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是指承認我們犯了錯,並再度回到夠好的教養方式,而不是懺悔、請求寬恕、實行戒律、處罰自己,或用禮物恩典等「償還」受到傷害的孩子。
能夠真心說抱歉,對破裂和修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一直保持正確,孩子難以對你建立信任感。如果你直接下結論(例如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感受到你的感受)並一再誤會孩子的感受,孩子難以學會相信自己的認知。
當我們把問題歸咎給孩子、責備孩子,而沒有看見他們需要幫助解決問題,經常會造成破裂。如果你覺得整件事都是孩子的錯,責備所產生的破裂便難以修復。
取自《安全圈教養》
*****************************
難有關係可以完美,因此連結的破裂,在每天忙碌、疲憊的生活裡,不算少見。但是能修復,才是重點。
像真心說道歉,就可以是一種修復。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喔,有人打死不道歉,有人的道歉像敷衍,有人的道歉則頻繁地像喝白開水……
我認識一位朋友,每次道歉,就加上指責。譬如說,「媽媽剛剛不應該罵你,對不起,可是誰叫你…」說真的,這種道歉,說不定讓關係更破裂!
還有,關係一出現狀況,就趕快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這種動作常用指責展現),這也不利修復。因為當事人心裡已經沒有「關係」,只想保全自己,沒有「我們」,只有「我」,而且是比較片面的「我」。
推卸責任不利關係,討好則同樣對長久相處無益。當我們討好一個人,那常常是沒有好好保護自己的自尊,容易讓自尊受傷,等到我們心中期待要有的回應失落了,自尊受挫的怒氣便會加倍湧現,這時關係便似怒海中浮沉的小舟,不經意就有翻覆的可能。
我喜歡看依附研究,也推薦過幾本相關的書。每次翻閱複習,常獲得新的啟發。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8733
祝願您,即使有時對自己失望,也能修復對自己的信賴,做自己最可靠的夥伴!
*****************************
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反省:破裂和修復
【文/ 肯特.霍夫曼, 葛倫.庫珀, 伯特.鮑威爾】
世界使我們受傷,但受傷的地方都會變成堅強的地方。
~海明威《戰地春夢》
人人都會犯錯,也必定會犯錯,這句話說得再多也不夠。孩子的健康發展取決於這些錯誤以及後續適當的修復。破壞安全圈是指脫離安全圈,不再重複發生爭執,也未滿足孩子的需求。修復是指承認我們犯了錯,並再度回到夠好的教養方式,而不是懺悔、請求寬恕、實行戒律、處罰自己,或用禮物恩典等「償還」受到傷害的孩子。
破裂可能是大聲罵胡鬧的孩子、把孩子關進房間,只因為我們工作一整天很辛苦,沒有精力和耐心找出困擾孩子的事。如此會造成孩子必須獨自釐清為何有害怕的感受,因為如果我們的程序記憶說老是「呵護」孩子,孩子最後會變得沒有能力,所以忽略小恐懼比較好。早上必須去上班,我們(並非有意)破壞了安全圈,孩子當然會想念我們。有時候當我們和朋友說話,甚至也會離開安全圈,因為還沒上小學的孩子跑過來展示他的藝術創作,此時我們卻尷尬地笑了(因為,真的,哪有狗是紫色的,耳朵還比腿長四倍)。
為了修復,我們去孩子的房間,真誠地為嚴苛而道歉,和孩子一起坐在床上抱著,花幾分鐘時間共讀一本書。為了修復破裂關係,告訴兒子我們很抱歉,沒有敏感發現問題,請他說說自己害怕什麼,當孩子解釋,選擇與孩子一起同在,展現出理解,而不是嘗試「糾正」或說服他不要害怕。我們解釋,因為工作所以必須離開,承認分開很難,我們也不喜歡,並承諾在一天結束時會回來共度時光,也堅守承諾。我們修復因不經意取笑而引起的痛苦,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受傷,解釋有時父母「想像力不如孩子」。這種時刻,我們可以花點時間讓孩子描述圖畫(必須仔細聽)。
每個人的家裡每天都會發生無數這些交流,出現破裂與修復,這是非常正面的事,因為孩子發現壞事以後會有好事,最後會變得更有安全感。我們並不完美,如果我們很完美,註定會讓孩子非常失望,因為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另外,我們會阻止他們養成有彈性的自我意識,造成他們相信錯誤是真實關係正常的一部分,甚至是健康的。
上一章說,嬰兒出生時心理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瞭解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與其他人有別。客體關係理論專家認為,在嬰兒生命最初幾年中,首先必須經過一個分裂(splitting)過程。新生兒不知道別人是由個性、動機、行為和能力所組成的複雜合體。每當嬰兒和別人面對面,都好像面對新的獨立個體一樣。當嬰兒哭泣,媽媽忙著餵飽和擁抱嬰兒,她是好媽媽;但若同一個媽媽半夜被嬰兒吵醒,由於精疲力盡、意識模糊,她面無表情提供嬰兒的需求,嬰兒會以為她是另一個人,這時她便是壞媽媽。嬰兒天生具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感和直覺,能夠感知自己無法完成照顧自己的任務,也本能地知道好媽媽在身邊對自己有幫助,要避開壞媽媽。
同時,嬰兒發現,媽媽實際上有多重面向,這很重要。
如果嬰兒感覺與媽媽的互動是正面的,嬰兒就會以正面來看待照顧者和自己。如果互動是負面的,嬰兒也會以同樣角度看待自己和媽媽。破裂和修復是嬰兒累積足夠互動的方法,以瞭解在同一個人身上,好事(修復)實際上可以在壞事(破裂)發生後出現。嬰兒得到一個批判性的啟示:好媽媽和壞媽媽是同一個人,可以同時是「好」,也可以同時是「壞」!所以可見每個人都可既好又壞。這就是為何大多數破裂都能得到修復。如果沒有修復,嬰兒會持續認為父母是好人也是壞人,很可能一輩子帶著這種分裂,特別當壓力出現,會更難以形成良好的親密關係。就長遠來說,如果總是非黑即白,你如何能與人建立關係?你如何能理解人就是會有缺陷,必須寬恕、原諒關係中的所有破裂?你如何看待自己做好事和壞事的能力,犯錯之後如何補償?如果你不瞭解我們都會犯錯,知錯能改,如何能夠處理人生的各種問題—結婚、找工作、當老闆、與鄰居相處、養育孩子等?
“ 避免破裂並不能促進健康的心理發展,但修復必定可以。 ”
有時與媽媽互動感覺良好,有時不太好,這讓嬰兒認識到媽媽的確是個獨立的人,具有自己的情緒、思想、驅動力、信念、行為。你是否曾遇過一種人,只要與別人意見不同就會表現憤怒?或是有一種人,認為自己的感受就是別人的感受,無論何時,每個人都和自己有相同的感受?有的人認為人人的想法都相同,你沒辦法和這種人談話。有人無法接受和分享別人的感受,你很難和這樣的人保持健康關係。
認為每個人非好即壞的孩子,會發展各種防衛能力以抵抗想像中的壞人,並且會決定自己究竟是全好還是全壞。維持全好的形像,等於是忽略自己的壞,結果徒勞無功,還會分散孩子(日後的成人)發展綜合好壞的能力,例如:
■ 體驗各種不同情緒,例如掌控感和愉悅感
■ 獨處時不會感到被遺棄,與他人親近時不會感到不知所措
■ 隨著時間過去,始終對自我保持一致感
■ 安撫自己
■ 具有創意
■ 解決問題
人人都是獨立個體,能夠感知自己和別人的心理狀態,例如感覺、信念、意圖、欲望等,當嬰兒理解這件事,他們的認知得到發展,便得到發展心理學家所謂的反省功能(reflective functioning)。當你作為父母能夠真正與孩子同在,你可以準確地理解孩子可能在經歷的事情,但同時也保持自我、與自我溝通,等於是在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反思。反省讓你能夠辨識破裂為破裂(知道孩子對破裂的感受),因此認識到需要進行修復,以及什麼樣的反應能夠真正修復破裂。
在第一章,我們提過一種研究工具稱為陌生情境程序(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SSP),旨在幫助科學家觀察特定照顧者和兒童之間的依附風格。研究方式是安排照顧者和兒童在一個房間裡,配有座椅和適齡玩具。讓照顧者暫時離開一段時間兩次,一次是讓孩子獨處,一次是安排陌生人出現。研究人員觀察照顧者離去時會發生什麼,及照顧者返回與孩子重聚時會發生什麼。
孩子的反應如何?一般情況下,有安全依附的一歲兒童,照顧者離開時會難過,返回時會鬆一口氣(有時一開始會傷心),重聚以後會尋求安慰。
陌生情境程序基本上是一種人為的破裂和修復。從孩子反應可得知,孩子根據過去的經驗,希望照顧者提供修復。而從照顧者行為中則可得知照顧者反省的能力。比如,因為孩子傷心而變得防衛的父母(是他們要我離開,放你一個人!)或想要消除孩子傷心情緒的父母(你沒事,我才離開一下下),很可能沒有較良好的反省,不善於修復,也沒有與孩子形成安全依附。有安全感的父母不會把焦點放在使自己感覺良好,而是要使孩子感覺良好。有效的修復是,照顧者返回後會接受孩子的傷心,因離開而道歉,然後提供安樂窩,讓孩子能夠再度準備好,出去探索。
對一些父母來說,在安全圈中會發生較多破裂,較少修復。
在一場家族聚會中,梅麗莎試著用食物或新奇小玩具,引誘四歲的兒子回到她身邊,使安全圈頂部破裂。一段時間後,她終於放手不再防衛自己,她看見兒子真的很想和表兄弟一起玩,她對兒子說:「嘿,和大家一起去玩吧!我會在這裡等你。」咬緊牙根抗拒想要跟著兒子跑的衝動。
珍聽見六個月大的嬰兒哭聲,她的身體明顯僵硬起來。她沒有看著女兒的眼睛,只說:「我現在很忙!」然後找事來做,不然就是拿出一個玩具放在嬰兒面前並轉身離開。但近來,她在這些情況下開始嘗試修復,儘量與女兒在一起,對女兒說話,孩子哭的時候,她會等待自己難過的情緒略為消退,再過去抱起孩子。
……
***
挑戰
對許多人來說,進行有效的修復確實很棘手,主要的挑戰有數個:
■ 能夠真心說抱歉,對破裂和修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一直保持正確,孩子難以對你建立信任感。如果你直接下結論(例如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感受到你的感受)並一再誤會孩子的感受,孩子難以學會相信自己的認知。孩子從小便向你學習,畢竟你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不是嗎?就像一把雙刃劍,必須明智使用。最終,除非你以身作則,自我反省,否則孩子會相信自己和別人沒有差別,無法為別人設身處地著想,變得難以培養同理心,也很難瞭解自己的內心體驗。
■ 責備是有效修復的另一個阻礙。當我們把問題歸咎給孩子、責備孩子,而沒有看見他們需要幫助解決問題,經常會造成破裂。如果你覺得整件事都是孩子的錯,責備所產生的破裂便難以修復。我們聽過許多父母說:「他只是想要有人注意!」但其實孩子想要的只是連結。事實證明,大多數人都是從父母身上學到這種態度。
■ 接著是自責。如果你確信自己很壞,沒辦法成為好父母,便是推卸責任,放棄任何可能修復的機會。或是一整天你多次道歉,孩子會開始假設你覺得自己很無能。
■ 如果你原本便習於自己是更大、更強的父母,任何修復你都可能會遇到麻煩,因為你感覺如果道歉,就是放棄權威,承認有自卑感。畢竟,你告訴自己,你是成人,如果道歉,會讓孩子質疑你的能力。即使是從行為角度來看,如今我們已知專制和權威之間的巨大差異。權威是來自更大、更強、更聰明以及寬容,也來自優先幫助孩子,而非使自己感覺更好。
■ 有效修復的另一個挑戰來自過度修復。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所有的感覺和需求都位於世界中心。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可能會發現自己總是在為任何事道歉。如果你對孩子的感受過度敏感,可能也很難主導。
■ 請記住,除非發生修復,否則反省的效果有限。反省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反省,無法修復破裂,但我們也要確保反省最後不會變成理智的思考。有時我們會試著「解釋」發生的事,「你知道,我不喜歡你用這種方式對待妹妹,所以我才會對你大吼大叫」這不是修復,而是責備的另一種形式。相較之下,你可以這樣說:「我剛剛罵很大聲,我知道那樣你會受傷,我很抱歉。首先我想讓你告訴我你的感受。第二,我們必須想出一個辦法,讓你在難過時不會去推妹妹。」修復除了要尊重感受,還要能一起尋找其他解決方式。
你可能想知道為何我們會落入這麼多陷阱,阻止你去修復,請記住,我們都是脆弱的,因為有許多挑戰深植於程序記憶中。我們並非「故意」做這些事,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每天的互動所學習到的。這是沒有語言的學習,我們從出生就開始學。如前所述,有時我們知道應該修復破裂,但心中卻希望孩子藉此學到教訓。你小時候被責備過嗎?如果是,你的程序記憶可能會透過責備自己的孩子,讓你有「扳回一成」的感覺,即使你意識很清楚,不願意做這種事。想起來雖然痛苦,但你的程序記憶會影響你,想要讓孩子體會你小時候的感覺。一部分會讓你感覺自己沒那麼孤單,這表示這些感覺依然在你的意識表面下翻騰。此外,你的無意識抓住從前的記憶不放,在關係互動中,你曾受到不公平的責備,所以責備孩子會讓你感覺有力量,終於討回某些公道。
又或者你在下意識重播過去沒有得到修復的景象,你無意識轉換了角色:如今你成為責備孩子的父母,孩子則過著你從前的生活。父母都不喜歡認清這些東西,但這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經常發生。根據經驗,其實很少家庭不曾發生這種事。
你會發現,不過只是瞭解如何成為安全圈的一雙手,已足夠讓你成功扮演這個角色。……
.
以上文字取自
安全圈教養:培養孩子的情緒復原力,安全感是一切的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74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Highway Recordi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總目錄 https://highwayrecording.blogspot.com/ ░ 鉛眼罩離奇死亡事件 主持:Heero 一件發生在巴西的離奇死亡事件,訪間有傳當中涉及UFO、神秘實驗、以及...... ░ 訂閱 迷離公路 Highway Recording https://goo...
意識轉換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修復是指承認我們犯了錯,並再度回到夠好的教養方式,而不是懺悔、請求寬恕、實行戒律、處罰自己,或用禮物恩典等「償還」受到傷害的孩子。
能夠真心說抱歉,對破裂和修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一直保持正確,孩子難以對你建立信任感。如果你直接下結論(例如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感受到你的感受)並一再誤會孩子的感受,孩子難以學會相信自己的認知。
當我們把問題歸咎給孩子、責備孩子,而沒有看見他們需要幫助解決問題,經常會造成破裂。如果你覺得整件事都是孩子的錯,責備所產生的破裂便難以修復。
取自《安全圈教養》
*****************************
難有關係可以完美,因此連結的破裂,在每天忙碌、疲憊的生活裡,不算少見。但是能修復,才是重點。
像真心說道歉,就可以是一種修復。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喔,有人打死不道歉,有人的道歉像敷衍,有人的道歉則頻繁地像喝白開水……
我認識一位朋友,每次道歉,就加上指責。譬如說,「媽媽剛剛不應該罵你,對不起,可是誰叫你…」說真的,這種道歉,說不定讓關係更破裂!
還有,關係一出現狀況,就趕快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這種動作常用指責展現),這也不利修復。因為當事人心裡已經沒有「關係」,只想保全自己,沒有「我們」,只有「我」,而且是比較片面的「我」。
推卸責任不利關係,討好則同樣對長久相處無益。當我們討好一個人,那常常是沒有好好保護自己的自尊,容易讓自尊受傷,等到我們心中期待要有的回應失落了,自尊受挫的怒氣便會加倍湧現,這時關係便似怒海中浮沉的小舟,不經意就有翻覆的可能。
我喜歡看依附研究,也推薦過幾本相關的書。每次翻閱複習,常獲得新的啟發。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8733
祝願您,即使有時對自己失望,也能修復對自己的信賴,做自己最可靠的夥伴!
*****************************
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反省:破裂和修復
【文/ 肯特.霍夫曼, 葛倫.庫珀, 伯特.鮑威爾】
世界使我們受傷,但受傷的地方都會變成堅強的地方。
~海明威《戰地春夢》
人人都會犯錯,也必定會犯錯,這句話說得再多也不夠。孩子的健康發展取決於這些錯誤以及後續適當的修復。破壞安全圈是指脫離安全圈,不再重複發生爭執,也未滿足孩子的需求。修復是指承認我們犯了錯,並再度回到夠好的教養方式,而不是懺悔、請求寬恕、實行戒律、處罰自己,或用禮物恩典等「償還」受到傷害的孩子。
破裂可能是大聲罵胡鬧的孩子、把孩子關進房間,只因為我們工作一整天很辛苦,沒有精力和耐心找出困擾孩子的事。如此會造成孩子必須獨自釐清為何有害怕的感受,因為如果我們的程序記憶說老是「呵護」孩子,孩子最後會變得沒有能力,所以忽略小恐懼比較好。早上必須去上班,我們(並非有意)破壞了安全圈,孩子當然會想念我們。有時候當我們和朋友說話,甚至也會離開安全圈,因為還沒上小學的孩子跑過來展示他的藝術創作,此時我們卻尷尬地笑了(因為,真的,哪有狗是紫色的,耳朵還比腿長四倍)。
為了修復,我們去孩子的房間,真誠地為嚴苛而道歉,和孩子一起坐在床上抱著,花幾分鐘時間共讀一本書。為了修復破裂關係,告訴兒子我們很抱歉,沒有敏感發現問題,請他說說自己害怕什麼,當孩子解釋,選擇與孩子一起同在,展現出理解,而不是嘗試「糾正」或說服他不要害怕。我們解釋,因為工作所以必須離開,承認分開很難,我們也不喜歡,並承諾在一天結束時會回來共度時光,也堅守承諾。我們修復因不經意取笑而引起的痛苦,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受傷,解釋有時父母「想像力不如孩子」。這種時刻,我們可以花點時間讓孩子描述圖畫(必須仔細聽)。
每個人的家裡每天都會發生無數這些交流,出現破裂與修復,這是非常正面的事,因為孩子發現壞事以後會有好事,最後會變得更有安全感。我們並不完美,如果我們很完美,註定會讓孩子非常失望,因為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另外,我們會阻止他們養成有彈性的自我意識,造成他們相信錯誤是真實關係正常的一部分,甚至是健康的。
上一章說,嬰兒出生時心理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瞭解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與其他人有別。客體關係理論專家認為,在嬰兒生命最初幾年中,首先必須經過一個分裂(splitting)過程。新生兒不知道別人是由個性、動機、行為和能力所組成的複雜合體。每當嬰兒和別人面對面,都好像面對新的獨立個體一樣。當嬰兒哭泣,媽媽忙著餵飽和擁抱嬰兒,她是好媽媽;但若同一個媽媽半夜被嬰兒吵醒,由於精疲力盡、意識模糊,她面無表情提供嬰兒的需求,嬰兒會以為她是另一個人,這時她便是壞媽媽。嬰兒天生具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感和直覺,能夠感知自己無法完成照顧自己的任務,也本能地知道好媽媽在身邊對自己有幫助,要避開壞媽媽。
同時,嬰兒發現,媽媽實際上有多重面向,這很重要。
如果嬰兒感覺與媽媽的互動是正面的,嬰兒就會以正面來看待照顧者和自己。如果互動是負面的,嬰兒也會以同樣角度看待自己和媽媽。破裂和修復是嬰兒累積足夠互動的方法,以瞭解在同一個人身上,好事(修復)實際上可以在壞事(破裂)發生後出現。嬰兒得到一個批判性的啟示:好媽媽和壞媽媽是同一個人,可以同時是「好」,也可以同時是「壞」!所以可見每個人都可既好又壞。這就是為何大多數破裂都能得到修復。如果沒有修復,嬰兒會持續認為父母是好人也是壞人,很可能一輩子帶著這種分裂,特別當壓力出現,會更難以形成良好的親密關係。就長遠來說,如果總是非黑即白,你如何能與人建立關係?你如何能理解人就是會有缺陷,必須寬恕、原諒關係中的所有破裂?你如何看待自己做好事和壞事的能力,犯錯之後如何補償?如果你不瞭解我們都會犯錯,知錯能改,如何能夠處理人生的各種問題—結婚、找工作、當老闆、與鄰居相處、養育孩子等?
“ 避免破裂並不能促進健康的心理發展,但修復必定可以。 ”
有時與媽媽互動感覺良好,有時不太好,這讓嬰兒認識到媽媽的確是個獨立的人,具有自己的情緒、思想、驅動力、信念、行為。你是否曾遇過一種人,只要與別人意見不同就會表現憤怒?或是有一種人,認為自己的感受就是別人的感受,無論何時,每個人都和自己有相同的感受?有的人認為人人的想法都相同,你沒辦法和這種人談話。有人無法接受和分享別人的感受,你很難和這樣的人保持健康關係。
認為每個人非好即壞的孩子,會發展各種防衛能力以抵抗想像中的壞人,並且會決定自己究竟是全好還是全壞。維持全好的形像,等於是忽略自己的壞,結果徒勞無功,還會分散孩子(日後的成人)發展綜合好壞的能力,例如:
■ 體驗各種不同情緒,例如掌控感和愉悅感
■ 獨處時不會感到被遺棄,與他人親近時不會感到不知所措
■ 隨著時間過去,始終對自我保持一致感
■ 安撫自己
■ 具有創意
■ 解決問題
人人都是獨立個體,能夠感知自己和別人的心理狀態,例如感覺、信念、意圖、欲望等,當嬰兒理解這件事,他們的認知得到發展,便得到發展心理學家所謂的反省功能(reflective functioning)。當你作為父母能夠真正與孩子同在,你可以準確地理解孩子可能在經歷的事情,但同時也保持自我、與自我溝通,等於是在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反思。反省讓你能夠辨識破裂為破裂(知道孩子對破裂的感受),因此認識到需要進行修復,以及什麼樣的反應能夠真正修復破裂。
在第一章,我們提過一種研究工具稱為陌生情境程序(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SSP),旨在幫助科學家觀察特定照顧者和兒童之間的依附風格。研究方式是安排照顧者和兒童在一個房間裡,配有座椅和適齡玩具。讓照顧者暫時離開一段時間兩次,一次是讓孩子獨處,一次是安排陌生人出現。研究人員觀察照顧者離去時會發生什麼,及照顧者返回與孩子重聚時會發生什麼。
孩子的反應如何?一般情況下,有安全依附的一歲兒童,照顧者離開時會難過,返回時會鬆一口氣(有時一開始會傷心),重聚以後會尋求安慰。
陌生情境程序基本上是一種人為的破裂和修復。從孩子反應可得知,孩子根據過去的經驗,希望照顧者提供修復。而從照顧者行為中則可得知照顧者反省的能力。比如,因為孩子傷心而變得防衛的父母(是他們要我離開,放你一個人!)或想要消除孩子傷心情緒的父母(你沒事,我才離開一下下),很可能沒有較良好的反省,不善於修復,也沒有與孩子形成安全依附。有安全感的父母不會把焦點放在使自己感覺良好,而是要使孩子感覺良好。有效的修復是,照顧者返回後會接受孩子的傷心,因離開而道歉,然後提供安樂窩,讓孩子能夠再度準備好,出去探索。
對一些父母來說,在安全圈中會發生較多破裂,較少修復。
在一場家族聚會中,梅麗莎試著用食物或新奇小玩具,引誘四歲的兒子回到她身邊,使安全圈頂部破裂。一段時間後,她終於放手不再防衛自己,她看見兒子真的很想和表兄弟一起玩,她對兒子說:「嘿,和大家一起去玩吧!我會在這裡等你。」咬緊牙根抗拒想要跟著兒子跑的衝動。
珍聽見六個月大的嬰兒哭聲,她的身體明顯僵硬起來。她沒有看著女兒的眼睛,只說:「我現在很忙!」然後找事來做,不然就是拿出一個玩具放在嬰兒面前並轉身離開。但近來,她在這些情況下開始嘗試修復,儘量與女兒在一起,對女兒說話,孩子哭的時候,她會等待自己難過的情緒略為消退,再過去抱起孩子。
……
***
挑戰
對許多人來說,進行有效的修復確實很棘手,主要的挑戰有數個:
■ 能夠真心說抱歉,對破裂和修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一直保持正確,孩子難以對你建立信任感。如果你直接下結論(例如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感受到你的感受)並一再誤會孩子的感受,孩子難以學會相信自己的認知。孩子從小便向你學習,畢竟你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不是嗎?就像一把雙刃劍,必須明智使用。最終,除非你以身作則,自我反省,否則孩子會相信自己和別人沒有差別,無法為別人設身處地著想,變得難以培養同理心,也很難瞭解自己的內心體驗。
■ 責備是有效修復的另一個阻礙。當我們把問題歸咎給孩子、責備孩子,而沒有看見他們需要幫助解決問題,經常會造成破裂。如果你覺得整件事都是孩子的錯,責備所產生的破裂便難以修復。我們聽過許多父母說:「他只是想要有人注意!」但其實孩子想要的只是連結。事實證明,大多數人都是從父母身上學到這種態度。
■ 接著是自責。如果你確信自己很壞,沒辦法成為好父母,便是推卸責任,放棄任何可能修復的機會。或是一整天你多次道歉,孩子會開始假設你覺得自己很無能。
■ 如果你原本便習於自己是更大、更強的父母,任何修復你都可能會遇到麻煩,因為你感覺如果道歉,就是放棄權威,承認有自卑感。畢竟,你告訴自己,你是成人,如果道歉,會讓孩子質疑你的能力。即使是從行為角度來看,如今我們已知專制和權威之間的巨大差異。權威是來自更大、更強、更聰明以及寬容,也來自優先幫助孩子,而非使自己感覺更好。
■ 有效修復的另一個挑戰來自過度修復。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所有的感覺和需求都位於世界中心。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可能會發現自己總是在為任何事道歉。如果你對孩子的感受過度敏感,可能也很難主導。
■ 請記住,除非發生修復,否則反省的效果有限。反省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反省,無法修復破裂,但我們也要確保反省最後不會變成理智的思考。有時我們會試著「解釋」發生的事,「你知道,我不喜歡你用這種方式對待妹妹,所以我才會對你大吼大叫」這不是修復,而是責備的另一種形式。相較之下,你可以這樣說:「我剛剛罵很大聲,我知道那樣你會受傷,我很抱歉。首先我想讓你告訴我你的感受。第二,我們必須想出一個辦法,讓你在難過時不會去推妹妹。」修復除了要尊重感受,還要能一起尋找其他解決方式。
你可能想知道為何我們會落入這麼多陷阱,阻止你去修復,請記住,我們都是脆弱的,因為有許多挑戰深植於程序記憶中。我們並非「故意」做這些事,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每天的互動所學習到的。這是沒有語言的學習,我們從出生就開始學。如前所述,有時我們知道應該修復破裂,但心中卻希望孩子藉此學到教訓。你小時候被責備過嗎?如果是,你的程序記憶可能會透過責備自己的孩子,讓你有「扳回一成」的感覺,即使你意識很清楚,不願意做這種事。想起來雖然痛苦,但你的程序記憶會影響你,想要讓孩子體會你小時候的感覺。一部分會讓你感覺自己沒那麼孤單,這表示這些感覺依然在你的意識表面下翻騰。此外,你的無意識抓住從前的記憶不放,在關係互動中,你曾受到不公平的責備,所以責備孩子會讓你感覺有力量,終於討回某些公道。
又或者你在下意識重播過去沒有得到修復的景象,你無意識轉換了角色:如今你成為責備孩子的父母,孩子則過著你從前的生活。父母都不喜歡認清這些東西,但這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經常發生。根據經驗,其實很少家庭不曾發生這種事。
你會發現,不過只是瞭解如何成為安全圈的一雙手,已足夠讓你成功扮演這個角色。……
.
以上文字取自
安全圈教養:培養孩子的情緒復原力,安全感是一切的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74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意識轉換 在 楊定一博士.全部生命系列 Facebook 八卦
「意識轉換極容易被誤解為是我們心識某種狀態的顯現,然而無論境界如何地具啟發性、令人興奮,它還是我們自我心識的表相,仍屬於我們自身體驗的範疇,而任何能被體驗到的,都是短暫而非永恆的。
它仍為因果所限,只能代表著我們經驗領域內某種角度的觀點描述而己……
迥異於一般想法,我認為意識轉換境界並不等同於靈性成就!」
《真原醫》43〈意識轉換〉
今天(1114)楊定一博士還是用他的空檔隨時在陪伴大家。早上的提醒和晚上的共修分別是:
0815_1_D_早:拿自己做實驗-眼前的經驗是怎麼組合起來的?
0815_2_N_晚:不費力停留在自己,是最好的心理療癒
理解了眼前的經驗是怎麼組合起來的,我們也就更能理解楊定一博士在《真原醫》談到〈意識轉換〉為什麼會這麼說,面對各種境界和體驗,也能從整體來看,而不會困在個體的觀點,以為某種體驗才代表真實。
我們1101開始「我在-30」之旅,以諧振式呼吸為基礎,在這個步調上練習 I-Am、我-在、我-我。今天開始的朋友,請喊 -1,1101 就一起開始的,請喊 -14,以此類推。諧振式呼吸還不熟練的朋友,建議先只做諧振式呼吸幾分鐘,步調穩定了,幫助雜亂的身心安定達到不費力的諧振,再加上「我-在」「I-Am」或「我-我」。試試看~
第三輪共修進度表 (1015~1206)
→ https://reurl.cc/0Ola9k
早晚都可以做的「感恩身體的功課」
→ https://reurl.cc/r8A0Yk
加入Telegram 頻道,再也不漏接活動訊息~
→ https://t.me/ConsciousnessOnly
photo by Miffy
意識轉換 在 Highway Recording Youtube 的評價
░ 總目錄 https://highwayrecording.blogspot.com/
░ 鉛眼罩離奇死亡事件
主持:Heero
一件發生在巴西的離奇死亡事件,訪間有傳當中涉及UFO、神秘實驗、以及......
░ 訂閱 迷離公路 Highway Recording https://goo.gl/jSkXmD
逢星期六出片
░ 節目、影片預告,請瀏覽 迷離公路 facebook 專頁
https://goo.gl/yFWhCu
░ credits
音樂
「Kevin MacLeod」創作的「Crossing the Threshold - Ghostpocalypse」是根據「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授權使用
來源:http://incompetech.com/music/royalty-free/index.html?isrc=USUAN1100663
演出者:http://incompetech.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v9FjOQBEtg/hqdefault.jpg)
意識轉換 在 Skylai TV Youtube 的評價
10個危險恐怖都市傳說遊戲(一) | 召喚幽靈的方法、通往異世界的電梯 【無奇不談#5】Skylai Tv
都市傳說遊戲內容皆來自於網絡,所以無法判斷其真實性和危險性!
欲試玩者,請三思而後行,一切後果自負!
【都市傳說】可以說成是一種民間傳說、口耳相傳的故事,以我們現代人生活為背景,以新奇、詭異的情節為故事。
但發展到今天,【都市傳說】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種召喚幽靈的遊戲和驗證鬼怪的方法。所以今天我選了10個【都市傳說】和大家分享。
NO.10 三王(三個國王)
三王這個都市傳說儀式是來自於西方國家,在華人圈子裡知名度比較低。但如果你去過google搜索three king,你會看到有許多英文的論壇,都說這個遊戲非常恐怖,嚴重到有身邊的朋友玩了後,最後自殺。那首先你要準備一個沒有窗口的房間,如果有窗口的話,你就必須用窗簾遮著,這個房間我們稱之為施法房。
接下來你需要準備的材料有:
1)1根蠟燭
2)1個打火機
3)1個風扇
4)3張椅子
5)2個大鏡子
6)一個能代表你的布偶或玩具
7)1杯水
8)1個充滿電的手機
9)1個信任的人或朋友
然後你要在晚上11點在房的中間放3張椅子,中間椅子是給你坐的,那之後旁邊兩張椅子和你的椅子是一個90度的擺設,然後各自放上1個鏡子,面對面。要注意的是,這個鏡子和你的距離是一個手臂的距離然後鏡子的高度需要你的眼睛的余光能看到鏡子中的你。因為坐在中間椅子的你就是代表著國王,而兩個鏡子中的你,分別是王后(Queen)和弄臣(Fool)
接下來電風扇就放在你椅子後面,開著它直到整個儀式結束為止
至於那杯水可以放在你椅子的前面,因為這杯水是當你失去意識時,你朋友用來潑醒你的 。整個儀式過程中到結束前,只有你留在這間施法房,而你朋友是在指定的時間才進來這間房間呼喊你的名字,帶你出去.
當你佈置好這個施法房後,風扇開著,房間關燈,離開這間房間時這個門一定要開著。
這個儀式是在凌晨3:30開始,4:34分結束。所以你的手機的鬧鐘要設定在3:30叫醒你,然後醒來後不可以開燈,正確來說整間屋子都不可以開燈然後你要用打火機點燃蠟燭,在3:33分之前帶著蠟燭和你的手機,來到施法房坐在中間的椅子上.記得你的蠟燭的火不能熄滅,所以你要用你的身體擋住你椅子背後的風扇的風
但是在你還沒有來到施法房的路程中,有4個點必須注意和檢查,
No.1 鬧鐘沒有在3:30響起來
No.2 你的手機沒訊號
No.3 施法房的門關了起來
No.4 電風扇自己被關閉
如果這4個點有其中一個點發生的話,你就不能進行儀式,然後馬上帶家人離開這間屋子,天亮再回來。如果這4個點都沒出現的話,那你需要在3:33分之前坐在中間的椅子上
注意,整個過程中你都不能望你旁邊的鏡子,蠟燭的火要保持不滅
在過程中,無論你聽到什麽聲音或看到鬼魂,甚至你蠟燭的火熄滅了,你都不要慌張,乖乖坐在椅子上,直到你的朋友在4:34進來房間打救你那。4:34分時,你朋友就必須準時來到施法房呼喊你的名字叫醒你,你才可以離開那張椅子。那如果萬一他喊你的名字,你沒有反應,他就必須打電話叫醒你。如果你的手機響了,也沒有反應,他就要拿那杯水來潑你, 之後再把那個能代表你的玩具丟向風扇,然後馬上離開房間。你的朋友必須注意的是,在整個儀式結束前都不能和你有肌體上的接觸,當你們跟著步驟做,離開施法房後,才可以說儀式正式結束。據說這個遊戲或儀式的目的是要讓人的意識轉換到另外一個空間,所以有些玩家在論壇上發表,在過程中他們會自言自語或出現一些幻像
NO.9 四角遊戲
四角遊戲據說是日本流傳的一個房間招魂的恐怖遊戲。首先,這個遊戲必須有4個玩家,找來一個有正方形的空房間,在半夜進行沒有指定的遊戲時間,但過程中不能開燈,所以每個人手上先準備一支手電筒。那遊戲開始前,每個人各自站在一個角落,面朝牆角,絕對不能往後看。遊戲開始時,第一個人靠著牆角走到第二個人,輕輕拍他的肩膀,然後就停下來,而第二個人就走到第三個人的角落停下來,輕輕拍他,被怕的人如此類推,去拍下一個人。
當其中一個人去到空的角落時,必須要咳嗽幾聲,停留5秒,然後才可以去下一個角落拍那個人的肩膀。但是要注意,所有的人都是順一個方向走,順時鐘或逆時鐘,然後絕對不能往後看。正常邏輯的情況下,整個遊戲的過程你都會聽到咳嗽聲,但是當你們玩了很多輪後,沒有再聽到咳嗽聲,只是不斷地走,沒有停頓的時間,只有兩種可能性。一就是有人沒有遵守遊戲規則,惡作劇二就是這個遊戲多了一個人參與,那多出來的這個【人】,你覺得會是誰呢?
如果你們玩到無聊或著害怕時,全部人就一起閉上眼睛喊“遊戲結束”然後就可以睜開眼睛,結束遊戲。
NO.8 通往異世界的電梯(TEXT)
這個傳說是來自於韓國的都市傳說,據說通過這個儀式有可能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首先,你需要找到一個有電梯但最少有10樓的大廈,在午夜時分,必須獨自一個人進入這個電梯。然後跟著這個組合的數字按鈕到每一層,1樓-4樓-2樓-6樓-2樓-4樓-10樓-5樓
但到每一層,你都必須留在電梯內,不能出去而且過程中如果有其他人進入電梯,就代表遊戲失敗,你可以結束這個遊戲來到5樓時,你就要特別注意。如果電梯門打開後,有個女的進來,千萬不要和她對望,也不要和她說話,這個時候你按回1樓,如果電梯來到1樓,你就馬上離開,記得不要回頭。
如果你按了1樓後,但是電梯是直接上到10樓的話,這個時候你可以有兩個選擇【一】到了10樓後你就離開電梯【二】繼續待在電梯內下回去1樓後馬上離開如果你剛剛來到5樓時,並沒有看到有女的進來時你也是可以直接到回到1樓離開,結束儀式。又或者是到了1樓後,你可以選擇待在電梯內直接按到10樓。傳說中,當你來到10樓離開電梯後,踏出去的就是異世界,也是一個平行時空,如果你所有的電子設備例如手機都不能正常操作,就能確認你已經進入到異世界如果要回去的話,你就必須搭回同一個電梯,用剛剛同樣組合的方法回去。來到5樓時,一樣地按回1樓,但離開1樓後,你要注意你周圍的環境細節是否和你原本的世界一樣,如果有什麽不妥,你就必須搭回剛剛的電梯,重複同樣的組合方法直到你回到屬於你的真正的世界為止。
推薦影片:
【挑戰】都市傳說!三個國王!進階版血腥瑪麗!可以看到自己的過去與未來!感知周遭鬼魂? THE THREE KINGS(王狗)
https://goo.gl/VNjiYq
【都市傳說恐怖電梯】通往異世界的電梯 | 通往地獄的電梯 | 通往異世界的電梯 | The Lift to hell
https://goo.gl/8rRpr9
Skylai愛看的頻道:
老王頻道
OldOrange-TV-老陳
Yooyo Tv
HenHen TV
Rebecca's diary
JinRaiXin -迅雷進
CodyHong Tv
SernHao Tv
Stephie 蔚絲
eunicelicious TV
笑波子
Chris TV / 生活大小事
樂在其中
JerryOppa【傑裡歐爸】
奇怪的仙人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wCer80tSpg/hqdefault.jpg)
意識轉換 在 世美晚安 Youtube 的評價
相信90年代出生的人,都可能和我一樣,小時候看過一部卡通,叫做《通靈王 Shaman King》,其原型就是「薩滿 Shaman」。「薩滿」其實不是一個宗教,而是一組運行於靈性世界的實用方法,得以透過意識轉換(或冥想)與非尋常世界溝通。薩滿通常會用音樂、舞蹈或藥物(死藤水)等方式進行意識轉換,到上部世界追尋高我,到下部世界尋找力量動物,並將其迎回現實世界。
薩滿鼓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rBfyCQ0lQ
意識旅程引導語音&力量動物代表特質(引用自「Amethyst靈性揚升道路」):https://amethyst100.com/power-animal/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EjZmeNZVj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