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 法國人拍下未被破壞之前《敦煌莫高窟 》如今大多已消失。
1908年 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考察團從新疆進入敦煌所拍攝:莫高窟外景、洞窟(约一百八十二窟)彩塑、壁畫等,在當時完好的彩塑壁畫,到了今天早已不存,但却在伯希和圖錄中意外得到保留,彌足珍貴。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佈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餘件古代文物,並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規模宏大的莫高窟不僅包涵了古代中國以及西域的傳統文化藝術,更因其壁畫與彩塑藝術的宏富輝煌、內容的博大精深,得到了「世界藝術畫廊」、「牆壁上的博物館」、「世界藝術寶庫」的美譽。可是在近代以來,莫高窟受到許多人為的損傷,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嚴重破壞。
#歷史時空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文化博物館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市中心,是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一所綜合性博物館,內容涵蓋歷史、藝術和文化等範疇。博物館耗資超過8億港元興建,2000年12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館內設有12個展覽場館,陳列面積達7,500平方米,為香港最大型的博物館...
敦煌藝術 在 CCTV 中文 Facebook 八卦
#國家記憶 敦煌守護人常書鴻:敦煌藝術研究所被國民黨政府下令撤銷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進入了奪取最後勝利的階段。此時身在敦煌的常書鴻盼望著在趕走日本侵略者後,能在安定的環境中全身心投入到對莫高窟文物的修復與保護工作中。然而,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最終等來的卻是國民黨政府的一道“關門令”——撤銷敦煌藝術研究所。#CCTV4
北京時間每天下午4點,一起重溫《國家記憶》!
點擊帖文頂部的播單“國家記憶”,即可觀看其他精彩劇集!
更多《國家記憶》精彩節目請訂閱YouTube CCTV中文國際頻道:https://bit.ly/3i4OTT4
敦煌藝術 在 葫蘆 Facebook 八卦
感謝翡翠珠寶商的邀請!
我們今天已經收到了你們的邀約信件,瀏覽貴公司的粉絲專頁時發現你們公司有一組以敦煌藝術為主題的作品,恰巧我也非常喜愛敦煌的藝術文化,並為此做了幾期關於絲路藝術文化的學術報告。明天我會請助理給你們回覆。
再次感謝!
敦煌藝術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香港文化博物館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市中心,是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一所綜合性博物館,內容涵蓋歷史、藝術和文化等範疇。博物館耗資超過8億港元興建,2000年12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館內設有12個展覽場館,陳列面積達7,500平方米,為香港最大型的博物館。博物館透過常設展覽館及專題展覽館的多元化展覽及節目,讓參觀者在欣賞文物之餘,還可以參與其中活動,寓學習於消閒。博物館亦出版季度博物館通訊、製作教學資源冊及工作紙,同時也舉辦相關講座、學校節目、親子/兒童活動、劇院節目和導賞服務等,鼓勵不同社群學校參與博物館活動。
敦煌石窟保存了精美絕倫的佛教藝術遺存,內容豐富的文化資料,被譽為「中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牆上的圖書館」,為宗教、藝術、歷史及民俗等不同的範疇留下了珍貴的資料。2015年展覽除介紹敦煌石窟豐富多彩的面貌外,也會敍述二十世紀後,敦煌石窟如何從無人管理、風雨飄搖的局面,發展成現今世人欣賞及研究中古時期文化藝術的殿堂。是次的展品近120件/套,囊括了敦煌石窟主體的主要內容類別,充份顯示了敦煌文化所涉及的廣闊層面。重點展品包括三個具代表性的複製洞窟、長達近13米的涅槃佛像、回鶻文木活字粒、古藏文經卷、敘利亞文聖經、海內外僅存的西夏文經咒要語,以及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開拓者常書鴻先生及段文傑先生等人的壁畫臨摹作品等。為配合是次專題展覽,博物館將舉行「看不完、講不盡的敦煌」節目系列。

敦煌藝術 在 hulan Youtube 的評價
火焰、蓮花、忍冬及雲氣紋等組成的華麗藻井;四處環視,壁上有姿態曼妙的飛天、清秀飄逸的菩薩及一幅幅生動活潑的佛經故事。張大千與學生拿起了工具,一筆一畫地勾勒下這些精彩絕倫的藝術瑰寶。1943年,張大千將臨摹壁畫及撰寫的《敦煌石室記》帶回世人面前,令敦煌藝術再次發光發熱。
西魏、北周以前,敦煌石窟多用醇厚的紅色系畫壁面及窟頂藻井。至初唐時期,始逐漸改用青、綠、白色搭配,形成明快澹雅的效果。本幅摹自敦煌研究院編329號窟。方形藻井中央畫大蓮花,周圍改用漢式線描,畫雲中環迴翱翔的飛天,給人仰視天體運轉之感。井內四角畫對稱花瓣,井外環以卷草、聯珠紋等,精美再現初唐的時代特點。
所謂「藻井」,即屋頂內部用木材套疊出的井字形結構與彩繪花紋,故稱「交木為井,繪以藻紋」。敦煌石窟沒有木造結構,僅以彩繪圖案裝飾窟頂。時至盛唐,井心方形縮小,並多改用粉紅、淡朱為底色。外框增加到四或五層,內框多畫青、綠色卷草,外框多畫牡丹、寶相花紋。此幅表現盛唐藻井結構的線描非常清晰,又注有配色,可見作畫的程序。

敦煌藝術 在 hulan Youtube 的評價
約1940年代初,葉公綽勉勵張大千在藝事方面應「開徑獨行」,擔負起創變傳統繪畫的重任,最終促成大千敦煌面壁之行。經過兩年七個月積極地學習,大千一共臨摹了約276幅作品,使他突破了宋、元畫風的限制,上溯唐代、北朝高古的氣息。此後大千的藝術思想、創作手法產生重大轉變,例如:重視佛像與人物畫、重視線條、追求復古的勾染、變小巧為偉大、變苟簡為精密、女人都變為健美等等,開創出精麗、雄健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本次展出〈摹釋迦說法圖〉、〈摹榆林窟唐菩薩立像〉、〈摹宋代伎樂〉等人物畫,體現其生動、流暢的線描,濃豔、端莊的色彩,精神飽滿的人物形象。這些佳作不僅再現了古代壁畫的神韻,同時也見證大千如何化古為新,獨闢蹊徑。
「抗戰後回到四川曾聽見原在監察院任職的馬文彥到過敦煌,他極力形容偉大,我一生好遊覽追古蹟自然動念,決束裝前往......」張大千在自述中,提及前往敦煌臨摹的動機。在此之前,他已多次從前輩老師口中聽聞敦煌藝術之美,這回總算下定決心。1941年,張大千帶著妻兒及學生來到塵土漫漫的敦煌,臨摹復原其中壁畫。到了敦煌莫高窟,請人搬去窟中散落崩塌的碎石,他和學生持燭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