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接受東森新聞訪問時,簡短地談了一下「共享經濟」。不論是提供私人汽車分享的Uber,或出租閒置空房的Airbnb,目前在台灣面臨最大的疑慮包括:提供平台媒合業者的責任劃定、政府租稅課徵的範圍、客戶個人資料保密、民眾安全與保險等問題,都亟待立法解決。
晚上行政院正式確定將由民進黨團提案修改「公路法」,大幅提高違規營業罰鍰,擬從現行最高15萬元提高到2,500萬元,除了嚇阻Uber的營業外,我看不出政府有想針對共享經濟有整體規劃及形塑法治規範的具體想法,提高罰鍰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正視共享經濟已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無人駕駛計程車」於今年八月正式在新加坡上路並測試其載客服務,我認為台灣可以借鏡,規劃在特定試驗場域或鄉鎮,進行各類新型態創新服務,吸引各國專業人才來台測試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善用台灣的服務設計人才、既有的多元族群與各國觀光客的使用者體驗,幫助國際創業團隊完善產品的易用性測試,進而幫助本地人才國際化。若政府只是一味提高罰則,漠視未來新形態商業模式,對提升台灣自身的競爭力和產業轉型升級不但毫無幫助,也錯失跟上世界經濟潮流的機會。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TechTell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充電器 #氮化鎵 #iphone12充電 #gan #pd充電 ‼️ 影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影片快轉】 00:00 iPhone12不再附豆腐頭充電器? 00:36 蘋果為何要用PD充電 (USB Type-C) 01:20 氮化鎵元件供應商(Navitas, PI, Innosci...
「易用性測試問題」的推薦目錄:
- 關於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蔣萬安 Facebook
- 關於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飛鳥涼不涼的遊戲營運觀察小站 Facebook
- 關於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 關於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TechTeller Youtube
- 關於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TechTeller Youtube
- 關於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TechTeller Youtube
- 關於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心得] 如何開始內部易用性測試? - 看板Soft_Job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易用性測試報告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評價
- 關於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心得] 如何開始內部易用性測試?- 看板Soft_Job - Mo PTT 的評價
- 關於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易用性測試的推薦,PINTEREST、PTT、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易用性測試的推薦,PINTEREST、PTT、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易用性測試的推薦,PINTEREST、PTT、YOUTUBE 的評價
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飛鳥涼不涼的遊戲營運觀察小站 Facebook 八卦
【聊聊近期遊戲上市的一些心得】
遊戲上市已經十天,但身體與心理感覺已經過了好幾個月,雖然成績也不是頂尖,但總是有些收穫。以下心得記錄,給自己以後回顧也給大家參考:
●以前遊戲的行銷多著重在「上市」環節;其實以後「事前登錄」也應該視為另一種上市來準備。事前登錄開始的前七天特別重要,有些品宣與行銷注目點應該要在這個時候搭配上線,盡全力取量,因為過了一周後就會碰到成本快速上升、且難以快速優化各廣告媒體的窘境。
也就是說,以後遊戲應該要準備兩段"上市"。一段是事前登錄的上市,另一段是遊戲的正式上線。而這兩段之間的連接點也是大有學問。
●我們這次在新馬進行數據驗證,之後在到台港澳上市。以武俠遊戲來說,留存數據高度類似,玩家喜歡的廣告素材也差異不大,而星馬玩家的付費能力大概是台港澳玩家的一半以下。
●我們這次嘗試遊戲上線前一天凌晨就打開讓玩家預下載。以後應該還是會繼續這樣做,很多廣告投放的設置可以利用這一天做準備。不過有趣的是,本來想說前一天可以先進行FB/Google演算法的優化,結果完全"不行"。因為大量玩家從事前登錄轉正式下載時,即使看到廣告可能也沒有被記入轉換,從後台來看此時CPI就會大亂而飆破天際。
●這次合作了很多的KOL,最大的心得就是,活動本身要能夠發揮出KOL本身的特點與優勢,才能將效益極大化。這次大概合作了20~30個KOL,但為二師兄量身打造的事前登錄活動+圖文宣傳,其曝光效益可能是其他KOL的總和。
●官網的事前登錄活動本身,好用性與可玩性的平衡很不好掌握,我們這次的活動雖然有精心設計,但其實有點上手難度,雙平台的預註冊按鈕安排的也不明顯。因此廣告預算並沒有太多往那邊去導入,但最終計算成效意外發現轉換率有接近50%。怎樣兼具易用性與趣味,是下一次需要努力的方向。
●廣告素材方面,很多朋友會問為什麼不好好介紹遊戲,而是以"短劇"或是比較"免洗"的素材去帶量。事實上我們也剪輯了不少正經的廣告素材進行投放,但轉換率都非常差。煙雨江湖雖然是個硬核的遊戲,初期卻不適合用硬核的廣告吸引人。這可能跟很多人認知的行銷學理不太相同,因為在遊戲買量上,數據常常會告訴你很多反直覺的事情,只有不斷測試才能發現最好的那條路。
●在專案的過程中,不斷地「問問題」很重要。即使這件事情你覺得可能白費唇舌,還是要多問一句,才能讓專案運作更順利。事情很忙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有時就是某個人心中的「小小的疑問」,才是核心團隊看不到的盲點。
●氣勢這種東西很玄,但又確實存在。在遊戲不知名還未上線的時候,要用各種方法「打腫臉充胖子」。腫久了,當玩家感覺這遊戲"好像很紅",就成了胖子了。
●策略與戰術很多,最重要的還是執行的團隊。當所有人都拼命想著把一件事情做好,而不是搪塞推責任時,執行過程中的爽感,有時甚至比結果更加令人回味。
希望以上對大家有些啟發。
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八卦
在國外,人類學、社會學背景的人才往使用者經驗研究或是使用者經驗設計發展的人非常多,但台灣真的是到了近幾年才慢慢熱了起來。
這篇文章是一位清大人社系畢業的朋友,回顧自己的大學學習歷程,以及自己進入到美國相關領域留學進修的過程,並且點出人類學、社會學在這領域之中的價值。非常值得一看
感謝作者Stephanie Kuo答應讓【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分享轉載這篇文章。
另外,由【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與【泛科學院】共同策劃的「百工裡的使用者經驗研究」已經順利開課,目前只剩下五個位子就額滿了,大家趕快搶最後席位啊!
《百工裡的使用者經驗研究工作坊》報名網址:https://goo.gl/ICCs9j
------------------
1. 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方法和UX Research息息相關
如果不知道什麼是UX Research的話可以回去看這篇:UX流程簡介(上):UX Research to User Journey
在產品研發的初期,UX Researcher會需要去訪談使用者,發現使用者的需求和了解他們的期待。或是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取得更大的樣本。最後綜合兩者區隔使用者類型,用以建立人物誌(Persona)、用戶旅程(User Journey)等等。等到有了產品雛型,UX Resesarcher就會去做易用性測試,在使用者的使用過程中從旁觀察他們遇到的問題,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最後提出總結報告給UX Designer做參考。有些公司的UX Research甚至會主導整個產品走向,因為他們發現的痛點往往就是改善產品的關鍵。
於是你會發現,UX Research的研究方法,其實和社會學、人類學息息相關。問卷、訪談、參與式觀察,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方法,而且我們往往都已經在大學時代就已經演練過很多遍了。在修Usability Testing的時候,我也發現,社科背景的學生對於問卷和訪談都沒有多大問題。我們都很清楚如何設計問卷的問題和選項,甚至也會跑統計軟體;我們也做過無數次的個人訪談、焦點團體訪談,我們擅長觀察受訪者回應的表情、語氣,用聊天的方式問出我們想要的資訊。我們熟知各種研究方法的強弱項,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來得到所需的資訊。
在UX Research上,社科背景的學生相較於其他人而言,有更多的經驗和敏感度,這是我們最直接的優勢。唯一遺憾的大概就是社會學關懷不一定能在產品上實現吧。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TechTeller Youtube 的評價
#充電器 #氮化鎵 #iphone12充電 #gan #pd充電
‼️ 影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影片快轉】
00:00 iPhone12不再附豆腐頭充電器?
00:36 蘋果為何要用PD充電 (USB Type-C)
01:20 氮化鎵元件供應商(Navitas, PI, Innoscience)
01:47 Navitas介紹
02:20 Power Integrations介紹
03:11 Innoscience介紹
03:34 各品牌快充技術與協議介紹
03:53 USB PD快充
04:28 Baseus 65W 氮化鎵充電器簡介
05:22 Xiaomi 65W 氮化鎵充電器簡介
06:14 Anker 60W PowerPort Atom III 氮化鎵充電器簡介
07:18 AUKEY Omnia (PA-B)系列 氮化鎵充電器簡介
08:27 【實測比較】充電效能測試(MacBook,Windows筆電,iPad Pro,iPhone)
10:22 【實測比較】外觀比較
11:35 【實測比較】折腳插頭比較
12:31 【實測比較】便攜性
12:58 【實測比較】組裝品質與內在拆機做工比較
14:32 【實測比較】安全與安規檢驗
16:04 【實測比較】快充協議
16:18 【實測比較】孔位比較
17:00 四款產品總結與適合的用戶
iPhone12 未來標配不附上充電器?聽說會把5V 1A的小白豆腐頭拿掉了。那麼iPhone使用者如果要獲得快速的充電效率,最佳的解決方式就是買顆PD充電器了,到底什麼是PD充電器? 什麼又是GaN氮化鎵快充 充電器?讓科技說 嚴選評測4款給你看!
我們將比較充電效能、散熱溫度測試、外觀、折角插頭設計易用性、便攜性、做工組裝品質、安全性、充電協議..等做全方位的比較
選手1 : Baseus 65W 2C1A (俗又大碗, 做工耐用欠佳 / 安卓先決, 充電效能表現還不賴)
倍思:倍思的2C1A配置是我認為非常泛用的,快充協議也較廣泛,蠻適合安卓手機的用戶選購,如果插座空間較小,方形的設計也比較不占空間。可惜倍思在做工上我認為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較不扎實的折疊插腳與穩固性,耐用度上還有很大的觀察空間。如果是追求耐用度的人,在這部分可能需要斟酌選購。
購買連結 - https://bit.ly/31bLWu6
選手2 : 小米65W (小米用戶最適配,CP值頗高 期待進入台灣市場)
主打CP值的小米首先推出了GaN氮化鎵充電器的第一槍!小米的充電協議頗完整,在效率表現上也很好,重要的是支援小米自家最高50W的特規極速快充,很適合小米用戶。不過少了方便的摺疊插腳,另外只有1 Type-C的配置是比較可惜的部分。在四款中的充電效率與散熱表現屬於中等,相對走CP值路線。希望未來小米也能推出更多孔位的充電器,來滿足更多元的用戶需求。
購買連結 - https://bit.ly/3f7BLfm
選手3 : Anker PowerPort Atom III (散熱表現最佳 品質穩定與肯定)
Anker的品質非常穩定,是有受到蘋果原廠認證的配件廠,Atom III在組裝品質、摺疊插腳扎實度、快充協議支援性都有非常好的表現,是追求品質的好選擇。不過較大的體積讓氮化鎵的優勢沒有體現出來,Type-C的輸出也僅到45W,在充電效率與攜帶性上略遜於另外3款充電器。不過在散熱上真的表現非常卓越,是一款品質相當精良的好充電器,當然也會反應在價格上。
購買連結(暫無代理,代購連結) - https://bit.ly/2FEF8Nl
選手4 : Aukey Omnia (PA-B) GaN Series (豐富系列,蘋果用戶最推系列 耐磨質感外觀)
AUKEY的做工與Anker相同都非常扎實,組裝品質好而且他的折疊插腳我認為是最優秀的,在手感與扎實度都很棒。外觀上也是AUKEY也是加分,其他充電器有些微使用後就容易有使用痕跡,AUKEY的霧面磨砂設計在使用一段時間後依然跟新的差不多沒有痕跡。追求外觀與品質的你很適合AUKEY PA的氮化鎵充電器。另外AUKEY是唯一有做出完整系列的品牌,可以挑選到適合各種使用習慣的充電器。不過在大多系列產品中,充電協議上只支援PD3.0是比較可惜的,安卓用戶大多只能支援到18W或15W左右的快充,但蘋果用戶較沒有這個問題,因此AUKEY Omnia系列我會推薦給追求品質與外觀及充電速度的蘋果用戶
購買連結:
PA-B1 (20W)👉https://bit.ly/3mzf2vw
PA-B3 (65W)👉https://bit.ly/3kERMvc
PA-B4 (65W)👉https://bit.ly/3ovc5h4
PA-B7 (100W)👉https://bit.ly/31TTLVd
【雙11活動200元折扣】
👉https://bit.ly/3n1T5W5
--------------------------------------------
【其他科技說好文】
平價CP值先決!2020年10款真無線藍牙耳機 推薦
https://www.techteller.com/sci/3c/bes...
--------------------------------------------
【熱門科技說影片盤點】
2020年聲量最高!8款真無線藍牙耳機 評測推薦丨AirPods Pro, Sennheiser, Sony還有什麼選擇?
https://youtu.be/KoON3W8kp20
2020年最新真無線藍牙耳機橫評!上半年17款真無線藍牙耳機 推薦 兼具CP值
https://youtu.be/OCFl1juu5_c
--------------------------------------------
【科技說社群】
FB - https://www.facebook.com/techteller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techteller_3c
--------------------------------------------
✉️合作邀請
mkt@techteller.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4Yvy5qwdYc/hqdefault.jpg)
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TechTeller Youtube 的評價
#anc主動降噪 #降噪耳機 #iem監聽式設計
‼️ 影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影片快轉】
00:00 前言
00:49 外盒與內容物介紹
01:53 充電艙設計
02:30 耳機本體介紹
02:44 IEM監聽設計
02:58 收音麥克風與ANC降噪麥克風
03:31 三維弧線佩戴
03:41 連線穩定度實測-YT,NetFlix,灌籃高手手游
04:12 左耳單耳使用限制
04:30 耳機操作說明
04:53 續航力介紹
05:17 降噪深度感受
05:42 主動降噪啟動教學
07:05 音質實測-我想有個家
08:19 音質實測-Isn't She Lovely
09:40 室內通話實測-手機
09:55 室內通話實測-purecore
10:15 戶外通話實測-手機
10:31 戶外通話實測-purecore
10:48 編輯總結
【前言】
繼美國亞馬遜熱銷品牌TaoTronics先前推出IEM監聽系列的Duo Free+獲得許多論壇朋友青睞後,TT又推出了IEM監聽系列主動降噪耳機款 TaoTronics Duo Free ANC(Purecore)。這款耳機也具備IEM監聽設計的外形,有著很不錯的被動抗噪感受。拜新型科技ANC主動降噪之賜,降噪能力非常卓越。而渾厚延展性強的重低音,中頻高頻也不會糊掉,整體算是三頻均衡具備顆粒感,也讓這副耳機有著溫暖聲音的Profile。
【音樂測試】
音樂:QQ音樂 無損SQ Super Quality - 600~700 kbps
測試歌曲1:潘美辰-我想有個家
測試歌曲2:Stevie Wonder-Isn't She Lovely
配對手機:紅米K30 Pro
測試編碼:AAC
【通話測試】
Samsung S7 Edge 話筒 vs Purecore藍牙連線通話
recording app: Call Recorder Pro
【評分總結】 90分 - CP值超高的ANC+IEM監聽 真無線藍牙耳機
1. 音質評比 - 91分
三頻均衡,人聲部分高亢嘹亮。整體來說低頻最為突出,三頻的離合度與顆粒感高
雖然Vocal跟背景音表現不到頂尖,但也不會含糊,是大多數人喜歡的流行"濕感"比較強的耳機聽感
2. 通話音質 - 82分
通話音質部分室內表現優秀,但在室外的話比較容易收到環境噪音,所以聲音會較複雜一些
所以以通話型棒狀真無線藍牙耳機來說,只能說是中規中矩的表現,如果以商務需求為主的話,
AirPods的表現還是會好上不少。
3. 抗噪隔音性 - 92分
得力於本款採用IEM三維監聽設計緣故,所以物理抗噪就已經是不錯水準了
再加上ANC主動抗噪加持,整體抗噪性非常好,雖然平均降噪深度只有25db
但因為IEM構造緣故,降噪體感會再提升大約到35~40db
4. 佩戴舒適度 - 95分
這副耳機佩戴的觸感不錯,雖耳機本體採用軟塑料材質,但整體親膚性強
而且因為降噪暈眩度不高,所以適合長期佩戴,是相當舒適且牢靠的耳機
5. 續航力 - 81分
續航力來說ANC開啟大約5小時,加上充電倉續航水準大約27小時
算是中等水平,一個禮拜輕量使用大約需要充電1~2次, 還算OK 但不到驚艷的程度
6. 連線穩定性 - 84分
連線穩定度還不錯,實測2週並不太會有斷續的問題
就是在超級人多地方或是使用電腦連線時,會感受到偶爾斷線
不過這個是藍牙耳機的通病, 這副耳機已經算表現不錯 可以hold住了
7. 操作易用性 - 86分
觸控可以實現音量大小聲、上下首、語音助理、接聽掛斷..等多功能
唯剛開始要適應一下觸控區域與手感 ,後續上手操作就簡便一些了
8. 延遲性 - 88分
iPhone, Samsung S20 Plus實測youtube, netflix, 灌籃高手延遲性極低
不過在連線筆電時,穩定度跟延遲性會稍微高,這在TWS藍牙耳機基本上都有這個問題
所以整體來說表現還是算不錯可以接受
9. 性價比 - 97分
如果這副耳機4K左右有這樣的完整package,編輯團隊覺得已經相當超值
主要是IEM監聽跟ANC降噪都給到位,而且TaoTronics也是算CP值高,調音好聽的音頻品牌
所以有預算考量或是想體驗ANC的朋友都可以多多考慮這款~
【代理商購買連結】
https://bit.ly/2DEfcjZ
科技說粉專屬97折扣碼
「techteller01」
--------------------------------------------
【其他科技說好文】
平價CP值先決!2020年10款真無線藍牙耳機 推薦
https://www.techteller.com/sci/3c/best-true-wireless/
--------------------------------------------
【熱門科技說影片盤點】
2020年聲量最高!8款真無線藍牙耳機 評測推薦丨AirPods Pro, Sennheiser, Sony還有什麼選擇?
https://youtu.be/KoON3W8kp20
2020年最新真無線藍牙耳機橫評!上半年17款真無線藍牙耳機 推薦 兼具CP值
https://youtu.be/OCFl1juu5_c
--------------------------------------------
【科技說社群】
FB - https://www.facebook.com/techteller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techteller_3c/
--------------------------------------------
Product sponsored by #WitsPer智選家
✉️合作邀請
mkt@techteller.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i4TsIOPN1A/hqdefault.jpg)
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TechTeller Youtube 的評價
#ANC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 #t18nc #liberyair2通話PK
‼️ 影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前言】
除了Airpods Pro之外我們就沒有其他ANC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的選擇了嗎?
這次Aukey Keyseries 再次端出了品牌調性一致的全新耳機EP-T18NC,在2020年CES展亮相。最重要的是~~加入了ANC主動降噪功能!成為國外媒體關注的焦點,在這個ANC主動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還不普遍的市場有了一個新的玩家出現
如果要我一句話總結這副耳機,那就是:「ANC主動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少數音質好的,是音質好真無線中少數具備ANC功能的」
【影片recap快轉】
00:00-00:50 前言介紹
00:51-01:25 包裝、盒裝介紹與內容物
01:26-01:49 無線充電、續航、快充、詳細規格
01:50-02:28 充電倉外觀與艙體介紹
02:28-02:42 重置與重新配對功能
02:43-03:10 降噪mic、操作功能示範
03:13-04:21 降噪功能與降噪體驗感受
04:22-04:53 馬路邊開啟降噪實際感受模擬
04:54-05:35 佩戴效果最佳化
05:36-06:07 Aukey T18NC 室內通話實測
06:08-06:34 Soundcore Liberty Air 2 室內通話實測
06:35-06:51 戶外通話介紹
06:52-07:15 Samsung S7 Edge話筒 戶外通話實測
07:16-07:27 Aukey T18NC 戶外通話實測
07:28-07:38 Soundcore Liberty Air 2 戶外通話實測
07:39-08:27 音質實測前言介紹
08:28-09:17 Price Tag , 我想有個家 錄音筆測錄實測
09:18-09:43 音質總結評語
09:44-10:00 連線品質介紹
10:01-10:23 Youtube影片與傳說對決手游 延遲度實測
10:24-10:45 KeySeries App介紹
10:46-11:36 編輯總結
【音樂測試】
音樂:QQ音樂 Super Quality 無損音質,音訊頻寬約500~700kbps
測試歌曲1:Jessie J – Price Tag
測試歌曲2:潘美辰 – 我想有個家(吉他版)
配對手機:iPhoneX
測試編碼:AAC
錄音設備:TASCAM DR-07X
【通話測試】
配對手機:Samsung S7 Edge
測試設備:Samsung S7 Edge (話筒) / Aukey EP-T18NC / Soundcore Liberty Air 2
recording app: Call Recorder Pro
室內通話測試:攝影棚
戶外通話測試地點:中和Costco對面
通話效果總結:室內/戶外人聲通話收音清晰,對方聽得很清楚,適合長時間商務通話
【評分總結】 平均92分 / 滿分100分
評語:具備雙重降噪,通話方面是ENC降噪、環境音方面是ANC主動降噪。重點是價格還不到5000元,就能享受到渾厚的Bass與全方位的音質
1. 音質表現 95分
低音樂器表現會很突出,Punch感十足,低音比中音高音靠前。不過中音人聲部分與高音部分還能維持清晰的音場。適合節奏感強的Pop歌曲、也很適合聽自彈自唱Unplugged Acoustics歌曲
2. 降噪表現 93分
AirPods Pro的降噪效果的確比這副Aukey T18NC好一些,大概好個10~15%吧。AirPods Pro的ANC啟動的時候戴入耳朵會感到明顯空氣的耳壓,我自己大概戴超過30分鐘以上就需要休息。Aukey T18NC戴入時耳膜壓力我覺得很適中,不太會感受到壓力,所以佩戴1個小時都沒問題。測試下來,大概開啟ANC可以隔絕大約70%左右環境噪音。
3. 通話表現 96分
ENC的降噪微機電麥克風讓Aukey T18NC在室內戶外都有清晰的通話水準,實測的結果其實跟Soundcore Liberty Air 2差不多,不過空間數位音會比Soundcore Liberty Air 2 大一些
4. 佩戴舒適性 89分
矽膠耳塞的佩戴跟耳朵算很貼耳也會穩固,不過入耳的硬塑膠比較會有一點點不舒服的感受,經過一陣子習慣就會好些了
5. 連線穩定與延遲性 95分
這副耳機的連線穩定性佳,在iPhone, Android手機觀看youtube不會lag延遲,而玩同步性高的手游表現也OK,在可接受的範圍內的中高等以上水準
6. 操作易用性 88分
採取觸控操作,上下首都能透過觸控實現。唯有音量暫時無法用觸控調整,這是缺點,如果後續APP能像Soundcore Liberty Air 2 一樣能APP置換熱鍵就好了,不過我自己大部分用手機調整音量 不太會影響
7. 場景使用多元性 87分
主要用於商務、通勤..等場景,商務環境的話通話效果不錯不過用於運動場景來說就會有點吃力
【編輯總結】
他具備雙重降噪:通話方面是ENC降噪、環境音方面是ANC主動降噪。重點是價格是5000左右,就能享受到渾厚的Bass與全方位的音質。
以音質 ANC來說 已經取得不錯的平衡,如果想要同時具備這兩個特色,Aukey T18NC絕對值得你考考考慮
【Aukey T18NC 科技說評測文章這邊看】
https://www.techteller.com/review/aukey-key-series-ep-t18nc//
【代理商購買連結】
https://bit.ly/3aUIfe7
-------------------------------------
【其他科技說好文】
平價CP值先決!2020年10款真無線藍牙耳機 推薦
https://www.techteller.com/sci/3c/bes...
--------------------------------------------
【科技說社群】
FB - https://www.facebook.com/techteller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techteller_3c/
--------------------------------------------
Product sponsored by #WitsPer智選家
✉️合作邀請
mkt@techteller.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DP1es9hp4Y/hqdefault.jpg)
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易用性測試報告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八卦
Usability Testing (易用性測試)是什麼? · UX Research-易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 【UX筆記】原型設計與易用性測試的工作坊記錄|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 <看更多>
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心得] 如何開始內部易用性測試?- 看板Soft_Job - Mo PTT 的八卦
前陣子在本版看到有人詢問關於網頁測試的問題: 除了工程師測試,會讓全公司的其他人測試嗎? 文章代碼:#1TaBYoiN 之前我有寫過一篇文章分享跟QA合作 ... ... <看更多>
易用性測試問題 在 [心得] 如何開始內部易用性測試? - 看板Soft_Job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前陣子在本版看到有人詢問關於網頁測試的問題:
除了工程師測試,會讓全公司的其他人測試嗎?
文章代碼:#1TaBYoiN
之前我有寫過一篇文章分享跟QA合作的經驗:https://user449.psee.ly/LVQ93
裡面提到一開始我們沒有QA,因此的確有點類似全公司亂測,
工程師、PM、客服或相關部門都會幫忙測試,
有專職QA加入後就由QA來帶領我們把關產品的穩定與安全。
最近新寫了一篇文章關於「易用性測試 Usability Testing」,
比較偏向產品團隊有點資源又沒那麼多資源,想要開始使用者測試的試水溫方法!
Medium 好讀版:https://pesc.pw/KGYAZ
【沒有資源做產品的使用者研究?讓我們從內部易用性測試開始!】
大家都知道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很重要,但不是每個團隊都機會或資源進行。
最常見的狀況是老闆認為這不是必要的,因此不想花時間跟資源下去,其他狀況如小公司或新團隊沒相關經驗、之前的階段不需要(先照抄競品、或工程師快速建一個版本去衝流量和銷量)、羞於將半成品呈現給他人、或覺得產品新功能是公司機密不能外流等等理由,而遲遲沒有開始嘗試。
在這邊分享一個較為輕量級的作法 — — 找內部的團隊成員來做易用性測試與訪談。
▍什麼是易用性測試
易用性是一種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概念,易用性設計的重點在於讓產品的設計能夠符合使用者的習慣與需求。以網際網路網站的設計為例,希望讓使用者在瀏覽的過程中不會產生壓力或感到挫折,並能讓使用者在使用網站功能時,能用最少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效能。(以上取自維基百科)
易用性測試則是透過直接讓使用者與產品互動,了解他們實際如何使用、遇到什麼困難、是否有解決他們的問題,來驗證產品的易用性,並以之為基礎來優化產品。
PM、設計師雖然是產品設計、UIUX 的專家,但畢竟不是真正的使用者,無法非常直覺又透徹的了解使用者的問題與需求;就算本身是使用者,也可能因為對產品、軟體設計太過熟悉而會有盲點,看不出產品難以操作的地方。在這種時候,使用者才是真正能夠幫助產品團隊的專家。
易用性測試進行的階段通常在改動實際進入開發之前,由 PM、設計師針對現階段設計出來的產品解法做出可互動的 prototype,初步驗證解法的方向是否正確,蒐集回饋來修正;有時也會在功能開發完成後、上線前進行易用性測試作為上線前的最後確認,避免好的點子與功能因為難用而無法發揮效果。
易用性測試有它的限制,它可以告訴你好不好用、容不容易用,但無法完全告訴你使用者會不會想用這個功能、數據會不會增長,對於一些較小的改動,直接上線、做實驗、看數據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除了產品本身的 UIUX 外,有時候文案、FAQ 的易讀性等產品輔助也會對易用性造成影響。
▍什麼是內部易用性測試
內部易用性測試,說穿了就是不找外面真實的使用者,而找內部團隊成員來做易用性測試。如果平常本來就會將 PRD、mockup 丟給大家給意見,不如就當成另一種搜集資料的方法,也作為未來若有機會找真實使用者測試前的內部練習。
在某些團隊中,本來就會找內部同事進行 Pilot Testing 來作為正式測試前的 rehearsal,確保真正找外部受測者時流程可以順利進行。
▍內部易用性測試的作法
1. 規劃與設計
內部易用性測試的使用情境跟一般易用性測試沒有不同,包含 Prototype 測試、不同解法的測試、上線前的測試等。
一開始先設定好研究與測試目標、預期達成的結果,規劃測試流程(主要使用情境、需要使用者完成的任務),並撰寫流程稿與訪談大綱。
最重要的是招募受測對象!
內部易用性測試容易遭人詬病的原因,很多都與同事這個「人」有關,找到合適的受測對象對於這次是否能搜集到有用的回饋非常重要。
- 不要找產品團隊的人,包含其他 PM、設計師、工程師、QA,因為他們本身就是軟體/產品專家
- 不要找你的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包含你的直屬主管或老闆,這些人給的回饋不一定會中立
- 不要找真實使用者的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因為他們可能會建立假設並從使用者角度思考,而不是從自己角度思考(這個階段應該是要接收受測者本人最真實的回饋)
以上這些人可以直接幫你看 PRD 給意見,但不見得是最適合當成受測者的對象。找受測者、受訪者的重點是挖他們腦中的想法出來,而不是塞東西進去他們的腦海,但對於同個公司甚至同個部門的人來說,他們腦袋已經有各種揮之不去的產品細節了。若他們想要參與測試與訪談過程,作為不介入流程的「觀察者」會較適合。
排除以上選擇之後,通常在招募外部測試的受測者時,會先釋出問卷(Screeners)來篩選出合適的對象,但在公司內部,我認為第一次練習時可以先省略這一步。畢竟如果團隊很小,其實也沒什麼好篩選的;如果團隊很大,的確可以試試使用問卷篩選,但隨著時間成本增加,算是有點失去內部易用性測試的彈性與優點,同時可能也會降低同事願意受測的意願(懶的填問卷)。
找錯人的風險就是浪費時間、蒐集到無用回饋,如果真的遇到測試到一半,你跟設計師突然發現對方不是你們想要的受測者,提早結束也不會太失禮,同事大不了回去座位上工作。將「找到不合適的受測者」這個資訊記錄下來,也可以當成未來正式招募受測者時的參考。
那可以找哪些人呢?
- 較不相關的部門同事,例如財務、人資、行政,他們甚至可能還沒認真用過自家產品。
- 其他產品線的同事,例如其他產品線的業務、BD、客服、行銷等等。
- 剛加入公司沒多久的人、實習生,他們腦袋裡還沒太多產品想法,是很好的測試對象。
接下來就是寄送測試邀請和注意事項,包含時間地點、所需時間長度、是否需要自備器材(帶自己熟悉的電腦、手機)等等,靜待測試日的到來。
二、進行流程
測試當下的流程大致如下:
1. 說明今日的流程與 PM 團隊的期待
2. 說明測試情境與背景資訊
3. 讓受測者開始進行測試、完成指定的任務
4. 測後訪談
5. 讓受測者提問、針對整個流程做回饋
第一點即先幫受測者做心理建設、說明你希望得到的回饋,例如:一遇到不懂或有問題的地方就提出,看到每個頁面、進行每個步驟的時候簡單說出看到什麼、想做什麼等等。這篇文章《First-Time Usability: The Test and Script》提供了滿好的範例。
第二點簡單說明完情境後,在第三點測試進行中,跟受測者互動時最好都使用問句,讓他來說明他的想法,而不是由產品團隊推銷與解釋自己的點子。就算是受測者主動提問,也可以繼續反問他「你覺得呢?」,持續引導他說出內心的想法。他說愈多,你賺愈多!
舉例來說:
- 受測者:「這邊我應該要按 XXX 對嗎?」
- 主持人:「你覺得呢?」
- 受測者:「我覺得我好像應該要按,但是頁面上的 OOO 看起來也可以讓我(達成某任務),所以我第一眼是比較想去 OOO 的。」
- 主持人:「瞭解,就依照你認為合理的方式去做吧!」
這時可以持續追問他為什麼會這樣認為,或者也可以先記錄下來,讓受測者繼續操作並完成整個任務,待會後的測候訪談一併做更深入的討論 — — 「你剛才在操作的時候,第一次是先去 OOO,可以多跟我說明一下原因嗎?」也許是介面設計的輕重與明顯程度、文案內容、產品操作流程的一致性等等各種原因,問下去才會知道受測者實際的使用邏輯。
第四點的測後訪談,除了針對在測試時沒有跟受測者討論的議題進行追問,也可以更加了解受測者的背景、動機,補問我們沒有在問卷(Screeners)問到的基礎問題。
3. 後續分析與追蹤
上述的測試流程,最好有至少兩位產品團隊的人參與,一個主問、一個主紀錄,每位受測者離開後負責測試的團隊可以先簡單的整理記錄與做總結,並且調整測試流程和訪問內容。待所有的測試都完成後,就可以跟整個團隊一起整理、分享測試結果,並依照觀察到的問題來優化產品。
根據研究表示,找到五個受測者來做易用性測試,就足以發現大部分的問題了。每次規劃易用性測試不用測試太多人,但是可以在優化解法與流程並產生新的 prototype 後再進行第二次的易用性測試,找回第一次測試中合適的受測者再次參加,同時邀請之前沒來參加過的受測者。
除此之外,一定要將這次的經驗、結果記錄下來,作為未來要求公司做外部真實用戶測試的籌碼!
▍內部易用性測試的優缺點
不做易用性測試和使用者研究的風險在於,花了資源做出使用者不滿意、難用、沒意願使用的產品/功能/變動,直到推出上線後才發現一切都是白工。請注意,儘管做了內部易用性測試,如果找錯人(畢竟他不是真的使用者),或是沒有正確的期待與認知,這個風險還是會存在的。
內部易用性測試的優點
1. 在公司內部推動對 UX 的重視
老闆請給我一次機會!我認為最大的優點在於,對過去沒有機會做使用者訪談或易用性測試的團隊,要老闆一步到位花錢跟時間做他不確定價值如何的易用性測試也許不容易,但若是小規模的先從內部開始試驗,讓老闆看到易用性測試可以達到的效果,也許未來就有機會去找真實的使用者來測試。
另一方面,被招募來受測的同事可以更了解產品團隊的工作流程,一起參與產品設計過程,透過提供真實的意見來推動產品優化。
2. 金錢/時間成本較低
在一般的易用性測試中,金錢成本包含給受測者的車馬費,時間成本包含來來回回篩選跟招募受測者的時間;在內部易用性測試中,可以用零食打發同事,招募跟敲定時間較容易外,也比較不會輕易被放鳥(辦公室走來走去就可以碰面,跨國團隊就用線上視訊)。
如果想做多次的易用性測試,修改 prototype 之後,可以輕易找到同一個人再次搜集回饋,而不用屈就於只有部分的受測者有空、有意願再次受訪。
3. 給自己練習的機會
一方面如同前面提到過的 Pilot Testing — — 先在內部測試「測試的流程」再進行外部測試總是比較保險。
另一方面是練習和優化自己團隊易用性測試、訪談的方法,在內部測試的試錯空間較大,例如時間與流程掌控不順、PM 與設計師訪談默契不足、原本設計的流程測不出東西等等都可以發現,如果測試與訪談當下忘了追問某個問題(你為什麼覺得XXX?多問一個為什麼!)也有機會事後再找那位同事追問。
內部易用性測試的缺點
1. 很難從同事口中得到真實的回饋
同事的回饋有時候不可信!這些不真實回饋的來源可能是:
- 同事太愛公司,所以不想提產品缺點
- 同事跟你是朋友,所以怕指出產品設計很爛會傷了你的心
- 同事怕不會用產品顯得自己很笨、很丟臉,因此假裝一切都沒問題
- 同事在公司是老鳥,一直以來都有某些強烈的產品建議,順勢提出來
- 同事因為自己本身的工作內容、KPI,而傾向某種設計方向或是優先級
2. 同事是專家(或覺得自己是專家)
假設同事原本就很常在使用類似功能的產品,或常常在做競品研究的人,可能會因此非常熟悉如何設定與操作。這不能代表這個產品的易用性很高,只能代表同事真的滿強的。大家都懂行話可以說是優點,也可以是缺點,在測試過程中看似很順利,不代表真實使用者使用時也會很順利。
有些同事則是本身也懂點技術,會自主幫產品團隊想很多 — — 這個技術上要花比較多資源跟時間、這個跟其他功能會有相依性、甚至開始想要討論設計或技術的實作細節。
另一個狀況是同事覺得自己是專家,看到 prototype 後沒有先融入情境試用,而是直接提出了修改的建議與解法。在修改 prototype 的第二次易用性測試、或是產品上線後,當他發現產品團隊沒有採取它的意見,可能會有些失落、或再次強烈表達意見。
如何處理?
這些「人」的問題會造成團隊搜集到的可能不是真實的「使用者」回饋!裡頭參雜了額外的拉扯與小劇場,要避免這些狀況,只能從受測者招募與測試前的心理建設下手。
第一是在篩選受測者的時候先排除掉不適合的對象;第二是自己要先認知到可能會遇到上述問題,當下要設定正確的期待,事後也要適度篩選回饋;第三是也要給受測者正確的認知與期待,測試前先建立好規則,希望他們在聽了我們的肺腑之言後,可以用平常心來試用產品。
「嗨,我的好同事!這個測試的目標是為了讓產品更好,我們在測試的是產品本身好不好用,不是你用的好不好。所以如果你不會使用、遇到任何問題,通常是產品設計的問題。當下直接回饋給我們,不會傷到 PM、設計師的心,反而能讓我們搜集到更多真實的回饋來優化產品!你給的回饋愈真實,對公司與團隊的幫助愈大唷~」
這些難以避免的「同事」的問題,在內部團隊進行易用性測試時,風險是可以適度被降低的;但若是「使用者訪談」則就非常非常不適合找內部的人來進行,因為解讀搜集到的訪談內容、挖掘洞見的時候很容易跟真實使用者有大大的出入。
特別不適合進行內部訪談的情境
1. 產品本身還在早期發展階段
這時最重要的是找到真實的使用者、重度使用者會是誰,他們面臨的問題是什麼,我們如何幫他們解決。優化產品流程、UIUX 並不能回答這些問題,那個階段最重要的是發展產品核心價值。
2. 前期的使用者訪談
就算產品本身已經較為成熟,但要挖掘特定使用者遇到的問題、行為背後的動機,還是要找到真實的用戶才能找出值得解決的問題。
3. 產品 TA 屬性特別
如果產品很明顯是做給特定族群,尤其是特定行業的 B2B 產品,業內人士的使用方式與痛點會是同事無法提供的資訊。
▍長遠目標:真實用戶的易用性測試
內部易用性測試不應該是團隊內使用者測試與研究的全貌,而是一個過渡期 — — 先在內部測試沒有問題,長遠目標應該是說服公司能夠找真實用戶來做易用性測試,再推動真實用戶的前期訪談與使用者研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7.14.224.141 (日本)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oft_Job/M.1570353188.A.CD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