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聽寫水晶姊都滿頭問號
到底是ㄈ還是ㄏ
ㄌ還是ㄖ
ㄓ還是ㄗ
ㄔ還是ㄘ
ㄣ還是ㄥ
ㄢ還是ㄤ
大人自己都很容易搞混了
更何況是初學注音的孩子
針對現階段的混淆設計的教具
大家試試看吧!
🔺搭配圖釘使用, 安全考量遊戲全程請家長ㄧ定要在旁邊陪伴🔺
#教具編號045
#注音二拼對照表
#易混淆的注音符號練習(二拼) - 超級奶爸WCC原創教具
(參考教育部國語小字典製作)
教具操作介紹 ➡ http://t.cn/EwALmSn
©僅限個人使用, 版權屬超級奶爸WCC所有, 勿轉載或複製, 若需分享須貼本文連結©
索取辦法:
1⃣分享本文
2⃣本貼文下方留言分享讓孩子最頭痛的注音符號是哪個?
3⃣奶爸會陸續私訊給大家
為方便大家更快索取教具, 請加入奶爸LINE
✅超級奶爸WCC LINE ✅
http://line.me/ti/p/%40try7836o
#注音 #ㄅㄆㄇ #拼音 #二拼
******************************
🏠俄羅斯小小建築師專用積木(4歲以上) ➡ https://goo.gl/jRWxXJ
🇹🇼注音拼板37PCS ➡ http://t.cn/R3eWQHT
🍉蒙特梭利西瓜數數拼圖(2歲以上) ➡ https://goo.gl/MbLznj
🌈華德福彩虹彎板 (1歲以上)➡ https://goo.gl/cKQdQJ
🔺蒙特梭利三角攀爬架 (9M以上) ➡ http://t.cn/RDuWfeu
攀爬注音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八卦
【防疫神隊友 #康軒學習雜誌】
昨天還滿心期待著 #好亮在家防疫 能做什麼,不到一天就覺得時間也過太慢了吧😆
📌今天早上我們跑「蛋」的主題!
康軒學習雜誌五月號(冰箱只剩一顆蛋),Kidsread小百科(雞蛋),二種雞蛋拼圖板,毛線球小雞,食物製備水煮蛋。
工作之間穿插攀爬架至少四面都要爬一次~讓孩子不會長時間待在椅子上,有發洩身體的機會!
#靜不下來是動的不夠
💡你們上午做了什麼呢?
在家自學書桌是一定要的,Mesasilla 加開到今天下午三點,錯過的..只好等月底的iloom囉😆
【閱讀啟蒙】
🔸大V讀康軒心得:https://bigv.com.tw/knsh/
🌱蒙芽方案 https://reurl.cc/4yr5lL
康軒學習雜誌 x 蒙芽 是全年常態開團🔊
蒙芽現在是康軒經銷商,可以拿到當期最優惠的方案喔!也因為這樣~以後不會有一年一次的大V團康軒。
🔸年初跟團的夥伴今年跟大V續訂我會再加贈好禮喔❤
現在如果你想要購入康軒,隨時都能跟蒙芽訂購喔(到期前五個月可續約)一樣會有分切音檔跟延伸應用,歡迎灌溉蒙芽!
🌱蒙芽方案 https://reurl.cc/4yr5lL
康軒是台灣數一數二的知名的老牌子文教集團,因此在內容上是很讓人放心的,以每個單元規劃主題式深入報導,用小小孩子能理解的語言或是角色伴演活潑有趣的故事性主題,並且配合台灣當地的風土民情與時事,將生活中的知識深入腦海。
推薦搭配KidsRead將康軒變成點讀書,透過高規格錄製的音檔,就像在看舞台劇般牽動孩子的心,省去我自錄的麻煩~
📌kidsread點讀筆過不久就會開團囉,想加入好正向又認真的 #救救媽咪破喉嚨 請鎖定粉專!
自製點讀到哪都能邊看邊聽,是我家外出必備伙伴!你說,目前還有哪一家的雜誌能超越的(搖肩膀)
我這次還特別研究了一下進階版開箱,國小學童非常適合參加進階版。
康軒雜誌配合學校課內課程做更有趣的設計,等於是從輕鬆的閱讀中,就幫孩子複習完功課,讓孩子從閱讀到理解的扎實訓練中,幫助他學會深度思考。
🔸康軒學習雜誌🔸
1⃣️六歲前-學前版:https://bigv.com.tw/knsh/
2⃣️六歲後-初階版(小學後): https://bigv.com.tw/knsh2/
3⃣️中高年級:3月4月學前版初階版進階版開箱(小學中高年級):https://bit.ly/3tgF4al
📌康軒熱門QA: ️
1⃣康軒適合多大的孩子?我提倡閱讀不限年紀,越早廣泛的攝取書籍才能養成「不挑食」的閱讀習慣。
不同年紀有不同的帶法,最重要的是家長的心態有準備好跟孩子一起學習嗎?能不能接受孩子正在澆水尚未萌芽?
2⃣國小以上的孩子適合康軒嗎?
康軒學習雜誌有分齡,適合各階段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國小但未接觸過康軒,強烈建議跟上我們的腳步。
初階版以上的內容,符合現今108課綱,並且有螺旋式的教學,可以幫助孩子做課內課外的知識補充。
尤其現在課程強調核心素養,也就是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康軒雜誌主題涵蓋社會議題、藝術人文、自然科學、新聞時事可以紮實培養孩子「閱讀生活,理解世界」的重要能力。
3⃣訂一年好還是兩年?
有預備好心態的家長,我覺得訂兩年很不錯,可以搜集完整個注音單元(每一個月兩個注音符號)若你對自己沒那麼把握,一年試水溫也很棒喔~
#不用最貴訂了喜歡明年再續約
4⃣康軒點讀版跟大V版點讀差異?
官方點讀是「單元音檔」點一下會唸整個單元(4-10頁不等)
對於低幼耐心尚未培養出來的孩子略長,很容易聽不完全部就跑走了。
再來像亮亮常對於單元中間某幾頁特別有興趣,若只有單元音檔要等很久才能唸到有興趣的部分,孩子早不知跑哪去了。
透過分頁點讀孩子能在每一頁有興趣的部分逗留,想聽幾次都可以,滿足孩子喜歡一再重複的渴望,自然而然的印在大腦。
以上,奉上這個月的康軒x蒙芽方案給大家參考囉!
#好亮育兒日誌
攀爬注音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Bayes ◎#游悅聲
一個不存在的名字
無法用注音蒸餾出的富麗音階
難以用漢字撿拾起古道上的悠揚聲樂
那是戶政事務所的電腦不能表格化的音調
彷彿清晨樹梢間,渺渺迷霧凝匯而滿溢出的一滴歌謠
有別於宗法制度所遵循的姓氏藩籬
她像朵初生綻放如虹絢爛的蝴蝶
自由撲朔於草根織染的指腹與舌尖
破曉吐露著呢喃繚繞攀爬上石徑
冬季散去便譜出萬年山谷祖先傳唱至今的旋律
幼時的我
不明白「你們」與「我們」名字之間的差異
曾以為,每個人懷裡都有一座嬉戲在水霧雲海中的島嶼
抑或撥弄過根根琴弦上那隨風搖曳的山脊
yaba’[1]搭蓋著焗烤過父愛的古樸木屋
初春陽光拍落kayal[2]懷中發黃的晨霧
赤足幻化為芭蕾舞者的指尖
踩破舞步探索著草地上繽紛恣意的野莓
我以為這是所有孩童們都曾偷偷藏在帷幕紗幔裡
一壺浸泡過果實汁液的晚霞
一叢擰乾後鋪曬在庭院裡的夢鄉
長大成人
稜線上的雨季,凝固作離家時床底難以打掃的一隅
緊抱懷裡新生的幼嬰
我被機場繁忙的最後登機廣播,推攘著
踉蹌踏入三十而立
幼時的酣紅,青春的懵憧
向歸巢前的晚霞借來的紙筆
最後都奉獻凋零於腳底的涔雲
摘下父母虔誠親吻過的那瓣lalu’[3]
埋植在窗檯盆栽裡,用故土堆砌而成的霧
不敢將她黥在身份證明文件
也不敢捻苧麻編織進求職履歷封面
只能將其拆解排列成一行由三個字組成的工蟻
用yutas[4]在鄉公所門前彎腰拾零起的漢姓
沈浮於柏油覆蓋後難以生根的井
所以,貪睡在水泥五金建構的巢穴中
所以穿梭在車流而非冰澈溪流裡的
我們的孩子
前人於生命源頭所託付的壯麗景色
被現實篩成一個,不便存在的名字
匍匐在工整的稿紙上頭
一行行仰首接受城市機器流水線般的孵育
而這池繁華熱鬧擁擠至頂的孤寂
終究使我們漸漸失去承擔名字的勇氣
cyux inu' qu ngasal su’[5]?你家在哪裡?
從凌亂的書堆底拉扯出一把故鄉如煙的回音
用思念微波加熱成萬物爭先攀寄的肥泥
在五百零一英里外,四十三層樓高的異地
伏於桌前盡可能溫柔地植下一粒
渺小,且青澀的你
ima' lalu' su’[6]?你叫什麼名?
我將鬱鬱蔥蔥的家鄉發酵至一宿夜曲
如同敬愛的父親,以及父親的父親
仍舊選擇虔誠地俯在故鄉床前
用輕吻賦予我們孩子,一個
不存在的名字
當午夜霓虹被黎明一飲而盡
在漫漫黃昏蹣跚抵港之際
盼能經由山間潺潺溪徑的傳閱
藉著成林古木梢siliq[7]關關朗讀的
微薄之力
我將你的名字,填入筆芯
盛起一壺稚嫩的詩歌提筆寫信
輕聲啜飲著韻腳,趁夜請晚風郵寄
收件地址是:
記憶中護貝著蒼茫暮色的山林
那座如母親般,在雲裡霧裡等待著我回家的復興
[1] yaba’: 泰雅語, 爸爸。
[2] kayal : 泰雅語, 天空。
[3] lalu’: 泰雅語, 名字。
[4] yutas : 泰雅語, 祖父。
[5] cyux inu' qu ngasal su’ : 泰雅語, 你的家在哪裡?
[6] ima' lalu' su’ : 泰雅語, 你叫什麼名字?
[7] siliq : 泰雅語, 繡眼畫眉鳥。泰雅族占卜鳥。
--
◎作者簡介
游悅聲,1988 年出生於臺北市,桃園復興鄉泰雅族山地原住民,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目前旅居香港。
--
◎ ㄩㄐ ( IG @yuji.mur)賞析
歷史課時,我們大概都聽過這個說法: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四千年前的阿美族人乘著自製的竹筏帆船,順著風往南擴散至菲律賓、馬來群島,乃至復活節島、馬達加斯加和紐西蘭。這個「台灣原鄉論」的假說,隱含著一種反向的鄉愁,彷彿在地圖上,將台灣標示為四億南島語族的故鄉,就能填補台灣在國際上的缺席。
亦即,台灣是南島語族之北。隱藏在語言、考古與人類學背後,仍是台灣人的南方想像。是政治上屢受打壓,故而自行貼上的身份符碼。是渴望加入一個更大的「什麼」,躍入這個「什麼」裡的最頂端、最原初、最根本。
然而即令不談「語族」的定義並非民族、血緣,更非文化;台灣人真的關心「南島語」嗎?
本詩的最開頭迅速點出困境:「無法用注音蒸餾出的富麗音階 / 難以用漢字撿拾起古道上的悠揚聲樂 / 那是戶政事務所的電腦不能表格化的音調」。原住民語的名字,無法用注音或漢字完整標示,有時,甚至塞不進戶政事務所的表格裡——目前戶政系統的姓名欄,最多只能塞 15 個中文字,或 27 個羅馬拼音字。
名字,與人最直接相關的身份認同,原住民卻在其中,感受與社會體制的格格不入。
這不僅僅是資料庫系統的僵固、設計的瑕疵。問題在於:系統起初,就是為了漢人姓名所設計的。事實上,整個社會系統,都是為了漢人設計的。「不敢將她黥在身份證明文件 / 也不敢捻苧麻編織進求職履歷封面 / 只能將其拆解排列成一行由三個字組成的工蟻」——原住民的名字,不僅僅塞不進戶政系統,更塞不進身處的社會與人際關係。
比如,日常招呼常見「請問貴姓」;但原住民的名字,並沒有「姓氏」的概念。(「有別於宗法制度所遵循的姓氏藩籬」)
比如,國民黨接收台灣之初,若原住民沒有漢人姓名,甚至會由戶政人員隨機取名。(「用yutas 在鄉公所門前彎 / 拾零起的漢姓 / 沈浮於柏油覆蓋後難以生根的井」)
即使履歷封面並沒有字數限制,放上自己的名字,仍然需要「承擔名字的勇氣」⋯⋯
這些不存在的名字,卻被焦慮地挪用,成為國家認同的符號。但若我們不曾重視原住民的身份認同,又如何能以此建構自己的身份認同?
也曾以台灣原鄉論為傲的我,深深發現自己的矛盾。
--
美術設計:幸秀
#原住民 #名字 #身份認同 #族語 #國家認同 #南島語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