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到一通會診電話,很罕見地是從其他專科的病房發出。一般來說,會找我的多半是急診,而且會在我的值班日出現。病房會診大部份是我過去的老病人,現在可能因為其他疾病住在別的專科,然後他們需要我去評估屬於我專科照護的部份。
「這邊是神經科病房,想會診你來幫病人做氣切與腸造口。」電話中與會診醫師瞭解了一下病人狀況,因為呼吸衰竭與進食困難,所以需要做氣管切開手術還有灌食管造口手術,我答應對方今天可以開刀,晚點會去向病人家屬說明手術細節。
「我可以請教一下嗎?為什麼會會診我?」一般氣切手術都會找耳鼻喉科或心胸外科,灌食造口會找一般外科。對方會診我,當然是很感謝,不過我更想知道怎麼想到找我的。
「因為我們希望一次就能把兩個手術解決,耳鼻喉科只開脖子不開肚子,一般外科只開肚子不開脖子~~」
「喔喔喔喔~~~好的。那我明天脖子跟肚子一起開。」
聽了之後,其實我有點感慨。當醫療分工越來越細,每個醫師都越做越專精之後,大家都只專注在某一個部份,而不再(不願意)碰觸其他的領域。
在我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所謂的「基本刀」包括了闌尾切除手術、疝氣修補手術、氣管切開手術、人工血管植入手術這些...也就是說,不管將來走哪一個次專科,整形外科也好、一般外科也好、心臟外科也行,這些「基本刀」就是第一年與第二年外科住院醫師要學會。
我現在開的這些「基本刀」,也真的就是剛入行的那一年學會的。
我的氣管切開手術是在神經外科學的,神經外科有很多長期昏迷需要使用呼吸氣的病人,所以加護病房裡需要做氣切的病人,都是神經外科總醫師利用大刀與大刀中間的空檔來處裡。
住院醫師時剛好沒有輪訓到血管外科,可是我的人工血管植入是在一般外科學的。舉凡胃癌、乳癌、胰臟癌,要打化療的病人,一般外科的老師們也都自己放人工血管。
有些和我差不多年紀上下屆的師兄弟,他們後來雖然不在一般外科,可是當年剛入行學開刀時,我們也都一起開過闌尾、疝氣等等。
就是這些所謂的基本刀。
所以偶爾有我自己的病人要放人工血管或做氣切,住院醫師問我要不要會診別科時,我會用不可思議的眼神看他,或者說「我們自己做,你想學的話我可以教你。」
分工越細的結果,連帶影響住院醫師的學習,因為老師們都鑽研在某一種特定的技術,而不再開這些「基本刀」,住院醫師們想學「基本刀」的機會也少多了。
某次我排了一台氣切手術,從新任主治醫師、總醫師到年輕住院醫師都跑來觀摩,我這才知道原來大家的經驗都不多。一時間我還以為自己是在開什麼了不起的世紀大刀,才有這種觀摩的規格~~
回歸外科醫師的原始任務,基本的技術與基本的手術,應該是一輩子都不能擱下的功夫。
整形外科 次專科 在 整形外科醫師朱育瑩的手札 Facebook 八卦
如果你覺得醫師都是嚴肅的,那你就大錯特錯啦^^
這是一個手外科的女醫師自導自演的rap~~
裡面所有的人物都是真正的醫師,拍攝地點也是真正的醫院病房和手術室喔^^
雖然裡面的歌詞只有專業手外科醫師才知道梗是什麼啦~~
不過大家看一群平時人模人樣的醫師在那裏起笑,也是可以感受到外科醫師荒唐的一面啦~~XD
#手外科在台灣是整形外科的一個次專科唷,我也是中華民國手外科專科醫師啦^^
#後來為了製作下一部影片,我們上星期六集結全整形外科的力量,也一起起笑了XD
#我是不是哪天也來一段這種XD ,這種我可以~~
#還是哪天我來在手術室跳肚皮舞好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pJOUVaZ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