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有幾段話我一直深深的記在心中,並且為此深深地困擾也反省著,其中一段話的大概意思如下:在所有的動物之中,僅有人類會為了單純的惡意,無其他原因的傷害他人,給予他人痛苦。
曾經我也痛苦過,曾經我也不知所措過。
曾經我也以為我會就此從二十樓的窗戶跳下去。
曾經我每晚夜不成眠,失眠不是單純的睡不著而已,失眠的痛苦在於你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四肢、自己的臉、自己的眼皮和嘴唇的開合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但卻仍然遲遲無法入睡。累到眼皮在跳動,不舒服的淚都流出來了,雙手卻無力去擦拭。累到眼睛睜不開了,闔上眼後出現的是一句句傷害的句子,是一張張嘲笑般的臉孔,是被傷害卻倔強咬著牙站著的那個,懦弱的自己。
想大哭大叫卻只能發出非常輕微的呻吟聲,連使力去發出個聲音都顯得奢侈。
好多好多的事情突然駐進我的腦海。
被人惡意傷害的事情,現實的、網路的都有。
在我還不成熟的時候,
曾經有幾段時間我過的不好,我很痛苦。
一陣一陣的,我看了很久的心理醫生,甚至自己開始研習心理哲學和社會學,我逃進書裡,逃進遊戲裡,開始拒絕與人相處。
我變得冷漠。
不管是現實還是網路,都會遇到傷害你的人。
很多事情你可以大哭、可以大罵,可以和朋友抱怨,可以尋求協助,但是要讓自己變好,還是要自己過去自己心理那關。
最嚴重的那一年,我回台灣休養,我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足不出戶。我整天不說話,沒有表情,一向對我非常嚴格教育的父母親都嚇傻了。他們從一開始的責罵重打我,到最後沒轍地不跟我對話。受到的皮肉傷讓你發現自己還有知覺,可是怎麼跟以前比起來,一點也不痛了呢,怎麼都皮開肉綻了,卻還是感受不到痛苦呢?
直到有一天,我的父母親哭著拜託我不要這樣,我的母親跪倒哭著拜託我好起來。
但是我好不起來,我只是一直哭、一直哭,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變成這樣真的好羞愧,但是我連道歉的愧疚都表達不出來。
我那天抱著自己哭了一整天,沒有聲音、嘶啞地痛哭著。突然的決定要變好,突然的決定要讓自己好起來。
我很難形容自己家庭教育有多嚴格,以及父母親多嚴厲,但是那天他們的眼淚讓我好愧疚,從小到大我和弟弟都承受很嚴格的管教,身上總是大大小小的傷口,我和弟弟有時候還會比自己身上戰利品誰比較多。
但那天我沒有接受到任何責罵,破門而入的父母親,滿臉淚水,別說打了,連一句重話都沒有,我聽到了心碎聲,我聽到了鋼鐵般心智的父母親,碎得滿地的心痛。
我開始走出房間,開始試圖進食。
厭食的過程很痛苦,聞到油煙味或食物的味道我就開始反胃。我告訴自己吐出來沒關係、沒關係、慢慢來、有吃進去就好。
然後在我開始慢慢成長,開始經營網路,開始要承受陌生人各種言語的某段時間,我也過的不好,卻是另一種痛苦。
今天網路上我被罵了什麼,
明天工作的時候我還是要挺著腰桿笑著面對所有人。
還是要開心過著自己的日子,因為有更多擔心自己愛著自己的人。不要讓人擔心,也不想讓喜歡我的人失望。
每個人都會跟你說,不要理會那些謠言、謠言止於智者、不要去在意那些人、認真你就輸了。
但你們知道嗎,這是一個三人成虎的世界,這是一個愚者比智者多的世界,這是一個可以無中生有的世界。
我說過我一直都不喜歡認真就輸了這句話,如果對自己做的事情和說的話都不能認真負責,那你還要對什麼負責。
曾經我的朋友問過我,為什麼我要這麼努力的去解釋很多事情,為什麼我要去在意討厭我的人,故意中傷我的人,而不是去多看喜歡我的人?
但是其實如果我只看喜歡我的人、如果我都不理會一些不好的言論,那是否就會變成一個不接受批評的人?是否就會被標上公主病或是這邊是一言堂的標籤?
可能在我的心中,默默地,就覺得自己應該要做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被喜歡是應該的,應該要努力去被喜歡。
朋友曾經勸過我,不要去和討厭我的人解釋什麼,因為他們也不會想看我的解釋。但是其實你們知道嗎,有時候我會相信網路上很多人只是跟著湊熱鬧,很多人其實都不是真的討厭我。
我想去相信是不是只要解釋了,是不是拿出誠意拿出真誠的自己,一萬個討厭我的人之中,就會有一兩個人看到我想表達的,是不是會有那麼一個人就不討厭我了。
我也聽到過很多自己的傳言,很多很難聽的,很多很誇張的,很多說得跟真的一樣的,很多好像很多人都身歷其境的活在我生活中的,說的好像對他們做了什麼罪大惡極的事情,甚至是單純的一個外表下巴,都被放大、都被很誇張的編了很多不同的故事版本。
一直到現在,有我的報導、有我的轉貼文,都還是隨處可見那百般不變的下巴留言。
前幾篇的文章提到:『喜歡一個人只要一個感覺,討厭一個人也只要一個感覺。』
我找到了一個方式,可以笑著面對眾人。
我找到了一個能快樂的方法,讓自己走出來。
要說我不在意了嗎?要說我真的EQ變高了、脾氣變好了嗎?
不,並沒有。(斬釘截鐵
我只是學著適應,適應我選擇的生活,適應著我存在的社會,適應著這個世界生態。
我還是那個相信『女生穿太少走在路上被強姦,有問題的應該是強姦犯,而不是穿少的女生。』的那個自己。
相信著『女孩子可能不懂的保護自己,但該接受輿論斥責和真正犯錯的人並不在女生。』『應該要正視真正犯錯的人,女孩子是受害者,不是加害者。』的那個周荀,那個DenKa,那個你們的殿下。
關於讓自己好好的過,關於不要隨波逐流,我們心理都知道,但是知易行難。關於和這個社會妥協,和這種網路生態達成平衡,讓自己過去。
而『自己應該要好好調適』,或是『不要太在意』,這類的話,也不該是從加害者的口中說出。
不該打別人一巴掌後,還要笑別人不能忍受痛苦,還要別人不要大聲驚叫。
人會不自覺的貶低他人來提升自己,會不自覺的希望別人過的比自己糟。滿滿純真的惡意,從字裡行間溢出來。
如果你發現你的惡意也開始如此控制不住了,請記得告訴自己,你不需要貶低其他人,也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你很好,我們都很好。
而我們的好不是比較出來的。
by 2015年的DenKa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I...
教育社會學心智圖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八卦
💡與孩子一起討論「身體」
📣如何與孩子互動?
📣如何教他們認識身體?
📣如何面對尷尬議題,如性教育、疾病與死亡、情慾和安全?
外科手術後的 op note 繪圖訓練,讓白映俞醫師隨手拿起筆,畫胃是胃,畫肝是肝。在與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漸漸發現這是很好的工具,能與孩子一起討論「身體」。
我們買車,會去注意保養、打蠟、輪胎,並讓車子吃對的油。一用平均 80 年的肉身,我們卻很少用自己的知識,去協助孩子正確使用並保養自己的身體。但其實最能幫助孩子的,正是做為爸媽的我們。
從飲食、消化、呼吸、毛髮,一直到生殖器官、性教育甚至情慾與社會,我們多數時候選擇了逃避,即使我們知道,這樣逃避下去,最後是不行的,但因為不知道怎麼正確且適當的表達,依然一拖再拖。
白映俞醫師,很成功地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孩子共同認識身體科學,過程所畫的各種圖片,甚至繼續開發成書籍內容與文創商品,讓自身收入更為多元。
這堂課,我們聽聽白映俞醫師,如何與孩子互動?如何教他們認識身體?如何面對尷尬議題,如性教育、疾病與死亡、情慾和安全?
🎉新思惟論壇:小孩長大二三事|名額僅剩 30% !
【黃金講者】
陳祐瑲|嗆辣直白的眼科醫師,告訴你近視的正確觀念。
白映俞|巧妙利用生活事件,教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
王明鈺|兒童與青少年之心智問題專家
呂冠緯|網路時代之數位學習平台掌舵者
陳璽元|在台灣的美術班體系,完整地從學生當到老師。
蕭宇辰|台灣吧共同創辦人,從教室教到網路。
李貞慧|長期第一線英文教學經驗,並有豐富繪本翻譯經驗。
賴以威|長期推廣「數感」的優秀科普作家
藍佩嘉|深具洞察力、行動力與反省力的社會學者
蔡依橙|大量閱讀、深度思考、積極實踐的熱血父親
安頓好小孩,給自己放一天假,一起在輕鬆且流暢的新思惟研討會中學習,成為更具知識準備的稱職父母。
🎉新思惟論壇:小孩長大二三事|歡迎你來📣
http://kids2017.innovarad.tw/event/
教育社會學心智圖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八卦
今天的醫療保健單元,邀請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主任 謝宛婷來到空中,來談談善終與醫療人權的思索,以及導讀書籍《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 寶瓶文化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hw49eJZERQU
▶飛碟聯播網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http://www.uforadio.com.tw/app
◎內容介紹:
善終不是最艱難的,最艱難的是同理與陪伴病人及家屬那擺盪、紛亂、擔心後悔又疼痛的心緒。一位陪你一起痛、一起哭、一起為所愛的人下最後決定的醫師。
善終不只是提供身心靈的舒適照護,更不僅是撤除維生醫療設備,而是在每一個困難的決定之前,去傾聽、同理、尊重,並深入陪伴病人及其家屬的同在歷程,以及病人離世後,去陪伴傷痛的家屬,讓他們重新面對生命中的愛與連結,並且從中轉化蛻變。善終沒有SOP,沒有公式,也不是只有選擇「放手」或「不放手」那般簡單。奇美醫學中心安寧緩和醫療病房的謝宛婷醫師,讓我們看到善終過程的擺盪與揪心,以及每一個決策的艱難與掙扎。那些不忍自己離世而讓家人心碎的愛與拉扯,那些盤根錯結、撕心裂肺的家族糾葛,那些一心以尋死作為解脫的孤獨靈魂,都在謝醫師專業又溫柔,如同大海般包容的梳理及接納中,有了往前走的力量。她以無比的勇氣徹底地實踐「幽谷伴行」的真諦,她堅定地接下醫病關係交付到她手裡的重量,她更堅毅地扛負起與病人共同分擔做決定的責任。
◎來賓介紹:謝宛婷
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緩和醫療病房)主任。曾獲頒院內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的終身獎。一九八三年生,臺南人,因為渴望工作不要一成不變而選擇踏入醫療,從此對那屬於同一個疾患章節的百樣病貌入迷。本身是安寧緩和醫療、家庭醫學與老年醫學的專科醫師,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社會宣導。
工作場域從病房到民宅,治療意圖從病徵到人心,對文學、哲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充滿興趣,目前就讀成大法律研究所,正力行成為法律和生命科學之間的轉譯者。近年擔任衛生福利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的專家顧問以及核心講師,協助推動該法案,也是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培訓課程的講師與醫療法規因應工作小組的委員。以演說、影視、各式文章寫作以及社會參與,傳遞醫療自主、醫病溝通、關懷倫理、生死哲學的理念與醫療實務經驗,本人與其服務的團隊多次受公視節目以及《康健》、《天下》、《財訊》等多家媒體雜誌採訪。學術研究以預立醫療決定、行為能力與心智能力、醫療自主權為主。論文散見國內外醫療與法律相關雜誌,也多次在國際性學術會議上發表。
教育社會學心智圖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破案神探 #網路霸凌 #正義魔人
─────────
☞〈深淵也凝視著你〉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1/11/%E6%B7%B1%E6%B7%B5%E4%B9%9F%E5%87%9D%E8%A6%96%E8%91%97%E4%BD%A0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這「行為科學研究部門」很快獲得上司支持,並協助各地州警成功偵破了數起懸案。霍頓‧福特探員也因此擒獲了「現代福爾摩斯」的美譽,運籌帷幄,自信滿滿。直到有一天,他遭遇了職業生涯中第一道個人難題:他發現了一名小學校長的不當行為。羅傑‧韋德校長,年約五十多歲,服務於榭蒂蘭恩小學數十年,辦學有聲有色,春風化雨,頗獲好評。然而他長期有個怪異行為:他喜歡搔癢小孩的腳底。每當小朋友們打架、不聽話或假裝腳痛不想上學時;韋德校長便把他們叫進校長室,搔癢腳底作為處罰;事後還給他們五分錢做為獎賞。這些孩子們完全沒有不舒服的感覺,而且往往是笑著離開的──因為會癢嘛,而且那又有點好玩。這看來頗具創意,但同時卻又如此可疑。對,校長把微罪懲罰給「遊戲化」了,藉此減輕被懲戒者的受辱感;但依舊保留了「懲戒」這個名目。但有少數老師和家長質開始心生疑竇:這外表看來一本正經、且素來受人景仰的校長大人,該不會是個變態蘿莉控或正太控吧?
根據自己訪談眾多殺人者的經驗與直覺,自信滿滿的福特探員斷定:愛對孩子搔癢的韋德校長,顯然就是個變態,他的不當行為正預示著他「即將」犯下重罪──儘管此刻除了少數老師與家長的主觀憂慮外,沒有任何明確犯罪跡證。福特探員堅持向教育主管機關告發此事。這導致韋德校長火速遭到革職,被迫離開教育界。然而事後,校長太太找到福特探員,聲淚俱下指控他催毀了韋德校長的清譽與人生,平白毀了韋德一家的幸福生活。一名橫遭剝奪一生摯愛之志業的教育家,一夕之間淪為過街老鼠。比起陷入的經濟困境,無形損失更為可怕:好友疏遠了他們,外出採買時承受無止盡的竊竊私語和懷疑的目光,再也沒有人願意和校長一家說話。
羅傑‧韋德真是個變態嗎?福特探員的「預測」或「防患未然」,是正確的嗎?直至第一季結束,劇中情節尚未帶來確切的答案。
然而伊格言說,這現象正像是尼采的一句名言: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伊格言解釋:容我們稍稍「偏移」或「延伸」一下這句話的涵意──福特探員對連環殺手的訪談,正是站在正義、科學、法律的彼岸在凝視這些深淵。然而凝視的過程,卻也難免被深淵「回視」。有時候,當深淵裡的罪惡太過龐大、恐怖,乃至挑戰人類良知與文明之底限,作為一名研究者,想要對它產生「理解」和「同理」(就像片名:Mind Hunter:一邪惡變態心智之獵取者,「心靈獵人」),往往必須親身涉險,仔細揣想這些人類極惡者的心智。而付出的代價或許正是──讓自己變得跟他們很像......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教育社會學心智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謝宛婷 醫師
內容簡介:
一部以動人的真實故事,深刻探討善終的生命之書。
最盪氣迴腸、最令人眩然欲泣的醫療現場第一手報導。
善終不是最艱難的,
最艱難的是同理與陪伴病人及家屬那擺盪、紛亂、擔心後悔又疼痛的心緒。
一位陪你一起痛、一起哭、一起為所愛的人下最後決定的醫師。
●謝宛婷醫師為衛福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專家顧問與核心講師
●榮獲奇美醫學中心「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終身獎
●特別企劃:54個安心錦囊,讓病人及家屬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路,充滿勇氣,不惶恐、不痛苦。
當病人及家屬面對生命終點,他們的煎熬與困境:
●「醫師,我的家人雖然最後選擇不急救,但你一定要『救到最後一刻』。」
●末期病人渴望在家過世,但家屬卻因害怕而逃避……
●病人:「醫師,我不想用嗎啡止痛,這會上癮吧?!」
●病人苦苦哀求:「醫師,打一針讓我走了吧!」
●病人家屬:「醫師,你絕對不能告訴他病情!」
善終不只是提供身心靈的舒適照護,更不僅是撤除維生醫療設備,而是在每一個困難的決定之前,去傾聽、同理、尊重,並深入陪伴病人及其家屬的同在歷程,以及病人離世後,去陪伴傷痛的家屬,讓他們重新面對生命中的愛與連結,並且從中轉化蛻變。
善終沒有SOP,沒有公式,也不是只有選擇「放手」或「不放手」那般簡單。
奇美醫學中心安寧緩和醫療病房的謝宛婷醫師,讓我們看到善終過程的擺盪與揪心,以及每一個決策的艱難與掙扎。
那些不忍自己離世而讓家人心碎的愛與拉扯,那些盤根錯結、撕心裂肺的家族糾葛,那些一心以尋死作為解脫的孤獨靈魂,都在謝醫師專業又溫柔,如同大海般包容的梳理及接納中,有了往前走的力量。
她以無比的勇氣徹底地實踐「幽谷伴行」的真諦,她堅定地接下醫病關係交付到她手裡的重量,她更堅毅地扛負起與病人共同分擔做決定的責任。
她教會我們死亡永遠都不是最壞的,以及如何因為死亡而更加活出生命的精采。她說傷痛的母親叫做愛,她把無懼而真誠的心意留在每一個她所照護的家庭內,讓我們看見,風雨過後,終有彩虹。
作者簡介:謝宛婷 醫師
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緩和醫療病房)主任。曾獲頒院內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的終身獎。
一九八三年生,臺南人,因為渴望工作不要一成不變而選擇踏入醫療,從此對那屬於同一個疾患章節的百樣病貌入迷。
本身是安寧緩和醫療、家庭醫學與老年醫學的專科醫師,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社會宣導。
工作場域從病房到民宅,治療意圖從病徵到人心,對文學、哲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充滿興趣,目前就讀成大法律研究所,正力行成為法律和生命科學之間的轉譯者。近年擔任衛生福利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的專家顧問以及核心講師,協助推動該法案,也是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培訓課程的講師與醫療法規因應工作小組的委員。
以演說、影視、各式文章寫作以及社會參與,傳遞醫療自主、醫病溝通、關懷倫理、生死哲學的理念與醫療實務經驗,本人與其服務的團隊多次受公視節目以及《康健》、《天下》、《財訊》等多家媒體雜誌採訪。學術研究以預立醫療決定、行為能力與心智能力、醫療自主權為主。論文散見國內外醫療與法律相關雜誌,也多次在國際性學術會議上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