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很喜歡看中國講文物保護,甚麼幾千年文化、甚麼不可多得的瑰寶,都不及主持和一眾嘉賓臉不紅心不跳氣不喘的國寶級演技精采。
我高中時常常到科技大學的圖書館裡跑,同學都在溫書,我卻在地底那幾層看詩集看散文,那時候還很年輕,不明白歷史順時序排列的百年詩集,由民國初期的精妙絕侖,怎麼會突然間全變為口號式的詩歌,用字庸俗之餘,音樂感也消失了,當時還以為是前人藏私不願教導後輩導致的惡果。
到後來,中學圖書館一年一度扔舊書,我機緣巧合下撿了一本陳凱歌寫的《龍血樹》,讀了十多分鐘,頓時瞠目結舌,再讀了十多分鐘,就開始用短袖襯衣角擦眼淚,那是一本講述文化大革命的書,在閱讀的時候,我仿佛明白了點什麼。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應該知道了。然而,這些對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來說還是很震撼的,我繼續一口氣讀了其他講文革的書,也從中學讀到大學,還在老師的指導下拜讀了《最後的貴族》。
自此以後,我看到這些專家、學者什麼的,跑出來說國家如何努力保護文物、義憤填膺地咒罵列強怎樣焚燒圓明園,都會打從心底地為這些滿髮班白、行將入木的人感到可憐也可笑,可憐的是晚節不保,可笑的是這些拙劣的表演,不比愛情動作片那些蹩腳的演技好了那裡,後者起碼都有點互動,而前者倒是一場令人慘不忍睹的老人打丁秀。
最後,介紹返,好多人去大英博物館睇中國野,但其實最值得睇嘅其中一件,就係呢隻琺瑯彩,小弟有幸同佢有過一點緣份,當年拍賣行就是以八千五百萬港元落槌,想不到來到英國又見面了,世界真細小。瓷器識貨,一定係睇琺瑯彩,全球也沒剩下幾多隻,情況不比汝窯好上多少,幸好識貨之人不多,大家都跑去看色彩斑斕的,殊不知真正的瓷器之王,竟是如此淡雅。
#其實銀髮族的愛情動作片係有市場架
#只係我唔識欣賞
#震驚十三億人
#咱們文脈就斷了
#你子孫根才斷了
#幾十歲人先黎做太監
#你醜唔醜呀你
#唔好講咁多
#你叫堆博物館館長嘔返晒在任期間監守自盜的文物出黎我當打和
#有冇人真係以為自己在大陸博物館睇嘅係真野
#好可愛哦
#文物界其實唔怕你偷
#偷完總會有高手照顧
#文物界最怕你換返隻狸貓出黎
#咁就大件事了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