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老師,目睹防暴警察攻入大學校園]
昨晚還跟記者朋友們討論,今天網民的「三罷」會搞得如何?有人把今天稱為「黎明行動」,意思是晨早就要堵路,讓大家被逼罷工,記者還說,有沒有人參加呢?
怎知,晨早七時,看手機得悉香港警察在鬧市開了三槍,把一名青年的肝和腎射傷後,整個社會又沸騰起來,我擠了一個小時交通,到達開槍的港島東區西灣河,那個十字路口,我曾經住在附近,隔壁有一楝「太安樓」地下塞滿小吃店,現在地上只有衝突之後遺下的垃圾,一攤傷者遺下的血,和憤怒的街坊。
逗留到中午,再看手機,赫然發現,中文大學的正門,俗稱「四條柱」的地方,警方竟然向大學的大門開催淚彈,這裡是同學畢業拍攝的勝地,中大的地標,我激憤得在街上胡亂攔截義載車輛,直奔20公里以外的母校。
採訪衝突五個月來,一直不太想採訪關於中文大學的東西,因為太貼身。我是這裡畢業的舊生,也在這裡教書長達十年,對這間校園滿有感情。我沒法子像在外面採訪一樣情感抽離。我們早前說黑色笑話:「會不會有天防暴警察會攻入中文大學?會不會在這裡射催淚彈?」悲哀是,竟然今天成真了。
情感上,無論外面的街道、商場、屋苑,衝突如何劇烈,大學校園總是那最後的和平堡壘。學生和老師都愛說:「中大是我的家。」不是矯情,中大人很有歸屬感的,早前,不知道誰在Google Map谷歌地圖的程式裡惡搞,把「中文大學」修改為「暴徒大學」,中大人一邊自嘲,一邊有點歡喜地擁抱這個名字。中大人關心社會,中大人富人文關懷,中大人懷抱公義,這是大家都相信的。
今日(11月11日)之前,防暴警察不敢大搖大擺進入校園,更不會在校園範圍發射武器,或進行拘捕,今日,一切都被打破了。
下午1時許,我趕到中大校園,正門外的馬路設有路障,但防暴警已撤退。戰線轉到校園近鐵路站的一條名不經傳小天橋上。中大是全港佔地最廣的校園,雄踞整個山頭,這條小橋位處偏僻,但為何成為今日重要戰線,因為天橋下正是新界區的命脈高速公路和鐵路路軌。
為了癱瘓交通,有示威者把雜物投擲到公路和路軌上,而防暴警察駐紥這裡,表示是為了阻止這事發生。但至下午,雙方卻演變成對峙和激戰。
當我到達現場,看到警察和學生互罵及對峙的畫面,我生起很複雜的情緒。這條「環迴路」平日杳無人煙,旁邊的研究生宿舍,我曾經住了整整兩年,這條又長又直的環迴路,我曾經在這裡跑步,鳥語花香,身心舒暢。怎麼現在卻成為一個戰場?百計的學生,穿了黑衣,蒙了面,與數十名防暴警察在小橋和環迴路對峙。
這裡的示威用品,全部和學校有關。學生把附近運動場的設施全搬來,有跨欄運動用的欄杆,一套12個,連手推車推來成為障礙物。有禮堂考試用的椅子東歪西倒的,也有人搬來雙人牀的牀墊,作為擋子彈用的屏障。一些公物,上面寫上了CUHK(中大英語簡寫),保安處,物業管理處字樣等。
當然,行人路的粉紅色地磚,挖起了打碎,也有人找來玻璃瓶製燃燒彈。學生舉起傘陣,用巨型帶輪子的垃圾桶掩護自己。雙方相隔約百來米。中間有一個標誌性「更亭」,過了這條界線,就是校園範圍。大家都在揣摩,究竟那條線到那裡。
警察以揚聲器喊道:「黑衫示威者,你們正參與非法集結,請你立即離開!」
學生佔領了研究生宿舍的制高點,以樹木及傘陣掩護,也拿着咪高鋒回應:「這裡是大學校園,無所謂非法集結。」
警察不甘示弱:「你們別攻擊警方,我們已經瞄準了你們,也在錄影,你們別以為我們看不到你。請你們立即離開,否則警方會以武力還擊,將你拘捕。」
學生則模仿警察口吻,從山頭上回應:「前面的綠色生物(防暴警制服為綠色,之前警方曾稱示威者為「黃色物體」,故學生反諷),這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範圍,跟據香港法例1109條《香港中文大學條例》,你們正入侵中大校園範圍,這是中大學生的警告,命令你們立即離開!」
防暴警則回應:「這間大學不是屬於你們(學生)的,是屬於政府的!」
學生進一步取笑警方:「你們怎樣,都不會夠我們的考試成績好!你們毅進仔(警員一般學歷)公開考試成績只有2,我們這裡很多人都有5 (5為最好成績)」說完,眾笑。學生再下一城:「呀!你們沒有人讀過大學!」
但現場畢竟不是講究文鬥,警察很快就拿槍瞄準有異動的學生:「大學生拿擲汽油彈的嗎?大學生來的,這樣子的嗎?垃圾,大學生!」警員口中「垃圾」兩個字咬牙切齒的。
學生從傘陣和制高點向警察扔磚頭,汽油彈,警察則以海棉彈,橡膠子彈,催淚彈還擊。由於中大校園空曠而安靜,平日在鬧市聽不到的音效,這天有截然不同的感覺。海棉彈那槍枝帶點空洞的「扑」一聲,與防暴槍開催淚彈那個狠勁的刺耳「嘭」聲,橡膠指彈撞擊到路牌的清脆的「亨」一聲,在山嶺海港之旁,清晰可聽到。學生扔出的玻璃瓶落地碎掉,磚頭撞擊地面的沙啞聲音,加上記者的鞋子磨擦着秋躁乾草的「沙沙」聲,戰場的環迴聲響,像一首交響曲。
警察和學生,你來我往,有警員趨前,扯開手擲催淚彈的鎖匙,拋進學生群中,那白色的濃煙升起,有時以槍枝射催淚彈,那彈藥可以進入校園深處達百餘米,連網球場上也升起白煙。
決戰至2時半,戰況變得緊張,學生的傘陣緩緩移前,警方再發放催淚彈及橡膠彈,學生一次過扔五支燃燒彈向警察方向,在混亂的催淚煙霧之中,警察忽然突破了界線,一舉衝前,奔進校園範圍,一邊開槍,一邊制服了四個學生,其他學生狂奔走避。
我親眼看到,有學生在煙霧中被警棍毆打,有警察大喊:「落手扣!落手扣!」估計是害怕學生逃走,然後有警察猛然醒覺,要把示威者帶離校園,於是有警察把身體軟弱無力,其中一隻鞋子甩掉了的學生抽起他的衣領,把他癱軟的身體在地上拖行了五秒,有被拘捕學生向記者喊:「中大政政XXX」(學系和自己名字,希望得到法律支援),他的頭在流血,他喊「白車!(想要救護車意思)」另有一名女學生被拘捕。
其後,警察已越過了更亭界線,有防暴警察以校園指示路牌為掩護,也有警員走入校園範圍的環迴路,向着前面那百計欲反擊的學生,至少開了數發橡膠指彈,直至有指揮官大喊:「回來!回來!」防暴警才退回原來橋上的位置。
雙方繼續攻防至接近4時,有學生在校園收集乾枯樹葉,把路障焚燒起來,秋風助燃下火球升到半空。藍色的天空,綠色的林蔭,偶爾還有鳥鳴,這樣美好的校園,這天見證了一場頑強鬥爭,忽然,學生們大舉離開,原來手機傳來「警察要搜查宿舍」的訊息,大家趕回宿舍收拾物品,但最後證明這是一個謠傳。
戰況最激烈的兩小時,本來正是我要教授「新聞寫作課」的上課時間,這天,因為交通混亂,多間大學宣布今明兩天全日停課,創下了香港近代史的另一紀錄。我的教室就在二十分鐘路程以外,這一天,作為一個老師,一個校友,一個記者,見證了大學校園一場轟轟烈烈的抗爭,百般滋味。
有一些蒙着面,全身穿黑的學生,一聽到我是學校的老師,眼神又由憤怒無助的春青激情,變得溫柔而有敬意,他們,在老師眼中,從來都是單純的孩子。我又想起,世界知名的大學,加州柏克萊、延世大學、京都大學,都有過其社運的抗爭史,中文大學的這一天,一定會載入歷史。
今天傍晚,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激進示威者的所謂政治訴求不會得逞」。
當下午戰況激烈的時候,有一位微胖的外籍女生,一直站在旁邊觀察,我跟她聊起來,她說,她來自美國,來中大做交換生。
我問:「你們美國很多示威吧?」
她答:「是的,我會分清楚,是示威還是暴動。(protest versus riot)」她主動提出這個分野。
我問:「那你親眼看到,你覺得那一樣?」
她說:「很難說,美國也有大規模的堵路,申訴都是和平的。」
我問:「你覺得學生不和平?暴力嗎?」
她答:「我理解,暴徒是為暴力而暴力。今天我看到的是,警察先進攻,學生回應,即使有汽油彈,但警察用槍,美國警察好像也沒有這樣。」
我問:「那你覺得他們是『暴徒』還是『示威者』呢?」
她答:(沉思)「我知道之前你們有百萬人和平示威,政府也沒有回應訴求,搞成今天這樣,我願意相信他們是『示威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羅卡Rocc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訂閱頻道: https://goo.gl/HsWH3X IG在這邊: https://www.instagram.com/roccarocca45/ 粉絲專頁: https://goo.gl/TyMCNm 訂閱咿呀唷頻道: https://pse.is/GRXDP 這款遊戲真的頗推的,原因有幾個啦...
我的世界地下城中文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作為一個老師,目睹防暴警察攻入大學校園]
昨晚還跟記者朋友們討論,今天網民的「三罷」會搞得如何?有人把今天稱為「黎明行動」,意思是晨早就要堵路,讓大家被逼罷工,記者還說,有沒有人參加呢?
怎知,晨早七時,看手機得悉香港警察在鬧市開了三槍,把一名青年的肝和腎射傷後,整個社會又沸騰起來,我擠了一個小時交通,到達開槍的港島東區西灣河,那個十字路口,我曾經住在附近,隔壁有一楝「太安樓」地下塞滿小吃店,現在地上只有衝突之後遺下的垃圾,一攤傷者遺下的血,和憤怒的街坊。
逗留到中午,再看手機,赫然發現,中文大學的正門,俗稱「四條柱」的地方,警方竟然向大學的大門開催淚彈,這裡是同學畢業拍攝的勝地,中大的地標,我激憤得在街上胡亂攔截義載車輛,直奔20公里以外的母校。
採訪衝突五個月來,一直不太想採訪關於中文大學的東西,因為太貼身。我是這裡畢業的舊生,也在這裡教書長達十年,對這間校園滿有感情。我沒法子像在外面採訪一樣情感抽離。我們早前說黑色笑話:「會不會有天防暴警察會攻入中文大學?會不會在這裡射催淚彈?」悲哀是,竟然今天成真了。
情感上,無論外面的街道、商場、屋苑,衝突如何劇烈,大學校園總是那最後的和平堡壘。學生和老師都愛說:「中大是我的家。」不是矯情,中大人很有歸屬感的,早前,不知道誰在Google Map谷歌地圖的程式裡惡搞,把「中文大學」修改為「暴徒大學」,中大人一邊自嘲,一邊有點歡喜地擁抱這個名字。中大人關心社會,中大人富人文關懷,中大人懷抱公義,這是大家都相信的。
今日(11月11日)之前,防暴警察不敢大搖大擺進入校園,更不會在校園範圍發射武器,或進行拘捕,今日,一切都被打破了。
下午1時許,我趕到中大校園,正門外的馬路設有路障,但防暴警已撤退。戰線轉到校園近鐵路站的一條名不經傳小天橋上。中大是全港佔地最廣的校園,雄踞整個山頭,這條小橋位處偏僻,但為何成為今日重要戰線,因為天橋下正是新界區的命脈高速公路和鐵路路軌。
為了癱瘓交通,有示威者把雜物投擲到公路和路軌上,而防暴警察駐紥這裡,表示是為了阻止這事發生。但至下午,雙方卻演變成對峙和激戰。
當我到達現場,看到警察和學生互罵及對峙的畫面,我生起很複雜的情緒。這條「環迴路」平日杳無人煙,旁邊的研究生宿舍,我曾經住了整整兩年,這條又長又直的環迴路,我曾經在這裡跑步,鳥語花香,身心舒暢。怎麼現在卻成為一個戰場?百計的學生,穿了黑衣,蒙了面,與數十名防暴警察在小橋和環迴路對峙。
這裡的示威用品,全部和學校有關。學生把附近運動場的設施全搬來,有跨欄運動用的欄杆,一套12個,連手推車推來成為障礙物。有禮堂考試用的椅子東歪西倒的,也有人搬來雙人牀的牀墊,作為擋子彈用的屏障。一些公物,上面寫上了CUHK(中大英語簡寫),保安處,物業管理處字樣等。
當然,行人路的粉紅色地磚,挖起了打碎,也有人找來玻璃瓶製燃燒彈。學生舉起傘陣,用巨型帶輪子的垃圾桶掩護自己。雙方相隔約百來米。中間有一個標誌性「更亭」,過了這條界線,就是校園範圍。大家都在揣摩,究竟那條線到那裡。
警察以揚聲器喊道:「黑衫示威者,你們正參與非法集結,請你立即離開!」
學生佔領了研究生宿舍的制高點,以樹木及傘陣掩護,也拿着咪高鋒回應:「這裡是大學校園,無所謂非法集結。」
警察不甘示弱:「你們別攻擊警方,我們已經瞄準了你們,也在錄影,你們別以為我們看不到你。請你們立即離開,否則警方會以武力還擊,將你拘捕。」
學生則模仿警察口吻,從山頭上回應:「前面的綠色生物(防暴警制服為綠色,之前警方曾稱示威者為「黃色物體」,故學生反諷),這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範圍,跟據香港法例1109條《香港中文大學條例》,你們正入侵中大校園範圍,這是中大學生的警告,命令你們立即離開!」
防暴警則回應:「這間大學不是屬於你們(學生)的,是屬於政府的!」
學生進一步取笑警方:「你們怎樣,都不會夠我們的考試成績好!你們毅進仔(警員一般學歷)公開考試成績只有2,我們這裡很多人都有5 (5為最好成績)」說完,眾笑。學生再下一城:「呀!你們沒有人讀過大學!」
但現場畢竟不是講究文鬥,警察很快就拿槍瞄準有異動的學生:「大學生拿擲汽油彈的嗎?大學生來的,這樣子的嗎?垃圾,大學生!」警員口中「垃圾」兩個字咬牙切齒的。
學生從傘陣和制高點向警察扔磚頭,汽油彈,警察則以海棉彈,橡膠子彈,催淚彈還擊。由於中大校園空曠而安靜,平日在鬧市聽不到的音效,這天有截然不同的感覺。海棉彈那槍枝帶點空洞的「扑」一聲,與防暴槍開催淚彈那個狠勁的刺耳「嘭」聲,橡膠指彈撞擊到路牌的清脆的「亨」一聲,在山嶺海港之旁,清晰可聽到。學生扔出的玻璃瓶落地碎掉,磚頭撞擊地面的沙啞聲音,加上記者的鞋子磨擦着秋躁乾草的「沙沙」聲,戰場的環迴聲響,像一首交響曲。
警察和學生,你來我往,有警員趨前,扯開手擲催淚彈的鎖匙,拋進學生群中,那白色的濃煙升起,有時以槍枝射催淚彈,那彈藥可以進入校園深處達百餘米,連網球場上也升起白煙。
決戰至2時半,戰況變得緊張,學生的傘陣緩緩移前,警方再發放催淚彈及橡膠彈,學生一次過扔五支燃燒彈向警察方向,在混亂的催淚煙霧之中,警察忽然突破了界線,一舉衝前,奔進校園範圍,一邊開槍,一邊制服了四個學生,其他學生狂奔走避。
我親眼看到,有學生在煙霧中被警棍毆打,有警察大喊:「落手扣!落手扣!」估計是害怕學生逃走,然後有警察猛然醒覺,要把示威者帶離校園,於是有警察把身體軟弱無力,其中一隻鞋子甩掉了的學生抽起他的衣領,把他癱軟的身體在地上拖行了五秒,有被拘捕學生向記者喊:「中大政政XXX」(學系和自己名字,希望得到法律支援),他的頭在流血,他喊「白車!(想要救護車意思)」另有一名女學生被拘捕。
其後,警察已越過了更亭界線,有防暴警察以校園指示路牌為掩護,也有警員走入校園範圍的環迴路,向着前面那百計欲反擊的學生,至少開了數發橡膠指彈,直至有指揮官大喊:「回來!回來!」防暴警才退回原來橋上的位置。
雙方繼續攻防至接近4時,有學生在校園收集乾枯樹葉,把路障焚燒起來,秋風助燃下火球升到半空。藍色的天空,綠色的林蔭,偶爾還有鳥鳴,這樣美好的校園,這天見證了一場頑強鬥爭,忽然,學生們大舉離開,原來手機傳來「警察要搜查宿舍」的訊息,大家趕回宿舍收拾物品,但最後證明這是一個謠傳。
戰況最激烈的兩小時,本來正是我要教授「新聞寫作課」的上課時間,這天,因為交通混亂,多間大學宣布今明兩天全日停課,創下了香港近代史的另一紀錄。我的教室就在二十分鐘路程以外,這一天,作為一個老師,一個校友,一個記者,見證了大學校園一場轟轟烈烈的抗爭,百般滋味。
有一些蒙着面,全身穿黑的學生,一聽到我是學校的老師,眼神又由憤怒無助的春青激情,變得溫柔而有敬意,他們,在老師眼中,從來都是單純的孩子。我又想起,世界知名的大學,加州柏克萊、延世大學、京都大學,都有過其社運的抗爭史,中文大學的這一天,一定會載入歷史。
今天傍晚,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激進示威者的所謂政治訴求不會得逞」。
當下午戰況激烈的時候,有一位微胖的外籍女生,一直站在旁邊觀察,我跟她聊起來,她說,她來自美國,來中大做交換生。
我問:「你們美國很多示威吧?」
她答:「是的,我會分清楚,是示威還是暴動。(protest versus riot)」她主動提出這個分野。
我問:「那你親眼看到,你覺得那一樣?」
她說:「很難說,美國也有大規模的堵路,申訴都是和平的。」
我問:「你覺得學生不和平?暴力嗎?」
她答:「我理解,暴徒是為暴力而暴力。今天我看到的是,警察先進攻,學生回應,即使有汽油彈,但警察用槍,美國警察好像也沒有這樣。」
我問:「那你覺得他們是『暴徒』還是『示威者』呢?」
她答:(沉思)「我知道之前你們有百萬人和平示威,政府也沒有回應訴求,搞成今天這樣,我願意相信他們是『示威者』。」
我的世界地下城中文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這對於臺灣鐵路史而言,是一份極為珍貴的影像紀錄。
《臺北至嘉義》
1968年11月,49歲的原信太郎展開了探訪臺灣鐵路之旅並且沿途拍攝影片。
這段影片始於臺北車站前。當時的臺灣完全沒有電氣化的鐵路,臺灣省鐵路局的主要幹線也全部是蒸汽火車、柴油火車、柴油車。畫面為臺北車站周邊的市區內,俯瞰列車繁忙進出的列車,但如今臺北市裡的鐵路已經全部地下化,而不再出現於地面上了。
接著,從臺北車站搭乘緃貫線的特快列車,一路前往「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嘉義。被柴油火車牽引的列車在漸漸西傾的午後陽光中,和許多蒸汽火車交會,展現大小火車基地的朝氣。
《阿里山森林鐵路之旅》
第二天終於要造訪阿里山森林鐵路。阿里山森林鐵路原本是為了採伐、載送臺灣最高峰——玉山(海拔3,952公尺)周邊的豐富林材而建造,直至1960年代,仍採用從美國引進的「Shay齒輪式」蒸汽火車,聯結獨特的載運木材用貨車,行駛於木架堆高的木製鐵橋上,來運送山上的林材。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山森林鐵路是1960年代末期,世上唯一仍將使用特殊齒輪傳導的「Shay齒輪式」蒸汽火車用於營業的鐵路路線。而且,原信太郎拍攝此影片的1968年,正是阿里山森林鐵路全線全區間,連旅客列車都使用「Shay式」的最後一年。
阿里山森林鐵路從起點嘉義攀爬至海拔2,300公尺,車窗外的風景瞬息萬變,僅僅70公里的距離裡,依序從熱帶林變成亞熱帶林、溫帶林。去程是將攝影機架設於「中興號」柴油車前頭,在沿途景色的變化中,拍攝古色蒼然的木橋、木製隧道、多重環山(螺旋形)鐵路、交會的Shay式蒸汽火車牽引的木材列車、中途車站的熱鬧景象、痕跡顯示不久前才崩落的斷崖,以及早已傾倒、樹齡高達2000多歲的檜木「神木」等,一路前往阿里山。原信太郎停留在阿里山時,當時汽車道路尚未開通,周邊的景色和今天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隔天下山的旅程也是珍貴的紀錄。當時發生了一起意外,原信太郎搭乘「中興號」特快車,行駛於前頭的木材列車突然在半路脫軌,駕駛只得步行聯絡聚集於途中的火車中繼基地——奮起湖之Shay式蒸汽火車。然後從奮起湖起,搭乘Shay式蒸汽火車牽引的普通列車,近距離拍攝特殊的齒輪驅動動作。
原信太郎離開嘉義那天的中午之前,獲准參觀嘉義的蒸汽火車基地(機務段),得以和從日本統治時代一直行駛至今的火車們近距離面對面。
《東海岸的鐵路之旅》
隔天早上,搭乘行經「橫貫公路」的巴士,從臺中越過中央山脈,來到靠太平洋這一邊的花蓮,花了約10小時。
這道路是在斷岸絕壁上九彎十八拐,也有許多未鋪柏油的區間,當時,是臺灣中部唯一連結臺灣海峽那一邊和太平洋這一邊的汽車道路。
半路上,正在興建具有高度軍事價值的水壩,所以嚴禁拍攝,但原信太郎心想「儘管如此,我還是忍不住想拍攝」,他的冒險精神促使他拍下了「往日的臺灣」。隔天,他搭乘鐵路局花蓮─臺東的臺東線,往返170公里的輕便鐵路,當天來回。
當時,唯獨這條臺東線完全沒有和其他路線連接,臺灣省鐵路局直接營運於日本統治時代建設的762釐米軌距的輕便鐵路。然而,雖是輕便鐵路,但也行駛夜行列車,而且有臥舖車。原信太郎造訪時,旅客列車是由大馬力的柴油車牽引客車,而貨物列車則全由D型的水櫃火車和配置1D1軸、加掛炭水車的火車負責。而巧的是,拍攝這段影片的2個月後,臺東線就全面廢止了蒸汽火車的幹線行駛。
如今,臺東線擺脫孤立狀態,改為1067釐米軌距,也完成電氣化。沿線也不斷開發,昔日的風景大幅改變,因此這卷膠片成了非常珍貴的紀錄。
隔天,從花蓮前往蘇澳(1,067釐米軌距的宜蘭線從蘇澳連結臺北),搭乘巴士沿著斷崖絕壁上的小道行駛的影像也很珍貴。這裡也因為涉及軍事機密,嚴格取締拍攝,在這種情況下,記錄了巴士和卡車因為單向通行而形成的車隊,在太平洋巨浪拍打的陰天道路上前進的壯觀景象。
以上內容,亦留下了臺灣鐵路史上,十分珍貴的影像紀錄。
原文作者:松本謙一(鐵道著作家)
影片中文化:張哲生
2016年1月16日至3月17日,日本橫濱「原鐵道模型博物館」舉行的《臺灣鐵路展》,以大型螢幕播放這段由原信太郎於1968年拍攝的「臺灣的鐵路」紀錄片完整版,片長約60分鐘,於展期的每天上午11點15分開始不斷重複播放至閉館。
《認識 原信太郎》
1919年,原信太郎生於東京。自小熱愛鐵路的他,喜歡搭乘火車、攝影、收集鐵路開通時的首日車票,從小學6年級開始製作火車與鐵道的模型。為了瞭解國外的鐵路,他讀小學時便開始學習英文,到了國中、高中進而學習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而在就讀大學前,也學習了俄文。為了學習鐵路技術,他選擇進入東京工業大學工學院機械工學系就讀。
二次大戰後,原信太郎在 KOKUYO 株式會社負責開發技術。任職期間,他開發了世界首見的立體自動倉庫和辦公室家具自動一貫生產線等系統,擁有300多個技術專利。退休之後,他設立財團法人原綜合智慧通信系統基金,協助年輕研究者發表國外論文。
此外,他在戰後積極出國,將各國的鐵路、車輛做成模型。深究鐵路技術的他所製作的模型,不同於坊間一般模型,而是取材自真正的鐵軌和鐵路車輪,並從架線集電,使用搖枕、正齒輪、空心杯馬達等結構,實現了有如真正火車一般的慣性行駛。
原信太郎一生訪造過380個城市,收藏的火車模型約有6000個,他在世界各地拍攝的照片多達10萬張,拍攝的影片(16mm、8mm、VTR)合計約440小時。此外,他還收藏了為數眾多的鐵路相關書籍與物品,甚至包括了許多國家的鐵路金屬板、主控器等鐵路專用零件。
2012年7月10日,原信太郎創設的「原鐵路模型博物館」於日本史上開通第一條鐵路的横濱市開幕,以展出能夠發出和真正鐵路車輛一樣的慣性行駛聲並運行的世界各國鐵路模型而聞名。
2014年7月5日,原信太郎與世長辭,享壽95歲。
【原鐵路模型博物館】
地址:日本神奈川橫濱市西區高島1-1-2 橫濱三井大廈(横浜三井ビル)2樓
開館時間:11:00~18:00(最晚入館時間為17:30)
每週二休館(若週二為國定假日,則在隔日休館)
入館費用:成人1000日圓、國高中生700日圓、4歲以上兒童500日圓(所有價格皆含稅)
我的世界地下城中文 在 羅卡Rocca Youtube 的評價
訂閱頻道: https://goo.gl/HsWH3X
IG在這邊: https://www.instagram.com/roccarocca45/
粉絲專頁: https://goo.gl/TyMCNm
訂閱咿呀唷頻道: https://pse.is/GRXDP
這款遊戲真的頗推的,原因有幾個啦:
1.價格不貴。
2.原本的系列作品名氣就很響亮。
3.有暗黑的角色養成跟打寶、探索地下城要素。
這雖然不是業配,但我真的蠻喜歡的才這樣推薦啦XD
#我的世界 #當個創世神 #Minecraft #XboxGamePass #Switch #羅卡Rocca
上一部影片: https://youtu.be/Ysra1YgVhPY 免費遊戲的伺服器會爆嗎? 泡泡糖忍戰第二次體驗活動又來啦!
✔更多熱門影片
Switch遊戲開箱合輯: http://rocca.piee.pw/P4P3S
電玩店GO(一起逛電玩店): http://rocca.piee.pw/QPEH3
PS4遊戲開箱合輯: http://rocca.piee.pw/QF9WT
來去逛日本電玩店: http://rocca.piee.pw/Q2T5Q
電玩週邊開箱影片: http://rocca.piee.pw/PZ2U6
超多各式商品開箱: http://rocca.piee.pw/PU9M4
✔攝影工具:
SONY A7III + ZEISS 2.8 18mm
SONY A6400 18-135mm 3.5-5.6
Canon 80D +15-55 F3.5-5.6 + 10-22 F3.5-4.5 + 50 F1.8
SONY RX100M5A
GOPRO HERO5 Black
iPhone 11 Pro
Dji Mavic Air
Rode VideoMic
Rode VideoMicro
剪片軟體:Final cut pro
喜歡我的影片歡迎按個讚、分享一下,再幫我訂閱吧!
我的世界地下城中文 在 [問題] 請問現在麥塊地下城有中文了嗎? - 看板NSwitch 的八卦
前陣子PC版的麥塊地城好像內建中文了PC版雖然應該是會用XGP來玩啦不過還是想在NS上準備一款刷寶game 瑣碎的時間可以拿來玩一下但就是因為沒有中文所以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