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歐巴桑的人生哲學
原載: 2021/07/11遠見雜誌
文 / 吳淡如. 台北
對的,我也很安於做菜市場的歐巴桑!
我仍然習慣到傳統菜市場買菜。我家離菜市場來回5公里,不算太近,但這個距離剛好是練跑的最佳距離。順便買個菜回來,不白浪費力氣。
像我這樣習慣在菜市場買菜的歐巴桑們,對於價格是挺敏感的。我們會在某種菜大漲價時,改買其他盛產的便宜菜色端上餐桌。我雖然不是個太專業的煮婦,但也學到了一個道理:菜市場歐巴桑們大排長龍的地方,肯定有好食物或者是CP值超高的東西。只要傻傻的用上從眾理論,並不需要證明自己慧眼獨具。
這一兩年成衣品牌一定倒了很多,快時尚也有很多滯銷存貨,這是我從菜市場觀察的。菜市場的衣服,竟然都殺到了80、100元……,還不乏耳熟能詳的名牌以及專賣店過季貨。而到菜市場挑便宜衣服,也就成為不少午休上班族和歐巴桑們試衣兼聊天的日常娛樂。
我經常在菜市場裡,傾聽年紀和我差不多的歐巴桑們的有趣對話,僅為情境配圖。賴永祥攝影圖/我經常在菜市場裡,傾聽年紀和我差不多的歐巴桑們的有趣對話,僅為情境配圖。賴永祥攝影
不乏坐在輪椅上的70、80歲婦人,也帶著外籍看護來買新裝。我對於調查「什麼樣的設計會變成存貨」極感興趣,常戴著口罩在百元衣物攤駐足,傾聽年紀和我差不多的歐巴桑們的有趣對話。
菜市場成衣販賣站,女人們總是逗留得比在菜攤久些,對於空巢期歐巴桑而言,是個多功能的社交場所,提供豐富的心理慰藉。這是女人的善良。如果一個老太太說自己年紀大了,喜歡某件卻自覺不適合,稍年輕的就會說:「你很年輕啊,有我大嗎?」老一點的說出自己年紀,年輕的一定會說:「看不出來!」
台灣良善安和,總有陌生人仁慈安慰
然後,互相推薦適合對方的衣物,不管怎麼穿都會說:「這就是你的衣服!」
賣衣服的販子每週都有固定時間來,大家看幾次就熟了,還會像開同樂會:「今天那個誰怎麼沒來?」或「你今天怎麼會這麼晚?」
再熟點,就有人邊挑衣,邊自嘆命苦或數落老公,也會有人勸:「做自己啦,自己開心最重要。像我以前也會想不開,現在不管他們,自己出來走走,看看衣服,我也很快樂!想開一點!」某次,有人抱怨兒女不結婚,就有人安慰:「唉喲,妳管他們?我在菜市場這麼久,聊起來每個人都後悔結婚,你就不要催她們!」
旁邊竟然有好多太太發出贊同的聲音。人生當然無從後悔,其實是因為大家都為婚姻大把大把付出過……,所以有共鳴。
有人抱怨,就有人開朗安慰。菜市場歐巴桑有著非常溫馨的人生哲學。
傾聽這樣的市場對談,總感覺溫馨。我想,一個女人如果還想挑新衣服,表示她還沒有放棄自己的美麗。還有,在台灣,身為歐巴桑,不管心情多不好,只要願意走出家門,外頭總有陌生人的仁慈安慰,多麼良善安和的平凡世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MoneyDJ理財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金控股可說是昨天台股大漲功臣,在國泰金 (2882) 、永豐金 (2890) 和中信金 (2891) 強攻下,金融類股指數(TSE28)飆漲4.01%。去年金融業整體稅前獲利達5614億元,較前年成長3.43%,連續3年創下歷史新高;同時在國際油價走揚之下,金融股因為投資能源公司高收益債券而陷入的風...
成衣品牌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玫瑰花蕾]
今天香港有宗小新聞,《蘋果日報》位於將軍澳的壹集團總部大樓,內有很多綠色植物,自公司停業後擔心沒人打理,有心人聯絡過負責人,安排周日免費公開派發。
如此新聞,令人想起蘋果日報接待大堂,除了有漂亮的室內植物,還有一個巨型鳥籠,內裡的各式雀鳥吱吱喳喳叫個不停。據說,壹集團停業,有人已經把鳥兒也安頓好。
信奉自由市場的黎老闆,還在大堂展示了三個經濟學者的頭像和說話:分別為殖民地時代前財政司郭伯偉、學者佛利文和海耶克的話。早年我到訪過,逐一細看金屬板鑲起的話,大概是說,政府干預市場越少越好,市場無形之手是最好的。後來我去美國芝加哥,特意也到訪芝大看看這些學者的主張。
在傳媒大堂養鳥竪像,實在是非一般傳媒老闆的作風。一位前輩記者記得,她年輕時在香港任英文傳媒,曾經採訪過一單奇怪的新聞。原來黎氏大宅裡養了一頭黑熊,後來被有關當局帶走這只受保護動物。
這些作風,令我想起被譽為美國最偉大電影《大國民》的主角Charles Foster Kane. 這套1941由Orson Welles拍攝的黑白電影,以美國報業大亨William Randolph Hearst為藍本。
Kane自小窮困,被富翁收為養子後,收購一份紐約報紙,以大膽的手法做新聞,發達後與歌女再婚。被影射的美國傳媒大亨特別因為戲中描繪其愛情生活不滿,傳聞Hearst曾派人花錢購下底片準備銷毁,最終電影順利上影。多年以後,Hearst後人在大宅放映《大國民》,替這段歷史來個closure.
《大國民》其中一幕,寫Kane年少氣盛,進駐一間老牌報紙編輯室,他把自己藝術藏品搬來,連牀也搬進來。
原來的老報人表示側目,Kane反駁:「你們以前做新聞是運作12小時,我們的新聞是24小時運作。」Kane拿着別張報紙問為何我們的標題那麼小,別人的那麼大,老報人答,那個新聞根本不大,Kane答:「只要標題夠大,新聞就夠大。」還請「狗仔隊」到失踪婦人的家追問那位丈夫是否把妻子藏起來。
這種氣焰氣魄,小報做法,讓Kane的報紙迅即大賣。但Kane自命不只是個生意人,他出身寒微,永遠記得蟻民的苦況。夜深,他把氣油燈關掉,說出一句志氣話:「我要這份報紙,對這個城市的重要性,好比氣油對紐約那麼不可或缺。」
一張報紙,讓一個城市的人感到有所歸屬,也是蘋果日報於1995年創刊號,社論寫過的話。當年的社論題為〈《蘋果日報》:我們屬於香港〉,內文這樣寫:「我們要辦的是一份香港人的報紙。」
「不怕九七後情況有變嗎?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我們更不願意被悲觀所蒙蔽。我們要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因為我們是香港人!」
「我們深信,習慣了自由的香港人,對不合理的禁制,不公平的對待一定不會啞忍,因為天生下來香港人便對自由熱烈追求。」結語寫道:「我們將忠誠地去緊守工作崗位,老老實實地做個驕傲的香港人。」
說回《大國民》,此電影不只是說報業,其戲名「Citizen Kane」,說明的就是一位報人不只是一個普通人,而是象徵了美國精神的國民。他的善與惡,好與醜,完美與瑕疵,也就是說明美國精神的衝撞、破格、探索。
在漆黑的房間,燈光師讓Kane的臉落入完全暗黑的當中,新穎的打燈法,說明了Kane內心的不可理解。他用筆於紙上寫了幾句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我們的原則。大意是,要為人民發聲,讓他們不會被有錢人的聲音淹沒。Kane的兄弟調侃道,「你好像寫的是美國憲法?不要把人民掛在嘴邊,口口聲聲。」
但雄心壯志的Kane當然聽不入耳,他喚了印刷小子進來,「第四次改版。」令我想起蘋果日報打破了一般報紙印刷規範,過去廿六年,每個清晨,它是最早應市的報紙,凌晨二時於九龍旺角已經可買;新聞只要夠大,隨時加印特集號外也可以。
這一天,香港也有一單不大也不小的新聞。有一間政府官方運作的康文署圖書館,早前被發現「館長推介」一欄,擺放了多本關於黎智英的自傳,究竟是館長知道,還是被戲弄不得而知,但事又引起一陣騷動。作為一個傳奇人物,多年來出版過多本傳奇,有些是由本人授權,有些是別人撰寫的。
香港的出版業從來頗自由,禁書進出口的聖地。自國安法一出,今年七月中辦的香港書展,營運方說,若有人舉報書籍涉違國安法,會召警方處理。而亦有人發現,於官方在全港的圖書館搜索系統,黎智英的多本自傳已經消失了,或不准借閱。
黎智英的歷史,有那麼令人害怕嗎?他的故事,也是千千萬萬香港人經歷過。那些年,大量人口為逃避政治運動,或追求更好生活,從中國內地逃難到港。在廣州,這段歷史叫「大逃港」。南中國的人民,抱着一只籃球或車呔,穿一條底褲,或爬山或游水,南來香港,尋找自由和生存的機會。
黎智英在廣州出生,父親很早來港,母親被抓往勞改,自小和輕微智障的姐姐及攣生妹妹一起求生,甚麼低下層的工作也做過,能夠有一口豬油撈飯吃已經很快樂。據說,今日黎氏能受得了香港監獄的狀況,部份原因,也因為出身寒微,捱得苦。
《大國民》始終是一套美國電影,說的是,發了達的Kane,無論多奢華的日子,也沒法滿足他,從政失敗,人民不愛他,他卻嘗試從一個失意歌女身上找真愛。然而Kane想操控歌女,兩人最後亦不歡而散,歌女離他而去。Kane在大屋Xanadu中孤獨終老,畢生追尋的是甚麼?
Kane在病榻上呢喃了幾次:「Rosebud」(玫瑰花蕾),一位記者於是展開偵查這名傳媒大亨死前的遺言究竟是指甚麼?是名是利?是兄弟情?是愛情?
電影最終幕,大堆官僚在點算Kane財產,在豪宅裡把已逝主人的藏品分類,值錢的放一邊準備變賣,不值錢的一概扔進火爐即場銷毁。其中一個木製雪橇玩具被指為「便宜貨」,被扔進火爐。
鏡頭大特寫雪橇的圖案,正是一朵人手畫的玫瑰花圖案。回帶電影開場,貧窮的Kane在冰天雪地的美國小鎮,被逼離開親生父母,到富翁家作養子,母子別離之前,少年Kane正在小屋門外的積雪上玩樂,伴着他離家的只有那只雪橇玩具。即使富甲天下,死前一刻,他還是想起自己那個寒微的家和父母。
我們的大國民,又有沒有他的玫瑰花蕾呢?黎智英坐囚前,不只一次接受訪問,說得哽咽,「香港的自由社會給了我這一切,為了回報這份自由,或許是時候我要為它付出。」“I came here with nothing, the freedom of this place has given me everything. Maybe it’s time I paid back for that freedom by fighting for it,” (法新社,2020)
12歲的黎,游水來香港後,由工廠散工做起,之後矢志要當老闆,開了製衣廠,佐丹奴曾是八十年代非常成功的成衣品牌,其推銷手法新穎,讓黎氏擁有強大資本,進軍傳媒業。
在傳媒業,由《壹週刊》到《蘋果日報》,他以優厚的薪酬招兵買馬,然而要忍受高壓工作環境也讓不少傳媒人又愛又恨。《壹週刊》聞名的「鋤書會」讓人聞風喪膽,公司競爭激烈,黎老闆炒人也手起刀落,如此管理風格和一般文人辦報相去甚遠。但香港曾經有一種精神,就是雅俗混雜,創意爆發,沒有界線的創新,也讓整個香港傳媒界風起雲湧。
在壹傳媒工作過的人,被該公司解僱過的,或會擁有深深的恨,但我也認識不少同業,對公司,對黎老闆,又恨又愛。尤其在香港如此風雨飄搖之日,黎氏本有機會脫身,但他卻一步一步走進牢獄。一位生意人,由擁抱自由市場,到擁抱自己相信的理念,不能自拔。
壹集團至今,有多位高級管理層及主筆以國安法被捕。公司資金被凍結,向員工出糧也有困難。有員工卻說,寧可自動辭職也不願被解僱,「不想公司蝕錢」。
黎老闆在囚車出入法院,原來追着囚車喊「老闆!加油!」的壹集團高層,現在自己身在囚車中,換成其他暫且獲保釋,或暫時安好的同事追着囚車大喊:「羅生,加油!張生,加油!」採訪法庭的《蘋果日報》記者,由寫抗爭者的故事,變成寫老闆的法庭新聞,變成寫上司成為被告的採訪筆記。
一位在《蘋果日報》打工的攝影記者說,在法庭第一排旁聽後,被公司派往「上山」去拍攝羅偉光總編被收押荔枝角收柙所的照片。由於那個山坡偏僻,要爬好一段路寄身樹叢以超長鏡才可以拍攝得到。「幸好你下囚車時沒有回頭,否則我應該會崩潰了。」平日在公司撞口碰面的上司,這一天,成為了照片新聞裡的主角。零距離的痛楚。
在香港,被關押的抗爭者,包括黎智英本人,在香港監獄有權訂閱一份報紙閱報,當中包括蘋果日報。這是牆外人們不明白的狀況。沒有了蘋果,就如切斷了關柙者對外資訊的一個重要選擇。很多記者或作家繼續寫實體報,也是抱着這種「文字可以進牆」的原因,奮力揮筆下去。總有一些東西,網絡不可取代。
說回我們的「大國民」,他沒有孤獨終老,因為他走了一條不一樣的路。黎老闆的妻子,在壹集團運作的最後一晚,受同事擁簇,在最後一份《蘋果日報》付印的時候,她獲員工們的深深擁抱。
或許,黎老闆也有他的「玫瑰花蕾」。據說,黎智英還未偷渡來港時,只有八、九歲的他,替別人在廣州車站開車門托行李,獲得小小打賞,有時是錢,有時是禮物,有時甚麼也沒有。
但他很記得,有人給了他一片巧克力:「我那時完全不知道香港是怎樣,但把巧克力放在口中,天下間有這麼美味的東西,來自一個地方叫香港,那時我便認定,香港就是天堂,我要去那個地方。」
(圖片來源:By RKO Radio Pictures, still photographer Alexander Kahle -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er, Volume XII, Number 12, January 1941 (front cover),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6766797)
成衣品牌 在 Facebook 八卦
商人的嗅覺最敏銳,維吾爾議題已經漸漸深入歐美民間,不再只是政府間的問題。
瑞典著名的快時尚品牌H&M,宣佈全面停用來自新疆的棉花,這個舉動引來中國極大的反彈,除了官媒痛罵他們賺中國錢還抵制中國外,各個電商平台也全部把H&M下架,就連實體門市也從百度地圖上消失。
這件事跟最近中國在國際上的紛爭比較起來,最大的不同就是H&M只是一個民營企業,不是國家也不是跨國組織。企業一切都是以獲利為依歸,卻寧願得罪中國市場也要停用新疆棉,H&M也有他們的利益考量。
最近十幾年來,歐美各國對於原料來源不正當的商品越來越重視,消費者也會抵制,包括最著名的公平貿易咖啡和可可,成衣品牌也一樣,除了要求工人不可以被剝削以外,原料來源也是。歐美國家對於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注重。
H&M選擇禁止新疆棉,有沒有想過中國的反應?我想他們跟中國做生意這麼久了,一定會預期到這種結果,但他們終究還是做了,這其實就是一個取捨問題:要冒著被歐美市場抵制的風險繼續用?還是就算得罪中國,也要停用?在廣大的歐美市場跟中國市場間,他們顯然選擇了前者。
H&M事件其實也代表一件事,那就是各國對中國人權問題的關注,不再只是政府間的事,維吾爾議題開始慢慢在歐美民間發酵,商人的嗅覺最敏銳,所以搶先宣布停用。接下來這股壓力可能會反過來由民間到政府,迫使歐美國家做出對中國更嚴厲的制裁。
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103240318.aspx
成衣品牌 在 MoneyDJ理財網 Youtube 的評價
金控股可說是昨天台股大漲功臣,在國泰金 (2882) 、永豐金 (2890) 和中信金 (2891) 強攻下,金融類股指數(TSE28)飆漲4.01%。去年金融業整體稅前獲利達5614億元,較前年成長3.43%,連續3年創下歷史新高;同時在國際油價走揚之下,金融股因為投資能源公司高收益債券而陷入的風險程度隨之降低,帶動金融股苦盡甘來全面反彈,
紡織股(TSE14)同樣功不可沒,美國成衣品牌廠Under Armour(UA)第4季財報表現亮眼,不僅股價在禮拜四狂噴22.59%表態,也帶動在台相關供應鏈股價表現,包括紡織股王儒鴻 (1476)強鎖漲停,銘旺實(4432)、南緯(1467)宏遠(1460)、及福懋(1434)昨日均帶量攻堅,也帶動紡織指數大漲3.73%,領先大盤突破季線。加上製鞋的寶成(9904)跟進大漲,也為大盤添加反彈柴火。
題材股各擁利多走強,外媒傳出蘋果將在3月中旬發表iPhone 5SE,激勵鴻海(2317)、可成(2474)、鴻準(2354)、瑞儀(6176)丶台郡(6269)等蘋概股上漲,軟板台郡去年每股盈餘創新高,今年營運再上一層樓,盤中強攻漲停板,一路鎖死,不僅帶動軟板廠F-臻鼎 (4958) 及嘉聯益 (6153) 強勢反彈,蘋果PCB板供應商華通 (2313) 及銅箔基板廠的台光電 (2383) 亦同步走高,台光電更因本益比低而以漲停板作收。至於兼具iPhone 7雙鏡頭題材的股王大立光(3008)一度飆出逾7%的漲幅,收盤上漲5.09%,成為2375元,並且放量攻上季線。世界先進 (5347) 去年全年EPS2.5元符合預期,加上今年首季展望樂觀,法人搶補帶動股價大漲衝破47元收在漲停。電視面板驅動IC市場需求強勁,帶動驅動IC聯詠 (3034) 與大盤同步走揚,盤中漲幅一度逼近7%,終場收在最高價138元,大漲6.98%。LED封裝龍頭億光(2393)喊出今年營運將優於去年,且法人認為億光壓縮備抵庫存提列的時間,庫存管理更為嚴謹,代表億光未來的財報將更「實」,沒有虛胖灌水成分,有利於法人重新衡量億光股價,昨天股價爆量大漲,創波段新高。雖然台股勁揚,但是友達 (2409) 第1季恐怕將持續虧損,股價出現失望性賣壓,盤中跌幅達4%,尾盤收斂至2%左右,在昨天盤面中相對顯得失色。
個別股看到潤泰全(2915)受惠轉投資,包括投資南山人壽的潤成、高鑫零售、潤泰新的利潤浥注,去年前三季獲利表現不差,EPS達6.5元;由於第一季進入春節採購旺季,預期將推升營收再成長,昨日潤泰全股價隨大盤起舞,跌深反彈,終場收在54.5元,成交量逾3千張,重新站回10日線。錩泰(1541)去年拜美國房地產景氣好轉所賜,圓鋸機外銷傳捷報,又有匯兌收益的挹注,法人預估全年EPS至少3.5元創史上新高,今年合併營收挑戰30億元,昨日中場過後,成交爆大量,股價推升至漲停51.4元鎖死,終場上漲4.6元,突破5日線、10日線及半年線的均線糾結區。
另外陸股昨日強彈,上證、深證分別強漲3.09%及3.7%,台股與陸股連動的ETF也聯袂大漲,尤其2倍槓桿ETF-上証2X(00633L)及滬深2X(00637L)都強攻5%上下的漲幅,一掃今年來重挫的陰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