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覺察是一種珍愛自己的開始
今天跟朋友們聊到心情,我的提問是,什麼什麼事發生之後,「我們有什麼心情?」
問了三次同樣的問句,儘管前面套用的事件不同,但是後面問心情的句子一模一樣,朋友還是以事件來做回答。也就是,當我們被詢問心情的時候,常以事情或者想法回應。
簡單來說,我們常沒有覺知我們的情緒,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認識自己,是接納自己的開始,這個步驟不好跳過。因為不認識自己,沒有覺知,也沒所謂接納。
譬如說,我們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緒,要接納什麼呢?
換句話來說,活得不知不覺的人,其實很多喔。這種人就是,同樣的事每天做,但為了什麼想法去做?做的過程中又感覺到什麼?整個就是懵懵懂懂!
所以有的人很難進行討論,因為內在的想法沒有經過整理,講起話來常常反反覆覆。有的人很難討論感受,更無法傾聽,因為深度不夠,只能在淺層互動。
講得直接一點,有的人把自己活得像機器人,內在心靈空洞荒蕪!
再講得更基本一點,有的人連自己的身體知覺都少去感受,一定要出大問題了,才會注意。連面對身體的態度都這樣隨便,就不要說面對以身體反應構成的情緒了。
有人會把這種狀態,講成「自動導航」,自己沒有參與其中。也就是說,假設我們身體就是一輛車,那麼車往哪裡開來,又要往哪裡去,其實我們不太有主控權,每天就是在重複的路線上跑而已。
認識自己,要願意去注意身體的變化,願意觀察內在發生了什麼事?!
進一步,才好談所謂「接納」。
接納相對於批判,我常用很簡單的方式區別兩者:批判常說「不可以」、「不應該」,而接納常說「可以」!
以「可以」去描述我們內在的想法或情緒,我把它稱為一種接納。像是,「我可以覺得當媽媽好累」、「我可以討厭我自己的孩子」、「我可以認為重男輕女是不合適的觀念」。
然而,接納有更豐富的內涵,像是停止批判或評價,只是觀察。
批判是大部分人心靈常進行的活動,「這樣不對」、「那樣錯了」這些想法充斥在整體社會與個人內在。所以我們容易浮躁,並且跟人有衝突。
批判容易產生對立,相當不利關係經營。如果沒有接納的態度,人與人相處常存在著各種壓力。
跟自己的內在活動,能保持距離,遠遠地觀看,我個人把這種狀態稱為「高我」。也可以說,「高我」是「小我」的旁觀者,在心理學詞彙中,類似「後設認知」的功能。
願意接納,內在常會使用「好奇」這個情緒,這是我們人類在娘胎中就可能具備的情緒。好奇能引導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聚焦或放大某些內外在的活動。
在一般性的溝通中,傾聽是一種接納對方的表現。常使用的技巧,像是同理、澄清、摘要、具體化…對方的談話內容,而盡可能不放入個人的期待,順著對方的思緒,不斷深化對對方的認識。
認識又不批判,對方被包容接納,或者被尊重的感覺就很容易出現。一個人常被接納,內在經過整理,從行為一直連貫到情緒、想法、個人意義…,最後是求生存的意志,那這個人就能調動自己的能量,從深層到淺層,完成自我實現。
能珍愛自己的人,也能時時保持覺察。
我常很感恩,最近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能被尊重。我有很多不同於地球人的想法與觀察,大部分的朋友也都願意給予接納。
我很幸運,很珍惜跟不同朋友連結的機會。祝福您,能認識自己,並且接納自己,如同知己,又像是摯愛的孩子!
.
免費雲林斗六講座_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31518593550668/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暗網仔 2.0,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
感覺與知覺心理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時時覺察是一種珍愛自己的開始
今天跟朋友們聊到心情,我的提問是,什麼什麼事發生之後,「我們有什麼心情?」
問了三次同樣的問句,儘管前面套用的事件不同,但是後面問心情的句子一模一樣,朋友還是以事件來做回答。也就是,當我們被詢問心情的時候,常以事情或者想法回應。
簡單來說,我們常沒有覺知我們的情緒,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認識自己,是接納自己的開始,這個步驟不好跳過。因為不認識自己,沒有覺知,也沒所謂接納。
譬如說,我們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緒,要接納什麼呢?
換句話來說,活得不知不覺的人,其實很多喔。這種人就是,同樣的事每天做,但為了什麼想法去做?做的過程中又感覺到什麼?整個就是懵懵懂懂!
所以有的人很難進行討論,因為內在的想法沒有經過整理,講起話來常常反反覆覆。有的人很難討論感受,更無法傾聽,因為深度不夠,只能在淺層互動。
講得直接一點,有的人把自己活得像機器人,內在心靈空洞荒蕪!
再講得更基本一點,有的人連自己的身體知覺都少去感受,一定要出大問題了,才會注意。連面對身體的態度都這樣隨便,就不要說面對以身體反應構成的情緒了。
有人會把這種狀態,講成「自動導航」,自己沒有參與其中。也就是說,假設我們身體就是一輛車,那麼車往哪裡開來,又要往哪裡去,其實我們不太有主控權,每天就是在重複的路線上跑而已。
認識自己,要願意去注意身體的變化,願意觀察內在發生了什麼事?!
進一步,才好談所謂「接納」。
接納相對於批判,我常用很簡單的方式區別兩者:批判常說「不可以」、「不應該」,而接納常說「可以」!
以「可以」去描述我們內在的想法或情緒,我把它稱為一種接納。像是,「我可以覺得當媽媽好累」、「我可以討厭我自己的孩子」、「我可以認為重男輕女是不合適的觀念」。
然而,接納有更豐富的內涵,像是停止批判或評價,只是觀察。
批判是大部分人心靈常進行的活動,「這樣不對」、「那樣錯了」這些想法充斥在整體社會與個人內在。所以我們容易浮躁,並且跟人有衝突。
批判容易產生對立,相當不利關係經營。如果沒有接納的態度,人與人相處常存在著各種壓力。
跟自己的內在活動,能保持距離,遠遠地觀看,我個人把這種狀態稱為「高我」。也可以說,「高我」是「小我」的旁觀者,在心理學詞彙中,類似「後設認知」的功能。
願意接納,內在常會使用「好奇」這個情緒,這是我們人類在娘胎中就可能具備的情緒。好奇能引導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聚焦或放大某些內外在的活動。
在一般性的溝通中,傾聽是一種接納對方的表現。常使用的技巧,像是同理、澄清、摘要、具體化…對方的談話內容,而盡可能不放入個人的期待,順著對方的思緒,不斷深化對對方的認識。
認識又不批判,對方被包容接納,或者被尊重的感覺就很容易出現。一個人常被接納,內在經過整理,從行為一直連貫到情緒、想法、個人意義…,最後是求生存的意志,那這個人就能調動自己的能量,從深層到淺層,完成自我實現。
能珍愛自己的人,也能時時保持覺察。
我常很感恩,最近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能被尊重。我有很多不同於地球人的想法與觀察,大部分的朋友也都願意給予接納。
我很幸運,很珍惜跟不同朋友連結的機會。祝福您,能認識自己,並且接納自己,如同知己,又像是摯愛的孩子!
.
免費雲林斗六講座_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31518593550668/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感覺與知覺心理學 在 鄧惠文 Facebook 八卦
20120303 發現心關係小筆記:
配圖:電影危險療程的劇照,榮格在幫沙賓那做談話性治療,所以坐在沙賓那後面。
心理治療:
曾經在義診或演講的時候會有觀眾跑來問我說:『你看我怎樣?跟我現在的另一半是不是我的真命天子?』我說:『那我們要談才有辦法知道。』她就很失望的說:『蛤!妳不能像塔羅老師一樣抽一張牌就可知道喔??這樣妳就不準了.』
其實準不準這就是科學化的心理治療或醫學領域最不會去強調的東西,因為我們認為答案在個案的心中,一個心理治療師的工作就像挖寶,眼睛要清楚、心要清楚、耳朵要清楚,能夠聽出這個個案內心的答案是什麼,而不是藉由神力或自己的觀念去給答案.
我們在做心理治療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個案能夠適應跟回到他的真實人生裡面.所以在這個學習當中,個案跟心理治療師兩個人都要保留在某一個合適的距離裡頭,所以我們才能去探索自己.用簡單的白話來說,每個人都談過戀愛,當談戀愛談到沒有自我,兩個人完全融合在一起時候,我們是不會成長的.可是有時候戀愛之間,當我們跟另外一個人有差異、有碰撞的時候,如果我能穩的住,在這裡面我會學習到很多,這就叫做『成長』.
所謂的成長不是把周圍的人納入自己的一部份,讓他們變得跟自己一模一樣,這種應該叫做全能的幻想,一種理想的狀態.但是成長是在自己跟別人的差異之間跟挫折裡面去問自己說『我真正要的是什麼?』或者『我如何去包容差異所造成的痛苦,別人跟我不一樣或別人不如我的意,我能不能夠繼續擁有這個關係?』
心理治療師或心理諮商就是在創造一個這樣的練習,讓個案可以重新再成長,然後再一個比較有知覺的關係裡面去觀察自己,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會說搞不懂心理諮商有很多的類別,好像看這個諮商師跟看那個諮商師路數都不一樣,那當然會很不一樣,例如佛洛依德跟榮格就鬧的不一樣.
這樣分好了,看自己的狀態,如果我現在有一個很具體的問題,然後我的狀態非常的不好,例如失去一個親人導致自己現在都沒有辦法過下去,這時候要看的是精神科醫生,可能要診斷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憂鬱症或要服用藥物,要趕快進入到治療的狀態裡面,因為已經生病了.
如果狀況沒有那麼糟,也就是說日常生活都可以維持住情緒,還有可以自己控制的範圍內,不會想傷害自己,不會想要做一些激烈的舉動,但是我想了解某些事該怎麼處理,那這時候就要依據你要的指導性的多少來分.如果你希望你的心理治療師給予你很清楚的建議,例如有一種治療叫做認知行為的治療,它帶有蠻多的建議與教育性,例如我們會告訴個案說如果要進行行為認知治療,我會跟你談遇到A情況的時候,你會怎麼反應,你可能有12345種反應,走1的話好處是什麼、後果是什麼, 2的話是什麼,最後我們一起來討論什麼方法是你最想要的.那要如何提醒自己每次遇到A狀況的時候一定要走正確的路線,這是指導性很強的,也就是認知行為的治療.但這種諮商裡頭,治療師不會去問你做了什麼夢、不會去跟你談潛意識.
可是有一些人,我相信愈來愈多的人想要自己去找答案,並不喜歡治療師幫你做決定.例如說,我只是想了解為什麼我的個性會長成這樣?我未來應該要往哪?我還可以怎麼樣再去為自己增加更多的能力?這時候你可能想探索你內心那還未接觸的百分之九十那一大塊所謂的潛在或是內在意識、潛意識的部份,這時候可以嘗試一個精神分析取向或精神動力學取向,這兩個都會碰觸到潛意識.所以這樣的治療,大家可能會在電影裡看到個案會躺在躺椅上,甚至不與治療師直接面對面,而是治療師坐在個案的背後,因為治療師盡量不去干擾個案,讓個案自由聯想,然後說出想說的話,治療師是在幫助個人把內在的訊號,把個案講出來看似無關的事情去做連結、做比較,然後來了解其實個案內心透露了什麼秘密.所以在這種治療當中,你會感覺治療師讓個案很自由,他不太做指導,也沒有個人的意見,但是他還是會給你一些想法.
自我探索:
一開始自我探索的時候會挖出很多不堪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如此.即使我們在專業的成長歷程當中,在多年前我自己開始在探索自己的時候,我也經歷過同樣的(痛苦)過程.
回頭去看,其實不是說你開始探索之後,那些痛苦才跑出來,因為這樣似乎就變成說我不要去開啟那個探索的路,這樣就不用經歷這些痛苦,那我到底要不要探索?如果再走的更前面一點,然後你回頭去看,我相信我們可能會發現那個點已經到達了不得不探索的時候,所以在那個點上你才會不得不讓自己去選擇心靈探索的東西、書籍或者說裡面的東西源源不絕的跑出來.
其實在我們的個人成長裡面是有那樣子的時間點,你壓都壓不住,到那個時候就會自己去找那樣的東西.
既然已經在這條(探索)路上就很難再把它蓋回去,因為我們要相信自我有成長的動力,那些東西是自己要跑出來的,因為這樣我們才開始去追隨這條路.
反撲,我想這個是在所謂初期,等到自己可以被整合的更好的時候,你甚至不會去對周圍的人做反撲,因為我們開始會看到很多的東西都源自於自己的內在.例如我們想到我的個性裡面有某個部份是小時候跟媽媽相處得來的,在探索的初期就會很想去跟媽媽說:『當初小時候你就是對我那樣,所以我現在才變成這樣,請不要再繼續怎樣了,不然我就會變成怎樣。』可是這些過程,我的經驗十之八九都徒勞無功,因為周圍的人也會有他自己的課題,基本上他不會去容納我們要他改變.
可是如果我們要做更進一步的工作,就是去清理自己的內在,我們必須去清理到說我擁有那樣的成長過程,造成了某一些困難,但是我要再成長,也就是榮格說的人生中期以後的再成長,我並不要再倚賴那個人改變了,就是說我可以忍受周圍的人一樣我行我素,可是我自己可不可以對我自己做一個改變?我可以消化外面來的刺激.我這樣說並不是說這個非常容易,這個是要進行很久很久的自我探索之後、經過很多很多的失望,有點像是放下,有點像是接受,我所謂的"放下"是『不再期待周圍的人要改變我們才會好』,但是它又是一個很積極的力量,就是說我並不是對周圍的人心灰意冷,而是我相信我先改變我自己以後,我可以帶動周圍的人,那個順序反過來.我相信如果有人在這條探索的路上支持你,然後你不會被痛苦淹沒,你應該不久之後就可以到達下一個階段.那對我而言跨過來了之後,你會覺得前面的路都是值得的.
榮格有什麼迷人之處:
榮格雖然會強調很多直覺跟心靈感應的東西,但是他在科學跟實務的理論方面並沒有任何的鬆懈,也就是說從整個心理治療的理論發展下來,榮格他是一個著述非常多、非常勤勉的一個學者,所以他在探討心理的理論時,雖然他有所謂的直覺性,例如榮格他作夢,夢到歐洲被鮮血覆蓋,他就預見了世界大戰要發生了,就有點好像他有通靈感應的部份,可是他把它稱為『內心潛意識的建議』,也就是他從這邊體會到我們的內心可以指引
我們很多的事情,可是他在操作這些事情的時候,並不是用靈媒的方式去操作,他還是很系統化的做過很多實驗與應證,然後從實務的個案上面去累積他的理論,而且他的理論講的非常的清楚,所以他並不是被當作一個超心理學的人而已.
有一些學者,例如佛洛依德就不能接受榮格這一塊.事實上,榮格自己也有很多科學性的部份.
榮格的理論有什麼迷人之處,對我而言,大概可以整理出三大點:(泣~~只講了一點)
1)我喜歡他認為人生是有一個發展的方向,然後我喜歡他在治療病人的時候,不止是告訴病人小時候出了什麼錯、你壓抑了什麼,所以你才變成今天有這些症狀.而是他非常相信你之所以經歷現在的苦痛、經歷現在的狀況,一定有你內在靈魂的目標,也就是內在會有一個直覺(他把它叫做真正的自我self)其實是會告訴我們要往我們重要的目標前進.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遭遇一些苦難或者我們為自己創造一些不好的事,它都是有要成長的目的,當你了解這個目的,去處理它、擁抱它的時候,你就會更接近下一個階段.
其實榮格跟沙賓那發生婚外情,到後來他跟另外一個女病人也有這樣的關係,那個過程當中、那個歷史背景的心理治療還沒有像現在那麼有系統跟專業化,所以他們也在探索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那顯然發生這樣的過程造成病人很大的傷害,對治療師本身也是很大的損耗,而且這很顯然是在治療當中沒有去處理到互相傳達的情緒,所以慢慢後來的心理治療師已經更加的發展出一種能力,能夠去處理與病人之間的情愫,因為兩個人常常在談話,你要去保持這個距離讓病人覺得很安全.這個學說慢慢發展起來到今天過了好幾十年,如果我們都還沒有進步,還沒有辦法處理,那就是不可被容許的.
治療師與病人不該發生治療以外的關係,這個關係指的不止是男女關係,它也不該是是朋友、家人那種關係,也就是說在約定的時間進來,治療師很認真的跟你談事情,除此之外,有幾個治療倫理上一定要遵守的,就說在約定的時間之外,兩個人是不互相連絡的.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說好無情,其實很多心理治療師都經過很多的訓練的階段,對治療人員而言,明明知道個案可能有某些困難,比如說你們禮拜二見面,個案禮拜六打電話來留言說他現在心情很不好,大部份的心理治療師都會很想回電話,可是你只要經歷過回電一兩次,發現這樣其實害了個案的話,我們就要學會去看個案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我曾經聽過一個例子,那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的個案其實長時間跟家人的關係都不是很好,他一直覺得沒有人了解他,後來他就找到了一位心理治療師,那這位心理治療師非常的關心他,所以個案就覺得世界上只有這個心理治療師了解他,用專業的術語來講就是這位個案把心理治療師"理想化"跟"完美化"了,可是照理來說,心理治療師必須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客觀的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我們有義務去告訴個案說:『你把我理想化了,你認為我可以替你做到很多很多的事情,但這個過度的理想化是真實的嗎?還是因為我每週就跟你見一個小時、二個小時的面,然後我全心全意的聽你談話,甚至都不談我自己的事情,所以很容易讓你回到一種小時候被母親關心的狀態?』這是很容易讓人覺得很幸福,然後理想化.
但是如果我們不去處理這樣的理想化,不讓個案了解理想化對他多麼的重要、多麼的不實際,他可能會永遠無法成長.大家可以想像一個人去看了心理治療後對家人更加的疏離,然後覺得"天啊!為什麼姐姐妹妹們不像我的心理治療師一樣的善解人意呢?"、"媽!為什麼妳不像心理治療師那麼善解人意呢?".這樣子對這個個案是沒有幫助的.
感覺與知覺心理學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評價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LjUOH9T9j21GiX8jzytu6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首支單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HWB6Ai9Y
我的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這位才是真正的網絡垃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JYDx1GP-U&t=263s
Billie Eilish出賣靈魂的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B1S2uy5Po&t=115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我受夠了, 我的精神困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6uxaQhiS4&t=7s
Youtube印度神童驚世病毒預言破解KFK未來人事件
Youtube印度男孩驚世病毒預言破解KFK未來人事件
最近迷上了Netflix德國劇Dark (暗黑). 故事講述一班失蹤兒童帶出一個小鎮heen連幾個家族, 一百多年的時光穿越劇情. 故事骨幹未來人回到過去找33年前的自己想阻止災難發生.
未來人和時光機正正就是災難的源頭. 因果報應. 開始就是終結, 終結亦是開始: 無限循環. 命運亦是一早預定了. 你人生又有什麼想改變呢?
大家好又是我暗網仔一起去我們的命運看一看.
[2021年世界會更差...]
幾個月前看到這條2019年8月22號上載的 ‘Severe danger for the world...’ 影片. 長達20分鐘影片震驚網路, 因為可以見到一個大約12-3歲的印度籍男孩用占星術, 預言3個月後 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會發生的大事. 包括: 全球大災難. (#1, 3:41-3:49) 片中他講述因為星座行星(雙子和射手) 的旋轉造就一個廣傳病毒. (#1, 10:32) 需要全球大量人才解決.
還有預言印度西北方向的國家 (伊朗, 阿富汗) 會發生大變亂. (#1, 5:00) 水星和火星靠近導致世界入經濟危機.
事後這預言影片受到廣泛關注. 而正當大家在稱贊或懷疑這位14歲的Abhigya Anand (阿比吉亞·阿南) 時, 7月25日再出一條預知2020年11月到2021年11月的影片. 2020年12月會是木星和土星自1623年貼得最近. 而在2021年2月所有行星的排列一致, 無論政府或疾病問題都會是高峰.
其實我拍了這麼多有關預言的影片常常問自己為什麼我們一早已經知道這些事情會發生, 甚至知道確定日期, 但也不能夠去阻止他發生呢? 因為時空是存在於一個叫casual loops paradox (命定悖論) ?面.
(#2, 8:23) 用 ‘神童’ 做例子: 片中提到是整個社會的人對疾病的恐懼導致我們人體免疫系統變弱所以我們末來才這麼危險. 同時這條和相關的影片就是導致憂慮和恐懼的源頭.效果正正就是造成神童想那一件事. 這就是the classic question: 是有雞先或是有蛋先呢?
同樣大家在討論中國網 ‘豆瓣’ 出現的網民KFK聲稱自己是來自2060年的人也可以tou上這個casual loops paradox命定悖論裡.
2019年6月22號KFK開始預言2019年會是人類轉折點. 2030年手機會被ai隱形眼鏡代替. 2038年機器人普及化. 但好像他的重點是2050年後我們會終於知道字宙存在之謎而全球會在精神心靈上一個大醒覺. 老高亦推段KFK不是實體而是精神上像一個靈體或鬼一般的存在. 主要因為KFK的真身出生也是同一個時間發生而同一個時空是不能存在同一個人.
網上大家推測這些事是否真的會發生. 根據casual loops是會的. 會造成社會心理學現像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表示一樣東西的 ‘預言’ 令人潛意識不經意引導去造成最後這個結果, 而就相信是 “jing定”. 最有名的example是Oedipus的神話故事. 一個因為被預言會殺死自己爸爸然後chuey了自己媽媽的oedipus嬰兒被放逐. 因此導致他最後不知情自己身世, 殺死自己爸爸, 自己媽媽結婚.
但印度神童和KFK做預言和穿yuet這些事是因為他們遵守更浪漫的grandfather paradox祖父悖論. 相信他們講這些未來東西是可以改變歷史讓我們變更好的.
所以我開頭問大家你人生有什麼改變?
我人生沒什麼遺憾. 但如果要我可以回到過去我一定會跟18歳的自己講快一點拿起相機追尋自己夢想. 當時大學時有機會讀戲劇, 但因為身邊的人叫我讀一些比較 ‘sut juy’ 一點的科目最後放棄. 之後幾年在大學wun wun ok ok, 25歲才開始暗網仔. 當然之前20歳頭也有拍東西. 但也常常想如果我早一點開始拍東西, 而可能當時我18歲做暗網仔你根本不會喜歡我. 或許我做半年就方hei以後就不做這行業. 也許casual loops paradox才是真的, 永遠要這樣發生. 如果...如果...如果... 如果世界上有時光機我變jung tung. 但我時認知的世界是沒有時光機的, 也不能回頭. 所以我們只能向前看.
The end
其實對於時間是有第三個theory.
在物理學家Carlo Rovelli的書the order of time提到時間在我們的知覺裡面是情感觀察.
過去和將來在物理上是不存在的. 時間是人類的腦用來思考的一樣工具. 也是我們大腦經歷的一種感覺. 以這個理論可以否定所有的穿越劇吧!
“Time flies when you’re having fun”
感覺與知覺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 8.21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七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我提出兩個問題,邀請你思考一下。這兩個問題就是,你覺得是一個人的行為,決定這一個人的個性;還是這一個人的個性,決定這一個人的行為?
簡單來說就是喔,到底我們是因為自己做了什麼事情,然後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還是啊,你先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所以對於某些事情,你才會選擇做它,或者是不做它?
我想多數時候,我們直覺都會覺得,應該是「個性決定行為」才對吧!但事實上喔,所有的心理學研究都指向一個證據。
這個證據就是,其實是我們先做了某些事、我們先說了某些話,然後我們再透過事後合理化的過程,去形塑出我們對於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也就是自己個性這方面的認識。
可能你聽到這邊會覺得有點繞哦,其實我今天談的,就是在心理學裡面,叫做「自我知覺理論」。
「自我知覺理論」認為我們的態度,不管對自己還是他人,它其實是源自於,我們對於自己行為的觀察。
通常我們沒有辦法真正很明確的,去指出我們對某件事情的行為、態度,它的歸因是什麼?
但是呢,我們會運用「看圖說故事」,也就是連結的方式,讓這件事情聽起來是合理的。
在1993年,有三位心理學家,分別是約翰.卡西歐波,跟喬瑟夫.普利斯特,還有格雷.伯恩特森,他們做了一個聯合的實驗。
他們的實驗方法很有趣哦,他們拿「中文」給那些不懂中文的受試者看。然後要他們回答,他們看到這個中文字的感覺,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然而實驗的操弄,就是在這些人看這個中文字的時候,有些受試者,他們是邊回答這個字給他們的感覺。
而這個字一邊由桌子下面往上提,也就是說這個「字」,會呈現出越來越往上抬,然後靠近這個受試者的方向。
然而有些受試者,則是相反的。就是他們邊感受、邊說這個中文字給他們的感覺,而一邊回答的同時,這個桌面是被他們撐住、而且往下壓,也就是「字」會離他們越來越遠。
結果這個實驗發現喔,那些受試者,他們只要是面對這個「字是往上提」的,他們多數會感覺到,這個中文字是正面的感覺。但事實上,他們根本不懂中文,搞不好上面是寫個「死亡」的「死」字也不一定。
但另外一組人,當他們看到這個「字是往下壓」的時候,他們大多都得到負面的評價,他們都覺得這個字是不OK的,感覺是不舒服的。但也可能那個向下壓的字,上面是寫個「好」也不一定啊。
那這到底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哦,是因為我們不自覺的,會把肌肉的收縮,跟「正面的經驗」綁在一起。
也就是說這個「字是往上提」的時候,彷彿是我們的手,往上收縮這樣的感覺,它跟擁抱、它跟接受的這個肌肉的運動方向是一樣的。
而相對的我們會把肌肉的延伸,連接到負面的感受,也就是當那個「字是往下壓」的時候,就好像是我們的肌肉在延伸的過程,彷彿是我們排斥一件事,或者是把這個字推開。
所以只光「推」跟「拉」這個動作,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感受。而如果進一步來看的話,事實上我們還在襁褓裡面的時候,我們就會下意識的,把自己想要的東西,往自己的身邊拉,而把我們不要的東西往外推。
所以在「自我知覺」裡面,進一步的把我們這種,屬於身體的感官上面的記憶跟歸因,把它分成是「宣告式的顯性記憶」,跟「非宣告式的隱性」這兩種。
而「宣告式的顯性記憶」,就像我們的隨意記憶一樣,可以透過你自己的自主意識,而決定它的運動方向。
而「非宣告式的隱性記憶」,會不自覺的被儲存在我們的大腦潛意識裡面。這個部分跟我們的直覺是很類似的。
然而在「自我知覺理論」裡面的實驗,都發現了一件事,不管是「宣告式的記憶」還是「非宣告式的記憶」,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力幾乎是一樣的。
所以也因為這樣子,我們除了是被動的,因為我們身體的行為跟動作被刺激、被引發,而決定我們的內在心情之外呢。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去主動的去創造出,很多對自己的情緒跟主觀認知,有「正面效果」的動作。
當然了在這個部分,如果你是我們長期的聽眾的話,你可能聽過,過去我分享了很多內容。
比如說,你希望自己面對某個挑戰的時候,更勇敢、更堅定;你所需要做的,並不是給自己打雞血、不斷的自我催眠,說「我要強壯起來!」。
反而啊,這個時候你先忽略你怎麼告訴自己的話,你先讓自己的身體,去做出那個領域擴張啊、抬頭挺胸啊、下巴微微的抬起這些動作;反而你會很快的感受到,自己的信心跟勇氣。
那麼談到這裡,或許你也會好奇,除了動作的自我暗示以外,有沒有可能你可以透過「自我知覺理論」,去引導別人、去創造出別人內在的主觀認知?
有些朋友聽到這邊,可能直接的就會想到,那我老叫別人去做運動、去做伸展,然後呢跳帶動唱…。
這似乎的確啦!別人在做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振奮;可是這種招數玩久了,其實所有人也會覺得很無聊,而且那個套路、那個刻意的痕跡,實在是太明顯了!
所以,所有曾經參與過我課程的朋友都知道,我從來不會在我的課程跟教室裡面,去做那些讓所有人,會得到尷尬癌末期的所有相關的事情。
可是呢,如果我不去引導別人的行為,那我還有沒有別的方式,可以去創造出別人的「自我知覺理論」,而透過這樣的歸因的方式,把它引導到我想要帶他去的地方?
其實啊,除了口語跟自我呈現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途徑就是「文字」。你會發現社群網路、IG、Facebook…這麼風行的年代,其實文字表達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能夠善用文字的結構,跟善用文字的引導,那麼你會發現一件事。關鍵往往不在於,你是否能夠去寫出很厲害的句子;而是你整篇文章,所呈現出來的氛圍,到底帶給別人什麼樣的感受?
就像我的伴侶嘉玲老師,她推出了很多在市場上非常暢銷的書籍。很多讀者讀完之後,都會感覺到非常的有幫助,而且充滿療癒性。
可是如果你細細的去分析她的字詞,她所使用的詞彙跟句子,沒有那些很複雜的、很困難的,或咬文嚼字的。但是她字裡行間所呈現出來的氛圍,卻是這麼的引人入勝。
這裡面就說明了一件事,其實「自我知覺」除了我們的行為、動作的自我引導之外;如果你要更積極的,去引導他人的自我知覺,那麼「文字」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就像今天開頭所說的,如果你認為一個人,是因為他的個性決定他的行為,那麼很多事情是無解的。
可是如果你很清楚,其實所有人的個性,都是先由某些行為,或者是你先引導出他某些行為跟認知,而決定了他自己的內在認知;那麼「文字」就是這個時代,最有力的武器。
所以,如果你想要在「文字表達」上有所精進,你想要透過文字鋪成的氛圍,不是去學那些很匠氣的套路,而是回到文字的根本、回到訊息傳遞的根本。
透過「文字」去創造出你想要有的影響力的話,那我在這裡就會很鼓勵你,可以好好把握,嘉玲老師在7月21號開課的「寫作小學堂」。
這一門課,可以說是集其她畢生的功力,把所謂的「文字表達」怎麼樣寫出自己的風格,透過課程的學習跟實做的引導,讓你找到屬於自己文字的影響力。
所以很期待,能夠在「寫作小學堂」裡,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所提到的「寫作小學堂」,下一期我們在7月21號開課。
相關的課程連結,在影片說明裡都有。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感覺與知覺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每天陪伴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每天都想要有所進步的話,就請你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
在溝通與人際關係裡面,你會不會遇到有些人,就是很喜歡用預設立場,說得更白話文,就是用「偏見」來對待你。
比如說吧,假設你是一位年輕的女生,他們就會覺得你一定不會開車,方向感一定不好,你稍微表現出,你對於一些事情的感受跟情緒的時候,他們甚至會說你情緒化。
這真的是一個很冤枉,而且很令人挫折,甚至於是很生氣的事情吧,那你會不會好奇,所謂的預設立場,所謂的偏見,到底是怎麼來的?
今天我就跟你分享有三個因素,它組合成所謂的預設立場,第一個因素是什麼呢?第一個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個心理學的詞彙,他指的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比如說,我們會用一些形容詞,覺得自己是聰明的,或者是愚蠢的、美麗的,或者是醜陋的、勇敢的,或者是懦弱的,這些對於自我的形容詞,都叫做自我概念。
而自我概念它有兩個特色,第一個特色就是,它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而且通常都不準確,也就是說我們覺得自己是這樣的人,跟我們真的是這樣的人,往往是有差距的。
就像是你可能長得還不錯,但是因為小時候的一些經驗,你一直覺得自己很醜,大概的意思就是這樣子。
而自我概念的第二個特色,叫做「自我概念很抗拒改變」,也就是說當你對於自己的某些印象,一旦形成,我們就會傾向不斷的維護這個概念,不管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是好的還是壞的?
這個在心理學裡面,也有一種說法叫做「自我確證偏誤」,你會選擇性的看,選擇性的聽,選擇性的思考,也就是不斷的強化,你原本就相信跟認為的事情。
所以你看哦,因為有自我概念,還有自我概念的這兩個特色,今天它不僅是別人對你預設立場,來自於他的自我概念,而你有沒有發現,你對於自己的自我概念,是不是你也預設了自己的立場?
就像我常常講的一句話,叫做「你是如此別人也是如此」啊,所以當我們在面對溝通跟人際的時候,你忽略了自我概念的存在,那幾乎要成功的溝通,那是不可能的。
而第二個組成預設立場的要素叫做「知覺」,這裡的知覺並不是我們身體的感覺,視、聽、嗅、味、觸,而是一種我們對於「外界」人、事、物的感受跟認知。
我們每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產物,我們常常會用過去的經驗,想現在事情去預測未來,如果你過去曾經遇過師長是友善的,你可能對於權威者的相處,就會比較自然跟自在。
然而如果不是如此的話,你可能終其一生,都對於權威者有一種很奇怪的投射,叫做他們稍微講話用力一點點,你就覺得自己做錯了!
而不會去歸因到他們單純的只是在用力說話,或者是他本來就那麼用力,他不管對誰都是這樣子。
其實這些部分,就是我們的刻板印象,而且一旦我們陷入了某種刻板印象,我們為了支持自己的判斷,我們還會收集一些孤立的、單一的事件作為自己的證據,儘管它真的很孤立,儘管它真的很單一。
所以你可能會發現,我們常會在語言上說類似這樣的句型,比如說你「總是」粗心大意,你「每次」都不聽話,你「老是」遲到,這些總是啊、每次啊、老是啊,它就是一種所謂的「刻板印象」。
然而你仔細想想,當你被別人這麼說話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滿肚子的火?因為你覺得你被別人貼標籤,被別人用預設立場看待你了!
而最後一個構成預設立場的要素,那就是「情緒」,如果我們在溝通當中,能夠合理而且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情緒,這通常是良好溝通的重要特徵。
而且不止如此,如果你能夠回應對方的情緒,你能夠讓對方的情緒感覺到被你承接,那麼有很多所謂的預設立場,很多所謂的衝突,它都能夠得到化解。
其實呢,我們回頭想想,這三個構成預設立場的要素,第一個自我概念,第二個我們對外界人事物的知覺,第三個「情緒」。
你有沒有發現,第一個自我概念的部分,不管是你的自我概念,還是別人的自我概念,它其實是幾乎無法動搖的。
而第二個,我們對於外界人事物的知覺,這也很難在短時間裡面得到調整,所以呢,我常說在溝通裡面,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並不是要別人拿掉他的預設立場,要別人拿掉他的預設立場,那就好像是要他不要呼吸一樣,這是不現實的。
而是你必須承認預設立場的存在,而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專注在處理情緒,因為當情緒處理好了,自我概念的影響會降低,而且他才有機會一步步的去影響對方,對於眼前的人事物的知覺啊!
那如果進一步來看,要怎麼樣承接別人的情緒,要怎麼樣讓別人感受上,覺得他的情緒有被你懂,這裡的關鍵,就是你如何辨識他的情緒,並且給予適當的回應。
其實熟悉我課程的朋友就會知道,我有一門實體課程,開了很多年,受到很大的歡迎,有很多人在這裡得到很大的前進,那就是【人際回應力】這門課。
【人際回應力】就是讓你用有系統的方法,學會怎麼樣辨識別人的情緒,並且給予最適當的回應,讓你無論遇到任何人,他都可以感覺到被你承接住了,你想要在這方面有所前進嗎?
又或者是你在人際關係裡面,常常困擾於別人對你的預設立場,或者是更困擾自己常常預設了別人?
如果你有這些困擾的話,那麼我在8月3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實體課程,請你一定不要錯過,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啊,這門課的名額已經在個位數倒數了。
所以如果你聽到了這段錄音,看看我們的課程裡面還有名額的話,就請你一定要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然而無論如何,我都希望你有更美好的人際關係,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同時也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行動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人際回應力這門課,相關的課程報名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
期待你把握這很難得的機會哦,希望我能夠在8月3號的教室裡見到你,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感覺與知覺心理學 在 10520裘友善、高淑芳教授普通心理學(上)_第5B講感覺與知覺(一) 的八卦
10520裘友善、高淑芳教授普通 心理學 (上)_第5B講 感覺與知覺 (一). Watch later. Share. Copy link. Info. Shopping. Tap to unmute. ... <看更多>
感覺與知覺心理學 在 探索心理學07 感覺和知覺 - YouTube 的八卦
探索 心理學 --為早期的 心理學 視頻。對 心理學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做為學習的開始。近年來愈來愈多人學習 心理學 如果您想成為一個心理助人工作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