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算不清楚這是第幾年沒在台灣過年?英國的小學學制不一樣,一二月都沒有長假可放,所以返鄉、年夜飯、發紅包....這些過年必備的節目,已經離我好遙遠。
還記得小時候每到過年,除夕前一晚我爸都會開車載著媽媽、哥哥姊姊和我一起返鄉到台中大肚,那是我爸爸從小長大的地方。我小學時還沒有國道三號(北二高),所以都得一路塞車塞6-7小時才能抵達。
大肚老家沒有熱水可洗澡,需要放木頭在大灶燒水之後,一盆一盆儲存在古早味阿嬤馬賽克磁磚浴缸。那裡也沒有太多娛樂,雖然有電視但只有三台(還四台?)而且影像很不清楚,所以我哥都會自己帶漫畫去看,太無聊的時候就會在院子抓蒼蠅給螞蟻吃,我們一群小孩就蹲在地上觀察螞蟻生態。從老家往後走,則可以看到雞、鴨等圈養的動物,還有好大的三合院。印象最深刻的,是大肚有一間超好吃的肉圓,至今應該已經傳到第三代了吧? 我們返鄉期間每天都去吃,回台北時還會外帶10顆繼續吃。
不過,結婚之後,就沒有什麼過年返鄉的回憶了。 娘家婆家都在台北,往返很方便;生了QQ之後,她一歲多我們就搬來英國,從此之後返鄉之路變得好遙遠。
哎,講著講著,突然很想家啊。
以往我在這邊還可以和台灣朋友們圍爐吃年夜飯,大家聚在一起妳我不孤單。但今年是個特別的年,英國依舊封城中,什麼朋友都無法見,年夜飯也只能自己吃。幸好一家四口在一起,姐弟倆吵吵鬧鬧的,不算孤單了。
今晚小年夜,大家應該準備要吃年夜飯了吧?在這邊就製作一張 #QDD長輩圖,祝所有台灣或是海外有在過農曆新年的朋友
牛轉乾坤、牛年行大運、新年快樂!!
#也歡迎用澎湃年夜飯洗版我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金粉灑落碧水之上,漁艇早已飄蕩至海中心,與點點燦光相融。岸邊是一條長廊,看了看錶,十時正,難怪晨運客已不見。這裏是鴨脷洲,從前不曉她,以為她是個如長洲般的偏遠小島,然而,她其實是港島南區的一個彈丸之地。步離海旁只有一條路徑,就是往中心的大街走。這大街啊,其實小巧筆直,坦率親切,兩三步一小店,五六步遇...
搬磚了鴨 在 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 Facebook 八卦
下班到家發現太太病懨懨,不知道是灰灰太不乖,還是因為她帶著三個小孩自我隔離防疫,已經在家與世隔絕了幾週,悶壞了。
她累到看到我進家門就說要去睡一下,晚餐叫我點熊貓餵小孩就好。
怎麼可以?我誰?我是被麻醫耽誤的廚神誒,廚神重出江湖!今天誰也不能阻擋我下廚!
Anyway, 趁太太去睡了沒人可以阻止我拯救世界,今天晚餐我來煮。
先去搬家打包過來的行李裡找出久違的米奇鍋,好懷念你啊,老朋友。
去冰櫃看看有什麼,在這個武肺病毒流行的末世,有個冷凍櫃果然才是富足的代表。
🔥海鮮羹豪邁好粗謝肉棒
食材:
✅用肉棒謝謝妳的愛之愛的蟹肉棒
✅干貝蝦仁海鮮羹
✅香菜(沒有,真的丟下鍋我會被太太打死)
✅醋
冷凍海鮮羹只要加熱就可以吃,但這樣太單調,決定以形補形,找個兵庫縣的蟹肉棒出來撫慰療癒太太的心情。(喂!)
滴幾滴醋提味。(不要拿成醬油)
🔥屏東檸檬佐明太子日本泡麵
食材:
✅屏東檸檬大叔一顆
✅明太子
✅蔥花少許
1.明太子去膜,加蔥花,滴幾滴檸檬汁,剩下的加氣泡水喝掉。
2.泡麵泡好撲上去
🔥吃了壓胸不費力的鴨胸菲力
食材:
✅鴨胸菲力一塊
1.用刀子在鴨胸皮表面劃幾刀
2.鴨皮朝下放入鍋中逼出油脂
3.煎到恰恰,再翻面讓鴨胸朝下含淚跳恰恰
3.取出煎好的鴨胸,靜置10分鐘後再切片(原理跟煎牛排相同,靜置鎖住肉汁)
🔥沒有義大利肉的義大利肉醬麵
食材:
✅洋蔥
✅蒜頭
✅紅蘿蔔
✅豬肉
✅新竹福記摃丸
✅番茄餬
✅紅酒醋
1.洋蔥爆香,蒜末,接著放入豬絞肉,放入切丁胡蘿蔔,再倒番茄糊一罐。
2.倒入紅酒醋,
3.義大利麵川燙7分鐘,燙麵的時候順便燙那兩粒摃丸。
4.全部倒入拌炒
如同太陽餅沒有太陽,長頸鹿美語裡面沒有長頸鹿,老婆餅內也沒有老婆,義大利肉醬裡面當然也沒有義大利肉棒,沒有肉丸可以用摃丸代替,反正都是兩粒,不用分那麼細。
但三寶爸媽家裡真的有三寶。
別看都是簡單的現成食材加熱,有時候適時的換爸爸們下廚,讓媽媽們喘口氣,絕對是求生要訣!
✅本日作案工具:
我用了一個寶迪橢圓鍋煮肉醬,一個LC米奇窈窕鍋煮海鮮羹,一個LC鑄鐵煎鍋,還有太太珍藏的日本碗盤,
順便一提,胎胎對不起!小女兒幫忙端菜的時候不小心打碎了一個十草盤,妳罵她就好不要罵我。🙏
✅食材哪裡買?
除了那罐不知道過期了沒有的蕃茄糊,其它的幾乎都是胎胎粉專置頂文的買菜買肉團裡面的。
#歡迎光臨佳霖菜市場:
🔥買菜買雞:https://gbf.tw/maprc
🔥買水果檸檬磚:https://gbf.tw/4r2jz
🔥買肉買魚買海鮮買熟食:www.mdfk.tw
🔥買橄欖油買醋:https://bigordr.com/shop/www.strita.com.tw-mokatw
搬磚了鴨 在 Facebook 八卦
前陣子,看了改編自推理小說大師橫山秀夫的作品-北光的日劇-北方之光,小說雖然還是比日劇精彩,但是日劇仍頗好看,裡面有些段落,仍打動著我,橫山秀夫用了特殊的角度來探討家的意象,以一座建好卻沒有人住的美麗建築,來串連起故事中人物之間的關係,抽絲剝繭的發掘出各個劇中人物的故事,當中更巧妙地運用了布魯諾陶特這位曾經在納粹時代流亡日本的建築師的故事與作品,揉合在整部作品裡,更加地使人感受到橫山秀夫的說故事功力。
故事中的主角青瀨,被委託人委託蓋一棟建築,條件就是蓋一棟建築師你自己想住的房子,然後因為童年的記憶,童年對光的記憶,房子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北光。
我也是對建築裡的光很著迷的人,童年時,父母親離開彰化老家到台北,一直輾轉租屋,住的空間都是小小的公寓,屋子裡面總是很暗,但是都會有陽台,陽台鋪的是馬賽克磚,所以從小,就特別喜歡待在陽台裡玩耍,尤其是從漆黑的屋內,望向陽台外的光時,走向光的所在,就像被溫暖的手撫慰一樣。
有陣子,我們搬到在鐵道附近的房子,有一回,因為聽到火車的聲音,尚幼的我,從室內往陽台急忙跑了出去,後來的事我就記不得了,原來我跌倒撞到了牆壁,昏了過去,頭和嘴巴留了很多血,那時的腦袋,我只留著陽台外流動的光,嘴巴的疤痕過了40年後還在身上,宛如那日下午曾經存在世界的光。
前陣子,一次在進行京都迷訪談時,和其中一位朋友聊到為何會如此喜歡京都,並非偶然,可能是許多事情的總和,這些總和包含了許多偶然與巧合,最後才連接到了這條線。記得那位朋友說,她年輕時,曾經到美國波士頓留學,很喜歡波士頓的古老,當時她都還沒去過京都,多年後,當她踏上了京都,她沒有想過世界上有這麼迷人古老的城市,後來就一發不可收拾,一直回去,最後喜歡到還跑去京都唸語言學校,她說京都如此吸引她,或許從波士頓那時開始,就已經有連結了。
我想起了我人生的第一次自助旅行,是二十年前去法國巴黎,那趟旅程,對我來說,是人生的關鍵轉變之一,開啟了許多前所未有的視野,巴黎的古老與美,像是拳擊手一樣,重擊了我好久,在那裏,我開啟了自己都不知道的自我鑰匙,對於後來我成為一個旅人與作者,有著極重要的位置,後來,這個位置轉給了京都,而我始終覺得自己如此迷戀京都,與那次的巴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或許這一切也都被光牽連著,在巴黎的一些記憶與畫面,即使過了二十多年,對我來說,仍歷歷在目,難以忘懷,其中一幕,是我在蒙馬特的一個下午,獨自望著整個巴黎時,天空灑下的那道光。幾年後,我第一次獨自去京都旅行,記得當時走在八坂塔附近時,我望著兩側的古老街道以及前方的八坂塔,那是我第一次經過這裡,天空當時正灑下了光線在八坂塔上,不知為何,我那時腦袋中就想起了在巴黎蒙馬特看到的那道光,我在想,那是同一道光嗎?
或許就是同一道光,就這樣一路牽引著我,不斷地回到京都這座城市。
似乎說遠了,本來只是想談橫山秀夫的北光,卻談到了童年的光、巴黎的光、京都的光,無論是空間或是心靈裡的光,原本寂寞的島嶼,都因為光,連結在一起,像是我在巴黎塞納河畔看見的天光,像是我在鴨川遇見的山紫水明,那些光,把無數不同時間的自己,拉成了無數的光點,散落在時間長流的螢川,帶著我們回家。
搬磚了鴨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金粉灑落碧水之上,漁艇早已飄蕩至海中心,與點點燦光相融。岸邊是一條長廊,看了看錶,十時正,難怪晨運客已不見。這裏是鴨脷洲,從前不曉她,以為她是個如長洲般的偏遠小島,然而,她其實是港島南區的一個彈丸之地。步離海旁只有一條路徑,就是往中心的大街走。這大街啊,其實小巧筆直,坦率親切,兩三步一小店,五六步遇左鄰,如今有了利東站,多了外來人,更為熱情。
眼前正迎面走來一名略肥的婦人,臉上一抹燦笑,沿路跟不少途人寒暄着,大家都一句二句「貞姐」地喊。來到一道頗舊的鐵閘前,貞姐拉閘至半開,竄進店內。舉目一睹 ,淡青的招牌,左右各有六張食物的照片,中央夾着「金龍」兩個紅字,半點不別緻。然而,她的俗氣卻養活了足足四代人,雖庸猶貴。
穿閘而過,率先入目的是右方的粥檔,一個大鍋配一個小鍋,旁邊數個放配料的小膠盒空蕩蕩的;左方則是腸粉檔,冷冰冰的腸粉櫃旁邊,是一個沒有油的炸鍋。再往內走,玻璃面的方桌、圓桌數張,旁邊是天藍色膠櫈;密麻的菜單及照片掩去鏡面牆身;腳下踏着翡翠襯白的磁磚地,來到食廳盡頭的水吧,探頭一望,裏面還有一個明檔,看來是裝放糖水的。暗忖一切甚是老舊之時,貞姐早已身在廚房。
庸菜細煮
她是小店的第二代,自五年前接父母手後,就主力撐起小店。小店雖說下午四時才開鋪,但她每天十時就要回來做準備工夫。先是煲粥,小店賣的是生滾粥,所以特別注重粥底,洗好米後,下腐竹及柴魚到粥鍋內熬煮,貞姐接着邊把粥料洗切好備用,邊沾沾自喜地低喃着,自家的碎牛艇仔粥、及第粥、雞粥多麼好吃,但一切歸功於母親,「我媽媽識煮好多嘢,教我要用心煲粥,用心煮嘅就最好食。」她自言自己的廚藝,全都是媽媽教,在她心中,媽媽總是萬能的。備妥粥料,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煮糖水。主要先煲好中式糖水,如西米露、木瓜糖水、番薯糖水等,這些都是由媽媽作主的年代維持至今。說起往事,她倒滔滔。
小店雖只立廿七個年頭,但那個昔日則要從三十八年前說起。那時候的貞姐,年約十二,當時媽媽於工廠區推車仔檔,專賣中式糖水予附近的工人,她每天放學後來幫忙,自幼就有一手好廚藝。只是,車仔檔始終不穩妥,日日膽顫心驚。母女堅持十年,終於得一小店於利東邨街市,雖然只是外賣小店,但總比走鬼日子來得好。當時父親也協力顧店,果真是自家生意。貞姐畢業後,外出工作兩三年,就應母親的要求回店裏幫忙,她爽朗一笑:「佢希望我學她嘅手藝,唔係就冇人傳承啦。」一家人性子隨意,偶爾煮到好吃的,就想把菜式加入餐單,但做外賣畢竟有限制,結果於一九九一年,決定搬到地鋪。這家人是土生土長的鴨脷洲人,很多相熟街坊,對這地方感情最深,順理成章遷到此地,才有了現時的金龍。
明火正紅,幾個大鍋各自煮着糖水﹑白粥及例湯。說是茶餐廳,小店賣的食物卻雜得很。大汗淋璃的貞姐,轉身又埋頭開腸粉漿。只見,她小心翼翼地秤好材料:「一定要用磅,唔可以靠估,爭少少個味就唔同咗。」她口裏說着話,目光卻專注磅前數字。一切妥當,她接着開水,再把粉漿耐心搓至均勻,這樣才不會起粒,口感滑溜。將完成的腸粉漿拿到門口腸粉檔時,已經有客人在外等候,瞄了瞄牆鐘,噢,原來已經將近四時。她見狀立即把鐵閘打開,着這位兩手提重物的大嬸先進來坐坐,又匆匆跑進廚房,捧出一盤剛釀好的煎釀三寶到炸鍋旁邊,二話不說就丟到鍋裏去,看來是熟客。三寶於炸鍋內奔跳,乍看之下,明顯較坊間的大件,且塞滿自家手打魚肉,炸好排放於碟子上,淋上自製醬油,就端到客人面前,「今日食唔食腸粉?照舊翠瓜叉燒腸?」她熟稔地對大嬸說,見對方點頭,就準備跑到腸粉檔。怎料一轉身,一名頭戴鴨嘴帽的婦人已立於此,雖然把一頭短髮染了啡紅色,臉龐上的仍見歲月的痕迹,她正是貞媽。性格似乎比貞姐更爽朗,貞媽見人就開口道:「呢個腸粉櫃用咗廿幾年啦,係我大佬構思畫圖,再請人整,出面買唔到㗎!」這台機器是座地式,的確比平常的較大,厲害之處是由開檔到收檔都不用加水,以致速度及蒸氣更佳,火候好,做出來的腸粉方滑。試過有遊客每晚遊樂完畢,都來吃煎釀三寶及腸粉,吃足一星期,貞媽聞言搭訕:「梗係覺得滑啦,唔係都做唔到咁多年。」與其說她自信,倒不如說是自豪,雖自知這些食物只是粗菜,卻用心細做。貞姐自小就受到薰陶,對食物同樣充滿熱誠:「阿媽教落,自己擺得入口先好賣畀人。」五年前,父母因為腳疾而退休,由她接手小店,只偶爾到店裏幫忙,令她緊張不已。如今可保持着媽媽的水準,她已經滿足。傳承是孝德,一顆赤子之心,卻是難得。
情若瑰寶
天色漸見朦朧,一盞又一盞錯落的街燈陸續亮起。下午時間的客人多是吃些小點,或買外賣,加上父親也回來幫忙看鋪,貞姐就步進廚房去準備晚餐。為鍋子內的湯加鹽調味後,她徐徐步到廚房的後門,看着馬路的遠方,盼着甚麼似的。驀地,眸子被強光刺中,舉手一擋,回神之際,一輛貨車已經停泊於門前。引擎聲一下子消失,一名身穿間條衫的男人利落地跳下車子,往店裏走來。貞姐見狀,率先步回廚房,又着對方快點幫忙準備晚上的蒸餸。細看,二人樣子還真有幾分相似,她解畫:「呢個係我個仔昊賢,佢日頭做司機,黃昏返嚟幫我手做晚市。」說起兒子,她倒有些少愁色。一如當年她接手小店般,現時她同樣希望兒子可以接手,畢竟她已經五十歲,總有退下來的一天。只是,昊賢喜歡開車,自小已告訴貞姐,長大後要做司機,當時,她可是晴天霹靂,果然一直到長大後,仍然不變。對於這個事實,她也是理解的,年輕人喜歡自由,還沒定性,所以她也沒有強人所難。
終於到數年前,她的氣餒才令兒子決定回小店工作。當時父母退休,移居於大陸,不常到店內幫忙。有員工辭職,可是這飲食業啊,要招聘也不是容易事,員工不足,備菜﹑煮菜﹑樓面﹑洗碗,她只得硬撐。她皺着眉心,直言無助:「真係好辛苦,你睇我咁嘅身形,一日企咁多個鐘,對腳好痛。」腳痛得躲起來哭,又不敢讓人知道。終於有一天,她坦白跟兒子表示,打算把小店關了,不再做下去。昊賢這下子可緊張起來,一來得知媽媽的辛酸;二來不願看到兩代人的心血就此去,於是提出回來幫忙。他不諱言:「我梗係希望做全職司機啦,但唔想睇到媽媽咁辛苦,我見到金龍需要我多啲。」一旁的貞姐拍拍兒子肩膀,調侃他還有很多東西要學,而且還欠缺了一點熱心,強調這一行真的要用心去做。昊賢口裏唯唯諾諾,手則用力地炒着鑊,她看在眼內,心裏還是有點點欣慰。還盼,守得雲開月正明。
月兒亮,依舊擋不住漆黑。幸而,萬家燈火,照亮了一切。小店的星火很是溫馨,貞姐的弟弟及弟婦下班後也會到店裏幫忙。小店早已坐滿了熟客,甫坐下,人人送上例湯一大碗。貞姐一家人就坐於旁邊圓桌吃晚飯,期間不住與客人逗着趣。
大半輩子都守着金龍,並沒有賺過甚麼大錢,她說這是一個情意結,只希望有一個安穩的家,一家人想吃甚麼就能吃。對待客人亦然,因為自己有家庭,會關心是否有靚湯喝,這正正是這條街的人情味。「可以咁講,金龍係我哋一家人﹑所有街坊嘅聚腳點,呢個就係我辛苦咁耐嘅得着。」她眸子內反映了店子的一牆一磚,庸舊卻宛如瑰寶。
採訪:黃寶琳 拍攝:胡浩賢、謝本華
金龍茶餐廳
地址:鴨脷洲鴨脷洲大街124-126號
電話:2553 7363
營業時間:4pm-12am
詳情: http://bit.ly/2zBmf8o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VYUi1JY74I/hqdefault.jpg)
搬磚了鴨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一聲鳥鳴,劃破長空。
拍翅下,見三圍六村環抱出屏山一貌。蜿蜒着的屏山文物徑,古木蒼翠,偶爾幾幢青磚土瓦明清建築老房子,石牆上的斑駁,在無聲歲月中落地生根,盤踞在石縫磚隙中,一身老氣,對照出旁邊高聳的新型村屋,卻又顯得特別驕矜。
那是一千年以前的事兒。渺渺時空,茫茫人海,都從中原南下,先在江西再往廣東後遷居於此,得豐盛水土,自稱「客家」,勤儉刻苦,莫失莫忘,且保留了中原古韻。
天真地以為能攀星摘月的七層古塔「聚星樓」,某年風災後只剩下三層,靜默地立在原地。古雅風流倒映在地下出現的一口古井,那一汪清澈冰涼的水中育有搖頭擺尾色彩斑斕的錦鯉,只是架在井面的鐵柵欄狠狠地破壞了錦鯉圖的美感。曾有不少文人進士,寒窗苦讀浪漫軼事的覲廷書室,門前一對蒼勁有力的端莊黑字「德澤流芳、祟山毓秀」,仍舊雋刻在硃砂紅木上,以書香墨魂冷眼河山變改、戰火無情和世事更易,正是千古江山,英雄無覓。
尋常巷陌中,那株開得姹紫嫣紅的簕杜鵑,一樹紫紅放肆任性的開在三層高的村屋前,然而再矚目也不及寫着「屏山盆菜」的大字招牌。
惜舊。一碟一碗皆有情
招牌底下昏黃的舊店裏,一時被兩邊一列長架上堆放着過千的碗碟所震懾,罎罐碗碟、沙煲罌罉,銅皮木製陶瓷,公雞、萬壽無疆、蟠龍翻雲、清花等花紋,有些是民國,甚至清朝時候製的,全是舊食具,也有盆菜、九大簋古盛器。短毛頭圓臉兒的店主鄧聯興(聯哥),伸手把器笑謂:「全部都係呢條村好多家村屋拆嗰陣時丟嘅,我唔保留就冇㗎啦!」
聯哥是這盆菜店第三代傳人,也是屏山鄧氏的後人。隨時代變遷,圍村生活一點一滴改變了,舊東西正在消失中,他很想保留這裏的一事一物。碗碟叢中,電話猛烈又急促地響起,幾乎是從早到晚響不停,原來不少識途老馬惠顧過他,從此愛上那獨有的圍村客家風味,每年如燕歸來,都會在喜慶時節訂盆菜、九大簋。他拿起電話對客說︰「冇送貨㗎!對唔住!」
一般盆菜店為增生意,多設外送。聯哥寧願賺少些錢,卻堅持傳統,規定只可在鋪吃,或可訂在祠堂內的大地堂吃。「盆菜、九大簋屬於我哋圍村宴席菜,外送拎出去市區食,完全唔夾!要喺我哋條村食,咁先有風味!」他竭力保衛不單是一個失傳飲食,還有它的良美附景──
這天,就有村民大排筵席吃九大簋。「我有盆菜同九大簋,但九大簋佔咗生意嘅七八成。九大簋出面少做,係我至有!」聯哥、兒子Jeff、大廚及四五個女工,早在各有各活兒在忙,有的在巨型鑊前炒呀炒;有的將各款食物舀進銻盆,包上保溫錫紙;有的張羅執拾餐具和食物搬上貨車。眾人浩浩蕩蕩乘着車沿鄉村小路,直抵盛宴氛圍。
顯赫。祠堂寶地見昌盛
「九大簋,傳統喺祠堂食!」
頂着七百多年的歷史,鄧氏宗祠的雕樑畫棟,青磚紅瓦,在風霜刀劍下,仍汨汨細流着官宦世家一時的顯赫,鄧氏後人在此祭祖、慶祝節日喜事、父老子孫聚會等,無法撼動的熱鬧場面,記載着族人的昌盛,如一樹繁花。
繁花散落處,是這個過萬呎的大地堂前,擺好的二十多圍筵席,喜氣不言而喻。「通常我哋村民結婚、BB滿月、舊時新居入伙,同埋點丁燈,先會擺九大簋。傳統一圍枱人係雙數,所以要坐八仙枱。」八仙枱其實是四方枱,坐八個人,後期改為圓枱,人數再沒有規定。
開席了!祠堂門前的一根火苗,燃點藥引,數十萬台的紅衣鞭炮就措手不及在耳邊炸開,硝火及散開的紅衣頓時在空氣中飄飄而下,驚惶的心被期待開餐的興奮掩蓋。「喺祠堂擺酒近村屋,祠堂門前燒炮杖,村兄弟聽到炮杖聲,就知道開餐,走嚟食。」
上菜講次序,先來的是湯,其他出場不分先後,離不開雞鴨豬手冬菇……中間上子薑菠蘿,消滯去膩,最後才是小盆菜。「食到咁上下,主人家會逐枱敬酒,都係最長輩嗰個行先,譬如結婚,就由老爺奶奶率領。」
鄉情。添飯加菜作叮嚀
吃九大簋,味道其外,碗碗藏鄉情,像添菜,「主人家客氣啲,客人嚟到好似唔夠食,覺得唔好,會抽個裝食物嘅桶,譬如冬菇豬肉,睇吓邊啲唔夠,逐圍添加。」如有吃剩的菜,也會送給朋友親戚,充分如俗語說「又食又拎」般慷慨豪情。其他沒有請來的,主人家都會分給同巷,或隔離巷的鄉里,這份鄉土人情在城市裏,真正少見。
舊日請喜酒,取好事成雙,連餸菜也呈雙數,如「四簋」、「八簋」,但客家人認為九大簋的「九」與「久」同音,有長長久久之意頭,才有九缽。其實九大簋還有一款飯,加起來共十款,就是飯菜齊備,十全十美,人生的圓滿就捧在一手間,見證於觥籌交錯中。「以前唔係咁富有嘅,請食盆菜已經好好。係富貴人家,捨得使,先請九大簋,請最好嘅俾人食!」
昔時九大簋食材貴重,主人家一頓飯宴,揮擲千金萬丈豪氣。聯哥自小就見識有錢人排場,筵開百席是閒事,設流水席,大宴群親好友吃足三天三夜不足為奇,相比今天這樣的場面,當年盛況,由衷地帶點悲壯。
一碗。百菜百味筵席盛
「九大簋矜貴在每一樣餸都係獨立,唔似盆菜嘅食物混埋一齊,一菜一碗,比盆菜好食。」
簋,在古代是貴族放食物的器皿。他們客家人吃九大簋就用九個大簋放食物,後來簋經過演變,叫兩杉四缽。「杉,係大碟。缽,即係大湯碗。用碟同碗將餸分開嚟裝,唔好撈埋一齊。」
現時九大簋已全然以碗盛載,還因應時節調校不同菜式來宴客。「天冷天熱唔同,天熱煮清啲嘅好似梅子鴨,天冷煮南乳鴨,就濃啲。」口味的轉換,使人不易生厭。菜式獨立,百菜百味,使味蕾每次都有新衝擊,吃出其中的風味,這才是九大簋精緻之處。
近年在香港,大時大節吃盆菜愈演愈烈,愈趨普遍,但對吃九大簋,大眾多聞所未聞。
「做九大簋好少人識。譬如我同村都曾經有人做過,味道唔得,冇咗啦!美心啲大廚都嚟試食過,跟足啲餸推出,出晒報紙、電視,最後都係冇做。你唔係我哋圍村人,又唔係好似我做咗咁耐,係做唔到嗰種味!」聯哥帶點自豪說。
客家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九大簋菜式在不同村或會有差異,主要視乎村內有甚麼食材便用甚麼,如村有魚塘,便有淡水魚。或者宴席主人家的要求,捨得出錢的,便有山珍海錯。聯哥則身為屏山鄧族,傾盡識才,續承庥美。「我由細到大喺條村嘅九大簋大多都係呢九款,陳皮鴨湯、了酸豬手、黃酒雞、南乳鴨、炸門鱔、雞汁燴花菇、魚肉丸、子薑菠蘿、小盆菜,加埋雞鴨飯,總共十款。」
獨特。自家佳餚自家味
做九大簋,逐樣做,炆、炸、煮、燉、燴、滷、醃樣樣齊,比起盆菜,工夫多,利錢低,但聯哥廿多年來,仍恪遵一份客家人特色。其他人依循抄襲,卻做不到同樣的美味。他的九大簋味味是精品,首重用料精。「我哋嘅炆豬肉同了酸豬手,係用每朝劏嘅新鮮豬。」連炸門鱔都是新鮮即日捕,門鱔來價貴,外面會用較平宜的炸芋頭、炸花枝丸代替。「圍頭客家近海,舊時喺大埔東嘅海面有好多門鱔魚,所以我哋嘅九大簋一定有門鱔。」
再者,聯哥是元朗原居民,魚販和豬農必然將新鮮門鱔及本地新鮮豬先預留給他。而且坊間沒有多少人做九大簋,要煮出真正味道,他須用圍村傳統的獨有調味。「炆豬肉嘅麵豉醬,係用黃豆加麵粉自己整;黃酒雞嘅黃酒,用糯米同酒餅自己釀;子薑菠蘿嘅子薑,每年六七月啱時候用醋嚟醃,味道先正宗。」調味可說是做九大簋的靈魂,更重要還有手藝。
「煮九大簋,主角係做小盆菜嘅炆豬肉,豬肉炆得好,啲汁滲到入盆底嘅蘿蔔、豬皮同枝竹,成個盆菜都好味。」
他選腩肉和前胛,斬了件,燒熱巨鑊,下油,加入豬肉、香料、糖,之後加水。大灶火力猛,豬肉容易黐底,所以要揸起大鑊鏟不停攪動。一鑊豬肉,炆上一小時,來來回回翻廿多次。要懂得用力,不須太大力,順着力去剷。豬肉炒到六、七成熟,才下麵豉醬和南乳,既不黐底,醬料香味發揮得最好。他還有秘技,就是炆好的豬肉,不要趕着吃,攤放兩至三小時,更臻入味。
眾望所歸的炆豬肉,樣子紅彤彤,乾淨利落,不見有油水蔓延,鬆軟不油膩,吃時展露山賊氣質一口吃掉,入口的瞬間,豬皮帶點嚼勁,豬油與醬汁完美的邂逅,令嘴角上揚的味道,毋須言語,就有口水直流的魔性!
宗親。人人為我厚恩情
這無法停口的炆豬肉,手法技藝是傳承自聯哥父親,也是他人生的第一個大恩人。他父親以前在村裏務農,懂煮幾味撚手家鄉菜。遇有同村喜事要煮盆菜或九大簋,就會叫他來幫手。
「老竇完全係義務,永無托手踭,每次做完喜事,封番封利是仔,小小心意!唔會賺到錢。大家同村,你幫我、我幫你,人情味好好﹗」聯哥憶述說。聯哥十一歲起,就跟父親到祠堂煮九大簋,他充當小幫手,切菜起爐生火等。「我好鍾意做呢樣嘢,有得玩又有得食!」而父親負責掌勺,他看得多,慢慢學會了煮筵席菜。酒菜圍繞,鄉親為屏,長年累月浸淫在筵席的氣氛中,團聚的熱鬧、鄉里的恭親,種下對老鄉土深微綿邈的感情來。
九五年,其父因年邁而退休。「成條村都冇人做,我唔接手做,九大簋就會失傳!」他惟有繼承父親的衣缽,把手藝延續下去,也保留了當時碩果僅存的盆菜和九大簋。
「老竇係業餘,搵唔到食。我要開鋪,煮九大簋嚟做生意。」起初他的字號寂寂無名,三日打魚,兩日曬網,大拍烏蠅。同村的人知道他的難處,也念起他兩父子經常為村出心出力,都不時帶朋友回村,藉詞宴客,特意叫聯哥煮九大簋,讓他有生意可做。甚至容許他在富濃烈圍村色彩的祠堂擺席。
「最感激係同宗兄弟鄧達智,市區人先至認識我。」九五、九六年時著名時裝設計師鄧達智與傳媒、文化界,在圍村吃過聯哥煮的盆菜宴後,經過報道,盆菜開始廣受大眾認識,聯哥越見名氣,即使沒賣廣告,生意大旺。連明星周潤發、甄子丹、郭富城,政界唐英年、葉澍堃等名人都是常客。
人情,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交心而生。「老竇教我,對鄉親要好,因為同村都係兄弟,自家人,有力出力,有心出心。」他對父親的教誨,仍刻記在心。像是每年清明拜山祭祖,他一切都以村事為先,年年為此都推卻不少大宗的九大簋生意,也幫族人煮山頭。只要村裏要他幫手,他從來都是義不容辭。
每朝六七點,天邊方呈魚肚白,沉睡的鄉村,巷弄後小門半掩,漆黑中廚房亮着一團燈光,冒出縷縷煙霧,傳出咔嚓咔嚓聲響。一個肥圓身影,汗涔涔地已提起鑊鏟,鏟挖着鑊中豬肉,繁忙的氣力活早就展開了。聯哥臉上仍含笑說︰「我幾乎日日都咁早,一直做到晚上六七點,十二三個鐘㗎!但一啲都唔辛苦!」
他奮力以煙火、菜甜、肉香,留住屬於圍村風味的九大簋,以食物的味道譜寫宗族和鄉村人情的記憶,透過節日、慶典,寄語一代又一代人的祝福,不忘祖、不忘根,如一根無形的絲線,把人與人拉近了。
撰文:孟惠良
攝影:陳秉謙、魯雋華
屏山傳統盆菜
地址:元朗屏山塘坊村36號(屏山文物徑路口)
電話:2617 8000
營業時間:11am-9pm
詳情: http://bit.ly/2UxOwEC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網站: http://etw.hk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FEZdm1135w/hqdefault.jpg)
搬磚了鴨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油麻地果欄Yau Ma Tei Wholesale Fruit Market常簡稱作「果欄」,是香港主要水果批發市場,位於九龍油麻地,北臨窩打老道,南抵石龍街,西為渡船街,東為新填地街。果欄的雛形建於1913年,前身是九龍一處傳統墟市,「果欄」是珠三角一帶對水果批發市場的俗稱。經營的商鋪初期只以草棚搭成,直到1920年代至1930年代,香港政府才開始批地讓欄商興建固定樓房,多幢一、二層高的磚石建築逐漸組成今貌,至今尚可見到不少具戰前特色的裝潢。最初渡船街、窩打老道一帶賣雞、鴨等家禽,東莞街賣菜,而後面是九龍魚市場,果欄的面積比現在小得多,只佔新填地街一帶,而果欄並非只賣生果,主要是賣蔬菜,只有如「福和果菜欄」、「秀和欄」和「大益欄」等幾個大型的果菜欄,直到1965年6月1日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啟用及1974年11月1日長沙灣臨時家禽批發市場啟用雞欄和菜欄搬遷後,才全部變成果欄。戰後建成的石龍街一帶果欄,由於當時檔主共同聘用同一間建築公司,所以於1952年建成的16個果欄外觀十分相似,地面前端是上落貨物區,欄內存放較遲交收的生果,而樓上多數是用作焗蕉的蕉房或雪房,近年才加裝升降機方便存放生果。1990年,果欄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於2009年12月18日改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油麻地果欄長期以來都是香港和九龍市區的水果批發集散地,現時有二百多戶批發商,處理全港近八成的批發水果。欄商以東莞人為主,同鄉互相介紹來港工作,早年人數比例高達八成,街道如「東莞街」及「石龍街」(取自東莞石龍鎮)也是因此而命名。油麻地果欄日常運作集中在晚上進行,噪音對鄰近居民造成滋擾,而手推車佔用路面又造成嚴重交通阻塞。香港政府早於1969年已計劃重置油麻地果欄,但一直未能落實執行。到了1990年,政府計劃將油麻地果欄遷往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第一期,其後因1991年簽訂的《關於香港新機場建設的諒解備忘錄》,為進行西九龍填海計劃供興建西九龍快速公路往返赤鱲角新機場而擱置,其後政府又計劃將果欄遷往將於1997年年底落成的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第二期,可容納蔬菜、蛋品、魚產、活家禽和鮮果五個行業的綜合批發市場,但有關批發業界一致強烈反對。油麻地果欄其後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規劃署在1999年設計了「油麻地市區重建概念模型」,規劃整個油麻地的發展,將果欄變作特色休憩公園。2000至2001年香港政府再為遷置油麻地果欄尋找其他選址,但鮮果批發業界表示不願意搬離市區,希望原址經營,而所有可供考慮的土地均不適用。2007年食物及衛生局向立法會帳目委員會提出在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第二期的部分範圍預留土地,興建一個專屬的鮮果批發市場,用以遷置果欄之用。通過油尖旺區議會轄下「關注油麻地果欄工作小組」,鮮果欄商代表表示願意有條件搬遷,其中主要的條件是將來香港全部的鮮果批發,必須集中在新市場進行。政府以自由市場政策不宜幹預市場運作模式為由而作出拒絕。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hwa_lc9sHc/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CH8rhfXzHNhnuACqjBE5wgM9cg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