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
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讓他如何與你溝通?
你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卻抱怨他不會飛翔……
說什麼「我都是為你好」,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如果在你的身上,同樣狀況一再發生,要留心:這可能就是你的「內在模式」。▌
取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
這本書的筆鋒犀利,跟之前版面上溫婉出世的調性有相當的落差,剛好拿來醒腦。書名似有些責怪人,但也有當頭棒喝的意味。
關於這篇摘文的內容,關心親子議題的朋友,大概都很熟悉了。雖然大家很熟悉,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覺察自己在做什麼喔,目前還有不少家庭有這種狀況喔。
然而,這篇文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提出了很棒的方法,值得大家參考。越是能進行開放性思考的孩子,通常創造力也有相應的提升。
接下來這一本書會有幾篇摘文,我個人認為,篇篇精彩,閱讀起來感覺痛快,跟各位朋友分享。祝福您!
****************************
你剪斷了我的翅膀,
卻抱怨我不會飛翔
【文/ 黃啟團】
循規蹈矩不犯錯,就是最好的人生?
「我兒子大學畢業好幾年了,下班後總是窩在家裡,哪兒也不去,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連女朋友也不交一個,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啊?」在一次課堂上,有位家長問我。
「你兒子小時候是不是一直都是你的驕傲?你對他管教很嚴,他從小就很聽話、很守規則,對嗎?」我反問他。
「是啊,你怎麼知道的?」她很驚訝地問我,好像我會算命似的。
我當然不會算命,我之所以能猜得到,是因為這樣的案例我見的實在太多了,就像網路上有張漫畫描繪的一樣:「你剪了我的翅膀,卻抱怨我不會飛。」
做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孩子在聽話的時候,某些珍貴的東西也許就被無形扼殺了。這種現象在家庭教育裡實在是令人心痛。試想:如果每個孩子都循規蹈矩、乖巧聽話,按照既有的傳統和理念與這個世界相處,那這個世界談何改變,又談何發展、進步?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沒有個人獨創性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的社會。」
可見,一個人是否具備獨創性,關係到一個社會的未來與發展。我們人類社會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一部創造性思維實踐、創造力發揮的歷史。沒有創新,社會將停滯不前,歷史也不會向前推進。
而對個人來說,沒有獨創性和個人獨立的思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就等於自取滅亡。因為走別人走的路、說別人說的話、思考別人思考的問題,作為獨立個體的你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沒有自己的思想、點子、路子,你最終只能被淹沒在人海中。
在以升學考試為主導的今天,大多數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都把焦點放在知識的灌輸上。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無所不用其極,設定各種規則,從小把孩子定格在一個窄小的領域裡,催迫其拚命生長。就像菜農種韭黃那樣,為了獲得更多的韭黃,他們讓韭菜在隔絕光線、完全黑暗的地方生長,因無陽光供給,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葉綠素,那些原本青綠的韭菜,就變成了嫩黃的韭黃。當然,作為一種菜肴,韭黃是美味可口的,但是作為植物,它無疑是病態的。我想,身為父母,沒有人願意培養一個病態的孩子。
***
父母要敢於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一個健康的孩子是有活力的,活力的重要元素就是敢於不斷嘗試,敢於不斷創新。
所謂創新,是「不受現成的常規思路約束,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獨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維過程。通俗一點說,就是說別人沒說過的話,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想別人沒想過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創新思維,只是由於被開發和培養的程度不同,一些人鮮活的思維被泯滅了,而一些人則被很好地開發了出來。「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在採訪中講道:「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玩拆裝收音機、電視機,父親很鼓勵我。這種愛好,沒有家長的支持你是做不到的,因為買那些東西都很貴,特別是在那個年代。但父親當時花了錢給我買那些東西。小時候培養的對無線電的興趣,使我在四十歲再創業的時候,選擇了智慧型手機這一領域。我在小時候萌發的興趣,到了中年才有機會實踐,我想這也是人生的一件樂事。」
雷軍的創新思維得到了父母的鼓勵與呵護,其他人也許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雖然我是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但從小也有不少異想天開的想法,遺憾的是,我母親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她總是告訴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在她的世界裡,循規蹈矩、不犯錯誤,就是最好的人生。因為家教很嚴,我從小就非常聽話,所以,長大後的我什麼事都按規矩做,不敢越雷池半步,什麼錯也不敢犯,更不敢說創新了,活生生像一個年輕的「老人」。
許多認識我很久的朋友都跟我說過,如今的我彷彿越活越年輕了。並不是我的身體真的變年輕了,而是我給他們的感覺越來越年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有幸選擇了心理學,在過去這二十多年心理學的從業生涯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療癒,讓我有機會從母親當年為我設置的安全保護罩中一步步走出來,重獲陽光,當然就會讓人感覺越來越有活力了。其實我的活力一直都在,只是被某些無形的東西給束縛、壓制住了。
就像那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那樣:馬戲團裡有一頭小象,牠的一隻腳被鐵鍊鎖在一根木樁上,小象想要掙脫,但是以牠現有的力氣根本無能為力。每次掙扎,鐵鍊就會磨牠的腿,越掙扎,磨痕就越重,甚至皮開肉綻。小象漸漸長大,牠其實已經有足夠的力氣去掙脫固定鐵鍊的木樁了,但牠不會再去嘗試,因為牠腦海裡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無論我再怎麼努力,也是無法掙脫的。」人類和大象一樣,其實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很多事情,只是被某種想法給局限了,這種想法在心理學領域叫作「限制性信念」。
這些限制性的想法通常都是當年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強加給我們的。基於某種原因,或者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或者是父母、教育工作者自身認知的局限,又或者是父母希望孩子聚焦在某個領域,對於孩子表現出探索未知的好奇,父母總會用「不可以」、「不可能」、「不行」去加以限制。因為孩子對父母天生的愛與忠誠,這些限制無形中就會在孩子的大腦裡形成一種束縛,這種束縛由一種病毒性的信念所導致,而這種信念在心理學領域叫作「無望」。
「無望」的最終結果就是絕望,是對我們最有殺傷力的一種信念,即:不對任何可能性抱有希望。懷有這種信念的孩子,無論遇到何種事情,他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判斷:我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任何嘗試都是沒用的。於是面對任何事情,他們都不想做出努力,哪怕是極其簡單的事情。他們也不會去尋求幫助──既然沒人能做到,為什麼還要去尋求幫助呢?一旦形成這樣的信念,他人生的某個領域就停止了,如果這樣的信念越積越深,會導致一個人陷入絕望的境地,最終甚至放棄生命。
暫時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以後也不可能。科技每天都在發展,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不是在逐一做到嗎?人類沒有翅膀,不可能飛,但是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人類不可能克服地心引力跳上月球,可是人類發明了太空船;人類沒有順風耳,如今卻發明了電話,可以和萬里之外的人聊天;沒有千里眼,人類發明了視訊,對方的一舉一動盡在眼前。也許今天人類還有很多無能為力的不可能,但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就變得可能呢?
因此,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其實就是一個被剝奪了絕大多數可能性的孩子,因為他只會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事,那些父母所不允許的,或者那些由於父母認知局限所限制的領域,於他而言無形中就被關閉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像富蘭克林說的那樣,有些人二十五歲那年已經死了,直到七十五歲那年才埋葬。他們死的並不是肉體,而是心中的希望,以及對人生無限可能性的堅信。
***
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要如何展翅翱翔?
一直引領科技創新潮流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曾強調過「初學者的心態」。初學者的心態是行動派的禪宗,指不要迷惑於表象,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質,不要無端猜測、不要期望、不要武斷也不要偏見。初學者的心態正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欲、讚嘆。
而孩子的翅膀,就是他對世界的好奇與求知欲。身為家長,如果我們處處對孩子設限,事事要求孩子聽話,這無疑從小剪斷了孩子的翅膀,扼殺了他的這種天性。一個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你又怎能指望他長大之後展翅翱翔呢?
那怎樣才能呵護好孩子靈魂的翅膀呢?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疇大膽嘗試,同時喚醒孩子內心對萬事萬物的好奇。教練技術(Coaching Technology)中有一套問話模式非常好,在這裡與各位讀者分享。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千萬不要急於給答案,因為,就算你的答案是對的,如果你回答了他,他也只得到一個答案。何況,每個人懂得的知識十分有限,你又怎麼能確定自己的答案就是對的呢?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他一定自己事先思考過,只是對自己的答案不是很確定。這個時候,你可以反問他:「你說呢?」
當他有了一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還有呢?」
當他有了兩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除了你剛才所說的,還有呢?」
直到他說「沒有了」,你還可以問他:「假如有的話,是什麼呢?」
當你能夠與孩子這樣對話,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養成一種開放式思維習慣,他的內在會形成這樣一種信念:「凡事都有三個以上的解決方案。」「一切皆有可能。」「方法總是有的,只是我暫時還沒有想到罷了。」……
這個方法不光對孩子有效,對成人一樣有效。公司的主管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管理員工,無形中就能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而且,在這種氛圍下工作的員工,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因為他的價值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我們往往會用有限的認知去解讀無限的世界,將自己的一生局限在一個無形的囚籠中而全然不知。只是,自己限制自己也就罷了,何苦再去傷害孩子?身為父母,有時候連自己怎麼抵達彼岸都不自知,又怎麼能去操控、安排孩子的人生呢?
.
以上文字取自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515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平行世界 #量子力學 #多重宇宙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在做了上次的宇宙的起源後,我們來說一下平行世界,因為這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很多的小說,漫畫或是電影裡面都有講到這個平行宇宙的故事,究竟什麼是平行宇宙,而為何會有這個理論呢?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
愛因斯坦發明了什麼東西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
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讓他如何與你溝通?
你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卻抱怨他不會飛翔……
說什麼「我都是為你好」,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如果在你的身上,同樣狀況一再發生,要留心:這可能就是你的「內在模式」。▌
取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
這本書的筆鋒犀利,跟之前版面上溫婉出世的調性有相當的落差,剛好拿來醒腦。書名似有些責怪人,但也有當頭棒喝的意味。
關於這篇摘文的內容,關心親子議題的朋友,大概都很熟悉了。雖然大家很熟悉,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覺察自己在做什麼喔,目前還有不少家庭有這種狀況喔。
然而,這篇文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提出了很棒的方法,值得大家參考。越是能進行開放性思考的孩子,通常創造力也有相應的提升。
接下來這一本書會有幾篇摘文,我個人認為,篇篇精彩,閱讀起來感覺痛快,跟各位朋友分享。祝福您!
****************************
你剪斷了我的翅膀,
卻抱怨我不會飛翔
【文/ 黃啟團】
循規蹈矩不犯錯,就是最好的人生?
「我兒子大學畢業好幾年了,下班後總是窩在家裡,哪兒也不去,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連女朋友也不交一個,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啊?」在一次課堂上,有位家長問我。
「你兒子小時候是不是一直都是你的驕傲?你對他管教很嚴,他從小就很聽話、很守規則,對嗎?」我反問他。
「是啊,你怎麼知道的?」她很驚訝地問我,好像我會算命似的。
我當然不會算命,我之所以能猜得到,是因為這樣的案例我見的實在太多了,就像網路上有張漫畫描繪的一樣:「你剪了我的翅膀,卻抱怨我不會飛。」
做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孩子在聽話的時候,某些珍貴的東西也許就被無形扼殺了。這種現象在家庭教育裡實在是令人心痛。試想:如果每個孩子都循規蹈矩、乖巧聽話,按照既有的傳統和理念與這個世界相處,那這個世界談何改變,又談何發展、進步?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沒有個人獨創性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的社會。」
可見,一個人是否具備獨創性,關係到一個社會的未來與發展。我們人類社會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一部創造性思維實踐、創造力發揮的歷史。沒有創新,社會將停滯不前,歷史也不會向前推進。
而對個人來說,沒有獨創性和個人獨立的思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就等於自取滅亡。因為走別人走的路、說別人說的話、思考別人思考的問題,作為獨立個體的你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沒有自己的思想、點子、路子,你最終只能被淹沒在人海中。
在以升學考試為主導的今天,大多數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都把焦點放在知識的灌輸上。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無所不用其極,設定各種規則,從小把孩子定格在一個窄小的領域裡,催迫其拚命生長。就像菜農種韭黃那樣,為了獲得更多的韭黃,他們讓韭菜在隔絕光線、完全黑暗的地方生長,因無陽光供給,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葉綠素,那些原本青綠的韭菜,就變成了嫩黃的韭黃。當然,作為一種菜肴,韭黃是美味可口的,但是作為植物,它無疑是病態的。我想,身為父母,沒有人願意培養一個病態的孩子。
***
父母要敢於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一個健康的孩子是有活力的,活力的重要元素就是敢於不斷嘗試,敢於不斷創新。
所謂創新,是「不受現成的常規思路約束,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獨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維過程。通俗一點說,就是說別人沒說過的話,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想別人沒想過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創新思維,只是由於被開發和培養的程度不同,一些人鮮活的思維被泯滅了,而一些人則被很好地開發了出來。「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在採訪中講道:「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玩拆裝收音機、電視機,父親很鼓勵我。這種愛好,沒有家長的支持你是做不到的,因為買那些東西都很貴,特別是在那個年代。但父親當時花了錢給我買那些東西。小時候培養的對無線電的興趣,使我在四十歲再創業的時候,選擇了智慧型手機這一領域。我在小時候萌發的興趣,到了中年才有機會實踐,我想這也是人生的一件樂事。」
雷軍的創新思維得到了父母的鼓勵與呵護,其他人也許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雖然我是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但從小也有不少異想天開的想法,遺憾的是,我母親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她總是告訴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在她的世界裡,循規蹈矩、不犯錯誤,就是最好的人生。因為家教很嚴,我從小就非常聽話,所以,長大後的我什麼事都按規矩做,不敢越雷池半步,什麼錯也不敢犯,更不敢說創新了,活生生像一個年輕的「老人」。
許多認識我很久的朋友都跟我說過,如今的我彷彿越活越年輕了。並不是我的身體真的變年輕了,而是我給他們的感覺越來越年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有幸選擇了心理學,在過去這二十多年心理學的從業生涯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療癒,讓我有機會從母親當年為我設置的安全保護罩中一步步走出來,重獲陽光,當然就會讓人感覺越來越有活力了。其實我的活力一直都在,只是被某些無形的東西給束縛、壓制住了。
就像那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那樣:馬戲團裡有一頭小象,牠的一隻腳被鐵鍊鎖在一根木樁上,小象想要掙脫,但是以牠現有的力氣根本無能為力。每次掙扎,鐵鍊就會磨牠的腿,越掙扎,磨痕就越重,甚至皮開肉綻。小象漸漸長大,牠其實已經有足夠的力氣去掙脫固定鐵鍊的木樁了,但牠不會再去嘗試,因為牠腦海裡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無論我再怎麼努力,也是無法掙脫的。」人類和大象一樣,其實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很多事情,只是被某種想法給局限了,這種想法在心理學領域叫作「限制性信念」。
這些限制性的想法通常都是當年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強加給我們的。基於某種原因,或者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或者是父母、教育工作者自身認知的局限,又或者是父母希望孩子聚焦在某個領域,對於孩子表現出探索未知的好奇,父母總會用「不可以」、「不可能」、「不行」去加以限制。因為孩子對父母天生的愛與忠誠,這些限制無形中就會在孩子的大腦裡形成一種束縛,這種束縛由一種病毒性的信念所導致,而這種信念在心理學領域叫作「無望」。
「無望」的最終結果就是絕望,是對我們最有殺傷力的一種信念,即:不對任何可能性抱有希望。懷有這種信念的孩子,無論遇到何種事情,他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判斷:我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任何嘗試都是沒用的。於是面對任何事情,他們都不想做出努力,哪怕是極其簡單的事情。他們也不會去尋求幫助──既然沒人能做到,為什麼還要去尋求幫助呢?一旦形成這樣的信念,他人生的某個領域就停止了,如果這樣的信念越積越深,會導致一個人陷入絕望的境地,最終甚至放棄生命。
暫時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以後也不可能。科技每天都在發展,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不是在逐一做到嗎?人類沒有翅膀,不可能飛,但是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人類不可能克服地心引力跳上月球,可是人類發明了太空船;人類沒有順風耳,如今卻發明了電話,可以和萬里之外的人聊天;沒有千里眼,人類發明了視訊,對方的一舉一動盡在眼前。也許今天人類還有很多無能為力的不可能,但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就變得可能呢?
因此,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其實就是一個被剝奪了絕大多數可能性的孩子,因為他只會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事,那些父母所不允許的,或者那些由於父母認知局限所限制的領域,於他而言無形中就被關閉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像富蘭克林說的那樣,有些人二十五歲那年已經死了,直到七十五歲那年才埋葬。他們死的並不是肉體,而是心中的希望,以及對人生無限可能性的堅信。
***
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要如何展翅翱翔?
一直引領科技創新潮流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曾強調過「初學者的心態」。初學者的心態是行動派的禪宗,指不要迷惑於表象,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質,不要無端猜測、不要期望、不要武斷也不要偏見。初學者的心態正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欲、讚嘆。
而孩子的翅膀,就是他對世界的好奇與求知欲。身為家長,如果我們處處對孩子設限,事事要求孩子聽話,這無疑從小剪斷了孩子的翅膀,扼殺了他的這種天性。一個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你又怎能指望他長大之後展翅翱翔呢?
那怎樣才能呵護好孩子靈魂的翅膀呢?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疇大膽嘗試,同時喚醒孩子內心對萬事萬物的好奇。教練技術(Coaching Technology)中有一套問話模式非常好,在這裡與各位讀者分享。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千萬不要急於給答案,因為,就算你的答案是對的,如果你回答了他,他也只得到一個答案。何況,每個人懂得的知識十分有限,你又怎麼能確定自己的答案就是對的呢?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他一定自己事先思考過,只是對自己的答案不是很確定。這個時候,你可以反問他:「你說呢?」
當他有了一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還有呢?」
當他有了兩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除了你剛才所說的,還有呢?」
直到他說「沒有了」,你還可以問他:「假如有的話,是什麼呢?」
當你能夠與孩子這樣對話,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養成一種開放式思維習慣,他的內在會形成這樣一種信念:「凡事都有三個以上的解決方案。」「一切皆有可能。」「方法總是有的,只是我暫時還沒有想到罷了。」……
這個方法不光對孩子有效,對成人一樣有效。公司的主管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管理員工,無形中就能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而且,在這種氛圍下工作的員工,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因為他的價值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我們往往會用有限的認知去解讀無限的世界,將自己的一生局限在一個無形的囚籠中而全然不知。只是,自己限制自己也就罷了,何苦再去傷害孩子?身為父母,有時候連自己怎麼抵達彼岸都不自知,又怎麼能去操控、安排孩子的人生呢?
.
以上文字取自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515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愛因斯坦發明了什麼東西 在 張盛舒 Facebook 八卦
【算命,就是為了知命造命!】
自古至今,研究人類的科學總被冠上許多神秘的色彩。命理、巫術、鍊金術…,常常和迷信劃上等號。
二十世紀兩位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和佛洛伊德,一個發明相對論,改變古典物理學的面貌;一個則從巫術的重重迷霧中,開啟精神分析的研究殿堂。但在當時,兩人的評價並不相等;愛因斯坦被視為神,到處受人尊敬,佛洛伊德卻被視為巫醫,頗受非議。
佛洛伊德曾寫信給愛因斯坦抱怨說:
「你真幸運,你寫的東西,大家都看不懂,但是大家都來讚美你。
我研究的東西,大家也看不懂卻裝懂,然後不斷的來批評我,好像每個人都是專家。」
佛洛伊德的抱怨,就是千百年來研究命理科學的難處。我很清楚,既有知識本身就是一種障礙,很多人無法區分民俗與迷信的異同,想要突破命理知識的窠臼,不可能一蹴而就。
現在的科技紫微網已經累積八百萬會員,成為全球最大的命理網站,受到廣大網友的肯定,徹底推翻傳統宿命論的謬誤。即使沒有見到面,看到網友在網路上發表他們對命理有了嶄新體悟,每每讓我快樂、激動。
一位為了找不到接班人而苦惱的企業家,赫然發覺接班人一直在身邊,他卻忽略了,用錯方式互動,接班人差一點就離職。
一位感情觸礁的朋友,本來已經要分手,發現並不是感情變淡,而是找不到對的互動方是,才導致兩人距離越來越遠。決定開始造命,延續美好的情緣。
一位正頭痛兒子選系問題的媽媽,體會到硬逼兒子選擇是錯誤的,還好及時糾正自己的看法,改善親子互動關係。
一位學員說:
「老師,我研究命理十幾年了,拜了很多老師但都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沒想到您不止解答了我對命理的疑惑。更讓我理解到命理的真正精髓與應用方法,真是大開眼界了。」
是的,我也相信我的研究突破了傳統命理的定義,但這不是因為我聰明,而只不過是我的運氣好。因為,我對命理的真正領悟,是在創立科技紫微網以後才開始的。
網路的好處是什麼?
與素眛平生的人,聊起深刻的話題,而彼此卻不知誰是誰。
迅速找到同樣命盤的人,實驗出有哪些相同,與不同的地方。
是網友共同造就了我來改寫命理的歷史,然後我再用全新的命理觀來幫助更多朋友突破宿命。
十多年來,很多命理網站悄悄消失了。科技紫微網卻在眾多網友的愛護之下,逐漸壯大,每天都有超過三十萬人次的網友,不屈服於宿命的限制,在網站裡尋找專屬於他自己的造命方式。
神奇嗎?一點都不神奇,紫微斗數本來就是一門古老的智慧,我只不過是因緣際會,用科學方法,把它重新解讀而已。
紫微命盤就像一張64位元的生命密碼,但以前的解碼器都是錯的,只有8位元,科技紫微運用現代科技,重新解讀命盤的結果,必將令你驚嘆!
但我必須更謙卑,因為,我只是站在巨人肩膀。
而這巨人,就是各位網友手拉手,肩併肩堆積起來的。
這就是網路的力量。
是網路改變了命理,而不是我。
我的貢獻,只是在對的時間裡,剛好去做了對的事而已。
這就是命運。
──────
順著天賦作事 ,逆著個性作人。
帶你一起學習紫微斗數、認識自己!
張盛舒專欄好文分享→http://click108.tw/K3iaf
看下半年有哪些機會→http://click108.tw/BOei6
測這一歲的小限影響→http://click108.tw/UsxrI
愛因斯坦發明了什麼東西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評價
#平行世界 #量子力學 #多重宇宙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在做了上次的宇宙的起源後,我們來說一下平行世界,因為這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很多的小說,漫畫或是電影裡面都有講到這個平行宇宙的故事,究竟什麼是平行宇宙,而為何會有這個理論呢?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我的頻道主要的題材是稀奇古怪,靈異,外星人,或是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件,如果你也喜歡這些題材,歡迎你訂閱HenHenTV.
好!我們開始吧。
首先先說平行宇宙的理論是怎樣開始的,這是因為量子力學的其中一個研究而開始,所謂的多重宇宙論Multiverse這個字眼是由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1895年開始的。但是為什麼一個心理學家會想出這個理論呢?威廉詹姆斯,也被稱之為心理學之父,他本身並不覺得研究心理可以知道人類的心理,所以他終其一生在研究超心理和心理現象,他認為人的精神世界不能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解釋,可以透過某種現象來領會超越性價值,並強調人還有強大未開發的潛能,他也證明靜坐可以改善自身活力和精神力,和做了靈媒的實證研究,題外話:塞斯書的作者Jane Roberts也曾經收到死後的威廉詹姆斯的信息,透過Jane出版了一本叫『一個美國作家的死後生存:威廉。詹姆斯的世界觀』大家可以找這本書看看。
那一個心理學家想出來的理論,在過後的量子力學得到證實,在科學家每一次研究量子時,它都有不一樣的狀態,而宇宙的全部物質都是量子形成的。因此科學家大膽推測,既然每個量子都有不同的狀態,那麼宇宙就有可能並不只是一個而已,而是由多個類似的宇宙組成。目前很多科學家認為,在我們的世界裡,存在著更高維度的空間,雖然無法進入,但是確確實實的存在,他們做了一個粒子碰撞的實驗,在粒子的加速器裡面,使質子和反質子加速到光速,然後讓它們撞擊著一起,就會產生非常大的能量,粒子憑空消失了,而物質就完全湮滅了。
科學家猜測,透過撞擊而產生非常大的能量,能使粒子進入另外一個維度空間裡,根據愛因斯坦的E=MC2,得知微小的物質乘以光速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那為何量子力學可以證明平行世界呢?
我們簡單的講一下量子的特性,量子的多態性,一個光子它可以同時存在在多個地方,難道量子是可以分身在不同的地方,量子計算機的一個存儲比特位,同時可以是1又是0,使它的存儲和計算加倍,為何又有1又有0呢?因為在量子力學裡面,輸出態和輸入態都是某一力學量的本征態。如果我們都是量子組成的,那麼是否意味著我們可能存在在不同的維度裡面,只是我們能感知的只有現在的身體呢?
所謂的平行線是這兩條線永遠不會交叉在一起的時候,在另外一個宇宙可能存在著另外一個你在做著不同的東西。雖然無法交叉,但是其實有可能兩條平行線是非常靠近的呢?也有可能其實是圓形的呢?圓形的線也是永遠無法交叉的,於是就有了多重宇宙的理論出來。
我們先來講一個很出名的祖母悖論,假設你回到過去,在你父親還沒出生之前,殺了你的祖母,但是這裡就有個矛盾了。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母,祖母死了就沒有你父親,沒有你父親你就不會存在,那怎樣可能有你回到過去殺死祖母呢?這就是祖母悖論的矛盾,那這個矛盾可以用平行世界來解釋,如果你真的可以回到過去殺死你的祖母,你這個世界和祖母死了的世界是不同的,就會產生兩個不同世界在進行著,那祖母悖論就可以解釋得到。
在量子力學的多宇宙論裡面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一件事情的發生率不是等於零,那所有可能的情況都會在不同的平行世界裡面進行。造成歷史的分支,當你回到過去殺死你的祖母,其實你是進入了另外一個平行世界,而那個世界和你的世界不同的地方,就是一個有祖母,另外一個沒有而已。
那平行世界之間會可能有鏈接的機會嗎?有!答案是蟲洞,或叫愛因斯坦-羅森橋,他們倆人在研究引力場的時候,假設黑洞和白洞透過蟲洞鏈接,透過蟲洞可以去到另外一個空間,或是時空旅行,再次先說明在量子學裡面的蟲洞,和通俗講的蟲洞是不同的,量子學裡面的蟲洞是微型蟲洞,而通俗講的蟲洞又名時空洞。
在最新的超炫理論裡面,如果將兩個黑洞糾纏在一起,然後再把它們分離,就可以產生蟲洞,而蟲洞就可以將兩個平行世界的時空信息,用微小粒子互相傳送。
美國麻省理工的宇宙學家馬克思。泰馬克說道:對於我來說最有興趣知道的並不是平行宇宙究竟存不存在,而是究竟有多少種不同的平行宇宙呢?他在2003年寫了關於四種不同的平行宇宙,那就是
第一種:視覺之外
第二種:后暴漲泡沫
第三種: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
第四種:終極集合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這四種不同的平行宇宙論有什麼分別,和怎樣證明它是存在的理論。
假設我們的意識可以經過微小粒子互相傳送,那就用可能因為你的意識而產生了另外一個平行世界,打個比方,如果我非常想去出國讀書,但是到最後我沒有出到國去讀書,但是在另外一個平行世界裡面,我已經在外國讀書並且畢業了。我們也有可能透過夢境,感受得到另外一個平行世界發生的東西,夢其實是人類潛意識的慾望,這種慾望也可能透過微小粒子傳送到另外一個世界,我們要做的事情有限,但是我們想做的事情是無限的,而夢就是一片鏡子,讓我們透過這面鏡子,穿梭去看在不同世界的自己,這個想法看起來很玄,但是這也不是無可能的。
我們來想想看,以後的世界一定會有人發明時空機器,對嗎?經過幾千幾萬年,總有人會發明到吧!那如果真的發明到時光機,那就是說他回到的過去和我們現在是在不同的時間,或是不同的維度。這樣解釋平行宇宙你可以接受吧?
人生中都充滿了不同的選擇和交叉的抉擇,需要我們深思然後做出不同的選擇,但是無論怎樣選擇,你都會得到一些東西,也失去一些東西,就是因為這樣的不確定,才能讓人生處處存有驚喜,就是因為錯過,才會學會珍惜,平行世界是否存在其實還沒有人能夠證明,就算證明了又如何,你只是可以窺望那個做出不同選擇的自己經歷不同的事情而已,不如好好的選擇現在的自己,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和愛護身邊的人。
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雖然這次的影片我花了將近兩個星期來準備,不過寫出來的東西我也蠻滿意的,希望透過這個影片,讓你們可以了解平行世界。如果你喜歡這個影片,記得分享給你的朋友看,也記得訂閱HenHenTV的時間,打開旁邊的小鈴鐺,和關注我的Fb,B站和Instagram. 接下來要做的影片,給大家投投票:
1, 金字塔的實驗
2, 魔法書和魔法陣
3, UFO和五十一區(羅斯威爾事件,暗網的機密文件)
最高票的我就會先拍那個主題。好啦!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lWHFhevLnI/hqdefault.jpg)
愛因斯坦發明了什麼東西 在 他偷走了愛因斯坦的大腦,可到現在什麼也沒研究出來 - YouTube 的八卦
阿爾伯特· 愛因斯坦 ,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