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自然的兒童會有抗壓性和從逆境中復原的能力」
接觸過大自然的人,當知此話不假。
人生於自然,自然有療癒人類身心的設定。像是偶爾出去曬曬太陽,看看青山綠水,對人的心情與身體,都有正面助益。
孩子分享最近考試成績,對他心情的轉折影響,小小年紀就懂得進入低潮的感覺。另一個孩子說到,
「為什麼要為這種事低潮?」
其他孩子也同聲附和。孩子們的天真自然如是,久受社會化的大人思考,大概未必如此。
低潮讓人失去動力,讀起書來沒效率,更覺得人生沒意義。回過頭來,這個孩子的表現已經非常好了,為了那一點點不足,就給自己如此大的壓力。
能走得久,常比走得快,還要重要。
其實,在這個功利社會裡,相互傾軋的生存模式盛行,我們太把一點點,當作一回事。為了快一點點,寧可致生命於危險;為了貪一點點,危害眾人的健康安全…
回歸到數十年、數百年一瞬的自然界,這一切,真是黃粱一夢,轉眼瞬間。
相對於大自然界,越來越多孩子,似乎更喜歡沉浸在虛擬世界。坐在三電(電腦、電視、電玩)前,就在幾吋或幾十吋的方框侷限,我們的情緒隨著聲光刺激起伏,心性大亂,健康狀況,日下江河。
三電是生活調劑的輔助,並不是生活的全部。走到自然,體會生命的最初,看見山林流水的豐富。我們終歸黃土,我們許許多多的執著在乎,透過蟲鳴鳥叫的洗滌淨化,我們才能看得越來越清楚。
------------------------------------------------------------
【吳靜吉】
研究證明在自然界中探索學習,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專注力和決心;促進他們在數理、閱讀和社會學科各方面的表現,身心健康和懂得保護自然。有趣的是,在森林裡且接觸到陽光的高中生,在創造力方面的表現比較好。
十月六、七日兩天,參與政大「區域智慧資本──創意城鄉」計畫的十五位教授和二十位助理,到宜蘭中山休閒農業區親身體驗其環保、文創和觀光的發展,中山休閒農業區面積約八百零六公頃,共有七十二家包括民宿、茶園、果園等業者。
這群來自大都會的國民,第一天下午分成七組親臨文化現場訪談七個業主,晚上進行各組分享,在分享過程中,多數人說話的速度慢了下來,聲音也柔和起來,互相傾聽彼此描述的故事。
在這兩天的體驗過程中,一起品嘗冷泡茶、紅肉柚子、在地食材的有機餐飲,行走草地、聞花香、呼吸芬多精、聽雞犬相嗚、賞水木相映,熱情聆聽農業區幾位負責人,感性的述說冬山河的歷史軌跡,以及中山休閒農業區的產業變遷、特色、未來想像和面臨的困境。
親近自然、體驗山水,喚醒了幾位曾經在鄉村生活的教授之童年記憶,也激發了在水泥地上長大的年輕人對土地的熱情。這讓我想起了宮崎駿首次擔任畫面製作人的卡通作品《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的故事,主角海蒂曾被帶到德國法蘭克福一個有錢人家,陪伴整天坐在輪椅上的克拉拉,嚴守規則不知變通的保母,每天監督克拉拉按時讀書進食、吃藥睡覺的例行工作。海蒂回鄉之後,積極展開邀請克拉拉親近自然的計畫。當克拉拉的醫生擔心克拉拉的輪椅會因山坡不平而翻滾,海蒂卻大聲說:「為什麼她一定要坐輪椅,而不能坐在草地上?」這一句話改變了醫生的思考方向,終於促成了克拉拉來到阿爾卑斯山,在自然的陶冶下,拋棄從小倚賴的輪椅,學會站起來在草地上行走。
一九八四年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威爾遜(Edward O. Wilson)提出「親生命性」(Biophilia)的概念,認為人類有一種親近自然的本能;之後,心理學家開始研究自然在兒童的心理衛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環境心理學家威爾斯(Nancy Wells)的研究發現,接近自然的兒童會有抗壓性和從逆境中復原的能力。
一些研究也證明在自然界中探索學習,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專注力和決心;促進他們在數理、閱讀和社會學科各方面的表現,身心健康和懂得保護自然。有趣的是,親近自然也可以增進創造力,華盛頓州立大學副教授馬克伊(Janetta McCoy)的研究發現,在森林裡且接觸到陽光的高中生,在創造力方面的表現比較好。
這些年來,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相信,年幼時沒有建立與自然世界的連結,長大以後更不會親近泥土,因而積極協助學校和家庭設計讓孩子親近自然的課程和活動,例如自然現場的探索之旅、共建學校的教學園圃等等,以避免學生長時間困坐在電玩、電視和電腦的「輪椅」。
當然這些活動都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不是照表操課,而是以自然為活動核心,是非結構性的教學。
我很高興看到大都會的人回台北後,工作更起勁。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20131108002601.html
政大身心科 在 Facebook 八卦
那天在會議與會議之間,匆匆的找出一小時的時間,我來到 #38號樹洞。
這裏,#38號樹洞,不僅僅只是被性騷擾、被性侵害的女人男人的樹洞,更是她他們的勇敢!
每一個訴說,都讓我看得入迷、看得心疼。看見那麼多 #受害者的日常,在小時候、青少年時被性騷擾甚至被性侵,不少加害者是自己的親戚,甚至是父親、兄長。許多受害者的家人聽到求救時,卻往往是斥責、漠視,或要求受害人 #隱忍。
#漠視、#被要求隱忍,讓這些童年事件變成#說不出口的創傷記憶,讓人讀時心驚膽跳,讀後心疼,更讓人憤怒——這是個什麼樣的社會?!
我還讀到成年的護理師,在學校遭遇性騷擾,出面控訴,卻至始至終,無法有一個公平的申訴管道。受害者挺身而出,遭到各種撲山倒海來的抹黑與質疑,職場人際關係瞬間改變,自己的生活被毀壞。
這個社會,對性騷擾的加害人很溫柔同理,卻對受害人很敵意、很殘忍!!
感謝 #38號樹洞 的所有故事的主人,讓我看到你們的勇敢。當受害者願意忍著自我再揭露的傷痛,把故事再次說出來時,我相信你們正在變成一個更堅韌,也更愛自己的人。請不要質疑自己,一定要努力長大,相信自己的力量!
謝謝鄭家純和她的團隊,策劃與實現了這個展。#38號樹洞 藝術性很高,溫柔地讓觀展人貼近受害人的遭遇與心境,是很棒的行動藝術展。
請我的臉友們,這個週末若有時間,撥出一、兩個小時過去走一趟,去看看這些勇敢說出的證詞!
再次謝謝他們!!
MeToo! 我們一起努力!
---------------------------------------------------
策展理念
一個人發出聲音,想紅、不知檢點、胡說八道。失去工作、眾叛親離、蕩婦羞辱、人格毀滅。
十個人發出聲音,森林裡有一棵大樹倒下,被聽見了。
一千人發出聲音,共振鳴響,讓全世界都聽見。
性騷/性侵真人故事募集計畫,邀請你/妳成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堅定地在「38 號樹洞」發出聲音。100 封信件就是 100 份證詞,它不只是你/妳真實的聲音,也具有史料意義,我們將一起寫下台灣 Metoo 的歷史。
募集信件後透過策展,讓陽光照進性騷/性侵的暗角,不再為了說出來而感到羞恥。
Time’s up,
讓羞恥到、此、為、止。
---
展覽團隊
策展製作團隊:謬園 absurd.garden
文字裝置作品:今晚我是手
花藝裝置作品:FlowerReader 林哲瑋。CIAO!Flower Design 巧偶花藝 ‧ 設計
影像裝置作品:Hsiang Tsai
展場主視覺設計:陳威伸 wscgraphic
音樂設計:張又升、林育德、李世揚
燈光設計:彭久芳、曹芯慈
網頁製作:Tin Chen、+N Design
--------------------------------------------------
以下為范雲國會辦公室所整理的性騷擾協助資訊,若有受害者,也歡迎直接打電話到我的國會辦公室:02-23586056,我會幫忙找尋專業資源協助。
一、 民間團體
1. 勵馨基金會:針對性暴力進行協助,性創傷諮詢專線:02-8911-5595 #118或#119,服務時間:周一至週五9:30-12:30;13:30-17:30。
2. 現代婦女基金會:提供性騷擾諮詢服務,相關專線:02-2351-2811。
3. 張老師基金會(專線 1980)於台北、桃園、台中、高雄設有心理諮商中心。
http://www.1980.org.tw/web3-20101110/service5.html
4. 婦女救援基金會以及婦女新知基金會也都有提供諮詢服務。
二、公部門:
1. 衛福部保護司-113保護專線可以提供諮詢、通報、轉介等服務,但如要社工協助或更多資源,一般都必須是通報案件。
2. 目前法規未規定性騷擾案件要有諮商等資源,所以各縣市基本上都沒有提供,但有些縣市可能會有自己額外的支持方案(像台北市及高雄市曾有過,台北市目前是由市立聯合醫院「社區心理諮商門診」提供廣泛性的諮商服務,如下列復健),詳情可能要問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性騷擾聯絡窗口或是各縣市家防中心,相關聯繫資料:https://dep.mohw.gov.tw/DOPS/lp-1228-105.html。
3. 針對性騷擾被害人,目前有提供相關補助費用,包含非屬健保給付範圍之社會暨心理評估與處置、諮商與治療費用,以及訴訟費用與律師費用,但都必須要是通報成案的情況。
補助基準:https://dep.mohw.gov.tw/DOPS/cp-1212-6657-105.html
4.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門診部「社區心理諮商門診」
(網址: http://www.tpech.gov.tw/ct.asp?xItem=160341&ctNode=13625&mp=109011)
◎ 服務時間:每次諮商時間為30分鐘
◎ 服務地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各區附設門診部,見網頁內資料。
◎ 掛號時間:上午08:30-11:30、下午13:30-16:30、夜間:17:00-20:00。(目前夜間門診僅限文山區政大門診部以及心衛中心門診部)
◎ 掛號方式:現場掛號或電話預約皆可。
◎ 收費方式:
一般民眾:掛號費50元與自費諮商費200元,合計250元。
優惠民眾(持優免轉介單、低收入戶、各科別重大傷病卡、身心障礙手冊之民眾):掛號費50元。
臺北市民持市民健康卡積點兩點:免掛號費,自費諮商費用200元
政大身心科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華府在今年五月的時候,正式對阿桑奇提起17項罪名起訴,指控他違反美國1917年的間諜法,將機密的軍事和外交文件對外公開,危及了相關人員性命安全,如果所有罪名都成立,阿桑奇恐怕會面臨數十年刑期,甚至在牢裡度過餘生。事實上,阿桑奇過去十年,幾乎都是在逃亡或是坐牢一般的日子當中渡過,先是被限制在厄瓜多使館內,不得外出,接著又被英國警方強行逮捕,而這樣的待遇似乎已對他的健康造成了重大傷害,上周就有一群英國醫師聯名上書,籲請政府准許阿桑奇保外就醫,否則他有可能會身心交瘁,死在牢裡。】
{內文}
關於吹哨者或者爆料人,有一件弔詭的事,這些人或者路見不平或者為良心道義跳出來揭發體制內的不公不義,而閱聽大眾對於那些見不得人的事,無論是幕後黑箱,或被掩蓋的真相終被揭發,令貪贓枉法之事攤在陽光之下,直覺的反應往往是鼓掌叫好,拼命按讚,但同一時間,社會上對這些衝撞體制撕裂倫理,促成改變同時也可能造成破壞的孤狼,經常有種不知如何處置,難以在合法、合情、合理之間,替他們找一個明確定位的困擾,就像是維基解密的創辦人阿桑奇。
七個月前,阿桑奇從他蝸居了七年整整兩千多天,幾乎不曾寸步離開的厄瓜多駐英國使館,被據說是「受邀」進入使館的英國警方,六個人抬一個,請出了享有外交豁免的使館地盤,送入倫敦警察局,同時也等於是把這位過去十年不停吹哨,撼動體制根基的洩密者送回了體制的手裡,準備接受整個體制對於他破壞體制,最後的裁決和處置。
(阿桑奇父親)
他被送進貝瑪許重刑犯監獄,第二級的重犯監獄,一個月只能見兩次訪客,不准閱覽抗辯文件,不准使用電腦,只能看少量書籍,牢房長三公尺寬兩公尺完全和外界隔絕,根本就是酷刑
(阿桑奇父親)
他一直努力撐著,但到最後,如果情況沒改變,他遲早會死,會死
25號,國際媒體傳出有60多位英國執業醫師,共同連署一封公開信,呼籲英國內政大臣巴提爾,盡速將身繫囹圄的阿桑奇轉送到大型教學醫院,接受專家的醫療評估,因為根據目前外界看到的阿桑吉身心狀況,他的健康正在快速惡化,若不即刻接受醫療,很有可能病死獄中,事實上,早在2015年,就有一名創傷與心理專科醫師,在使館內對阿桑奇做過醫療評估,判定他已罹患重度憂鬱症,而聯合國獨立人權調查員梅爾哲,五月間探視阿桑奇之後,也對外示警,表示長期禁錮在狹小空間的非人待遇,明顯導致阿桑奇身心受壓,短時間內就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甚至精神失常。
(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
晚安,倫敦!
與七年前,阿桑奇初入倫敦厄瓜多使館時,一人挺身對抗層峰,意氣風發的神情相較,七年後被捕那一刻畫面,確實讓人感覺到歲月與滄桑,在這位揭密元老身上留下的無情印記,雖然他的健康狀況到底多糟,保外就醫的訴願是基於人道,還是一種操作,與利用虛實難辨,但阿桑奇與他所創辦的洩密網站,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與意義,在此之前,早已因為幾起國際重大事件發生,大幅起落,急轉直下,一度被神格化的駭客英雄,曾幾何時,已跌落凡間。
(美軍直升機無線電)
去X的,看到就開火,我看到你說的,四輛悍馬車,沿著...,可以發射,好,準備發射,打到之後告訴我,開火!
2010年,這段被五角大廈列為機密的影片,在網路上橫空出世,讓維基解密和阿桑奇,這兩個當時外界完全陌生的名字,瞬間躍上國際舞台烙印在世人腦海中,這段經過剪輯,長達39分鐘的阿帕契直升機第一人稱視角畫面,顯現出美軍士兵疑似因為誤判,朝著一群包括記者和平民的伊拉克人持續射擊和砲轟,無線電通訊中不時傳來,美軍士兵之間的輕挑對話,充滿血腥和高度爭議性的戰場實況,毫不修飾呈現在世人眼前,立刻引發軒然大波,迫使美軍高層針對影片內容,提出辯解、開啟調查,同一年,維基解密持續釋出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日誌,與數量驚人的美國外交通訊電文,又更進一步奠定了阿桑奇在各地反戰人士,駭客族群,以及反建制青年間的神級偶像地位。
(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2012)
我今天站在這裡,是因為我無法出去,和你們在一起
(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2012)
我要求歐巴馬總統做正確的事,美國必須停止,對維基解密的獵巫行動
維基解密對美國政府和軍方,極具針對性的爆料攻擊,不可能不引來華府的敵意和還擊,美國司法部從2010年底開始,啟動大陪審團調查,同步從情報、檢調、外交等各管道,進行追捕和施壓,然而,躲入厄瓜多駐英使館尋求庇護的阿桑奇,並未就此停止對於美國權力菁英,近乎偏執的網路突襲,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夕,阿桑奇公開撰文抨擊希拉蕊稱她不配當美國領導人,隨後就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前夕,釋出大量取自希拉蕊私人伺服器,和民主黨總部的通訊郵件,此舉固然揭穿政黨內部的權力鬥爭,和便宜行事等弊病,但更直接深遠的影響,卻是在選前敏感時刻動搖了民意的天秤,間接促成川普當選,而美國情報和司法單位事後調查,阿桑奇的洩密資料來源,竟是克里姆林宮和俄國網軍,形同是維基解密與外國勢力掛勾,共同插手干預了美國政局走向,在輿論與多數民眾眼中,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阿桑奇打著新聞自由旗號,跨越了不可觸犯的民主禁忌,也從此,跌落揭密英雄的高處神龕。
(前美國司法部官員/馬修米勒)
不管是無意,還是刻意的,他基本上等於是讓自己成為外國情報機構利用的工具,干預了美國政治,我認為這和揭露政府內幕有著本質上差異
(前美國助理國務卿/克勞利)
他就只是把數百、數千頁的文件資料一股腦丟到公眾面前,這根本稱不上「 吹哨」,所謂吹哨者應該是一個了解這些資訊閱讀和消化,然後做出理智判斷,確認這些資訊揭露的好處,超過洩密的風險和傷害,才出手,阿桑奇完全無法做這些消化和判斷
(會議主持人)(2010)
他冒著生命危險,倡議資訊公開,請歡迎 阿桑奇先生
(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2010)
我不曉得在座各位,是否清楚我的工作和理念...
即便到了今天,維基解密已經從一個家喻戶曉的熱門夯字,逐漸沉寂、冷卻沾上了些許歷史塵埃,阿桑奇,這個似乎總在幕後策劃驚人之舉,台前,卻語調輕柔欲語還休的蒼白駭客,心底內到底想要的是什麼?仍是個謎,他追求的是新聞自由?資訊公開?公平正義?還是不顧一切地對抗權勢?他是否也曾理解到,選擇性的揭密本身隱含的偏頗和危險性?目前被關在英國監獄裡的他,早已服完了應服刑期,卻因為法官認為他有潛逃前科,而予以強行羈押,直到法院明年審理他的引渡案為止,在理念與現實之間巨大的鴻溝,和灰色地帶,或許阿桑奇已用他的生命和處境,做出了示範,付出了代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2FijaGvby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