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間,我收到一位讀者朋友的來信。信中指出這個問題。(謝謝這位朋友的好意)
首先,2021四月底上架的這個Youtube理財節目1:39:00,到1:41:00,這個段落。以下是我聽取該段節目後做出的逐字稿:
(以藍色字體標示)
"每天趕著上班、忙一堆鳥事,還要看老闆臉色、躲同事陷害、加班、文書、應酬等等
他媽的,很煩,我知道。
大多數人為了養家、買房、退休,不得不做啊!
可這也點出一個可能,如果你的工作是你有興趣的事,老實說不必擁有很多的財富,你就已經擁有很多財富的好處了。
很多人追求財富自由。定義是甚麼,不用工作嘛,光靠金融資產的所得就可以支應生活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定義?
因為覺得工作不自由嘛,工作是一種困住生活的牢籠。
換句話說,這種財務自由在取得之前,就必須先坐牢。這是太多人沒有看到關於”財務自由”的另外一面。
我就問大家。
假如你生活在一個國家好了,人出生以來就不是自由的。要在成年之後先坐個五年牢,之後才可以自由。
媽的,你覺得怎樣?
不會有人覺得合理嗎?
那為什麼很多人現在覺得,現在這種財富自由提早退休的概念,這種要先坐牢再自由的想法,非常流行。
關鍵就在於,他沒有想到另一種可能。就是在工作階段就取得自由的好處。這條路,就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而且我們實際上看到很多事業有成,不管是賈伯斯還是約翰伯格,就是有工作結合興趣的人。他們對自己工作的熱愛,產生蠻大的那種驅動力,帶來很多很屌的事業成就。而且他們的財富累積,也遠遠贏過那些把工作視為一種災難的人。
換句話說,如果把工作當成不自由,那你的確會不自由,而且財富還會落後很喜歡工作的人。
所以,不要再一直把”工作=不自由,不工作=自由”這種概念往腦裡面塞了。這種只會注定讓你退休後過得比退休前還要痛苦。
在工作中找尋意義,做自己真的會樂在其中的事業,你,會更早享有財富的正面意義。"
然後以下是我在2017年二月發表的,反脆弱第三篇讀後感"財富自由的代價"裡面的文字:
(以紅色字體標示)
"
每天趕著上班、處理煩重事務、看老闆臉色、躲同事陷害、加班、文書、應酬…
煩啊!
大多人為了養家、買房、退休,不得不做啊!
但這也指出一個可能,假如你的工作正是你有興趣的事,其實不必擁有高額財富,你就擁有財富的好處了。
很多人追求財富自由。定義是,不用工作,金融資產所得就可以支應生活。
為什麼?
因為他工作不自由,他覺得工作是一個牢籠。
換句話說,這種財富自由在取得之前,要先坐牢。這是太多人沒有看到的”財富自由”概念的另一面。
假如你生活在一個國家,人不是生而自由。是成年之後要先坐兩年牢,之後才可以自由。
你覺得如何?
不會有人覺得合理。
那為什麼很多人覺得,這種當代的財富自由概念,這種要先坐牢再自由的想法,非常可行。
理由就在於,他沒有想到另一種可能。在工作階段就取得財富的好處。這條路,就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而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事業有成的人,不管是Steve Jobs、Elon Musk、還是John Bogle,就是工作與興趣結合的人。他們對自己工作的熱愛,產生強大的驅動力,帶來可觀的事業成就。財富累積,也遠遠勝過把工作視為牢獄之災的人。
換句話說,把工作當成不自由,那你的確會不自由,而且財富還會落後樂在工作的人。
所以,不要再一直把”工作=不自由,不工作=自由”的財富自由概念往腦中塞了。這種想法只會讓你註定要度過一段很不舒服的”牢獄之災”。
在工作中找尋意義,做自己真的會樂在其中的事業,你,會更早享有財富的正面意義。"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發現,該Youtuber在錄製節目時,大概眼前就是放著綠角這篇文章。把綠角文章,當自己節目的素材,當稿子念。
還不只一次。請見同一位Youtuber在今年五月初另一個節目從01:20:55開始的部分。以下是逐字稿:
(以藍色字體標示)
"像是你可能可以花錢,讓別人做你不喜歡的事啊。像是做家事、打掃房子、或者是處理一些報稅的問題。這些日常生活必需做的事,如果你不喜歡,你可以找一些人幫你處理。
或者是花錢可以買到一些專業的經驗。省下時間。像是可以讓會計師幫你報稅、跟政府打交道,
一個人生活的快不快樂,怎麼判斷,要用金錢嗎? 我覺得不是。是他一天當中有多少的時間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不是金錢。是讓時間從自己不喜歡的事當中釋放出來,這時候就可以看到金錢的第一個神奇的作用。這邊就可以看出來。
再來金錢第二用途就是,你還可以用錢買到很棒的回憶跟體驗。就是在體驗上花錢,肯定會比在物質上花錢,還更值得。
像是你有二十萬,可能買一支名錶好了,我覺得不如來一趟家族旅行。大家在這個出去玩的過程所見所聞,打打鬧鬧,各種的回憶,在很多年之後,一定還是會在腦裡面存留,就是變成一種回憶。甚至這種回憶的時間維持性更久,回憶就會更加深刻。
反觀把錢花在一些物質生活上,像是沒有名車名錶之前,我們就幻想如果擁有這些,該有多好啊。像是你買一個名牌包包,一台好車,等真的擁有之後,你一定很快就會習慣。那種感覺就是說,啊,不就是這樣。不過如此嘛。這種快速享樂適應的感覺,老實說是人類適應本能之一啦。隨著時間很快這種很爽的感覺,也就是沒有當初那種爽感。
再來,金錢的第三個用途,我覺得還可以把錢花在別人身上。像是可能請家人或是請朋友吃頓飯,或者是把錢拿出來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團體。像是家扶基金會或是環保組織。
就是你看著自己的錢,讓別人變得快樂的時候,我覺得也是一件,對自己來說啦,是一件蠻快樂的事情。"
接下來請看,2019我為"金錢超思考"寫的推薦序中的文字:
(以紅色字體標示)
"你可以花錢,讓別人做你不喜歡做的事。譬如整理家務、洗燙衣服、填寫報稅表單等。假如這些日常生活必需做的事情,你不喜歡,可以找專家替你服務。
一個人的生活快不快樂,重點在於,一天當中他可以有多少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讓時間從自己不喜歡的事中釋放出來,這是金錢的第一個好用途。
第二,你可以用錢買到體驗。在體驗上的花費,往往比物質上的花費,更加值得。
譬如有二十萬,與其買一隻名錶,不如來一趟家族旅行。大家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打打鬧鬧,那是多年之後,仍會在腦中珍惜的回憶,甚至時間愈久,回憶愈加甜美。反觀買了一個東西之後,一般來說,它只會隨著時間經過,逐漸老朽毀壞。
第三,你可以把錢花在別人身上。不論是請家人一同外出享受一頓美好的晚餐,或是拿錢資助你在意的社會公益事業,譬如臨近的育幼院或是環保組織。當你看著自己的錢,讓別人快樂時,你也會得到快樂。"
完全相同的金錢三用途,內裡完全相同的例子。(“二十萬”買錶,旅行時”打打鬧鬧”,連數字與動詞用字都一樣。就算要求我自己以相同的思路再寫一次這篇文章,也未必能如此精準重製啊。)。
雖然該Youtuber在每個用途之後多加了一些自己的說詞。還是很難掩飾拿別人的文章,當自己稿子念的情形。
然後,該Youtuber在唸完這段抄襲別人文章的長篇大論之後,講了底下這句:
“好,這個PG,你覺得我說的怎樣?是不是給點掌聲?”
以下畫面是該Youtuber講這句話的表情。
開心,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我看了之後,必需說這絕對是全劇高潮。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這段說法,這個問題,是在羞辱來賓。
假如受訪來賓知道你這段說法是從別人有版權的推薦序抄下來的,他會給你掌聲嗎?你是不是就是認定他不知道你在抄襲?
這也是在羞辱你的觀眾。
觀眾以為自己是來聽一位頗有見地的Youtuber的看法。沒想到,是在聽你念稿。
更是在羞辱我,原創者。
我在反脆弱讀後感中的財富牢籠vs自由觀念,"金錢超思考"推薦序中的三種金錢用途。這種寫法,這些例子,是我看書之後想出來的,是我的創作。
然後你可以拿去照唸,就變成你的”創作”。還可以在Youtuber上播放賺點閱數,賺錢?
假如一位投資人,先看到你的節目,之後才看到我的文章。他會不會反過來說,綠角這個說法怎麼跟Youtuber一樣呢?是不是綠角抄襲別人呢?
原作者還會被懷疑是抄襲者。
我之前聽說過這位Youtuber,宣稱要推廣指數化投資,指正金融界的亂象。
但是,拿別人的文字創作當自己的節目稿,是不是一種亂象?
名叫”清流君”,但是內容抄襲別人?
這是一種諷刺嗎?
我本想私下處理。我早已經寫信告訴這位Youtuber,請移除影片中拿我的文章與推薦序照唸的部分。以及引用別人作品,至少要提到出處,或是取得許可。
我沒有得到回應。好像這是一個無關緊要,或是不需要處理的問題。
在此,我嚴正告訴該位Youtuber。這是一個很嚴重,也需要處理的問題。
鴕鳥,通常不會讓問題消失,只會更嚴重。
政府資助興趣班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八卦
【拜登政府取消針對孔子學院的財務揭露規定?】
2月8日美國保守派媒體國家脈動(National Pulse)發布一條新聞,指出拜登政府取消了川普執政時期提出的一項行政規定,該項規定禁止孔子學院在校園內做宣傳行為。不過,後來根據另外幾家媒體Daily Caller及Newsweek的查核(https://reurl.cc/OXE67v) ,川普政府並沒有這樣的禁令,拜登取消的規定是川普政府在去年12月31日所提出的一個提案,該提案內容是要求各級學校揭露與中國孔子學院合作的內容、財務狀況(牽涉到大約500所高中以下學校及65所大專院校)。
我們觀測站成員第一時間看到這則報導幾乎都是滿臉疑惑,因為防範孔子學院是一個在美國政策圈討論最有共識、最沒有爭議的領域。把一個提案內容也不過就是要求各級學校揭露與中國學術單位的合作關係的規定給取消,實在不知道拜登政府在想什麼。
而昨天新聞一出,已經有很多國會議員們和大牌學者們在推特上討論這件事。有熟悉行政程序的人試著想要解釋,這是因為川普在卸任前的一個月內提出了許多規定、提案、命令和外交決策,所以新政府其實是忙著審閱這些資料,而在審閱完畢之前,這些規定都會先被擱置。不過,因為孔子學院在美國學政界實在是很受矚目的議題,很多人對於前面的說法並不買單,認為拜登政府至少該出來解釋清楚。
就在今天(美國週三),事情有了新的發展。根據美國之音(VOA)記者張蓉湘取得的資料(https://reurl.cc/WEq8le) ,白宮已對此新聞做出了回應。
白宮發言人表示,川普政府時期其實並沒有完成該提案的審查,該提案仍然還在「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United States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MB)的審查階段。而在新政府上台之後,白宮幕僚長克蘭(Ron Klain)提案凍結「所有」未完成審查的提案,這是歷屆新政府上台時的慣例。這則新聞目前也已經被保守派媒體更新,如Fox News(https://reurl.cc/dVeqR8) ,所以應可確定為真。
也就是說,所有仍然處在OMB審查的提案都已經被取消了,將會由行政部門重新提案。這個作法其實跟國會一樣,所有的法案都要在一個會期內解決,如果沒有通過的話,下個會期就要重頭再來,重新提案。
其實這則新聞從2月8日出現以來,馬上就在國會議員和許多學者們推特的討論串中炎上,而白宮方面的反應則是慢半拍。都過了兩天才由一位VOA記者得到白宮方面的回應,實在太慢,而且很不足。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看到拜登政府的白宮發言團隊常常都有反應不及的問題,戰力顯然還沒上軌道。
現在智庫們都在討論該怎麼樣對抗中國,加上拜登政府各級官員們都說中國是重大的挑戰,許多人的焦點就放在要怎麼樣針對中國的科技業做反制,還有貿易戰該不該、以及接下來要如何繼續進行的討論(貿易戰何去何從的討論非常熱)。
在眾多與中國相關的政策辯論中,針對孔子學院的討論應該是各界最有共識的,不管是國會議員還是候任官員們都表示,孔子學院很有問題。例如被拜登政府提名擔任駐聯合國大使的湯瑪斯—葛林斐德(Linda Thomas-Greenfield),就因為在2019年時曾受邀到孔子學院進行演說,而在之前的參議院聽證會上被輪番質問,到底清不清楚孔子學院在美國的作為。
湯瑪斯—葛林斐德後來也在參院聽證時表示,對於自己曾在孔子學院演講「感到強烈後悔」,認為中國透過孔子學院對資源有困難的美國學校「伸出援手」的做法和她在非洲看到中國以債務陷阱作為外交手段其實很類似,並說她全力支持國會對孔子學院的嚴格管制。由此可以看出,華府大家對孔子學院的疑慮都很深,也幾乎沒有任何人提出反對要對孔子學院做更多的規範。
即便今天白宮出面澄清了,但相關議題的討論絕不會因此停息(我們樂見越來越多人討論),接下來還是要繼續關注拜登政府怎麼應對孔子學院,以及中國不當介入美國校園的問題。
📌 一般來說
美國並不會直接禁掉外國媒體和學術單位,過去美國行政部門採取最重的管制方式包括:宣告該機構為外國代表機構,要求財務揭露等等。在川普時期就宣告很多家中國媒體是「外國代理人」,而不能再隨意利用所謂的言論自由來進行宣傳,且各項活動都必須要報備給國務院。
在學術自由和新聞自由等方面美國很堅持,目前為止還沒有要為獨裁者破例的意思,而是盡可能去要求各方都必須要公開透明。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川普政府最後也沒有要求所有孔子學院都要關門,因為這是學術自由的範圍,交由學校來做決定。
✍ 補充1
2月2日的新聞(https://reurl.cc/YWdkAL) ,美國各地大學基於學術自由考量而關閉校內孔子學院,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呼籲,民主台灣應該挺身填補華語教學缺口。酈英傑接受「日經亞洲」(Nikkei Asia)訪問時說,在因應美國學生學習華語的興趣這方面,台灣能「扮演關鍵角色」,且應利用這個機會來宣傳文化和民主。他說:「向台灣教師學習華語,意味能在一個免受審查或脅迫的環境學華語。」
✍ 補充2
美國國務院去年8月將孔子學院歸類為「外國代表機構」(foreign mission)。十月份時國務卿龐培歐表示,美方將要求各級學校年底前關閉校內的孔子學院。不過最後行政部門在12月31日的提案則只是要求各級學校要揭露與孔子學院的合作關係。
根據媒體Axios的報導(https://reurl.cc/nnZl82) ,川普政府今年一月份時大力推動的幾項政策之一,就包括要求各級學校揭露與中國政府單位的財務往來關係。一份國會調查報告指出,有超過七成以上的學校,每年收到來自中國政府出資單位的贊助款項超過25萬美元,但其中有很多沒有申報。
✍ 補充3
先前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起訴了好幾個關於和中國間諜合作的學術單位,用的法條通常是外國代理人法、以及稅務相關法律,主要針對的是「拿了外國政府的錢卻沒有誠實申報」的部份。忘了的朋友可以來複習一下去年一月份震驚全美的「是在哈佛」(https://reurl.cc/pmZKkl)。
🙏🏻 我們想要說
我們這邊不是新聞台,編輯都是志工無償寫作,沒辦法24小時「即時地」寫新聞訊息,或是讓大家點播點菜,有求必應。通常更新頻率大概是兩天到三天更新一次,而且通常會把重點放在相關的一些補充或者評論上面。
如果大家有什麼想看的新聞分析,歡迎傳訊告訴我們,但我們也很推薦大家直接在推特或臉書上面追蹤其他意見領袖,或者追蹤幾位記者開設的專頁(例:平常一直關注外交政策的國會議員,或者是各大媒體的亞洲線記者、白宮線記者、華府特派員像唐家婕、倪嘉徽),上面的資訊更新會比我們快很多唷!
🧧 今天是除夕
原本想要在過年前發一篇和春節有關的,結果遇到這個拜登孔子學院的新聞,而且又寫得那麼長,讀完孔子本人都要生氣了。其實台灣的朋友們真的很有福氣,美國人想要學習孔子思想,卻只能得到像孔子學院這樣的中國外宣機構;在台灣,大家直接去孔廟就可以了(誤),而且還可以順便吃美食。像ㄅ哥黑輪啦,ㄎㄌ台包啦,一些米糕、碗粿、虱目魚等都是很棒的選擇。大家過年時幫在美國的小編們多吃一點啊🥲,大家新年快樂!
這邊也很希望多一點人小額支持贊助,觀測站的營運都是靠大家的點滴捐款,平常大家看到的文章幾乎都是成員利用自己下班私人時間貢獻的,讀者們的捐款資助將幫助觀測站持續產出更多內容。感謝各位。
✨ 觀測站推特:https://twitter.com/ustaiwanwatch
✨ 贊助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
政府資助興趣班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政府資助興趣班 在 興趣班導師結合科技數碼升級轉型|轉危為機【逆市新商機】粵語 的八卦
... 停課令 興趣班 導師、教育中心損失六位數導師費,教育局並未針對這類型的機構提供協助,部份機構停業,亦有部份機構、導師把握時機尋求 政府資助 結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