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英雄
在眾多林榮基的照片裡,我獨愛這一張。因為相比起在其他照片裡他被記者和鏡頭包圍的墟冚,這張照片更忠實地呈現了他的原貌:一個瘦弱乾癟的糟老頭,老實巴巴地在銅鑼灣小本經營著一家嗡耷又不怎麼賺錢的樓上書店,婚姻不美滿,跟老婆分居了而老來嬌有位女友。
面對公安拘禁,他沒能像電影主角一樣從容不迫慷慨就義,用頸抵著刀口說一句要殺便殺。不,他和你和我以及很多平凡人一樣貪生怕死,感到害怕和恐懼,並且在強權面前表現得懦弱無能。他沒有依照那套屬於英雄的劇本,去唸出擲地有聲的慷慨悲歌,他只能像扯線公仔一樣任人擺布,什麼?要名單?要我出賣讀者?好好好,我去我去。這樣的一個人,不符合很多人對英雄的想像,相反,他更像英雄電影裡面目模糊的一個茄哩啡。
而這一切也令我更想不通,到底是甚麼原因,令一直如此軟弱的他作出這樣的一個選擇。也許是一時衝動,也許是害怕再陷牢獄,我不知道,但我更願意相信,這就是每個人一生當中僅有的閃耀人性光輝的瞬間,例如在槍手闖進校園時,用身體擋下子彈,又或者,在拿著寄書名單坐著北去的火車去到九龍塘站的時候,選擇下車。我沒法想像當他在人來人往的車站下車的一剎那,那應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這一次下車,隨著火車疾馳而去,很多事再也沒有回頭路。
今天,雖然臉書上鋪天蓋地都是對他的歌頌,但在掌聲背後,我在想,他會不會在某個深夜回憶起下車的瞬間,並且感到後悔和自責?為了虛無的公義兩字,為了一群他素未謀面的人,為了一個對他不怎麼有愛的城市,以致女友和同事生死未卜、前路荊棘滿途,再也回不去那種有滋有味的小生活了,而到時他會不會質疑自己當初所做的決定,並且煎熬一輩子?
英雄,一方面是種讚美,另一方面卻也是種詛咒。別人會開始對你有期望,從此你必須規言矩步,並且將這個英雄的角色一直演下去,不管是真是假,也不管你喜不喜歡,要麼演,要麼身敗名裂、永不翻身。於是你必須抹掉自己本來的面目並戴上一張紅臉譜,依著世人為你寫的劇本,一直演下去。
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沒有所謂悲劇英雄,因為每個英雄都或多或少是一齣悲劇,但同時沒有人有責任當一輩子的英雄。有些人已經犧牲太多,餘下的,或許就輪到我們來接力了。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永安的心情二胡 YungAn's Erhu Fantas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瑯琊榜 #紅顏舊 #二胡 瑯琊榜插曲-紅顏舊 二胡版 by 永安 Nirvana in Fire - Aging of a Beauty (Erhu Cover by YungAn) http://blog.xuite.net/wangan/njb/367979139 《琅琊榜》(英文:Nirv...
慷慨悲歌 在 CCTV 中文 Facebook 八卦
光影勝利日:165秒光影流轉 70年滄桑變幻
中華大地從炮火紛飛中走過,70載歲月流轉,大地回春平復了祖國的累累傷痕,但70年前的鏖戰仍歷歷在目……央視新聞特別策劃,花165秒,在勝利日回首70年來的慷慨悲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
慷慨悲歌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代價:22次戰役斬首181萬|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秦國自孝公時,在法家思想指導下,從農戰兩個方面革新內政,爭霸中國,經過幾代君主的努力,終於以武力統一中國。在兼併過程中,普遍存在斬首現象,秦漢之際一致認為秦國是崇尚詐力的虎狼之國,魯仲連更明確提出秦是棄禮義尚首功之國。對於秦國的斬首現象,清代史家梁玉繩作過一定研究,統計出秦國有記載的斬首數量是166.8萬人,認為「史所缺略不書者尚不知凡幾,從古殺人之多,未有如無道秦者也」。王玉哲先生認為秦國斬首數量在170萬左右。學者們的統計的數據略有不同。本文力圖針對秦國斬首現象作一考察。
在前工業時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口數量決定一個國家的張大程度,掠奪人口是戰爭的目的之一。軍隊是一個國家人口的精華部分,擊敗敵軍,將戰俘轉化為本國的軍隊和奴隸是古代戰爭的常規做法。秦國違背常規,實行軍功爵制度,將斬首數量作為調動士氣、衡量軍功和獲得富貴的標準,使秦國成為一架效率極高的斬首機器,加快了兼併六國的進程。
一、秦國斬首的原因考察
戰國七國中何以只有秦國崇尚斬首,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強烈的帝王意識,軍功爵制度和尚利尚勇的民風。
首先,秦國歷代君主具有強烈的帝王意識
秦國僻處中國西部的落後地區,西周末年畜牧業仍是其主要經濟活動。遊牧文明崇尚武力,故秦國多勇士,馬匹又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商周王室積極利用秦的強項以鞏固自己的統治。早在舜時,秦之先祖大費負責為舜調馴鳥獸。三代時期至少七人以才力善御和養馬服務於商周王室。身為家臣的秦人很難參與到商周貴族社會生活的核心層面,對禮樂儀式和文物充滿神秘和嚮往。他們嚮往文明,但認識到的僅是禮樂文明的外在形式。由於秦人主要為王室提供娛樂和軍事的服務,秦人理解不了權力地位需要品行和功德的累積。平王東遷,秦襄公因護駕送有功才獲得了諸侯的地位,由家臣上升為貴族,「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終於可以體驗嚮往已久的禮樂儀式,可以和貴族們平等交往了。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稱霸為主成為很多諸侯的政治追求,秦穆公更是躍躍欲試。他以挺進中原為目標。但其計畫因崤之戰而被晉阻擋,只稱霸西戎。東方六國以夷狄之國待之,對其持敵對防範的態勢。穆公後秦國內政的混亂到獻公告一段落。秦國兼併天下的大業於獻公時期啟動。其子孝公對「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深以為恥,效祖(穆公)法父(獻公)任用商鞅,變法圖強,國力大增,奠定了秦國兼併六國的政策和制度基礎。以後的歷代秦君,均以稱王為目標,秦惠文君在為君14年改稱為王,秦武王曾言:「寡人欲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88年自封為帝,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封禪泰山,巡行全國,刻石立碑。
秦國歷代的統治者對成為帝王充滿渴望,迫不及待,毫無顧慮,只求效率。秦孝公對商鞅提出的帝王霸強的四種不同方案只對強國之術感興趣。任用商鞅實行以法家思想為指導的改革,奠定秦國吞併天下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農戰成為秦國政治的核心。
第二,軍功爵制的推行
爵位起於三代,西周統治者根據血緣親疏,軍功大小和部族勢力強弱等條件來授予爵位而分享亡商的勝利果實,維護新的統治秩序。但西周的分封是一次性的授爵,分封之後便是世襲繼承。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征伐先後由諸侯、大夫、家臣而出。這些新興力量需要新制度調動社會資源為已所用。所以,春秋以後,按軍功貢獻授爵日益代替世襲制,獎勵軍功成為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共同內容。
李悝在魏國變法,「食有勞而祿有功」,吳起在楚國的變法,「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絕減百吏之祿秩」,燕國有「公子無功不當封」的制度。秦國實行的軍功爵制最系統最具體最可操作,基本特徵如下:軍功爵位有20等,授爵和增爵一級的一般條件是斬首一個。不同爵位佔有相應數量的土地、宅地、賦稅、奴隸,在公共活動中享有相應的飲食標準。
爵位還可以用來為自己或家人贖罪贖身等。這樣士兵一斬首一富貴(土地財富權利)三者形成了一個循環。秦國的軍功爵制授爵的唯一標準是士兵斬首的數量,佔有土地奴隸,獲得賞賜,贖罪贖身都和爵位有直接關聯。爵位成為富貴權力的核心,生活所有的一切都附著在爵位上,而獲得爵位的唯一條件是斬首數量,這樣軍隊的戰爭熱情便被調動起來。秦國軍功爵制度配套政策完備。
軍功爵制的目的是壟斷人們的改善政治經濟地位的手段,如果獲利多途,軍功爵制度的作用就會被消解。秦國在經濟上重農抑商,要想致富必須依賴土地,要獲得土地必須去上戰場上斬敵之首以換取爵位。
秦國建立了以十伍為單位的戶籍制度,實行連坐讓國民互相監督;焚燒詩書以愚昧國民。而齊國文化和商業發達,趙國盛行盜墓和娛樂業,秦國則不存在這些消解軍功爵製作用的問題。秦國的相關政策為軍功爵制構成堅實的支持,不會因其他的漏洞脫空。
第三,重農尚武華戎雜糅的民風
秦國地處西陲,本為遊牧之國,穆公稱霸西戎,增加了少數民族文化在秦國的成分。因此秦國的文化雜糅華戎。重農尚武,民風質樸彪悍。核心地區在並渭谷地,好稼穡植五穀,農業發達,民風樸質無華,不崇文禮。秦國版圖廣闊,很多地區戎狄之風濃厚。
「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以秦尚農好武樸質無華之民風,加之以嚴格的管理,形成驚人的組織力量。
荀子說:「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口,古之吏也。人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人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故日: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
關於其他各國風俗的大致情況,嚴耕望先生概括說:「齊國濱海,工商發達,政治無約束,其民活潑,較富厚,富知識。魯宋梁陳地居河南大平原,以稼穡桑麻為業,其民又深濡舊文化傳統,故節儉好蓄藏,惇厚重義多君子。衛及三晉地在太行東南,大河內外,居天下之中,四方交匯,民風不純。其舊風大抵剛武尚氣,輕於走險,趙衛尤甚。楚民輕剽,悍勇而伐韌性。」
由於民風不同,秉性各異,加之以不同的管理手段,便造成了各國軍隊戰鬥力的不同。其中秦國的民風對軍功爵制最為支持。從獲利致富的角度言,齊國靠工商魚鹽,趙國靠搶劫盜墓,賣藝王侯。魯宋梁陳地居河南大平原,以稼穡桑麻為業,其民又深濡舊文化傳統,故節儉好蓄藏,楚越南方氣候條件好,資源豐富,無凍餓之患。秦國重在農業和畜牧,農重土地,畜牧尚弓馬,商業不發達。
比較而言,除了秦國以外,其他國家獲得生存資料致富渠道較多,唯獨秦國只能依靠農業。只要秦國政府控制住土地的分配,也就控制了國民的生存問題。秦國實行軍功爵制,以斬首數量授予爵位,以爵位分配土地。秦國國民要想佔有土地致富必須去打仗,荀子說這是非鬥無由。而在其他國家除了鬥以外還有其他手段。
在習性上,齊國政治自由,文化發達,怯於公戰,魯宋尚儒,楚人缺乏韌性,趙人慷慨悲歌,很難有效地組織起來,在戰場殺敵斬首。而秦民質樸無華,重農尚勇,不尚文禮,追求現實利益。推行軍功爵制難度較小。秦國的軍功爵制既適合秦國重農尚武的民風,又壟斷了秦民致富的途徑,所以秦國人民將戰爭視為獲利之途,聞戰相賀,戰鬥熱情被大大激發。
苟子在比較了各國的制度後說:「秦人其生民郟口,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口,隱之以口,忸之以慶賞,酋之以刑罰,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鬥無由也。口而用之,得而後功之,功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眾強長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各國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是秦國,而強的根源在於秦國的制度創新,將戰爭簡化為斬首數量,將社會生活簡化為爵位,使斬首成為授爵的唯一條件。這樣秦國就被制度改造成一架動力十足便於駕駛的斬首機器,通過吞噬其他國家人民的生命實現了對全國的兼併。
二、秦國斬首統計表
關於秦國的斬首的材料主要在史記中,公開的出版物中只有梁玉繩先生根據史記作過統計,筆者依據中華書局出版十捲標點本《史記》作出完整的秦國斬首數量統計表如下(上頁圖)
上表囊括了在《史記》當中透露出的秦國斬首的所有信息,22個戰役斬首累計181萬人。據《史記六國年表》統計,秦國發動的戰役共有93次,由六國發動的戰爭有38次。
71次戰役沒有透露斬首數量。目前關於秦國斬首數量記載的制度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71次戰役不可能不斬首。由於秦斬首數量巨大,並使斬首制度化,魯仲連才說秦是棄禮義尚首功之國,「裴因集解」引用了蜀漢文臣譙周的話:「秦用衛鞅計,制爵二十等,以戰獲首級者計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戰勝,老弱婦人皆死,計功賞至萬數。天下謂之‘上首功之國’,皆以惡之也。」
《秦律封診式》中記載兩件事,一是士兵為爭奪首級而自相殘殺,另一個是秦國士兵割下陣亡戰友的頭顱以充戰功。這兩個案例為魯仲連和譙周的分析作了最有力的旁證。為增加斬首數量不惜自相殘殺和宰割陣亡戰友,足見秦國軍隊的斬首熱情。秦國在兼併戰爭中,斬首的實際數量遠遠超過可查的181萬,既不利於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為當時無數個家庭帶來難以彌補的身心痛苦。
秦國以武力吞六國,實現了對全國的佔領。為美化戰爭,使秦朝合法化,秦始皇將兼併戰爭描述成從戰亂的六國中解放人民的戰爭,並在各地的刻石大肆宣揚。琅琊石刻日:「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
據《史記六國年表》統計由秦國發動的戰爭有93次,六國平均每個國家發動戰爭6.3次;秦國在22次戰爭中斬首數量就達181萬。戰亂死亡本由秦國造成,秦始皇卻將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給社會造成的災難加到六國頭上以作為武裝兼併合法化的理由。先秦至漢初的人們普遍認為秦國是尚詐力棄禮義的虎狼之國,可見,秦始皇通過巡遊刻石美化自己的宣傳作用並不大。武帝以後,人們認可了大一統的皇權專制形式,因而對開此政局的秦國統一全國的真正原因和手段不再深究,而是以「馬上打、馬下守」的觀點肯定秦國武力兼併的合法性。
關於秦國統一的原因流行的觀點是:順應了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願望,是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果將秦始皇的幾幅石刻所表達的思想和上面的觀點比較,就會發現流行的觀點是在按照秦始皇的思路理解問題,只不過是表達的方式不同罷了,劉澤華先生對此提出質疑(參見劉澤華先生的《中國王權主義》一書)。
如果沒有間諜活動配合下的戰爭和大規模的斬首,秦國兼併六國的過程可能極為漫長。認識到戰爭和斬首的作用,會使我們對秦國勝利原因的認識更接近歷史真實。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慷慨悲歌 在 永安的心情二胡 YungAn's Erhu Fantasy Youtube 的評價
#瑯琊榜 #紅顏舊 #二胡
瑯琊榜插曲-紅顏舊 二胡版 by 永安
Nirvana in Fire - Aging of a Beauty (Erhu Cover by YungAn)
http://blog.xuite.net/wangan/njb/367979139
《琅琊榜》(英文:Nirvana in Fire),是一部2015年由山東影視出品的古裝歷史電視劇,該劇由曾獲白玉蘭獎最佳導演孔笙、李雪聯合執導,並由胡歌、王凱、劉濤、黃維德、陳龍、吳磊等主演。山東影視於2011年購買了由海宴所著,被稱為「中國版基督山伯爵」的網絡小說《琅琊榜》的影視改編權,製片侯鴻亮受訪時表示被《瑯琊榜》原著小說中所傳達的情懷,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人物內心最堅定的力量所吸引,而決定把小說改編為電視劇。小說是參考南梁時代的架空世界觀,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興山河為主線,講述了『麒麟才子』梅長蘇才冠絕倫、以病弱之軀撥開重重迷霧、智博奸佞,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進行的一系列鬥爭。梅長蘇在國仇家恨、兄弟情義的漩渦中見招拆招、遊刃有餘,奏出了『江左梅郎』赤子之心下的一曲慷慨悲歌。該劇於2015年9月19日登陸北京、東方兩大衛視,同步於愛奇藝等網路平臺播出,並於2015年11月3日在台灣華視主頻播出。
《紅顏舊》是電視劇《琅琊榜》的插曲,由劉濤演唱、趙佳霖作曲、袁亮作詞。該曲曲風婉轉優美,唱出了一曲淒婉動人的愛情悲歌。此歌為翻唱,歌曲原名《忍別離》,原唱崔子格,收錄於專輯《小美人》。讓我們先來欣賞網路上的這首音樂MV:
https://youtu.be/2O3Undo6HTg
http://www.iqiyi.com/v_19rroey100.html
可能是因為《紅顏舊》用了大量二胡配樂,所以很多網友寫信推薦我演奏這首歌,我立馬拿了二胡研究起來。這首是bE調,旋律簡單,速度是75也不算快。但這首歌最大的困難在於是音域高而廣,幾乎都分布在外弦高把位,加上很多五度與六度換把,我又不想過內弦演奏,怕會內外過弦會破壞音質均一性,所以難度變得相當高,一不注意也會帶出過多的滑音,簡直就是一首外弦版的獨弦操了!演奏上諸多不足的地方,還請各位朋友繼續給予指點囉!
紅顏舊,任憑斗轉星移,唯不變此情悠悠~ 讓我們拿起二胡,一起演奏出這淒美動人的旋律吧!
========================
瑯琊榜插曲-紅顏舊 二胡版
原唱:劉濤
作詞:袁亮
作曲:趙佳霖
原曲發行:2015年6月29日
二胡錄製:2015年12月30日
簡譜:永安
二胡:永安
http://blog.xuite.net/wangan/njb/367979139
1=bE BPM=75
西風夜渡寒山雨
7671 21763
家國依稀殘夢裡
7671 25543
思君不見倍思君
2364 1233
別離難忍忍別離
3563 276
狼煙烽火何時休
7671 21763
成王敗寇盡東流
7671 25543
蠟炬已殘淚難乾
2364 1236
江山未老紅顏舊
6715 716
忍別離
617
不忍卻又別離
7767 51
托鴻雁南去
671 65
不知此心何寄
3223 53
紅顏舊
617
任憑斗轉星移
7767 51
唯不變此情悠悠
67157 16
狼煙烽火何時休
7671 21763
成王敗寇盡東流
7671 25543
蠟炬已殘淚難乾
2364 1236
江山未老紅顏舊
6715 716
忍別離
617
不忍卻又別離
7767 51
托鴻雁南去
671 65
不知此心何寄
3223 53
紅顏舊
617
任憑斗轉星移
7767 51
唯不變此情悠悠
67157 16
忍別離
617
不忍卻又別離
7767 51
托鴻雁南去
671 65
不知此心何寄
3223 53
紅顏舊
617
任憑斗轉星移
7767 51
唯不變此情悠悠
67157 16
唯不變此情悠悠
67157 16
唯不變此情悠悠
67157 16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