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3.0:台灣國運與高雄的機會】
昨天,蔡英文總統與蘇貞昌院長來到高雄,宣布「#亞洲新灣區5GAIoT創新園區」正式啟動。這則新聞或許因為其他社會議題掩蓋、或許相關內容早已釋出,並未有太多人關心。但我們認為,亞洲新灣區到整個港區的轉型,會是高雄未來發展最重要的關鍵,也將和台灣的國家發展密不可分。
從20世紀初期到80年代,高雄都肩負著台灣發展的引擎(兼排氣管)這樣的作用,而台北就像是駕駛座與客艙,吹著冷氣,坐在南部頭上開心的前進。
1930-40年代,由於日本殖民政府南進政策需要和太平洋戰爭爆發,農業台灣逐漸被賦予更多角色,而高雄變成為台灣第一個「重工業化」的港都,從煉油廠、金屬工業、化學工業的基礎,乃至城市基礎建設藍圖,都在此時奠定。戰後,中國殖民政府佔領台灣,高雄成為陸海空三軍+軍需工業重鎮,接著從發展輕工業進口替代,到重工業自主化,高雄都是領頭的城市。
然而,在台灣進入知識經濟轉型,計畫性發展電子代工、半導體工業之際,高雄卻因知識資本的落後而被遺忘,也造成台灣南北差距加速擴大。而高雄的重工業受後進國家競爭,發展日益受限,而隨著政治解嚴,同時進入經濟自由化時代,大量經營不善的國營企業進行清算,去工業化加劇,也釋出大量閒置港區土地。
「亞洲新灣區」一帶,就形成在高雄的「後工業化30年」期間,前後有三次主要的發展計畫,對應於港口設施的「外海化」,核心港口地帶的發展,則象徵了高雄進行「產業升級」的嘗試,但卻因為許多原因,並未完全成功,以下我們來分析:
❶ 多功能經貿園區 (1995~1999)
背景:1995年政院提出「#亞太營運中心」,規劃空運、媒體、製造、海運、電信、金融六大機能,並於1996年指定高雄進行都市更新。
目標:以港口機能發展海運轉運中心,並將金融、電信等三級產業機能,以及觀光休憩機能引入周邊市區。
成就:1999年完成「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特定區計畫」,劃分街廓與土地分區。
缺失:
1.「亞太營運中心」目標設定失敗,缺乏產業動能。
2. 承上,因上述失敗而規劃的特倉區產業發展方向亦無以為繼。
3.土地掌握於國營企業與部分黨國裙帶企業上,開發能力與意願皆薄弱,甚至拖延遷廠,無法配合1997年分階段開發協議。
4.吳敦義市府動作緩慢,亦無明確招商計畫。後續謝市府能力所及僅能完成軟體園區、夢時代等個案。
5.缺乏重大建設帶動,基礎建設亦尚未完備。
❷ 亞洲新灣區(2011)
背景:扁政府時期開始在港區引入重大建設,但馬政府時期推動遭遇許多杯葛及困難。
目標:由地方政府包裝,結合重大建設與交通路網,搭配海洋城市意象行銷。
成就:完成展覽館、總圖、海音、旅運中心、輕軌等計畫,並成功推廣「亞洲新灣區」知名度。
缺失:
1. 政府投入200億以上建設,但吸引民間投資相對有限。
2. 創造之投資與工作機會集中於零售、觀光業,雖有高軟、中鋼之發展,但帶入的高薪工作機會仍有限。
3. 地主普遍仍缺乏開發能力,指標開發案招商則多次流標。
❸ 亞洲新灣區5G AIoT創新園區(2020)
背景:新灣區基礎建設完成,中美貿易與科技戰,台商回流與台灣科技戰略地位提升
目標:擴大引進智慧產業,結合大南方計畫加速發展
機會:隨著半導體產業鍊成「護國群山」,在美中關鍵科技競爭中,台灣地位日益重要,5G/AIOT正是從規格到應用都劇烈交鋒的一塊。目前市府與中央目標空前的一致,也能獲得政院協助,將是吸引產業投資的利基。
挑戰:高雄的問題不在水電土地,而在人才、資金與生態系。新灣區甚至高雄市區,仍然缺乏足夠的 #高教研發機構,提供足夠的人才循環動力,這點仍是我們較為擔憂的。也希望既然中央全力支持,除了讓人才回流,讓大廠投資,也要讓高雄在地的知識經濟上游,具備持續創新的能力!
(圖:高雄市政府)
擴大知名度英文 在 奶爸律師 陳又新 Facebook 八卦
第三勢力的裂解、背刺、八卦,讓人看得眼花繚亂,2019年8月註定要在台灣第三勢力發展歷史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亂局,其實可以大致歸納成:
1. 柯文哲的台灣民眾黨,以所謂白色力量為主,結盟對象則為淺藍,如郭台銘(經濟藍)、王金平(本土藍)。
2. 與此同時,時代力量分裂成三股力量,一派要往民進黨靠攏;一派希望在總統選舉支持民進黨的前提下,擴大立委選區的版圖,維持時代力量的獨立性;一派則在考慮與台民黨合作的可能性。
3. 社民黨、綠黨及基進黨,則在總統選舉上或多或少地表態支持民進黨,並已獲得民進黨在部分立委選區的禮讓(禮讓不代表支持,我後面會説明)。
話説回來,第三勢力解構為有藍有綠、有不藍不綠,跟以往側翼小黨瓦解後回歸藍綠比起來,確實稱得上是一場大亂局,但第三勢力會分裂成今天這個樣貌,我著實一點也不意外,一點也不。
因為參選議員的經驗,讓我在觀察第三勢力的演變時,不免會注意到一個很少有人談到的因素【選票上是哪些人在投第三勢力】,從這個角度觀察的話,大概就可以推衍出一個跟現在局面很接近的結論:「不藍不綠的票不足以撐起獨立的第三勢力政黨,既有的第三勢力政黨或個別政治人物多數往淺綠與正綠發展,台民黨則鎖定長期被其他第三勢力政黨忽略的淺藍。」
怎麼走到這個局面的?我想可以從孕育出第三勢力的洪仲丘案、太陽花運動開始談起。
【洪仲丘案、太陽花運動:議題超越藍綠】
我認為洪仲丘案及太陽花運動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民眾開始依照議題來選擇自己要支持的政治人物,而非藍綠、統獨。
洪仲丘和太陽花所涉及的,不論是軍中人權、反黑箱、反服貿等議題,不能說只有綠營的人才會支持這些論點,藍營的人也有可能支持這樣的議題,因此才說洪仲丘跟太陽花最大的意義是激起民眾跳脫藍綠,以議題來決定我要不要支持某個政治人物,好比説:不論某立委是藍還是綠,只要他支持軍中人權,就能得到我手中的一票。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捩點,因為這樣的態勢,使得很多人開始期待,台灣一直以來被藍綠綁架的價值觀,總算可以解脫,有了所謂的第三勢力可以選擇。
以我自己為例,我就是這樣被激起來的,我當了十年的律師都不碰政治,就是覺得台灣陷在藍綠對抗中,政治毫無意義,但洪仲丘和太陽花讓我相信台灣有不分藍綠都支持相同議題的可能性,因此我才投身政治。
當然,由於運動發生當時的執政黨是國民黨,反對藍營執政黨推行的政策,看起來似乎就會比較偏向支持綠營,但精準一點的説詞,與其說是偏綠,不如説是【反中】。
反中這個説法也很容易讓外界將整場運動的支持者貼上偏綠的標籤,但事實是,藍營中堅持中華民國派的人,他一樣反中、反共,但【第三勢力中有藍營支持者】這件事情一直被忽略,忽略有傳統藍營的人會支持洪仲丘案、太陽花運動,所以才對第三勢力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感到意外。
【2014的台北市長選舉:第三勢力的最大集結】
無論當時人民有沒有意識到「第三勢力包含藍綠」,從2014年台北市長選票來看,柯文哲顯然成功將淺藍、中立與淺綠等積蓄許久而爆發的第三勢力選票整合在自己身上,這批力量超越藍綠,全力支持當時最有共識的議題「柯文哲」,這批力量甚至大到民進黨也只能跟著支持「柯文哲」。
但大家或多或少還是忽略了柯文哲選票中,同時兼具「第三勢力」身分的淺藍支持者,這個柯文哲自己曾提到好幾次的族群,柯文哲能夠以85萬多票大勝連勝文,就是因為有至少十幾萬的淺藍轉向,而這些淺藍,依照柯文哲的說法就是知識藍、經濟藍及本土藍,幾乎與今天的台民黨高度重疊。
柯文哲在2014年的85萬多得票是目前第三勢力選票組成中最多元化的一次,恰恰證明所謂的第三勢力,一直都包含一股不容小覷的淺藍票,舉些簡單的淺藍例子:人渣文本的周偉航,藍營出身,現在在時代力量;或者同婚議題中常有人提到的藍甲。
【2016立委選戰】
2014年的台北市長選戰,第三勢力的選票實力讓民進黨只能拿香跟拜,可惜的是,由於後續一連串的錯估形勢,2014年大概就是第三勢力的最高點了。
2016年的立委選戰是一選區只選出一席立委的模式,第三勢力的立委候選人可能有票,但正如2014年的柯文哲,在各個選區裡如果第三勢力立委候選人沒有結合民進黨的支持,是否能贏過藍營立委候選人,顯然有待商榷。
因此,第三勢力第一次因為與民進黨間距離的遠近而有了【路線差異】,公民組合拆分成時代力量與社民黨的根源就在這裡。
#綠社盟
社民黨那時非常明確的跟藍綠保持距離,甚至有一次當時的社民黨召集人范雲跟蔡英文總統候選人一起在活動上做便當,就被當時結盟為綠社盟的綠黨罵了老半天,正是因為綠社盟的路線是非常清楚的不藍不綠、非藍非綠,雖然民進黨在當時的選區上禮讓綠社盟(某程度上來說,在那些選區民進黨派人選也選不上,不如讓給綠社盟做順水人情,這也談不上有多禮讓),但並沒有全力動員民進黨資源去支持綠社盟(因此我才說禮讓不等於支持),選舉結果是全軍覆沒。
#時代力量
當時的時代力量則是非常明確地跟民進黨站在一起,各選區都得到民進黨的全力支援,包括地方組織、人際網絡等等,所以選票非常完整的移轉到時代力量的立委候選人身上。
其實這就是第三勢力第一次的分裂,差別在與要不要靠民進黨那麼近,無可否認,靠近的大獲全勝,劃清界線的全軍覆沒。
【2018議員選戰】
時間來到2018年選戰,第三勢力呈現時力獨強的局面,但從過往的歷史來看,成為小藍小綠,下場大都落的過眼雲煙,新黨、親民黨、台聯黨就是血淋淋的例子,有了正牌貨,誰還要冒牌貨?因此,時力開始出現要走自己的路的聲音。
當時時力內部不是沒有路線上的衝突,最明顯的例子是台北市林昶佐與其麾下議員候選人多數挺柯不挺民進黨姚文智,其他人則多數與民進黨走比較較近(是的,與此時相比根本是180度的華麗大轉身)。但這次內部的衝突並不大,因為2018年的議員選舉是一選區內選多席次,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選票未必重疊,也沒有誰非靠誰不可的問題,所以,貼不貼民進黨,對選舉影響不大,也就不會因為這個路線爭議導致過大的衝突。
但2018年的選舉,第三勢力已經顯現出根基不穩的現象,時代力量殲滅其他第三勢力政黨的戰略也沒有讓時力成功獨占第三勢力票源的地位。
第三勢力政黨裡,除了有在地經營的縣市開出好成績,例如綠黨的桃園、時力的桃竹苗、基進的南高外,前二次選舉的空氣票已經欲振乏力了。以社民黨來説,除了2016就參選立委的阿苗,其他較無地方經營的候選人甚至只拿一千多票;時力在台北市雖然上了三席,但看票就知道,除了有簡余晏力挺的林亮君以外,其他人無論知名度高低、勤跑或少跑,都是拿4~5%的票,幾乎可以説是仰賴政黨知名度當選,在地方上很難説有什麼根基。
以我一個在當時跟時力處於競爭關係的角度觀察,我認為時力當時的戰略是要殲滅其他第三勢力小黨,成為第三勢力唯一代言人,所以時代力量在大部分有其他第三勢力小黨參選的選區,都一一派人參選,不論上或不上,總之不能讓別人上。
這對根基在南部的基進黨應該非常有感,每一個地方經營多年,最後卻全軍覆沒,桃竹苗的綠黨感受也不弱,在地深耕多年,最後也幾乎全軍覆沒,北市除了阿苗以外社民黨也全軍覆沒,這樣的結果就是來自時代力量想獨佔第三勢力的戰略。
從結果來看,殲滅別人之後,票並沒有如時代力量所期待地流歸時代力量。
綠黨在王浩宇做為召集人的情況下,把堅持不碰藍綠的綠黨洗完一輪,成為現在走小綠路線的綠黨。基進在南部根基深厚,雖然2018沒有斬獲,但民進黨也主動遞出橄欖枝。社民黨目前雖然還是堅守著不藍不綠的路線,但在與民進黨的關係上,倒也比前幾次選舉要來得有彈性。
時代力量選擇殲滅他人的路線,確實把其他第三勢力小黨往淺綠或正綠逼過去,但,時力獨占了「不藍不綠」嗎?沒有,最有代表性的人還是柯P。就算時力真的成為「不藍不綠」的代言人,那些票夠選贏2020的立委嗎?
【2020立委選戰】
答案很明顯,【光靠不藍不綠的票選不上立委】。那麼時力的路線之爭必然會發展出以下三種模式:
1. 如同2016年靠著跟民進黨合作而選贏區域立委,2020還是得跟民進黨合作!
2. 時代力量如果堅持要走自己的路,逐步發展「不藍不綠」的第三勢力,跟民進黨的關係就會是:有一定的默契,但得不到民進黨的支持。不過,如此一來時力可能會遭遇2016年的綠社盟的結果,時代力量有種當2016的綠社盟嗎?
3. 拿下不藍不綠的票,並往淺藍發展,跟台民黨的合作不無可能。這是在維持時力與民進黨距離的前提下,又不至於淪為2016綠社盟敗選結果的最佳解,但在第三勢力政黨向來忽略淺藍選票的狀況下,大家能接受時力支持者偏藍嗎?
曾經承接過第三勢力最多元選票的柯文哲,為什麼在組黨後還可以有如此高的支持度?因為柯文哲一直都記著那個被大家忽略的淺藍票,第三勢力無論是時代力量、社民黨、基進黨、綠黨,沒有人去吸納過這批人,現在柯文哲就全部收編。但時力靠得過去嗎?我很懷疑。
【問題在根基不穩,解方在長期經營】
説到底就是「不藍不綠」的票不夠,第三勢力向來以打空戰為主,少有人在經營地方,立委做了四年,到了選舉還是要靠大黨的在地組織,沒有自己的兵馬、沒有自己的地盤。需要票的第三勢力候選人,當然就會更積極地跟民進黨甚至台民黨合作。
想走出第三勢力自己的路,遲早要脫離大黨的羽翼,可以跟大黨合作,但不能靠大黨養。關鍵還是在長期的地方經營,無論是綠黨的桃園、時力的桃竹苗、基進的南高,有地方的基礎,才是第三勢力可以維持初衷的靠山。不過這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更需要許多人的投入,現階段第三勢力的土壤恐怕還不夠肥沃,但我還是期望著台灣最終能發展出以左右政策為差異,但在國家認同上都以台灣主權為依歸的政黨政治,我也為此繼續在地方上努力著。
擴大知名度英文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你聽過火腿族與香腸族嗎?
英文 Ham Radio 指正式通過考試而領有執照的業餘無線電人員,中文將之翻譯為「火腿族」,於是,那些沒有取得執照卻使用無線電通訊的人就被稱作「香腸族」,意指他們只是長得很像火腿的香腸,但並非有執照的火腿。
#今日大事
「無線電計程車 多數無照上路北市廿三家無線電叫車業者,除了少數幾家擁有執照外,大部分都是非法營業」(新聞詳文請往下看)👀
1.法律不親民(過嚴),導致無照業者爆多
2.政策跟不上現實環境
3.供過於求,同業惡性競爭,利用無線電竊聽友台動態,搶接客人
#總結
#這樣的競爭環境下
#說不定運將們習得竊聽技能後都轉行當特務了呢🤣
最後想問...
『香腸族』到底是什麼啊?!
【記者胡寶璉╱特稿】
三年前,政府首度開放計程車申請無線電台,由於頻道少,凝申請的業者趨之若鶩,婦女和晚歸者更視無線電計程車為「安全」、「保障」的化身,但到今天,北市共有廿三家無線電計程車,但乘坐的市場卻未見擴大,而除了少數幾家擁有營業執照外,多數為無照營業,計程車司機加入無線電台的意願也逐漸消褪中,無線電計程車更衍生出動輒集結滋事、車上裝置強波干擾、利用暗號運送毒品等不法情形,在在為無線電計程車的前途蒙上陰影。
計程車上裝設無線電,主要是改善經營環境,減少路上攬客巡迴次數,避免能源浪費,無線電計程車也是警方治安的幫手,而乘客在車上,還可透過無線電台,代為與家人或公司聯絡,極為方便。
七十八年第一階段共有四家正式拿到營業執照,實施之初,生意確實不錯,也獲得各界好評,行政院長郝柏村並指示擴大開放頻道'辦理計程車全面加裝無線電,以整合計程車,使計程車組織化,駕駛人專業化,提升國際形象。
據了解,第二階段在去年開放申請後,共有十九家獲准籌設,根據規定,業者在獲准籌設後,兩周內先向電信監理機關領取架設許可證,六個月內,應兀成基地台和募集足夠數量(三百個車台)的車台,要求相關單位查驗,查驗合格才發給執照,正式營業,但目前已過籌設期限,大多數業者仍沒有通過查驗,而「無照」上路。
業者表示,申請勘驗的項目中,最困難處為須符合土地分區使用管制規則,設在商業區的規定,由於不少計程車行都是在位於住宅區的現行營業場所架設電台,已耗資千萬元,難以遷徙,並認為法令過嚴。不只設置地點不合標準,市場需求也有高估現象,一位業者透露,台北市目前每天晚上總共約三千通叫車電話,每個司機分不到一、二通,因此,司機加裝無線電的熱情正「退燒」中。
業者表示,不少計程車司機不是退出電台,就是投效知名度較高的電台,造成許多家計程車無線電台只有一兩百個車台,普遍有招不足車台數(計程車司機)的困擾。但電台每月開銷數十萬元,主要靠司機繳交一千五百元至一千八百元的服務費,在計程車日減,收入也減少的情況下,部分業者面臨營運危機。
一般而言,無線電計程車目前在深夜和下雨天時生意較好,且逐漸走向和公司行號、報社或KTV等營業場所,以簽約記帳方式合作,當然,也有些機伶的計程車司機自印名片,載明司機姓名、編號,除替電台「拉客」外,還為自己建立永久性顧客基礎。
經營無線電計程車苦惱也頗多,像有時電台會受到「香腸族」干擾,而部分不肖司機擅自加大輸出功率,竊聽友台動態,搶接客人,或惡意作祟,影響基地台作業,都令業者無奈。
計程車無線電台管理條文不周延,管理單位則包括監理處、警總電監處、工務局、電信管理局,多頭馬車的結果,權責不明,北市就曾陸續發生無線電計程車集結包圍警局、群毆、運送毒品等不法倩事,卻沒有一個單位出面取締或處罰。
無線電計程車為一新興行業,政府似應有計畫的輔導計程車司機加入,保障合法業者和品質,同時,有關單位分權負責,加強路邊攔檢,業者則應自律和嚴格管理車台(計程車司機),過濾不當「傳訊」,遇有狀況,直接報警處理,而非代司機「呼朋引件」,則無線電計程車才可望真正受到乘客的喜愛。
【1992-04-24/聯合報/16版/都會掃描】
擴大知名度英文 在 [單字] 提升知名度怎麼說呢? - 看板Eng-Clas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我想用英文說
這個活動可以提升某產品、公司的知名度
請問要怎麼說呢?
很感謝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35.13.216.18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