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晨志老師名言佳句分享】
-人生就是要~~
「苦練+勤練,才會被看見。」
-把握機會,時常勇敢開口請教!
-沒有魔法,只有基本功!
-別急躁!
腳踏實地、穩紮穩打,
慢慢來,比較快。
-跟有夢想的人在一起,
人生才會有希望。
-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別太計較待遇;
用心讓主管「感動」,你才會被重用!
-要笑,不要氣、別抱怨。
-在工作、生活中,
讓好脾氣,不斷與我們相遇。
慢慢來比較快佳句 在 老ㄙㄨ的教育隨想 Facebook 八卦
朋友舉手發問:「要如何在家裡指導孩子寫作文?」
因為放寒假前,她的孩子領回一份作文參賽資格回家。老師希望孩子利用寒假時間多練習寫作技巧。
朋友說:「我兒每次寫作文都要想很久,有什麼是我可以幫忙訓練的呢?我覺得好難哦,等他想到要怎麼寫的時候,應該已經打鐘了吧!」
「而且,自從他知道要去比賽後,碎碎唸了好幾次,我發現他是怕自己無法幫班上得名,怕同學說他寫不好......他之前本來個性就是『不要試就不會失敗』的傾向,所以這一次作文比賽,我希望對他來說會是一個好的經驗,而不是又得到一次『果然不要試就不會失敗』的應證......」
看起來是一位寫作算有點資質,但動作極慢,同時對於比賽內心矛盾又充滿焦慮的孩子。
動作慢,原因是不知從何下筆,可以從擬定大綱來訓練。多擬大綱幾遍,就能有寫作鷹架,自然而然下筆就從容些,更為有自信些。
想了想,就幫朋友設計了這幾張大綱表,包括常見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張大綱表。
👉檔案下載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pf6DXcRfFzQLq94CDkyyQ4SR-ZW-t18o?usp=sharing
這大綱表讓朋友驚喜連連,表示比較知道如何指導孩子擬大綱,朋友也建議我應該要分享出來給更多需要的朋友。
隨後,我們聊了如何使用這張大綱表,多印幾份出來,每天出題目讓孩子練習寫大綱表,題目可以搜尋「歷屆全國語文競賽決賽作文題目」當作出題範例。每張最多花十分鐘寫就好,寫完後,每大段內容先標上最重要、最想優先書寫的順序。和孩子討論時,可以補充更多細節進去。
「不過剛開始可能要適應一下,剛開始會寫稍久,需要一些時間。」
我接著說:「我班上也有一位男孩像你兒子一樣,在上課時,作文寫不出半句話來。回家後,慢慢寫,可以寫出非常出色的文章。」
「原因出在哪?」
「你跟你兒子說,這是心魔啊!怕自己寫不好,所以不敢下筆。不是腦袋空空,而是腦袋裡有太多想法在那裡飄,不知道要用哪句下筆才好。所以就先寫爛文章沒有關係,快速的把腦袋裡飛過的句子,抓下來寫就好。」
朋友說:「原來如此,是太多想法。」
「大綱表就是確定該段可以寫什麼內容,再用自己的節奏,寫出內容。抓住核心概念,那段裡比較重要的、精采的內容,就好好寫,慢慢寫,寫多一點,寫仔細一點,寫出讀者想看的內容。那段裡比較不重要的內容,就快快帶過,別拖泥帶水、寫些流水帳。」
「學生寫作還有個很大問題,就是沒有節奏。不重要的寫一堆,重要的三兩句就寫完。」
「下方欄就是質的部份,選擇所運用的修辭法:摹寫法、譬喻法、誇飾法、排比法、形容詞…...,並寫出例句,以及所運用名言佳句或成語。」
「不過,剛開始先衝文字的量,寫到腦袋所想的,可以同步用手寫出來後,再慢慢修飾文字的質的部份。」
剛才,小蘇姑娘也苦惱著作文不知道如何下筆,我一樣印出大綱表,請她把腦袋裡想的全都先記下來,並且每大段標上想優先書寫的內容順序。
小蘇姑娘刷刷刷的三兩下就寫完了大綱表,完成了一部份的寒假作業,她也好開心。明天,再來讓小蘇姑娘寫下方的兩欄,為文章化點妝,讓作文更美麗一些,更有可閱讀性一些。
將檔案和大家分享,有需要的朋友們請自行取用囉!
(再貼一次連結,這算是初階版,歡迎自行修改運用)
👉檔案下載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pf6DXcRfFzQLq94CDkyyQ4SR-ZW-t18o?usp=sharing
慢慢來比較快佳句 在 少女 A Facebook 八卦
[ 後天性內向者 ]
熟識我的人,對我的印象通常是:「活潑外向」、「就算晚上 11 點臨時也約得出來」、「總是待到最後和 DJ 同時間收工的女人」。
但這幾年下來,我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內向」,例如上個周末,我去參加一個兩天一夜的音樂節,現場有表演有美食有玩樂,熱鬧歡騰。但大半時間我是自己一個人,聽到不錯的節奏就下去跳一下,聞到好吃的食物就去排隊,遇到認識的人就停下來閒聊。不是在自導自演什麼孤獨主題的個人 MV,只是單純覺得這樣感覺很「舒服」。以前那種通宵達旦的狂歡,早就在這幾年縮減到半夜兩點前一定回家(兩點對「假日的我」來說很早),只有四海豆漿或深夜牛肉麵能稍微延長我的清醒。
我怎麼會從一個年輕氣盛、依靠吸食社交 Drama 之血常保青春的「外向者」,慢慢轉變成一個開始對室內盆栽與冥想感興趣的「後天性內向者」?
我最近讀作家 Hermann Hesse 的佳句時,看到這一段:
“We must become so alone, so utterly alone, that we withdraw into our innermost self. It is a way of bitter suffering. But then our solitude is overcome, we are no longer alone, for we find that our innermost self is the spirit, that it is God, the indivisible. And suddenly we find ourselves in the midst of the world, yet undisturbed by its multiplicity, for our innermost soul we know ourselves to be one with all being.”
恍然大悟,原來就是因為他說的這個。
我從前的「外向」,大部分是天性使然,也有大部分是我不懂得也不習慣獨處。從 18 歲開始我就沒有再單身過,平常不是和家人住就是和男友住,身邊總是充滿了人。第一次真的被迫獨處,是我前幾年在義大利的日子。
那段時間男友整天在忙,我獨自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遊魂般晃蕩,失去了語言能力,進入不了陌生的生活背景,人只要像這樣一閒下來,就會開始胡思亂想。
沒有人事物分心,那時候我思考得特別用力,用力到最後開始撼動我曾經擁有的價值觀和信仰,導致原本自給自足的思想生態系開始崩解,懷疑一切,甚至懷疑懷疑,然後我進入了一個月的恐慌和憂鬱,躺在床上全身無力,思考著存在一類的事情,重新洗牌一切意義。
我沒去看心理醫生,也不知道那時候到底是在發什麼瘋,只是廢人狀態一個多月後的某天早晨,恍惚間腦中閃過一句話:「如果恐懼對你來說這麼真實,那麼同為人類情感的愛與快樂,也會是同等真實的。」
然後,一切突然撥雲見日,雲淡風輕。我就這麼「好了」。
從那之後,我才終於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說「孤獨」很重要。
隨著年紀漸長慢慢變成「後天性內向者」,不是因為變得害羞或不自信,而是我曾碰觸到 "innermost self” 那粗糙、狂烈、炙熱的質地,感知到那是探求我喜愛的藝術、詩意與真實的入口。
以前我總浪費大把時間去強求試探不對的關係,後來人見多了雷達也變得比較敏銳,現在聊個十分鐘就大概能知道兩個人適不適合當朋友。以前我也不介意揮霍精神心力去廣泛社交,但後來才體會,不用刻意去搏感情建立什麼「社交網」,只要本身有價值有能力,想做什麼自然有同等的人願意參與。過去我也常安排明知沒有未來的約會,只為了排遣無聊,後來才知道,浪費自己與別人的時間,是最劣等的調情。
對感情、生活的品質要求提升,生活的優先順序也必然改變。以前講到狂歡聚會我可能一個禮拜前就開始興奮,現在只想多花點時間在重要的人身上,還有讀書、看電影、玩音樂、旅遊、多睡點覺等等,對我來說,這些事情的重要性已經遠超過僅能提供短暫快感的社交。
結論是,「獨處」像是一塊擦拭布,心無旁鶩地把累積在鏡子上的塵埃雜質緩緩地擦去、磨亮,直到最後我們終於清楚看見自己的真面目,無論那是美麗還是醜陋,至少它閃爍的是純粹且誠實的光澤。
我還是那個外向的我,只是外向地比較不無腦,「內向」的特質自然衍生而出。
我想,隨著人的成長,每個人多少都會有這樣「後天性內向」的改變吧!
(其實只是年過 25,過去的體力大幅流失,只好寫這一長篇安慰自己)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我替這粉專辦了一個 IG 帳號,以後會同步分享內容,限時動態會發佈一些旅途上有的沒有的東西,請大家追蹤 →→→ @urbananimalsabby
#後天性內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