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新【810大抓捕:黎智英與周庭等10人遭逮捕,港人力挺蘋果;中美新冷戰,香港成報復出口】
今(11)日凌晨2點左右,香港旺角的報攤旁排滿了等待購買香港《蘋果日報》的民眾,香港民眾為了支持在昨(10)日遭到逮捕的壹傳媒主席黎智英,以購買《蘋果日報》的方式表達反對香港政府的作為。原本一天出刊約7萬份的香港蘋果日報,今天為了因應港民的大量購買,將印刷份數增加至55萬份,這讓11日上午,香港各地的街頭出現了「萬人空巷買報紙」的狀況。有許多人一買就買多份,再免費分派給市民。
香港警察昨天(10日)以違反港版《國安法》的理由,逮捕了包含壹傳媒主席黎智英與前「香港眾志」成員周庭(23歲)等10人,並且派出將近200位港警搜索壹傳媒位於將軍澳的總部。
■港警大動作逮捕黎智英、兩兒及壹傳媒高層
昨(10)日上午7點左右,香港警方大動作以港版《國安法》中第29條的「勾結外國勢力」罪名以及「煽動」、「串謀詐騙」與「洗黑錢」等逮捕了包括壹傳媒主席黎智英以及兩名兒子黎見恩與黎耀恩,以及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營運總裁兼財務總裁周達權、行政總監黃偉強及壹傳媒動畫總經理吳達光等共7人。另外,目前人在美國、並且擁有美國籍的黎智英助理Mark Simon也遭到港警通緝。
在同一天上午,港警出動將近200位身著制服的員警進入蘋果總部進行搜查,總共歷經6個多小時,最後港警帶走了30箱的證物。雖然港警從法院獲得的搜索令中並不包含新聞記者的資料,但進行搜查的警察仍然隨意翻動記者桌上的文件。
港警高調搜索媒體的行動引起眾怒,港民昨天湧進股市購買壹傳媒的股票,讓壹傳媒的股價在收市時大漲了344%。繼港民昨天大買壹傳媒股票的趨勢,今天香港壹傳媒的股價在上午開盤後不久,也大漲了超過200%。
810的大抓捕不只針對媒體,在壹傳媒後,港警接著在下午逮捕了前「學民思潮」成員、現英國獨立電視台ITV特約記者李宗澤,以及「香港故事」成員李宇軒,並且在晚間10點左右,再逮捕了前「香港眾志」成員周庭,三位都以「勾結外國勢力」的罪名逮捕。若被以港版《國安法》第29條「勾結外國勢力」起訴,最高可以被判處無期徒刑。
黎智英被通宵扣查於旺角警署,至今早(11日)近11時,被港警押解到西貢白沙灣他持有的遊艇搜查,約一小時後離開,至今尚未被釋。
■緊縮港媒採訪權、掐緊外媒的簽證發放
香港政府箝制新聞自由的動作除了大規模地搜索媒體、逮捕媒體高層之外,也持續限制港媒的採訪。警務處處長鄧炳強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未來在現場採訪活動上,香港警隊將試行新措施,會區分是否為「可信媒體」,若是「可信媒體」就能進入封鎖線內範圍採訪,鄧炳強表示所謂「可信媒體」的定義包括:是否做出警方認為並非專業記者的行為、持平報導、無參與報導以外活動、不會阻礙警務人員工作及對警方構成危險等。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楊健興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在香港從未聽過有該試行措施,認為警方單方面試行是不負責任,《警察通例》有清楚列明,警方要儘可能配合傳媒的工作。他指出,各國政府可能都有自己對於媒體喜好或信任的口袋名單,但從不會有政府公開區分媒體,而目前即便是建制派的香港媒體也不能接受警務處的計畫,若警方主觀地附加「可信媒體」為採訪條件,只會產生更多衝突。
不只是針對港媒,港府也正緊縮外媒工作簽證的消息。
隨著中美新冷戰局勢開展,中美間的外交戰也持續擴展到兩國記者的派駐。今年2月與3月,中國政府連續兩波驅離駐京美籍記者, 而美國也緊縮中國媒體駐美機構和人員的採訪活動。今年2月,美國將《新華社》等中國媒體駐美機構列為「外國使團」,並驅逐多名中國記者。而中美兩國對記者驅逐潮也燒到香港。
根據港媒報導,香港入境處已經成立新的國家安全部門,這個在6月底成立的新部門將會審查「敏感」簽證的申請。若申請簽證的媒體工作者在申請簽證的表格中沒有詳實填入計畫報導內容,並且在未來被發現該媒體工作者有報導示威活動,該媒體從業人員的簽證可能會被推遲甚至拒絕。
香港的外國記者協會(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Hong Kong,簡稱FCC)在8月7日就發出聲明表示,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彭博社》、《路透社》與《BBC》等十多名外國駐港記者的工作簽證遭到延遲發放。《紐時》日前也已公布要將部分原來在香港的營運,移轉到南韓首爾。
■美中新冷戰、外交與人質報復
美國近期強硬限制兩個中國軟體TikTok與WecChat在美國的運作和交易;此外,美國財政部在7日對外宣布制裁包含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內的11位中港官員。美國財政部在聲明中指出,因為林鄭月娥等人「施行北京打壓自由與民主程序的政策」,所以對其制裁。遭到制裁的官員在美國的房產於銀行帳戶都會受到凍結,受制裁的官員在美國境內的交易將會受到禁止。
在美國財政部祭出制裁名單之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0日在例行的記者會上表示,因為部分美國官員做出「涉港問題不當」的行為,中國對美國參議員馬可.盧比歐(Marco Rubio)等積極為港發聲的議員和官員共11人做出制裁。
在美中官方你來我往的外交戰火下,林鄭月娥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兒子林約希在7月25日就已經跟房東失去聯絡。目前人在英國的前香港立法會議員羅冠聰在個人Facebook上推測:「整件事都頗耐人尋味:如果林鄭家人上個月已經被傳召回國,會否是中共已預先知道制裁將至,家人回國實際上是充當中共的人質,禁止林鄭面對制裁時軟弱或跳船?」
■美、日、台聲援
美國副總統彭斯(Michael Richard Pence)在美國時間10日上午發出一條推特推指出,美國將會與黎智英還有跟熱愛自由的香港人站在一起,並且在推文下方hashtag「釋放黎智英(#FreeJimmyLai)」的字樣。而國務卿蓬佩奧(Michael Pompeo)同一天在出席公開活動時表示,針對港府逮捕黎智英的行動感到哀傷(Feel sad),並且認為中共決心將香港變成另一個共產城市(Communist city)。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也針對香港大抓捕的事件發表聲明,表示對於黎智英一行人被逮捕的事件深感不安(Deeply troubled)。
除了美國官方發出反對港府作為的訊息之外,日本輿論也對周庭遭到逮捕出現大量的討論。周庭的英文名為Agnes Ting Chow,在11日上午8點左右,#FreeAgnes 的hashtag在日本推特登上熱門話題排行,一度站上第二名,有超過5萬3千人討論此議題。日本共產黨(註:與中國共產黨無關)參議員小池晃在推文中指出,逮捕周庭與黎智英已經不只是中國國內問題,而是國際的人權議題。
今早10點,台灣人權促進會、民間司改會、華人民主書院、經民連、台灣公民陣線、青平台基金會、台灣香港協會、台灣民間支援香港協會等,聯合召開「撐香港記者會」,並且發起網路連署聲明,連署聲明也要求台灣政府盡快訂立「港澳關係條例第18條施行細則」,確保台灣對香港的人道援助有法可循。會中立委洪申翰表示,目前港版《國安法》效力遍及全球,「當國際社會制裁北京時,北京就拿香港來報復,台灣要怎麼讓香港朋友不會成為被報復的出口?」他認為香港人正在代替大家受苦,過往港人會尋求台灣的串連與聲援,但在現行《國安法》下,港人不再能夠像過去一樣積極尋求台灣協助,他呼籲政府與國會能積極再為香港做什麼,不讓香港孤單。(記者/楊智強、編輯部;攝影/AP Photo/達志影像、REUTERS/Tyrone Siu/達志影像、REUTERS/Tyrone Siu/達志影像、陳朗熹)
#延伸閱讀
【香港國安法正式落地,管制範圍擴及全球:允許送中、祕密審判、指定法官、終身監禁】https://bit.ly/2ZrMt97
【國安法殺到、Telegram和連登被監控滲透,香港網路自由還能撐多久?】https://bit.ly/2OL9FKw
【大驅逐──不再需要外媒的中國?】https://bit.ly/3aJgJQq
【卸下full gear後,香港運動者「旅行」來台的流亡人生】https://bit.ly/3684yvW
【真的假的?台灣無「法」提供難民政治庇護?】http://bit.ly/2PIaOCE
#香港 #810大抓捕 #HongKong #周庭 #黎智英 #蘋果日報 #壹傳媒 #李宗澤 #李宇軒 #國安法
同時也有7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IRROR追星族|80後港媽帶仔女追MIRROR 父母早亡曾變蒲妹染毒 現追星當身教:填補咗以前嘅空白 香港樂壇已死、香港電視已死,這些咸豐年代的口號,恐怕難再得到認同。皆因這一年,香港人史無前例熱烈地追香港星、聽香港歌、睇香港節目,流行文化再次焫着大眾成為熱話,浩浩蕩蕩迎來另一新世紀。單憑...
旺角信和出口 在 作者 Facebook 八卦
首批安裝於觀塘及九龍灣的50支智慧燈柱已投入運作,下一期擴至油尖旺區,9支位於尖沙嘴梳士巴利道,2支位於旺角女人街,宣稱用於收集實時交通、氣象數據、監察非法棄置建築廢物,與人面辨識監控無關。
我家附近的村屋垃圾站,幾個月前已裝上天眼柱,又係以打擊亂丟垃圾為由,合理化監控。
你24小時拍片,數據儲在哪?
有幾多人坐在屏幕前望住?
你要捉垃圾蟲係咪要搵人認住佢個樣?
然後配對其身份繼而拘捕和檢控?
警察有沒有權力翻查這些片段?
大佬,這個過程不就是人面辨識嗎?只是暫時你政府用手動模式瞞天過海,未有AI參與而已。
然後,當全港千計燈柱安裝完成,政府就會以人手不足資源有限為由,僱用AI代理系統,「更快、更有效、更方便地服務市民」。
「條街通度都CCTV啦,你每日都畀人影住,多幾個鏡頭有咩分別?」
分別係街上幾十萬個鏡頭不是共用同一個伺服器囉,餐廳老闆有權拒絕向政府提供影片作檢控用途。
接着我想提出一個更深的問題:影片這個媒體是否仍是有效的呈堂證供?
你有冇睇過李佳芯的臉孔移花接木到AV女星頭上,表情和動作與真人無異?這是Deepfakes。你換身份證,被三維攝影機掃描臉部一次,以後你出入境時只需望望鏡頭就可過關,很方便是不?如果有一日,你的臉孔出現在一條犯罪片段上,成為在場證據,剛巧你又無另一條片證明你當時在另一個地方,你可以怎麼辦?
你相信政府不會做這種事?
睇多啲法庭新聞啦。有個差佬屈一個途人褲袋藏毒,上到庭先發現佢條褲原來冇袋嘅,咁先脫到罪咋!
個別事件?
要發生幾多件個別事件,你才會清醒?
我們這個香港,已經成為一個「警察國家」,用行政手段取代法令,侵犯每一個人的自由,智慧燈柱就是明證。我都費事講大陸套天眼系統有幾恐怖,你不信的話,只會存僥倖心態說:香港唔會引入嘅。
人民不主動捍衛自己的權利,政府就會靜靜地蠶食。
你有甚麼手段監察政府?無。
政府有甚麼手段監察你?大把。
你可能係一個頂天立地之人,你說不怕,恭喜你,你是中共名單上的A級公民。
B級、C級、D級的人怎麼辦?你覺得他們的權利被政府剝削是理所當然的事?
如果你話係,你就係一個特權階級嘅仆街。
真係諷刺,你愈是道德,你就愈會授權政府以保護道德的名義,侵害其他不比你高尚的人。
而你對此竟然一點負罪感都沒有。一個邪惡的政體,就這樣被一群光明正大頂天立地的市民守護住了。
係咪令你有啲想帶面具出街?
偏偏政府灌輸大眾,所有戴面具蒙面的都是仆街。
作者
「美國考慮將中國安控企業海康威視列入黑名單,限制美國提供零件和技術。海康威視為全球最大影像監控產品製造商,旗下產品可讓客戶透過臉部、身體或走路的特徵追蹤特定對象,中國已開始將這些監控設備出口至厄瓜多爾、津巴布韋、烏茲別克、巴基斯坦與阿聯酋等國。」
「加州三藩市議會5月14日通過法案,禁止警察等政府機關使用人臉辨識監視系統,成為全美國第一個明文禁用這項科技的大城市。新法案支持者認為,這種科技加深警方對少數族群的偏見,賦予當局過度的監控權,危害隱私及公民權益。」
旺角信和出口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玫瑰花蕾]
今天香港有宗小新聞,《蘋果日報》位於將軍澳的壹集團總部大樓,內有很多綠色植物,自公司停業後擔心沒人打理,有心人聯絡過負責人,安排周日免費公開派發。
如此新聞,令人想起蘋果日報接待大堂,除了有漂亮的室內植物,還有一個巨型鳥籠,內裡的各式雀鳥吱吱喳喳叫個不停。據說,壹集團停業,有人已經把鳥兒也安頓好。
信奉自由市場的黎老闆,還在大堂展示了三個經濟學者的頭像和說話:分別為殖民地時代前財政司郭伯偉、學者佛利文和海耶克的話。早年我到訪過,逐一細看金屬板鑲起的話,大概是說,政府干預市場越少越好,市場無形之手是最好的。後來我去美國芝加哥,特意也到訪芝大看看這些學者的主張。
在傳媒大堂養鳥竪像,實在是非一般傳媒老闆的作風。一位前輩記者記得,她年輕時在香港任英文傳媒,曾經採訪過一單奇怪的新聞。原來黎氏大宅裡養了一頭黑熊,後來被有關當局帶走這只受保護動物。
這些作風,令我想起被譽為美國最偉大電影《大國民》的主角Charles Foster Kane. 這套1941由Orson Welles拍攝的黑白電影,以美國報業大亨William Randolph Hearst為藍本。
Kane自小窮困,被富翁收為養子後,收購一份紐約報紙,以大膽的手法做新聞,發達後與歌女再婚。被影射的美國傳媒大亨特別因為戲中描繪其愛情生活不滿,傳聞Hearst曾派人花錢購下底片準備銷毁,最終電影順利上影。多年以後,Hearst後人在大宅放映《大國民》,替這段歷史來個closure.
《大國民》其中一幕,寫Kane年少氣盛,進駐一間老牌報紙編輯室,他把自己藝術藏品搬來,連牀也搬進來。
原來的老報人表示側目,Kane反駁:「你們以前做新聞是運作12小時,我們的新聞是24小時運作。」Kane拿着別張報紙問為何我們的標題那麼小,別人的那麼大,老報人答,那個新聞根本不大,Kane答:「只要標題夠大,新聞就夠大。」還請「狗仔隊」到失踪婦人的家追問那位丈夫是否把妻子藏起來。
這種氣焰氣魄,小報做法,讓Kane的報紙迅即大賣。但Kane自命不只是個生意人,他出身寒微,永遠記得蟻民的苦況。夜深,他把氣油燈關掉,說出一句志氣話:「我要這份報紙,對這個城市的重要性,好比氣油對紐約那麼不可或缺。」
一張報紙,讓一個城市的人感到有所歸屬,也是蘋果日報於1995年創刊號,社論寫過的話。當年的社論題為〈《蘋果日報》:我們屬於香港〉,內文這樣寫:「我們要辦的是一份香港人的報紙。」
「不怕九七後情況有變嗎?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我們更不願意被悲觀所蒙蔽。我們要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因為我們是香港人!」
「我們深信,習慣了自由的香港人,對不合理的禁制,不公平的對待一定不會啞忍,因為天生下來香港人便對自由熱烈追求。」結語寫道:「我們將忠誠地去緊守工作崗位,老老實實地做個驕傲的香港人。」
說回《大國民》,此電影不只是說報業,其戲名「Citizen Kane」,說明的就是一位報人不只是一個普通人,而是象徵了美國精神的國民。他的善與惡,好與醜,完美與瑕疵,也就是說明美國精神的衝撞、破格、探索。
在漆黑的房間,燈光師讓Kane的臉落入完全暗黑的當中,新穎的打燈法,說明了Kane內心的不可理解。他用筆於紙上寫了幾句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我們的原則。大意是,要為人民發聲,讓他們不會被有錢人的聲音淹沒。Kane的兄弟調侃道,「你好像寫的是美國憲法?不要把人民掛在嘴邊,口口聲聲。」
但雄心壯志的Kane當然聽不入耳,他喚了印刷小子進來,「第四次改版。」令我想起蘋果日報打破了一般報紙印刷規範,過去廿六年,每個清晨,它是最早應市的報紙,凌晨二時於九龍旺角已經可買;新聞只要夠大,隨時加印特集號外也可以。
這一天,香港也有一單不大也不小的新聞。有一間政府官方運作的康文署圖書館,早前被發現「館長推介」一欄,擺放了多本關於黎智英的自傳,究竟是館長知道,還是被戲弄不得而知,但事又引起一陣騷動。作為一個傳奇人物,多年來出版過多本傳奇,有些是由本人授權,有些是別人撰寫的。
香港的出版業從來頗自由,禁書進出口的聖地。自國安法一出,今年七月中辦的香港書展,營運方說,若有人舉報書籍涉違國安法,會召警方處理。而亦有人發現,於官方在全港的圖書館搜索系統,黎智英的多本自傳已經消失了,或不准借閱。
黎智英的歷史,有那麼令人害怕嗎?他的故事,也是千千萬萬香港人經歷過。那些年,大量人口為逃避政治運動,或追求更好生活,從中國內地逃難到港。在廣州,這段歷史叫「大逃港」。南中國的人民,抱着一只籃球或車呔,穿一條底褲,或爬山或游水,南來香港,尋找自由和生存的機會。
黎智英在廣州出生,父親很早來港,母親被抓往勞改,自小和輕微智障的姐姐及攣生妹妹一起求生,甚麼低下層的工作也做過,能夠有一口豬油撈飯吃已經很快樂。據說,今日黎氏能受得了香港監獄的狀況,部份原因,也因為出身寒微,捱得苦。
《大國民》始終是一套美國電影,說的是,發了達的Kane,無論多奢華的日子,也沒法滿足他,從政失敗,人民不愛他,他卻嘗試從一個失意歌女身上找真愛。然而Kane想操控歌女,兩人最後亦不歡而散,歌女離他而去。Kane在大屋Xanadu中孤獨終老,畢生追尋的是甚麼?
Kane在病榻上呢喃了幾次:「Rosebud」(玫瑰花蕾),一位記者於是展開偵查這名傳媒大亨死前的遺言究竟是指甚麼?是名是利?是兄弟情?是愛情?
電影最終幕,大堆官僚在點算Kane財產,在豪宅裡把已逝主人的藏品分類,值錢的放一邊準備變賣,不值錢的一概扔進火爐即場銷毁。其中一個木製雪橇玩具被指為「便宜貨」,被扔進火爐。
鏡頭大特寫雪橇的圖案,正是一朵人手畫的玫瑰花圖案。回帶電影開場,貧窮的Kane在冰天雪地的美國小鎮,被逼離開親生父母,到富翁家作養子,母子別離之前,少年Kane正在小屋門外的積雪上玩樂,伴着他離家的只有那只雪橇玩具。即使富甲天下,死前一刻,他還是想起自己那個寒微的家和父母。
我們的大國民,又有沒有他的玫瑰花蕾呢?黎智英坐囚前,不只一次接受訪問,說得哽咽,「香港的自由社會給了我這一切,為了回報這份自由,或許是時候我要為它付出。」“I came here with nothing, the freedom of this place has given me everything. Maybe it’s time I paid back for that freedom by fighting for it,” (法新社,2020)
12歲的黎,游水來香港後,由工廠散工做起,之後矢志要當老闆,開了製衣廠,佐丹奴曾是八十年代非常成功的成衣品牌,其推銷手法新穎,讓黎氏擁有強大資本,進軍傳媒業。
在傳媒業,由《壹週刊》到《蘋果日報》,他以優厚的薪酬招兵買馬,然而要忍受高壓工作環境也讓不少傳媒人又愛又恨。《壹週刊》聞名的「鋤書會」讓人聞風喪膽,公司競爭激烈,黎老闆炒人也手起刀落,如此管理風格和一般文人辦報相去甚遠。但香港曾經有一種精神,就是雅俗混雜,創意爆發,沒有界線的創新,也讓整個香港傳媒界風起雲湧。
在壹傳媒工作過的人,被該公司解僱過的,或會擁有深深的恨,但我也認識不少同業,對公司,對黎老闆,又恨又愛。尤其在香港如此風雨飄搖之日,黎氏本有機會脫身,但他卻一步一步走進牢獄。一位生意人,由擁抱自由市場,到擁抱自己相信的理念,不能自拔。
壹集團至今,有多位高級管理層及主筆以國安法被捕。公司資金被凍結,向員工出糧也有困難。有員工卻說,寧可自動辭職也不願被解僱,「不想公司蝕錢」。
黎老闆在囚車出入法院,原來追着囚車喊「老闆!加油!」的壹集團高層,現在自己身在囚車中,換成其他暫且獲保釋,或暫時安好的同事追着囚車大喊:「羅生,加油!張生,加油!」採訪法庭的《蘋果日報》記者,由寫抗爭者的故事,變成寫老闆的法庭新聞,變成寫上司成為被告的採訪筆記。
一位在《蘋果日報》打工的攝影記者說,在法庭第一排旁聽後,被公司派往「上山」去拍攝羅偉光總編被收押荔枝角收柙所的照片。由於那個山坡偏僻,要爬好一段路寄身樹叢以超長鏡才可以拍攝得到。「幸好你下囚車時沒有回頭,否則我應該會崩潰了。」平日在公司撞口碰面的上司,這一天,成為了照片新聞裡的主角。零距離的痛楚。
在香港,被關押的抗爭者,包括黎智英本人,在香港監獄有權訂閱一份報紙閱報,當中包括蘋果日報。這是牆外人們不明白的狀況。沒有了蘋果,就如切斷了關柙者對外資訊的一個重要選擇。很多記者或作家繼續寫實體報,也是抱着這種「文字可以進牆」的原因,奮力揮筆下去。總有一些東西,網絡不可取代。
說回我們的「大國民」,他沒有孤獨終老,因為他走了一條不一樣的路。黎老闆的妻子,在壹集團運作的最後一晚,受同事擁簇,在最後一份《蘋果日報》付印的時候,她獲員工們的深深擁抱。
或許,黎老闆也有他的「玫瑰花蕾」。據說,黎智英還未偷渡來港時,只有八、九歲的他,替別人在廣州車站開車門托行李,獲得小小打賞,有時是錢,有時是禮物,有時甚麼也沒有。
但他很記得,有人給了他一片巧克力:「我那時完全不知道香港是怎樣,但把巧克力放在口中,天下間有這麼美味的東西,來自一個地方叫香港,那時我便認定,香港就是天堂,我要去那個地方。」
(圖片來源:By RKO Radio Pictures, still photographer Alexander Kahle -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er, Volume XII, Number 12, January 1941 (front cover),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6766797)
旺角信和出口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MIRROR追星族|80後港媽帶仔女追MIRROR 父母早亡曾變蒲妹染毒 現追星當身教:填補咗以前嘅空白
香港樂壇已死、香港電視已死,這些咸豐年代的口號,恐怕難再得到認同。皆因這一年,香港人史無前例熱烈地追香港星、聽香港歌、睇香港節目,流行文化再次焫着大眾成為熱話,浩浩蕩蕩迎來另一新世紀。單憑一隊港產天團MIRROR,成功令港女們由追韓星變回追港星,一批有心有力的「迷媽」,更成立媽媽專屬的鏡粉後援會,帶埋仔女齊齊追活動,買周邊,排隊十小時只見偶像一面,香港人,很久未笑得如此開懷,壞時代裏追星,彷彿成了集體的情緒出口。
「臨時收到消息,MIRROR今天下午在旺角有扭蛋活動,我們現在趕去,你在哪?」4月某個早上,收到媽媽鏡粉群組管理員、32歲的Catherine來電,立即更衣拎相機出發,跟這位素未謀面的受訪者追星。打開她們今年年頭新開的粉絲Telegram群組,未讀訊息幾千個,原來昨夜已在熱烈討論今天追MIRROR的策略,如何內應外合,先拔頭籌見到12子。
早上11時,烈日下在旺角某商場外已圍了百多人,外表細細粒、打扮年輕的Catherine特別易認,她說9時排隊頭的成員霸了好幾個位,有剛湊完仔女上學的,有趁lunch time瞞着老闆趕來的,也有剛被老公以電單車送過來的幸福師奶。媽媽們一呼百應,比同場少女更狂熱。這邊廂,年輕時追開星的迷媽忙着給意見,研究MIRROR從哪個出口現身,追蹤着12子的IG猜測到場時間;那邊廂忙着交換剛花了兩天搜刮的MIRROR封面雜誌,順道投訴一下,如果阿仔默書再退步就不帶他看演唱會。
現場又熱又吵鬧,我只覺暈眩,但偶像出場時,即使距離千百丈遠,卻莫名地欣喜若狂。記者在一遍尖叫聲中完成了第一次追星體驗。為何只見到幾分鐘甚至只是背影,都已覺值得?「看見喜歡的事物,就能釋放某種壓力,而且能影相畀阿仔阿女睇。」矮小的Catherine應該很難看到甚麼,卻瞇眼滿意地笑了,媽媽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分享着剛拍的直播影片。
孩子想追星 「努力考好呈分試」
「她追起上來很瘋狂,是黐線的!有一次在房中看Chill Club頒獎禮,我在房中做功課,她突然尖叫,MIRROR拿組合獎時又叫,見到Jer和教主又叫。」提起媽媽的瘋狂程度,子女不禁捧腹大笑,直指她迷妹指數有10粒星。
港媽Catherine在追看全民造星時已留意MIRROR,正式「落坑」變成忠粉,卻是受8歲的兒子迦諾和11歲的女兒迦稀所感染,「其實是女兒『荼毒』我,本來我對MIRROR一無所知,但前陣子工傷放假,身邊的朋友和仔女都叫我看《男排女將》,又說《全民造星》好正,於是就開始翻看ViuTV的節目。」無限斜棟有限公司、考有feel、 晚吹、Chill Club……一家人對ViuTV節目如數家珍,連原本沒興趣的爸爸,跟老婆馬拉松式看過《全民造星1》後都喜歡上MIRROR,雖不至於陪跑追星,但至少不會投訴。
Catherine笑言開始時只陪仔女追星,「我女兒很想入MIRROR fans club,她最喜歡Jeremy,一直想知道他的最新消息,我怕她年紀太細亂入group會說錯話,就陪她一起加入後援會。」 對TG、IG一竅不通的Catherine入齊12子的fans club收集偶像情報,MIRROR演唱會飛一票難求,Catherine除了準備好幾部iPad、電腦和電話搶飛,也特別在fans club為女兒抽飛,「抽到飛那天我們都開心到尖叫。不過我跟仔女約法三章,例如要努力考呈分試才能去,最後除非嚴重失手,否則我都會讓他們去看。」
我們小時候總會喜歡一些明星,聽情歌喊濕一個枕頭才叫青春過。Catherine的少女時代卻一片狼藉。母親在她4歲時自殺離世,父親忙工作,自小她得倚賴親戚照顧,寄人籬下,爸爸亦在她15歲時因末期肝癌離開了,她孑然一身,搬離從沒有愛的家,心卻一直空洞,「那時我開始半工讀,識了班朋友,早上返工,夜晚就落disco蒲。」飲酒、吸毒、尋開心,過了一段天花亂墜的日子,「身邊有些朋友因為吸毒後不願返工,甚至因為玩毒品而出事,有一刻覺得不能繼續墮落,惟有自救,就找些事寄託。」那年側田的歌陪她度過了艱難的階段,「側田真的救了我,那時我很喜歡他,但我基層家庭出生,拎綜援,平日生活已拮据,我有畀錢加入側田歌迷會,但沒閒錢追活動。」
曾是蒲妹染毒癮 追星夢未圓
「二百年後在一起,應該不怕旁人不服氣。」側田的《命硬》是Catherine跟前夫的愛情寫照,「我家庭背景比較複雜,前夫是獨子,成長於小康之家,他家人難免覺得我不是好的媳婦。」本想歷劫還是在一起,然而婚姻生活波濤洶湧,二人最終分開,子女跟Catherine一起生活。
「我本身已沒有好的家庭背景,到最後也未能為仔女提供一個跟親生爸爸一起生活的完整家庭,但想讓他們知道我愛他們,小時候我缺乏關顧,不想他們因為缺乏愛而行差踏錯。」一起追星成為親子活動,圓夢之餘也想讓他們明白,追星也是種身教和學習過程,同時在偶像奮鬥故事中彌補自己過去的空白,「跟他們一起追,一起瘋,希望關係親密一點,長大後他們有甚麼都跟你說。」
Catherine學舞十多年,鍾情跳Jazz,更考過CSTD(澳洲聯邦舞蹈教師協會),在舞蹈學校教過跳舞。她天生一把好嗓子,學校、教會合唱團總有她身影,然而只得146cm高的她常被笑像小儀,「中學比賽時很緊張,唱歌時常反白眼,就給人恥笑拿你來做笑話,自此不敢再參加比賽,因為沒人真正欣賞我把聲,由小到大我都自卑,覺得明明有才能,但永遠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所以Catherine鼓勵子女發展自己興趣,迦稀由小喜歡跳舞,就讓她學舞。
迦稀和迦諾以前愛韓星K-pop,但文化語言成為追星障礙;直至MIRROR出現,除了外表與才華,也迷上全民造星參賽者的追夢歷程,一班素人經歷無數次失敗才成功踏上舞台,「姜濤說自己沒朋友,因為以前是個胖子,可能都觸動到我兒子,因為他也是個小肥仔,但努力總會成功。所以他想學跳舞,之後會去偶像AK(Anson Kong)開的學校試堂。」迦諾擺出AK的招牌手勢,笑嘻嘻話要參加第18屆全民造星。
媽媽組粉絲團 照顧小鏡粉
今年1月,Catherine加入由一班媽媽組成的粉絲群組MIRROR HK Mama Fans Club,每天交流偶像情報甚至親子資訊,因為正職是CS公關姐姐,她擅長跟別人溝通,在群組中活躍度高,很快成為副會長,協助舉辦應援活動,例如到《男排女將》拍攝場地「瑜家廚房」用餐;到Jer《狂人日記》拍MV的雲吞麵店朝聖,近期大家密鑼緊鼓為MIRROR演唱會製作應援物品。除了相約買偶像周邊產品,媽媽們會分工合作走勻各區尋找有MIRROR訪問的報章雜誌,跟一般追星族最大的分別是,很多場合她們也帶同孩子,年紀4歲至十多歲的大小鏡粉,形成了一個特別的親子活動群組,互相照應。
過程中Catherine看見很多小朋友獨個追星,有工人姐姐帶同8、9歲女童出活動,也有些小學生獨個兒街上蹓躂,有時Catherine不忍心就會主動照顧小鏡粉,跟小朋友和少女打成一片,「重要的是識到一班朋友,大家都是有經歷的母親。雖然已不是妹妹仔般年輕,但現在可告訴別人,做媽媽也可以有鍾意的偶像,也可去追星。」問迦稀有個跟自己一起瘋狂的媽媽,會感到幸福嗎?內斂女孩想推搪了一會,才娓娓道出:「我覺得她很厲害 ,很少媽媽會這樣做,多謝你這樣不尋常地跟我們一起追星,不尋常得非常好。」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Mirror #姜濤 #全民造星 #AnsonKong #男排女將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旺角信和出口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評價
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joi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電台訪問: https://www.facebook.com/AM1430Bravo/videos/560854001362076/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網上最可怕的一個字 (Ft. HenHen 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edkSHc7Os&t=145s
靈異影片, urban legend 都市傳說.
香港地鐵太子站的鬼黑洞真相(曼德拉效應)
香港地鐵太子站鬼撞牆真相(曼德拉效應)
(Set up camera. Do the whole video closer to the camera, make it more intimate)
大家好又是我暗網仔. 到了2019年最後一條影片, 原本我是想拍曼德拉效應續集.
因為多位暗友留言email都給了一些非常直得探索的個案給我們. 而地鐵太子站的曼德拉效應影片中出了一個挺特別的留言: “我試過搭地鐵返大圍, 明明過左太子就石硤尾, 但過一陣又去返大圍”
之後她説周圍的人沒什麼反應. 這留言之後有多位網友說有類似經驗.
“好多好多人有過呢個經驗, 大部分都係太子站. 有個都市傳說講呢個...”
“我93至94年試過一次, 太子上車, 下一站太子. 車廂無人有反應”
Youtube上Edmond Poon也有題及 ‘大子站異空間’ 事件來自討論區, 並有多人承認曾在太子有過這樣的經驗.
在網上再深入搜查後發現原來早於2001年太子站已經有類似事件發生. 根據一個2006年的blog post 01年有一位叫明明的中五女學生在太子站開住中環. 開了很多個站之後發現自己仍在太子站. 並肯定自己列車是沒有掉頭. 當時對此事的解釋是 ‘鬼撞牆’
鬼撞牆是民間傳說. 在晚上的時候一些獨自在郊外在路上的人會迷路. 甚至多個小時在同一個地方.
多個亞洲文化也有這個 ‘鬼撞牆’ 的idea. 日本對這種妖怪叫塗壁. 台灣這種山精叫 ‘魔神仔’ 或 ‘芒神’ ‘芒’ 字之後對此事件很重要. 但先説完太子.
花崗岩 :
取名於Prince Edward 愛德華八世的太子道在1982年啟用了現在的太子站. 但原來彌敦道和太子道交界的太子原身是旺角一部份. 而前身真的和之前的 “芒” 字有關.
1819年記載的芒角村是該地區的前身. 當年這個村大約只有200人居住. 乾旱較南的低窪地帶令該田以種植通菜, 西洋菜為主. 更曾是草叢山. 到1860年芒角村一帶分了紿英國政府後芒角才慢慢變成 ‘旺角.’ 並發展成今日這樣的.
‘芒神’ 或魔神仔出沒的一些地方是荒野, 山林. 那太子站前身的芒角村正是這樣的環境.
其實在1981年香港就已經出現一個地鐵鬼故. 話說在油麻地地鐵站曾有一名紅衣女子跳軌自殺. 當年列車司機是很清楚感受車過一個人並聽到有女子的慘叫聲. 但最後卻一滴血也找不到.
維基百科指出, 當年台灣的紅衣小女孩就是一種的芒神. 如果我們照該理論去想, 油麻地站那位消失的紅衣少女也好有可能是香港版的芒神吧! 並由山森時期的芒角村徘徊到現今社會.
這樣想的話那太子站附近的鬼撞牆事件就有所解釋了.
(第二解釋)
這是一個靈異的解釋. 但如果我大膽一點用一個曼德拉效應的解釋會否能破解到1981年的紅衣女事件呢? 為什麼我會想用這個第二理論呢? 是因為一段有關當年的資訊. “據知該名少女曾向朋友透露, 當晚她目擊少女跳軌的過程, 原來那個跳軌的少女身形外貌竟然和自己一模一樣, 身穿是款式完全一樣的紅色連身裙”
為什麼會見到一模一樣的自己呢? 是鬼嗎? 還是時空交錯那一刻發生在同一個地鐵站, 讓兩個不同時空的紅衣少女在同一個畫面出現. 互相對望. 而只是一個選擇生一個選擇死. 之前我的太子站曼德拉效應那位暗友是說在出口見到不明燈牌. 我印象最深刻是一個留言說是時空交錯. 有可能太子站fu gun是一個時空交錯的熱點. 背後原因為什麼我也不知道. (No matter if it’s ghost or Mandela effect or a time shift it’s to your interpretation.)
我比較相信曼德拉效應.
我有一個問題想問大家: 你覺得護照的資料是在前面的幾頁還是後面的幾頁呢? 我本身拿加拿大護照但我也不記得是那一個.
這問題是一位暗友提供的
曼德拉效應是錯. 我們講了那麼多集Mandela effect 我們從來沒有參考過主流媒體大部分對這現象的解釋. 是集體記憶的誤差.
日常生活中: 大腦錯誤地回顧一些事件後, 會作出一個名confabulation的記憶障礙. 虛構當中的細節. 之後如果再加上一個名source-monitoring error (源監控錯誤)再加上2010年ling yi專家Fiona Broome用當時Nelson mandela的死亡日期解釋我們人類這個大腦誤差, 就到達了今時今日這樣啦.
但我仍然不相信. 因為所有exact wording的資料. 是他們大量出版這些文章影響世人嗎? 因為所有這些推出的返理論也好像是來自同一班人的. 所以有陰謀. 我就是覺得陰...因為我是陰人.
(地鐵太子站的曼德拉效應)

旺角信和出口 在 健身科學家 - 胡力威教授- 香港人體天然無藥物科研健身健心研究院 Youtube 的評價
OL心兒自小便是吃貨一名,邂逅胡師傅和大隻仔後,立志減肥,但只換來家人取笑;另一方面,大型連鎖健身集團結業,令人心對健身失去信心。MKTV誠意制作,邀請大家一同展開健身旅程!
------------------------------------------------------------------------------
【香港人體天然無藥物科研健身健心研究院】多年來的成就有目共睹,備受各界的支持和回響!
你也可以好像他們一樣成功,請立即登入粉絲專頁瀏覽更多真實事例!
【香港人體天然無藥物科研健身健心研究院】Facebook粉絲專頁正式經營了,已經「3萬5千」粉絲人數! 感激各位鼎力支持,接下來我們會更加努力去製作不同的影片分享給大家!
不論你係唔係健身愛好者,都應該多做運動!就由依家開始學習真正健身啦! 另外仲會有更多不同種類影片,敬請大家密切留意!
無論你係健身初學者,定係玩左一段時間進入樽頸位的你,都可以因應你既情況去訓練到理想的身形.
又或者身體上健康既問題抑者是你身體某些部位及精神上需要復康,胡力威教授都可以幫到你!
香港健身研究院多年來的口碑是別人讚賞的,不是自誇! 有實力、有能力的教練更是有目共睹!
【香港人體天然無藥物科研健身健心研究院】創辦人胡力威教授(健身科學家)研究健身已有37年,研究提倡的健身,健心而達至養生之道,被大眾廣泛流傳.
更加能夠適合香港市民這樣忙碌而緊張急速的生活節奏.
從而研究和制定了相關的針對訓練,無論你在身形,生活的飲食安排,精神精元的恢復.達至全面的照顧.
如果你想更加了解健身,健心養生之道
歡迎你登入【香港人體天然無藥物科研健身健心研究院】的專頁了解更加不同學員背景的個案
了解更多健身,健心的元素
LIKE and SUBSCRIBE
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user/TheFrancosgym
Te l: 2394 4779 / 2395 6928
WhatsApp : 5500 6507
地址:旺角上海街599號安美大廈2樓CD室 (朗豪坊對面,朗豪酒店側面、港鐵旺角站C4出口直行)
Unit C-D, 2/F, On May Mansion, No. 595-599, Shanghai Street, Mong Kok, Kowloon, HK
瀏覽更多真實事例及了解更多詳情請登入【香港人體天然無藥物科研健身健心研究院】粉絲專頁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ProfessorMr.Wu

旺角信和出口 在 $88 #咁著數返唔到轉頭#樓上舖#超抵買#眼鏡88蚊#包架連近視 ... 的八卦

分享 旺角信和 樓上舖配眼鏡體驗, $88 一副連近視及散光眼鏡, 包埋驗實際 ... 地址: 旺角 彌敦道582-592號 信和 中心21樓2102室 旺角 站E2 出口 電話: 2322 3386 ... ... <看更多>
旺角信和出口 在 旺角豉油街出口 - 加油地圖 的八卦
新寶戲院出口,大家都在找解答。旺角站下車,豉油街也分南北,MTR以彌敦道分隔。去旺角廣場/銀城/信和中心等用E2出口。(豉油街20-128號).去創興廣場, ...,2021年2月3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