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巷口的決心-曾柏瑜
「我的年齡和經驗,讓我看清世代正義、分配正義的問題。」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新北市第11選區立委候選人 ③ 曾柏瑜
來自大塊文化董事長、前國策顧問 郝明義Rex How 的推薦!
曾柏瑜:衝出巷口的決心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新北市第11選區立委候選人
「我的年齡和經驗,讓我看清世代正義、分配正義的問題。」
@郝明義看到的這個人
曾柏瑜是2016年所有立委參選人裡最年輕的一位。今年只有二十三歲。
和她見面的那天早上,下雨。她走進綠黨在台北辦事處,穿著雨衣的樣子,就和路上任何一位大學生的樣子沒什麼差別。當然,當她開始談話之後,就都不一樣了。
我寫《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裡面有一章是<被遮蓋希望的年輕人>, 緊接在<沒有下一棒的經濟>之後。我談的,是年輕人在今天我們政府經濟發展思維裡的困境,以及因為沒有年輕人參與,我們經濟沒有新發展的困境。
但那一章主要談的是出了社會的年輕人。那天和曾柏瑜訪問的過程,則讓我第一次看到年齡層更往下的年輕人的困境,他們從還沒出社會,還在大學時期就背起的沉重負擔:學貸。
也正因為如此。我又特別為她是怎麼開始參與公民行動,以及走上參選立委的路,感到印象深刻。
曾柏瑜家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國小的時候,曾柏瑜父親收到平反的賠償金,雖然一人只有幾千元,但父親卻對政治產生狂熱。也可能因為父親的影響,曾柏瑜在高中就對社會學感興趣,上人文科學營隊,想做社會改革。然後大學就讀政大社會系。
也因為家庭因素,曾柏瑜很早就開始工讀。2013年,她讀大三,平時接學校很多助理的case study,當補習班的小老師,還兼打一些其他的工。
那年7月18日下午,曾柏瑜在一間咖啡廳裡打工。就在清理桌子的當兒,她不經意地看到了電視上播出的大埔事件的新聞。
「我受到很大的震動。」曾柏瑜說,「我突然警覺到打工是為了維持生活,可以做想做的事,而不是一直打工,反而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
#她知道自己不能只是讀社會系卻不投入社會運動。經過兩個月的摸索和思考,加入了黑島青。
次年,318學運爆發,她讀大四,就休學。全程參與,她負責的事都和人有關,像糾察站籌備和街頭審議式民主組長。後來退場晚會,也是她和蔡中岳一起主持的。
「結束後,有一兩個月我的情緒很低落。」曾柏瑜講話的時候,已經是在講別人事情的語氣了,「我覺得背負了大家的希望,卻又沒達成任何事情,而318,不可能再來一次。」
曾柏瑜說,她在那段低潮一直在思考幾個問題:是否社會運動並沒法造成社會改革?為什麼更多人進來參與社會運動的時候,卻會把力量分散?還是她自己不適合?
「然後我想通了,」她說,「社會運動和政治改革必須兩輪前進。否則,社會改革就會很慢,很小。」
這樣,2014年7、8月曾柏瑜當了綠黨青年部的召集人,進行輔選。也招募志工。
我問她為什麼選擇綠黨。
「#重視人的政治才是值得嚮往的。」曾柏瑜說,「綠黨比較老,沒有年輕人,但綠黨也比較溫暖。政治需要改革,而綠黨可以寄望。」
後來,在我訪問過的幾天後,柏瑜的競選服務處開幕。
我去新店,中興路一段288巷1號,和中正路的交口。
曾柏瑜的對手是國民黨的羅明才。當了十六年立委的羅明才,經費充足,買一個月廣告看板的錢,就等於曾柏瑜全部經費。曾柏瑜服務處巷口的路對面,就掛著羅明才大大的廣告看板。
我跟曾柏瑜說:她選的這個位置很有意義。看起來,他們是侷促在一個巷子裡。但是如果他們真正衝出去,一步之外就是中興路和中正路的交通要衝。
很像今天被壓抑的年輕人,如果他們繼續安於被壓抑,就一直被壓在巷子裡,但是如果決心衝出去,就可以扭轉情勢。
#所以這是一場小旗子對大看板的選戰,也是年輕世代要衝出巷子口的選戰。
@曾柏瑜自己說的話
我當選,進立法院的話,希望發生的改革主軸和分配正義、世代正義有關,其中包括社會福利、長照、居住。當然,這樣也就一定會涉及稅制改革。在稅制改革上,以我的個性,和我相信的,都不怕打到太多有資源的人而影響政治生涯。
因為我是最年輕的參選人,以我的年齡和經驗,#特別看到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和貧富不均有關。
許多年輕人,讀大學要背的學貸是很重的。一學期公立大學三到四萬元,私立大學四到八萬元的也有。四年下來大約要揹五十到一百萬元不等的學貸。
你讀書的時候打工,現在每小時120元。畢業出來找得到工作的話,每個月薪水 25,000元。這樣要什麼時候才還得完學貸?
所以今天年輕人綜合起來的問題是:
1. 低薪
2. 還學貸
3. 供養父母
4. 養小孩就更不用想
至於什麼時候才能存錢?當然就更不必想了。
我們父母的那一代,在我們這個年齡的時候,其實已經完成了很多的夢想,例如很多現在四、五十歲的人,在他們二十四、五歲時,其實已經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結婚了,甚至很快可以存到房子的頭期款,也有可能創立一間小公司。
簡言之,對她們來說,在二十多歲時成家立業是一件很普通、正常的事情,但是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不要說成家立業了,以現在的薪水來說,要存錢都是一件困難的事了。
我參選的選區是新店。
這個區有五個區,101個里。沒有一個里長是民進黨籍。這裡有中央新村、調查局、空軍宿舍,也可以說是一個和318 完全沒有關聯的選區。1129的選舉,游錫堃在新北市也是只輸新店、中和。
而我的對手是國民黨的羅明才,他在這裡已經當了十六年的立委了。
我之所以選新店來參選,有幾個原因。
我外婆因為美河市的徵收而搬走,所以有淵源。我讀大學的時候,因為政大和新店很近,以前做社會調查,在坪林和深坑都工作過,所以可以把我在政大的資源和經驗都延伸到新店。
和羅明才對打這場選戰,當然很辛苦。我們最不利的,就是彼此資源的不對等太大。羅明才可以一口氣買20面大看板。幾百萬,相當於我們全部經費。
羅明才也開里長聯誼會,開各種支票:修路燈、修水溝、UBike,等等。
我完全沒有這些資源。所以就是提前跑,提前努力。到十月的時候,我每一個里長都打過電話。見過面的也有一半。其中明顯願意支持的有三到四個,可以相對友善介紹活動的有三十到四十個。
而羅明才可以輕易開的那些支票,我都沒法保證。我想破解選民對立委那些修水溝、修路燈的「服務」的迷思。而我也明白這種迷思會出現的根由是什麼:大家對政治已經失望,不相信「理想」,所以只相信實質的回報,雖然那些回報都很瑣碎。
我也看到機會點。
首先,大家對國民黨太失望了。去年國民黨的市議員票少了兩萬票(但沒到民進黨那裡)。
第二,新店由農業而工業而衛星都市,外來人口多,住宅社區,不容易被綁樁。
第三,20到40歲的選民人口,佔40%。
所以我想告訴大家的,#就是我可以為他們提供不同於過去的服務。我想把我的社會學所學和所長,在新店實踐。
以今年八月蘇迪勒颱風造成烏來嚴重災情,我們參與搶救烏來,當時我們透過網路號召了大約一百人次的志工,進入烏來山上的原住民部落忠治部落,幫忙清理沖入民宅的泥沙。
也從這些出發點,我的競選政見裡最重要的是:#大台北行政區重劃,大新店溪流域併入台北市。
其實大台北生活圈可以說非常的緊密,而現階段如同甜甜圈一般、由新北市供養台北市的行政圈劃分,對新北市來說不但不公平,對於管理和規劃也會產生不便。
舉新店為例子來說,這裡的通勤人口高達40%,但是因為行政區的劃分,這裡許多聯外道路塞車問題嚴重,而大眾交通運輸,例如公車和捷運,卻欠缺整體的規劃。
另外,台北市的水源百分之百來自大新店溪流域,可是保護和治理的責任卻落在新北市居民頭上,不但大新店溪流域的居民不公平,也讓自來水資源欠缺整體的管理和規劃。
但我也知道這不容易改變,所以,只要大家願意聽聽,#接受一些理念也就是很大的一步。
我也很享受做這種溝通。因為我一直就相信:民主本身就有很大的溝通成本。
318學運,有些決策被批評不夠透明,坐在外頭二十四天的人,一直不知未來是什麼。包括最後的撤離,很多人覺得沒有參與討論。
所以,不論是參與318, 還是參加這次選舉,我都不奢望直接民主,但是我相信應該多花時間與心力來溝通。我們追求民主的運動,反對的就是不民主,因此本來就該承擔這種溝通成本。
我還有一個特長,是很會開會。世代差異使得年輕人在老師面前不敢開口。但我善於分析重點,也不怕吵架。#我相信這個特點尤其有助於我進了立法院之後的發揮。
現在,選戰打到只差選舉一個月。也看到當了十六年立委的羅明才緊張起來。根據這裡的當地記者透露,以前他在11月才會開始選舉活動,例如買看板、會面里長。而這次他九月就掛上看板,對於選情相對來說是比較緊張的。
最後關頭,還是需要大家更支持我。我拍了很多影片,在Youtube及FB上都有,可以幫大家更了解我。
政治人物太多也都是曾經有理想,但又墮落。所以有些人對年輕人也有疑慮。
我希望大家相信我、支持我的,是我確實走過一段摸索、實踐的路。
我也很感謝像是黃武雄、姚立明、史英、陳來紅、簡錫堦、夏聖禮、賴中強、魏千峰等前輩、長者,願意支持我,加入我的顧問團,把我介紹給更多的人。
我不會讓他們失望的。
@陳季芳的側記
前幾天才看了《五花鹽》,嘆為觀止,今天就碰到了《五花鹽》的編輯曾柏瑜。她23歲,投入了今年立委選戰,選區很艱困,對手是財力、人脈雙雄的羅明才。
兩年前的七月十八日,她在咖啡店打工,電視上播出了拆大埔的畫面,她想,念的是社會學,社會不公動亂,自己卻困在生活裡,念書有什麼用?於是,她辭職了,投入了社會運動。
318,她奮力投入,退場後,她又想到一個問題,「社會運動真的有助於社會改革嗎?」所以,她投入了選舉。
曾柏瑜對貧富差距,對弱勢青年,有超乎常人敏感,講到激動處,雙拳緊握。
http://twunbound.github.io/view/poyu-tseng2016
曾柏瑜
#年輕的力量進國會
新店咖啡廳山上 在 柚子甜剝心事 Facebook 八卦
#柚子甜日常 #週間日的生活 #新店銀河洞瀑布
「我問你一個問題,你不可以生氣哦!」我爬山的時候,一邊怯生生地跟男友說道。
「我們今天目的地是哪裡?」我問他。
***
我們的出遊基本上是這樣的,往往是我在滑手機時看到了什麼「挖,好漂亮喔!」的美照,就複製貼上網址丟給他,連那個地方在哪裡都沒看。
接下來男友就會自動包辦好所有行程,查地點,安排路線,看天氣預報,午餐要先吃還是買了在路上吃,查有什麼可以一起跑的行程,用街景圖看哪裡好停車,然後不久的某一天就會跟我說:「下禮拜四天氣不錯,我們去妳上次說的那個地方吧!」
然後我只會一邊滑手機一邊腦空回「好啊」,但是根本忘記上次說要去哪裡,只知道隔天準時在哪裡上車就對了。
所以,今天在山上的銀河洞步道爬得氣喘吁吁,男友一邊看手機GPS定位確認路線的時候,本人還呈現一個不知道要去哪裡狀況外,因為腿實在爬得太酸,才忍不住問了一句:「那個,我上次說要去的地方到底叫什麼?(抱頭躲)」
***
如果我是我男友一定把這傢伙從山上推下去ヽ(`Д´)ノ
但他沒有,他只是脾氣很好的說:「喔,一間叫青立方的咖啡廳啊!但是我發現銀河洞瀑布離青立方很近,所以排了這個配套行程,爬玩再繞過去那邊吃下午茶。」
哦,原來我說要去的地方是叫青立方啊!ヾ(*´∀`*)ノ
但是我後來發現,銀河洞瀑布這個支線方案更加深得我心,因為這條步道上都是清幽的綠茵溪流,山路階梯雖然又長又陡,但還不至於讓我這個草莓族不勝負荷。真的一路攻上銀河洞的時候,又被瀑布和鑲在山壁間的廟宇震驚莫名,直呼「有仙人,這裡一定有仙人住過ヾ(*´∀`*)ノ」一邊拼命拍照時,還在瀑布下撞見超巨大的彩虹。
後來真的到青立方的時候,我反而路過看看就走了,雖然是一間造景絕美的咖啡廳,但是我更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
***
以前我聽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時候,覺得自己一點都不喜歡山,比較喜歡水,那我一定是智者了(好意思XD)。後來發現其實不過就是懶而已,爬山太累又痠又喘,在海邊玩沙潑潑水多舒服,誰要上山去流汗又累得半死?
不過最近因為呈現一個「肌肉先生你不要死QAQ」的狀態(這個梗請見上篇貼文),因此只要一有機會就去健走和練心肺。同時也喜歡做全身運動勝過加強局部肌力,因為這樣才能建立全身的協調感。
而爬山這種又喘又累又會動到全身肌肉的活動,此時無疑是搶救肌肉大作戰的最佳補帖,大口呼吸不會吸到城市廢氣,還會吸到乾淨的芬多精;加上還能順便拍個讓人羨慕的美照,頓時搖身一變成為我近來熱愛的活動。
還要配備一個好男友,陪妳上山下海做足功課,拍照導航開車都一手包辦,以及聽到「所以我上次說要去哪?…」還沒血管裂開的好脾氣XD。
***
註:這個地方大眾交通工具很難到達,建議騎車或開車。但路很窄不好開,開車假日可能很難停,最好先查好停車位置,不然就是請假平日上吧ヾ(*´∀`*)ノ
#現在是變旅遊作家了嗎
#是個愛慫恿人翹班的作家呢
#週間日就是要請假去熱門景點啊ψ(`∇´)ψ
新店咖啡廳山上 在 少女 A Facebook 八卦
[ 老派美食之必要 ]
用了一個前陣子在藝文界被用到爛的標題,不過想了很久,覺得本篇還是這標題合適,因為想要講的,就是歐巴桑歐吉桑、甚至是中老年人的老派美食故事。
/
20 出頭剛出社會時,身上開始有了點自己的閒錢,於是每日伙食預算大幅提高,以前要再三思索才會下定決心推門的店,終於再也沒有威脅感。於是,有段時間我很熱衷於造訪各式「文青店」,甚至網美店也去了不少。
就這樣兩三年過去了,不知為何,總是興致沖沖探詢新店的我,竟開始覺得越來越空虛,到最後即便是拍到了漂亮的照片、上傳了社群網路討到了讚,心裡還是空蕩蕩的。
/
直到有天,我在公司附近巷子裡覓食,意外發現了一家被大榕樹整個遮住、從旁邊走過去很容易無視的小店(我在這附近工作了六個多月才發現它),這才終於讓我內心死灰已久的美食魂再次復活。
這間店非常狹窄,裡頭座位最多只能塞六、七個人,老闆是個四十幾歲的中年男子,不苟言笑,卻總是一臉認真地在廚房揮汗做菜(這間店很小,廚房就在門口樹下,露天的),空氣裡聞得到米飯正在炊煮、燉肉正在鍋裡滾動的活潑熱氣,幾搓中年男女或坐或站,聊著辦公室八卦或低頭滑著手機,耐心而暗自熱切地等著輪到他們入座吃飯。
當時我就被一種不拘小節的隨興迷住了。
這間小店和外面的餐廳很不一樣,沒有裝潢,也沒有什麼聽起來很高級的生活設計理念,就一個老闆每天上市場買菜,買到什麼就做什麼,當日菜色寫在外面小黑板上,簡單直接,每天都是驚喜。重點是,一份套餐台幣 100 塊,有菜有肉有湯有飯,每道食物都做得挺講究,即便三四樣菜堆在同一個碟子上,味道都還各自突出,完全沒有含糊粗飽的感受,有時候東西沒賣完,老闆還會端著整個鍋子過來給你加菜,像媽媽餵養一群小雞一樣。
這種 CP 值在行天宮、松江南京這一帶,實在少見。有時候禮拜一上班日很憂鬱,經過這裡,發現老闆今天竟然做了「巧克力咖哩燉豬肉配紅藜米飯」這種與灰暗周一完全不搭的豪華料理,原本沉悶的心情馬上被雀躍充滿,用餐時又發現配湯竟然還是「燉馬鈴薯蔬菜羅宋湯」,一湯匙舀起來都是料,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然後想到這全部才 100 塊,心裡實在是感動到受不了。
/
回想過去經驗,覺得好的文青店很多,讓人大失所望的卻也不少。例如曾去過一間店,很時髦很「圈內」,但店員可能太有個性,散發一種跩跩的、有點銳利的氣質,讓人莫名緊張起來,總覺得要是點咖啡點酒時顯得猶豫無知,就會被對方在心中默默 Judged 一遍。明明是想去喝杯飲料放鬆的,最後卻是悻悻然。
也有很多是氛圍營造得非常用心,但餐點飲品的水準與空間質感完全不成正比。坐在一室繁華裡吃著宛如笑話一則的菜,那情景其實滿淒涼的。
還有一段時間,很多咖啡廳紛紛賣起咖哩飯來,IG 上的照片都很好看,但實際去吃,卻吃到很多米飯又乾又硬、咖哩味道平平淡淡的咖哩飯,整體份量又偏少,吃的時候還得下意識放慢一點,不然一客 250 台幣的文青咖哩,3 分鐘就被完食。實在太空虛了!
對我這種人來說,吃氣氛真的只能偶爾,像「深夜食堂」裡那種貓飯,看起來很有感,實際上其實難吃到不行。
/
於是,我轉而迷上那種外表看起來很土俗、一般「有品味」的年輕人不會去、通常只有中老年人會光顧的店。他們的 Menu 可能是陽春的繪圖軟體做出來的,直接 A4 紙列印放在資料夾裡,封面摸起來還黏黏的。他們的店面完全跟不上時代,但注意觀察,可能會見到角落陳列著店主多年來細心蒐集的工藝品,或是原本要當畫家的老闆在業餘時間累積的個人畫作。店裡的顧客群中,沒有帶著腳架光圈的網美,也沒有揹著蘋果電腦 Moleskine 筆記的文青,只有一堆很不時髦、有時候甚至是跟著 Local 旅行團一窩蜂出現的大叔與阿姨。
這些店當然也有好有壞,但相較於現在一些新的文青網紅店,這類「老派美食」的 CP 值通常令人滿意(是因為歐巴桑歐吉桑們比較嚴苛嗎?),氣氛雖然一點都不高級,卻給人一種毫不作做的舒暢自在。在這裡,你會覺得自己有沒有品味不重要,東西好不好吃很直觀,飽足一頓後打個香香的嗝,在滿足中安詳地點起一根飯後煙,那老派美感的療癒力道,和小時候發燒時媽媽煮的熱鹹粥一樣強烈。
/
這樣的地方,散布全台各地,尤其容易出現在外縣市的山區。
印象最深刻的,例如阿里山腳下一家原住民餐廳,一個人 350 塊,菜色新鮮豐富,座位旁邊就是山嵐縹緲的美景,邊剝著熱燙的山芋邊欣賞滿眼山色,十足愜意。又例如石門水庫區一間位在死路底的家庭小館,刺蔥炒蛋、醬烤全魚、涼拌山蘇等大多直接取材自附近山區,味道鮮美無比,當天沒什麼客人,閒閒沒事的老爺爺還請我們喝了杯熱茶。例如北台灣沿岸一個沒什麼名氣的海灘,有時候假日下午我和朋友到那裡游泳,接近傍晚就擦乾身體穿好衣服,到附近的甕仔雞店吃晚餐。被遼闊大海洗滌過,再大吃滴著熱燙煙燻雞油的雞肉配冰麥茶,那舒暢感實在難以言喻。又例如觀子嶺一家簡餐茶館,有點年紀的老闆夫婦從世界轉了一圈回到台灣,在這裡開闢出一個小天地,園裡到處都是他們自己製作的雕塑、畫作、裝置藝術,一客簡餐好像 300 塊上下,一樣有菜有肉有飯有甜點,外加眺望整個遼闊山區的美景。吃完一頓熱氣騰騰的午餐後,在稍微冷冽的空氣中泡壺老人茶,宛如洗了場美食三溫暖,讓人心滿意足。
這幾年,一直在吵台灣觀光實力不足、沒有特色的事情。但走訪了許多隱藏各地的「老派美食」地點後,覺得這不就是台灣的特色嗎?而且是別的地方找不到的特色,不是台北市那第 100 家乾燥花主題咖啡店,不是鋪了客家花布但料理完全不到味的仿古餐廳,也不是模仿他國流行文化、完全脫離台灣文化上下文的各種文創料理。
以前覺得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假日跟團出遊,一定是去一些很「俗」的地方,沒想到,有一天我竟然也開始欣賞起他們的休閒。只能說,「薑是老的辣」也能運用在生活風格上,對那些挑嘴刁鑽的長輩來說,不夠好玩的地方,他們也不會去賞光吧?
/
照片這位義大利大叔,是我前幾天去一家山產店吃飯時遇上的。
這家餐廳隱藏在山區,是我男友的爸媽告訴我們的。他們兩人只要一放假,就和其他同齡夫妻檔們騎重機在托斯卡尼到處晃,生活過得比我們 20 幾歲的人還要愜意。
最近這附近盛產菇類,為順應時節,我們那天點的料理清一色與菇有關:橄欖油燉菇、炸蘑菇、松露煎蛋、牛排佐火烤蘑菇......,托斯卡尼的菇真的非常好吃,質地厚實油潤,鹹香四溢還帶著點野味,怎麼料理都美味。
這位大叔是當家廚師,見我一個勁拍照,他就帶我去看了正在火爐前啵啵冒泡的燉菇,然後再向我展示這塊豪邁無比的牛肉。他對自家餐點的自信與熱情,飽滿充實在他緊緻發光的臉上。
當晚連吃完五道料理,喝了紅酒後,整個人熱烘烘的,唇齒間還留著食物的香氣。往下眺望,托斯卡尼城市閃閃發亮的夜景在眼前展開,再遠一點就是深藍色的大海。
當下真的覺得,還是老派美食最深得我心。
ps. 在台灣如果想找這些老派美食,我常常是和朋友開車到某個山區,然後才拿出 Google Map 放大街道,看看沿路山上有什麼看起來有意思的店。光是這樣,就發現了不少很有趣的地方。
#這個大叔看起來很像假人
#italy #oldfashioned #food #lifestyl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