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
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讓他如何與你溝通?
你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卻抱怨他不會飛翔……
說什麼「我都是為你好」,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如果在你的身上,同樣狀況一再發生,要留心:這可能就是你的「內在模式」。▌
取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
這本書的筆鋒犀利,跟之前版面上溫婉出世的調性有相當的落差,剛好拿來醒腦。書名似有些責怪人,但也有當頭棒喝的意味。
關於這篇摘文的內容,關心親子議題的朋友,大概都很熟悉了。雖然大家很熟悉,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覺察自己在做什麼喔,目前還有不少家庭有這種狀況喔。
然而,這篇文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提出了很棒的方法,值得大家參考。越是能進行開放性思考的孩子,通常創造力也有相應的提升。
接下來這一本書會有幾篇摘文,我個人認為,篇篇精彩,閱讀起來感覺痛快,跟各位朋友分享。祝福您!
****************************
你剪斷了我的翅膀,
卻抱怨我不會飛翔
【文/ 黃啟團】
循規蹈矩不犯錯,就是最好的人生?
「我兒子大學畢業好幾年了,下班後總是窩在家裡,哪兒也不去,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連女朋友也不交一個,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啊?」在一次課堂上,有位家長問我。
「你兒子小時候是不是一直都是你的驕傲?你對他管教很嚴,他從小就很聽話、很守規則,對嗎?」我反問他。
「是啊,你怎麼知道的?」她很驚訝地問我,好像我會算命似的。
我當然不會算命,我之所以能猜得到,是因為這樣的案例我見的實在太多了,就像網路上有張漫畫描繪的一樣:「你剪了我的翅膀,卻抱怨我不會飛。」
做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孩子在聽話的時候,某些珍貴的東西也許就被無形扼殺了。這種現象在家庭教育裡實在是令人心痛。試想:如果每個孩子都循規蹈矩、乖巧聽話,按照既有的傳統和理念與這個世界相處,那這個世界談何改變,又談何發展、進步?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沒有個人獨創性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的社會。」
可見,一個人是否具備獨創性,關係到一個社會的未來與發展。我們人類社會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一部創造性思維實踐、創造力發揮的歷史。沒有創新,社會將停滯不前,歷史也不會向前推進。
而對個人來說,沒有獨創性和個人獨立的思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就等於自取滅亡。因為走別人走的路、說別人說的話、思考別人思考的問題,作為獨立個體的你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沒有自己的思想、點子、路子,你最終只能被淹沒在人海中。
在以升學考試為主導的今天,大多數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都把焦點放在知識的灌輸上。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無所不用其極,設定各種規則,從小把孩子定格在一個窄小的領域裡,催迫其拚命生長。就像菜農種韭黃那樣,為了獲得更多的韭黃,他們讓韭菜在隔絕光線、完全黑暗的地方生長,因無陽光供給,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葉綠素,那些原本青綠的韭菜,就變成了嫩黃的韭黃。當然,作為一種菜肴,韭黃是美味可口的,但是作為植物,它無疑是病態的。我想,身為父母,沒有人願意培養一個病態的孩子。
***
父母要敢於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一個健康的孩子是有活力的,活力的重要元素就是敢於不斷嘗試,敢於不斷創新。
所謂創新,是「不受現成的常規思路約束,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獨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維過程。通俗一點說,就是說別人沒說過的話,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想別人沒想過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創新思維,只是由於被開發和培養的程度不同,一些人鮮活的思維被泯滅了,而一些人則被很好地開發了出來。「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在採訪中講道:「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玩拆裝收音機、電視機,父親很鼓勵我。這種愛好,沒有家長的支持你是做不到的,因為買那些東西都很貴,特別是在那個年代。但父親當時花了錢給我買那些東西。小時候培養的對無線電的興趣,使我在四十歲再創業的時候,選擇了智慧型手機這一領域。我在小時候萌發的興趣,到了中年才有機會實踐,我想這也是人生的一件樂事。」
雷軍的創新思維得到了父母的鼓勵與呵護,其他人也許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雖然我是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但從小也有不少異想天開的想法,遺憾的是,我母親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她總是告訴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在她的世界裡,循規蹈矩、不犯錯誤,就是最好的人生。因為家教很嚴,我從小就非常聽話,所以,長大後的我什麼事都按規矩做,不敢越雷池半步,什麼錯也不敢犯,更不敢說創新了,活生生像一個年輕的「老人」。
許多認識我很久的朋友都跟我說過,如今的我彷彿越活越年輕了。並不是我的身體真的變年輕了,而是我給他們的感覺越來越年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有幸選擇了心理學,在過去這二十多年心理學的從業生涯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療癒,讓我有機會從母親當年為我設置的安全保護罩中一步步走出來,重獲陽光,當然就會讓人感覺越來越有活力了。其實我的活力一直都在,只是被某些無形的東西給束縛、壓制住了。
就像那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那樣:馬戲團裡有一頭小象,牠的一隻腳被鐵鍊鎖在一根木樁上,小象想要掙脫,但是以牠現有的力氣根本無能為力。每次掙扎,鐵鍊就會磨牠的腿,越掙扎,磨痕就越重,甚至皮開肉綻。小象漸漸長大,牠其實已經有足夠的力氣去掙脫固定鐵鍊的木樁了,但牠不會再去嘗試,因為牠腦海裡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無論我再怎麼努力,也是無法掙脫的。」人類和大象一樣,其實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很多事情,只是被某種想法給局限了,這種想法在心理學領域叫作「限制性信念」。
這些限制性的想法通常都是當年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強加給我們的。基於某種原因,或者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或者是父母、教育工作者自身認知的局限,又或者是父母希望孩子聚焦在某個領域,對於孩子表現出探索未知的好奇,父母總會用「不可以」、「不可能」、「不行」去加以限制。因為孩子對父母天生的愛與忠誠,這些限制無形中就會在孩子的大腦裡形成一種束縛,這種束縛由一種病毒性的信念所導致,而這種信念在心理學領域叫作「無望」。
「無望」的最終結果就是絕望,是對我們最有殺傷力的一種信念,即:不對任何可能性抱有希望。懷有這種信念的孩子,無論遇到何種事情,他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判斷:我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任何嘗試都是沒用的。於是面對任何事情,他們都不想做出努力,哪怕是極其簡單的事情。他們也不會去尋求幫助──既然沒人能做到,為什麼還要去尋求幫助呢?一旦形成這樣的信念,他人生的某個領域就停止了,如果這樣的信念越積越深,會導致一個人陷入絕望的境地,最終甚至放棄生命。
暫時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以後也不可能。科技每天都在發展,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不是在逐一做到嗎?人類沒有翅膀,不可能飛,但是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人類不可能克服地心引力跳上月球,可是人類發明了太空船;人類沒有順風耳,如今卻發明了電話,可以和萬里之外的人聊天;沒有千里眼,人類發明了視訊,對方的一舉一動盡在眼前。也許今天人類還有很多無能為力的不可能,但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就變得可能呢?
因此,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其實就是一個被剝奪了絕大多數可能性的孩子,因為他只會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事,那些父母所不允許的,或者那些由於父母認知局限所限制的領域,於他而言無形中就被關閉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像富蘭克林說的那樣,有些人二十五歲那年已經死了,直到七十五歲那年才埋葬。他們死的並不是肉體,而是心中的希望,以及對人生無限可能性的堅信。
***
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要如何展翅翱翔?
一直引領科技創新潮流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曾強調過「初學者的心態」。初學者的心態是行動派的禪宗,指不要迷惑於表象,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質,不要無端猜測、不要期望、不要武斷也不要偏見。初學者的心態正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欲、讚嘆。
而孩子的翅膀,就是他對世界的好奇與求知欲。身為家長,如果我們處處對孩子設限,事事要求孩子聽話,這無疑從小剪斷了孩子的翅膀,扼殺了他的這種天性。一個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你又怎能指望他長大之後展翅翱翔呢?
那怎樣才能呵護好孩子靈魂的翅膀呢?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疇大膽嘗試,同時喚醒孩子內心對萬事萬物的好奇。教練技術(Coaching Technology)中有一套問話模式非常好,在這裡與各位讀者分享。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千萬不要急於給答案,因為,就算你的答案是對的,如果你回答了他,他也只得到一個答案。何況,每個人懂得的知識十分有限,你又怎麼能確定自己的答案就是對的呢?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他一定自己事先思考過,只是對自己的答案不是很確定。這個時候,你可以反問他:「你說呢?」
當他有了一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還有呢?」
當他有了兩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除了你剛才所說的,還有呢?」
直到他說「沒有了」,你還可以問他:「假如有的話,是什麼呢?」
當你能夠與孩子這樣對話,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養成一種開放式思維習慣,他的內在會形成這樣一種信念:「凡事都有三個以上的解決方案。」「一切皆有可能。」「方法總是有的,只是我暫時還沒有想到罷了。」……
這個方法不光對孩子有效,對成人一樣有效。公司的主管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管理員工,無形中就能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而且,在這種氛圍下工作的員工,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因為他的價值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我們往往會用有限的認知去解讀無限的世界,將自己的一生局限在一個無形的囚籠中而全然不知。只是,自己限制自己也就罷了,何苦再去傷害孩子?身為父母,有時候連自己怎麼抵達彼岸都不自知,又怎麼能去操控、安排孩子的人生呢?
.
以上文字取自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515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
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讓他如何與你溝通?
你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卻抱怨他不會飛翔……
說什麼「我都是為你好」,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如果在你的身上,同樣狀況一再發生,要留心:這可能就是你的「內在模式」。▌
取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
這本書的筆鋒犀利,跟之前版面上溫婉出世的調性有相當的落差,剛好拿來醒腦。書名似有些責怪人,但也有當頭棒喝的意味。
關於這篇摘文的內容,關心親子議題的朋友,大概都很熟悉了。雖然大家很熟悉,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覺察自己在做什麼喔,目前還有不少家庭有這種狀況喔。
然而,這篇文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提出了很棒的方法,值得大家參考。越是能進行開放性思考的孩子,通常創造力也有相應的提升。
接下來這一本書會有幾篇摘文,我個人認為,篇篇精彩,閱讀起來感覺痛快,跟各位朋友分享。祝福您!
****************************
你剪斷了我的翅膀,
卻抱怨我不會飛翔
【文/ 黃啟團】
循規蹈矩不犯錯,就是最好的人生?
「我兒子大學畢業好幾年了,下班後總是窩在家裡,哪兒也不去,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連女朋友也不交一個,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啊?」在一次課堂上,有位家長問我。
「你兒子小時候是不是一直都是你的驕傲?你對他管教很嚴,他從小就很聽話、很守規則,對嗎?」我反問他。
「是啊,你怎麼知道的?」她很驚訝地問我,好像我會算命似的。
我當然不會算命,我之所以能猜得到,是因為這樣的案例我見的實在太多了,就像網路上有張漫畫描繪的一樣:「你剪了我的翅膀,卻抱怨我不會飛。」
做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孩子在聽話的時候,某些珍貴的東西也許就被無形扼殺了。這種現象在家庭教育裡實在是令人心痛。試想:如果每個孩子都循規蹈矩、乖巧聽話,按照既有的傳統和理念與這個世界相處,那這個世界談何改變,又談何發展、進步?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沒有個人獨創性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的社會。」
可見,一個人是否具備獨創性,關係到一個社會的未來與發展。我們人類社會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一部創造性思維實踐、創造力發揮的歷史。沒有創新,社會將停滯不前,歷史也不會向前推進。
而對個人來說,沒有獨創性和個人獨立的思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就等於自取滅亡。因為走別人走的路、說別人說的話、思考別人思考的問題,作為獨立個體的你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沒有自己的思想、點子、路子,你最終只能被淹沒在人海中。
在以升學考試為主導的今天,大多數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都把焦點放在知識的灌輸上。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無所不用其極,設定各種規則,從小把孩子定格在一個窄小的領域裡,催迫其拚命生長。就像菜農種韭黃那樣,為了獲得更多的韭黃,他們讓韭菜在隔絕光線、完全黑暗的地方生長,因無陽光供給,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葉綠素,那些原本青綠的韭菜,就變成了嫩黃的韭黃。當然,作為一種菜肴,韭黃是美味可口的,但是作為植物,它無疑是病態的。我想,身為父母,沒有人願意培養一個病態的孩子。
***
父母要敢於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一個健康的孩子是有活力的,活力的重要元素就是敢於不斷嘗試,敢於不斷創新。
所謂創新,是「不受現成的常規思路約束,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獨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維過程。通俗一點說,就是說別人沒說過的話,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想別人沒想過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創新思維,只是由於被開發和培養的程度不同,一些人鮮活的思維被泯滅了,而一些人則被很好地開發了出來。「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在採訪中講道:「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玩拆裝收音機、電視機,父親很鼓勵我。這種愛好,沒有家長的支持你是做不到的,因為買那些東西都很貴,特別是在那個年代。但父親當時花了錢給我買那些東西。小時候培養的對無線電的興趣,使我在四十歲再創業的時候,選擇了智慧型手機這一領域。我在小時候萌發的興趣,到了中年才有機會實踐,我想這也是人生的一件樂事。」
雷軍的創新思維得到了父母的鼓勵與呵護,其他人也許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雖然我是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但從小也有不少異想天開的想法,遺憾的是,我母親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她總是告訴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在她的世界裡,循規蹈矩、不犯錯誤,就是最好的人生。因為家教很嚴,我從小就非常聽話,所以,長大後的我什麼事都按規矩做,不敢越雷池半步,什麼錯也不敢犯,更不敢說創新了,活生生像一個年輕的「老人」。
許多認識我很久的朋友都跟我說過,如今的我彷彿越活越年輕了。並不是我的身體真的變年輕了,而是我給他們的感覺越來越年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有幸選擇了心理學,在過去這二十多年心理學的從業生涯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療癒,讓我有機會從母親當年為我設置的安全保護罩中一步步走出來,重獲陽光,當然就會讓人感覺越來越有活力了。其實我的活力一直都在,只是被某些無形的東西給束縛、壓制住了。
就像那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那樣:馬戲團裡有一頭小象,牠的一隻腳被鐵鍊鎖在一根木樁上,小象想要掙脫,但是以牠現有的力氣根本無能為力。每次掙扎,鐵鍊就會磨牠的腿,越掙扎,磨痕就越重,甚至皮開肉綻。小象漸漸長大,牠其實已經有足夠的力氣去掙脫固定鐵鍊的木樁了,但牠不會再去嘗試,因為牠腦海裡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無論我再怎麼努力,也是無法掙脫的。」人類和大象一樣,其實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很多事情,只是被某種想法給局限了,這種想法在心理學領域叫作「限制性信念」。
這些限制性的想法通常都是當年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強加給我們的。基於某種原因,或者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或者是父母、教育工作者自身認知的局限,又或者是父母希望孩子聚焦在某個領域,對於孩子表現出探索未知的好奇,父母總會用「不可以」、「不可能」、「不行」去加以限制。因為孩子對父母天生的愛與忠誠,這些限制無形中就會在孩子的大腦裡形成一種束縛,這種束縛由一種病毒性的信念所導致,而這種信念在心理學領域叫作「無望」。
「無望」的最終結果就是絕望,是對我們最有殺傷力的一種信念,即:不對任何可能性抱有希望。懷有這種信念的孩子,無論遇到何種事情,他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判斷:我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任何嘗試都是沒用的。於是面對任何事情,他們都不想做出努力,哪怕是極其簡單的事情。他們也不會去尋求幫助──既然沒人能做到,為什麼還要去尋求幫助呢?一旦形成這樣的信念,他人生的某個領域就停止了,如果這樣的信念越積越深,會導致一個人陷入絕望的境地,最終甚至放棄生命。
暫時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以後也不可能。科技每天都在發展,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不是在逐一做到嗎?人類沒有翅膀,不可能飛,但是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人類不可能克服地心引力跳上月球,可是人類發明了太空船;人類沒有順風耳,如今卻發明了電話,可以和萬里之外的人聊天;沒有千里眼,人類發明了視訊,對方的一舉一動盡在眼前。也許今天人類還有很多無能為力的不可能,但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就變得可能呢?
因此,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其實就是一個被剝奪了絕大多數可能性的孩子,因為他只會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事,那些父母所不允許的,或者那些由於父母認知局限所限制的領域,於他而言無形中就被關閉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像富蘭克林說的那樣,有些人二十五歲那年已經死了,直到七十五歲那年才埋葬。他們死的並不是肉體,而是心中的希望,以及對人生無限可能性的堅信。
***
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要如何展翅翱翔?
一直引領科技創新潮流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曾強調過「初學者的心態」。初學者的心態是行動派的禪宗,指不要迷惑於表象,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質,不要無端猜測、不要期望、不要武斷也不要偏見。初學者的心態正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欲、讚嘆。
而孩子的翅膀,就是他對世界的好奇與求知欲。身為家長,如果我們處處對孩子設限,事事要求孩子聽話,這無疑從小剪斷了孩子的翅膀,扼殺了他的這種天性。一個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你又怎能指望他長大之後展翅翱翔呢?
那怎樣才能呵護好孩子靈魂的翅膀呢?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疇大膽嘗試,同時喚醒孩子內心對萬事萬物的好奇。教練技術(Coaching Technology)中有一套問話模式非常好,在這裡與各位讀者分享。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千萬不要急於給答案,因為,就算你的答案是對的,如果你回答了他,他也只得到一個答案。何況,每個人懂得的知識十分有限,你又怎麼能確定自己的答案就是對的呢?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他一定自己事先思考過,只是對自己的答案不是很確定。這個時候,你可以反問他:「你說呢?」
當他有了一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還有呢?」
當他有了兩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除了你剛才所說的,還有呢?」
直到他說「沒有了」,你還可以問他:「假如有的話,是什麼呢?」
當你能夠與孩子這樣對話,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養成一種開放式思維習慣,他的內在會形成這樣一種信念:「凡事都有三個以上的解決方案。」「一切皆有可能。」「方法總是有的,只是我暫時還沒有想到罷了。」……
這個方法不光對孩子有效,對成人一樣有效。公司的主管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管理員工,無形中就能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而且,在這種氛圍下工作的員工,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因為他的價值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我們往往會用有限的認知去解讀無限的世界,將自己的一生局限在一個無形的囚籠中而全然不知。只是,自己限制自己也就罷了,何苦再去傷害孩子?身為父母,有時候連自己怎麼抵達彼岸都不自知,又怎麼能去操控、安排孩子的人生呢?
.
以上文字取自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515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 在 寄贅民 Facebook 八卦
【駭客】
1。
兆康在他那個業界,世界知名。
他是個駭客,一個白帽駭客。
白帽駭客的工作,主要是受雇去試探、入侵僱主的電腦系統,評估系統安全情況,確認系統安全性。與黑帽駭客不一樣,白帽入侵並無惡意的。
兆康能比多數駭客優秀,除了源於他技術高超,更因為他的邏輯、創意與高調。
他會定時開辦研討會,在大酒店的宴會廳舉辦,高調地表現。他試過在會場中,表演駭入1公里內所有的提款機,令56部提款機同時吐出現金。在場所有駭客、銀行電腦保安、警方全都看傻眼。
他也試過駭入賭場老虎機,令老虎機不停中大獎。賭場主管得知後,才下令全面關閉該老虎機賭局,還送了個金牌給兆康,以作感激。
早幾年,他在研討會上,表演駭入醫療器材。他無意中看到,醫院大量電子器材,當中很多都由醫生輸入資料,電腦控制份量。例如,治療糖尿病人用到的胰島素,現時不少醫院都有胰島素泵,可以定時定量為病人注射。兆康發現,該醫療電腦系統,保安的確相當嚴謹,難以駭入,惟那個胰島素泵的遙控器,卻毫無保安,只要三數下功夫,便能駭入遙控器,解除安全設定。結果,他在研討會中,以此作表演,為一個空罐子不停注射致命份量的胰島素,生產商不能不馬上更改設計。
往後呢?兆康再發現另一個更危險的醫療裝置,植入式心臟起搏器和心臟去顫器。因為不少相關病患,都會出現心率不正常的情況,所以會植入心臟起搏器去控制心跳。現時很多起搏器、去顫器,都配上無線通訊,用以體外監察、收集數據去了解醫療進度。兆康發現,這個無線通訊系統,絕對有可能入侵,只要駭入,便可隨意遙控按停,又或大幅提高心跳頻率,殺人於無形。由於事態嚴重,所以在研討會前先,兆康已經把駭入方法、防止方式,都告知設備生產商。經過一輪更新,在研討會舉辦前,起搏器保安,已大幅改善。
所以,那次研討會,兆康甚至沒有出席;不過,即使沒有到場,他的事跡,亦教人留下深刻印象。
那次以後,兆康隱藏了身份,再沒有研討會,也沒有更新,沒有人能夠找到他。
的確,這樣優秀的駭客,反過來有心要逃避世界的追蹤,又怎會躲不來?
--------------------
2。
「快逃走!你爸爸瘋了!」在客廳中的媽媽大叫著。
六歲的小哲也變得十分緊張,一如以往,他馬上躲到床下底,從布縫間偷偷的往外看。
只見爸爸又滿身酒氣,右手拿著啤酒瓶大叫。突然,左手一巴掌的,往媽媽臉上打去,力量之大,隨著掌摑聲倒下的媽媽,想站,也站不起來。
無力還手,卻又怕自己逃走,會令丈夫的怒氣轉到兒子身上;媽媽就只能坐在地上,等待著丈夫下一波的虐打。
聽到飲泣聲,覺得煩心的爸爸,提起右手把啤酒喝光,隨手便把酒瓶,向著媽媽的頭擲去。
媽媽來不及避開,瓶子打中了頭,掉落地上,玻璃碎得滿地都是。
聽到玻璃碎聲,爸爸酒醒一下,定神看看坐在地上的妻子,轉個頭,便開門離開公寓了。
「小哲,別出來,地上太多玻璃碎。」哭久了的媽媽,休息過後便拿掃帚整理地方。
「媽媽,以後還會這樣嗎?我很害怕啊!」
「傻瓜,小哲,不用害怕的。看!天上的小鳥們、地上的小狗,都會保護你的,不用怕,去窗邊看看吧!」媽媽看著小哲,輕輕地把他從懷中放開來,「去吧!媽媽會看著你的。」
媽媽,總是流露出一種教人暖和的微笑。
--------------------
3。
「各位,電腦保安是門關鍵學科。要知道,電腦戰爭將是未來國與國之間,用來控制軍備的重要工具,是國防軍事上的大腦。如果你的大腦給操控了,會發生什麼事?還用解釋嗎?」教授指著電腦說。「讓我們來看看,有什麼方法去防禦攻擊...」
「教授,如果我們不知道怎樣入侵,有什麼方法入侵,我們如何防禦攻擊呢?」兆康又戒不了壞習慣,直接截斷教授的話。
「本來我怕這部份說太多,令大家會反過來成為駭客;不過,兆康也說得有理,好,沒問題,我們先談入侵方法。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利用網路監看偷取資料、用特洛依木馬程式進入了別人電腦操控、找出系統漏洞
進入系統、不停發訊息令對方電腦不勝負荷的暴力攻擊、放病毒純破壞、奪取管理員權限把對方永遠登出掉...」
教授一邊教導一邊示範,同學門也看得十分入神。
這三年,是兆康人生中,學習最多電腦知識的時間。
兆康的聰敏,舉一反三;在畢業之前,兆康已經可以駭入大多數保安中高級公司的系統。
不過,兆康的研究重心,跟其他駭客的捨難取易,很不一樣。當所有駭客都聰明地,找最簡單方法駭入對方系統的時候,兆康卻從最煩人的原始點著手。
他第一個面對的,是銀行保安系統。
銀行為了保安原因,會在客戶登入,又或使用網上轉帳時,發送一組隨機編碼至客戶電話。
其他駭客,都把重心放到網路監看、木馬程式、釣魚網站等,從偷取用家密碼、偷看隨機編碼資料等著手。
不過,兆康卻花上大量心力時間,去研究隨機編碼的生成方法,小心翼翼駭入銀行系統。最終兆康研究出,銀行隨機編碼生成的邏輯,在隨機編碼產生前,他已經知道客戶將會收到什麼隨機編碼。
這就像「預知」。
不過,對兆康而言,他只是僅僅的,知道密碼產生的邏輯罷了。
這個從最初流程、邏輯,推演出有如「預知」般的駭入系統方法,正是往後日子,兆康成功的駭客作風。
--------------------
4。
這晚,爸爸又喝醉了。
媽媽幾乎也想像到,拳打腳踢,是今晚免卻不了的事。
只是,這事總要有個終結。
「不如反抗?對,總有一天,被打的會是小哲。好,今晚便反抗。清醒時不夠你打,睡了又如何?好,一會兒,他打我,先忍著,待他打夠了,醉倒睡著後,在廚房找把刀,把他殺掉就好。」媽媽這天,終於忍不下去了。
小哲就如平日般,躲在床底。爸爸、媽媽也和往常一樣,一個打,一個被打。
不過,這天爸爸打得好像有點兇,剛出手,便已經把媽媽打得滿臉鮮血。
小哲忍不住了,從床底跑了出來,雙手抱著爸爸的腳踝,「爸爸,求你不要打了!」。
打得興致的爸爸,連小哲也不放過,右手抽起小哲,左手便往小哲的屁股打去。「啪」的一聲,雖說痛在小哲身,但聽在媽媽心中,這痛遠較小哲所承受的,更抽心。
「為什麼我不早點反抗?」想著想著,滿臉鮮血的痛楚也都忘了,跑入廚房,拿起刀就衝出來,往爸爸身上想要狂刺下去。
早前媽媽的判斷,絕對正確。爸爸清醒時,跟本傷害不了他。還沒有刺中,刀,已經被奪過來了。
爸爸拋下小哲,直接拿著刀走過去媽媽臉前。一刀一刀的,刺進她胸膛,直至刀卡在胸口,才改用拳頭,往媽媽臉上不停的打下去。
當小哲回過神來,人已經在叢林中。
除了血腥味道,就只隱約記得,爸爸放下媽媽走向自己時,雙腿就好像不由自主的,奪門便跑。為什麼爸爸會追不上來?怎樣跑進叢林?這兒是什麼地方?一概不知道。
走了兩天,完全不知道怎樣出去。
一直沒有吃東西,小哲只知道,現在肚子餓得很。
--------------------
5。
「兆康,這個小孩子,和別的學生,很不一樣。他很聰明,學習能力很快,而且他的思路,就跟其他人不同。」老師說。
「此話怎解?」校長抬高頭,向老師詢問。
老師左手摸一摸眼鏡,接著說:「這樣說吧!我們大部分人學習,是根據經驗歸納、模仿跟隨的。例如,學習不要接觸熱水壼,往往是因為小時候,試過碰到熱水壼,手會痛,以經驗學習得來的。就連我本人教學生,也是把從前「怎樣說,學生會快點理解呢?」的經驗歸納下來,才學到如何教得比較好;說實,早年開初教學生,我也只是模仿你的教學方式...」
「說重點,please。」校長開始有點不耐煩。
「...是是是...兆康他就不一樣,任何事情,他都一定要找到最開始的地方,從最根本開始,由頭推演一次。如果找不到最原始的那個點,找不到中間的發展邏輯,他便會當自己沒有學得懂整件事。」老師接著說,「看看他,才十二歲多一點,已經能夠理解愛因斯坦的書!還跟我說,可以怎樣推演下去!校長,我教不了他啊!」
「那也沒辦法,你知道他的背景...這個兆康,沒有父母的...好吧,把他留多一會,遲陣子把他送上去,讓我一個大學教授朋友去教他吧!」校長無奈回應。
說罷,老師點頭,向後退了出去。
--------------------
6。
已經五天沒有東西進過肚子了。
人生要走到盡頭了嗎?
小哲慢慢失去意識,媽媽慈祥的臉,再次出現眼前,是媽媽要來帶我走了吧?
「媽媽,你為什麼流眼淚?」眼淚滴在小哲的嘴角上,血腥味道。
小哲擦一擦眼睛,原來臉前的,不是媽媽,而是一隻流浪狗。
流浪狗把不知從哪兒找來的肉,咀嚼咬爛,然後把肉汁從口中,掉到小哲的口裡。就是這點肉,救了六歲小哲的性命。
慢慢地,年幼的小哲漸漸和這隻流浪狗,建立起感情。最初,他向流浪狗求食物,狗兒也好像明白似的,都會把食物帶回來;逐漸,小哲發現狗兒還有朋友,每次當流浪狗轉身跑去,便會有一群麻雀把生肉帶回來,交給狗兒。
就這樣,小哲生活了五年。
直到五年後,小哲才被人在叢林中救出來。被發現的時候,渾身是毛,指甲如動物般鋒利,四腳走路,跑起來的速度很高。不太會說話,反倒會時常鳥鳴,而鳥兒也經常飛到他肩膀站著。
就連救他出來,送往兒童院舍的時候,小哲也都不停鳥鳴,天空鳥兒也都附和著鳴叫,好像為他送行似的。
送往兒童院舍的一年後,才重新社會化,能夠與人正常溝通。
--------------------
7。
「你們為什麼要救我?」經過兩年,小哲已大約能與鳥兒溝通,方法,就是學習他們的鳥鳴。
「沒什麼原因,只是剛好罷了。」鳥群中的其中一隻回應道。
「你們有人性?」小哲才開口,已經覺得自己的問題很無聊。什麼是人性?爸爸是人,還算有人性?鳥兒不是人,救贖行為卻稱作有人性?「不,不,不,我想問的是,你們有靈性?」
「當然有的。」另一隻鳥兒說。
「你是人類吧?」一隻較高音的鳥兒搶著問。
「他當然是人類,都這麼久了,還問?」第一隻鳥兒接著說:「我們麻雀族中,數百年前,已經有這個傳言。在數百年前,有一位智者,他走進深山,看到白雲、麻雀,想著想著,終於想通了天下萬物的法則。他用了很長時間,學習和我們的祖先溝通,並叫我們把這個法則,傳給未來第一個能夠和我們溝通,並且聽得明白的人。人類,你覺得會是你嗎?」
小哲這時才只有8歲,跟本不明白什麼萬物法則;不過,鳥群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同時也是米飯班主,當然連聲稱「是」,所以鳥兒也都好像相信了。
「是這樣的,智者看到天上白雲的變化、見識我們麻雀亂飛的情景,突然想:天下萬物發展,是不是都有方法規則?就像水變輕煙,不知道原因、只看到結局的人,當然會覺得水,怎麼突然變輕煙呢?太變幻無常了!不過,如果找到「加熱」這個因由,自然能夠預知,水會在何時何刻什麼情況下,會變成輕煙。知道天下法則,就能看到、預測、解破事件未來的發展情況。自當時起,我們鳥兒,就是聽從智者所說的,在地震之前會因地下變化,出現高頻聲音;我們從高頻中預測出未來將會發生地震,繼而集體飛離地震區...」鳥群中的領袖說。
「這...怎樣做到的?」小哲追問。
「很簡單。智者教導,任何事情都要先找到最原始的地方,一步一步找出其中發展的邏輯,用方法把邏輯「計算」出來,再以該邏輯,「計算」出未來要發生的事情之大致結果。」鳥兒好像教導小哲般:「當年智者就是大致找到這個計算方程式,能夠計算預測出未來。他還稱這個方法做什麼神數,後來,當時皇帝覺得智者很利害,死後還為這位智者封個諡號,哈,剛好和你一樣,也有個哲字的,可能是你們有緣吧…如果未來你有所成就,也應退到深山中,研究解構世間萬事的發展方程式啊!」
就是這樣,小哲養成了什麼事情也從最初流程、邏輯,推演出來結果。
再過三年,小哲終於被人類發現。縱然萬不願意,但鳥兒們也都希望他能從回人類世界,正常過活。
小哲想到媽媽,心中依然相當害怕人類;而且,他更擔心如果爸爸仍逍遙法外,自己會重回他的控制中。就在離林叢林之時,猛然想起,便向鳥群們發問:「你們傳說中,當年能夠找出世界萬事發展方程式的哪位,叫什麼名字?」
「邵康節。」鳥兒搶答。
就在這時,救護員詢問小哲:「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呢?」
「兆康。」
從此,小哲在世間正式消失了。
********************
P.S.: 雖然好像很無稽,但被狗隻、鳥兒養大的小朋友,確實存在。這些小朋友,稱作獸童。絕大部分這些獸童,後來發展的故事,都很悲慘,所以筆者略把故事改動了一點,就當作是文字上的美好生活吧。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 在 [故事大会]《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成功预言“引力波” 的八卦
引力波是 爱因斯坦 在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里面的一个重要预言。广义相对论指出引力的本质就是空间的弯曲,有质量的物体存在就会弯曲周围的时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