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 Me too在2017年成為全球重要現象 時代雜誌更將“打破沉默的人”選為年度風雲人物 美國直到1970年代才將性騷擾視為歧視 1986年將其列為法律名詞 但多數人仍對職場性騷擾保持沉默 2017年從一名Uber女職員控訴開始 透過社群媒體迅速蔓延至矽谷.好萊塢.新聞媒體與亞洲 許多知名女性都挺身指陳自己所遭受的性侵與騷擾 但法國女星凱撒琳丹尼芙則提醒程序正義的重要性 避免# me too成為網路公審與媒體私刑】
1月7號,美國知名主持人歐普拉,在第75屆金球獎頒獎典禮的動人演講,被認為是,全球反性侵,反性騷運動#MeToo(我也是),開花結果的一天。
「因此我要現在收看的每個女孩子知道,新的一天即將來臨,(掌聲),當那新的一天真正到來,那是因為有許多偉大的女性,當中有很多人今晚就在現場,還有一些相當了不起的男性,一起奮鬥,為的是成為領袖,要帶領我們進入那個新時代,讓永遠不會再有人得說「我也是」,(掌聲),」2018金球獎終身成就獎得主歐普拉。
這一晚<紐約時報>說,讓更多女性響應#MeToo(我也是),"她們走下心中塵土飛揚的樓梯","勇敢的 來到記憶的地下室"。
一周後,摘金無數的美國體操協會,多達368名青少年體操選手,控訴遭教練與隊醫性侵案開庭。
「那時我只有6歲,隊醫納薩爾對我性侵,」幼童性侵受害者史蒂芬。
「2009年,我的女兒結束了自己生命,因為她再也無法承受痛苦的記憶了,」前美國體操選手受害者母親瑪克韓。
2016年在里約奧運一人奪得四金,年僅20歲的拜爾斯,更以長文,痛訴自己#MeToo。
拜爾斯在推特上為文,「"我也是眾多 遭納薩爾性虐待後的生存者","有許多因素 讓我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但我現在知道了 這不是我的錯",」美國體操代表隊金牌得主拜爾斯。
#MeToo,性騷擾受害者貼文的標籤,從社群網路FB或Twitter上,一路蔓延到各個領域,也從美國蔓延到全球。
「#MeToo涵蓋了女人男人,各階層的人,而且從知名人士到小人物皆有,」ABC主播。
#MeToo隨後衍生出,義大利版的#QuellaVoltaChe"那個時候",和法國版的#BalanceTonPorc"揭發那頭豬"。
<英國金融時報>形容,"2017年 是全球女性反擊之年",追根究柢,#MeToo,其實是一場性騷擾受害者,抗爭四十年的運動。
40年前,1977年11月<女士雜誌>,性騷擾首度成為媒體封面故事,一只男人的手,伸進女人的襯衫,但封面照片不是真人,只敢用了木偶,但這本雜誌,仍在美國部分地區禁賣。
兩年後,一位美國女性律師凱瑟琳麥金納(Catharine MacKinnon),根據民權法案,提出"性騷擾等同於歧視",並以此開創性的法律觀點,於1986年,幫助一名多次遭上司性侵的銀行櫃員,<米歇爾文森>,在最高法院贏得性別歧視案,讓"性騷擾等同於歧視",從理論進入法律。
1991年,安妮塔在電視上,控訴大法官托馬斯性騷擾。
當時,美國掀起一陣"I Believe"(我相信安妮塔)運動,但安妮塔案後,托馬斯依然被任命為大法官,而寶拉瓊斯控訴總統柯林案,也被駁回。
「我相信柯林頓先生對我所為,是錯誤的,」前阿肯色州工發委員會職員寶拉瓊斯。
加上海軍上尉克格林遭酒醉軍官性侵,最終黯然辭職等案後,很長時間裡,受害女性選擇了閉上嘴巴。
直到,2017年2月,一隻蝴蝶拍動了翅膀,隨後引發龐大的蝴蝶效應。
「Uber前員工在部落格上發文,這位女性軟體工程師挺身揭露,她向Uber的性騷擾申訴,全遭草草處理或視而不見,包括她的主管傳給她一連串訊息,向她表示"雖然想避免工作上的麻煩","但仍會忍不住 想找女性發生性關係",」CBS主播。
「她不曾想到,自己打開了一個潘朵拉魔盒,這篇發文,不僅引發Uber內部大地震,導致創始人卡蘭尼克斯辭職,它引發的漣漪,更是遠遠超越了矽谷,」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主編。
「對前電影製片(溫斯坦)的指控如洪水爆發,整個好萊塢如群起反抗一般,」NBC主播。
「對這位電影大亨的指控一發不可收拾,兩位好萊塢巨星也指出遭溫斯坦性騷擾,奧斯卡影后裘莉告訴<紐約時報>,"剛出道時 和溫斯坦即有極不堪的經驗","因此 我選擇再也不與其合作","並且警告其他與他合作的女星",派特洛當時才22歲,她對紐時透露,"我當時很菜 簽約了 整個人嚇壞了",派特洛告訴她當時的男友布萊德彼特,布萊德彼特還與溫斯坦攤牌,要他不准再靠近她,派特洛說,她被要求不准公開此事,五年後,她拿下奧斯卡影后,得獎作品是溫斯坦監製的<莎翁情史>,」NBC記者。
「<紐約客>雜誌驚人的調查報導中,更多對溫斯坦的指控,包括蜜拉索維諾和羅姍娜‧阿奎特,共十位女性控訴溫斯坦性騷擾或性侵,」NBC記者。
「那一晚我們坐在辦公室裡,我和其他的主編群,審閱整個故事,記者裘蒂走進來,雙眼滿是淚水,她說她剛和艾希莉賈德講完電話,艾希莉說,我會讓妳記名寫出我的故事,(哇),所以我深信為什麼紐時的獨家如此震懾,因為艾希莉賈德,葛妮絲派特洛等女星出面,忽然間讓原本還懷疑故事真實性的男性,瞬間了解,天哪,我認識這些女性,我看過她們在電影裡,這太驚人了,」紐時總編輯丹恩巴奎特。
10月16號,女星瑞絲薇絲朋,帶著女兒,打破沉默,道出她16歲那年遭性侵的故事。
「我對在我16歲時侵犯我的導演感到噁心,我對雇用的經紀人和監製,也感到憤怒,我清楚記得自己的個人經歷,那是令我難以入睡,不想回憶,很難啟齒的事情,」好萊塢影星瑞絲薇絲朋。
就在同一天,好萊塢女星<艾莉莎米蘭諾>在推特上,發起#MeToo運動,呼籲曾受害女性寫出自己的故事,讓社會了解問題有多大。
結果短短24小時內,FB發文就在全球85國,出現1200萬次的#MeToo。
「他開始對我伸出手,無禮的摸我頭髮,開始說些我有多漂亮的話,有些女性說過當事情發生時,她們當下完全無法動彈,那是真的,完全真實,你有種,靈魂完全出竅的感覺,我知道我流血了,但同時,我用盡力氣保持清醒,」社群網站#MeToo現身說法者。
#MeToo運動,由此掀起風潮,並且像是一場海嘯似的,從美國演藝圈,政治圈,到新聞界,全部現形,包括美國喜劇大師路易C.K.,意見領袖泰斗查理羅斯,NBC知名主播勞爾等,皆因性騷案曝光遭到開除。
「本來以為,或許在女兒這一代,事情或會改變,從沒想到,改變會出現於自己身上,」Time雜誌影片。
2017年年底,時代雜誌以「打破沉默者」,為2017年度風雲人物。
封面上的人物包括,影星艾希莉賈德,美國樂壇天后泰勒絲,墨西哥裔女工帕斯奎爾。
當然,還有引發蝴蝶效應的,Uber前員工佛勒,以及女權運動領袖伊伍,最後一位,是藏身鏡頭外的醫院女職員,代表著全球的匿名受害者。
時代雜誌認為,"他們發出的集體憤怒","推波成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社會變革時刻"。
「這是2017年最令人意外的社會事件,在我看來有兩個原因,一是政治原因,我認為它本質上,是對川普執政的反擊,而希拉蕊的落選,也讓民主黨人更容易挑起,對女性議題的討論,但我認為,第二個更重要的因素是科技,透過社群媒體,透過#MeToo這個標籤,不僅讓女性團結起來,同時給她們發聲的勇氣,」英國金融時報美國版主編吉蓮泰蒂。
<紐約時報>和<華郵>認為,#MeToo的影響力,像是一場大壩決堤般的"醒悟時刻",讓眾多權勢男人,以驚人速度分崩離析。
然而,<英國金融時報>提醒,一個強調集體力量的社會運動#MeToo,也有風險,不容小覷。
「(這場運動的下個階段會是什麼),我的確認為,傳統社會結構正受到挑戰,社群網路賦予了人們質疑現狀的能力,讓人們能聯合在一起,這個作用非常突出,但我同時也擔心,社群媒體可能會帶來政治迫害,這類運動有可能會失控,有沒有可能,在這類的網路運動中,程序正義能得到實現,因為這類運動總是會帶來過度迫害的風險,我們需防止出現極端事件,我認為值得關注的是,#MeToo運動是否能發展到一個更成熟的階段,把男性對女性的不良行為,加以區分,以及它是否會超越媒體界和政界,開始波及於金融界,及其他商業領域,」<英國金融時報>美國版主編吉蓮泰蒂。
#MeToo 這股社群網路上"譴責的力量",有可能變成繞開法律程序的媒體私刑,變成取代法律,成為新的權力顛覆者嗎。
這是目前各方專家對#MeToo的擔憂與警告,包括法國影星凱薩琳,著有<使女故事>的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兩人也不惜干犯眾怒,直指一 不能把"職場不良行為者"和"性侵害者"混為一談,因為兩者在法律意義上完全不同。二是 目前的#MeToo指控,陷入了輿論公審,媒體公審,於是被指控人無法停止錯誤言論擴散。
#MeToo將有失去程序正義的風險嗎?這將是未來 #MeToo運動最需面對的考驗。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時間,魔力無邊。 醬料雜貨店正和隆,主打自家豉油、麵豉、甜醋,在上水石湖墟65年,如長流細水陪伴街坊每餐家常飯:蘸豉油魚更鮮,兩磚腐乳夠佐粥下飯;逢時過節爆薑下醬炆豬肉煮雞,豐腴滋味比得上酒樓大菜。 街坊就是鍾情這家醬料;但此情,差點成追憶! 想當年,老闆陳璧堃十足指腹為婚,不情不願從父親手上接...
星漣海發展商 在 登機證的自白 Facebook 八卦
【#韓國觀察自白書/韓國實境節目的社會責任與品牌行銷🇰🇷】
海螺,不曉得各位辣妹有沒有看過白鍾元近期在SBS的節目:#맛남의광장/#美味的廣場?
這由餐飲大王白先生領軍,加上梁世炯、金希澈和金桐俊的實境節目,每兩集都前往不同的韓國地區,以當地特有的食材製作成料理,在公路休息站和機場美食街販售,希望能藉此帶動非首都圈的地方農村經濟發展,亦讓韓國民眾能對於那些食用率已不高的當地食材重新提起關注。
開場的篇章中,他們先到了江原道的馬鈴薯農家,發現由於現代飲食的精緻化,以及採購標準的提升,造成許多賣相稍嫌不佳的馬鈴薯都是直接被淘汰報廢,光是節目拍攝的農家,就有高達三十噸的庫存是無人收購的狀態,而大部分其實是處理後還可供食用的,只是長相歪七扭八,怪了點。
於是,白鍾元就拿起了手機,撥打給一個未明說的對象,詢問是否願意幫忙收購這些馬鈴薯,當下我就跟🇰🇷🐻說:「該不會是Emart老闆吧?」。
果不其然,當梁世炯看到通話對象名稱後,就證實了對方即是SSG新世界集團副會長兼CEO:鄭溶鎮/정용진,他簡短聽完白鍾元的請求後,便答應協助處理這三十噸的瑕疵馬鈴薯(有夠大氣!)。
我們來插撥一個關係故事,這位鄭溶鎮副會長,他的母親是李明熙(新世界集團總裁/會長),看到這名字大家應該都知道其家族身份了吧?明熙(跟人家很熟?)本人,即是三星李健熙的妹妹,三星新羅新世界,看似敵人但又一家親(搭肩搖)。
好了,我們回來正題,講完電話,隨即就帶入Emart的大型貨運車輛開進農莊的畫面,雖然上了馬賽克,但大家都知道霧裡看花的那朵花,就開在家旁邊。
不久之後,Emart賣場中便開始販售,掛著「美味的廣場 醜陋馬鈴薯」促購看板的馬鈴薯,價格也是驚人的便宜,900克的包裝,僅售780韓元(大約台幣21元),大約是一般市售馬鈴薯的三折。
這個節目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與關懷,讓我想起以前無限挑戰協助農家採收和販售白菜的那集,韓國的綜藝節目除了娛樂的成分,許多擁有高知名度的主持人,更會使用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來幫助社會與國家,亦讓觀眾們能夠藉此關注到一些可能逐漸遺忘的重要議題。
然而,對於如此龐大的農產品數量,光是靠一個廚藝實境節目肯定是協助不了的,於是,又結合了大型連鎖通路來幫忙,對於節目來說,成功完成任務,而對於Emart來說,更為其品牌形象和公眾好感度大大加分,消費者在實體賣場見到時,商品又再增添了由虛體節目而延伸的認同與熟悉感,進而提升商品的目光吸引度與購買率(30噸的馬鈴薯,在上架後兩天售罄)。
這雙贏局面,實在可堪稱是商品與品牌行銷界的黃金案例。
除此之外,有別於一般企業家,鄭副會長本人非常熱衷於經營自己的社群形象,他的instagram follower高達23萬,在馬鈴薯此集節目播出之後,自己也上傳了親手製作的、節目中教學的馬鈴薯料理照片,以身作則地再次推廣他們的「醜陋馬鈴薯」。
韓國的電影劇集、電視綜藝事業的蓬勃與多元發展大家一直有目共睹,不斷地創新元素之餘,社會責任也不置身事外,無論是下放到關懷偏鄉,或上舉至民族議題,藉由演藝人員的影響力,更放大了收視率以外的漣漪效應。
最後,讓我們一起把目光轉向吳宗憲,寫信告訴我一下,他到底為社會做了什麼?
星漣海發展商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美國2020總統大選,這星期又有新的發展,如果您還記得美國紐約上一任的市長是誰,或許您會有些印象:麥可‧彭博,這位美國財經媒體大亨,最近做出幾個震驚外界的動作,首先8號,他在阿拉巴馬州的民主黨初選登記截止前,遞出了參選文件;接著在13號,彭博本人又出現在阿肯薩的登記處,親自領表填寫了參選文件,這是不是意味著這位身家台幣上兆的大富豪,準備要出馬,挑戰民主黨的共主頭銜,以及川普的總統大位呢?到截稿為止,彭博陣營發言人的說法,是他本人還沒有做出最後決定,目前的登記動作只是保留一個參選的可能性;但即使如此,這些動作也已經在美國政壇掀起了震撼,畢竟這位前紐約市長,仍然在民間享有相當高的人望和人氣,一旦出馬,勢必衝擊整個選戰;另一方面,彭博其實先前已經宣布過,他不會參加民主黨初選,如今出爾反爾,似乎也暗示了民主黨陣營的選情出現了變化。】
{內文}
如果坐擁上兆家產,你想要做什麼?這個街頭巷尾 茶餘飯後,人人多少想過用來自我排遣、打發時間的夢想,某種程度上,忠實反映出個體差異,和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價值觀與理念,對庶民百姓而言,夢想終究是夢,但對一個萬貫家財的富豪來說,夢想就不再只是夢,而成為一條條具體可行的待辦事項,問題只在他有沒有膽識和行動力去把理念化為現實。
(時任紐約市長/彭博)(2009.11.3)
我的決策是講求實證,不搞政治,我的風格是做對的事,不逃避問題,廣納各方建言,不論黨派,這才是獨立精神
麥可‧彭博,紐約人,知名慈善家,全球富豪榜常客,也是全美前十位最有錢人士之一,根據富比世雜誌2019年最新統計,彭博的資產總額達到555億美金,相當於台幣一點六兆。
(主持人vs. 彭博)
我今天看到一則…你可能會有些尷尬,上面寫說你是全球排名第10的有錢人,還是什麼…,我並不覺得尷尬
從「彭博社」、「彭博新聞」到「彭博財經台」,這些財經界耳熟能詳的品牌,背後創始者,就是他,1981年靠著在華爾街投行賺到的第一桶金,彭博開辦當時領先業界的證券資訊買賣系統,並垂直整合,橫向擴展,逐步打造出一個龐大資訊媒體王國,同時累積驚人財富,2001年,事業有成的彭博轉換跑道,決定參選紐約市市長,主要的政見和訴求就是他不需要金主,因為,他就是金主,選前不拿錢,選後才能大刀闊斧,暢快揮灑施政理念。
(時任紐約市長/彭博)(2009.11.3)
如果你覺得過去八年,紐約已有很大進步,那麼聽好…,我才剛暖身而已!
由於任期限制,和政治現實,紐約市市長很少能連任超過兩屆,但彭博一當就是12年,在2001到2013年間,整個2000年代,彭博的名字和紐約連在一塊,幾乎成了大蘋果的代名詞,任期內,彭博不只一手主導,世貿恐怖攻擊後災後重建,還經歷了2008年,以華爾街為原點的金融海嘯,即便有這些挑戰,彭博依舊有本事維持高水準民調數字,根據昆尼皮亞克民調機構2014年一項調查,在回顧彭博過去12年政績時,有高達2/3的紐約人,肯定彭博的治理讓紐約市變得更好,不管是犯罪率 平均壽命,還是翻轉紐約財政赤字的經營奇蹟,各項數據都證明這位CEO市長冷靜的風格 務實的路線有效,也有市場。
(時任紐約市長/彭博)(2009.11.3)
選民希望的是兩黨政治領袖,做 事 情!
(前紐約市長參選人/馬克葛林)
他基本上等於是「收買」了紐約市,但買的光明正大,守規合法,當然,我們也獲得了好處和壞處,好處是:他不受獻金和利益團體的控制,所以你不得不讚許他在公衛政策 槍枝管制 禁菸等方面的政績,但他不僅不甩金主,也不甩選民,所以他根本不參加市民論壇 不下鄉 不傾聽民意,當民主成為障礙,阻斷他的任期時,他就用錢和權排除障礙
(紐約大學教授/史蒂芬庫寧)
我認為彭博在擔任市長時,證明了資料導向和講求數據的治理方式,是確實可行的。紐約市在他12年任期內明顯改善,無論是市政服務,還是回應速度上,雖然他稱不上完美,仍有缺點,但比起其他人選,他對紐約市的貢獻遠遠超過缺失
(主持人/札卡利亞)
什麼情況下,你會決定參選美國總統?
(前紐約市長/彭博)
有很多可能性…
當過富豪、做過市長,下一站:挑戰白宮,似乎是一條合理的職涯曲線,2013年,彭博卸下紐約市長頭銜,並未就此淡出公眾檯面,媒體上多次傳出,他有意問鼎大位,或是參選紐約州長,彭博本人也不時出席論壇接受訪談,針砭時事,暢談他最關注的公眾議題,包括氣候、稅制、槍枝、移民和川普。
(前紐約市長/彭博)
科學證據顯示,地球暖化是進行式,而且一旦發生,就很難回頭,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如果極地冰帽溶解,這些白色的冰,原本可以反射太陽熱能到大氣中,但因為冰層消失,地球就吸收了熱能,吸熱導致溫度上升,俄國凍原封藏的甲烷就會釋出,引發更嚴重的溫室效應,就像骨牌一樣
(前紐約市長/彭博)
沒錯,去年(共和黨的)國會通過了減稅,但減的是那些最不需要減稅的人,像我這樣的有錢人,謝謝你哦,替我減稅,但我並不需要
(前紐約市長/彭博)
現在某些政策根本就有問題,譬如說,我個人就從來都不贊成提高基本工資,我認為該提高的是薪資免稅額,這樣不但可以達成同樣的脫貧效果,而且是由全民共同承擔,而不是只針對一小部分企業主,強制性的加薪,只會使雇主減少用人
(主持人vs.前紐約市長/彭博)
你覺得川普的問題,是他的人格,他的政策,還是兩者皆有問題?我覺得都有問題
(前紐約市長/彭博)
舉例來說,我認為你可以指責中國的市場,並沒有對美國完全開放是一種不對等的貿易競爭,我們不能容忍這種行為,但是要促使中國做出改變,不能夠用以牙還牙的方式,把對手逼到沒有退路的角落,你不可以讓對方沒面子,協商的藝術在讓兩邊都覺得自己贏了,不是予取予求,但也非空手而回
8號,就在2020黨內初選白熱化之際,原本年初宣布不會參選的彭博,突然傳出在登記最早截止的阿拉巴馬州,遞出了參選文件,接著彭博本人又現身阿肯薩州,民主黨初選登記處,填表報名,成為該州參選人,此舉立刻掀起了民主黨陣營和白宮內部的陣陣漣漪,紐約時報披露,彭博的填表登記,並不代表他已經決定跳下來加入2020總統混戰,目前來說,他只是替自己留一個參戰的選項,而若最後決定參選,彭博也將再度運用他的金錢優勢,打一場非傳統選戰,跳過黨代表不多的小州,直接在加州、德州等大州灑錢買廣告進行選戰攻勢,靠著個人知名度和過去的彪炳政績,直取中間選民手中那一票。
(政治分析師/山考普夫)
民主黨進步派現在很緊張,因為他們可能會對上彭博,而當你的對手是富豪,必定會遭遇毫不留情的金錢攻勢,因為他就是有錢,但傳統上,不管民主黨還是共和黨會來初選投票的都是極左和極右,而非中間選民,彭博能否在初選中勝出,仍是問題
對於彭博的投石問路,民主黨內左派如華倫、桑德斯等人,立刻發文嗤之以鼻,暗示民主黨現在最不需要的,就是一個和川普半斤八兩的富豪共主,但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萊特史蒂芬斯,卻提出了完全不同觀點,認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華府現在正需要像彭博這樣的人,來對付川普的金錢政治,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這位億萬富豪一旦加入戰局,所有人的2020選戰策略全都得重新改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joAij0WWbI
星漣海發展商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時間,魔力無邊。
醬料雜貨店正和隆,主打自家豉油、麵豉、甜醋,在上水石湖墟65年,如長流細水陪伴街坊每餐家常飯:蘸豉油魚更鮮,兩磚腐乳夠佐粥下飯;逢時過節爆薑下醬炆豬肉煮雞,豐腴滋味比得上酒樓大菜。
街坊就是鍾情這家醬料;但此情,差點成追憶!
想當年,老闆陳璧堃十足指腹為婚,不情不願從父親手上接過正和隆。做醬煮醋幾十年,沒有仇,卻賺得一身痛、半點恨;捱到65歲,把心一橫,擬於去年12月31日退休結業「脫苦海」。
怎料日月發酵,恨愛相生;準備離開,竟是徹底的歸來。
上水石湖墟巡撫街,水喉五金、紙紮、文具……生活小店當中有正和隆。店前西斜,老闆陳璧堃掛起紙皮遮光擋熱,裏外互相看不見,街坊是識途老馬,熟練地撥簾進出。小店不夠百呎,鮮有地整齊:樽樽罐罐不見有塵,豆類、雜穀一格格井然有序。所賣醬醋各有三五個品牌,店家出品的生抽老抽、原曬豉磨豉、甜醋和腐乳,售價貴幾元,卻最多人要。
「麵豉嗰日炆豬手炆得好靚,好食。」老街坊陳太一屁股坐在片糖缸改成的櫈子上,又告訴陳老闆:「我起碼一個月之後先行出嚟喇,因為腳痛要入院做手術。」今天她特意來入貨,買麵豉、豉油。
豉油,又恨又愛
陳璧堃,街坊都叫他「豉油佬」,皆因正和隆做豉油起家,他是第二代。上世紀40年代,父親陳根秀由南海來港,投靠開醬園的親戚做豉油;50年代初自設小工場做豉油、麵豉和甜醋,並在石湖墟開鋪。1955、56年間石湖墟被兩次大火吞噬,57年逐步重建,正和隆也在巡撫街現址重新啟業。
陳璧堃有四個姊妹,他是老三、排中間。「細細個住木屋,又是工場又是住家。兩個家姐睇鋪,我就周圍走,好百厭。」他怕父親,從來沒問過店名由來,只記得過年家中總掛一對對聯:「正直好生意 和氣定興隆」。
「老竇無咩讀過書,點作到咁好嘅對聯呢?」他哈哈大笑,轉瞬又皺眉:「做豉油做醬好辛苦,畀我揀我唔會做,但我讀書唔成,無得走!」他是唯一的兒子,二十多歲結婚後即接手店鋪;太太負責鋪面,他負責生產。
「做豉油會有一陣罨味,以前真係要用手去攪,一攪,陣味就出嚟,我都接受唔到;不過,呢啲係錢嚟㗎!」
他的工場在上水搬過幾次,90年代初因為業主收地被迫結束,自此在古洞一間豉油廠掛單租場,只做半加工。譬如豉油,已交給豉油廠師傅做,仍用自家招紙。
「做豉油最緊要用料靚用料足,夏天有熱頭曬就香啲。」他說。當年他試過十幾間豉油廠,找到一間的味和香跟自己做的相似。「我知道佢哋用加拿大非基因改造黃豆,發璜(按:煮好的黃豆混入麴菌、麵粉)撈美國麵粉,比日本麵粉膠質重啲、好啲;我自己一個人做太辛苦喇!雖然利潤無咁高,我寧願用佢嘅豉油。」
現在店中賣兩款自家頭抽和一款老抽,其中一款頭抽名為「鮮味生抽」,用豆比一般的多三分之一,濃稠如漿,鮮而豉味極重,可算鎮店之作。
麵豉甜醋,親手做
豉油外判了,只有麵豉和甜醋,他至今堅持親手做。
麵豉,一般貨色是發酵豉油剩餘的豆渣,鮮味盡去,很多時需加味精增味。但他做的賣的兩款麵豉:原曬豉和磨豉醬(前者仍見豆狀,後者是磨爛幼滑版)都沒抽製過豉油,保持原汁原味。「以前我啲磨豉係出咗豉油嘅,價錢平啲,主要交畀酒樓整叉燒;後來我只做零售,銷量少,乾脆用原曬豉攪磨,一樣係靚。」
市面常見的麵豉都是啡黃色,他的麵豉卻深啡色,驟眼看黑糊糊。他解畫:「麵豉好似人一樣,曬得愈耐會愈黑,愈黑就愈香。生曬啲豆喺豉油缸入面,上面曬到黑,下面嘅較黃,所以要成日翻佢,將底下嘅翻上面,不斷循環。」
他65歲了,依然記得父親當年的話:「醬,做就好易,打理好難。」
「你做,用料十足,曬得夠,一定做得好。不過擺耐咗就會有罨味,你點可以調番正呀?所以,唔係整好之後就冚埋,你要時不時拎出嚟曬,畀啲醬見下陽光會香啲。」
醬沒加防腐劑,放不久,所以他每次只做一小批。現在天時暑熱,醬賣少了,他也做少一些,「過咗中秋慢慢好,麵豉賣得最好,啲人有番胃口,多咗炆嘢;我都做得密啲,每次過千斤豆,一個月多啲就要做一次。」
講到做醬,最辛苦的步驟還數煮醬消毒。「唉!我做一次,就痛一次。」 他摸摸腰部,肌肉已成硬塊,隱隱作痛。
「啲醬容易黐底容易燶,要不斷剷,隻鑊又大,你要伸手彎住腰剷。室溫又高,得把牛角扇吹吹下,我一個人連續煮幾個鐘頭,不停流汗,煮一次起碼要飲4公升水。」最後洗鑊更辛苦,因為腰彎得更低。幸好十多年前起,煮醬有機器輔助,輕鬆了,但幾十年積下的舊患,纏身不去。
煮甜醋,相對沒那麼費勁,但一樣要忍。他採用本地酒房出產的白醋,加薑、桂皮、陳皮、丁香等等藥材做成甜醋。「煮呢個醋,一大鑊,嗰種藥材味好犀利,十足催淚彈,醃眼!咳!」
甜醋,他賣自家的,也賣其他品牌,「各有各鍾意啦,人哋要八珍,你無,佢會走咗去;我哋自家牌子就賣貴五六蚊。」
這日街坊王太帶了手拉車來買醋,「我孫仔啱啱出世,買去觀塘畀個新抱。」她嫌其他牌子太甜,「呢間鋪頭出嘅特別香,舊年冬天隔籬個事頭婆用佢煲薑,成條街都香晒。」
有人記住,陳璧堃笑瞇瞇,說:「到天時冷,啲人鍾意煲薑醋食下;事實上年尾多人結婚,到第二年10月、11月就有BB出世,甜醋特別好賣。」
以前煮完甜醋,五六桶藥材他當垃圾倒了,後來有朋友老遠從跑馬地來上水要「下欄」甜醋陳皮,他才識寶,現在煮完醋會挑回陳皮,但為非賣品,「而家?下人,有熟客寒咳唔係好囉!」
老店,差點結業
做醬煮甜醋,入缸,搬貨,幾十年陳璧堃獨力做,「我哋小型生產,唔請人。無辦法!為咗……我唔知點講呀!」他瞄瞄跟前在幫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苦笑:「賺到痛,之外都係痛!近十幾年,我個個禮拜日就好似返學咁,要去做推拿。」
去年他和太太邁向65歲,本擬12月31日退休結束正和隆;就在12月中煮甜醋時,從不在工場拍攝的他,忍不住拿手機拍下那鑊滾滾冒煙的甜醋,題記:「人生最後一次」。
「唔捨得㗎!」說着,他眼圈紅起來,思緒飛回去年底:「瞓唔着囉!直情神經衰弱。」有個星期天,他試不去推拿留在家,「電視睇完又睇睇完又睇,無地方去。」以前他想像退休「呢度去嗰度去」,事實上英國朋友早邀他去歐洲玩,他又買了「200蚊深圳通」,偏偏成行在即已失去興趣,一副心神無處安放。
決心分手,原來放不下。他三個女兒,十多年前已表明不想接手家業,臨別秋波,也發現情難捨。
店一直由他和太太合力支撑,沒請人。二女兒陳敏怡(Agnes)說,每逢過年店就最忙,三姊妹必定預留整個星期的假回來幫手,想不到自己成為了第三代傳人。陳璧堃笑言,由1月1日起店轉了她名下,自己變做顧問兼打雜。
70後的Agnes在銀行做了十多年,連MBA也讀了,兩年前工作太辛苦辭了職,「嗰時爸爸媽媽正計劃退休,我哋三姊妹都好開心,因為新年終於唔使返鋪頭喇!」
去年年底,他們通知熟客和包租婆不做,「啲客人同爸爸講:『你退休,咁我哋去邊呀?我由做女食到而家喇!』我聽到,突然之間好唔捨得。呢個招牌六十幾年喇!」
她問爸爸取帳簿算了一番,「都ok嘅!我想留住個招牌。」又游說從事文職的大家姐陳敏慧回來幫手看鋪,自己負責市場推廣。姊妹同心,盼可斷金,帶着正和隆走進2017年。
十年如一日
陳璧堃搖搖頭說:「我準備退休,以為可以脫苦海啦!結果有啲抑鬱,百無聊賴,個女話做番,我又好似開心啲。」
不過,他認為做醬這行式微了,尤其新界東北發展如箭在弦,古洞的豉油廠分分鐘無得做。「一收地,你一係返大陸做,但水準、原料難控制,而且豆都係外國嘅靚啲。」女兒正在搶時間,找新貨源、拓客路,像早前便去了樂富街市擺車仔檔,臚列自家品牌豉油、醬醋和腐乳。
幾十年來,陳璧堃和朋友合作生產腐乳。十多年前朋友搬廠上深圳,招紙也「均真」地印着「Made in China」,同屬正和隆招牌貨,輕柔鬆化而不死鹹。
醬料之外,40多年前陳璧堃接手時已兼賣雜貨。今天雜貨不多也不雜,而每種乾貨他只賣一款,都是精挑細選,譬如蝦子麵,找到第四五個供應商才敲定。
「搭下貨囉,要維持到租金嘛,而家都要1000蚊一日㗎!」陳璧堃說。
除了鋪租,過去半世紀上水翻天覆地,但對正和隆和陳璧堃而言,只是微細的漣漪,就像醬醋味道,始終如一。
「雖然間中都有自由行嚟幫襯,我哋主要做街坊熟客。有人搬咗出九龍、港島、大嶼山都返嚟買醬,甚至移民去外國,都會帶啲醬過去。附近有圍村,新年依舊會煮盆菜,用好多醬。」
七八十年代,他的豉油、麵豉曾交給酒樓,但經常被人拖數、走數,「好多次喇!千幾蚊都彈票,嗰個年代唔算少數目。咪搞啦!我寧願淨做門市,收一蚊就係一蚊。」弱水三千,他只取一瓢。知足,常樂。
夏日炎炎,酸梅麵豉蒸排骨夠醒胃,有街坊要炆肉,大喊一聲「混醬,唔該!」只見陳老闆從五個醬缸輪流舀出小半勺倒入透明膠袋,用繩一紮,遞與客人,叮囑道:「返去放雪櫃,呢幾日好用喇!唔係會變酸。混醬鹹㗎,加啲冰糖,炆鴨炆腩肉都快啲腍。」這混醬,有自家磨豉、黑赭油(類似星馬的黑豉油)、甜醬、麻醬和南乳,即叫即混,也是父親傳下來的基本味道,就在日月蒸煮當中,摻着陳璧堃幾十年調出來的小變奏。
正和隆
地址: 新界上水石湖墟巡撫街2號A
電話: 2670 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