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o #科基百科 在討論重要議題的時候,好好聽人家說話非常重要,不然就會被嗆「老師在講,你有沒有在聽!」(大誤)
不過,到底怎樣算是積極聆聽?我們又該如何積極聆聽呢?
_
所謂積極聆聽 (Active Listening) 主要有三個核心:表達關注、進行複述、提出疑問,而它的核心價值在於理解而不批判,才能讓雙方彼此好好對話。
第一步「表達關注」,需要讓對方知道你正在聆聽,並且給予人家無條件的關注,不能只挑自己想聽的部分聽。
第二步則是進行複述,這可不是要像鸚鵡一樣學人家說話,而是要在複述的過程中表達同理,並用自己的話再說一次對方的觀點。
例如:A 表示社區改建提案讓他覺得很不安,我們便能這麼回應「我可能理解這樣巨大的變動會讓人感到不安」。
_
最後一步,則是適當地提出疑問。
當我們與他人對談時,適當的提問可以鼓勵對方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也可以藉由提問降低彼此間產生誤解的可能性,讓對話進行得更加順利。
這時候最好使用開放式問句來提問,別用「是/不是」、「對/不對」這種是非型問句。
_
學會了積極聆聽溝通大法 101 後 (?),我們可以在什麼樣的地方用到這些技巧呢?在實踐 #審議式民主 時,積極聆聽就派上用場啦!
所謂審議式民主,有助於解決「政黨利益凌駕人民意志」、「特定集團利益超越公共利益」、「政黨內寡頭政治」等等問題,它鼓勵公民直接參與政治,並透過理性審辯來達成共識。
試著想像一下:一場談論上,如果大家只關注在發言,卻沒有傾聽對方,那麼就形同各自放話,對促進討論毫無用處。
相反地,如果我們能練習傾聽他人的發言,在聽完後陳述自己所聽到的觀點,再嘗試對話,便能使討論過程更加健康,進而產生共識。
_
正確用法:積極仔細傾聽他人發言給予回饋
錯誤用法:自顧自放話不理其他人在說甚麼
_
本內容由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委託,泛科學執行
_
參考資料:
Harry Weger Jr., et al. (2014)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Active Listening in Initial Intera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stening, 28:1, 13-31
《言論自由不等於亂說話,但它的界線在哪裡?》泛科學
當前審議式民主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國立中山大學,劉正山
___________________
\看課程,抽好康/
只要觀看 #審議式民主課程影片,就能參加兩個抽獎活動哦!
🥚 課程影片有彩蛋,睜大眼睛找找看 👉 https://reurl.cc/R69R79
💬 課程輕鬆又簡單,問答測驗做做看 👉 https://reurl.cc/raKkOE
什麼?你說課程影片哪兒看?
通通底加啦:https://reurl.cc/7ybYxl
教育 測驗 開放式課程 在 Kathy營養師 身營心營 Facebook 八卦
今天才「贏在起跑線」已太遲
--------------------
最近有幼兒園入學面試出了一條考家長的題目,內容大概是「你對於贏在起跑線這個說法有什麼意見?」。這真是一條好到不得了的開放式問題,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這個問題不能以簡單的「相信」、「同意」、「不同意」等回應,而必須先反思一系列的教育和香港社會狀況問題。大家應該記得香港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時,學歷對於事業有關鍵性作用: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理工畢業可找到理想工作,中七畢業屬中上,中五程度但五科合格也比其他人優勝。到了九十年代末千禧年代初,專上教育學額大幅膨脹令學歷迅速貶值。尤其是對於那些未能考上政府資助大學課程的年輕人,在學歷貶值大趨勢下,大多選擇往海外升學或入讀學費高昂的副學士課程。很可惜,以高昂學費完成的大學、大專學歷無法在求職上帶給這群年輕人甚麼優勢,因為那時大部份僱主已經認為一紙文憑遠不及工作經驗重要。面對學歷貶值加上金融風暴、沙士等問題,大部份的大學、大專畢業生都放下這個舊日的學歷光環,腳踏實地由低做起。
到了近兩、三年,當年那群有學歷的小伙子已年屆三十,開始成家立室。但他們卻發現在社會打滾多年所累積的經驗原來也不一定代表甚麼。因為經驗也有很多層次:管理經驗、專業經驗、基層經驗。但基層經驗始終是基層經驗,再豐富,也不代表有機會升職加薪。當年那些有學歷,願意由低做起的小伙子今天才發現「由低做起」、「總有出頭天」原來只是一廂情願的浪漫想像,因為現實卻很可能是「做極也做不起」。他們亦體驗到「腳踏實地」的隱含意思原來是不能夠「衝上雲霄」。這時大家突然覺悟:原來要事業成功,學歷、經驗都遠遠不及父蔭有幫助。但年屆三十,這群人又可以做甚麼?要麼憤怒,要麼認命,要麼把寄望都放到年幼子女身上。當然,更多的情況是先憤怒,然後認命,最後為年幼子女高昂的興趣班學費而惆悵。
同樣道理,今天大家可能相信「成功需父幹」,但十年之後,很難說社會不會突然發現那些有「父幹」的年輕人原來都嬌生慣養,經不起考驗,經不起風雨,經不起磨練。那時社會也許又會出現另一個新準則,令大家多年來追求的學歷、工作經驗、「父幹」都一筆勾銷。難道大家沒發現自九十年初代以來香港社會已被多次「洗牌」-不少朋友辛苦累積的學歷、工作經驗最後都因趕不上時代變遷而大幅貶值嗎?唯一不變的定律是:當大家發現某東西能帶來好處時,都會「一窩蜂」的追求,然後他們的努力又被集體一筆勾銷,被另一樣東西取代。之後大家又再一次「一窩蜂」,情況周而復始。
我想帶出的重點是這個社會的準則正以高速不斷變遷。每當你花多年時間在自以為正確的跑道上拼搏,在快到終點時都會發現終點已經變成一條掘頭巷。
「贏在起跑線」這個概念其實被過度簡化,今天被認為贏了在起跑線的年輕人,其實他們不單只是贏了在起跑線,更是在二十多年前選對了跑道,知道那條跑道今天的終點會在那裏。二十多年前眼光獨到的選擇加上起跑線上的先機,令他們今天踏進社會工作的時候遠比其他人佔優。
大家不得不留意的是,以「起跑線」分勝負的遊戲規則只適用在這十年間踏進社會的年輕人。今天家中有兩、三歲的子女的新一代父母,要是看到別人今天在那條跑道成功,然後才爭上那條跑道的起跑線的話,我可以肯定二十年後那條跑道不是擠擁得無法容身,便是上面的人集體衝向掘頭巷。
今天很多父母希望幫助年幼子女贏在起跑線:考無盡的證書、獎項等等。但問題在於他們都以今天的遊戲規則去衡量二十年後的社會要求。但在這個全球化時代,我們的子女將來必需要和全球精英分子競爭。就此,我想問大家兩條問題:
(一) 你能夠說出五間香港鄰近地區(如廣東省、澳門、台灣、新加坡等)的名牌小學校名嗎?
(二) 你能說出五種其他亞洲國家的傳統樂器嗎?
如果答案是「不能」的話,那麼大家最好有心理準備,當大家的子女長大成人踏進社會時,他們的僱主也不會知道原來他們是出身於本地名校或者是樂器高手。
那麼這是不是代表今天新一代的父母應該替年幼子女找出那條會在二十年之後通往美好將來的跑道呢?答案是「否」。今天才打算幫子女「贏在起跑線」的父母,他們已經遲了。因為等到二十年後子女踏進社會時,「起跑線」這個概念必然已經過時。在今天24小時無休止運作的社會,社會變遷速度最少比以前每天工作八小時的時代快三倍以上。要預測五年已經很艱難,而遑論是二十年?我相信新一代父母都曾經歷過小六學能測驗吧!當年大家為了練習那些所謂文字推理,都曾削掉無數枝HB鉛筆,在電腦答題紙上滴過無數滴汗水。但一剎那間,整個學能測驗可以被批評得一文不值。大家還能以今天的遊戲規則預計未來的社會要求嗎?
社會正在不斷加速改變,二十年之後的跑道亦不會是一條直線。每個跑手都需要在不斷變遷的環境中不斷轉換跑道-在當時當刻最有利的跑道奔馳,然後又隨環境轉變跳去另一條跑道,在縱橫交錯間穿梭並向前邁進。當中的最高境界,當然是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跑道。
說得具體一點,今天新一代的父母不應該再為年幼子女花精神追求獎項、證書等,因為這些外在指標很可能不適用於二十年後的社會。既然社會轉變複雜得難以預測,我們今天應該自小培養年幼子女的自我了解能力和堅強意志,進而一步一步訓練應變力、適應力、學習力以及創造力。讓他們的在沒有跑道,甚至赤腳的情況之下,都能以自己的內在本質,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光明大道。
http://suddenplus.nextmedia.com/blogger/alex-lam/art/47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