遇,但未來需減少或逐步消除。
這條是誰想要的?有些學者說中國想藉此保留潛規則,但實際上是我們打破頭也要寫下來的,譬如營造廠,全世界都可以獨資,但中國只能持股百分之十二,第二類電信全世界都可以獨資,但中國百分之五十。
中國很厲害,是穿了西裝的流氓,表面上全部符合,但實際上開大門關小門,很多刁難,台灣是穿了西裝的紳士,這是優點,但碰到對岸就吃虧。
台灣要學的不是簽不簽協議,而是要怎麼變成穿了西裝的流氓。這就是我為什麼不喜歡,因為碰到流氓就要想很多流氓措施,藉此預防。
大家無聊時,或者要交報告,可以參考一下條文內容。
日本捐助東協一個智庫ERIA,五月評估東協跟中國服務業開放程度,中國開放程度:通訊服務業0等等......。
中國很努力開放達到五十分,但台灣已經八十分,應該要叫他們努力,但FTA從不是兩方坦誠相見,中國在東協大部分沒有任何開放,這只是裝飾性、假的協議,他們只關心貨品,但我們的非常不稀鬆平常,他們從來沒有那麼開放,他們是在讓利!
巧克力送來了,裡面有沒有毒藥?要不要吃?等下可以討論。但中國在其它協議中幾乎都沒有開放。
簡單歸納談判結果:六十四項都是正常化項目,把中國當成正常的WTO會員國,過去是把他們當成智障的會員國,十三年前加入就應該開放的,我們現在才在補課,都是十三年前要開放的./
【哲學星期五@台北】─「服貿協議與經濟安全」2013 / 09 / 06 (五) 19:30 @ Café Philo(慕哲咖啡館)
2013年的九月,台灣的立法院即將開議,「兩岸服貿協議」即將「逐條審查」,還是會「退回重啟談判」?而開議前,現任總統馬英九和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即將對「服貿協議」進行的辯論,對「已簽署」的服貿協議,會帶來任何轉圜的契機?還是上演一場各說各話,然後展開藍綠對決、鞏固各自政治權力的遊戲? 或許這是政治人物習慣的算計與幻覺?
台灣對中國開放64項(其中可疑的是竟然有27項已開放,此次開放37項),服貿協議不僅涉及了台資在中國佈局,更主要的是,中資產業進來台灣後,是否低估了之後對中小企業的負面衝擊、台灣勞工就業狀況的影響,更遑論「讓利」的別有用心,以及中國以「國家資本」進入台灣時,對小資本規模產業的衝擊,及其引發以商逼政的政治效應。
民間團體批評服貿協議的黑箱作業,未經事先了解個別產業狀況,直接簽署服貿協議時,目前所進行的事後公聽會所要達到的「溝通」,有何意義?服貿協議是否只是圖利少數財團前進中國,然後犧牲台灣國內弱勢產業的「雙贏」?還是兩岸正進行一場大吃小的經濟兼併,從而加深了兩岸資方對勞方權益的破壞?
本周【哲學星期五@台北】特別邀請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的李淳博士,將從「經濟安全」來談論,也歡迎關心服貿協議的朋友前來質疑、挑戰。
【時間】 2013年 09月 06日 (五) 19:30–21:30
【地點】 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 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
(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與談】 李 淳│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
【主辦】 哲學星期五志工團、青平台,慕哲社會企業
【策劃行政】廖健苡、陳廷豪、沈清楷【海報設計】徐清恬、楊郁婷【開場主持】廖品嵐【錄音】洪崇晏、丁宇徵【摘要】洪崇晏、凃京威【攝影】、梁家瑜、楊依陵、黃謙賢【逐字稿】蕭景文、吳政諭、江博緯【網管】黃昭華【行政協力】李明恩
【參考資料】
●鄭秀玲提三原則 促重啟服貿談判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aug/24/today-fo6.htm
●兩岸服貿爭議不休!效益只多萬分之三!
http://talk.news.pts.org.tw/2013/07/gdp30.html
●【哲學星期五@台北】─服貿定,「解●毒」藥?!─ 服貿協議大解讀」 2013 / 07 / 26 (五) 19:30 @ Café Philo(慕哲咖啡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FYJzg_J3v0
●陳瑞麟《論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政策爭議》
http://stm.ym.edu.tw/article/327
●「苦勞網」之【兩岸服貿協議】系列評論二
─透視「讓利」政策下的兩岸服貿協議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5215
●服貿協議 威脅407萬人生計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j…/15/today-fo2-newspic.htm
●李淳:配套+溝通 幫服貿鋪紅毯
http://www.cier.edu.tw/ct.asp?xItem=20176&ctNode=61&mp=1
●李淳:服貿協議效益 不能只看GDP
http://www.cier.edu.tw/ct.asp?xItem=20308&ctNode=61&mp=1
●簽假的?近6成服務市場已開放中資進場
http://newtalk.tw/news/2013/09/04/39832.html
●服貿協議的影響威力遠超過投資許可辦法─鄭秀玲http://www.slideshare.net/showling/ss-25916125
●服貿之辯 人權條款醫療與照護說清楚
http://www.idn.com.tw/news/news_content.php…
【哲學星期五Facebook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晏人物爭議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評價
近來警界風波不斷,出席監察院90週年學術研討會的監察院長陳菊受訪時表示,公共人物從事公共事務,自律自重是很基本的原則,對於爭議不休的松山分局之亂,監委陳景峻、蔡崇義已經申請自動調查。不過,此時也傳出警政內鬥疑雲,警政署長陳家欽要求台北市警察局長陳嘉昌,交出手機以便調閱通聯,對此,內政部長徐國勇說,他不會做個別指示。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3994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_AHmMnn79k/hqdefault.jpg)
晏人物爭議 在 prep補助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八卦
晏人物 x為i篩檢半年曆拍攝Cut 5 欣元陽光體健大肉塊健身教練11月11日光棍節即將 ... https://shopee.tw/旭律師-刑法爭議研究-i.4465866.1091531769. ... <看更多>
晏人物爭議 在 男神製造機「晏人物」簽書會粉絲搶入腹肌迷宮!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人氣攝影師「 晏人物 」8/4舉辦攝影集的新書簽名會,書中男神模特兒黃景、游泳教練現身站台,當場開放粉絲「驗貨」腹肌與胸肌,證明攝影集的肉體純度百 ... ... <看更多>
晏人物爭議 在 晏人物新照熊熊 爭議- 彩虹板 - Dcard 的八卦
不過發現底下留言有一些討論, 主要是對熊與熊控的用詞有爭議, 一方認為晏人物發文用詞熊與熊控, 其實就是指涉同志圈的熊族, 但他這次拍攝的帥男模其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