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終於來了第一場悶夏的大雨
今年的梅雨季遲遲未來,像是雨雲在北方錯過了往南的列車。還是今年台灣梅子生的太少,喚不來名正言順的梅雨?
都市居民不得而知,卻在悶熱的氣溫中,眾家室外的冷氣壓縮機開始嗡嗡地鳴轉中,得知夏天的腳步。當然,街角公園的月桃樹叢開出瑩白吊鐘狀的花朵,也是一個無聲卻噴發香氣的訊號。
初夏的節氣是小滿跟芒種,飲食起居上,要留心是否會因為身體累積過多暑熱,又缺乏散熱機制而中暑。經過涼爽的冬春兩季,身體開始要習慣排汗調節消暑,我是每逢夏天就很容易中暑頭暈的人,除了要多喝水,上火了就得適當刮痧解火氣,有汗則流,會好些。
這真是兩難,平常工作時覺得滿頭大汗見人不夠禮貌,因此常備具乾爽效果的芳香濕紙巾;但一不流汗,與日俱增的熱氣和濕氣,在五臟六腑流竄,惱人傷身。我除了增加運動強度,加強身體的基礎代謝能力外,也會運用食療,來帖利濕的四神湯。
四神湯相傳原名「四臣湯」,指的是主要使用的四味中藥材:淮山、芡實、蓮子和茯苓。這幾項藥材的顏色剛好都是粉白色──本來白色在五行食療中,對應的大器官是肺,有助減緩過敏,而四神湯這個方子,特別突出的是去濕的效果。晚上吃飯前走過巷口的中藥店,順道進去請老闆抓一帖四神湯的材料,抓一百塊,就可以煮上一鍋。台灣小吃攤上的四神湯,喜歡加入薏仁來調整口味,取代價格較高的芡實。薏仁也具有美白除水氣的效果,口感滑潤,要是喜歡,也可以囑咐中藥行老闆放一把;四神湯這方子出現的時代晚,不超過兩百年,比例隨喜,米酒增味隨意,是很快就深入民間的日常食物。
一邊等抓藥,一邊跟老闆抱怨,「四神湯一定要放腸子不可嗎?我不喜歡吃腸子。」「也可以放豬肚啊!」「不好清洗嘛。」「那妳加排骨、雞肉煮都可以……單單煮水喝也可以,或加冰糖喝甜的!」「就是要排水才抓四神的方子的,加糖,糖吸濕氣耶,不是白煮了。」
老闆聽了呵呵笑,直說看不出來妳這年輕人還懂食療概念。這是當然了,藥食同源吶!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