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褲子,心情女子
最顯瘦的微刷破不修邊黑色牛仔褲(2XL)
https://shopee.tw/product/1560626/7669745764
.
因為身形的關係,
雖然很喜歡男友褲,卻非常少穿
今天這件莫名穿起來有點BF褲感
有種是褲子鬆鬆不是我胖的隨性帥氣😆
.
-
這週的書單很短,才3本
但!艾迪.弗林系列讀起來爽度超高
.
🔺離開後留下的東西
步入中年之後,對於長照、送終這類的議題
總是會想要多接觸,
覺得那是必須在日常先累積的心理建設
不過這本離開我覺得沒有特別推薦
.
不確定是韓國文化差異
還是作者本身不善書寫?還是翻譯的關係?
很多地方讀起來卡卡的
而且有幾個故事跟遺物整理無關,
是垃圾整理(例如收集癖的住家),
穿插在死亡的其他故事中,就覺得很突兀
.
同類型的,會更推《遺物整理商看見了》
順暢度好非常多
但離開這本,若有時間,還是會建議可以看一看
讀完會很認同作者一直強調的關懷所愛
還有最後附錄
〈遺物整理師的叮嚀:美麗完結之七大守則〉
附錄寫得比正文精彩也是少見(笑)
.
⭕不能贏的辯護、騙局
這兩本是騙子律師艾迪.弗林系列的1&2
看之前,其實就知道
這故事應該是主角威能的老梗娛樂片
類似電影〈即刻救援〉一樣的超強老爸
但翻開之後,還是不爭氣的被劇情吸引
而且是欲罷不能的那種
.
我一直對美國小說的人名跟緊湊很頭痛
他們的緊湊是辭海級地,
把簡單的事情寫到很滿很滿,不給人喘息的空間
閱讀過程會很累
可弗林這系列完全沒問題,
就是精彩的大螢幕,即便沒有任何聲光效果
光靠文字都會讓人非常享受
.
3&4在今年秋末也出版了,
但我還沒排到,超期待❤
收集癖心理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八卦
※ 2016.08.23 德國 ※
兒童婚姻重返歐洲,德國面對燙手山芋
十五歲的敍利亞難民法蒂瑪(Fatima),可以享受德國政府提供的所有好處:住房,食物,生活保障。
而且她特別需要這些好處,因為法蒂瑪懷孕了,她的先生也是敍利亞難民,今年三十四歲,德國當局因此特別安排他跟法蒂瑪住在同一個小鎮,以方便他們倆人見面。
對於德國政府來說,法蒂瑪在來到歐洲之前的十三歲時就已經結婚的事實,是一個法律上的兩難問題。
兒童婚姻在德國是違法的——德國的合法結婚年齡是十八歲,經過特別允許的話,可以在十六歲結婚——所以德國政府是否應該拒絕承認法蒂瑪的婚姻,還是應該走務實路線——承認法蒂瑪跟她先生確有婚姻的事實?
就在德國努力融合一百二十萬絕大多數是穆斯林的難民之時,意謂著難民中發生頻率頗高的兒童婚姻,也變成他們的問題。
目前在德國全國登記有案的難民兒童新娘,約有一千人,然而真正的數目應該更高。光在巴伐利亞,就有 160 位年齡未滿 16 歲的兒童新娘,介於 16 歲到 18 歲的難民新娘則有 550 人。這些兒童新娘,絕大部份都是由神職人員根據伊斯蘭教法(sharia)主持婚禮完婚。
今年六月,巴伐利亞的班貝格(Bamberg)法院正式承認了一位 21 歲的敍利亞男子跟他 14 歲表妹的婚姻關係,兒童婚姻就變成眾所矚目的問題。他們倆人本來住在附近的阿沙芬堡(Aschaffenburg),青年福利處卻把他倆拆散,並把女孩的監護權交給地方法院,因為根據德國的兒童福利法,不滿十六歲的兒童一定要有監護人。男方因此向班貝格法院提出上訴。
法院判定他倆的婚姻有效,因為其婚姻符合敍利亞的法律。當局已經向卡爾斯魯爾(Karlsruhe)的憲法法庭提出上訴。
面對難民的未成年新娘一定要有監護權的問題,一些德國官員以引起爭議的辦法試圖解決——他們讓丈夫成為未成年少女的法定監護人。
女權運動者十分憤怒。反對兒童婚姻的女權團體,「女性之地」(Terre des Femmes)的莫尼卡‧米歇爾(Monika Michell)表示:「丈夫不能成為兒童新娘的法定監護人,因為他跟她有性關係——這是明顯的利益衝突。」
「女性之地」已經發起了請願運動,要求修改法律,禁止十八歲以下的少年人結婚,目前已經收集到一萬個簽名。
然而兒童新娘卻因為敍利亞內戰而更加普遍,根據聯合國的統計,難民營中的未成年少女跟一位年長的男子結婚的比例從本來的 13%,已經大幅升高到 51%。
法蒂瑪表示,她之所以十三歲就結婚,是因為她們全家從敍利亞逃到土耳其後即陷入貧窮:她必須到餐廳當清潔員打工幫忙賺錢,然而餐館的男顧客、員工不時對她伸出祿山之爪,她只好求父母親讓她結婚,並企求經由婚姻,請未來的丈夫幫助她逃到歐洲——因為她家負擔不起赴歐的走私費用。
目前收容法蒂瑪的難民中心主管布莉姬‧霍夫曼(Brigit Hoffmann),不願對她的心理狀態發表評論,只說她所處理的許多兒童新娘「因為必須滿足成年男子的性需要」,而需要特別的心理輔導。
許多未成年少女,本處於一夫多妻的婚姻之中,由於受到年長大老婆欺壓,因而逃離婚姻。她們常常面臨自己家人的壓力,叫她們回到原來的丈夫身邊。
比勒費爾德大學已經成立了一個系所,特別針對兒童新娘提供心理輔導。霍夫曼女士表示:「她們來自一個父權的社會,女孩從小到大被教導,她必須滿足一定的期望,她們不曉得還有另外的選項。」
她跟其他的女權運動人士引用研究數據,表示未成年新娘常常退學,健康情況比較差,死亡率比較高,她們也比較不想融入歐洲社會。
德國的司法部部長海科‧馬斯(Heiko Maas)表示,他希望成立一個專門小組,以研究禁止十八歲以下少年人結婚的法律議題。
黑森州的司法部部長、也是贊成禁止十八歲以下未成年人結婚的主張者 Eva Kühne-Hörmann,表示:「如果我們禁止未成年人購買啤酒,立法委員怎麼能夠允許兒童對可能改變他們一生的婚姻關係自行出決定?」
歐洲移民政策研究所的科列特女士(Elizabeth Collett)表示,歐洲各國政治人物目前面臨的兩難是,他們應該捍衛歐洲的法律?還是改變自己的法律以遷就新移民?
德國有一派人士認為,德國應該遷就新移民的宗教與文化習俗,以作為他們得到德國庇護的基本權利。法學教授 Hans Michael Heinig 表示:「如果那種習俗在其他國家很普遍,而這些人合法移民到本國,我們卻不准他們繼續這樣的習俗,就不是在保護他們,而是剥奪他們的權利。」
但其他人則認為,德國應該更嚴格執行既定的法律。德國警察公會的會長 Rainer Wendt 表示:「宗教與文化藉口掩蓋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年紀較長的變態男子正在凌虐小女孩。」
他說:「這些小女孩一定要改由政府照顧托管,那些犯下此罪的男子必須關押起來,再驅逐出境。」
巴伐利亞法庭的決定,也遭到英國反對強迫婚姻團體的譴責。英國慈善團體 Karma Nirvana 專門幫助兒童、女孩、年輕女子逃離強迫婚姻以及虐待,其創辦人桑格拉(Jasvinder Sanghera)表示:「巴伐利亞法院的判決是很糟糕的判例。」
她表示:「我擔心的是,這樣會造成法學的前例,其他國家也因此依樣畫葫蘆。承認文化傳統有所不同,並不代表我們必須接受這種不能接受的習俗。這些人都是小女孩,都是兒童,她們的丈夫犯下的,是戀童癖的罪行。」
http://www.thetimes.co.uk/…/germany-tied-up-in-knots-by-inf…
收集癖心理 在 Simon Chang 張 雍 Facebook 八卦
倘若"時間",也能被視為某種"物件"的話,那麼所有喜歡透過攝影來說故事的人,理應都有異於常人的戀物癖。唯一的治療方式,就是繼續去靠近並試著收集下一張照片裡的故事 - 就在那一格畫面裡的時間消失之前。 - 張 雍
BIOS Monthly 2017 封面故事.輯三
|我準備好回到瘋狂現場:寫字的攝影師張雍|
採訪當天,和張雍約在他北投的奶奶家,這位長年旅居東歐的攝影師,難得帶著全家人回台灣,這一次還多了個活潑可愛的新成員——出生不到六個月的小女兒 Pina,圓滾滾的臉頰與眼珠,看見陌生人一點也不怕生,露出嬰兒那無所顧慮的燦笑。時常出現在張雍攝影書裡頭的大女兒 Sonja,如今已是眼神靈動的女孩,拉著她媽媽 Anja 的手,好奇地觀察著眼前這群人。張雍的奶奶家,是他從小常來拜訪的地方,小時候的暑假,總和兄弟姊妹們一起在這房子裡玩耍。張奶奶雖高齡九十多歲,但身體依然硬朗,笑咪咪地歡迎著大家。留著一臉落腮鬍的張雍,回到了奶奶面前,變回了當年那個貼心的大男孩,適切地安排著一切,溫柔地對著親愛的人們說話。
【我想講的是人的故事,不是難民的故事】
張雍,旅居東歐多年,捷克布拉格七年、斯洛維尼亞七年,現在往返於台北和歐洲兩地工作與生活,持續以文字和影像搜集著故事。他是當年少數前往東歐學習攝影的台灣人,擅長以紀實攝影與帶有人文關懷的文字,關注被主流社會忽略或誤解的邊緣人。2017 年五月出版的文字攝影集《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見證了 2015 年張雍在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奧地利邊境與這一大批逃離家鄉、嚮往著能進入西歐重新建立家園之人群相遇的故事。而這本乘載了許多辛酸血淚、各種絕望盼望的巴爾幹人離鄉之書,卻將這位前往前線採集故事的說故事者引領回家鄉,讓這些人們與相距幾千公里外的台灣有了關係。
關於張雍在斯洛維尼亞邊境、難民區的境遇,他在《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一書中皆以文字或影像的方式描述得很詳細,我感興趣的倒不只是他在那地所經歷的,而更是他如何看待帶著相機進入現場的經驗,以及當現場的事件過去、拉開了些時空距離之後,他如何以不同的媒介,來理解這件事情。到底是什麼樣的驅力,促使著張雍一次又一次地走出溫暖的家,走進與他不同的人群之中?
因為,那些被滯留在邊境的難民們,正讓他聯想到多年前初來乍到的自己。當時為了申請學生簽證,就已經遭遇種種不舒服,現在即使生活在斯洛維尼亞多年,黃皮膚、黑頭髮的長相讓他註定被不同的眼光看待:「我深刻感同身受那移動的自由是完全不同的。對那些難民來說,移動的自由是困難的,取得人生存的基本物質——例如食物、水,也都是不自由的。我當下是以同為移民的角色、父親的角色、人的角色進到當地。我要講的是人的故事,不是難民的故事。」拍攝者的在場,捕捉、記錄下的影像,是一種在事件發生現場的證明,意謂著他在事件發生的當下便有意識的帶著相機,親臨現場。張雍自身移動的經驗,以及讓所有人的面目更加清晰的渴望,就是驅動他到現場的動機。
【人比照片重要,真實的相處勝過快門的捕捉】
張雍對於「人」的重視,早在他先前的作品中便展露無遺,對他來說,人永遠比照片重要;即使在工作、受訪時,他最在乎的並不是從觀景窗望出去的人,而是那個活生生就在面前的人。訪談的當下,有好幾次他都停下正在進行中的談話,轉過頭去關切著奶奶與女兒的需求,相較於鏡頭捕捉的瞬間,他更在乎每一段相處的過程,那些攝影照片凝結之瞬間以外的過程。
好幾個白天黑夜,張雍都跟著滯留邊境的難民們一起,等待著那不可知的未來。可困難的恐怕不是該如何進入現場,而是該如何從中出來。從難民聚集的南方邊界到張雍和家人一同居住的斯洛維尼亞首都盧比安納,開車車程頂多一個半小時,但這一個半小時、台北新竹不到的距離,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市中心的繁華與歡樂,難以想像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群人正餐風露宿、充滿恐懼地等待著不知何時才能安適的生活。
這巨大的反差,讓張雍有好長一段時間都難以從中脫離,但生活必須繼續,女兒們需要父親。因此,書寫,成為張雍重新整理自己、好獲得再一次進入現場之能量的方式,「透過書寫,讓我自己準備好可以再一次回到那瘋狂的現場。我都會跟我自己講,我知道什麼時候必須要離開,繞到旁邊、躲到沒有光的地方,然後把筆記本找出來,寫點東西,讓我可以繼續回去拍攝現場。我不是以文字工作的人,但是我喜歡寫。而這種再次描述的過程對於我心情的適應幫助很大。」
【既非補遺也非註解,文字與影像皆是獨立的存在】
初看《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這本文字攝影集,勢必會對佔去不少版面的文字描述感到驚訝,張雍的作品,並不單獨仰賴影像,而是兩者的比重相稱,甚或是文字在書中佔的份量遠多過影像。但有意思的是,這些文字並非是影像的補遺、註腳,更非圖說,與其搭配著影像觀看,它更適合獨立閱讀,這在整本書的圖文編排上可見其思量;它乃是攝影師離開現場、回到家中,甚至是拍攝的現場已恢復平靜之後,才緩緩搬動著文字方塊,召喚起回憶,一一敲擊著鍵盤而完成的。
「對我來說,照片是比較直觀的,我跟它的關係是很直覺、很緊密的,當下是什麼樣貌就是什麼樣貌,但文字不一樣,文字很容易進到修辭、選字裡頭,但影像是沒得選的,影像是種反應,兩種是不太一樣的思考。在拍攝現場是蒐集跟反應,如果要捕捉畫面,就勢必得在現場。」文字書寫與影像,雖然同時存在於張雍的作品之中,但卻是不同階段、在不同狀態下的產物。
「影像,在事件完結後便結束產生了,想拍這些題材、畫面,得到其他國家去。但文字卻延續了很長的時間,拍攝結束之後,我花了至少一年的時間書寫。書寫的時候,正好經歷歐洲的夏天,那是歐洲人度假的季節,我們住在市中心,外面到處都是演唱會、狂歡派對,人們完全忘記在邊境的事件才剛發生,在市區裡的人與邊境的難民,完全是兩個世界,好像我是這座城市中唯一對這個故事還耿耿於懷的人。」結束在難民區現場的拍攝後,這一年多重新整理、書寫的過程,對張雍來說像種「治療」,是最便宜的心理醫生,不用花錢,就把那些經驗與感覺寫出來。
「我後來找到一種工作的方式,晚上八九點就睡覺,一方面配合孩子的作息,然後凌晨兩三點起床開始寫作,外頭都很安靜,夜晚酒吧裡的人也都回家去了,我會從三點寫到六、七點。有意思的是,這時間跟我在邊境拍攝時的作息一樣,我都是趁凌晨兩三點的時候混進難民區;拍攝時是這個時間,寫作時也是這樣的時間。大概整個社區只有我跟另一個人醒著,那就是城市的清潔隊,他們都在半夜收著前一晚人們狂歡後留下的垃圾,某種程度我好像也是清道夫,我透過文字和影像,一一撿拾著人們迫不及待要丟棄的『垃圾』,他們收的是具體的空酒瓶,我收的則是當時的記憶。」
【持續當一個記憶的拾荒者,收藏時光的人】
採訪當天,張雍帶了許多他年輕時的個人物件,那些很可能在一次大掃除中就被視為無而丟棄的物件,卻被他仔細地保存了下來——高中時的書包、裝了一鐵盒的照片與不同階段的證件、當兵時寫的莒光日記,裡頭整齊的字跡寫了滿滿一頁又一頁,不時還貼有年輕張雍的生活照片穿插其中,像是生怕文字的記載不夠精彩、人物的細節與狀態遺落在文字的間隙間,抑或是單純地希望這些人、這些時光,能夠伴隨著由文字寫下的回憶,永遠留存。
這些私人收藏,在在透露出張雍是個念舊的人,是個希望能留住一切在時光之流中注定會被沖刷的記憶拾荒者。那一幀幀影像,代表的不只是按下快門的瞬間,它乘載了那許多家庭與個人在每一次短暫停留、眼神交會之間所傳講的生命經驗和故事;而《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正是張雍再一次地以他的方式對抗著某種集體與個人的遺忘,溫柔而堅定地傳講著他在月球背面所經歷的那場瘋狂的偶遇。
撰稿:謝以萱
攝影:潘怡帆 Crystal Pan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8932
收集癖心理 在 18岁以后懂点心理学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八卦
就是在那一年,王林开始“收集”女性的内衣,每次“收集”的时候,他都伴有强烈的性兴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会把“收集”的内衣拿出来反复地抚摸和 ...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