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四萬,我領到35歲!】
#理財前也要先強化開源能力才有得理
這邊聊一個每次看新聞的心得,可能會招來怕罵聲,罵了我也不在意啦,但能不要罵我最好~
#果然後來被媒體曲解_以下文章不是罵低薪的人_是罵覺得自己窮卻只會怪東怪西的人
譬如行政院的3大催生政策公布後,留言一堆以下類似的:「鬼島誰敢生?」「一個嬰兒給12萬啦!」「補這一點有用嗎?」「房價太高啦、薪水太低啦、物價太高啦,這才是大家不想生的原因!」
我真的滿頭問號!
請問在世界疫情爆炸的這一年多,台灣哪時候讓你生病沒醫生看了?
通膨是全球問題,未來物價不會越來越高才奇怪吧?
嫌棄房價物價高,有沒有去日本與香港消費過?
讓政府大發貨幣拯救貧窮端,好啊,那物價更加通膨到時候罵誰?
房價嫌貴?
台灣還有不少1字頭可以找~硬要挑蛋黃蛋白區嫌貴什麼意思?
講到薪資低,這一點就可以聊非常久!
你覺得低,那為什麼很多年輕20幾歲就月入好幾十萬的人?
「喔~因為他是youtuber啊~賺錢很容易嘛」
「嘖~網紅啊~開團一直賣東西就好啦」
「哼~愛股市飆短線嘛~遲早被當韭菜收割啦~」
人家賺得多,都是投機取巧;自己賺的少,都是正正當當。
遠永在找盡方法酸賺得多的人,卻從不想想自己該怎麼圖破,這樣的人,生在哪個福利再好的國家,都不會過得好。
講白了自己不夠努力、不夠絞盡腦汁去賺錢,難道等政府還是誰把錢捧給他嗎?
\
譬如生孩子,育兒留職停薪從六成變到八成,多很多誒!這個幫助超大的!如果爸媽自己還有斜槓能力,即使在家育兒也能安安穩穩。
教養的路上,窮養孩子不會養出創傷兒;
再富有,精神虐待與童年剝奪,也會讓快樂寶寶變成麻煩鬼!
不要什麼都怪社會、怪環境、怪別人!
要是覺得窮,怪自己才是最精準最實際的好嗎!
面對現實,然後去修正,是有多難?
\
#35歲前我的固定月薪至多四萬多
以上發洩完了~希望粉絲也認同我的觀點~
雖然最近常常跟大家聊理財,但其實,萬分重要的還是自己要有開源能力。
來跟大家分享我開始工作的薪資的故事:
大學時,因為半工半讀自己住外面,去南陽街補習班當助教,一個月17000元。除非成為能上台教課的人,或者是超級業務推銷課程,不然是很難再往上賺更多,所以畢業後我沒想過要待在補習班。
大學畢業我就進入電視節目製作公司當助理,一個月22000元,這樣的薪資維持了好幾年,直到後來當上製作人,也才累進成三萬多,三萬多的薪水,我領到30歲;
錢很少,但我依舊努力的做,因為從工作當中認識的人脈與經驗累積、文字企劃溝通能力,讓我開始有能力斜槓人生,可以額外接案子(寫腳本、整理書稿、寫企劃案),大概一個月又多了幾千元。
離開製作公司後,我曾經在電商網路公司上班,還學會用HTML寫網頁(現在當然忘九成);後來到電視台上班,薪資再多談了幾千,一個月40000元,但此時累積的斜槓接案能力已經越來越成熟,接的文字工作越來越五花八門,平均每個月都可以有額外進帳,月薪平均拉到五萬,好的時候還可以六萬元。
懷孕了,留職停薪時,除了領那六成的育嬰補助款,我依舊持續在家斜槓,寫女性網站的專欄,寫著寫著,也才出現的「筋肉媽媽」這個筆名,開啟我人生另一個篇章。
轉職到健身產業後,我知道自己有個優勢叫做網紅,但這也是個劣勢。譬如說通告藝人,舌粲蓮花、幽默風趣可以從通告賺到很多錢,但是如果他沒其他本事,那麼節目變少了、電視產業衰敗了、他老了......就再也賺不到錢。網紅一樣的,沒有專長的網紅,來得快,下滑消失的速度更驚人。
所以我自詡是“兼職”網紅,“專項”健身教練和作家;
後來變成“兼職“網紅,“專項“證照講師與健身教練和作家;
再後來變成“兼職“網紅,“專項“課程研發與證照講師與健身教練和作家和健美職業運動員.....
至此都是開源,但沒有節流與理財力,
所以目前正在追別人的車尾燈,努力成為能好好理財的人。
雖然每天都在絞盡腦汁的精進自己、開創點子、發揮斜槓、學理財(當韭菜被割),但我也成為收入能夠自己掌握的人,累一點、拼一點,就能賺得多一點,然後再多一點理財本。
\
每個人成功、用正當手段賺到錢,都絕對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每個人也都絕對有斜槓能力,不管你是家管,或是上班族;
斜槓能力來自於你的專項、你有興趣的事、你的創意;
沒有專項,那就去學習,現在學習平台那麼多,很多可以選擇;
或者專項想不到?那培養業務力!
業務能力能夠最快幫你賺到錢,業務能力只要肯開始做,就一定可以進步持續累進戰鬥力!
\
話說回來,想要賺到錢,業務能力是少不了的技能;
因為你研發的產品、擅長的事情,要是沒有業務能力,怎麼推廣出去要人家買單?
#培養業務力 #培養專項能力 #欣賞分析別人成功的可能
這三件事情,可以幫助你累積更多的開源能力喔~
有賺到錢,才有錢可以理財~對吧?!
(照片放刮痧幹嘛?因為這位刮痧高手也是一位很有行動力的創業家,為自己開源的能力不容小覷!和他合拍的視頻正在製作中,科學刮痧非常有意思呢~~到時候上線來分享給大家~)
#本文不同意任何媒體轉發或是擷取部分內容
易安穩剝半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我想要愛你,而不會緊抓著你;
欣賞你,而不帶任何評斷;
與你同在,而沒有任何侵犯;
邀請你,而不強制要求;
離開你,而不會有愧疚;
指正你,而非責備;
並且,幫助你,而不讓你感覺被侮辱。
如果,我也能從你那裡獲得相同的對待,
那麼,我們就能真誠地會心,
然後,豐潤彼此。
〈我想到達的境地〉
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
有朋友對第三層的愛相當感興趣,也許是這個狀態真的不太好講清楚。我只好再拿出《跟自己和好》的圖,薩提爾的詩做為延伸。
這首詩的前半段,我簡化成一個重點:我們能以平常心跟對方互動。
得失心不會太重,情緒就不會那麼容易牽扯。這也可以從我們剛剛分享完的「分化」概念來談,可以保持親密,但同時做自己。
我自己習慣先從注意力來談,這是一個對當下的自己相當專注的階段。我們注意自己的需求,然後在需求不滿的狀態裡,產生了什麼樣的情緒與念頭。由於充分覺察,我們能分清楚,「我」跟「你」之間的區別。
是「我」的情緒與想法,就不會輕易地跳到「你」身上。譬如說,是「我自己想生氣」,而不是「你害我生氣」!
那「我」為什麼想生氣呢?因為我的需要沒有被注意到,像是我很累了,但還是得做家事,又要盯功課。
「我」能不能靠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呢?關於很累的部分,我去躺一下,半小時,好像是可以的。做家事的部分,除了洗碗,明天要上學的衣服可以請孩子自己處理。功課的部分,把標準降下來,真的做不完,讓孩子自己去面對老師。
所以,如果經過「我」的「選擇」,我可以發脾氣。但「我」也可以「選擇」,不為了這些事在今天晚上發脾氣。
我們意知到,「我」做的很多事,跟我自己有關,於是我們為自己充分負責,包括覺察自己的需求,以及試著滿足自己,而不是都被動地等待他人來滿足。如此,我們接納且肯定我們的存在,由內而外散發一種立身安穩的愛。
所以這種愛,跟對方怎麼回應,不一定有什麼關係。因為那源自於內在,所以不容易因為世事流轉而被剝奪。
只是說,對方如果能給予相應的回應,那就能成就一段美好的關係,一種能做自己又能親密的關係。但對方腳步沒跟上來,「我」依然能活在愛裡。
通常,一個人能持續散發著愛,就能吸引人親近。不一定是做了什麼,而是一直處在某個狀態,讓人傾心。
那時順手能付出,便是真誠且一致。但付出也有界線,能很快照顧到自己的需要,為自己喊停。
第三層的愛,通常只會是一個人的一部分。第一、二層,依然是這個人在地球上生存常要徘徊的層次。只是說,第一、二層的失落,不至於天崩地裂,因為我們依然在第三層裡愛自己。
像我這樣胡說亂講,各位聽聽就算了。因為我不想緊抓、評斷、要求……,心裡默默祝福,各位朋友自由自在,不管在什麼層次!
.
圖片取自
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了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2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5953
.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易安穩剝半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我想要愛你,而不會緊抓著你;
欣賞你,而不帶任何評斷;
與你同在,而沒有任何侵犯;
邀請你,而不強制要求;
離開你,而不會有愧疚;
指正你,而非責備;
並且,幫助你,而不讓你感覺被侮辱。
如果,我也能從你那裡獲得相同的對待,
那麼,我們就能真誠地會心,
然後,豐潤彼此。
〈我想到達的境地〉
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
有朋友對第三層的愛相當感興趣,也許是這個狀態真的不太好講清楚。我只好再拿出《跟自己和好》的圖,薩提爾的詩做為延伸。
這首詩的前半段,我簡化成一個重點:我們能以平常心跟對方互動。
得失心不會太重,情緒就不會那麼容易牽扯。這也可以從我們剛剛分享完的「分化」概念來談,可以保持親密,但同時做自己。
我自己習慣先從注意力來談,這是一個對當下的自己相當專注的階段。我們注意自己的需求,然後在需求不滿的狀態裡,產生了什麼樣的情緒與念頭。由於充分覺察,我們能分清楚,「我」跟「你」之間的區別。
是「我」的情緒與想法,就不會輕易地跳到「你」身上。譬如說,是「我自己想生氣」,而不是「你害我生氣」!
那「我」為什麼想生氣呢?因為我的需要沒有被注意到,像是我很累了,但還是得做家事,又要盯功課。
「我」能不能靠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呢?關於很累的部分,我去躺一下,半小時,好像是可以的。做家事的部分,除了洗碗,明天要上學的衣服可以請孩子自己處理。功課的部分,把標準降下來,真的做不完,讓孩子自己去面對老師。
所以,如果經過「我」的「選擇」,我可以發脾氣。但「我」也可以「選擇」,不為了這些事在今天晚上發脾氣。
我們意知到,「我」做的很多事,跟我自己有關,於是我們為自己充分負責,包括覺察自己的需求,以及試著滿足自己,而不是都被動地等待他人來滿足。如此,我們接納且肯定我們的存在,由內而外散發一種立身安穩的愛。
所以這種愛,跟對方怎麼回應,不一定有什麼關係。因為那源自於內在,所以不容易因為世事流轉而被剝奪。
只是說,對方如果能給予相應的回應,那就能成就一段美好的關係,一種能做自己又能親密的關係。但對方腳步沒跟上來,「我」依然能活在愛裡。
通常,一個人能持續散發著愛,就能吸引人親近。不一定是做了什麼,而是一直處在某個狀態,讓人傾心。
那時順手能付出,便是真誠且一致。但付出也有界線,能很快照顧到自己的需要,為自己喊停。
第三層的愛,通常只會是一個人的一部分。第一、二層,依然是這個人在地球上生存常要徘徊的層次。只是說,第一、二層的失落,不至於天崩地裂,因為我們依然在第三層裡愛自己。
像我這樣胡說亂講,各位聽聽就算了。因為我不想緊抓、評斷、要求……,心裡默默祝福,各位朋友自由自在,不管在什麼層次!
.
圖片取自
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了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2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5953
.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