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關係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2010)的片名看似隱晦,但政界明眼人都知道,那是美國總統與英國首相之間關係的代稱。美國是由英國移民打造的國度,雙方也曾兵戎相見,但經過百年歷史變遷,成了兄弟之邦。
.
在二戰期間初期,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數度派密使說服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也曾親赴國會演說,對美國充滿溢美之詞。這看在當時英國朝野,可不是滋味,認為邱吉爾太親美,有損國格。但邱吉爾很清楚單靠自身力量,難以與納粹一搏。但到了美國參戰之後,邱吉爾也曾感慨日不落帝國已然消逝,「英美」關係未來從此將是「美英」關係。
.
在這部由金獎編劇彼得.摩根(Pete Morgan)(他在台灣最受歡迎的無疑是《王冠 The Crown》(2016-)系列)操刀的《特殊關係》當中,「關係」的主角換成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與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故事之初,布萊爾尚未官拜首相,卻獲柯林頓邀見。與其說是泱泱大國之間的交流,不如說是地頭蛇去拜碼頭。白宮助理見到他後笑說:「還不錯,他(總統)只遲到15分鐘,他肯定很看重你。」這是何其犀利的對白!
.
布萊爾由麥可.辛(Michael Sheen)詮釋,柯林頓則是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飾演;一邊是唯唯諾諾的英國紳士,一邊則像荷爾蒙四溢的美國老粗。關係之所以特殊,或許正是因為明明雙方關係不對等,卻又因為歷史、文化淵源同歸一宗而必得以禮相待。布萊爾很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因為他是英國首相,也因為他在初登大位,而柯林頓已有了豐富經驗。
.
故事當然迴避不了著名的醜聞,即柯林頓與實習生陸文斯基(Monica Lewinsky)偷情案。當柯林頓初次被媒體揭發時,布萊爾正好親赴白宮訪問,被媒體問及對此事的看法時,看似是基於「特殊關係」,布萊爾出聲捍衛柯林頓。然而,彼得.摩根顯然不認為布萊爾是迫於壓力才表示聲援,在他看來布萊爾是真心相信他、也將柯林頓視為摯友。
.
突然,兩人的關係像是產生昇華,男人與男人在危機之下的惺惺相惜,其實就本質上,就像是《花漾女子 Promising Young Woman》(2020)裡集體性侵女同學的男人們之間的那種扭曲情感,不免令人作噁。直到事實證明柯林頓確實做了偽證,布萊爾雖然無言以對,但礙於身份地位卻也不可能貿然承認自己護錯航。
.
雖然角色的演出與戲劇情境,沒有對觀眾做出太多的暗示,節奏一直有種愜意感。但其實就彼得.摩根的暗諷之下,其實不難摸清他對布萊爾的看法。顯然,他不認為布萊爾是一個壞胚子,但他卻認為布萊爾太致力於扮演好自己的「小老弟」角色,以至於他甚至為此去修改自己的道德準則,來相信自己真正喜歡那個角色,猶如迎合霸凌者的小嘍囉。這是典型的認知失調。
.
一項證據可證彼得.摩根並沒有純心否定布萊爾,即片中針對巴爾幹半島局勢的激辯。布萊爾眼見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在科索沃發動殘酷屠殺,基於人道考量,一心想要出面化解,於是想要拉攏柯林頓動用北約資源。布萊爾的念頭很單純,他希望自己任內能為推動和平留下遺產(而這正是柯林頓點醒他的)。當他真的如願推動之後,卻又放低身段,向柯林頓致歉,認為自己搶去他的風頭。
.
換言之,布萊爾真的是個好人。但好人從政對民可能是福,卻也可能造成禍害。柯林頓在卸任後,向布萊爾娓娓勸諫,因為他知道上任的將是共和黨的布希(George W. Bush)。他強調,共和黨人可跟我們民主黨人大有不同。柯林頓看出了布萊爾的問題,建議他對人仍應保有自主判斷能力。布萊爾卻傻傻說,布希新官上任,自己肯定能分享給他一些自己的經驗。
.
這部作品沒說之後發生了什麼事,但我們都記得布萊爾後來的選擇,繼相信柯林頓與陸文斯基什麼也沒有之後,他再次相信布希說的──伊拉克國內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在本片問世後六年,布萊爾公開道歉,為投入伊戰的決定負起全責。事實上,依照調查伊戰的齊爾考特報告(Chilcot Inquiry)顯示,開戰絕非當時英國的最後選擇,根本沒有證據顯示伊拉克擁有所謂「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
許多人或會質疑,一個人何以影響歷史走向?但放大人物對時代的影響,乃是自古說書人、現代作家的極佳切入點,好處是能讓聽者、讀者、觀者更能興味盎然地了解歷史故事。將一切功勞與責任歸咎在布萊爾身上,不見得合宜,但從《特殊關係》之中,我們卻也不得不否認,上位者的手腕,多少對時代的走向、國家形象的塑造造成了深遠影響。
.
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最狠,他在伊戰後重批布萊爾「令人厭惡、忠誠、盲目,明顯地奉承」。不過,即便要批評他「盲目」,卻也不得不提他的「忠誠」。現在大家回首布萊爾,或許想到的就是一條哈巴狗。但彼得.摩根卻也無意將他描繪成惡人或懦夫,看完之後,每個觀眾或許都會覺得這樣的人,肯定會是一個完美的好朋友,可不是?但治國嗎?彼得.摩根讓故事戛然而止,但我們卻都不難猜測讓這樣的人訂定國策,國家會往何處行。
.
布萊爾不是一個無為首相,他至少曾經有過捍衛和平的嘗試,卻諷刺的在執政末期成為戰爭幫兇。這也再次呼應了彼得.摩根對他的觀察,布萊爾作為一個美國小老弟,沒有展現出自己應有的原則,既能迎合柯林頓,又能奉承立場大相異趣的布希。但也別忘了,這種「彈性」,卻也是他能長期執政的不二秘訣。《特殊關係》是政治故事的幕後揭露,也帶有濃濃自嘲,妙不可言,極品中的極品。
.
.
(附圖一為《特殊關係》劇照,圖左為飾演布萊爾的麥可.辛,圖右為飾演柯林頓的丹尼斯.奎德;附圖二,左為布萊爾,圖右為柯林頓。)
CATCHPLAY+ #特殊關係 #布萊爾 #柯林頓 #TheSpecialRelationship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賴阿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個配置有很多特別的玩法可以玩~不是只有獵首~ 我的實況連結: https://www.twitch.tv/freetitude 我的人物檔案: https://web.poe.garena.tw/account/view-profile/A1020304/characters...
懦夫的遺產 在 十方富裕人生(心靈 夢想 財富) Facebook 八卦
《與名人有約》莎士比亞是個炒房的好文青?
沒想到吧?年輕的莎士比亞,炒房、囤糧、賣劇、找贊助商,每年收入高達80-90英鎊,各種投資年回報率超過10%,是個老練的金融投資者、大富商。
美國杜克大學甚至開了一門《莎士比亞與金融市場》,討論莎士比亞的精明、順勢、投資技巧,讓人跌破眼鏡!
----------------------------------------------------
眾所周知,莎士比亞對拜金主義鄙夷至極,每每要借筆下人物之口道出對金錢的憎惡。
「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這東西,只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
——《雅典的泰門》
但他在作品里談錢次數之多,似乎又離不開這個「萬惡之源」——38部劇作品里,光「rich(有錢)」就出現過150次,「gold(金子)」被提過200次,「debt(債務)」被提及50次。
而真實生活里的莎士比亞,或許沒有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憎惡錢財。賣劇、囤糧、炒房、建劇院……嘴上說著不要不要的小莎其實是一個會賺錢的文藝青年。
22歲的莎士比亞正好趕上了倫敦的「黃金季節」。
從劇院打雜開始入行,莎士比亞做過馬夫、催場員、演員助手。但他的才華並沒有被埋沒多久,僅僅兩年的時間,他所在的劇團就開始演出他改編的劇本。
那時市民看戲,大多是圖個樂呵,大家結束工作後,選擇一個新的地方消遣,順便嗑嗑瓜子、聊聊鄰里瑣事。莎士比亞的戲簡直正中市民的下懷,人們大掏腰包,討論度持續不下,他也成了當時的一大「網紅」,紅人的進賬自然不少。
莎劇門檻低,又足夠精彩,這使得熱愛戲劇的倫敦市民總是不吝誇贊。這樣的時代背景,讓好的戲劇能快速脫穎而出,大藝術家在世的時候,不用過著淒苦的日子,也不用等到死了以後才成名成腕。
當時,一部「原創」劇本的酬金是5到10英鎊,而按當時的物價,一公斤煙草要4英鎊,一匹馬大概1英鎊,而英國一個教師的平均年薪才有20英鎊。
高產如莎士比亞,至少靠著寫劇本賺了200英鎊,一個教師的十年工資就這麼入了小莎的口袋。
但你以為莎士比亞只賺了這200英鎊嗎?當時的劇團,會將從另處得來的劇本交給駐團作家改編,一年下來經莎士比亞之手潤色的劇本也不少。此外,他還和其他人合寫了一些劇本,這些酬金不會是小數目。
然而倫敦的「黃金季節」很快就過去了。1591年至1594年間,倫敦全城瘟疫肆虐,劇場關門歇業。
就在戲院被迫禁演、演員面臨失業的情況下,莎士比亞也不缺少「錢路」。
既然在劇院看劇不安全,那麼自己在家裡「讀劇」總沒關係了吧?趁著瘟疫的空檔,莎士比亞找出版界的同鄉幫忙,出版了兩本長篇敘事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和《魯克麗絲受辱記》。沒想到這兩本詩卻比他的任何一部戲都要受追捧,無論平民還是貴族,都成了他的粉絲,一時間「倫敦紙貴」。
儘管廣受歡迎,但莎士比亞從出版詩集中撈到的油水不多。當時的出版業屬於大資本家產業,而在當年缺乏市場意識的情況下,出版商可能是一次性買斷付款,而非收益抽成。
出版社這裡行不通,莎士比亞就給自己的詩作找了一個買單的恩主——年僅19歲的南安普敦伯爵。彼時,伯爵很受伊麗莎白女王的器重,英俊而多金,莎士比亞在兩部詩作的開篇都附有給南安普敦伯爵的獻詞。
「我所寫出的作品屬於您,我將要寫作的作品也同樣屬於您,凡我所有的,也都必定屬於您,您忠誠的莎士比亞。」——《魯克麗斯受辱記》獻詞
伯爵很受用,惠贈了莎士比亞一千英鎊(也有人說是一百英鎊,但無論如何,那都不是一個小數字),莎士比亞終於找到了庇護自己的恩主。
寫一首詩都能值這麼多錢,放在現在是無法想象的,得到市民和恩主如此捧場的莎士比亞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個暴發戶。這也難怪他當時的競爭對手羅伯特•格林曾含沙射影地諷刺道:「莎士比亞是一隻用我們的羽毛打扮的暴發戶烏鴉。」
莎士比亞賺的錢不少,但對自己卻很「小氣」。
他在倫敦初期住在燈紅酒綠的肖迪奇區,租住的房子面積很小,陳設簡單,教區的評估冊上顯示,他家的各項物件總估值只有13先令4便士。
他的業餘生活也不豐富,劇團的演員們總是邀約他一起去尋歡作樂,但都被拒絕,好像沒有什麼享樂的事值得他花錢。
生活上如此節儉的莎士比亞在房地產投資上卻十分豪氣。
33歲,莎士比亞花了60英鎊購置了斯特拉福鎮上埃文河畔最大的豪宅,隨後又買下了花園對面的15畝地。在莎士比亞買下來之前,按照有關材料的描述,這棟房子「年久失修,破敗不堪,而且至今仍未修繕」。換句話說也就是,越來越不值錢了,莎士比亞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投資的好機會。
6年後,他以320英鎊收購了家鄉北部100多英畝耕地。隨後,他用440英鎊的高價買下斯特拉福及附近地區什一稅(一種宗教捐稅)的一半份額,這筆租稅可使他每年收益60英鎊。
有意思的是,雖然莎士比亞曾在《哈姆雷特》里勸告他人「不要借錢」,但自己在投資的時候可是「債台高築」。1613年3月,他進行了最後一項地產投資,以140英鎊高價購得倫敦黑修士地區一所公寓,其中的60英鎊,就是等把房子租出後,拖了半年才付清的。
雖然莎士比亞那麼努力地圈錢,但其實他是一名隱藏的富二代。
莎士比亞出身富庶之家,父親在他出生的第二年上任斯特拉特福鎮鎮長, 但因為宗教信仰與當時的政權相悖,莎士比亞的父親在他13歲之時辭去了公職,一夜之間,家道中落。15歲的他,還跑去鄰鎮的大戶人家做家教,減輕家裡的負擔。
可這並沒有持續多久。連莎士比亞自己都沒有料到的是,父親1601年去世的時候留下了一筆遺產,具體數額不得而知,但繼承了遺產的一年多後,莎士比亞大手購入家鄉的耕地。這不免讓人聯想,莎士比亞父親到底有多會「藏富」。
但或許那段困苦的少年時期刺激到了莎士比亞,16世紀末,在整個歐洲陷入糧食連年歉收或絕收的「小冰河期」時,他多次囤積大麥、穀物等緊缺口糧,然後高價轉售給本地居民和商人。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他還將倒賣糧食獲得的錢財放貸給急需的窮人,利息高昂。如果有人拖欠、或無力支付全部欠款,莎士比亞就會起訴他們。為此,他在1598年因在糧食短缺期間囤積穀物遭到起訴。
人們說,莎士比亞是飢荒中的男子,很人性,很客觀,但細細思索下來,或許他也很複雜。莎士比亞的理財手段,大多都源於父親,自小耳濡目染:囤糧發災難財,甚至放貸、逃稅,猶如他筆下的商人夏洛克一般。但這些手段沒有持續多久——或許他也不想成為自己不齒的人。
#請幫 十方富裕人生(心靈 夢想 財富)按個讚!
#請分享 讓力量傳遞出去!
轉載自《Vista看天下政商智庫》( WeChat ID : vistazhiku ),2017年10月,19期。
懦夫的遺產 在 賴阿奇 Youtube 的評價
這個配置有很多特別的玩法可以玩~不是只有獵首~
我的實況連結:
https://www.twitch.tv/freetitude
我的人物檔案:
https://web.poe.garena.tw/account/view-profile/A1020304/charact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