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漲知識
(每次有人耍低能之後 就能看到許多優質好文
換ㄍ角度想 這些智障言論對於社會的對話也4很有幫助ㄉㄋ)
台灣新上任的行政院發言人 Kolas Yotaka 出身阿美族,因為希望使用阿美語呈現她的名字,而非漢語音譯──谷辣斯·尤達卡──而遭到不知道在紅什麼的 #朱學恒 批評,諷刺反正也不會有人記得她的名字,隨朱姓宅神起舞的網友如群魔亂舞,讓我看了更多的是感到荒唐,而非難過。
非常需要釐清的概念有好幾個,首先是「語言」與「文字」。
「#語言」和「#文字」是兩個分離的概念,根據 Ethnologue(民族語言網),所舉例的7097個活著的語言中,有3188個語言沒有文字,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身為語言的地位,因為成為一個「語言」與否,「文字」從來不是構成要素。
「語言」通常指的是一種有限的符號系統,「有限」指的是文法有限、語音有限,但人類使用這種有限的符號系統來表達無限多種可能的語意,並且語意的內涵可以超越時空,可以談論過去發生的事情、可以討論未來,甚至可能可以談論實際上不存在或沒見過的事情(比如謠言、傳說、夢境)。
「文字」只是「語言」這種符號系統所「附身」的一種媒介,語言學稱之為「#模態」(modality),「語言」還有很多種模態可以附身,比如用嘴巴講(如口語)、用手比劃(如手語)、用手摸(如盲人點字)。所以,「文字」只不過是眾多種模態的其中一種管道罷了,沒什麼了不起的。
而 Kolas Yotaka 的族語阿美語/邦查語(Amis/Pangcah)是Ethnologue 所列舉中,有發展出文字的那 3909 個語言之一,使用的文字是 Latin script(拉丁文字)。
我們因此來到了需要釐清的第二組概念──「文字」這種模態是怎麼一回事?
語言學家 Philip Baker 曾試圖幫助大家釐清「文字」下面兩個相關的概念:#書寫系統(writing system; script)與 #正寫法(orthography)。
「書寫系統」是任何能夠以文字呈現語言的工具;「正寫法」指的則是特定語言習慣或提議使用的書寫系統。「正寫法」通常涉及語言如何使用那個書寫系統的一套慣例。
舉例來說,這個世界上有的書寫系統種類其實不多,根據某些原則可以分成五至六類,是圖像或拼音,拼音文字的話是只寫子音、還是母音子音都寫、或是母音變成小小的陪襯黏在子音上……等等。
比較有名的書寫系統像是日本人發明的假名、中國人發明的漢字、古羅馬人發明的拉丁文字、韓國人發明的諺文、印度人發明的天城文……等等。
我之所以加上「發明」兩字,是為了強調縱使書寫系統是由特定一個地方的人發明的,但發明出來的文字並不專屬於他們所有,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只要高興都可以使用那種書寫系統來呈現自己的語言。
讓我們來複習一下:我之所以把成衣業的英語寫成 Clothing industry,是根據英語使用「#拉丁書寫系統」所訂定的「英語正寫法」。
大家現在看到我打的中文字,是根據中華民國使用「漢字書寫系統」所訂定的「標準漢語正寫法」,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樣也使用了「漢字書寫系統」訂定他們的「標準漢語正寫法」,只是我們的正寫法長得不一樣,但原則上我們使用了相同的書寫系統。
同理,台灣的原住民族在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並不覺得他們有需要透過文字這種模態來表達他們的語言,直到荷蘭人治理台灣,傳教士來台,為了傳教也好,簽約也好,這些語言(比如西拉雅語),才開始選擇要採用文字模態,而選用的就是歐洲人帶進來的「拉丁書寫系統」,當時也就規範出一套阿美語應該如何使用拉丁書寫系統的正寫法,而這套正寫法會經過時間演變而改變,直到 2005 年原住民委員會召開會議確認各原住民族語的正寫法。
所以,Kolas Yotaka 不叫做她的英文名字,這就是她的阿美文名字,念法就是阿美語的發音,就如同 Ma Ying-jeou 不是馬英九的英文名字,只是一個以拉丁書寫系統寫成的中文名字,念起來一樣是ㄇㄚˇ ㄧㄥ ㄐㄧㄡˇ──題外話,下次外國人問你的中文名字是什麼,你可以寫你的拉丁轉寫,然後念中文發音,不用自己轉換成怪腔怪調的發音,也可能不是要你寫他看起來像符咒的漢字,除非他主動想知道或者你想解釋字義。
原住民族在日本治理時期初期,戶籍登記上,使用假名書寫系統記載自己的名字,並且是使用書寫外來語為主的片假名,到了後期,更改為「和名」,就與原本的族語名沒有關係;戰後漢人再次掌權,原住民改為「漢名」,但依然與原本的名字沒有關係──就像漢人的漢名(如蔡依林)和英語名(Jolin)一樣無關──到了 1995 年,修改《姓名條例》,原住民族才得以採用漢字書寫系統來書寫他們的族語名字。2000年,政府再開放原住民族可以羅馬書寫系統登記族名之原文,也就是原住民族最早開始採用文字這種東西時,選用的那套書寫系統。
當然你可以認為,既然書寫系統百百種,也沒有好壞之分,為何原住民族不願意以漢字書寫系統來表記他們的族語名字?
這邊我們要進入第三組概念的釐清:「#正寫法」(orthography)與「#讀寫實踐」(literacy practice)。
我們在討論「正寫法」時,基本上是不管人的感受的,單純討論如何將原料(書寫系統)變成一套設計(正寫法),以及這套設計(正寫法)是否能完整表達客戶需要表達的概念(語言)。
在正寫法的討論中,我們會發現漢字書寫系統本身並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表意文字(logography),大部分漢字的發明,當時就不是為了表達語音而設計的,而許多漢字本身是自帶語意的,不像拉丁字母本身沒有任何意思。換言之, “Kolas” 寫成「谷辣斯」的時候,不免會想到是在「辣」什麼?
再加上,我們目前採用的漢字系統所表記的發音是國語(華語)的發音,也就是說,我們基本上是用了設計給別的客戶的設計產品,來將就地要原住民用,還改變了原住民族作為一個客戶,所要求的設計概念(原住民族語),明明Kolas的s就是念一聲輕輕的s,結果這個設計產品硬生生更改客戶委託的設計概念,從s變成自帶母音的ㄙ。
況且,台灣也從來沒有像中國那樣推出過《少数民族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基本原则》,所以漢字書寫系統基本上從來沒有成為過原住民族語的正寫法。
所以從「正寫法」來看,在這個「設計委託案」裡,漢字書寫系統本身就不是什麼可以交差給客戶的好設計。
我們再看得多一點,就會發現相關的討論還牽涉了「讀寫實踐」(literacy practice),「讀寫實踐」這個概念則討論了人的感受,人如何理解正寫法或書寫系統,也就是,推出來的設計產品(正寫法)或原料(書寫系統),先不論是否能妥切表達客戶要的設計概念,客戶到底喜不喜歡?感覺如何?如果客戶本身有蠶豆症,就算你覺得他所希望嚐到的料理,用蠶豆入菜非常適合,那你也不能用。
原住民族在福爾摩沙這個島上,從歷史事實來看,的確就是被大批外來的漢人所剝奪了他們的土地,相較之下,在當代可見的集體歷史記憶再現中,漢人常是那群令原住民族流離失所的外族,而較少指向歐洲人,而眼睜睜看見的,當前的政權仍是一個漢人主導的政權、漢人撰寫的法律、漢人為中心的語言政策,原住民族如何想要把最能彰顯文化身分認同的「語言」,託付給這個意象上指向「漢人」的書寫系統?
「讀寫實踐」認為語言使用者使用一種正寫法或書寫系統,就是一種「社會實踐」,既然是社會實踐,就不可能脫離歷史、社會與政治中的權力關係,如同一個活在科索沃的人──從塞爾維亞獨立出來的科索沃──是要用Kosovo(塞爾維亞語)還是Kosova(阿爾巴尼亞語)來指稱自己的國家,本身就是高度政治的,你等於是在選邊站,若要保持中立,你就得寫成Kosov@。
一個原住民族人進入這個漢人主導的政權體制中,希望大家使用她的名字,這個根據拉丁書寫系統而來的阿美語正寫法寫成的──「真正的名字」──本身當然是政治的,但作為眼睛雪亮的人,我們應當要知道這個讀寫實踐所牽涉的政治,並不是藍綠之間的兩岸政治,而是原住民族與漢人之間的族群政治,在了解到這層嚴肅的族群關係後,我們才能知道朱姓名嘴到底是在拿什麼議題來成就他自身──我必須說──那令人作嘔的知名度。
(照片為苗栗泰安鄉的象鼻國小,語言教學為澤敖利泰雅語)
拉丁文字母發音 在 茲茲堡小日子 Windy in Würzburg Facebook 八卦
ÄÖÜ竟然是懶人的發明😴 德文的變母音怎麼來的
學德文的人一定對頭上有兩點的變母音ÄÖÜ不陌生,我很喜歡這樣可愛的字母,就像字母有表情一樣😂,彷彿讓德文變親切了,不過大家有想過他們的由來嗎?他們的由來竟然是懶惰😴 閱讀了一些德文相關資料,整理成中文和大家分享,不過我不是語言學家,要更細究的話,歡迎專家留言補充了🙋♀
中世紀的德國人開始使用拉丁字母,不過有些德文發音在拉丁文裡找不到, 那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ÄÖÜ,為了發音,德國人大概在五百年前,在它們的原型AOE頭上加上小小的e,有機會閱讀古書籍📜或聖經的話,不難發現這樣的字母。當然,這些多的變母音也是有意義的,試著發發看i的音,接著發發a,有沒有發現嘴型改變的幅度頗大的?那換發i與ä,是不是順口多了呢🤐~~~給個例子kraftig變成kräftig(有力的),好唸多了對吧?再舉個例子,古德文裡,鵝的複數是Gansi 🦢🦢,後來省略了最後的音節,加上讓單字好唸一點,就變成現在的Gänse了,原來我們的變母音就是偷懶的產物(連發音都可以偷懶😅)
後來,大概是距今兩百年前,人們就懶得寫小e了(寫了三百年真的很辛苦的😉~),開始用短線代替,接著又簡化成兩個小點,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ÄÖÜ了。
順帶一提,德文Umlaut變音可是Jacob Grimm提出的,這個名字眼熟嗎?沒錯!他是寫童話故事的其中一隻格林兄弟✍
ÄÖÜ是懶人的發明,不過我覺得學德文的人不太能懶惰,畢竟懶人應該不會想搞懂德文文法吧哈哈哈🤣
這次偷懶把我畫的貼圖拿來用,你也喜歡可愛的ÄÖÜ嗎🙋♀
德文有多難搞,看這篇🤷♀ https://reurl.cc/1xp1kW
茲茲堡小日子IG➡️windyinwuerzburg
會有和facebook不一樣的內容喔
有這些變母音的中德line貼圖囉~在這裡⬇
[這是一個中文和德文的貼圖2]
https://line.me/S/sticker/8761805
舊的貼圖,在這裡在這裡⬇
[這是一個中文和德文的貼圖]
https://line.me/S/sticker/1416551
我的德國旅遊圖文書---心德筆記在這裡⬇
博客來連結👉 https://goo.gl/qPRLhy
金石堂連結👉 https://goo.gl/ZUQivR
誠品連結👉https://goo.gl/xY7hbc
各大網路及部分實體通路皆有上架喔😀
德文小教室同場加映
我本人講給你聽哈哈🤷♀ https://reurl.cc/ZO8ek6
傻傻也要分得清楚的德文名詞詞性小整理🇩🇪 http://bit.ly/2TePzKF
(不負責任的)十句話破解德文聊天窘境🇩🇪 https://reurl.cc/D9Yj2d
德文冷知識🇩🇪 https://reurl.cc/6gmxXk
在德文和英文長得一樣,意思卻完全不一樣的單字🇩🇪🇬🇧 https://reurl.cc/qDN0RE
英文裡那些來自德文的單字🇩🇪 http://bit.ly/2Nq8rVD
學德文到教德文🇩🇪https://reurl.cc/aXGe3
學德文的十種理由🇩🇪https://goo.gl/FNfv1M
蘋果先生🍎、橘子小姐🍑https://goo.gl/3JBSJv
德文檢定Goethe-Zertifikat B2、C1✍應考及準備心得🇩🇪https://goo.gl/R3s5Ct
大家以為的學德文🤔 http://bit.ly/2p02j9g
#茲茲堡小日子windyinwürzburg #茲茲堡小日子德文教書日誌 #手繪 #德國留學 #歐洲 #交換學生 #德國 #德文 #學德文 #deutsch
拉丁文字母發音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八卦
#微冷 你知道嗎?為什麼副總統(vice-president)的英文好像一副有罪(vice)的樣子。
各位好,防疫如火如荼,整個星球上的不同社會都在盡可能的保護我們鍾愛的人不受病毒侵襲(是的武漢肺炎,好的武漢肺炎)。在台灣,防疫行動是由公共衛生學界的泰斗陳建仁院士暨副總統操盤。巧的是花旗國也是由副總統彭斯主掌大局......然兩位風評差距很大XD
英文中 vice and virtue——惡行與善行,兩個字因為押頭字韻(也就是同字母開頭)很常被人拿來舞文弄墨。近來在聽新聞時我又想,為什麼 vice-president 用的字,和罪衍或惡習的 vice 是相同的?
這件大概大家早年學英文時都發現過,卻從來沒查清楚的事——我們就來查ㄅ——這是巧合還是別有意義?
如同先前克里斯汀貝爾主演的電影《為副不仁》(Vice, 2018)的標題雙關語那樣。不過貝爾(在劇中飾演小布希的副總統錢尼),我們副總統很仁捏:大仁哥。
總之調查結果很反高潮,就是巧合辣。無趣的巧合。vice 和 vice 兩個英文字,發源自不同的拉丁語,透過義大利語和法語輾轉流傳使用(發音也產生逐漸的改變)的過程,終匯聚於英格蘭島,陰錯陽差變成同個念法,同寫法。
這樣的例子其實蠻多的,在英語字源學裡稱為
【偽同源詞】(false cognates)。一個例子是日記(diary)和日子(day)沒有關係。
好啦,所以當作素行不良的 vice 一詞來自拉丁語 vitium,透過法語 vise 傳入英語。這個字指的通常是個人惡習相關的壞事,如酗酒賭博之類。順帶一題,vise/vice 也是木工用的夾鉗,也是恰巧匯聚而成的「偽同源詞」之一。
當作副手意義的 vice- 來自拉丁語 vicis (退讓、替換、接任)。其實你知道這回事,卻不知道你知道 XD。因為拉丁文片語 vice versa「反之亦然」裡 vice=替換, versa=反向。
副手的意義是正主兒出缺的時候替補,或是經過指派,以後者的名義治理的職位。想到的例子是,古早殖民地總督叫做 viceroy,vice 是代理,roy 就是王——總督是替王行使治理這樣,直翻成「副王」。但在此意思接近「代表、受委任者」delegate 一字,或「職務代理人/二把手」deputy。
還有一個有趣的字是「很有代入感的」vicarious,指的是看別人快樂則你也快樂,看別人辛苦你也汗流浹背,很能設身處地感受他人處境的狀況。→ #鏡像神經元
欸,vicar 是牧師,難道牧師也是代理嗎?一查還真的是。雖說基督教不同派別各自有各自的行政組織,但總之,稱一個人的職務是 vicar,就表示他是代替某位更高階的人在凡間管理羊群的。不管那位高階者是大主教、王公貴族,還是耶穌基督本神——天主教教宗的一個名號即是基督在世上的代理(Vicarius Christi),不能翻譯成牧師的。
說到這再講個有點像但無關的。遮陽鴨舌帽、電銲面具、太空人頭盔的面罩、騎士盔甲的面罩都是同一個字叫 visor,這來自法語的臉 vis。(比較英語的面孔 visage,面對面 vis-a-vis 兩個字)。
就這樣,在我忍不住把整篇 #V怪客的演講詞 裡出現的 v 開頭的字都查過一遍之前趕緊收工^^ 下回再見喔,大家掰掰。by 科宅
拉丁文字母發音 在 [問題] 初學拉丁文發音幾問- 看板Latin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剛開始接觸拉丁文 目前正在認識發音
有好幾個地方不懂 上來跟各位請教^^
1.拉丁文24個字母的個別發音?
第一堂課,老師並沒有特別教導拉丁文各個字母的發音,
不過我還是很想知道,不然總覺得好像卡卡的,
我目前是知道A唸﹝阿﹞,B唸﹝逼﹞,C唸﹝區﹞,
其他的能請好心版友提供資料給我嗎? :)
2.雙母音?
我知道的雙母音有兩個,一個是ae,另一個是oe,
我要問的問題有點笨XD:
請問拉丁文的雙母音的兩個母音是分開寫還是連在一起寫呢?
也就是說ae這個雙母音,ae之間有沒有空隙呢?
我印象中有看過一種字母是兩個字母合一,
我不知道拉丁文的雙母音是否就屬於這種?
3.r的發音?
我對單字中出現r的發音非常困惑,
譬如dormire,中間的r,我不知道要怎麼發,是唸做﹝多爾咪黑﹞嗎?
還有r若放在尾巴,譬如miser,是唸做﹝咪say﹞嗎?
還有還有proelium,是唸做﹝ㄆ肉ㄟli嗚ㄇ﹞嗎?
不同位置的r的發音真的讓我沒有頭緒啊 orz
(其他比較困惑的還有:theatrum)
4.l的發音?
譬如ba-cil-li-me這個單字,
└>這個l的發音是舌頭往後捲,發"嘞"的音嗎?
5.其他比較零碎的問題,我就統一在這裡發問:
*拉丁文的rosa的s是否發z的音呢?
*man-du-ca-re的man發音是﹝媽n﹞還是﹝矇﹞呢?
*to跟ti的發音?前者是﹝ㄘo﹞嗎?後者我知道-tio會發成﹝ㄘio﹞
6.我想之後,我應該會面臨d/t及b/p發音的困擾吧!
打完以上發音的問題,真覺得~~~天啊~~~~
在此先感謝各位的回答及幫忙^^!
※ 編輯: KasaharaMay 來自: 122.124.96.224 (08/16 17:1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