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座被魚塭和空軍基地封存的海鄉|#高雄彌陀
還記得第一次跟著在地朋友到彌陀,我們下車選購魚丸,彷彿是一種彌陀的破題法—#以虱目魚為中心的海鄉,論斤秤兩, 不只魚丸,兼及魚捲、魚漿、魚羹……。
大片魚塭便浮上眼前,打水車無止息地轉呀轉。他回憶年少,鍋碗瓢盆便當裡總有魚,餐餐,日日,且多為虱目魚。這貫徹年少的食材,練就他剔嫩魚刺的絕活。「起水青!」他說了一個令我感到陌生的語彙....一起更認識彌陀→https://bit.ly/3qMoK0D
作者:《12元的高雄》,黃信恩,九歌出版
-
🔖歡迎投稿 #家鄉人寫家鄉事 :https://bit.ly/3j0YLk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戳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開麥 聊天室聊天 勿白目 因為我還沒研究出怎麼B人XD 好久沒開 菜鳥了 來玩一下 順便挑戰今天的地獄 應該還有人對菜鳥有印象吧?...
打水車 在 阿米斯音樂節 Amis Music Festival Facebook 八卦
【2019阿米斯國度 入境心得 22】
我是一個常跑音樂祭,同時也是出道不到五個月的文字型部落客。
在嘉南平原的西部海岸線長大,魚塭打水車的聲音很熟悉,海水刮得臉乾乾的也很難體會,但在阿米斯音樂節這種被大山大海包夾聽音樂還是第一次。
阿米斯音樂節一直在待跑清單中,但過去一直很猶豫,深怕跨到臺灣另外一邊後,自己會很像中秋時節留在城市街頭的遊子,到處撞見別人家在騎樓下的聚會,自己卻只能尷尬經過。但踏進阿米斯國度後,發現所有的擔心都煙消雲散,這裡不像其他音樂節主打各舞台演唱名單的各種追星,而是珍貴地一視同仁,並且提供選擇。
你可以在都蘭大草原看著來自各國部落跳著屬於自己的舞蹈,聽著他們時而莊嚴,時而熱鬧的語調,跳的每一個步伐都是對自己民族的自信與凝聚;你可以在都蘭小教室,聽到來自各個南島語系國家的分享,這些人不再只是社會科書籍中的一個名字,而是眼前一個個活生生的立體故事;你可以在都蘭國市集看到不同部落家庭舉家擺攤,爸爸手捏著糯米團、媽媽忙著倒小米酒調酒、孩子忙著將每個麻糬都飽滿粘上花生粉、婆婆熟稔地翻炒著石板豬肉;累了就找一塊沒有牛糞的草皮坐下,都蘭鼻大舞台前的地形就像一個大地之母,將每個遠道而來的靈魂都攬往舞台的方向。在阿米斯國度,你可以在一個角落碰上深耕原住民族音樂領域的資深前輩,你也可以在大舞台聽見新崛起的潛力新聲。
海洋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個體,大家彼此用舞蹈和一系列的技藝展現,將自身的部落文化,透過身體的活動接續下去,我不是原住民族,但謝謝阿米斯國度的族人們,讓每位旅人在都蘭都如此輕鬆自在。
謝謝阿米斯音樂節的工作團隊和參與的每一個部落,你們完美了2019年尾聲,東海岸最美麗的一塊記憶拼圖。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打水車 在 陳學聖 Facebook 八卦
桃園號稱千塘之鄉,多少先人靠著池塘養魚養家活口,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生命,更養 殖出了好的水產品,
是我敬佩的專家。但日前一紙公文告知此後不可在魚塘內放置飼料桶,不可有打水車,請問他們怎麼養魚?我特別請行政院在農田水利法內要增列農田水利用地類別,以輔導養魚戶。今天他們成立大會,看到漁民的畫作,簡直是驚為天人,藝術家在民間,希望他們繼續鑽研專業,養出台灣最好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