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四年「詐騙雙雄」假扮汪直 | 歷史驚奇
明朝中後期有不少權傾一時的宦官,例如憲宗時期的汪直統領西廠,屢興大獄,權勢及風頭一時無兩,近日播出的電視劇《成化十四年》,主角之一正正就是這位於成化年間專政的宦官。當中假汪直案的情節,更印證《明史紀事本末》描述時人「知有汪太監,不知有天子」的歷史。
《明史.汪直傳》提到,汪直一開始於昭德宮侍奉憲宗寵妃萬貴妃,其後升任御馬監太監。憲宗於成化十三年設置西廠,交由汪直統領。汪直對官員嚴刑拷打,曾經動用錦衣衛名為「琶」的酷刑,可使人「骨節皆寸解」,痛楚難忍。掌權之人手段如此狠辣,不少官員都有所畏懼,汪直外出時「隨從甚眾,公卿皆避道」,權勢氣焰皆凌駕於東廠之上。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所載,成化十四年間,一個來自江西的無賴楊福,曾於崇王府做內使,其後於南京遇上舊識,被認為外貌很像汪直。不知道從哪來的膽量,楊福居然冒充成汪直,舊識則充當校尉先導,聯手變身成化年間的「詐騙雙雄」。
兩人先後經過蘇杭、常州、紹興、寧波、溫州等地,一路上作威作福,招搖撞騙,官府要員對兩人無不阿諛奉承。明朝查繼佐所撰的《罪惟錄.汪直傳》提到,「有司皆承奉恐後,市舶司内官亦信而畏之。」甚至有官員民眾持訟詞訴狀,要求假汪直協助打官司。
去到福州時,詐騙雙雄聲稱有敕令,更杖責忤逆意思的小官。不過謊言總有一日會被識破,福州鎮守太監路盧勝察覺楊福無符可驗,楊福最終於七月伏罪被誅。
一個騙子的橫行無忌,反映出當朝上下官民畏懼、諂媚、逢迎汪直的心態。《罪惟錄》提出令人反思的一點,「偽直傾半天下,真直如何?」假汪直案發生後翌年,汪直奉憲宗命令巡邊,猶如掌握指揮九邊軍隊之權,《明史》載言其「威勢傾天下」。
#知史 #歷史驚奇 #成化十四年 #明代 #中國歷史 #汪直 #西廠 #宦官
明史紀事本末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鄭和下西洋前曾出使東洋? | 歷史驚奇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派遣三寶太監鄭和七次出使西洋,又派遣陳誠去西域,宣揚「共享太平之福」和展現中華文明。其實,傳說鄭和在下西洋之前,早已有出航訪問外國的經驗,而目的地是日本。
據明朝王稚登所著《客越志》記載,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督師10萬從桃花渡(今浙江寧波附近)東渡出使日本。另外,對於鄭和使日本,《明史紀事本末》也透露了一些端倪:「先是帝命太監鄭和等齎諭諸海國,日本首先歸附,詔厚齎之,封建諸山,賜勘合百道與之期,期十年一貢。」
那麼鄭和出使日本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據《明書·戎馬志》所載,鄭和出使是為了解決倭寇問題,向日本方面曉諭明成祖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明朝希望以正式的貿易關係遏制非法貿易。據稱,在與明朝談判後,當時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源道義(足利義滿)派遣使節獻上抓獲的倭寇首領20名,並接受了明朝封賞,雙方簽訂了《勘合貿易條約》,即「永樂條約」,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此外,明朝馮應京《皇明經世實用編》、鄭舜功《日本一鑒》、鄭若曾《籌海圖編》等著作也都有提到「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等類似與日本溝通之事情。
根據史料和現藏於日本京都相國寺的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給日本國王的敕書,永樂二年(1404年)足利義滿派遣使臣攜帶貢品和20名匪首來中國獻給明成祖確有其事。當時明成祖予以嘉獎,頒賜足利義滿九章冕服及錢鈔錦綺,並賜給銅錢150萬枚。次年又賞賜日本國王1,500萬枚,王妃500萬枚。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再賜白金千兩、織金彩色幣二百、綺繡衣六十件、銀茶壺三件、銀盆四件,及綺綉紗帳衾褥枕席諸物,海船二艘,封國山富士山為「壽安鎮國之山」。明成祖親自製碑文,並賜以詩曰:
「日本有國鉅海東,舟航密邇華夏通。衣冠禮樂昭華風,服御綺綉考鼓鍾。食有鼎俎居有宮,語言文字皆順從。善俗殊異羯與戎,萬年景運當時雍。皇考在天靈感通,監觀海宇罔不恭。爾源道義能迪功,遠島微寇敢鞫凶。鼠竊蠅嘬潛其蹤,爾奉聯命搜捕窮。如雷如電飛蒙沖,絕港餘孽以火攻。焦流水上橫復縱,什什伍伍禽奸凶。荷校屈肘衛以從,獻俘來庭口喁喁。彤庭左右誇精忠,顧咨太史疇勛庸。有國鎮山宜錫封,惟爾善於山增崇。寵以銘詩貞石礱,萬世照耀扶桑紅。」
無奈,關於鄭和使日的過程及是否親自率團出海,缺乏更有力的史料證據。 正史《明史 · 鄭和傳》等典籍中均無記述。因此,對於《明書》、《明史紀事本末》等對於鄭和使東洋一事,許多歷史學家尚有懷疑。
思考問題:
1. 鄭和出使日本的傳說,可信度多高?為什麼?
2. 當時明朝與日本關係的歷史背景為何?主要議題是什麼?
明史紀事本末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風聲雨聲讀書聲 | 諺語新知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句話是是明朝大儒顧憲成題在東林書院門前的一副對聯,表現了知識分子的道德感與責任心。
東林書院,是我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書院早在北宋時期就已經創立,由北宋著名學者楊時創辦,因其號為龜山先生,故亦稱「龜山書院」,不過後來曾荒廢一段時間。1594年,原司郎中顧憲成和禮部主事顧允成兄弟都因黨爭而被迫離職,回到無錫故鄉。第二年,高攀龍也被貶,也回到故鄉無錫。於是他們一行人為繼承楊時的講學遺志,倡儀捐助重建東林書院。東林書院建成後,他們就在此主持講學,並會針砭時弊,評斷人物,一時影響頗大。他們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會期各3天。東林書院則成為江南談論國事的輿論中心。《明史紀事本末》云:「今日之爭,始於門戶,門戶始於東林,東林始於顧憲成」。東林黨聚集了在朝在野的各種勢力。到了天啟年間,宦官當道,他們要摧毀全國書院,東林首當其衝,書院被毀。顧憲成、高攀龍等被人紛紛被迫害。直到崇禎即位,懲處閹黨,為東林昭雪,並下詔修復書院。後清代各朝續有修葺,書院遂恢復原觀。及至民國及抗戰中,東林書院無人管理,年久失修,損壞嚴重。
但說起東林書院,大多數人都不太認識其背後的歷史,反而上述的一副對聯卻是無人不知的。此聯傳為顧憲成所撰,顧死後,這副對聯被後人刻寫掛在惠山寄暢園旁顧氏祠堂裏。這十一個字充分地表明了當時的東林黨人在政治上的抱負。他們主張不能只關心自己的家事,還要關心國家的大事。這種情操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
#知史 #諺語新知 #中國歷史 #明朝 #東林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