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福音書》(Lindau Gospels,c.880)或許是中世紀最耀眼絢麗,奢華光彩的一本書籍📖📕,因為它的存在,足以破除中世紀黑暗枯寂的迷思或北方國家野蠻落後的偏見。
悠悠歷史千餘年,經過歲月風霜與烽火塵煙,是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查理大帝所創建的「加洛林文藝復興」(Charolingian Renaissance)風格代表物件。卻如奇蹟般地完整保存至今,《林道福音書》有太多迷人故事值得探索。💕
《林道福音書》和《古騰堡聖經》並偕為「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兩大鎮館之寶,同時見證西方書籍製作從中世紀早期手抄本轉變成為金屬活字印刷的關鍵過程。
你說,西方文化史上這麼具有代表性的一本書,怎麼可以不認識?🥰🥰🥰
#林道福音書
#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blog/e955453a56e
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八卦
【珍•奧斯汀未完成之作】
憑藉《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1813)、《愛瑪》(Emma,1815)等暢銷小說,以及大量影視改編作品,珍.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應該不只是英國,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雖然她與勃朗特家三姊妹(Charlotte Brontë、Emily Brontë、Anne Brontë)孰優孰劣的爭論至今仍未平息,然而不可諱言,珍.奧斯汀仍可稱得上是19世紀女性文學的代表人物。
只是珍.奧斯汀生前並未享受到這些禮讚,在世時皆以匿名方式出版作品,直到身後數十年,她的才華才廣為人知,並且持續綻放至今。
除了七部小說和少時創作的20多篇詩歌、劇本等其他類型作品,珍.奧斯汀另有兩部未完成小說,其中之一是她去世那一年著手進行的《桑迪頓》(Sanditon,1817),後因疾病而中斷寫作,但仍於1925年出版。另外一部則是《華森一家》(The Watsons,1804-1805)。
《華森一家》篇幅並不長,只有五個章節,不到18000個字(因為還沒寫完啊)。創作之時,奧斯汀一家已經搬到英國著名的溫泉勝地巴斯(Bath)居住。故事內容不脫她向來的家庭和婚姻素材,主要敘述貧病鰥夫牧師華森與四個女兒的故事。
從現存資料看來,故事已經有個大概輪廓,反正女主角-牧師最小的女兒愛瑪還是嫁給了理想對象,但很可能是因為珍.奧斯汀的父親喬治.奧斯汀(George Austen ,1731–1805)於1805年突然病逝,書中人物面對經濟困境不得不依附她人的情節與實際狀況過於類似,大大影響她的情緒導致停止後續工作的進行→父親去世後,奧斯汀家的生活也相當窘迫,再寫下去真會越寫越心酸….
回顧珍.奧斯汀的青春時光,因為家庭經濟因素,只接受過大約一年學校教育,其他多是在家中接受父親和兄長指導,並大量閱讀書籍而度過。在父親的開明教育態度下,珍擁有極大的自由,可以多元閱讀並創作。這樣一個愉快、開放的家庭氛圍,滋養了她的文學天分和創作才能,或許也因此,讓她對於父親的情感更為深厚。
珍.奧斯汀去世後52年,她的姪子James Edward Austen-Leigh出版了《珍•奧斯汀回憶錄》(A Memoir of Jane Austen,1869),不但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位才華洋溢的女性作家,也讓這些作品開始廣為人知,回憶錄中同時也涵括了未完成作品,讓《華森一家》得以呈現於世人眼前。
偶然在個人非常偏愛的紐約『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 )見到《華森一家》手稿,那微微泛黃的紙張上,優美流暢的字跡或連續或刪節,記錄了珍•奧斯汀極富創造力的書寫過程,當時她已29歲,仍舊單身。而這些難得見到的篇章,也讓人不禁揣想她所遭遇的生活打擊與短短42年的人生,以及她在文學史上所點燃的燦爛光芒。
根據蘇富比拍賣公司資料顯示,2011年《華森一家》部分手稿售予牛津大學巴德里安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的價格約為85萬英鎊,而摩根圖書館創始人之子小摩根(J.P. Morgan Jr.)於1925年已經購入此一珍貴資料。
看來小摩根不只繼承父志,依據父親遺願,捐贈多數繪畫藏品給大都會博物館,其餘書籍手稿則大多留存於圖書館內,並將圖書館於1924年對外開放,還持續收藏許多極具意義與價值的珍品,讓世人有機會見識到這些無價的文化資產。此處當然是紐約必訪,館藏與策展都好精彩,錯過太可惜。
#關於摩根圖書館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artjunie/posts/557791557990078
#還有許多名人名作手稿都在這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八卦
【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之寶-古騰堡聖經】
紐約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向來是富人雲集之地,以金融鉅子老摩根(J. P. Morgan,1837-1913)私人圖書館擴建成的「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 )即座落其中。
J. P. Morgan堪稱十九世紀末美國富豪收藏藝術文物熱潮的代表性人物,藏品不論質或量都相當驚人,其中包含文藝復興三傑、杜勒、林布蘭、魯本斯等大師之作,另外如稀有書籍、珍貴手稿、名家樂譜等也在收藏之列。
J. P. Morgan於1913年去世後,其子小摩根J.P. Morgan Jr.依據父親遺願,捐贈多數繪畫藏品給大都會博物館,其餘書籍手稿則大多留存於圖書館內,並將圖書館於1924年對外開放,讓世人有機會見識到許多極具意義與價值的收藏。這些珍品之中,個人覺得相當值得認識的一項,便是關乎西方文明發展的關鍵-「古騰堡聖經」(Gutenberg Bible,1454-1455)。
「古騰堡聖經」(Gutenberg Bible)為西方文明史上第一部採用金屬活字印刷製成的書籍。在印刷術尚未成熟的15世紀之前,教會抄寫員擔負將上帝之語轉錄成文字,形現於羊皮紙上以傳知世人的神聖任務,雖說木板印刷術那時已出現,但卻費工又費時,相當不便。正因不須再透過人手就能快速創造出更為工整精準的字母排列與精緻優美的頁面,金屬活字印刷術的出現,還曾被視為來自惡魔手筆般邪惡不敬。
自此,金屬活字印刷的經濟實用和快速效率,迅速蔓延全歐洲,讓書籍得以大量印製,文字和知識也能廣泛流通,甚至在宗教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馬丁路德就是靠這一招印發傳單偷偷釘在家家戶戶的門板上,譴責贖罪券,批判天主教會並傳播思想。對於文藝復興、啟蒙時代、科學革命等發展也都有重大影響。
首版古騰堡聖經有1286頁,總共印製180本,2/3是紙本,1/3則印在牛皮紙(vellum)上;目前只有48本留存於世(另一說是49本),而摩根圖書館便擁有三本(兩本紙本,另一則是牛皮紙版本),也是世界上唯一有此數量收藏者。
古騰堡聖經問世後,約翰尼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1398-1468)旋即被公認是金屬活字印刷發明者,直到2001年都還榮登「千禧年風雲人物」榜上;然而根據後世學者研究,古騰堡當時所使用的鉛合金活字體並不是那麼先進完善。另外,原來默默無聞的抄寫員兼印刷師彼得.薛佛(Peter Schöffer ,1425-1503)也被發現才是主導整本聖經製作美學的關鍵人物。
時至今日,雖說學者們已不再認為此等成就皆成於古騰堡一人之手,但是在摩根圖書館幽微寧靜的氣氛與精采炫目的藏書中,有幸一睹西方文明史上如此重要的著作,感受到的不只是宗教之言或工藝之美,還有當年古騰堡與彼得薛佛在萊茵河畔大城美茵茲(Mainz)內,破舊簡陋的印刷工坊裡所鑄印出的驚天動地文化狂潮,這也是古騰堡聖經真正撼人之處。
喔對了,1987年時古騰堡舊約聖經單本拍賣會成交價為5400萬美元,要是在30年後的今天,肯定更是天價,說它是稀世珍寶,實至名歸。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個人最愛之一
#小而精緻展覽超厲害
#更多紐約精彩美術館和博物館在明日下午紐約講座
《Copyright © 2018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轉貼》
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 在 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 - Google 的八卦
摩根图书馆 与博物馆位于纽约麦迪逊大道上,是著名银行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儿子小摩根成立的图书馆。 ... <看更多>
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 在 比电影还美,摩根图书馆| 跟我一起看艺术A Day in Museum # 12 的八卦
纽约的 摩根图书馆 & 博物馆 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225 Madison Avenue,New York, NY 10016(https://www.themorgan.org/)是J P Morgan(Joh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