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期總質詢簡要內容
在新冠疫情衝擊下,11月26日公布的《109年10月觀光市場概況摘要》, 10月來臺旅客僅有18,982人次,與去年同期相較,負成長97.75%。累計今年1至10月來台旅客人次,僅有133萬人次,較去年973萬人次,足足少了840萬人次,大幅衰退86.28%,是近40年來最差的紀錄。
然而疫情至今尚未趨緩,各國的確診人數都持續在增加中,且政府積極推動的新南向政策不管從觀光、貿易都未獲得好成果。
而因疫情影響,日月潭環景區截至今年9月,遊憩人數較去年減少200萬人次,清境農場也減少近60萬人,對於周邊的產業造成嚴重影響。以旅宿業者來講,南投縣觀光旅館住用率自今年年初開始,雪崩式的下滑後因暑假開始但無法出國並搭配國旅,才逐漸有所起色,然相較於前面幾個月的虧損,並無法有效填補虧損。
另根據觀光局統計,今年截至10月底止,已有71家旅行社停業,對比去年同期僅37家,停業家數幾乎翻倍,甚至連華航旗下的華旅都宣布停業,觀光業界在疫情下一直有裁員的情況。
發展基金一年各項費用支出金額在60億元上下,但近三年除了本身的業務支出,為了支援國旅補助不斷坐吃山空,明年也開始舉債。
對於我國觀光發展來說,基金的用罄不僅是業者失去補助,更是對於我國觀光業的一大警訊,觀光發展基金主要用途並非拿來補助國旅,而這也間接導致我國觀光補助轉趨保守,然經國際相關組織評估,疫情恐將於2022方能趨緩,這兩年內觀光旅遊業者,恐面臨更嚴重之衝擊,到時也會遇到沒有經費可用的狀況。
除此之外,交通部轄下的多個基金都出現舉債的狀況,包含民航基金、觀光基金、國道基金、鐵道基金,明年開始幾乎都進入借錢時代,民航基金規劃明年舉債300億,觀光基金明年也要舉債60億,國道基金則預估111年開始同樣要舉債476億。
相關基金的困窘,勢必影響我國的基礎建設及觀光發展。雖今年已經度過,但未來若疫情持續延燒在經費不足的狀況下,行政院應積極研擬對策。
要發展南投觀光第一要件就是交通,盤點南投交通資源相對不足
1、鐵路
集集線因屬觀光為主的鐵路線,沿途停靠站以觀光景點為主,對於成為縣內民眾所使用的替代大眾運輸可行性低,目前規劃交高鐵彰化站和集集觀光銜接強化其觀光,強化其觀光運輸量。
但對於縣內民眾的交通運輸量能並無提升。
2、高鐵
南投沒有高鐵站,要搭乘必須到台中或彰化,多數以台中為主。高鐵2007年通車至今也已經13個年頭,中部地區的旅客進出量也逐漸提升,且自高鐵通車以來台中車站就為第二大車站,2017年開始進出站旅客都突破千萬,對於中部路網提供充分的運能,然而中部生活圈並非所有縣市都能夠獲得高鐵所帶來的便捷性,以南投為例,接駁車輛短少,如台鐵一樣,南投並沒有高鐵,僅能透過搭抵台中再透過轉乘運輸的方式前往南投各地,且轉乘路線班次稀少,造成民眾及遊客的不便,對於南投民眾來說還是以自行開車為主要選項,並無法達成政府推廣大眾運輸之美意。
3、國道
承上所述,南投因大眾運輸不便,故進出都依靠國3、國6兩條高速公路,然而隨著近年南投觀光旅客逐年增加,每逢連假國道就會呈現塞車的狀況,甚至會關閉閘道對於當地居民及旅客來說是苦不堪言,在交通委員會時就多次向交通部長提及此事,部長也承諾會來研擬改善方案,但尚未有所結果。
再者,國道客運目前行經南投的只有8條其中四條是中彰地區往返南投,另外四條為北部地區,從南投搭國道客運最南僅能到嘉義,這也顯示出南投國道客運的量能不足,在南投僅有國道為主要幹道時,卻沒有足夠的大眾運輸量能協助疏緩車流量,這也一再造成塞車的情況,然而從過往至今政府積極推動南投觀光的情況下,對於南投路網的完善卻毫無協助,僅會造成來訪遊客帶著塞車的回憶離開,也會對當地居民造成影響。
南投因為有充足的觀光資源,故獲得遊客的喜愛,然長年以來交通路網的不足,加上遊客數量的增加,現有路網早已不堪負荷大量的車潮。再者,南投景點之間大眾運輸工具的連結度不足,造成要往南投遊憩多需要自行開車方能一覽南投的湖光山色,這也變向增加南投的車流量,有鑑於此交通部應做妥善規劃。
日月潭也是CNN網站上公布的「2016年全球熱門旅遊景點」之一,但依據106 年國家風景區遊客滿意度調查報告,若以民眾自出發地前往日月潭運具使用特性分析,可發現 58.90%的受訪遊客仍以自小客車為主要使用運具,另外有97.16%的受訪遊客表示,未來願意再重遊日月潭國家風景區內的景點,但其中交通不便(50.00%)占待改善意見之最多數,可見大眾運輸改善空間相當大,每逢連假停車位不足的問題更是令造訪遊客相當困擾,要根本解決該問題,便是提高大眾運輸的覆蓋率及搭乘率,如同上述所言,日月潭目前只有台灣好行和公路系統能夠支應,大眾運輸只是相對環保的選擇,對於日月潭這個國家級風景區可以有更前瞻性及再升級的作法。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在民國103-105年由環保署主導正式成立全台首座「國家級低碳旅遊智慧觀光風景區」,配合交通部、經濟部、日月潭風景區管理處、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及工研院等展開跨部會合作,並同步配合專案改善交通載具,讓遊客可以電動公車、電動汽車、電動船、纜車及自行車串連,享受全方位的低碳旅程,可惜專案在105年就結束了,為推動低碳智慧觀光該計畫有其必要性,行政院106年核定的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明確記載,溫室氣體減緩要發展綠運輸,提升運輸系統能源使用效率;發展公共運輸系統,加強運輸需求管理;建構綠色運輸網絡,推廣低碳運具使用,建置綠色運具導向之交通環境及提升運輸系統及運具能源使用效率。故在此要求院長增加日月潭的大眾運輸便利性,並以綠色載具為考量選項。
另中天關台的爭議還未過去,但NCC的追殺卻還沒有結束,NCC11日在臉書發文,在中天新聞台被下架、全面轉戰YouTube當天,NCC臉書粉絲團突然發布講述美國對於ISP(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判例的貼文,似暗示中天就算在網路播放,依然有法可管,引發外界批評是在警告中天。
OTT專法在交通員會已經討論多次,多數委員都有不同的意見,公聽會上多數業者和學者也都秉持保留態度,其中草案第13條更是最多爭議項目,條文中規定只要NCC認定內容「妨害國家安全」、「妨害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經限期改正未改正,最高也是可罰100萬元,並得按次連續處罰;草案第14條也規定,網路視聽服務事業一定要共同成立或加入自律組織,遵守團體自律規範。若不照辦,也是最高罰50萬元,並得按次連續處罰。
現階段NCC主要的工作是保障而非管制,連業者的現有問題都無法協調解決,政府也沒有給予相對資源之下,國內業者又面對無限制的國外業者挑戰。
OTT平台的種類非常多:有正版、盜版、UGC、PCG、SVOD、AVOD,該產業的多樣性及變化性,對照政府僵化般的監管,完全扼殺了該產業的可能性,更有可能變相加大國外平台的優勢,對於國內業者而言,都希望政府低度管理且重於扶植。
若再為了特定業者而設立的專法,在出發點就有爭議,公聽會上許多業者也不認同專法的內容,認為欠缺整體產業發展及周延考量。
整部OTT專法內容讓我們分不清楚政府究竟是要鼓勵還是限制產業發展,政府不能想要政治性的解決所有問題,用一勞永逸的心態面對異議,對於抓大放小的定義完全不明,例如專法第六條及第八條都可能會讓國外廠商或非法業者佔有優勢,相關的數據內容個可能是營業機密,主管機管如何確保資訊不外洩,這部分要請相關單位再研議。
「新南向政策2022」的推薦目錄:
新南向政策2022 在 詹江村專頁 Facebook 八卦
原來這就是
#新南向政策的成果
#厲害了我的國
#雖然後來解禁
#新南向如成功怎會被羞辱
新南向政策2022 在 林佳龍 Facebook 八卦
3年多前我還擔任台灣智庫董事長時,與「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共同合作,催生「台美智庫交流」年度盛會,希望透過台、美智庫之間定期的交流,催生出更有創意的「台美關係」。也透過智庫外交,拓展台灣的國際網絡,並鞏固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能見度。
感謝台灣智庫邀約,今天我以「建構全球框架之下的新台美合作模式」為題,在盛會中發表我對於未來台美關係的期待與看法。
【當前台美關係的新進展】
在蔡英文總統執政之後,近年來,台美關係有很多實質的進展。特別是《台灣旅行法》在2018年3月16日由川普總統簽署生效後,美國眾議院也陸續通過《台灣保證法》與《再確認台灣關係法》,在台美之間的高層交流互動更加密切,民間交流益發地頻繁,諸多的交流成果,提升了台美合作的實質內容。今年11月美國國防部在國務院的「印太共同願景」報告中,除明確提到其印太戰略與台灣的新南向政策緊密同步外,也提到其與台灣共同舉行的「太平洋島國對話」(Pacific Island Dialogues),以及台灣連同澳、紐、日本一起,是美國印太戰略有關與發展中國家展開「善治」(Good Governance)合作的夥伴。
這些文件顯示,台灣不僅政策方向被確認與美國印太戰略一致,還被認定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夥伴。以美台「全球夥伴與訓練架構」(GCTF)為例,就衍生出不少其他領域的合作架構,成為了美國印太政策的一部分,例如:印太媒體識讀工作坊這個美台合作新機制的出現。而這2年台美合作的頻繁與深化,在南太平洋、西半球等地域,都看到台美合作的範例。台美合作的範圍開始超越台灣海峽,呈現更宏大的區域視野,也發展出多邊的合作關係。
【業務與外交工作的相通性】
雖然我目前服務於交通部,但事實上,外交工作與我目前擔任的交通部業務有異曲同工之處,就是兩者都是要用有形或是無形的方式,增進人與人、地方與地方、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自從我就任交通部長之後,我一直秉持這個精神,將「數位國家、智慧島嶼」設定為首要施政政策。所謂的「智慧交通」,就是為數位國家之基礎建設,為人民扮演重要及美好的生活連結者。而5G智慧運輸,則是智慧城市的磐石基礎,提供智慧城市流暢的交通路網、無縫的公共運輸、安全的移動環境及創新的生活應用,以達貨暢其流,進而提升城市及國家競爭力。同時,在我的推動之下,「南迴公路拓寬」及「台9線蘇花改」則將在年底以及明年初通車,為花東的民眾創造一條離家鄉更近的路。交通部也開始辦理偏鄉無人機物流測試計畫,驗證傳統物流模式結合無人機運送解決方案之可行性,以解決偏鄉物資運送問題並保障民眾生命安全。上述的這些政策,就是要縮短彼此的距離,創造更多更有效溝通的空間。所以我認為,外交工作與交通部的業務,有非常相似的性質。 而交通部亦有許多與實質增進台美關係有關的業務,例如:前站查驗、網路資訊安全、觀光旅行與5G建設……這些基礎建設,都實質地串連起台美之間的關係。舉例來說,台美雙方已經完成「一站式保安合作意向書」的簽署與換約,目前美國「所有機場」至桃園機場轉機的「託運行李」已可免除安全檢查,我們也期盼在2022年以前,推動豁免範圍由轉機託運行李擴大至「轉機旅客及其手提行李」。另由於目前美國只允許單向式的一站式保安,只有從美國至歐盟、日本及台灣等國的轉機旅客或其行李可免除安檢,未來我們也將積極參與美國「前站查驗」計畫,美方已經原則同意,在公布辦法後,我們將向美國提出申請,爭取在台灣就可完成境外通關。也就是說,未來在桃園機場就可以直接辦理入境美國的通關程序,達到「雙向」的一站式保安。在互信的基礎上,未來台美間的往來將更為順暢與便利。除便利往來旅客,更能深化台美間之合作。
【超越美中關係的台美關係的新典範】
今年11月,交通部爭取到「世界飛安高峰會」(IASS)在台灣舉辦,共計有美、英、法、德等30多個ICAO會員國,約350名飛安專業人士來到與會,凸顯台灣在空運方面的成績,也凸顯台灣的重要性。美國在台協會的酈英傑處長在會議的「台灣之夜」上致詞時表示:「台灣在許多領域都已成為全球社會的典範(Role Model),不僅與國際航空運輸安全相關組織密切合作,台灣交通部與民航局制訂的標準,也一直符合最新的國際標準和美國相關民航規範,確保旅客在該區域的運輸安全。從台灣已是美國Trusted Traveler Program、 Globle Entry 及Visa Waive的會員,更可印證台灣的飛安監理能力與成績足以受到國際信任。」這印證台美之間在飛安資訊上,有著緊密的合作關係,雙方攜手共同推動ICAO所強調的Seamless Sky(無縫天空)。
遺憾的是,3年一度的ICAO大會今年在蒙特羅舉辦,雖然超過20個國家挺台參加,但台灣依然無緣參與。我當時就表示,台灣民航局40多年來努力確保台北飛航情報區飛安維持最高標準,也樂於與各國分享民航發展經驗與專業知識,共同追求安全、有秩序、永續的國際民航發展。ICAO的宗旨是追求落實無縫天空seamlesssky及團結飛航uniting aviation為目標,就應該秉持專業,將包括台灣在內的所有國際飛航社群積極成員納入,不應該因遭到中國的壓力就將台灣排除在外。
隨著中國崛起,其在國際角色日益重要,世界各國面臨來自中國的「紅色恐怖」,就像是台灣過去面對到來自國家機器的「白色恐怖」一般,讓許多我們的友邦不敢做出「自由的選擇」。面對這種無形壓迫,我們必須要想方設法解決台灣在外交場域所面臨的困境,讓台灣成為能「自由選擇」的國家,這也是當初我催生「建構亞太新局下台美關係新架構國際論壇」的初衷。
特別是在《台灣關係法》立法40周年的今日,我們看到台美關係的實質變化。不僅我們把「北美事務協調會」正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另一方面,美國國防部的組織改造中,一方面新設立主管中國的副助卿,但另一方面也把台灣歸在主管東北亞盟邦的副助卿之下,而不是歸在中國副助卿之下。此外,美國國防部與國務院的印太報告都將台灣明列為其合作夥伴。台灣與紐西蘭、新加坡、蒙古等國並列為美國僅次於其盟邦的印太夥伴國家,國務院的報告更明確地指出幾個在台灣的「全球合作與訓練架構」(GCTF)計畫,為其印太戰略願景的諸多計畫中之一部分。
這些作為,意謂著美國開始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台灣,不再將台灣視為美中關係須被管理的議題,而更以類似於盟邦的夥伴來看待其與台灣的關係。這些變化,讓台美關係有了明確的合作標的,超越過往的維持台海和平。不僅是印太區域,甚至在某些議題上,出現台美之間超越印太區域的具體合作關係。
當然,這樣的變化與近幾年台灣本身國力的提升有關。台灣經濟在東南亞僅次於印尼,在歐洲與瑞典相仿,軍力排全球前10。科技實力更不在話下,是個有一定實力的中等國家(Middle Power)。特別是民進黨執政之後,美國開始把對台關係與對中關係進行適度脫鉤的戰略改變,美台關係有其自己獨立於彼此對中關係的邏輯,美國亦不再單透過美中關係看待台灣。亦即台美關係不應再被視為美中關係的一部分。這個超越台海與邁向印太的變化與方向,使得《台灣關係法》40周年的今日,台美關係已出現邁向區域化與全球化的典範轉移。
【全球框架之下新台美合作模式的重要性】
在今日,香港民眾仍在努力爭取民主生活模式之際,台灣身為美國長期的友人與同盟,是民主價值與政府轉型的經驗提供者,同時也是區域安全的維持者,甚至是世界和平的維護者,也因此台灣更不該被排出在世界秩序之外。面對新的國際局勢與挑戰,如何正確認識這個趨勢,不再以美中台架構自我限制,並讓台美互動超越台美雙邊關係提升的層次,是出現相當程度的角色與任務分工下,確認台灣在這個新架構下的區域角色與戰略定位。特別是在新時代建構民主治理、新經濟型態的發展等,台灣是美國印太戰略下的合作夥伴,也肩負著一定的角色與任務。
我們可確定的是,台灣與美國分享著相同的價值觀與共同利益。當然,現階段的台美關係確有關鍵性必須解決的問題。長久以來,美國因為地緣政治的戰略考量,既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又不願中華民國改變國號的狀況之下,面對新的國際局勢與新的國內需求,台灣與美國必須共同思考,如何創造出新的架構。否則,在中國亟欲挑戰現有結構之下,台美雙方將難以推動彼此的合作計畫。因此,我想利用這個機會,再次強調建構「全球框架之下的新台美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即便台灣須要比其他國家要花更多力氣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存在感,台灣必須成為解決全球問題國際協作方案的一部分。
對我們來說,台灣就是答案,而且是全球意義下的答案。
做為全球意義下的台灣,我們下一階段的外交策略不應扈從於美中關係之下,台灣應該要更動對外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期待,建立台美關係2.0:一個合理的全球化的台美合作夥伴關係。而這樣的合作,則需要台美雙邊政府扮演規劃與領導的角色。面對中國不斷地有系統、有組織地紅色滲透,企圖以此影響台灣,進而動搖台灣引以為傲的民主體制。2020年的總統大選,是台灣的機會窗口,每一位台灣人民的選擇,將決定台灣未來是時時向中國乞憐討飯的扈從政權,還是做為「自由選擇」的台灣。
台灣與美國共同分享自由與民主的普世價值,也因此,我非常期待接下來精彩的對話與討論,相信在座的各位都能以知識的交流協助台灣連結世界,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