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痛與重生
一場逆斷層型地震,發生在凌晨1點47分15.9秒,芮氏規模7.3,102秒驚恐,奪走兩千多條生命,那個漫長的黑夜,在台灣人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傷痕,那份疼痛與警示,至今仍清晰如昔。
1999那一年,我剛擔任立委,當年全國之力集結災區,所有單位投入救援,國人及慈善團體捐助物資、出錢出力,搶救現場、提供庇護,也展開漫長而艱辛的重建之路。
我們不會忘記每雙溫暖幫助台灣的手,土耳其是最早往台灣出發的國際救難隊,而美國、日本、新加坡是最快抵達的救援隊,接著聯合國、俄羅斯、香港、韓、德、英、澳…等國家陸續伸出援手,或派員救援、或慷慨捐助,台灣能在傷慟中重建,除了國人堅韌不屈外,國際的支持力量也提供極大的幫助。
要從浩劫中復原,是條漫長艱辛的路,除了災區重建、民眾安置、後續訴訟以及保存紀念外,也改變了我們對面災害應變的態度與策略。
台灣處於太平洋火環帶上,地震、颱風是共同的生活經驗,把防震防災列為教育的一環,各種演習也都每年實際操練;建置防災搜救部隊,提升緊急救難能量;檢討建築法規、更新地震帶資料、建立國家級警報網絡;重視精神輔導與心理諮商…等等措施,這些改善的作為,到現在都還在進行中,災害的樣態不斷變化,防災救難的機制永遠不夠完善,但要盡力去做,才能讓國家有安全、社會有韌性、災害有準備。
再回望歷史軌跡中的921,我看見人性的溫暖、堅韌與勇敢,淚水會乾、傷痕會癒,但不會被忘記,經歷傷痛後的重生,台灣會更安全、更強大、更溫暖。
斷層帶建築法規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南韓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 雖非強烈地震 但南韓並非處於板塊擠壓斷層帶 今年來卻發生兩次大地震 讓政府缺乏災害應變SOP 南韓13米以上建築僅26.7%符合抗震設計等問題浮上檯面 大台北盆地曾於1903年發生芮氏規模七的大地震,盆地更處於山腳斷層帶 然而符合抗震法規建築不到三成 40-50年老舊公寓成為定時炸彈 但都更進度因社會抗爭進度緩慢 專家警告南韓震災問題應為台灣警訊】
建築外牆忽然連番大塊剝落,民眾邊跑邊驚呼。
許多人是第一次經歷地震。
在晃動不斷的地面上,大批年輕學生逃到操場上,還驚魂未定。
這是11月15號下午2:29,朝鮮半島東南方,發生規模5.5地震,震央位於南韓浦項市Pohang,西北西方約9.3公里處,震源深度約10公里,距離浦項市300公里外的首爾,也感到搖晃。
由於過去南韓,少有地震,但如今距離去年九月,南韓史上最大,規模5.8的慶州地震,兩個地震只相距14個月,南韓媒體紛以"南韓不再安全"的標題,讀得出南韓人的驚駭和擔憂。
「從過去歷史來看,地震其實發生在半島上每一處,並無侷限在特定地點,所以我們必須預備,全國遭遇大型地震的可能性,採取必要的防災政策,」南韓氣象局分析員Woo Nam-chul。
對於南韓媒體所論,"未來南韓將進入地震活躍期",或是,"南韓的地震增多","是和朝鮮核試頻繁有關"..等等說法,台大地質研究所教授陳文山對此,傾向保留,原因是,目前並無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
陳文山觀察,南韓少地震,是因為板塊構造上,南韓地處於歐亞板塊的"內部",距離板塊強烈擠壓的"邊界"地帶,還有數百公里之遠,因此南韓發生大地震的風險較小。
但這和大地震次數也較少的台北,狀況和成因都不同。
「像南韓的話,它長期以來就很少地震,主要是因為它在板塊內部,但是台北的區域,是不太一樣,我們這邊還是屬於,板塊擠壓的地方,其實我們認為台北市,在過去這3.40年來,或是更久的時間裡面,沒有這種大地震,其實是一個不好的現象,第一個它可能已經在累積很大的能量,第二個可能是這個區域,平常在地殼擠壓的過程裡面,它累積能量的速度比較慢,所以它可能長期就較少地震,不過 不管怎麼樣,台北跟南韓,這兩個區域,是完全不一樣的地質區域,」台灣大學地質所教授陳文山。
對於不熟悉的地震防範和災後重建,南韓顯得凌亂而不知所措,一場規模5.5地震之後,南韓建築物倒塌與損壞的程度之大,超出許多專家對一個先進國家的預期,不少外牆一碰就整片散落,散落成瓦礫堆的脆弱民宅,讓浦項災民不敢回家。
災後三天,儘管地震幸運未釀成死亡,但受傷人數不斷增加為超過50人,仍在避難所不敢回家的人數,也還超過1500人。
「我們試著返家,但實在太多餘震,警方已經禁止,接下來幾天,浦項區的人一定會很辛苦,屋宅到處都是裂縫,希望浦項政府能趕快重建,」南韓災民。
據2015年韓國政府數據顯示,首爾高13米或以上的建築物中,只有26.7%有抗震設計,不到三成,其他非首都地區的防震,可能更低,南韓民間經此浦項大震,紛紛要求提高建築的防震規定。
每個地區的防災措施,因人口密度和地震頻率,而有所不同,然而,在血淚的危機面前,政府和民間,都有面對和因應的智慧了嗎。
斷層帶建築法規 在 Facebook 八卦
明天就要跟葉毓蘭委員一起直播討論交通議題,大家有沒有什麼想問的,可以在這邊留言我搜集一下資訊(不要問一些543的什麼氣炸鍋啦)
這邊我拋出一個台灣交通的結構性問題,歡迎大家分享讓更多有實權的政治人物去補習一下台灣交通的問題有多深層,不是靠個雞巴毛縮限檢舉就能達到,就是台灣 #交通權責破碎化
首先,大家以為交通部就是管交通,從你踏出門上班中午出去吃飯到晚上去便利商店買保險套晚上要跟初音來一發都是交通部管的,其實這個觀點是錯的
交通部用 #公路路線設計規範 去掌管高速公路(高公局)、省道(公路總局)的建設跟管理,換句話說這兩個交通命脈是中央管理
但是到了跟大家最切身相關的市區道路,則是由與中央平行的地方政府,依據內政部營建屬的 #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做建設(當然也可能會參考交通部的 #交通工程規範 做調整),也就是說,要是台北市長想在南京東路亂搞一堆智障標線,交通部根本管不到,因為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不存在上下從屬關係
而中央政府少數能跟地方政府溝通交流的平台則是交通部 #道安會,每個月會跟地方政府執行一次道安會報,但是我參加過的經驗是根本流於形式,毫無監督機制,也沒有任何公眾參與,裡面有多扯呢?我跟大家分享一個經驗
在某個縣市的快速道路曾發生砂石車追撞路肩的清潔車導致兩人死亡的案例,因為是A1事故所以照慣例主管機關如地方警局交通隊隊長、交通局處等要報告,以下是對話內容:
主席:這起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相關單位說明一下
交通隊:依據我們後續筆錄跟偵訊,該砂石車疲勞駕駛恍神,然後加上超載所以才煞車不及撞上去
主席:那請問後續對應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交通隊:我們會 #加強取締超速
火花羅:^I^%^%#&$%#&$
順帶一提,某次會議中我把高雄台17線市區路段的右轉車道是在路中央的設計給交通部高層看的時候,他們感到震驚,不理解為何會這樣設計,你就知道地方跟中央的斷層有多大了
好,回到內政部,內政部只能發佈市區道路設計規範,掌管的權限又比交通部小,但是關於建築設計中的騎樓退縮供公眾通行的部分,卻又是營建屬在管,交通部反而不太會去碰給行人走的騎樓,最多只管到 #人行道
但是不管如何,交通違規、裁罰的機制卻是建立在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甚至連交通安全規則都還是附屬在處罰條例之下,所以我們沒有交通管理專業的警察說話就特別大聲了,君不見最近的檢舉縮限幾乎都是警察所發起的,事實上 #區間測速 這玩意理論上也是警政署所掌管,但是在警察長期偏向威權高壓管理的方式下,公民更難以參與警政署的運作
你看到這邊,覺得這樣的權責分散很荒謬嗎?不,還有更荒謬的!
把焦點拉回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所管轄的是市區道路跟縣道,通常又分成 #交通局 跟工務處,交通局負責管理標線、號誌、標誌,但是一但我們說要打掉分隔島座獨立左轉車道時候,很抱歉那是另一個平行單位 #工務處 的權責,如果要做實體人行道那也是工務處的工作,幹你老師有沒有很荒謬?
所以要是有一個省道跟縣道的路口要做會勘,往往就是得找公路總局、交通局,用兩套不同的工程設計規範一起來討論,如果要打分隔島卻沒有找到工務處的話,很抱歉這次會勘無法決議
更不用說很多地方政府的道路還會往下分發給鄉公所、鎮公所、水利處什麼洨的做代管,這些人更沒有什麼交通專業,我再講一個我會勘遇到的例子:
那是我跟陳光軒、曾玟學、黎煥強三位議員討論路側違規停車擋住支線視野問題,我建議在路口處用槽化線配上棒棒糖來做強制性質的設施,結果來的鎮公所承辦跟我說: #槽化線有規範的不能隨便畫
幹林老師不想做就不想做,拿法規壓我?我當下問他哪一條規範說不能做他也講不出來
好啦,最後再提一個最荒謬的,就是科學園區,科學園區的道路是科技部管理,我不知道他們是用哪一條設計規範去設計交通工程,但是總之科學園區的道路地方政府管不到,議員也沒權力質詢,如果辦會勘也要看科技部科管局要不要屌你,他們有權利不出席的
然後地方的科學園區交通如果要有實質的審查質詢,得出動到立法委員,但是如果是一個不分區的交通委員,我他媽怎麼會知道竹南科學園區的科專二路路口有什麼屌問題?
以上,就是火花羅投入交通改革的系統幾年之間,看到的台灣交通的深層問題,如果這種荒謬的組織架構不改革,你台灣交通搞一百年也不可能超英趕美,永遠只能在淺層的代轉區該畫設在哪裡上面打轉
因此,我很希望行政院底下能夠比照客委會、海委會的方式建立一個能夠橫向整合交通部、科技部、內政部的交通監管單位,才不會現在一人一支喇叭,各吹各的調
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https://reurl.cc/bzYaDX
按讚我的粉絲專頁:https://reurl.cc/WENMDe
聽聽我們的Podcasth:https://reurl.cc/g86pDL
歡迎大專院校公司行號邀約道安講座
贊助我們一起為交通努力:
https://pay.firstory.me/user/corgimoto
買一張貼紙代表你與我們站在一起 :
https://shopee.tw/rso3na?smtt=0.0.9
==================Podcast==================
火花羅的podcast『公路漂流』開張啦!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g86pDL
Spotify:https://reurl.cc/R6eEqg
KKBOX:https://reurl.cc/DvlLjj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ZQVqea
SoundOn:https://reurl.cc/a5d8L3
延伸閱讀:
圓山八掛陣機車上不去也下不來的結界
http://sparkmoto.piee.pw/3cfh8u
蘇花改通行機車敗訴,法官你有事嗎?
http://sparkmoto.piee.pw/3a89f9
揭露謊言!蘇花改長隧道最科學分析!
http://sparkmoto.piee.pw/3afb6l
台灣圓環一國五制,超越世界奇觀
http://sparkmoto.piee.pw/QJP3Y
斷層帶建築法規 在 買房時仲介會主動告知房屋在斷層帶附近嗎? - Mobile01 的八卦
(恕刪)在政府及民間說一套做一套下"依照現行建築管理規定,建築物距離地震斷層帶不得少於500公尺"依目前實際看來,確實是一條唬爛的法規!...(新竹市第2頁) ... <看更多>
斷層帶建築法規 在 [閒聊] 買房會參考斷層帶嗎? - PTT評價 的八卦
在1999年921大地震之後,台灣建築法規進行更嚴苛的修訂,若要依法規的標準作為建築耐震能力的判斷,要以2003年作為基本判別” “以2003年取得建照的房子 ... ... <看更多>
斷層帶建築法規 在 地震國的建築(我們的島1173集2022-09-26) - YouTube 的八卦
二十年過去, 建築法規 是否跟上腳步?還有多少學校、賣場、飯店,面臨耐震能力不足的風險?00:00 片頭00:20 九二一地震,震出台灣 建築 耐震力不足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