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培拉輕軌本週末通車
#一個價值拉鋸的故事
這週末,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輕軌通車,總長12公里,共13站,是坎培拉的第一條軌道系統,也是今年澳大利亞通車的第二條輕軌系統。而這兩條(另外一條是二月的Newcastle)都和高雄輕軌一階一樣,採用CAF製造的列車。而在興建規劃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反彈也有部分類似,因此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幾個可看的重點:
1. #未完成的花園城市理念
20世紀初,澳大利亞聯邦首都選擇在雪梨與墨爾本間相持不下,最後決定在兩者之間定都,成就了坎培拉的發展,因此坎培拉可說是一座「人造城市」。
1913年,由美國建築師葛里芬夫婦設計的總體都市規劃動工,採用當時盛行的「花園城市」理念,以「圈圈加放射線」方式規劃道路,並以大片的綠地和人工湖點綴期間。市中心和周圍的聚落。森林隔離,留下緩衝和未來發展空間。
然而,葛里芬夫婦的設計有些地方未被落實,原本他們希望市中心和聚落像是歐洲城市一樣呈現中高密度混合利用,沿街有店舖,人行道和廣場擺放咖啡店的室外桌椅,公寓往上發展,並透過電車連結各聚落區。
然而,政府偏向低密度的新市鎮發展,因此聚落間變成以封閉式的園道(Parkway,已類似快速道路)連接,電車從未建成,僅有公車服務。坎培拉也成為一座長期沒有軌道運輸的城市。
2.#私有運具 vs #大眾運輸
因為呈現低密度、住宅郊區化的發展,坎培拉演變成一座依靠汽車的城市,大眾運輸使用率僅有7.1%。
1990年代前期,隨著車輛日益增加,永續發展理念逐漸被重視,有許多研究機構紛紛提出大運量大眾運輸系統計畫,大部分方案均規劃輕軌。但1995年,自由黨(右派)領導人質疑輕軌計畫中的人口與運量運估,因而反對輕軌。在當年選舉獲勝後,自由黨便擱置輕軌路網計畫。
然而,在自由黨執政期間,不同的輕軌路線還是繼續被討論,1998年提出了運量較低的傳統路面電車方案,2001年甚至從雪梨和墨爾本借來了實際的輕軌列車,鋪設了非常短的軌道進行展示,讓市民更了解輕軌。公關手法和高雄2004年的中央公園輕軌展示也類似。長期看來,支持輕軌的聲音也逐漸增加。
2. #政黨立場與交通建設
2012年首都特區大選後,綠黨與工黨(左派)討論籌組聯合政府時,綠黨便提出輕軌計畫,作為加入政府的條件之一。然而,自由黨仍然持反對態度,在2016年大選時,輕軌問題便成為選舉關鍵議題之一,最終因工黨獲勝,輕軌變得以推動,並於該年簽約。由西班牙CAF提供車輛和機電設備,德國國鐵(DB)提供營運顧問服務,和當地廠商組成團隊,以7.07億澳幣(約152億台幣得標)。
在大勢底定後,坎培拉輕軌的發展相對順利,簽約後不到3年,就於2019年4月20日通車,由14列列車提供尖峰6分鐘,離峰15分鐘的服務。首日通車免費試乘便湧入大量市民,在下午就突破了25000人的運量。
然而,許多市民也指出,只是來嚐鮮,目前沒有改變開車習慣的打算,未來輕軌營運是否真的能吸引到夠多的通勤客群,仍待觀察。
整體來說,坎培拉的大眾運輸使用率可說比高雄還低,發展軌道運輸條件更不足,然而在長期規劃下,仍把較高容量的大眾運輸建設視為城市未來必要的基礎,後續更規劃輕軌二期擴充路網。如何爭取民眾使用習慣的改變,是值得觀察的!
澳大利亞除了主要城市外,普遍仍以私有運具使用為主,近年日益重視軌道發展,也成為軌道業者心目中的重要市場。地狹人稠的台灣,透過大眾運輸發展,抑制私有運具成長相形更為重要!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