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9日,臺北市萬華區漢中街45號,昔日曾開過上海紅玫瑰理髮廳、牛肉麵店、阿毛石鍋燉飯,已荒廢多年的三層樓老屋,即將由臺北市政府進行重建工程,預計在2022年8月完工,搖身一變成為西門町的遊客服務中心。(張哲生 攝)
這棟西門町徒步區裡的三層樓老屋,位於國有財產署所有土地上,原本作為出租店面使用,其中開過最久的店家是「上海紅玫瑰理髮廳」,從1960年代一直開到2001年才因不堪負荷西門町的高價房租而搬到附近的長沙街二段。
近年來,人潮眾多的西門町因公廁設置不普遍,使得逛街時想上廁所的遊客必須繞至較遠的地下捷運站或西門紅樓等地,令他們感到相當不便;為此,在西門徒步區街區發展促進會的爭取下,由臺北市政府主導,向國有財產署購買這棟老屋所在土地,並計畫將這棟內部結構已嚴重毀損的老舊建築拆除,然後重新建造一處遊客服務中心,且兼具公共廁所及機動派出所功能,好讓國內外旅客在西門町觀光遊憩時,能夠享有更優質的貼心服務。
2020年7月16日,北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建築工程設計科蕭志龍科長表示,漢中街45號位於漢中街及武昌街二段交叉口,且鄰近西門捷運站,國內外旅客行經往來絡繹不絕,改建後將成為地上4層鋼骨構造的玻璃帷幕建築,白天通透的立面點綴著綠意,夜間遊客中心如發光的透明盒子,乾淨素雅的外觀與周邊五彩繽紛的商家形成強烈對比,未來將成為西門徒步區的新地標。
1樓設有遊客服務中心、機動派出所和公共廁所,讓觀光客能夠獲得專業的旅遊諮詢服務,並解決周邊公用廁所不足的問題;其內部以玻璃磚隔間,使空間呈現通透明亮之感。
2樓設有販賣中心及遊客休息區,中庭樓梯空間採挑空設計,光線將引導遊客至2樓享受開闊的休憩空間,並結合公共藝術,把西門町的特有流行文化融入其中,使中庭成為該建築物的打卡熱點,販賣中心則提供輕食及紀念品供遊客選購。
3樓與4樓為觀光局及警察局共同使用之行政空間。
漢中街45號重建工程目前已完成都市設計審議及基本設計,預估施工經費約新臺幣7千萬元,總樓地板面積為673平方公尺;北市府在2020年12月25日於網上公告工程招標,之後定於2021年9月開工,工程預計在2022年8月底完工,未來將提供西門町遊客更為友善且便利的多元服務。
新北市政府工務局施工科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橫跨新店溪連結今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三段和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二段的「中正橋」始建於日治時期1935年,並於1937年完工,最初名為「川端橋」,因其北端與臺北市川端町(今水源快速道路附近)連接之故,在二戰之後方改名為中正橋,現屬於縣道111號路段,是聯絡永和地區與臺北市之間的重要通道。
1933年,確定待昭和橋(今光復橋前身)完工後,架設中和庄至臺北市川端町之間的橋梁,名謂川端橋。
1935年6月1日,川端橋興工。
1937年2月,川端橋竣工,耗資25萬2千餘日圓,橋長300.56公尺,寬5.2公尺,設2線車道。
1937年3月25日上午,於橋畔舉辦竣工典禮,由中和庄協議會員范阿清及其子孫三代夫婦相隨首渡;同日下午,在漳和公學校舉行祝賀會。
1945年11月,中和鄉長蕭昌銅將橋名改為「中正橋」。
1954年,因應交通量大增與防空疏散需求,加寬橋面7公尺作人行道使用。
1961年,臺灣省公路局辦理第二次拓寬,橋面拓增至15.4公尺,8月1日大致竣工,先開放行人與部分車輛通行,8月16日起雙向通車。
1961年9月7日至9日,臺北市古亭區與臺北縣永和鎮聯合於橋下舉行龍舟競賽,以慶祝中正橋拓寬工程竣工。
1962年,政府修建永和堤防,為符合河寬之規定,橋長向南延伸100公尺,11月22日動工(開工前已先架設便橋),由榮工處興建。
1963年5月31日,橋身延長工程竣工;後於6月15日舉行通車典禮。
1968年4月15日起,以90個工作天整修伸縮縫。
1971年10月,第三次拓寬工程完工通車,橋寬成為24.5公尺,由當時的副總統嚴家淦為臺北端橋頭新立的橋名石碑題字落款。
此時,中正橋的主橋長400公尺、寬24.5公尺、高11.8公尺,設有雙向各3線車道與人行道。
2010年5月,為配合新北環河快速道路永和段工程,環河西路一段路面拓寬與堤防外移,永和側橋面將需加高2公尺,於5月21日開始階段性施工,進行封路改行便橋、拆除與重建橋面工程。
2015年3月,因為中正橋耐震係數和防洪高度皆不合標準,所以臺北市政府決定進行改建,工程內容包括興建跨海新橋、拆除舊中正橋與重慶南路高架橋,並保留川端橋部分再利用。
2019年1月22日,歷經四度流標的中正橋改建工程終於決標。
2019年5月6日,舉行中正橋改建工程開工典禮;工程將分為四階段,耗時1440天,預定於2023年4月14日完工,工程總經費為新臺幣22億1790萬,由春原營造承攬。
工程先在維持原有車道及動線情況下,拆除中正橋北端之重慶南路高架橋下的自強市場與活動中心,並施作改道交維便橋。然後在2020年春節期間拆除重慶南路高架橋,工時定為5日,於整建重慶南路期間維持雙向各3車道通行。工程後期會先開放往新北車輛行駛新主橋,最終階段再開放南北兩線通車。
2019年12月27日,中正橋改建工程之臺北端重慶南路高架橋拆除工程與交通維持等計畫定案,確定在2020年農曆春節期間:1月23日(小年夜)晚上9點至27日(初四)晚上7點,進行封路拆除,屆時汽、機車替代道路分別為水源快速道路和廈門街114巷。
臺北市長柯文哲要求施工期間比照2016年2月進行之忠孝橋引道拆除工程,工務局、交通局、警察局等機關副首長以上主管皆須進駐應變中心。
新工處專案工務所主任詹名成表示,重慶南路高架橋拆除工程會以怪手大鋼牙進場,不動用需要較大迴轉半徑的吊車,如此可縮短工期,以降低施工噪音與對附近住戶之干擾。
新工處工務科長郭俊昇表示,施工期間,新北市經中正橋進臺北市的汽車,可改走水源快速道路至師大路駛往目的地,而臺北市經中正橋往新北市的汽車,則可循泉州街轉水源快速道路過中正橋駛往目的地,至於機車則是利用廈門街114巷單側雙向通行,現場會安排義交協勤引導,另提供巡迴接駁巴士供工區兩側的居民搭乘出入,完工之後,重慶南路三段將配置為雙向各3車道通行,並於路旁新增人行道。
此外,臺北市公共運輸處表示,行經施工管制路段(重慶南路三段及重慶南路汀州路口)的公車路線將於施工期間配合調整,共計影響16條路線、取消停靠7個站位。
【認識新店溪】
新店溪是淡水河水系三大支流之一,河長81公里,流域面積921平方公里。主流上源為北勢溪,發源於雙溪區鶯子嶺北側標高約700公尺處,向西流至新店區龜山會合支流南勢溪後,始稱為新店溪;合流後往北流經屈尺、直潭、新店,在景美附近匯入另一支流景美溪後,形成新北市、台北市之天然邊界,流至江子翠與大漢溪交會後,改稱淡水河。
影片提供: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新北市政府工務局施工科 在 林欽榮Charles Lin Facebook 八卦
西區門戶交八廣場工程啟動暨市定古蹟「臺北工場」進行修復規劃
今(2)下午視察「西區門戶計畫」交八廣場拆除工程暨市定古蹟「臺北工場」。市府工務局張郁慧副局長、公園處黃立遠處長、捷運局第二區工程處劉安德總工程司、邱奕遷主任、捷運局委託規劃案「臺北工場修復及再利用計畫」主持人台北科技大學張崑振教授及中正區光復里王麗美里長等共同參與。
致詞時我提到臺北市政府近年積極致力推動「西區門戶計畫」,在105年忠孝橋引橋拆除、分階段調整忠孝西路路型、開闢交六廣場、實現北門城再現,「西區門戶計畫」的版圖逐漸完整。「交八廣場」是西區門戶計畫最後的一塊拼圖,北市府編列費用28億元,於今年8月徵收交八廣場的土地、拆除舊房舍,並與今年10月即將開放的歷史建築三井倉庫一起規劃為「交八廣場」,預計明年(2019)2月將會完成第1階段工程。
為了逐步完成西區門戶計畫願景,創造臺北市的綠色客廳,目前規劃擴建交八廣場,編列107至108年度預算,分三階段施工。包含第一階段臨忠孝西路景觀工程,目前工程已在7月31日開工,第一階段拆除工程主要為兩棟三層樓建物,既有住戶15戶已完成協議價購並搬遷,另包含第二階段臨北平西路景觀工程及第三階段(原鐵路警察局)景觀工程,整體交八廣場景觀綠美化工程預計在108年底前完工,將規劃提供千坪綠地,可做為辦理各式多元活動的最佳場所,展現臺北的都市活力,讓市民們看見交八廣場的嶄新面貌,同時也提供南來北往的旅客朋友們體驗舒適、便捷、綠色的交八廣場。
佔地0.9公頃的交八廣場,從當時市長黃大洲於1993年都市計畫就定位下來,等了超過20餘年終於啟動,未來完成後將北門、臺北車站、臺北市議會舊址及交六廣場等區域串連在一起,結合周邊豐富的歷史資產,創造景觀廊帶,加上六鐵共構便捷交通核心,將形成最耀眼的國家門戶。
再者,今天也邀請媒體一同探究「臺北工場」古蹟現址,經考證「臺北工場」為1909年日治時代所建,其屋頂金屬桁架為清未劉銘傳時代所遺留,當時作為鐵道設施之維修場所,光復後臺鐵局接收並作為禮堂使用,可以說「臺北工場」的存在見證了清朝、日治、民國三個年代,在臺灣鐵道發展歷史上亦具有重要價值。臺北工場於2005年被認定為市定古蹟必須予以保存,2006年由於興建桃園機場捷運及松山線捷運之地下車站段結構部分構築於其正下方,因而施工期間捷運局對臺北工場建物進行結構保護並往東南方挪移30m,待工程施工完成後再挪回目前位置。
目前本府已將市定古蹟「臺北工埸」之修復工程併入西區門戶計畫之一部分,並編列200萬元規劃經費,由捷運局完成「臺北工埸修復及再利用計畫」之發包作業委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進行研究,上述計畫預計108年5月底前經本府文資委員會完成審查後即可據以辦理後續「臺北工場修復工程」之發包及施工,預計後續整修費用約7089萬元,110年中可完成臺北工場之修復,以重現百年古蹟風華。
捷運松山線北門站之設計是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為主題,在時間軸上更藉此將臺灣鐵路建設由過去串聯至未來,透過捷運建設整合,以便捷的交通帶來人潮,使古蹟更容易親近、欣賞、同時提高古蹟利用價值,也是成功結合公共工程建設、都市發展與古蹟保存的成功範例。
經過三年多來市府團隊戮力推動下,西區門戶計畫願景已逐步落實,相信最後一塊地景拼圖交八廣場明年完成後,串聯目前的交六行旅廣場,臺北市也將擁有媲美許多國際城市的首都站前廣場,並結合周邊相關文化資產等豐富人文歷史資源,軸線翻轉將不再是口號,西區風華再現即將成真。
新北市政府工務局施工科 在 新北市政府工務局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八卦
提供新北市政府工務局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新北市政府工務局建照科業務工作手冊、新北市政府工務局施工科、工務局檢舉有關資訊與科技文章或書籍, ... ... <看更多>
新北市政府工務局施工科 在 新北市政府工務局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八卦
提供新北市政府工務局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新北市政府工務局建照科業務工作手冊、新北市政府工務局施工科、工務局檢舉有關資訊與科技文章或書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