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上一則今年人口首度負成長、生育率創新低的新聞引發大家討論,讓我又想起去年初曾向友人預測,今年生育率應該會更低,並不會有所謂防疫寶寶潮。畢竟,人不是動物,關在一起就會繁殖,生育本來就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考量。相反的,有些人光是用房價高和薪資低去解釋生育率低,我覺得同樣是將問題過度簡化,我認為生育率持續探底還有以下這些原因。
首先,性別平等法雖明文規定不得因性別在進用、升遷上有差別待遇,但現實上,一旦懷孕,女性不僅很難獲得升遷機會,且就會面臨許多職場上的考驗。在診間就曾有孕吐嚴重的媽媽和我說,已經很不舒服了,還被主管揶揄「到底真的還假,我當初懷孕怎麼沒妳這麼多毛病」。再加上,孕期各種狀況的個體差異本來就很大,有些孕期平順一路工作到生,也有人頻繁出血、腹痛需要請安胎假,甚至提早待產。因此,狀況多的孕婦很容易被誤會是仗著懷孕不想工作,或想請假又不早點提出來,被視為造成同事負擔的害群之馬。
也有懷孕八個月的媽媽哭著和我說,「能不能開診斷書提前讓她安胎待產,因為公司為了逼她自願離職,故意派給她大量的工作,熬夜加班都做不完」。每次聽到這些,我都會憤憤不平地想,「社會根本沒有要鼓勵生育的意思啊!」
再加上,目前法定產假天數相對很短(台灣:8週,中國、日本:14週),等於身體剛復原,好不容易適應新生命加入就得重返職場,緩衝期根本不夠。雖說現在有育嬰假,但現實上卻有很多人面臨想請不敢請、請了怕回不去的窘境。過去我也曾聽媽媽和我反應,育嬰假後回公司被故意調至不熟悉的單位,暗示她主動離職。
這些實際發生的情況都促使許多女性決定先在職場打拼,事業有成再考慮生育,但拼著拼著就過了適育年齡,卵巢功能自然衰退,受孕率下降,又得面臨「想生卻生不生來」的困境。
不單只是事業,女生懷孕後,許多稀鬆平常的事情也得犧牲妥協。比如想喝冰水被說小孩氣管會不好、想吃海鮮被說小孩皮膚會不好,搬家稍微快跑被說會動了胎氣,就連孕期有較劇烈的情緒起伏都不好,因為有可能響胎兒腦部發育......這些不正確的說法,一再地對媽媽們形成恐嚇。假設孕婦有所抗議,往往被一句「都要當媽了,懷孕才幾個月,忍耐一下又怎樣?」堵回去。
這也反映出,不管有無科學根據,大家還是認定母親要對孩子的健康負完全的責任。
甚至我還聽說過有高齡媽媽被指責,「就是年紀大才生,讓小孩免疫力不好,才會頻繁生病住院」。
萬一孩子罹患需要特別照護的疾病, 狀況就會更複雜。以我好朋友為例,即使產檢一切正常,夫妻雙方聽力也沒問題,孩子出生後仍被診斷中重度聽損,需要花更多時間和金錢帶孩子復健和早療。我一方面很心疼她工作和育兒兩頭燒,二方面則慶幸至少她後援充足,各式復健課程又有民間的雅文基金會資助。
但仔細想,並不是每對父母都有足夠的資源,也不是每種疾病都好有強大的病友支持團體提供協助,只要一個環節沒搭好,都有可能發生悲劇。好比前陣子爸爸悶死腦麻女兒的新聞,就是因為父母不堪長期照顧精神和體能上的壓力所引爆的人倫慘劇。身為產科醫師我得坦承,多精密的產前檢查都無法保證新生兒一定健康,很多女生也因此擔心萬一真的生出特別的孩子,社福能提供的協助有限,自己無力照顧又可能拖垮整個家庭。再加上社會對部分疾病仍有極深的歧視,比如自閉症、思覺失調症,許多人害怕冒此風險,自然寧可選擇不生。
另外,隨著社會氛圍改變,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方式漸漸被打破,這樣的轉變對男性來說是個不小的衝擊。在臉書上我就曾看過有先生抱怨,既要出錢養家,還得分擔家務,不能像自己的爸爸一樣,只要出錢,回家就可以當大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我要強調的是,育兒和家務事本該是兩性共同分擔,上一代的男人實在有點爽。只不過對男性不公平的是,男尊女卑的錯誤觀念雖有所轉變,但社會普遍仍認定男人就得開車買房,才能娶妻生子。新聞媒體也常為了流量,一再轉載類似激化男女對立、強調男人該出錢的抱怨文,比如「人妻堅持住30萬月子中心,先生不付錢,就威脅離婚墮胎」、「年薪百萬,買不起北市房,女友吵到要分手」,我認為這些新聞不僅無助於兩性溝通,反而會降低生育率。就有男性友人開玩笑地和我說,現代的女生太難搞了,我才不要為了傳宗接代而被綁住下半生。
再來就是生得少,現代的父母相對投入更多資源在小孩身上,因此各種育兒學派和文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資訊當然能提供爸媽們許多參考,但有些教養專家一再強調幸福婚姻才是成功育兒的關鍵,某KOL更引用文獻表示單親的孩子考上大學的機率就是比較低,不僅狹隘偏頗且這種過度勾勒婚姻烏托邦,強化家庭價值的說法,反而會提高生育的門檻,讓許多男女認為,非得符合某些條件才能當個好爸媽。若夫妻不夠恩愛、沒信心天長地久就無法教出所謂「成功」的孩子。這種理論同時也會加深社會上對非婚生子女、單親子女的污名化,更嚴重的,會讓更多受困於不幸婚姻的男女,為了孩子而不敢離婚。
我一直認為,生育本不該鎖死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裡,我也不認為有所謂完美父母。任何人,不管你是單親失婚、未婚、同性伴侶,只要用心每個人都能當個稱職的家長,畢竟大家在育兒的路上,也都是見招拆招,陪著孩子一起摸索成長。也因此,我認為儘速開放單身女性、同性伴侶合法地使用人工生殖技術,是最實際且又有效提高生育率的做法之一。
要提高生育率大方向很簡單,讓想生的人沒有後顧之憂、安心地生,但細節卻是盤根錯節,極為複雜,比如更充裕且不限定女性的產假、完善的社福制度、對多元家庭(單親、同婚子女)更友善的社會氛圍等,這些都需要政府、專家、企業和民間倡議團體不斷對話溝通,而不是發發生育津貼,結婚補助或金鏟子就有用!
回到個人層面,身為一個婦產科醫師,我能做的是鼓勵女生,在懷孕中盡可能保有完整的自己,盡力破解各種捆綁住孕婦的迷思。對於想生育但還在猶豫的女性,則給予中性的諮詢和建議,比如參考AMH指數、排卵試紙,基礎體溫,並繼續在性別平等、多元成家的議題上發聲和努力。
日本單身人工生殖 在 生殖醫學博士 朱伯威醫師 Facebook 八卦
常有朋友問朱醫師門診以外的時間在做什麼
其實除了臨床工作以外
研究與教學也是我的興趣
至今仍會回大學醫學院
幫醫學系護理系等各系所的學生上課
為了準備每次的演講
總需要閱讀文獻搜尋過去的資料、圖檔照片等
一邊準備一邊也想到
過往出國會議以及進修或工作的所見所聞
因為國情與法規的不同
即便同樣有著先進的技術但在應用方面卻有所差異
比如目前海峽彼岸單身女性不能 #凍卵
胚胎切片的技術也需要特許才能應用
鄰近的日本因法令關係,則很少有捐贈卵子的療程
因此疫情前,亦有不少日本夫妻選擇前來台灣 #借卵
也成為台日特殊的 #交流
台灣的人工生殖技術在全球名列前茅
早期在公立醫院服務時
不乏有遠自非洲來的友邦醫師前來學習基礎不孕症
遠自衣索匹亞來台取經的婦產科醫師
肩負著回國貢獻所學的使命
大家或許不知道 衣索匹亞全國雖有 #一億人口
但只有兩個生殖中心
因此不孕症夫妻只能前往海外尋求協助
有些國家則因為人工生殖尚在發展階段
胚胎冷凍胚胎切片等技術應用的
普遍性及純熟度就沒有歐美或台灣高
近年來台灣人工生殖技術施行相關法規日趨完備
政府更大力支持並推出 #試管嬰兒補助方案
期待未來在代理孕母、同性伴侶生育權等等的修法
有更多進展💪🏻
回顧過去在各地的會議、演說、工作或是進修
只覺日月如梭 不知不覺就🐷了
期待疫情早日平息能再有國際會議
還好數位化時代
我們還能把握每次線上會議的機會持續精進!
-
☎️試管嬰兒補助專線:0965-063-580
✅申請試管嬰兒補助:https://bit.ly/3w4qcwk
-
🏥禾馨門診網路掛號:https://bit.ly/3608j7m
☎️禾馨特約診請致電:(02)2311-0353
☎️宜蘊特約診請致電:(02)2706-5288
-
#生殖醫學博士朱伯威醫師
#教學服務研究
#各國生殖醫學發展進度不同
#台灣不孕症表現坐二望一
#小細節大不同
#求子路上最佳朱隊友
#友邦交流
日本單身人工生殖 在 蘇姍與貓 Susan and cats Facebook 八卦
上上週末若是一個人播完了第十集,說真的,我好久沒看到那麼喜歡的結局了!不過甜,但暖心!
十週的時間,我們隨著戲中的角色相遇與成長,
真的沒想到,第一集中不敢一個人吃麻辣鍋的方佳瑩,
到了第十集,已經可以離開台灣、離開慶芬、離開志明、離開一瑞,一個人到日本去體驗一個人打工旅遊的生活。
而一開始酷酷有點機車的丁志明,
沒想到有機會那麼深入看見他的內心世界。
陪他一起走過療癒內心傷口的旅程。
這部戲中的主角色方佳瑩和丁志明,
剛好就是關係中不同依戀類型的代表。
依戀類型分成三種:焦慮依戀、逃避依戀、安全依戀。
方佳瑩比較偏向焦慮依戀,渴望親密感、害怕被遺棄、不喜歡一個人。
丁志明很明顯的就是逃避依戀:
需要與人保持距離、關係中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離開或逃走。
不同的成長過程造成了不同的依戀類型,
丁志明小時候經歷他主觀認為的被媽媽拋棄,
後來寧願選擇封閉了自己的感情與感受,
認為不要建立關係、就不用承受失去關係的痛。
保持距離的方式,對他來說很有安全感。
所以當他發現自己情不自禁抱著方佳瑩哭泣宣洩情緒後,
對他來說真的是太可怕了、太危險了,
必須馬上與方佳瑩拉開距離。
一個人與家人的關係模式,
常常透露他與別人的關係如何修補與面對衝突。
在丁志明身上,
我們看見他從前跟媽媽如果遇到衝突或無法相處的時候,
兩個人採用的都是離開現場、不說清楚講明白、不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與想法。
所以在丁志明的依附類型仍然是逃避依戀的時候,
面對越想與他親密的人,他會越劃清界線、越無情份。
需要別人關心時,他會說他沒事。
我覺得丁志明算是很有良心,
他常常在戲中說:「我本來就是這種人」
他算是瞭解自己,知道自己不適合關係,
所以也不輕易進入關係內。
丁志明在方佳瑩的推動下,
剛好有機緣,在有生之年,與媽媽相處,
化解心中的疑惑與痛苦、去體驗療癒,
真的是非常幸運的事。
媽媽走後,他也一個人去靜靜、去世界走走,
整理自己的內心。
事實上在最後一段與媽媽相處的時間裡,
丁志明已經慢慢往安全依戀的模式靠近了,
他漸漸可以接受與內心的重要他人,
建立互相依賴的關係,
最後一次,他終於沒有逃了,
守在媽媽身邊到最後一刻。
而方佳瑩從一開始害怕孤單,希望能有陪伴,
而不直接拒絕別人。
到最後能夠有原則的,跟大和劃清界線,拒絕博仔,
接受丁志明與自己保持的距離,
然後仍然堅定、不害怕的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也是從焦慮依戀,漸漸走向了安全依戀模式,
不再害怕一個人。
不再認為一個人去海邊,就會被別人誤以為是是被拋棄。
方佳瑩與丁志明兩個人,
都花了一些時間整理自己的人生、探索自我,
等到再度在日本相遇時,
兩個漸漸轉變為偏向安全依戀的人,
終於可以用不害怕、不壓迫的方式去靠近彼此,
我認為這時候,兩個人若在一起,真正的幸福才會來臨。
如果他們在還沒改變前在一起,
就是會不斷折磨彼此的「焦逃配」。
十集中,我最喜歡的一幕,
就是方佳瑩拒絕博仔後,自己一個人看海的空拍畫面,
好喜歡這樣的視角!
佳瑩看起來像是孤單的一人面對大海,
可是她的內心是愉悅、自在的,
正在享受屬於自己的美好。
那一刻,我知道她不一樣了。
最後一集,我超喜歡丁志明告白的方式~哈哈哈哈
「妳這麼想我喔」
「方佳瑩,妳有想過,如果我們在一起會怎樣嗎?」
而且是用台語!好浪漫!哈哈哈哈!好丁志明!
如果說這部戲有什麼遺憾的話,
大概就是沒有看到丁志明跟方佳瑩接吻吧!
哈哈哈!想看丁志明會是什麼表情~
大和跟Kenji都親了呀!
很喜歡這部戲,
很值得推薦給正在探索自己內心以及關係議題的人,
只要我們內心覺得安全、安穩、自在,
有沒有人陪都只是一種形式、一種選擇、一種緣份,
不再會是最重要的事了,
只要想清楚想要的,
也可以像碧蓮姐一樣,辭職到美國單身生子成家呀~
(因為台灣不開放單身者做人工生殖,
所以碧蓮姐才要去美國做)
祝福大家,無論身邊有沒有人,
都喜歡自己 :)
👉若是一個人👈
主題曲很好聽,我放在留言中🥰
日本單身人工生殖 在 [話題] 赴日求子- 看板lesbian - Mo PTT 鄉公所 的八卦
日本 消費稅也是漲。精子銀行也調漲過。求子代價年年高升(真心希望台灣早日開放單身女性或女同志可以買精子做人工生殖或試管嬰兒) 我做過這家,仲介是 ... ... <看更多>
日本單身人工生殖 在 我單身,但我想生小孩(敬邀一同附議) (第3頁) - Mobile01 的八卦
會想要接受人工生殖的單身女性有別於一般年輕女生未婚生子的心態,也有 ... 義大利、日本、泰國等都沒有限制單身女性不能做試管嬰兒,《人工生殖法》 ... ... <看更多>
日本單身人工生殖 在 日擬修人工生殖法不利單身.LGBTQ惹議 - YouTube 的八卦
受到晚婚影響,日本治療不孕症的夫妻,越來越多,日本擬定要在近期,修改捐贈精子跟卵子的法條,但其中一項規定仍沒有修改,依舊只會授權給合法結婚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