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很可愛,是一個德國哲學家跟女兒的互動。女兒是高中生,爸爸要用女兒能懂的文字,用哲學回應女兒感興趣的問題。我很喜歡這樣的親子關係,父女可以如此輕鬆地開玩笑與討論,這很難得。
我也喜歡看哲學的書,心理學跟哲學的關係密切。我偶爾就會看一些哲學的書,雖然我不是哲學專家,也看不深。但我很清楚,很多事我們還不清楚,不少信仰難以被驗證,但可以試著辯證。
其中,對幸福的追求,非常多人關心這樣的議題。就我自己的定義來說,幸福跟快樂有關,好像快樂到一個門檻之後,就屬於幸福的範圍了。
然而,我們對於幸福的「認定」,影響著我們對幸福的「感覺」。就下面引用的這段摘文,幸福其實同時有確定感與不確定感,是兩者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比例調和而成。
幸福一直是一件動態的事,正面情緒常常是在負面情緒的襯托下,更加突顯。所以,沒有負面情緒,哪來的正面情緒呢?
大部分的朋友,想著要消滅負面情緒,只保留正面情緒的執著,本身便是痛苦的根源。再進一步說,我們對於幸福的期待過高,正是沒辦法幸福的原因之一。
財富不一定能讓人幸福,特別在滿足了基本溫飽之後。然而,有錢就會有快樂,這種主流的強勢思考,常常讓有錢的人只想更有錢,因此鋌而走險,最後的下場,也不一定能快樂到哪裡去?!
用「貪欲」來談,如果貪欲的發揚到了極致,不一定只有錢,可以包含各種可以累積的事物,像是抽象的名聲。擁有了許多,就可能開始走向空洞與失落。如果我們所不需要的,擁有越多,負擔就越大。
「貪」常源自恐懼,因為恐懼所促動的行為,常藏著更多恐懼在等著。所以最近才跟朋友們討論,我們的行為是出自於歡喜與愛,還是恐懼與焦慮?
行為的動心起念,可以影響最後的結果。如果我們活得不知不覺,那我們離幸福,也就更遙遠了!
**********************
我們如何才能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
【米歇爾‧施密特─索羅門, 莉亞‧索羅門】
〔…當我們覺得值得度過這一生,生命在我們看來就會充滿意義。〕
是的,如果我們在生命中看到的是好而不是壞,就會認為人生是有意義的。
〔那麼,「有意義的存在」是否等同於「幸福的存在」呢?〕
有部分的哲學家是這麼認為。例如伊比鳩魯,在兩千多年前就曾表示,生命中最高的好是幸福,最高的壞是不幸福。他認為哲學家的任務就在於幫助人們成為幸福的存在。
…
〔也許,我們沒辦法很容易確定什麼叫做「追求幸福」。因為到底什麼叫做「幸福」呢?乍聽之下,我並不曉得該怎麼去定義這個詞彙。〕
我在文獻裡所讀過最簡潔、最漂亮的定義,是出自美國心理治療師亞歷山大.洛恩(Alexander Lowen)。他認為,幸福是「成長的意識」。
…我認為他的幸福定義點出了非常核心的東西,也就是「幸福」並不是靜態的事物,而是非常動態的事物。
…妳不妨想像一下,妳的生命就在當下、此刻被「凍結」起來,不必再擔心會失去極為珍視的人、事、物。妳和最愛的人的將永遠存在於世上,然而從這時起,妳所經歷的每一天,將永遠重複同樣的內容,不會有得失,也不會有任何高低起伏。活在這樣一種永遠「安定」的世界裡,妳會覺得幸福嗎?
〔呃……再也不會失去任何心愛的人、事、物當然是很棒,可是一個再也不會發生新鮮事的世界,恐怕會讓人無聊死!〕
的確。「安定的」存在絕非「幸福的」存在。
…沒有什麼會比一連串的好日子更令人難以承受的!也因此,無限多個同樣美好的日子,對我們來說簡直是種可怕的懲罰。
…安定雖然重要,因為它能撫平我們的生存恐懼,不過另一方面,它同時也強烈地阻礙了幸福感。精神分析的祖師爺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這當中看到了現代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他認為,人們用「一塊幸福可能性」換取了「一塊安定」。
…
〔所以我們會去尋求某種對比或反差嗎?〕
當然!佛洛伊德曾在《文明及其不滿》(Das Unbehagen inder Kultur)一書裡指出,讓我引用他的原文:「(我們)可以非常強烈地感受到『對比』,卻不太能感受到『狀態』。」根據妳個人的經驗,肯定也明白這一點。妳投入於某件事情,除非達成了,否則妳絕不肯罷休。在終於達成的那一刻,妳覺得超級幸福。然而,在那之後,妳很快就會習慣所達成的事情,那種狂喜的感覺變得蕩然無存。
…
這正是佛洛伊德所指出的,「延續快樂原則所渴望的某種情況」,只會製造一種「疲乏的愉悅感」。
…追求成長總是可能伴隨著危險的副作用。這點在物慾增長方面尤為明顯。一方面,這樣的成長追求帶來了非常多正面的影響,可說是「社會發展的發動機」。因為,如果老祖宗一直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今日人類或許仍以洞穴為家。
另一方面,這種持續性的強迫成長卻也造成了嚴重的問題,畢竟地球資源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供應無限的物質成長,只要想想那些被砍伐一空的雨林就知道了。
…我們什麼都「想要更多」的渴望,不僅會將地球的資源淘空,也會在人與人之間造成劇烈的分配衝突。
…
因此,強迫性的物慾增長也會導致心理壓力的增長,這又會進一步對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許多國際性的研究都顯示,一個社會裡的社經地位差距越大,人們的平均健康狀況會越倒退。生活在那些貧富差距過大的社會裡,就連富人也都會覺得不舒服。
…相關研究顯示,超過某個富裕程度,財富的增加便失去了心理意義。
一個人在銀行裡如果已有一千萬歐元的存款,再多一筆一百萬歐元完全不會讓他變得更幸福一點。
…一個人若是覺得,唯有聚斂財貨才會提升自己的幸福,到了某個時刻,這整件事情在他看來將顯得十分空洞;在消費品的汪洋中,獲得更多的消費品也難以讓他感受到幸福。
.
以上文字取自
哲學,可以吃嗎?培養高手思維的基礎讀本,拒絕讓別人的常識成為你的常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9301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7折630元】
洪仲清傾聽你三書:認識自己與愛,是一生的功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881
拒絕讓別人的常識成為你的常識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八卦
【#跟我讀】《哲學,可以吃嗎》:你會帶什麼踏上遠征?
不知道為什麼,
我一直很想搞懂哲學,
為此也買了好幾本哲學書,
但沒一本讀完,總是讀到睡著。
我懷疑自己沒有哲學慧根,
事實上,的確也是沒慧根。
儘管如此,哲學之於我,
就像是從教室窗子,
望出去的天空。
一片湛藍,
透著一線智慧的陽光。
你很想就這樣從教室走出去,
但不行,因為是上課時間。
可是你知道,也許走出去,
得到的遠比罐頭化的知識更多。
最近讀到《哲學,可以吃嗎》,
我竟然不知不覺就讀完了,
不可能是我突然開竅啊!
這本書一定有什麼機關⋯⋯
機關我找到了,
就是一對父女的哲學對話。
作者米歇爾是哲學家,
有次,她女兒問他:
「老爸,你能不能寫點
人家看得懂的東西啊!」
米歇爾愣住,到他這個段位,
也只有女兒敢直接吐槽他了。
不過,這倒是給了他一個靈感。
他告訴女兒:
「女兒,老爸正要寫本哲學書,
不然,你願不願意幫我一起寫呢?」
女兒說我連哲學都不懂,怎麼寫。
米歇爾開心的說:
「就是不懂才好,
這樣你才能馬上發現,
我哪裡說得無聊或難懂。」
女兒開心答應了,也多虧她,
代替我們從哲學傻瓜的視角出來,
才能一步步跟上這場哲學馬拉松。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地方,
就是他不是介紹一堆專有名詞。
而是把哲學當優化軟體,直接點開,
優化我們這台快跑不動的電腦。
書裡談的面向很廣,
像是:
「事物真的是我們所見的那樣嗎?」
「神明存在嗎?」
「為何性愛會令人愉悅,死亡則否?」
「我們該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嗎?」
「我們可以殺人嗎?」
「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是可能的⋯⋯」
你注意到了嗎?
這一連串的問題有個共同點,
就是:
都是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課題
也就是說,因為習慣,
所以我們不會去思考其中合理性,
因為大腦很懶,
只願用最少耗能,
來延續我們的生存。
如果沒有哲學,
我們只是一團會呼吸的肉。
舉個例子好了,
我特別喜歡書中,
有篇探討「意義」的文章。
什麼是意義呢?
就是指事物間有相互關係。
有趣的來了,
人是需要意義才能安心的物種。
所以很多時候,人類的文明,
只是在事實上根本不具意義的相互關係中,
強加了一個具有意義的相互關係。
(這段話很繞口我知道,
但看懂這句話,你心靈視力會變2.0)
像是我們把星星連起來,
編了圖像和故事,那叫星座,
後來再把它連結到個人特質,
於是有了占星。
這就是意義帶來的意義。
越能在複雜事物中,
找出意義的人,越有生存優勢,
哪怕這個意義根本不具意義。
哲學,可以吃嗎?
這是書名,也是問題。
讓我想起一個段子。
苑舉正教授,
在他當台大系主任時,
每次碰到新生家長座談會,
最後都像是新生轉系說明會。
「哲學,可以吃嗎?」
是他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當然,他們問得比較文雅:
「讀哲學有什麼用?」
苑舉正教授是這麼說的:
「哲學不是你想像的那種豐盛菜餚⋯⋯」
很多人聽到上半句,
可能準備要轉系了。
「但哲學是會陪你踏上遠征的乾糧。」
我不知道,
打消轉系念頭的人有多少,
但我開始對這包乾糧感興趣了。
🎯博客來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9301
#歡迎分享
#拒絕讓別人的常識成為你的常識
#書中有很多勁爆觀點留給你自己看
拒絕讓別人的常識成為你的常識 在 拒絕讓別人的常識成為你的常識!-哲學,可以吃嗎? - YouTube 的八卦
德國25萬冊暢銷哲學作家、德語區最具影響力意見領袖17堂讓你打掉舊思惟的幽默課程! 林斯諺(文化大學哲學系助理 ... 拒絕讓別人的常識成為你的常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