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屋簷下,我們一起抬頭仰望著,天上黝黑的雲層堆疊,如水庫破洞般的大雨直洩,這一刻我與孩子一起躲雨。
十分鐘前,我們正準備帶孩子出門去上美語課,一早大雨已經下過,外頭的雨勢忽下忽停的交替間歇,不下雨時風平浪靜,一但發怒時狂風驟雨。
出門時,兩個孩子揹起書包互相打鬧,我彎腰穿鞋,趁著空檔問他們:「開車或騎車好,你們覺得呢?#去觀察看看。」兩個蘿蔔頭於是跑出了門口,站在濕潤的馬路上,將小小的手掌翻向天空,踮著腳尖努力接著雨滴,就像兩株青嫩的小豆苗,吐著青芽渴望著雨水的滋潤般。
「嗯!沒有下雨了,我們騎車!」
弟弟端詳了手心後,快速的在褲管上擦了兩下,很迅速地的下了決定,姐姐則在一旁,猶豫的看著較遠方的厚實烏雲。
「可是,我覺得...」
「走啦!看我的金剛掌!」
他又繞到背後偷襲姐姐,女兒反手想擒拿他,弟弟敏捷的滑開腳步閃避,兩個孩子又玩了起來。
跳上摩托車前,我抓了雨衣塞在置物箱中,然後伸出手挽住兒子,他就像隻猴子似的,敏捷攀上後座並戴妥安全帽,小小的手十指緊扣著我的衣物,就像一隻無尾熊合抱著超過手臂長度的大樹般,有點憨厚又滑稽。
大概才騎過三個紅綠燈口,雨勢就猝然急轉直下了,我跟老婆趕緊躲到路旁未開的透天遮雨棚下,如銅豆般的雨滴打在鐵皮上,啪啦啪啦作響,她停妥機車後,一邊拎著包包的衝進涼亭下,一邊大呼小叫的怪我剛剛應該開車,孩子看到大雨的反應很妙,女兒安慰著媽媽,兒子則在一旁莫名的興高采烈,小手忙著接屋簷掉落的水線,噴得臉上滿滿是笑容與水珠,至於我,則是欣賞這一切。
在孩子開始放暑假前,我被私訊問十幾次同樣的問題:「暑假該怎麼幫孩子規劃?」
老實說,我還真的不曉得該怎麼回答。
大概是因為自己從小,就一向不照父母的規劃走,國小時因為堅持不去老師那補習,老師公開刁難我幾次的,於是我卯起來認真讀書,考了年級第一名,爸媽看了高興,覺得將來會很有出息,於是開始替我找補習班。
於是,我趁課後球隊在徵球員,偷偷跑去加入棒球隊,回家後爸媽知道了,說打棒球很辛苦,都在集訓唸不了書,以後長大賺不了什麼錢,花了三天說服我退出,第四天上學時,我就離家出走,表達無聲抗議,逼得他們答應。
成長過程,家裡對我的期待挺多元,不是鼓勵我當醫生、老師、公務員,就是遊說兒子長大要當藥劑師,開藥局好賺大錢,但只要是帶著發大財目的,我就從沒有一項照她們要的走。
而且隨著年紀越大,越刻意偏離計畫走,最後一次,母親提出百萬的條件,要贊助我出國留學,希望兒子不太早被婚姻給綁住,我還是不聽,結果事實證明,我找到真愛,並且多添得兩個寶貝孩子。
因為他們的強力掌控習慣,我很早就意識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我不是我爸媽,爸媽也不代表我。父母過於單方面強制性的安排,只會先壓縮了孩子關於「自我」的探尋,然而自我卻是驅使孩子,邁向尋找「自由」的基礎程式,暑假的設計,不就是讓孩子喘口氣,好好當幾個月孩子嗎?也讓父母鬆口氣,有兩個月時間,不用一天神經緊張的對孩子說上幾十次「快一點」。
如何教育孩子,我書讀不多,也說不出所以然,對我來說教育,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生活中互動時發生的大小事,越自然越能浸潤人心,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才是真的,不管是有趣或糟糕的蠢事,絕對比父母訓上半天話都更有用。教育更像是手上一把細沙,你越想捏緊什麼,反而從手掌中溜得更快,不如放輕鬆,彎腰把鞋襪褪去,陪著跟孩子隨意的踩在軟軟細細的沙灘上,踩出一對對親子間大小足跡,串成孩子人生回憶中的模印,不給太多答案與方向,只是陪伴、觀察與欣賞。
在大雨傾盆下,看著孩子們在眼前踢水嬉戲,我打從心底羨慕著我的孩子,回想起自己花了十年,才逐漸把父母築在心底,那座冷酷而刻板的石牆,用笨重的力氣,一塊塊的給卸下來,然後藉由陪伴孩子十年時間,我們一起重新滾動石頭,並砌成有趣的玩意,可能是粗俗的石頭藝術、絆人的陷阱、實用的桌椅、石頭迷宮,又或者是圈成一個個小花圃,上頭種滿野花綻放芬芳。
大雨,依舊豪爽的下個沒完,雨勢大到即便是穿了雨衣,也肯定不濟事,老婆站在我身旁,兩手抱在胸前,我們一起看著孩子蹲下著,隨手拿落葉,放在小水流上當船玩,並且觀察水流與漩渦怎麼帶動。
我開口問了孩子:
「接下來,我們該怎麼辦呢?」
「爸爸,我們穿著雨衣衝吧!」
「褲子、鞋子可能會濕透喔!」
我蹲下來幫他們雨衣拉好,提醒了一下。
「全身濕了也沒關係。」
兩個孩子炯炯有神的對我們這麼說。
最終,厚實而烏青的雲朵,在頭頂滾動著,遠方的山邊隱約透著幾下雷光,光線一會兒明一會兒暗,一陣暴雨把甘蔗田洗得油亮油亮,青綠中帶點淡香,趁著雨勢稍微不那麼瘋狂,我跟老婆重新啟動機車,衝進大雨中時,噴起無數水花,大家都一邊尖叫,一邊彼此對視而笑。
這一次,我們都一起當愛玩水的孩子。
#意外往往帶來最美的安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8月29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smlNw1HmERU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意外往往帶來最美的安排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八卦
站在屋簷下,我們一起抬頭仰望著,天上黝黑的雲層堆疊,如水庫破洞般的大雨直洩,這一刻我與孩子一起躲雨。
十分鐘前,我們正準備帶孩子出門去上美語課,一早大雨已經下過,外頭的雨勢忽下忽停的交替間歇,不下雨時風平浪靜,一但發怒時狂風驟雨。
出門時,兩個孩子揹起書包互相打鬧,我彎腰穿鞋,趁著空檔問他們:「開車或騎車好,你們覺得呢?#去觀察看看。」兩個蘿蔔頭於是跑出了門口,站在濕潤的馬路上,將小小的手掌翻向天空,踮著腳尖努力接著雨滴,就像兩株青嫩的小豆苗,吐著青芽渴望著雨水的滋潤般。
「嗯!沒有下雨了,我們騎車!」
弟弟端詳了手心後,快速的在褲管上擦了兩下,很迅速地的下了決定,姐姐則在一旁,猶豫的看著較遠方的厚實烏雲。
「可是,我覺得...」
「走啦!看我的金剛掌!」
他又繞到背後偷襲姐姐,女兒反手想擒拿他,弟弟敏捷的滑開腳步閃避,兩個孩子又玩了起來。
跳上摩托車前,我抓了雨衣塞在置物箱中,然後伸出手挽住兒子,他就像隻猴子似的,敏捷攀上後座並戴妥安全帽,小小的手十指緊扣著我的衣物,就像一隻無尾熊合抱著超過手臂長度的大樹般,有點憨厚又滑稽。
大概才騎過三個紅綠燈口,雨勢就猝然急轉直下了,我跟老婆趕緊躲到路旁未開的透天遮雨棚下,如銅豆般的雨滴打在鐵皮上,啪啦啪啦作響,她停妥機車後,一邊拎著包包的衝進涼亭下,一邊大呼小叫的怪我剛剛應該開車,孩子看到大雨的反應很妙,女兒安慰著媽媽,兒子則在一旁莫名的興高采烈,小手忙著接屋簷掉落的水線,噴得臉上滿滿是笑容與水珠,至於我,則是欣賞這一切。
在孩子開始放暑假前,我被私訊問十幾次同樣的問題:「暑假該怎麼幫孩子規劃?」
老實說,我還真的不曉得該怎麼回答。
大概是因為自己從小,就一向不照父母的規劃走,國小時因為堅持不去老師那補習,老師公開刁難我幾次的,於是我卯起來認真讀書,考了年級第一名,爸媽看了高興,覺得將來會很有出息,於是開始替我找補習班。
於是,我趁課後球隊在徵球員,偷偷跑去加入棒球隊,回家後爸媽知道了,說打棒球很辛苦,都在集訓唸不了書,以後長大賺不了什麼錢,花了三天說服我退出,第四天上學時,我就離家出走,表達無聲抗議,逼得他們答應。
成長過程,家裡對我的期待挺多元,不是鼓勵我當醫生、老師、公務員,就是遊說兒子長大要當藥劑師,開藥局好賺大錢,但只要是帶著發大財目的,我就從沒有一項照她們要的走。
而且隨著年紀越大,越刻意偏離計畫走,最後一次,母親提出百萬的條件,要贊助我出國留學,希望兒子不太早被婚姻給綁住,我還是不聽,結果事實證明,我找到真愛,並且多添得兩個寶貝孩子。
因為他們的強力掌控習慣,我很早就意識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我不是我爸媽,爸媽也不代表我。父母過於單方面強制性的安排,只會先壓縮了孩子關於「自我」的探尋,然而自我卻是驅使孩子,邁向尋找「自由」的基礎程式,暑假的設計,不就是讓孩子喘口氣,好好當幾個月孩子嗎?也讓父母鬆口氣,有兩個月時間,不用一天神經緊張的對孩子說上幾十次「快一點」。
如何教育孩子,我書讀不多,也說不出所以然,對我來說教育,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生活中互動時發生的大小事,越自然越能浸潤人心,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才是真的,不管是有趣或糟糕的蠢事,絕對比父母訓上半天話都更有用。教育更像是手上一把細沙,你越想捏緊什麼,反而從手掌中溜得更快,不如放輕鬆,彎腰把鞋襪褪去,陪著跟孩子隨意的踩在軟軟細細的沙灘上,踩出一對對親子間大小足跡,串成孩子人生回憶中的模印,不給太多答案與方向,只是陪伴、觀察與欣賞。
在大雨傾盆下,看著孩子們在眼前踢水嬉戲,我打從心底羨慕著我的孩子,回想起自己花了十年,才逐漸把父母築在心底,那座冷酷而刻板的石牆,用笨重的力氣,一塊塊的給卸下來,然後藉由陪伴孩子十年時間,我們一起重新滾動石頭,並砌成有趣的玩意,可能是粗俗的石頭藝術、絆人的陷阱、實用的桌椅、石頭迷宮,又或者是圈成一個個小花圃,上頭種滿野花綻放芬芳。
大雨,依舊豪爽的下個沒完,雨勢大到即便是穿了雨衣,也肯定不濟事,老婆站在我身旁,兩手抱在胸前,我們一起看著孩子蹲下著,隨手拿落葉,放在小水流上當船玩,並且觀察水流與漩渦怎麼帶動。
我開口問了孩子:
「接下來,我們該怎麼辦呢?」
「爸爸,我們穿著雨衣衝吧!」
「褲子、鞋子可能會濕透喔!」
我蹲下來幫他們雨衣拉好,提醒了一下。
「全身濕了也沒關係。」
兩個孩子炯炯有神的對我們這麼說。
最終,厚實而烏青的雲朵,在頭頂滾動著,遠方的山邊隱約透著幾下雷光,光線一會兒明一會兒暗,一陣暴雨把甘蔗田洗得油亮油亮,青綠中帶點淡香,趁著雨勢稍微不那麼瘋狂,我跟老婆重新啟動機車,衝進大雨中時,噴起無數水花,大家都一邊尖叫,一邊彼此對視而笑。
這一次,我們都一起當愛玩水的孩子。
#意外往往帶來最美的安排
意外往往帶來最美的安排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評價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8月29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smlNw1HmERU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___________________
明報社評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舊病復發,以健康理由辭職。安倍是日本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任內提出「安倍經濟學」,務求振興經濟,政治方面則力倡修改和平憲法、推動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然而疾病卻一再令安倍好夢難圓。日本新冠肺炎疫情惡化,經濟衰退嚴重,過去7年累積得來的經濟增長「一筆勾銷」;任內完成修憲、見證東京再辦奧運,是安倍多年宿願,現在亦因為個人健康及疫情而無法實現。安倍任內中日關係起落甚大,歷史問題、釣島爭議、經濟合作等影響糾纏交織,當下中美關係惡化,安倍此時因病請辭,為日本內政外交帶來更多不明朗因素,後安倍時代日本何去何從惹人關注。日本首相輪替如走馬燈,平均每隔兩三年便換人,安倍能夠連續出任首相7年半,成為日本歷史上在位最長的首相,既有個人成功之道,亦有時勢因素。戰後日本奉行民主制度,政黨輪替次數卻屈指可數,大多數時間都是自民黨一黨獨大,首相人選往往由派閥政治決定,能夠躋身權力核心者,大多來自政治世家。
蘋果頭條
中國海警日前在粵港東南方海域截獲一艘涉嫌非法越境的快艇,有消息指船上載有12名因反修例運動被捕的青年,包括被香港警方國安處拘捕的李宇軒。消息人士透露,12人現於深圳鹽田看守所,最少數人的家屬已接獲當局通報,因目前各人遭強制拘留,家屬未知道是否可探望,正尋求是否可聘用內地律師協助。據了解,12人因颱風關係提前出發,香港警方知悉事件,通報內地當局加強搜捕。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於社交網站發文,指港府有責任確保被捕港人獲人道待遇,以及享有會見律師等基本權利,並呼籲市民關注事件:望天佑義人。中共喉舌《文匯報》及《大公報》今日(28日)分別以「國安疑犯乘艇潛台 十餘獨暴一網成擒」,以及「黑暴末路 李宇軒着草被擒」為題在頭版報道,詳細列出案情。《文匯報》指涉事快艇於本月23日晚上由西貢區布袋澳出發,原計劃先到距離香港約300公里的台灣管轄範圍東沙群島,再轉乘大船到台灣屏東。
東方正論
三日一小鑊,五日一大鑊,已成近年港鐵常態。每有事故發生,港鐵總是賴天賴地,最終大部分都是信號系統出問題。事實上,現時使用的鐵路信號系統已經老化,奈何新系統同樣亂象叢生,單是更換東鐵線信號系統便在測試階段屢生意外,連帶更換列車計劃都一延再延,牽一髮動全身。港鐵正更換東鐵線信號系統以配合沙中線過海段,並打算陸續將舊有十二卡列車更換成南韓製的新式九卡列車,原定六月中實施兩款卡車「混合跑」安排,詎料五月進行實地測試時發生多次意外,一度被機電工程署勒令暫停測試。港鐵昨日終於宣布,新的九卡車將於九月中投入服務,本來已較原定計劃延遲三個月,而九卡車加入後,將有十八個月與十二卡車「混合跑」的過渡期,以港鐵事故層出不窮觀之,期間會否再生意外,實在令人無信心。
星島社論
涉違《港區國安法》落網擬潛逃台灣被截的李宇軒等十二名港青身分曝光,他們俱曾參與反修例暴力示威,其中至少四人是激進組織「屠龍小隊」成員,已被控暴動、製造炸藥等不同罪名,卻趁保釋或缺席聆訊期間偷渡赴台,但在南海水域被廣東海警截獲,目前在深圳鹽田看守所接受調查。保安局指香港警方表示已接獲通報,並陸續通知被捕者家屬,本報昨獨家攝得警員到牛頭角一單位,向戶主夫婦告知其子在內地被捕消息。包括「香港故事」成員李宇軒在內的十一男一女被捕者(十六至三十三歲)(見附表),目前仍被內地執法部門扣查,其中至少四人是「屠龍小隊」成員,涉及去年十二月九日華仁書院炸彈案等有關。其中一名成員、十八歲港大學生郭子麟,涉去年十一月十八日「理大衝突事件」中參與暴動,被控一項暴動罪。昨午三時許,三名軍裝警員帶備相關文件,前往郭位於牛頭角彩霞邨公屋寓所,向郭的父母告知其子在內地被捕消息,其他被捕者家屬亦陸續接獲通知;另三名「屠龍仔」包括二十二歲公開大學學生張俊富、二十歲無業青年張銘裕及二十一歲學生嚴文謙。
經濟社評
全民檢測計劃下周展開,市民對計劃存在一些疑慮,港府固然要做好宣傳,深受疫情打擊的企業,為了盡快重啟經濟,更應動員業界積極參與,而名人可履行社會責任,透過分享檢測的安全便捷體驗,變成社會潮流,提高市民參與率,從而找出隱形病人,切斷傳播鏈。港府昨公布全民檢測預約安排細節,市民今晨7時起可登入網站,簡單輸入姓名、身份證和手機號碼,預約在何時何地檢測。全港共有141個檢測中心,遍布18區,主要是社區中心、官校和康文署體育館,當局招募6,000名醫護人員或醫護生負責為市民採樣。全民檢測在疫情放緩才展開,反應恐大打折扣,因市民對疫情的恐慌情緒減退,更憂心檢測中心環境不安全,此時去檢測反而易中招,又擔心採樣等候時間過長,令不少人對檢測可能提不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