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林昀儒選手,打出這麼多精采好球,讓我們一起離夢想更近了一步。
挫折是成長的養份,奧運的歷練,一定會讓小林同學變得更強大。
昨晚網路上突然蹦出「林昀儒是不是中國練出來的」話題。
有一派人說,天才少年林昀儒的成就是中國的,不是臺灣的;也有另一派人,對於林昀儒曾前往中國訓練,感到非常驚訝。
所引發的風波,造成林昀儒選手的父親,還必須在銅牌戰前深夜發文,訴說心聲。
這讓人意外發現,原來許多國人並不知道,「移地訓練」是頂尖運動員常有的活動,而「聘請外籍教練」也是體育競技常見的事。
#移地訓練 與 #外籍教練
當選手的技術已經好到某種程度,想要再進步,必須接受新的挑戰。「移地訓練」就是一種提昇的方式。
選手前往其他的國家訓練,可以找到更強的對手,提升實戰經驗,觀摩新的訓練方式,練習適應不同環境,對於培訓時常需要出國比賽的頂尖運動員,很有幫助。
而每個國家在自己比較弱勢的項目,聘請外籍教練,更是帶入新觀念,促進新陳代謝的方式。在世界各國都很常見。
例如中國國家游泳隊,經常到澳洲訓練,不只聘請澳洲教練,甚至在澳洲有一個訓練基地。田徑隊也曾將短跑國手送往美國,接受美國名將強森的指導。而中國棒球隊聘請外籍教練,更是常見的事。
若把範圍擴及職業運動,到外國奮鬥更是頂尖選手的夢幻選擇。
中國籃球一哥姚明,生涯的最高峰都是在美國NBA。中國網球一姊李娜,職業生涯的開始是受到美國企業贊助、在美國訓練。日本人大谷翔平到美國挑戰棒球最高殿堂;韓國人孫興慜到歐洲挑戰足球生涯巔峰。
他們的教練,全部都是「外國人」。
全世界頂尖的籃球、棒球聖殿在美國;足球殿堂在歐洲;練柔道要到日本;跆拳道和射箭在韓國⋯⋯運動員在全世界移動,四處比賽、訓練,尋求更好的教練指導,就是邁向頂尖的必經歷程。
中國是世界桌球第一強權,世界各國要更上一層樓的桌球選手,到中國進行訓練,是非常正常的。
而曾經移地訓練、聘請外國教練的事實,不會直接讓一個選手變成「外國養成的」,更不會變成是「外國的榮譽」。
足球球王梅西出身阿根廷,但年幼時就被西甲名門巴薩隆納青訓系統挖掘,到巴薩受訓。並因為長年在西班牙,取得可代表西班牙國家隊出賽的資格。
雖然西班牙是足球強權,也願意給梅西很優渥的條件。但梅西仍然堅定選擇加入阿根廷國家隊,與阿根廷榮辱與共。
許多人常說,如果梅西加入西班牙代表隊,或許早就已經拿到國家隊的冠軍榮譽。但梅西不曾後悔。
經歷多次國際大賽的挫敗,今年梅西終於得償所望,榮獲美洲盃冠軍。
此時,阿根廷人不會在國內大吵「天才梅西是不是西班牙培養出來的」,西班牙網民也不會四處出征說「這個美洲盃冠軍是西班牙的功勞」
因為大家都知道,是梅西選擇了阿根廷,阿根廷就是梅西願意為之奮鬥的祖國。
在運動科學化、全球化的年代,有實力在國際大賽爭金奪銀的選手,要「百分百國產」一輩子不曾到外國移地訓練,不曾接受外籍教練指導,幾乎不可能。
選手有移籍的權利,各國有實力參與國家隊的選手,不是無法選擇國籍(除了少數極權國家可能有例外),而是願意代表這個國家出賽。
不分族裔、出身,不分參加哪裡的職業隊、訓練基地在哪裡、教練是哪一國人,當選手願意代表國家出賽時,就是選手認同與意願的最直接表達。
有水準、懂體育的文明人,不會在他國選手得獎時去收割。
而愛國的人,也不會因為自家的選手曾經在國外受訓,就斷然認為這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手。
菲律賓舉重選手Hidilyn Diaz Oly,在東京奧運為菲律賓拿下史上第一面金牌。她曾在2019年7月至9月和11月至12月二度來臺灣高雄鼓山高中移地訓練,也和郭婞淳一起訓練過。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向她致賀「菲律賓全國為妳的成就感到自豪」。而臺灣人也向海蒂致賀。
但我們不會說海蒂是臺灣養出來的,也不會說這面金牌算是臺灣的,更不會給海蒂冠上一個「臺灣馬尼拉」的稱號。
柔道選手楊勇緯、連珍羚,都曾經前往日本訓練。連珍羚也有一位日本教練。
跆拳道選手羅嘉翎,曾前往韓國訓練。陪同參加奧運比賽的也是韓國教練。
但我們都看到,在臺灣的好手奪牌之後,日本人沒有跑出來說柔道的金牌銀牌都是日本人;韓國人沒有出來說臺灣的銅牌是韓國人拿到的。
日本媒體、韓國媒體,更不會對我們選手曾經移地訓練大作文章,把我們的選手冠上「日本臺北」「韓國臺北」的稱號。
在臺灣內部,沒有媒體帶風向說「楊勇緯、羅嘉翎不是台灣培育出來的」。
但只要遇上「中國」,各種莫名其妙的亂象就跑出來了。
我們的選手,被中媒冠上「中國台北」「中國人」的帽子,被中國網民稱是中國隊(省隊)的一員。中國網民祝福林昀儒拿牌時,硬要說「希望頒獎台上都是中國人」。
更奇怪的是,連正常的移地訓練,都突然被炒作成「是中國栽培的」,更有奇怪的風向帶往臺灣沒有栽培過林昀儒選手。中國人這樣說,連一部分臺灣人都開始附和。
然而,除了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的國手選拔、訓練之外,體育署的《黃金計畫》更在2019年就投資800萬元培訓林昀儒選手。
一年800萬對職業選手而言不算太多,但世界各國的職業選手,也都不是百分之百由國家支持。
怎麼能因為曾到外國移地訓練,就輕易抹煞臺灣納稅人的支持呢?
我相信所有的國手,在選擇入代表隊時,心裡都很明白,不論別人怎麼稱呼我們,他所代表的就是事實獨立的臺灣。
國家選拔了選手,選手也選擇了國家。
優秀的運動選手,絕對是提升臺灣國際能見度的寶貴資產。
不論來自何方,在哪裡訓練、參加什麼職業隊,只要願意參加臺灣的代表隊,他就是我們的選手。
讓優秀的臺灣人被世界看見,是我們的共同目標。這個共同目標,不該因奇怪的帶風向言論被分化。
我所 看見 的台灣作文 在 Facebook 八卦
#謝謝大家的建議文章內容修改如下(編修時間 2021/04/26,據說今天打這個日期好像會有什麼奇怪的事情🤔️)
.
昨天有一個教練將一位七歲的男童摔至腦死的新聞,我邊看著手機一邊好難過不忍心,可是看了一些討論之後,我發現在這個事件以外還有一個更值得關注的議題是:我們是否真的尊重過孩子口中的那個「不要」?
舉例來說,你小的時候聽過這樣的話嗎:
.
1.我這是為了你好!
2.這麼小就不能吃苦,長大當兵怎麼辦(以後嫁人怎麼辦)
3.你們這一代真是草莓族耶,當年我⋯⋯
4.你沒聽過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嗎?
5.連這一點小事都受不了,養你不如養豬!
.
作為一個以「吃苦」當作核心價值的華人文化,我們擁有許多其他文化沒有的美德,但同時,我們也經常會因為這個價值,而忽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忍受的極限」這件事情。尤其是大人管教小孩、教練帶領學員,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導「要再多忍耐一點一點、要再多撐一點、撐下去就是你的⋯⋯」,為了大人口中那個「更好的未來、更有用的人」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這並不是要跟大家說,小小年紀就要「阿姨我不想努力了」,而是有沒有可能我們在努力的同時,也聆聽自己、聆聽孩子?
.
會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前幾天看到 Shu Ting Chen與Eva Shi 2位專家(4/24 PM 5:02)**在網路上討論,受到很大的啟發,文章裡面提到:「台灣每天平均有34個兒童虐待的通報案。」,於是有人建議說要教育小孩說「不要」, 像是新聞當中七歲的那個小男孩在過程中明明一直強烈的表示不要了,但大人仍然不顧孩子的意願,沒有停止動作。
.
文章當中也提到一個更重要的觀點是:就算小孩學會說「不要」又有什麼用?大人真的會重視小孩的不要嗎?還是仍然會忽視小孩的不要、把小孩當成大人的延長?然後或許就因為這個忽視,像新聞當中,因為大人忽視孩童的疼痛,在90分鐘的訓練當中摔了27次,最後腦死。
.
這個令人難過的新聞,揭發了兩個重要的現象:
1.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當孩子發現自己不論如何的抵抗,都沒有辦法改變現狀的時候,就會放棄抵抗了,因為再大聲地說不要,也只是浪費力氣。你可以想像那個孩子有多麼的無助。
2.大人是否把孩子當成「所有物」?前幾天我聽到 哇賽心理學 談到一個重要的現象,許多大人會不知不覺地把孩子當成是「所有物」,而不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會在公共場合羞辱小孩、違反小孩的意願把他拉走、甚至是動手處罰。
.
可是我們能不能夠,多一點溫柔,尊重孩子口中的「不要就是不要」。當我們不斷地在倡導身體自主權的時候,卻忘記了那個「不習慣尊重自主」的我們是「怎麼」被養成的?會不會在過往的日子裡面,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沒有被尊重?(就像前面那些大人逼你吃苦而不尊重你的感受的例子)。
.
記得黃致豪在節目*中說了一句讓我覺得很感動的話:「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來到我們的生命,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報恩,也不是為了報仇,而是為了離開。」(謝謝大家的提醒,我的確疏忽了性別的部分,在這邊把成為改成「爸爸」)
.
對呀,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許多家長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子,其實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長,還沒有適應孩子逐漸在長大、逐漸在和我們分離,可是當你從小就沒有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很可能會面臨:
1.不尊重自己的需求,不會練習感覺自己的痛
2.不尊重別人的需求,無法同理別人
.
當然,教養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因為這樣,我們更要練習時時刻刻覺察親子關係當中的情緒以及權力,想一想每一次的衝突互動裡,是不是是不是拿自己的權利去「輾壓」孩子那些沒有被看見的、受傷的情緒。
.
如果你小的時候就是那個沒有被尊重的孩子,那麼從現在開始,至少你可以練習尊重你心裡面的那個痛,在不要的時候開口說、在難過的時候允許自己留下眼淚,自己當自己心裡那一個溫柔的大人,練習拒絕、練習說不,練習把自己的需求當作一回事。
.
如果你現在也有小孩,在他們發脾氣、在他們說不要的時候,可以先試著蹲下來用他們的身高,去感受他們的感受,不要急著用你過往先入為主的觀點,去理解他們的世界。你會發現,從孩子眼睛裡面看出來的世界,跟我們並不相同,但也因為看到這個不同,你更可以對自己,也對孩子溫柔。
.
一起練習尊重,選擇溫柔。
#分享給你的新手爸媽朋友
#也分享給童年有逼迫經驗的朋友 #柔道 #腦死
*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nb9458hf7mu0821a22nlcdd
**感謝提醒,是我疏忽沒附上出處,在這裏加上貼文原文,這篇文章寫得相當好大家可以點進來看!  https://reurl.cc/dV3aRg
——
#後記
也謝謝大家的留言和指教,對於這次用詞沒有注意、文章內容也沒有看清楚事件的始末,就引用,這是我的錯,身為一個學術工作者,更不該犯這樣的錯誤,我真的感覺到很抱歉。
.
除此之外,我也覺得是我太過疏忽,就算自己修過性別相關的課,還是很容易掉入性別刻板印象的陷阱,忽略了那日常生活當中,更會因為一些用詞而沒有注意到性別的平等。前陣子唸批判主義念到「語言即權力」,那時候還沒什麼感覺,現在才發現原來權力、不平等就藏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用詞。
.
我針對文章做了一些修正,如果還有可以調整的部分,請不吝告訴我。
.
但比起這個我更開心的是,能夠有這些討論,所以我傾向把留言留著。我覺得大家都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除了及時認錯和修正之外,但更重要的是犯錯之後的溝通,謝謝幾位朋友願意在這裡開啟一個包容和溝通的空間,不只是讓兒童虐待這個議題本身,也讓性別議題能夠被看見。再次跟我沒有注意到的部分說聲抱歉,如果有我能夠做得更好的地方,我會再更加努力。
我所 看見 的台灣作文 在 美樂蒂 Melody Facebook 八卦
《久違工作長文》
公司就要九週年了!從最開始的好幾天才接到一張訂單,到現在如圖片上看到的一大疊還只是每天出貨的一小部分,面對著自己公司的成長,每個創業人都是感性的。
如果有機會,我絕對鼓勵有渴望的人嘗試創業,雖然每個人能從中獲得的、以及最終走向的都不會相同,但都仍是一場有絕對價值的心理磨練。例如談談我,九年前跟九年後,覺得自己最多的成長與獲得是什麼...
十八歲的時候,因為對社會感到新奇,覺得自己能接觸到同年齡人暫時較少能接觸到的領域而感到自己高人一等,那時候的自己是帶些驕傲的。當然現在回想起來以前那些都還稱不上成績的成績拿來驕傲是有些可笑,但畢竟那時的自己對一切都感到新鮮,也特別容易放大心中的任何小感動。在那個階段也是特別感性的,逢人就特別愛分享創業的艱辛,也會有一種...「怎麼樣?我說的這些你都沒經歷過吧?很難懂對吧?」的自傲心情。
特別喜歡放大自己的辛苦來證明自己是個有點能力的人!賺了一些小錢也特別喜歡將成就炫耀於無形,將自己懂得的事情稍加誇大到超越自己懂得的範圍再高談闊論給別人聽。
但好險我有個比我見過更多世面的合夥人!在這九年裡頭,他不像我容易被小事急得跳腳,也不比我容易受到利益的誘惑。九年來,我們收到過各家電視台的採訪邀請,但他都推掉了,我好幾度不能理解的與他起過爭執,但他只留下一句我至今回想都無盡感謝的名句:他要我永遠記得「成也是媒體,敗也是媒體。」
因為這句話,我們逐漸有了共識,工作就是好好的做,不要誇大也不用炒作,當然我們也許有機會一炮而紅,但一炮而紅背後可能為品牌帶來的隱形傷害也不是我們可能料想得到的,另一方面,瞬間爆紅的結果不僅會讓我們走得不踏實,也很有可能改變創業人(我本人)的心理素質,讓我真的以為自己很行。
那個初期的自己就像一隻井底的青蛙,但好險,真的好險我有一個心理素質很良好的合夥人,很有耐心的慢慢磨掉我的傲性。
漸漸的我明白好的東西不怕考驗,也不怕沒人看見,只是需要時間,我們真的熬了蠻久,但始終腳踏實地。就舉個例子,我們的商品是在中國加工的,這件事情是我們最初時最快無異議達成共識的,因為我們的商品特殊,台灣真的沒有工廠做得出來,我們選擇向外去尋找符合我們對水準渴望的生產廠。這是對品質的堅持我們沒有猶豫,也從不考慮在包裝袋上動手腳打上我們是 MIT(我有一百種可以讓主商品在中國製造但外包裝打上 MIT 的辦法但我沒有這樣做)其實也沒有為什麼不要,純粹是覺得麻煩,還有走到這麼多年以後我們甚至已經直接投資了工廠,以力求能掌握更好的品質。所以也就不假惺惺的說「因為我們是良心企業啊」的這種作秀的話給你看了,反正一切就是出於覺得沒必要也出於懶,以及我並沒有覺得我們的工廠很爛,就這麼簡單。
但當然所有的生產都是無法百分之百的保證瑕疵率是零,這一點也是我很大的學習,一直在努力,正所謂每個創業人的心中肯定都有著來自渴望產品永遠不出包的痛。
逐漸的,我見過的、親自處理的事情多了,我在這些年也被磨得淡定了。低調的性格是這九年來我最寶貴的獲得,我不再像當初那樣喜歡逢人就高談闊論,甚至我也很不愛在公眾場合有新朋友的聚會中被人問起工作然後要我分享,因為我實在不知道九年的心路轉變我要如何花十分鐘說給一個陌生人聽。
在我因為創業上了康熙以後,我曾在網路評論上看到有人說:「美樂蒂以前寫工作文時還神秘兮兮的說為避免廣告嫌疑所以不透露自己的品牌,結果卻跑去上了康熙,有種被騙的感覺,覺得一切都是一場預謀鋪路。」其實那次康熙真的是場意外,是人情的原因所以我答應去湊人數的。不過窩心的是我看見有一個網友回覆:「這個品牌也不是在上了康熙之後紅的,不知道有什麼好不開心的。」而這的確也是一個事實,因為品牌不紅大概也不會有任何收到人情壓力的機會讓我有榮幸上節目去談人生勝利組這種主題了。
凡事牽扯利益,確實就會讓人們比較敏感,不能否認的是我多了一個平台,確實是多了一個宣傳的機會。雖然有時還是不懂為什麼有些人會視別人賺錢為一種罪惡,但自己腳踏實地就好了,這也是我想分享給已創業或想創業的每一個人!像我們放棄過很多不錯的曝光還有炒作的機會,坦白說也許是少賺了一點錢,但也少承擔了一些風險,品牌即使成長速度真的蠻緩慢的,但我們所有人在這場每天汲汲營營的生活戰場裡,工作得也還算得上是開心。世俗的說,我其實想賺超多錢的,但我也很信命,先把該做好的做好,後面老天要給你多少獎勵,也是註定的。
我這樣被創業所造就的性格養成,也逐漸延伸到粉絲團的經營上。初期經營也像創業之初,會寫很多的文章、會希望獲得很多的關注,逐漸的心境再轉換為一切隨緣,腳踏實地經營來的網友,感覺也會比較真實。也能舉團購的例子,其實我開團蠻多次,品牌大概三四家,但團購邀約的廠商應該不下四五十家,最後勝出的是哪幾家呢?是 Beats、是 iFit、還有大家想要的健身車品牌。我也曾見過網評上說對我開團感到失望,我懂那同樣是一種來自對人性抗拒不了利益所感到的失望。但其實從第一次開團我在文中寫下,只要這是大家想要的知名品牌,我能用凝聚的力量讓網友買到比外面便宜的價格同時廠商也有賺錢,我就願意接(當然我自己也有回饋,這是我也寫在文中的,非常老實的寫,因為何必騙,沒有人會花時間做白工的,而你拿到你的優惠、廠商賺廠商的錢)但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品牌我就不會利用我的影響力去煽動網友買單了。
Sorry 有點把文寫歪,但好久沒寫工作文了,大概是因為我明天又要出國去出差了,所以我今晚文思泉湧吧。生活裡真的要扮演的角色太多了,爸媽的好女兒、姐妹們的好朋友、鐵男的同居人、同事的好(?)主管,還有管理一個部落格以及找時間去健身。
我慢慢的覺得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了,因為爸媽逐漸在老、公司越來越忙、狗也越來越機掰、體重也越來越降不下來,我在上禮拜跟我爸媽說,我從現在起承諾他們,每個週末都會陪他們吃一餐飯,再忙都要有一餐。
因為我很老實的跟他們說,我為了要有良好品質的生活,工作跟朋友(包含純朋友跟工作交際需要的朋友)我都無法放棄,但是我因為這些也犧牲掉了很多陪伴他們的時間,所以我與他們商量我每週要陪伴他們一次,而其他時間好好的讓我經營好每一個其他的角色。
老實的說,過去兩年我真的很認真的在運動,現在的我也一樣有著渴望運動的靈魂,而且我這輩子都會一直運動,減肥也是人生永遠的課題,但已不是生命的全部,因為我們都有著太多分不出高下又一樣重要的身份每天在進行了!
明天又要隻身出國工作了!用這篇創業所為我帶來的心路轉變的文章,分享給有興趣的人,如果你曾渴望嘗試創業,我會鼓勵你,雖然那很有可能讓你短暫的破產一段時間,或者遺憾的說,有的人可能是破產永遠(阿靠北)但這場悲傷跟歡喜交織的體驗,太值得走一次了。最後,願每個為工作努力的你跟我,都能在這場汲汲營營的生活戰場中,有非常美好的人生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