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語錄.玻璃藝術》
* 為每個晴朗的日子,甜美的瞬間,我們都要向命運交付眼淚與哀愁。—-萊蒙托夫《萊蒙托夫抒情詩全集》
* 讓我們坐看幽暗的海水,在平庸和瑣碎泛濫的生命裡,像岩石一樣生活。—-德里克·沃爾科特《走向終點》
* 命運之神沒有憐憫之心, 上帝的長夜沒有盡期。 人的肉體只是時光,不停流逝的時光。 人只不過是每一個,孤獨的瞬息。
——博爾赫斯
* 我們得去相信。我們時常接受失望,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重整旗鼓。—-加布瑞埃拉·澤文《島上書店》
* 讓我們像大自然那樣從容不迫地度過每一天,不讓任何一片落在鐵軌上的堅果殼或蚊子翅膀把我們拋出軌道。讓我們黎明即起,迅速吃頓早餐,平心靜氣,毫不心煩;任客人來來去去,任鐘鳴孩子哭,下決心過好這一天。—-梭羅
* 為了避免對人性的失望,我們必須首先放棄對人性的幻想。—-馬斯洛
* 如果把童年再放映一遍,我們一定會先開懷大笑,然後放聲痛哭,最後掛著淚,微笑著睡去。——宮崎駿《龍貓》
* 世界很小,請帶著你的夢想一起奔跑;世界很大,請帶著你的堅持一起抵抗。—-摩西奶奶《人生隨時可以重來》
*當法國總理貝當、也是昔日長官和希特勒簽訂和平協議時,戴高樂此時站在人生的重要關口,他究竟應該支持以前的長官貝當維琪政府呢?還是為他摯愛的法國全力奮鬥呢?戴高樂後來回顧他一生,那一次是他一生最痛苦的抉擇之一,他曾說:「我生命的一部分似乎在這一刻死掉了!這部分就是我長久以來信守的整體法國、不可分割的法國陸軍,還有我對領袖的忠誠。」
然而,命運對他的呼喚,從小就十分清晰而響亮,一個沒有榮譽感的法國,就不是法國。歷史要他為法國做出高貴的貢獻,只許戰鬥,絕不許投降。
他拒絕維琪政府要求他做的事情。
搭上一架小飛機,他前往英國倫敦。
這個抉擇的意義是什麼?他從此在倫敦成立流亡政府,因為不承認維琪政府的投降主義,成為衆矢之的。
不久之後,如戴高樂已經預見的,希特勒未遵守協議,揮軍入侵,幾乎全法國都投降,德軍在一九四○年的六月十四日毫不費力進入了巴黎;八天後,法國在六月二十二日投降。
戴高樂已經看清法國的情況,當時的法國人能夠勾結德軍的就勾結德軍。
在二次大戰結束後,法國曾掀起一陣聲討「維琪政府賣國賊」風,包括主教、將軍,甚至香奈兒(Coco Chanel)⋯⋯都被抓到法庭;大街上有人動用私刑處決若干和維琪政府人員同居的女子,或是剪剃她們的頭髮。
戰後半年,有位法國知識分子寫了一篇文章,登在《費加洛報》(Le Figaro)說:「夠了吧!不要再罵了,全法國都是叛國賊。」
戰前的法國舉國都是投降主義者、明哲保身者。理由很簡單,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已經死掉一百萬人,法國人已經不想再打仗,他們逃避現實且一廂情願認為自己可以躲過戰爭。
就在這個時刻,戴高樂在深愛法國的心情之下離開了法國。他在為法國的榮耀而戰的心情,切割了祖國;不過,他切割的是法國舉國的投降主義,而不是法國本身。他飛往倫敦,身上只有五百塊錢美金。
當他離開時法國,希特勒還在攻打東歐,直向北歐,法國人當然沒有存亡危機感,也尚未投降,他被法國人咒罵是「叛國者、逃兵、懦夫」,甚至有人公開主張應該判他死刑。
可見罵人,多麼容易啊!而講這些話的人,主張處死他的人,最後自己都投降。
戴高樂一下飛機,立即前往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發表一篇非常著名的演說「榮譽在召喚」,他說,法國只輸了一場戰役,沒有完全戰敗,他呼籲所有在英國國土的法國人和他聯絡。他說:「一個新的法國在這次的廣播演說中誕生了!他的名字叫自由法國。」
戴高樂每天晚上透過收音機宣傳他的理念,漸漸的,英國人、還有在英國當地的法國人知道有這麼一個背負法國榮譽、人長得很高大的法國少將在這裡。但是你可知道,他這樣拚命不斷的演講,第一年「自由法國」號召了多少人?七千個人!
法國不只國內全都投降,在國外的法國人也覺得根本不可能重建「自由法國」,這就是那個時候的氣氛。在這過程當中,讓「自由法國」這個運動可以不斷持續下去,最後成立法國流亡政府的關鍵人物不是偉大的法國人,而是邱吉爾。
那時邱吉爾不但給了戴高樂最急切、最渴望的承認,而且給予這個運動必要的資金。邱吉爾宣佈,只要是認同戴高樂「自由法國」的人, 不論他們身在何處,戴高樂都是他們的領袖。
從那刻開始戴高樂成為反抗希特勒、反抗投降者維琪政府的最重要象徵。
依靠邱吉爾及英國人民對他的支持及慷慨,甚至有十幾位寡婦寄來她們當年的結婚禮物,她們是一群猶太人,她們太感謝他了!
歷史及人民多麼荒謬,戴高樂在法國先是被當成叛國者,後來當法國完全被佔領後,憑靠邱吉爾的接濟,戴高樂又成為英雄,開始展開他人生最偉大的戰役。—-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1959年,八十五歲的邱吉爾再度中風。如果你一生曾經風光過,最後躺在床上,不良於行,中風了,你會怎樣看待自己的人生?
那時邱吉爾說了一段話, 這段話我特別想分享給讀者,他只簡單說:「唉!該我的總會輪到我, 算了,船到橋頭自然直。」
—-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文茜說世紀典範人物》本書所有版稅收入全部捐贈台灣國際音樂家協會
🎉🎉3月26日已正式出版上市
📝博客來 https://reurl.cc/WE8ydD
📝誠 品 https://reurl.cc/L0QVd4
📝金石堂 https://reurl.cc/e9Vn9Q
——圖片:Paul Stankard 是國際知名的玻璃藝術大師,在四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獲得兩個榮譽博士學位和各項殊榮。
玻璃鎮紙以及其他工藝品中,注入神秘和魔幻景觀,植物與生命,如同視覺的詩歌,凝固透明的空間。
摩西幾歲被神呼召 在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Facebook 八卦
《肌膚之親的力量》
以前看過一本書,叫《The five love languages》,該書主要寫情侶之情,但套用在其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無不可。作者指人表達愛意有五種方法,其中一種是身體接觸,不過每個人對這五種方法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
醫學院有幾課教溝通技巧,有時侯教的是在外國接受教育的醫生,甚至本身是外藉醫生。他們有時會提議對著同性別的病人,不妨提手拍拍對方膊頭、握住別人雙手等。我一向自認為擅於溝通,但要在對話中有肌膚之親,卻是我一向都不願多做的。可能與華人文化有關,我總是覺得這樣的額外動作怪怪的,對方也未必能接受。
不過我最近發現,對著某些病人和家屬,有時候善意的身體接觸,也有相當的力量。
有次夜晚被護士召喚去看某位病人,指其血壓偏低:「要唔要沖條水呀,houseman?」我揭一揭病歷,原來是個八十多歲的婆婆(實際年齡可能更大,很多老人家都曾經「報細數」),本身已經有多種疾病,而主診醫生的治療方針也以舒緩治療為主。我了解了大概之後,就走到病人牀前,打算淺談幾句,再做點身體檢查。
「婆婆,你見點呀,有無唔舒服?」
「我好驚呀⋯⋯」婆婆再低聲吟哦了幾句,夾雜了些鄉音,我不是聽得太清楚,就叫她再說一遍。
「你見唔見到後面,個櫃就黎要跌落黎喇!我好心慌啊!」我並不怕鬼,但心想婆婆突然說些「九唔搭八」的話,是否「亂」了呢?某些老人家本身已經有腦退化症,外加患上急性疾病,又在在陌生的地方臥床數天,在醫療儀器的嘈音、日夜皆開燈如白晝的病房環境裡,往往會神智不清,分不清時間地點。有時候明明周圍關了燈,窗外又是漆黑一片,但老人家還是會告訴你現在是早上;問到他現在人在哪裡,又往往會回答出奇怪的中國大陸城市名稱(大概是他們的鄉下),或者是某個附近公共屋邨的屋苑名稱。這種「亂」,醫學上稱為「譫妄」。不過早前閱讀過婆婆的牌版,似乎又未有這樣的描述。
我順著婆婆的視線看去,原來她病床正對著護士站。病格關了大燈,但護士站還是亮著微弱的燈光,而護士站前的牆壁上,正有一排儲物櫃。在其他病床搖曳的床頭燈光下,儲物櫃果然一閃一暗的,如果說快要跌下來,也不無道理。
那一刻我突然有很強烈的感覺,要捉住婆婆的雙手。我放輕聲線,握住她已經頗為冰凍的雙手,說:「呢到係醫院,醫院啲裝修好安全架。唔洗擔心,個櫃唔會冧落黎。婆婆你訓教啦,訓醒就天光架喇。」説罷我雙手輕輕合上她的眼皮。
「醫生,多謝你,你加膽比我⋯⋯」其實我從未聽過這個用語,初初還以為她叫我「較大盞燈」。我明白後心下一暖,突然覺得半夜從床上爬起身,頂著醫院走廊冷氣的寒意,因為升降機半夜要「節省能源」要爬樓梯,都是值得的。雖然我在牌版寫了一整段身體檢查的結果後,最後的處理方法還是加一袋鹽水,而這樣的處方其實我在睡床上拿iPad遙距處理只需三數分鐘,也無不可;不過在那一刻,似乎我親身的到來,可以換來婆婆一覺好睡,也是有其價值。因為我日間不是負責婆婆的病房,所以我也沒有多留意她的情況,幾天後我心血來潮想一看婆婆的病情發展,卻發現她的名字已經悄悄從病人欄中消失。及後我每次想起這次奇遇,我總是希望婆婆不是帶著恐懼離開世界。
此後我又逐漸發現,其實病人家屬,有時候也需要一點拍拍膊頭的溫暖。作為實習醫生,每天都總要為一兩位病人進行證實死亡的手續。其實要做最後的檢查不難,但要如摩西過紅海分開那些正在低聲哭泣的家屬走到病人身邊,也需要一點語言技巧。自從之前見讀者說過家人去世後其實自己很無助,不知道該做什麼;我就習慣簡單交代一下病人已經去世的事實,然後請他們跟病人道別片刻,陪伴夠了就可以找護士了解後續手續。
不過也有截然不同的場景。幾次記憶特別深刻,都是老婆婆孤身一人坐在已經去世的老伴身旁(或者相反),而再沒有其他家屬親人在場。對比起呼天搶地的道別場面,這些靜默的時分令人更加難過。這時我會輕輕拍一下家屬的背,請她加油繼續過活,好好保重自己,婆婆往往會一下子熱淚盈眶,含著淚點頭。作為兩老身邊的過客,我不能幫助他們更多,也不知道兩個互相扶持的老人家突然只剩下一人,以後生活上會面對什麼確實的困難,但是我希望這一下輕輕的身體接觸,至少可以幫助他們渡過最難過的一關。
對著熟人或是普通的問症看病人,我還是不太習慣也不會作身體接觸,但我們都在慢慢學習,慢慢拿捏在什麼時候,怎麼樣的觸碰可以保持專業之餘,也能為病人和家人帶來一點溫暖。
摩西幾歲被神呼召 在 City News 城市新聞 Facebook 八卦
【電影《逐夢大道》:上帝使用的,是像金恩博士這樣脆弱的人】
電影《逐夢大道》的故事主軸是記錄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於阿拉巴馬州的「塞爾瑪」發起的遊行運動前後始末。之所以有這樣的民權運動,其背景在於早期非洲黑人以「奴隸」的身分被引進美國,用以彌補當時南方農場勞力短缺的問題。
在1863年林肯總統的「解放宣言」中,已經依照《聖經》的原則,釋放了黑人的自由。但是,黑人僅在這個宣言中獲得「名義」上的自由,由於長期在教育、經濟以及社會地位上的落後,絕大多數的黑人仍舊必須依靠受雇於白人來餬口度日,種族之間的歧視與偏見仍舊嚴重。
當時,黑人不但在經濟上必須受制於白人,更嚴重的是還必須繳交與白人同樣的稅款,因此他們的生活始終無法脫離貧窮;再者,在教育上也受到限制,不允許黑人與白人在同一個教育機構受教育,這使得黑人在知識的獲取上格外困難,進而在社會上始終只能成為第一級產業的勞工,無法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從福音宣教士到民權領袖
馬丁路德金恩原名為麥克金恩,他的父親為了紀念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所以將他的姓名改為小馬丁路德金恩。曾經在年少時期抵制基督信仰,甚至不承認耶穌將二次再臨的金恩,在讀《聖經》時深受感動,認定其中許多深奧真理,是任何人都不得逃避的。於是,他報考神學院就讀,年僅25歲便攻讀博士,1954年在當時種族歧視最嚴重的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地區的一間浸信會教會,他被按立成為牧師,隔年,他便以系統神學作為研究方向,獲得博士學位。
他曾在一次佈道時這樣說:「在我成為一名民權領袖之前,我是一名福音宣教士,那是我第一份工作,也依然是我最大的奉獻。其實我在民權運動中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我神職工作的一部分。」
他在1955年曾率領群眾在蒙哥馬利發起「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為當時黑人的「乘車權利」發聲。而電影中主要敘述的「塞爾瑪至蒙哥馬利」遊行運動,則是在1965年,金恩眼見黑人的「投票權」受制,終其一生難以進入政治體制中,因此提出各樣平等法案,來糾正美國南方各州私訂的歧視規章,因此,他聯合南方基督教領袖以及當地學生發起一場長達數十公里的和平遊行。
和平方式爭取黑人平權
但是,他並未料到三月7日第一次遊行,阿拉巴馬州的州長與當地的警長竟任由警察與暴徒對遊行的黑人施暴,並在全國媒體的播送下,將無辜的黑人遭受攻擊、鞭打,四處逃竄的畫面公諸於全美國。金恩因故沒有參加該場遊行,但是,這被稱為「血腥星期天」的慘劇,成為了黑人民權運動獲得民眾支持的轉捩點,因為,他們看見在金恩的領導下,黑人以「和平」的方式為自己爭取權利,而非歧視者口中所說的暴徒,而真正的「暴力」,卻在和平面前顯露無遺。
三月9日,金恩獲得全美各地的民眾響應,無論種族,皆前來塞爾瑪表示願意與眾人一同遊行,時任美國總統的詹森也因看到民意的翻轉,示意阿拉巴馬州州長不得干涉金恩與群眾的遊行。然而,在埃德蒙佩特斯大橋上,他面對警察與反對群眾的讓道,他回應內在的感動,僅簡短的在橋上跪下,向上帝祈禱之後,選擇解散群眾。
一步一步的,他的和平抗爭獲得人民與政治上的支持,最終,在兩週之後,遊行順利且安全的進行,金恩在終點蒙哥馬利發表了一篇名為〈還要多久?快了!〉的演說,宣告美國黑人的平等權力不再遙遠,「因為道德光芒萬丈,而正義更加耀眼輝煌!」在遊行之後,總統詹森主動發表宣言,促成保護黑人投票權的法案,為美國黑人的平權運動一次重要的跨越。
電影寫實刻劃真實人性
金恩這段不信公義喚不回,不信真光不顯明的美國人權歷史,並不像我文字述說的那樣簡單、順遂,過程中,他不但面對著南方種族歧視者的暴力威脅,政府高層施以各樣監控、造謠、汙衊,甚至他的家人、妻子,被告知金恩是一位拋妻棄子且與其他女人有染的偽君子;身邊一同奮戰的戰友和支持的群眾,不僅有人遭受逮捕、起訴,甚至有激進份子安置炸藥在黑人聚會的教堂當中,造成年輕孩子死傷;年輕支持者遭到州警無緣由的槍殺,且犯案的暴民乃至槍殺的州警皆受到法律的維護,而沒有遭到任何的刑罰。
這是導演艾娃杜威納執導的第一部長片作品,她並非把馬丁路德金恩拍成一位神人,而是一個相當「脆弱」的人,他在登臺演講前的半夜,焦躁難眠,必須打電話給唱詩班的友人,聽首詩歌來平定自己的焦慮與恐懼;好幾次他想放棄不再繼續奮鬥下去,是曾經被他演講激勵過的學生,用他當時演講所說的話,反過來激勵他;在他遭受牢獄之災時,心裡的煩悶,也不禁讓他對不離不棄的妻子有所抱怨;他不僅一次地被問得啞口無言,縱然他辯才無礙、舌燦蓮花。
因為憐憫所以呼求公義
舊約中,以色列百姓在埃及為奴的哀聲上達耶和華,耶和華就呼召摩西起來做以色列人的領袖,然而,焚而不毀的荊棘與神的話只讓他「接受」呼召,讓他真正「感受」使命的,是他親眼看見埃及兵丁如何凌虐以色列人。翻開聖經,我們會看見上帝的僕人的「印記」,往往不是「大能」,而是一顆超越一般人「憐憫」的心。
人總是希望有「強者」能站出來為自己說話,但是上帝卻總使用像金恩這樣的「弱者」,因為,如同美國總統詹森這樣的「強者」,他必須要顧及他的「強」,而無法同理人的「弱」。然而,相對的,金恩永遠不會遠離眼淚、傷痕、痛苦、受壓迫,原因是,他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於是,他能夠「感同身受」,於是,他才能夠真正的回應上帝的誡命─愛人如己。
這就是無論在歷史上或者電影中,金恩始終不願使用「暴力」來對待對他使用「暴力」的人,甚至,在他有機會變成一個偉大領袖,昂首闊步率領群眾走過已經撤離的州警與暴民身邊時,他選擇謙卑的跪在橋上,禱告後,回應上帝的感動,從眾人之中退離。如同耶穌在完成五千人的佈道之後,不是享受被群眾包圍稱王的「感覺」,而是回應內在的「感動」,退到曠野。
電影中,很動人的兩段,一段是他在遠方給妻子寫了一封信,當時,他的妻子已經對於他的「使命」以及隨之而來的諸多恐嚇威脅感到灰心,想要放棄,但是,他字字句句的感謝,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愧疚與情感,不僅喚回了妻子的心,讓他們繼續攜手往這條呼召之路走下去。
另一段,是他在演講的前一點晚上,他打給了一位友人,在那位友人的歌聲中,他疲憊的靠在電話旁,緊閉眼睛。這些時刻,都讓觀眾真實感受到在〈我有一個夢〉這篇偉大演講的背後,竟是藏著一個如此活生生,有血有淚,會脆弱會無助會痛苦會孤獨的金恩博士。可是,事實上,完整的脆弱,比局部的逞強來得更有力量。
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見他從基督信仰中所獲得的真理─公義就是憐憫,憐憫就是公義。要喚回公義絕對不是「摧毀」一方的力量,而是「擁抱」一方的力量。所以,在一個時代裡,當憐憫被暴力取代時,堅持憐憫,在仇恨之處播下和平的種子,直到憐憫回來為止,這是,一個有信仰的人必須要做的事;這是,我們需要做的事。
文章轉自:台灣影評人協會 http://tfca.website/?p=27893
圖片來源:網路
#逐夢大道
#金恩博士
#Selma
#公義 #憐憫
摩西幾歲被神呼召 在 神如何豫備並呼召摩西,進而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水深之處 的相關結果
神的確能拯救以色列人,祂有足彀的能力,然而祂卻忍耐著等候,一直等到摩西被豫備好。 摩西到了四十歲時,不但受過最高的教育,並且成了說話行事都有才能 ... ... <看更多>
摩西幾歲被神呼召 在 摩西生平 - 查經資料大全 的相關結果
摩西 死的時候,一百二十歲,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為摩西哀哭了三十日。”(申命記34:1-12 ... ... <看更多>
摩西幾歲被神呼召 在 第六篇、神呼召所豫備的人(二) - 網上生命讀經 的相關結果
(四)認為自己只配死神呼召摩西的時候,他認為自己甚麼都不配,只配死。請記得,在第三章裏,神向摩西顯現時,摩西是八十歲。在摩西所寫的詩篇第九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