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仔細看了「2019 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 台灣媒體參訪團完整名單」,發現有幾位認識的朋友跟前輩。
我不敢說跟他們熟識,但大致上知道他們的政治立場。他們的確不是鐵桿獨派,而且由於工作的關係,密切與中國的企業合作,但從我的角度來看,他們也遠遠不是「舔共」之輩,如最近許多看到名單的人所批評的那樣。(其他我不認識的我就不確定了)
名單請見:https://hackmd.io/s/BJepntX3N
我自己也參加過幾場冠上「兩岸」的論壇,例如海峽兩岸科普論壇、海峽兩岸沙塵暴防治研討會之類的。我也主辦過好幾次邀請中國創業者、專家來賓來台分享的活動,也去中國各地,以類似身份參加過幾次由中國政府官方或企業主辦的活動,另外還有更多我受邀但沒去的活動邀約。老實說,由中國官方主辦的活動,基本上都可以視為「統戰」的一環,就是要籠絡台灣各個領域裡的關鍵人物,讓與會者覺得「兩岸一家親」。
如果要說跟這場備受討論的「2019 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有什麼差異,我認為是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的致詞言論「非常非常非常」直接跟粗暴,跟我過去感受到的節制與慎微完全不同。
在我參加過的活動中,中國官方的對口單位、代表或領導,基本上都會避免談「統一」這麼敏感的議題,頂多就是「同胞」、「多交流」、「兩岸一起」、「炎黃子孫」...... 而至於被邀請來參加的中國專家、來賓、企業人士,則是完全不會公開發言中提到這些用詞,幾乎都認真地分享知識乾貨。私底下若稍微聊到,他們頂多就是說說自己的看法,也沒什麼興趣深入,畢竟那不是他們的 KPI,而是官方的。
而當看見汪洋的言論直接粗暴到這種程度,儘管我自認沒有太強的國家意識,身為一個不在現場的台灣公民,我也是覺得很不舒服,但更感到好奇的是:到底為什麼如此高層級的中共官員發言會那麼直接粗暴,而且明明就知道這樣的言論會被台灣人聽到?他到底是要講給誰聽呢?他希望造成什麼後續效應呢?
倒不是我沒聽過這樣的論調,事實上更直接粗暴的說法,每天在臉書上也都看得到,甚至我的很多親友也是抱持同樣的立場。
但因為他們是我的親友,我知道他們都是超級好的人,我也知道他們抱持這樣的立場有各種原因,甚至我也可以想像我要是唸大學之後沒有處在新的環境,立場可能也會跟他們一致,每天也在臉書上發表跟汪洋言論差不多的文章。
雖然我非常不認同汪洋的言論,但我個人不會因為這些台灣媒體高層跟代表在台下聽汪洋那番言論時不予以反駁、甚至迎合鼓掌,而太過生氣。除了因為我認識其中少數幾位以外,另一個原因是,我認為要是坐在台下的是我,我也大概就是沈默以對,不太可能大動作反駁。
之後我還是會以他們經營的媒體內容產出、以及他們的實際作為來評判他們。不過即使在這次事件之前,我對這些媒體的評價,絕大多數就已經是超級低分了,也沒什麼分數可以扣了。
反過來看,我也不會認為沒在那張出席列表上的媒體,就安全可信、善良又真心愛台灣。一樣,得靠自己觀察、自己思考、自己評價。
---------------
把這些媒體跟媒體高層、經營者全部封鎖,並不難。事實上,會對這份名單感到反感的人,可能早就在心理上封鎖了他們。至於不會對汪洋的言論,或這份名單特別反感的人,就算你我再生氣,也不會有什麼影響。(我不是說就不用溝通了,而是要設身處地,長期陪伴、深度對話。對,我知道很難。)
我比較在乎的,其實是抖音、愛奇藝、微信、微博、B站、無數手機遊戲、Youtube 上的中國內容、網紅頻道......這些台灣人愛用、想用、甚至願意翻牆去用的中國網路服務跟內容。對我來說,這些服務對台灣人的影響,遠比那份參訪團名單上的台灣媒體更強而有力。
2017 年,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天然統世代〉:
https://medium.com/%E9%84%AD%E9%BE%9C%E7%85%AE%E7%A2%97%E9%BA%B5/%E5%A4%A9%E7%84%B6%E7%B5%B1%E4%B8%96%E4%BB%A3-5a6218f049c3
以下容我稍微改寫一下,作為對這個議題的延伸闡述。
我得坦承,會有這樣的想法,的確是因為我很相信文化與傳播的力量,這跟我的人生、學習與工作經歷有關,是一種偏見的產物。
我認為,所謂的「天然獨世代」在台灣,大約是 1985–1995 這十年間出生的人。我認為這十年間出生的台灣人對台灣獨立的認同應該達到 95 %。往前,例如我(1981 年生)大約僅 70 %,或更低。如果沒有什麼大變化,1995 年之後出生的人對台灣獨立的認同再往上提升,也是很「天然」的事。
(注意:上述數字並沒有研究支持,完全是我個人感受。)
但我認為情況正在反轉。
我的假設是,1987 年台灣解嚴之後,逐漸出現了一批受到日本與美國流行文化影響的台灣人,並在後來引爆台灣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而天然獨世代就是受黃金時代影響最長、最深的一代人。
他們在學習民主運作與公民角色的同時,也沈浸在台灣、美國、日本強盛的流行文化影響下,並接觸到中國嚴重的人權侵害跟打壓台灣的種種負面事蹟。加上美國跟日本與中國的關係始終比較有距離,而中國的流行文化在這群台灣人人格成長階段還遠談不上精緻,因此在文化上,天然獨世代是很難認同中國的。
不過,在 2010 年之後出生的台灣人,我認為可能反轉過來,成為天然統世代。當然,2010 年出生的孩子到現在不過 8-9 歲,若你認為我這說法過於荒謬,也是合理。但不妨聽聽我的論點。
我的看法是,隨著台灣主流媒體式微、台灣流行文化影響力大跌,在華人圈的話語權不再,同時間中國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帶動 #影視音動漫遊 六大流行文化,透過開放的 Youtube 、台灣代理、或中國 OTT 影視平台與 App 傳播,漸漸成為佔有顯著份量的新文化內容,伴隨這群年輕人長大,而消費中國內容的比例將在他們建立對社會跟國家觀念時,達到高峰。
對 2010 年後出生的這批年輕人來說,他們透過 Youtube 或其他平台看中國央視、湖南電視台、或愛奇藝、騰訊、優酷等製作出品的內容的比例,將遠超過看台灣自製的內容。他們從小就在幼稚園跟著老師跳小蘋果或左手右手,聽「生僻字」跟 TFBoys,跟同學討論巴拉拉小魔仙、喜羊羊灰太狼、小伶玩具的影片......對他們來說,中國產製的內容夠精緻,而且也是成長階段唯一可大量接觸的內容。
而且他們的家長大多是 3C 不離身,傾向於用手機跟平板來打發小孩,讓自己暫時清靜的一批。他們跟父母消費的內容完全不同,而且父母也極有可能完全不了解他們在消費哪些內容。跟上一個還會一起全家一起看電視的世代完全不同。
當然,就流行文化來說,美國跟日本,以及如今超強的韓國都不遑多讓,台灣本地的內容也還是有鄰近性的優勢,但只有中國產製的內容是量大,多元,而且從小就可以直接看懂、聽懂,最能產生親切感的。同時,中國的整體內容水準還在繼續進步,品質看齊美日韓,但對小孩跟年輕人來說,中國產出、可近用的量則將遠遠超過美日韓,原因包括較低的著作權保障,以及對上一代的叛逆。
對他們來說,上一代的天然獨就像是老頑固,有點像是天然獨這一代看他們的上一代。如果美中貿易戰跟包圍體系沒有扭轉這個趨勢,那麼我認為,這一批台灣年輕人將成為 #天然統。對他們來說,唸書、長大、看中國電影、戲劇、動漫、玩中國遊戲,然後去中國工作,都是非常天然的事情。
倒不是說他們會很想跟中國統一,或是以加入統促黨、新黨、或愛國同心會為潮流,而是他們會很難對中國產生惡感,會比較不去糾結中國的惡行跟惡意,就像我這一代對美國跟日本很難產生惡感,也不太會去糾結美國或日本過去的惡行跟惡意一樣。
再重複說一次:我並沒有數據跟研究佐證,這只是個人的感受(事實上就是偏見),若你認為我上述說法過於荒謬,也是合理的。
然而也就是因為我有這樣的偏見,所以我才一直希望、也一直努力想要為台灣創造自己的內容、並鼓勵台灣其他單位自己創作的內容。但這不只是因為國族意識,更是我認為文化多元性跟生態多樣性一樣重要,一樣值得我去努力,以留下更多的可能性,給下一代去選擇。
自由,對我來說,就是能夠保有盡量多的可能性跟選擇,這是我喜歡的價值,必要時,我會為這個價值而站出來、甚至爬出來。
#謝謝我的上一代留給我這一代很多可能性跟選擇
#我不想輸給他們
--------------------
誠摯邀請你花個幾分鐘的時間,填一下這份調查問卷,為了幫助我決定是否要繼續寫下去,我有幾個問題,希望能收集到你的回答。
>>> https://forms.gle/aDLRkJcRBzCjSdRG9
同時也有4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5萬的網紅EHPMusic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訂閱頻道收聽更多好聽的歌:https://www.youtube.com/c/EHPMusicChannelII ❖Facebook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HPMC/ ❖IG:ehpmusicchannel ** 喜歡的朋友記得要分享出去喔~ 超級需要你們的支...
我不想輸給他們 在 當日本oL變成了韓國不良主婦 Facebook 八卦
☆孔雀泡芙×阿華田、牛奶糖口味★
義美泡芙是我在國外生活的精神糧食之一,每次行李箱總不忘要帶上一組。
這次回台發現了這個由孔雀牌推出的「阿華田」、「牛奶糖」口味新泡芙,沒猶豫很久,就放進購物籃了!
為了講求公平公正,這次請到了三隻小孩來一起來「開箱」XDDDD
Ps.這三隻小鬼都是男的!所以他們喜歡比較「Men」一點的稱呼:P
蝙蝠俠(6歲):「喔~這個我知道!我之前有吃過阿華田口味,我覺得還好……」←要開箱時他忙著抓寶,沒空試吃!
蜘蛛人(4歲):「我喜歡巧克力的~~~」←哥是個酷哥呢!
美國隊長(4歲):「我喜歡牛奶的~~~」←點頭加陽光微笑
蜘蛛人跟美國隊長是雙胞胎,根據我的觀察他們應該是喜歡「巧克力」,一直拿巧克力的吃!只是他們兩個每天在一起應該覺得彼此很煩,所以一定要唱反調選個和對方不一樣的XDD
美少女戰士(?歲):「若要以既有印象『牛奶糖』跟『阿華田』來判斷的話,『牛奶糖』應該比較接近我們記憶中的口味,所以我投『牛奶糖』一票!」
(這三個傢伙的暱稱都太「厲害」了,我不想輸給他們,於是強迫他們叫我「美少女戰士」,但他們一點都不領情,鳥都不鳥我,一一......)
2位阿祖(8X歲):「都很甜……」
哈哈哈,結論就是孩子們應該喜歡巧克力,大人們可能比較喜歡牛奶,但兩款都很甜,
吃完之後我還是最喜歡義美的「檸檬」口味!給大家參考~~~應該不難買!有看到的朋友都可以買一盒來吃看看~~~>//////////<
我不想輸給他們 在 胡言亂語股票討論區 Facebook 八卦
#今天是母親節
#談點不一樣的
人具有愛屋及鳥的情感,對於文化的提供者是很難給與厭惡的情感。
#我們不一樣
#下一代永遠跟上一代不一樣
【在 2010 年之後出生的台灣人,我認為可能反轉過來,成為天然統世代。當然,2010 年出生的孩子到現在不過 8-9 歲,若你認為我這說法過於荒謬,也是合理。但不妨聽聽我的論點。】
【我的看法是,隨著台灣主流媒體式微、台灣流行文化影響力大跌,在華人圈的話語權不再,同時間中國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帶動 #影視音動漫遊 六大流行文化,透過開放的 Youtube 、台灣代理、或中國 OTT 影視平台與 App 傳播,漸漸成為佔有顯著份量的新文化內容,伴隨這群年輕人長大,而消費中國內容的比例將在他們建立對社會跟國家觀念時,達到高峰。】
【對 2010 年後出生的這批年輕人來說,他們透過 Youtube 或其他平台看中國央視、湖南電視台、或愛奇藝、騰訊、優酷等製作出品的內容的比例,將遠超過看台灣自製的內容。他們從小就在幼稚園跟著老師跳小蘋果或左手右手,聽「生僻字」跟 TFBoys,跟同學討論巴拉拉小魔仙、喜羊羊灰太狼、小伶玩具的影片......對他們來說,中國產製的內容夠精緻,而且也是成長階段唯一可大量接觸的內容。】
【而且他們的家長大多是 3C 不離身,傾向於用手機跟平板來打發小孩,讓自己暫時清靜的一批。他們跟父母消費的內容完全不同,而且父母也極有可能完全不了解他們在消費哪些內容。跟上一個還會一起全家一起看電視的世代完全不同。】
我仔細看了「2019 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 台灣媒體參訪團完整名單」,發現有幾位認識的朋友跟前輩。
我不敢說跟他們熟識,但大致上知道他們的政治立場。他們的確不是鐵桿獨派,而且由於工作的關係,密切與中國的企業合作,但從我的角度來看,他們也遠遠不是「舔共」之輩,如最近許多看到名單的人所批評的那樣。(其他我不認識的我就不確定了)
名單請見:https://hackmd.io/s/BJepntX3N
我自己也參加過幾場冠上「兩岸」的論壇,例如海峽兩岸科普論壇、海峽兩岸沙塵暴防治研討會之類的。我也主辦過好幾次邀請中國創業者、專家來賓來台分享的活動,也去中國各地,以類似身份參加過幾次由中國政府官方或企業主辦的活動,另外還有更多我受邀但沒去的活動邀約。老實說,由中國官方主辦的活動,基本上都可以視為「統戰」的一環,就是要籠絡台灣各個領域裡的關鍵人物,讓與會者覺得「兩岸一家親」。
如果要說跟這場備受討論的「2019 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有什麼差異,我認為是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的致詞言論「非常非常非常」直接跟粗暴,跟我過去感受到的節制與慎微完全不同。
在我參加過的活動中,中國官方的對口單位、代表或領導,基本上都會避免談「統一」這麼敏感的議題,頂多就是「同胞」、「多交流」、「兩岸一起」、「炎黃子孫」...... 而至於被邀請來參加的中國專家、來賓、企業人士,則是完全不會公開發言中提到這些用詞,幾乎都認真地分享知識乾貨。私底下若稍微聊到,他們頂多就是說說自己的看法,也沒什麼興趣深入,畢竟那不是他們的 KPI,而是官方的。
而當看見汪洋的言論直接粗暴到這種程度,儘管我自認沒有太強的國家意識,身為一個不在現場的台灣公民,我也是覺得很不舒服,但更感到好奇的是:到底為什麼如此高層級的中共官員發言會那麼直接粗暴,而且明明就知道這樣的言論會被台灣人聽到?他到底是要講給誰聽呢?他希望造成什麼後續效應呢?
倒不是我沒聽過這樣的論調,事實上更直接粗暴的說法,每天在臉書上也都看得到,甚至我的很多親友也是抱持同樣的立場。
但因為他們是我的親友,我知道他們都是超級好的人,我也知道他們抱持這樣的立場有各種原因,甚至我也可以想像我要是唸大學之後沒有處在新的環境,立場可能也會跟他們一致,每天也在臉書上發表跟汪洋言論差不多的文章。
雖然我非常不認同汪洋的言論,但我個人不會因為這些台灣媒體高層跟代表在台下聽汪洋那番言論時不予以反駁、甚至迎合鼓掌,而太過生氣。除了因為我認識其中少數幾位以外,另一個原因是,我認為要是坐在台下的是我,我也大概就是沈默以對,不太可能大動作反駁。
之後我還是會以他們經營的媒體內容產出、以及他們的實際作為來評判他們。不過即使在這次事件之前,我對這些媒體的評價,絕大多數就已經是超級低分了,也沒什麼分數可以扣了。
反過來看,我也不會認為沒在那張出席列表上的媒體,就安全可信、善良又真心愛台灣。一樣,得靠自己觀察、自己思考、自己評價。
---------------
把這些媒體跟媒體高層、經營者全部封鎖,並不難。事實上,會對這份名單感到反感的人,可能早就在心理上封鎖了他們。至於不會對汪洋的言論,或這份名單特別反感的人,就算你我再生氣,也不會有什麼影響。(我不是說就不用溝通了,而是要設身處地,長期陪伴、深度對話。對,我知道很難。)
我比較在乎的,其實是抖音、愛奇藝、微信、微博、B站、無數手機遊戲、Youtube 上的中國內容、網紅頻道......這些台灣人愛用、想用、甚至願意翻牆去用的中國網路服務跟內容。對我來說,這些服務對台灣人的影響,遠比那份參訪團名單上的台灣媒體更強而有力。
2017 年,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天然統世代〉:
https://medium.com/…/%E5%A4%A9%E7%84%B6%E7%B5%B1%E4%B8%96%E…
以下容我稍微改寫一下,作為對這個議題的延伸闡述。
我得坦承,會有這樣的想法,的確是因為我很相信文化與傳播的力量,這跟我的人生、學習與工作經歷有關,是一種偏見的產物。
我認為,所謂的「天然獨世代」在台灣,大約是 1985–1995 這十年間出生的人。我認為這十年間出生的台灣人對台灣獨立的認同應該達到 95 %。往前,例如我(1981 年生)大約僅 70 %,或更低。如果沒有什麼大變化,1995 年之後出生的人對台灣獨立的認同再往上提升,也是很「天然」的事。
(注意:上述數字並沒有研究支持,完全是我個人感受。)
但我認為情況正在反轉。
我的假設是,1987 年台灣解嚴之後,逐漸出現了一批受到日本與美國流行文化影響的台灣人,並在後來引爆台灣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而天然獨世代就是受黃金時代影響最長、最深的一代人。
他們在學習民主運作與公民角色的同時,也沈浸在台灣、美國、日本強盛的流行文化影響下,並接觸到中國嚴重的人權侵害跟打壓台灣的種種負面事蹟。加上美國跟日本與中國的關係始終比較有距離,而中國的流行文化在這群台灣人人格成長階段還遠談不上精緻,因此在文化上,天然獨世代是很難認同中國的。
不過,在 2010 年之後出生的台灣人,我認為可能反轉過來,成為天然統世代。當然,2010 年出生的孩子到現在不過 8-9 歲,若你認為我這說法過於荒謬,也是合理。但不妨聽聽我的論點。
我的看法是,隨著台灣主流媒體式微、台灣流行文化影響力大跌,在華人圈的話語權不再,同時間中國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帶動 #影視音動漫遊 六大流行文化,透過開放的 Youtube 、台灣代理、或中國 OTT 影視平台與 App 傳播,漸漸成為佔有顯著份量的新文化內容,伴隨這群年輕人長大,而消費中國內容的比例將在他們建立對社會跟國家觀念時,達到高峰。
對 2010 年後出生的這批年輕人來說,他們透過 Youtube 或其他平台看中國央視、湖南電視台、或愛奇藝、騰訊、優酷等製作出品的內容的比例,將遠超過看台灣自製的內容。他們從小就在幼稚園跟著老師跳小蘋果或左手右手,聽「生僻字」跟 TFBoys,跟同學討論巴拉拉小魔仙、喜羊羊灰太狼、小伶玩具的影片......對他們來說,中國產製的內容夠精緻,而且也是成長階段唯一可大量接觸的內容。
而且他們的家長大多是 3C 不離身,傾向於用手機跟平板來打發小孩,讓自己暫時清靜的一批。他們跟父母消費的內容完全不同,而且父母也極有可能完全不了解他們在消費哪些內容。跟上一個還會一起全家一起看電視的世代完全不同。
當然,就流行文化來說,美國跟日本,以及如今超強的韓國都不遑多讓,台灣本地的內容也還是有鄰近性的優勢,但只有中國產製的內容是量大,多元,而且從小就可以直接看懂、聽懂,最能產生親切感的。同時,中國的整體內容水準還在繼續進步,品質看齊美日韓,但對小孩跟年輕人來說,中國產出、可近用的量則將遠遠超過美日韓,原因包括較低的著作權保障,以及對上一代的叛逆。
對他們來說,上一代的天然獨就像是老頑固,有點像是天然獨這一代看他們的上一代。如果美中貿易戰跟包圍體系沒有扭轉這個趨勢,那麼我認為,這一批台灣年輕人將成為 #天然統。對他們來說,唸書、長大、看中國電影、戲劇、動漫、玩中國遊戲,然後去中國工作,都是非常天然的事情。
倒不是說他們會很想跟中國統一,或是以加入統促黨、新黨、或愛國同心會為潮流,而是他們會很難對中國產生惡感,會比較不去糾結中國的惡行跟惡意,就像我這一代對美國跟日本很難產生惡感,也不太會去糾結美國或日本過去的惡行跟惡意一樣。
再重複說一次:我並沒有數據跟研究佐證,這只是個人的感受(事實上就是偏見),若你認為我上述說法過於荒謬,也是合理的。
然而也就是因為我有這樣的偏見,所以我才一直希望、也一直努力想要為台灣創造自己的內容、並鼓勵台灣其他單位自己創作的內容。但這不只是因為國族意識,更是我認為文化多元性跟生態多樣性一樣重要,一樣值得我去努力,以留下更多的可能性,給下一代去選擇。
自由,對我來說,就是能夠保有盡量多的可能性跟選擇,這是我喜歡的價值,必要時,我會為這個價值而站出來、甚至爬出來。
#謝謝我的上一代留給我這一代很多可能性跟選擇
#我不想輸給他們
--------------------
誠摯邀請你花個幾分鐘的時間,填一下這份調查問卷,為了幫助我決定是否要繼續寫下去,我有幾個問題,希望能收集到你的回答。
>>> https://forms.gle/aDLRkJcRBzCjSdRG9
我不想輸給他們 在 EHPMusic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訂閱頻道收聽更多好聽的歌:https://www.youtube.com/c/EHPMusicChannelII
❖Facebook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HPMC/
❖IG:ehpmusicchannel
** 喜歡的朋友記得要分享出去喔~ 超級需要你們的支持!!! **
❖歌詞在下面❖
----------------------------------------------------------------------------------------------------------
演唱:任然
作詞:耕耕
作曲:Xun
蝴蝶花盛開的那年
我一個人站在海邊
望著天空我好像能擁有全世界
直到所有的寓言都時過境遷
那個愛幻想的少年
眨眼間已消失不見
角落泛黃的舊照片
灰塵遮了純真的臉
我最愛看的童話都被現實擱淺
耳邊的蟬鳴叫不回那個夏天
長大後我終於發現 夢離我很遠
我最瘋狂的那年 已經越來越遠
純真的容顏都隨季節而蛻變
曾許下的心願 全部都沒有實現
有過的信念 都輸給了時間
像落葉捲入風裡面
我最難忘的畫面 都已經看不見
曾經的那段歲月無法再重演
若還能有一天 讓我再回到從前
卻突然發現 未來已漸漸在浮現
角落泛黃的舊照片
灰塵遮了純真的臉
我最愛看的童話都被現實擱淺
耳邊的蟬鳴叫不回那個夏天
長大後我終於發現 夢離我很遠
我最瘋狂的那年 已經越來越遠
純真的容顏都隨季節而蛻變
曾許下的心願 全部都沒有實現
有過的信念 都輸給了時間
像落葉捲入風裡面
我最難忘的畫面 都已經看不見
曾經的那段歲月無法再重演
若還能有一天 讓我再回到從前
卻突然發現 未來已漸漸在浮現
我最瘋狂的那年 已經越來越遠
純真的容顏都隨季節而蛻變
曾許下的心願 全部都沒有實現
有過的信念 都輸給了時間
像落葉捲入風裡面
我最難忘的畫面 都已經看不見
曾經的那段歲月無法再重演
若還能有一天 讓我再回到從前
卻突然發現 未來已漸漸在浮現
卻突然發現 未來已出現在眼前
蝴蝶花盛開的那年
我一個人站在海邊
----------------------------------------------------------------------------------------------------------
❖歌手資料 About Singer
➸ 微博 | https://www.weibo.com/orangeran
➸ 合作邀約 | 18610206669(劉先生)
➸ 郵箱 | sanqian@qianheshiji.com
❖歌曲上架平台
➸ 各大音樂平台鏈接 | https://rock-mobile.lnk.to/hklg3
----------------------------------------------------------------------------------------------------------
❖合作郵箱:ehpmusicchannelhk@gmail.com
(歡迎投稿音樂/攝影作品)
❖Original Photo by Steven Roe
❖歌曲版權為歌手本人及其音樂公司所有,本頻道只作推廣及宣傳之用,若喜歡他們的音樂請到以上平台鏈接購買歌曲支持。
❖Like, Comment, Share & Subscribe❖
❖喜歡的請分享及訂閱本頻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BqI-c-haKM/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q6597bgEexQPcse-tjGD52TOR2w)
我不想輸給他們 在 逆流音樂 FLOW RECORDS Youtube 的評價
Zion P ( MC 耀宗 )
https://www.instagram.com/zionp23
Bolly
https://www.instagram.com/bollysoshy
製作人:Zion P(MC耀宗)
編曲:Zion P(MC耀宗)
詞 | 曲:Zion P(MC耀宗)
錄音:逆流音樂
混音:Zion P(MC耀宗)
發行:逆流音樂有限公司
導演:REBEL DESIGN
攝影:REBEL DESIGN
後製:REBEL DESIGN
#bolly #阮禾茜 #王家衛
[Chorus:BOLLY]
Someone know-know-know-know-know, I miss u so-so-so-so-so
該怎麼證明 還是一樣愛著你
Someone know-know-know-know-know, I miss u so-so-so-so-so
留我在這裡 愛 有 什 麼 意 義
[Verse 1:MC耀宗]
從nothing到something 從眼神到掌心 怎麼開始的 牽起了手 從哄你到Honey 從懷疑到喊停 怎麼選擇的 又放開了手 將寂寞捲成菸草然後抽著又抽著 曾經將你的心都偷了 是那麼 的CLOSER 總是為了你早起 聽你的話都稍息 喜歡看你為了我穿上平常不愛穿的帽T 放肆的甩賴 你笑我無賴 baby 有我就夠了 你知道我的愛 想你想到黑眼圈 你為我哭花眼線 每次爭吵後合好總是抱的好像沒有 明天 YES!浪漫輸給現 實 想讓彼此更好的心決定放下對愛的堅 持 眼裡的傷悲 是不能說的秘密 如果終究要分離 那 愛有什麼意義
[Chorus:BOLLY]
Someone know-know-know-know-know, I miss u so-so-so-so-so
該怎麼證明 還是一樣愛著你
Someone know-know-know-know-know, I miss u so-so-so-so-so
留我在這裡 愛 有 什 麼 意 義
[Verse 2:MC耀宗]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時針報告災情 分不清 恨或愛 苦笑著說還行
假淡定 在他們問的時候 暫停 定格 畫面 重播那些回憶在四周
靠著窗看見哀傷 高傲著抬頭讓眼眶發燙 為什麼相愛又要傷害 就像是敵人 如果這是愛情輸給麵包的世界 放逐我這離人 你找理由不愛 卻不找愛的理由 在愛的暴風圈外 碎裂 著 拼湊 著 聽著 情歌 就像在自殘 抱著棉被 想你 這習慣 好自然 一個人散步 在兩人走的路
一個軀體貪圖 兩人份的溫度 游在沒有你的愛裡 快要沒有力氣 如果終究要分離 那 愛有什麼意義
[Chorus:BOLLY]
Someone know-know-know-know-know, I miss u so-so-so-so-so
該怎麼證明 還是一樣愛著你
Someone know-know-know-know-know, I miss u so-so-so-so-so
留我在這裡 愛 有 什 麼 意 義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kGniKlyN6E/hqdefault.jpg)
我不想輸給他們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香港是個商業化的社會,很多人想賺最多。但對我來說,錢當然重要,無錢難以生活。」麺処一家老闆Tim Lai說。活到四十一歲,他經歷過事業與家庭的起跌。「最大滿足感,非來自賺許多錢。而是工作上有滿足感,做人有承擔。」
小店只賣三款麵,其實只有一款湯底,豬骨魚介鮮味平衡,質感濃稠。兩款叉燒,慢煮豬肩肉及火炙豬腩肉。可二揀一,亦可以食晒。麵,由居港日本人製作,日日新鮮送到。開店前他總會跟助手試味,「過鹹或過淡,可以在醬油方面調校,如果水準相差好遠,那就是另一回事。」這天湯底質素有異,「我們一班同事變了做清潔。」
不開門,對許多人來說損失慘重。Tim卻說,「不開店做少一天生意,總好過讓人有機會以為我的出品差。」他過去十多年做紅酒生意,味覺敏感。加上他愛吃,近年迷上日本拉麵,「不需要花很多金錢,就可以有很大的滿足感。」Tim笑說。
愛吃日本拉麵,專注於日本Tabelog最高分那二三十間。原本打算請日本拉麵師傅回來開店,做特許經營,但屢遭拒絕。「因為我去的拉麵店,並非連鎖店,都是一位師傅,頂多有兩三位徒弟。後來遇到現在的拉麵師傅,他都拒絕了我,說沒有可能放棄家庭,放棄自己的拉麵店。但他繼續死纏難打,可能誠意可嘉。忽然有天師傅說,「Tim不如我教你吧,那一刻知道,這可能是唯一的出路。」日籍師傅說。
「每逢星期二、三、四,全日都在師傅的拉麵店,做免費員工。每朝6:40am去到,準備妥當。收鋪就清潔乾淨廚房,維持約三個月。」出力之餘更不惜工本,請師傅來港進行特訓,廚房不夠地方嗎?索性搬屋。「這個廚房,主要讓我盡量逼真地模擬專業廚房的效果。」
第二階段,師傅來港。「師傅每月他抽十天至兩星期來我家,由早到晚,兩人一起煮。」新居廚房百餘呎,有專業爐頭。「每天都有失敗的經驗,那些我不會視之為失敗,每次失敗我都會嘗試找出原因。例如有天煲得好好味,過了一段時間,用同樣的爐具、同樣的食材,為甚麼無滋無味的?」原來條件不一樣,當時是冬天,用細火圈煲,熱力無法擴散開去。「每天都面對好多事,慢慢就累積很多經驗。」Tim說。
用料也是大考驗。「日本雖然不是用新鮮的材料,但質素好高,價錢實惠。」Tim說。「在本地用冷藏的肉和骨,根本煮不出滋味。」
最後他決定去街市,用新鮮材料,煲湯用新鮮筒骨,每兩日用270斤。做叉燒每兩日用上脢頭20斤、腩肉25斤。「他要的貨很刁鑽。」九龍城街市志興肉枱老闆盧生說。豬腩、脢頭用本地豬。「五花腩只用其中最嫩三層,脢頭是中心有雪花部分。」盧生說。過去一年,他嘗試做了百多款拉麵。
塵埃落定,二月初開店。別以為做老闆好輕鬆,阿Tim日做十六小時,每朝八時開檔。首要是準備明天用的豬骨湯,下欄工夫如替豬骨汆水是他,洗煲也是他。「做飲食業,沒有分甚麼是下欄工夫。因為每個步驟都很重要,如果汆水這步驗馬虎了事,湯有腥氣,味道就不好。」
洗鍋,他比喻作駕駛。「如果你永遠不洗車,跟車子很難建立感情。一個廚師怎麼對待自己的廚具,令它們乾乾淨淨,不單是一種紀律,亦是一種愛的表現。」
準備妥當,開市!他負責的崗位,是要把拉麵三大基本元素集合在一起。「即是湯底、醬油和油。」他說。每個分量都要極之準確,每一勺舀出來都剛剛滿,不多也不少。「但本地好像沒有這概念。」所以暫時由他擔當。
質素至上。忙完午市,他匆匆食個快餐。「七八分鐘吃完,就趕回去工作。」例如豬骨湯的火候、拉麵用的醬汁,甚至筍絲湯汁的烹調,都由他決定。夥計阿紹,曾任職於四五間拉麵店亦另眼相看。「他要求很高,所要東西都要很新鮮,很準確。就像叉燒一樣,午市如果賣不完,就會立即丟掉,消耗很大。」阿紹說。勸也勸不來,因為老闆質素至上。「這些都是我在他身上學到的。」阿紹笑說。
為了盡善盡美,員工福利很不錯。「假期每星期兩天,其餘有醫療保險、勞工假。每年最少有十天有薪假期,生日那天有假期。」背後有一種理念,就是希望人人工作得開心。「如果工作得無癮,可能清潔差一點,做事馬虎點,慢慢對品質有直接影響。」阿Tim解釋。
一家小店,如此不惜工本,可能許多人都笑他傻。但他認為這樣才過得人,過得自己。
Tim紅着眼睛說,「我是一個很簡單的人,有四個小孩。如果很久以後,當他們四個都老了,驀然回首記起我這個爸爸,因為透過我的生活、工作,灌輸給他們一個好的價值觀,令他們有美滿的人生,對我來說,就不枉此生。」
麺処一家
地址:尖沙咀厚福街11號地鋪
電話:2360 1212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12nn-2:45pm,6pm-10pm
詳情: http://bit.ly/2SMYLs5
採訪:關廣恩
攝影:陳秉謙、鄧廣基(部分)
更多新店食評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網站 : http://etw.hk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6MPIhGkQP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