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姐姐
美人姐叱詫台灣主持界20多年,資歷之深,難免會令上他節目的來賓,事前緊張。
不過事前緊張其實只是「自尋煩惱」,上過美人姐的節目之後,才發現美人姐「親切」、「詼諧」、「笑容滿面」,猶如是「隔壁的姐姐」那樣親切。親切歸親切,這位隔壁姐姐的主持功力一流,是那種可以「Hold住全場的,隔壁的姐姐」。
主持界資歷這麼深,但美人姐年紀其實不大(只比我大了九歲)。
第一次上美人姐的節目,我還記得,是來談馬英九。因為我跑馬英九多年,2008年馬前總統上任,我就變成弘儀哥與美人姐,常常要詢問有關馬前總統與國民黨內部秘辛的主要來賓。
由於節目男女來賓交錯的安排,我最常坐在美人姐的身邊,觀察他握籌帷幄的主持功力,也變成他講述背板的舉牌專員,更多時候,美人姐用「筆談」追問秘辛,甚至要直追神祕當事人究竟是誰?因為兩個人就這麼坐在旁邊,或許「附耳」、或許「寫小紙條」,兩人默契漸成。我知道美人姐看到談政治有我,他安心;我也知道,錄節目有她,我更放心。
記得過去幾年,美人姐曾多次獲得「勸進」要選立委,或縣市長,步入政壇。
遇到這種舉棋不定的時候,美人姐會詢問我。用Line,無所不談。
幾次大批記者上門了,圍在年代的大廳,準備「嚴刑拷打」。美人姐不慌不忙,拉我一起下樓,走樓梯時兩人談了幾句,美人姐隨即心裏有底,面對鏡頭,落落大方,有問有答。我一旁看著,這神采風揚,只有佩服。
事實上,認識美人姐的時間,還遠在2008之前。
1999年我在飛碟電台當記者,那時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之後,電台湧進物資不斷,美人姐身為電台當家主持人,決定連夜開車,趕下台中,將聽眾的愛心物資,送到前線。
那晚我就跟美人姐,一起開車南下。我們邊開車,邊跟廣播電台的新聞編播「即時新聞連線」,直到物資全都送到了臨時指揮所的一個軍營,那晚還歷歷在目,一晃眼卻已17年過去,美人姐就像我的大姐一樣。
美人姐愛吃,嘴也挑。大家都以為阿嬤手藝好,美人姐事業忙,肯定不曾「洗手作羹湯」。
說也奇怪,這樣一個大忙人,手藝居然奇佳!
去年美人姐瘦身成功之後,人整個精神起來,他幾乎每次錄影,都會帶好幾個大的保溫袋,裝雞湯、裝牛肉、還有好吃到受不了的炸雞。
記得08年我剛來當來賓沒有多久,美人姐知道我有兩個小孩(當時小妹樂樂還沒出生),某天突然拿了份大禮給我,一個中文發音的「兒童故事機」。
我一看,知道這禮「不輕」,想要推辭。
美人姐嘴角一笑:「這個孩子很愛啦,你拿回去給孩子聽看看就知道啦~」
我有點為難:「我.....這….這怎麼好意思」?
美人姐又說:「不然你是有時間唸故事給孩子聽喔」?
就這樣,「手起刀落、拍板定案」,美人姐總是可以這麼乾脆的就把「事情給定了」。猶如他山東人的個性,愛恨強烈,心直口快。
幾年過去,妹妹也生了,那個故事機,後來不知怎麼故障了。我跟老婆拿去修,對方建議,買新款比修舊款便宜而且划算,新款故事更多,螢幕更棒。
我跟老婆想了想,最後做了決定:「好吧,那我們就買台新版的故事機吧!但舊版的這台,我們還是要,請麻煩幫我們修好它」。
小小的故事機,是美人姐對我的照顧與關心。同為媒體人,我知道他懂我們這種常常不在家的人,對孩子,總有著份虧欠。看著美人姐這麼多年在事業上打拼,努力,他不只「像是我的大姐」,他就是「我的大姐」,猶如弘儀哥是我的大哥一樣,多年感情,怎化得開?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十多年的感情,終有分別的一天。今天下午,我們錄了有弘儀哥和美人姐一起主持的「最後一集」,除了五位來賓之外,還有好多好多的好朋友,都在最後一段,突然重回攝影棚,跟美人姐,還有跟這個「節目」,說聲再見。(節目還會繼續,但只剩弘儀哥一個人主持)
雖然不捨,但美好的節目,我們已經一起錄過。
謝謝弘儀哥,謝謝美人姐,謝謝每一位跟我一起同台過的夥伴,謝謝「新聞挖挖哇」,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更好,更健康,珍重再見。
暐瀚 2016-8-8 de 台北
于美人 鄭弘儀 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愛恨交錯意思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穿梭於複疊時空的精靈――李蘋芬新詩的時間敘事,以〈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為例 ◎蔡牧希
前言
李蘋芬於2019年4月底出版第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集結多首得獎作
品以輕靈之姿迴旋於文字與韻律之間,光影時或乍現,譜出意象的多重交響之曲。
詩人自言:「詩意的發生總是從譬喻開始,因此詩集名以譬喻形式呈現。
『初醒』意味每一天的開始,都是面對世界的新穎開始,若古典詩表現了渾然飽滿的物我合一與同質性,現代詩中,更多的是我與世界協商和質疑的過程。藉由『飛行』一般的思想馳騁,以詩的形式,將外在世界轉化為內在風景。」(註1)
本文欲由〈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三首詩,探察詩
人如何沿著多重時序的敘事結構,飛行於碎裂的生活間隙,建構全新內在的風景,並將日常真實一一轉譯,投影到讀者意識之湖。
二、打開白色的門,進入更迷人的所在――一場真實的詩風暴
李蘋芬於2019年道南文學獎作家講座曾以「明天,我們把暴風雨搬進
來」為題,講述詩作的概念與呈現方式。她以瀨戶內海藝術季的作品Storm House為例,其設計概念,是讓群眾置身於日光燈閃爍的室內,以水瀑營造暴雨來襲的環境。
而「製造」具體風暴屋的呈現,就是詩人在作品「刻意營造」的概念。在詩人的刻意營造之下,「詩」可以構築某種空間、凝縮不同的時序。
「我坐在水中/水坐在白色裡面/白色的石頭。手臂。風箏。」開篇以水與白色的概念錯置,先破除讀者既有的概念認知,重新構建自我的詩空間。在「每一扇白色的門」之後,都有一個漂浮的世界,時間與空間在意念飛騰的瞬間,寂然解構。「我向棲身夢中的人們告解/白色在印象派裡翻灑/起身為瀲灩的雲/容易生皺/容易散」述說的是門後的世界。而開啟潛意識之門後,真實的告解逐步上演,如雲彩一般,既真實而又虛幻,正如陳義芝評析此詩:「彷彿宇宙洪荒無形的關卡,是時間、空間、形象、聲音所幻化──等待她開啟的渾沌之門」(註2)。
在思緒跳躍之際,令人不免質疑,究竟敘事的真實性何在?若詩篇的真實性
或敘事線無法被讀者理解,詩行只是作者孤獨的囈語。米克․巴爾
(Mieke Bal) 在《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提到:「真實的價值意思是在行為者結構範圍內,行為者的真實性。」(註3)
楊牧〈詩與真實〉:「虛與實,對一個持續完整的創作生命說來,彷彿又是實與虛,這二者矛盾相生,若有若無。」(註4)虛/實在時序的跳接之間恆常相生,在夢與醒的邊境,時間已悄然變形。
「總在寅時,我醒轉他方/當未知的神/赤腳通過/這一扇不再是門的門/這一葉,眠床如舟」。詩篇裡具體的時間點一旦出現,醒轉與眠夢之際的裂隙,即刻融合。詩人的想像不斷暈染真實生活,席捲真實的生活意識。
素材的時間跨度,可以區分為「轉折點」(crisis)與「展開」(developement)。所謂的「轉折點」(crisis),表示事件被壓縮進一個短暫的時間跨度; 「展開(developement)則「顯示出一種發展的較長時期」(註5),較為接近真實的生活經驗。
在此詩之中,詩人善於在短暫的片段時間內,孕育室內的風暴,並且消解醒與夢之間的疆界:「我總是醒來/伴隨暈眩/焰火自水中微微顫動/欲望在廚房的邊緣迸碎如蘋果/掉落。讓我們去喚醒/不識歌謠的女巫/去潛水,去跳舞,去推開/每一扇白色的門」
白色是所有光線的總和,也是生活現實的各式光譜。當酸甜苦辣所有的生活知覺,在詩人的筆下凝於此時間的轉折點,我們終於在生活的深淵,找到一處夢與生活的棲息地,不僅打開潛意識的大門,也讓內心的風暴有一個真實的出口。
三、打開白色的門,進入母親的房間—―新的空間維度
李蘋芬〈在母親的房間〉一詩,在人物繪像之外,打造出另一個時間維度的
空間。「母親住進來以前/我安置每一件傢俱/她的地圖漸小/從窗台開始,學習樹的學名/生衰的方位與影子/默記不同深淺的蟲蝕」詩人有意識地藉由擺設,安排空間的語義內容(註6)。在敘事結構中,空間可以「靜態地」(steadily)或「動態地」(dynamically)起作用。詩題〈在母親的房間〉,以靜態空間的形式奠定主題化的固定結構。生命與衰亡、光與影的對位關係,在時間光譜上,拉開時間的縱深。而蟲蝕所暗示的時間線索,讓時序隨著詩句往回追溯,同時沿著語意順流而下。
「她住進公寓房子/我的眼睛像她,鼻子不像/在母親的房間/神祇有人的知覺,祂們橫臥,戀愛/與貪嗔。她給我平安與永恆的錯覺/我們一起簡居防火巷/走進傾斜的頹牆,我們一起生活/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
「母親」進入房間之後,「我」的出現,終能進一步為人物形象定錨。但詩人並未在「母親」的人物特徵上做更多定義,反而打破時間序列,將神祇降為與「我們」同為眾生,有愛恨貪嗔;又或將我們提升與神祇同高,進入靜謐的平安與永恆。因此,時序的交錯將過去與未來混而為一(註7)。在「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的寂靜裡,「房間」成為靜物畫式的描述,並將場面凝固起來(註8)
詩的第三、四小節中,「房間」成為背景裡模糊的環境。「睡眠的海洋高溫擴張,漫淹記憶的窪地」,隨著睡眠漂流,詩篇的「母親」從單一人物形象,衍伸為母語、土地或國家的象徵:「(她曾是,其他孩子的母親/她曾有,海峽另一端的生活/方言走音成一千種聲腔/我的舌已不能模仿)/她在北方的炕上烘起一爐子熟爛的冬/她曾圈養一群雞,一座黃土院子」,描繪出母親的群像。眾多意象的聚集,在第五小節化為對原鄉的盼望:「她展開世界地圖/指出太平洋上突起的島,我們的島/它是疣,感到痛/它是密封的氫氣,兀自膨脹」,此處不住高漲的希望,在世界地圖上卻無所依傍,只能如氫氣球孤獨地飄浮,而後不知所向。
最後兩節的焦點,又回視到「母親」的人物形象上:「母親很少,從詩裡認出我/好像我同她一樣/都是鉛版上的一個姓名,被重複印刷/但是她知道嗎/每一次印刷/就像一樣的魔術背後有不同的呼吸」。在重複而單一的鉛板上,「詩」與「姓名」被賦予生命與呼吸,其語義與象徵不斷擴充,與「我」同步成長,逐漸遠離母親原本的認知。
詩的最末節:「我睡在母親的枕上/她把失眠遺傳給我/將我留在月台。不期然下一班車的來臨/讓空調把晨曦轉進來/輕輕的,輕輕⋯⋯」,將「房間」此一環境,悄然過渡為「月台」。已然失效的物理環境,亦將母親與潛意識海洋封存。在無眠的夜裡,「我」終於能擺脫單調的日常,期待晨曦輕輕地灑進來,重新組構自己的意義世界。
穿梭於複疊敘事時空——〈那樣的人〉
李蘋芬〈那樣的人〉(註9)一詩,綰合時間與空間的敘事變化,進一步臨摹眾生
的孤獨群像。
詩的開篇先解構「一般人」的組成:「大概有那樣的人/見過之後,錯身進入,不同建築/領子邊上,被他人的髮掠過/有那樣的人,為他編造集體記憶/鬆動鎖鍊般的骨節/以為就此可以碰觸,可以相視」。
這種跳躍式的人物臨摹的手法,如楊牧自述其「戲劇獨白」體的技巧:「我在使用一種詩的策略發展那特定的故事,但又不一定順頭中尾的次序呈現,二就像古來那些啟人疑竇,卻回味無窮的傳奇之類的敘事文學一樣,行於當行,止於當止,或發端於敘事末而徐徐倒敘或以跳躍的方式省略,銜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是以「一條孤獨的線/如何複疊成空間/有時我不貪心,把誤認看作遊戲/揣想一種最好的遇見」在時序折返的敘事線上,人的物理特殊性已然泯除,進入到一個更高的時空精神次元:「後來,我談起拯救/無從抗拒質變,冰封的花和白日執念/某些默契懸在危險的線上/易脆,有時不可見」,在真實與隱密之間,生活與意識的碰撞,讓個人不斷產生質變。而詩人走在時空的鋼索之上,極度真實卻也隱密的心跡,多重意義的歧異性與不確定,正與詩的美學不謀而合。
結論:讓我們也成為那樣的人
李蘋芬靈慧地在時序的罅隙,擾動一場密室的詩風暴,讓讀者隨著思緒的
飛行,不自覺改變了日常的節奏。如此走在新的理解軌跡上,我們看似亦步亦趨,卻能在另一個日常的裂隙裡,搬進一場暴風雨,開始敘述自己的生命時空。
註:
1.李蘋芬,《初醒如飛行․序》,啟明出版,2019年4月
2.陳義芝,〈推薦序:插下一面風旗——讀李蘋芬詩集〉,收於李蘋芬《初醒如飛行》,啟明出版,2019年。
3.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246頁。
4.楊牧,〈詩與真實〉,《一首詩的完成》,洪範書店出版,2011年,206頁。
5.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頁250。
6.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空間方面的語義內容,可以像人物的語義內容那樣建立起來」,頁160
7.胡亞敏,〈敘述〉,《敘事學》,頁71
8.胡亞敏,〈故事〉,《敘事學》,頁165
9.李蘋芬〈那樣的人〉,發表於《聯合報》,2020-04-02。
--
美術設計:蔡牧希
圖片來源:蔡牧希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27.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李蘋芬 #人白色的門 #在母親的房間 #那樣的人 #時間敘事
愛恨交錯意思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八卦
【#地下私藏】
『非普通母親節五部推薦電影』
一年一度屬於媽媽的日子,或許我們看膩了《辣媽辣妹》、《永不妥協》、《攻其不備》等溫暖動人的母親節系電影,所以這次反其道而行,來推薦五部非普通母親電影。這些非普通母親系電影在觀影過程中可能並不舒服,因為母愛的偉大獨特、母親的動人姿態,或許在苦痛、煎熬和掙扎間,更能顯現與瞭解其可貴之處。
五部推薦電影↓↓↓
1.👩《我的母親》(All About My Mother,1999)
導演:佩卓阿莫多瓦
擅於描寫女性的西班牙大師阿莫多瓦,此片將鏡頭對準喪子的單親媽媽曼紐拉,並在曼紐拉的返鄉的旅程中,一點一滴的拼湊其人生樣貌,阿莫多瓦在此片的作者色彩同樣鮮明,隨著故事的推進,在追根溯源中融合了各種女性的特質來探討龐大的『母性』問題,並重新雕塑了母親的形象,此形象似水般包容萬象,抵禦萬物的同時卻也易碎,《我的母親》不動聲色且細膩地揭示了女性不同的面向,餘韻繞樑。
綜觀其創作脈絡,舞台劇的互文、回憶現實交錯、大膽的色彩對比、社會道德價值觀、同志和跨性別議題等,阿莫多瓦皆能巧妙揉合再造,並加強其深度與不同可能性,阿莫多瓦對女性有著獨到且柔情似水的觀察力。
2.💃《在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2000)
導演:拉斯馮提爾
丹麥名導拉斯馮提爾以此片拿下第五十三屆坎城金棕櫚獎,並將冰島藉的女歌手碧玉推上后座,全片不用腳架,大量使用手持攝影的手法讓鏡頭搖晃,極具生命力地帶著觀眾直視單親母親為了孩子所做的犧牲與努力,在眼盲的家庭宿命中,體會到母親的剛毅與那份拿著生命換取孩子未來的母性光輝,也正因手持攝影的關係,拉斯馮提爾獨樹一格的靈活運鏡展露無遺,且更能讓觀眾深感影片中角色的難受與困境。
在此片中,導演巧妙將《真善美》的舞步和歌詞貫串全片,並同時插進歌舞橋段,重新詮釋歌舞片,對比起《真善美》的美好與善良,此片的確大反其道而行的舞出底層社會中的掙扎,拉斯馮提爾更大膽赤裸的揭露人性的善與惡,並深入淺出的點出東歐移民問題,從個人放大到民族,拉斯馮提爾豪放不造作地完成了一部驚世之作。
3.👨❤️👨《聽媽媽的話》(I Killed My Mother,2009)
導演:札維耶多藍
加拿大天才導演札維耶多藍,19歲就以導演處女作《聽媽媽的話》強勢入選當年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且在當年坎城收下三項大獎,從此在世界影壇上一炮而紅,或許時間放到現在來看,多數影迷對《親愛媽咪》較為熟稔,且《親愛媽咪》也符合這次想推的形象,但就趁著這機會,將多藍或許沒那麼多人知道的首部長片寫進來推薦比較有意思。
《聽媽媽的話》帶著多藍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生猛有勁地呈現母親與孩子間矛盾的愛恨情感,在看似流水帳、灑狗血的表象中,成功放置多藍自身經驗,且犀利精準地以連珠砲的對白揭露母子間的和平假象,全片在掙扎中感受了血緣的羈絆,且讓此作不像『為賦新詞強說愁』般空洞,反而有血有肉並搔到癢處。現在看來,《聽媽媽的話》雖不如多藍日漸成熟的影像風格,但反而散發出一股清新且無畏的姿態,更確立了多藍日後作品脈絡的一致性。
4.👿《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2011)
導演:林恩雷姆賽
新生的喜悅在《凱文怎麼了》中卻宛如一場惡夢。片中對母愛的必然性提出質疑,母親真的愛孩子嗎?抑或是習慣?為了家庭犧牲自由以及夢想,真的值得嗎?這些強烈的念頭也讓凱文意識到媽媽對自己的無愛,引發後續一連串的報復行為。
飾演母親的蒂妲史雲頓將面對孩子惡意行為的崩潰無助,演得入木三分;而飾演凱文的伊薩米勒每當做出那些令人髮指的行為時,隱約的笑意讓人不寒而慄。兩人之間的緊繃狀態在電影中隨時趨近於臨界點,導演林恩雷姆賽將「悲慘現況」以及「美好過往」兩種時空不斷錯置,引領觀者走入蒂妲史雲頓作為母親的複雜心境,整部片充滿沈重壓迫以及強烈不安感,讓人直呼過癮。
5. 🚪《不存在的房間》(Room,2015)
導演:藍尼亞伯漢森
被性侵、軟禁數年的一對母子,這個棚屋就是他們的所有世界,媽媽與小男孩Jack僅能從天窗看見那一小塊的天空,水槽、盆栽、衣櫃、老鼠是他們的朋友,他們渴望踏出那道難以突破的門,卻也害怕外面的世界改變了自己。
儘管這個故事架構驚悚至極,以母子之情作為主軸的故事走向,讓希望的曙光照映觀眾。這個幽閉的房間是女性的子宮,我們在母親體內孕育,而後來到外面的世界、與我們不曾熟悉的社會見面。布麗拉爾森更完美詮釋一個母親從義無反顧、心力交瘁到最後與自己和解的過程,而童星雅各特倫布雷與其互動堪稱近年最佳母子拍檔,從絕望到救贖,非常動人。
註:排序為影片年份先後。
全文連結👉https://bit.ly/2IeJIOJ
#母親節快樂
#就用電影來度過
#地下私藏絕不藏私
愛恨交錯意思 在 張雨生《口是心非》官方MV (Official Music Video) - YouTube 的八卦
... 飄渺遠走痴人夢話我衷情的倚託就像枯萎凋零的花朵星火燎原我熱情的眼眸曾點亮最燦爛的天空晴天霹靂你絕情的放手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於是愛恨交錯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