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駡孩子愛哭_長大會變得更愛哭
有研究發現,孩子長大的負面性格,跟教養有很大的關係,從小一直被駡很愛哭的孩子,會因標籤,長大變成更敏感及沒安全感。
►孩子哭不停_7種有安全感的停止法:https://pros.is/Q5B3P
父母很容易對正在哭的孩子說:「不要哭!」,因為大人期待他主動告訴我們發生甚麼事,而不是用哭的,但對孩子而言,他們的哭其實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不要用哭的!」,會讓孩子感到他的情緒被否定,這是一種「情緒忽略」,覺得「我的情緒不重要」,衍生出更多情緒行為問題,例如低自信、躁動、焦慮、退縮、冷漠等,而長大後,也容易有空虛、暴怒、不易與人親近等狀況。
孩子愛哭,不要急著處理,父母在深呼吸後,要學習去發現他的內在需求,例如:
1. 孩子愛哭是「想表達不想被要求」:
例如下課回來,孩子一下被要求去寫作業,一下被要求去洗澡,一下被要求把書包收好,一下被要求收玩具……,孩子就可能在某一個莫名的時間突然哭泣,令大人摸不著頭緒。
2. 孩子愛哭是「生理上肚子餓」:
孩子不容易察覺自己的情緒波動和「餓」有關,這是需要大人協助建立經驗的,因此當孩子情緒不好,離剛剛進食又有點時間,可以試著提供一點食物,孩子心情會平穩些,此時也要讓孩子明白,「你有沒有發現你吃完東西後,就沒那麼失控了」,下次記得,有這種感覺時就要去吃點東西,讓你維持好情緒。
3. 孩子愛哭是「已經累了不會說」:
累了大腦控制力就會變差,越低幼的孩子越是如此,但很少孩子累了會去主動休息,因此大人在安排孩子活動時,建議預先就要將小憩時間安排進去。
4. 孩子愛哭是「感到內在壓力」:
例如剛上學、剛從保母家帶回來住、或多了新手足等,孩子會因為需要適應而有壓力,這時很容易愛哭,如果這時候說「不要哭」那真的是否定孩子的情緒了。大人應該要了解孩子的壓力源在哪裡,給予更多的陪伴,引導紓壓的方式,順利適應。
5. 孩子愛哭是「迫切想要某物」:
孩子不太能等待,除了因為自我控制能力仍不好外,就是孩子沒有辦法處理無法掌控的失落感,就像有些爸媽說,小孩就是要拿手機,不給他就大哭,面對這種問題,有兩種處理,一種就是爸媽你不能給孩子的東西,就不要讓孩子常看到,第二就是漸進式的讓孩子學會延宕滿足,「媽媽會給你,但你要先說…或先做到…」,在延宕滿足的訓練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大人要說話算話。
6. 孩子愛哭是「感到刺激過度」:
例如很吵雜或變動大的環境,像遊樂園、喜酒、看舞台劇等,有些明明是小孩要求要去的,但去到那邊卻又一直情緒不穩,就有可能是因為接受過多刺激的原因,這時候就是帶孩子到比較安靜的角落,或離開到外面休息一下,情緒就會穩定下來。
7. 孩子愛哭是「想要得到關注」:
就算哭會被罵會被罰,常感到被忽略的孩子還是會這麼做,因為哭就是能引起大人的注意,這稱為「負向注意力」,想要改變,大人就要多點努力,在孩子有適當的行為表現時,主動多給予專注、讚美,引導孩子想要大人關注可以用這些方式--「正向注意力」,而當孩子用不當的方式討關注時,就建議大人要越冷淡、情緒變化越少越好,孩子才會覺得你的反應無趣而減少行為。
家有愛哭的小孩,父母可以多說以下安心語言來停止情緖:
1. 我知道你很難過。
2. 我知道這對你來說真的很難。
3. 我在這裡。
4. 你要抱一下嗎?
5. 等你冷靜下來就來找我。
6. 跟我說說你怎麼了,我會聽
7. 我會陪你一起做。
所以教小孩要注意,不要一直駡他「怎麼這麼愛哭!」、「用哭的很討厭」、「動不動就愛哭!」、,這些都是負向情緒教育,反而養成孩子的敏感性格,讓他失去安全感。你們的孩子遇到挫折時,會很愛用哭的不愛用説的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曼曼職能治療師的育兒紀錄,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教情緒&行為新書】 #情緒和行為養成從小養成較容易 帶孩子察覺自己&他人情緒,並學習適當的表達和應對方式,是團體生活中都會遇到的社交學問。情緒很抽象不易用口語來教,我們可透過繪本描述的具體視覺線索帶孩子認識&察覺抽象情緒,和孩子共讀討論如何適當的面對不同的情緒反應,成為一個敏銳觀察、同理他人的孩子...
情緒和行為養成從小養成較容易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諒解讓關係能長遠
最近常跟朋友們討論,在關係中,如果我們判斷,對方應該對某件他自己的不當行為,所造成的關係裂痕負責的時候,常見的處理方式。朋友們最常說到的,就是不去處理,或者處理之後沒效,就讓自己不去想它。
這其實也無可厚非,尤其是很多關係中的差異,涉及從小養成的個性。用五年、十年的時間來看,個性還是或多或少可以調整。然而,通常我們的負面情緒累積的速度更快,對方個性還沒得及改變,負面情緒所累積的量,便非常有可能導致關係無法繼續。
所以,我們只好不去處理,或者不去想它。有時候,陷在情緒裡面的時候,不斷怪罪對方的時候,我們會忘了我們的心態還是可以調整。
先理解,然後諒解,是我常談到的基本動作。
很多時候,我們對對方的情緒與行為,沒辦法用我們的邏輯思考,就會產生一些困惑,進而產生一些負面的解釋。然後,我們便可能因為我們的負面解釋,困擾了我們自己,即使這樣的解釋方式,可能跟對方的原意,天差地遠。
這時候,理解就很重要。理解有助於減少我們的困惑,讓我們的解釋更為合理。像是有時候,我會分享一些心理學教科書上,會講到的一些心理現象與成因,然後我再試著套到案例上做說明。這個過程,可以讓某些朋友感覺被理解,或理解了關係中的對方,進而產生一些心安的感覺。
有些朋友是開始自學心理學,也會有些收穫。有時候,是藉著某些文字或影像作品,能多一點理解自己、理解對方。有些朋友,則藉著跟人討論,從不同觀點去想同一件事情,也會產生不同角度的理解。
當我們理解多了,我們便能越過我們所看到的情緒與行為,去探討對方背後的動機。很多時候,確實家人之間的互動並非惡意,可是詞不達意,或者個人主觀解釋的不同,讓我們在誤會中厭煩、生氣、難過…。
像是最近跟一位朋友談到他爸爸,我們猜,爸爸的情緒,恐怕是因為他常把朋友的行為,跟作為一個爸爸的自尊綁在一起思考。也許,多花一點時間說明行為的背後動機,是一個讓爸爸的情緒稍能緩解的方式。
然後,是諒解。
我在教孩子們人際互動的時候,常會提到,我們通常是跟對方的優點互動,雙方關係比較和諧。知道對方的缺點,有時避開、有時彌補、有時包容,找到我們能互動的範圍,能承受的互動方式,還是可以跟一個人保持關係。一個人有缺點,就不跟他交朋友,那通常我們就交不到朋友了。
我們不能只用一個人的缺點,全盤否定對方,即使對方這些缺點,引發了我們的情緒。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缺點容易被放大,大到我們認為對方一無是處,罪惡滔天。冷靜一點來看,拉長時間來看,那可能也只是我們當時無法承受,還不知道怎麼應對而已。
缺點不等同於一個人,不適當的行為也不等同於一個人,對方的自我表達也不見得一定是挑戰我們的自尊。諒解能在看清對方之後出現,諒解也最能幫助對方看到他所犯的過錯,卸下讓彼此遍體鱗傷的防衛。諒解也最有機會讓雙方重新出發,再找到適合彼此相處的方式。
關係要長遠,諒解這種能力,不培養起來,會有點困難。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諒解之後,求得了自己心靈上的平靜,但是不和解,讓關係盡可能圓滿收場,因為我們不見得非得限制自己在這段關係裡面。
只是,有能力諒解,我們便會多一點選擇。研究也顯示,一對夫妻的關係滿意度,跟諒解有關,越能諒解,包容彼此的不完美,願意用有效的方式增進彼此的關係,滿意度通常越高。
諒解可以學習,先從理解開始。祝福您!
--------------------------------------------
新書上市
《謝謝你知道我愛你:在關係中,面對愛,接受愛,學習愛,放下愛》
http://ppt.cc/fRaAk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
參加誠品網路書店票選活動得E-Coupon
http://ppt.cc/wcnVM
情緒和行為養成從小養成較容易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找出「想要改變」的背後原因,而不是行為本身。
舉例而言,年輕時養成喜歡購物的習慣,對現在的你而言,是一種奢侈揮霍的壞習慣;你很想停止每次點下滑鼠網購的行為,卻總是做不到。這時,若只知道去停止「購物」這個動作,而不去探究「為什麼熱愛購物的原因」,是永遠無法成功改變的。
你應該去思考,究竟購物給你帶來什麼快樂的原因?是同儕羨慕的眼光?追求時尚的滿足感?還是壓力的宣洩?
透過「自我善待法」,找出每個想要改變的真正原因,並尋找替代方案,才能長久維持你所嚮往的好的行為模式。
取自《善待自己,即便你不完美》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舊習慣或「壞」習慣,常在過去滿足了我們部分的需要,也幫助我們逃避痛苦。但現在適不適合繼續留下來,我們得要有意識地重新檢視一番。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711148426276376/
像摘文當中的個案,有類似討好的習慣。即使四十歲了,還受到兒時陰影的影響。這時能鬆開舊有負面聲音的綁架,才能帶著我們走向新的互動方式。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但其實過度的強迫、苛責自己,反而會讓我們自信心低落、永遠無法擺脫壞習慣;所以試著『寬以待人,也寬以律己』吧!」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段話,然而「寬容」不等於「放縱」,這概念我們在直播時也提過了。停止自我打壓,我們前行時才有能量。
祝願您,回到過去,讓現在的自己自由!
... ... ... ... ... ... ... ... ... ... ... ... ... ... ...
不再被舊有的負面聲音綁架
【文/ 莎魯‧艾札迪】
我最近輔導的一位個案,在表述自己的整體狀態時,經常會說出一些背離真實的陳述;因為我對他完全沒有這樣的想法。比如,他會說:「如果我沒幫助和送禮給大家,大家就不會喜歡我。」
不過,在我溫和地對他的這番假設提出質疑後,他才終於發現,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源自於兒時求學階段很難交到朋友的陰影。現在這個人已經邁入四十歲大關了,身邊早已不乏朋友和同事,而事實也一再證明,他們並不是為了他的幫助或禮物才與他往來。硬要說的話,他們倒是經常告訴他,他應該更重視自己,不要老是把別人的事都攬到身上。由此可知,他們並沒有用他施予的小惠來衡量他這個人的分量。
那麼,這三十年來他心中為什麼會一直存在著這樣的假設呢?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某人很久以前對我們說過的某件事,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且從來不會停下腳步去質疑這件事的真實性;從專業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要我們接受自己已經做出了改變,似乎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我注意到,要讓個案承認自己的正向轉變,從他們現在的技能下手,會是比較容易的方法。例如「雖然五年前我對管理一竅不通,但現在我已學到了有效的管理技能,也管理著一個十五人的團隊,所以我覺得現在的自己是個不錯的經理人。」
好,現在讓我們花點時間再來思考一下,那些曾經能如實反映出個人狀態的陳述。例如,你小時候或許有許多嗜好,卻樣樣不精。首先,這件事為什麼這麼糟糕?為什麼會覺得這表示你是個「善變」的人,而不覺得這表示你是個知道自己不適合什麼、勇於嘗試新事物的人?
現在,再問問自己,即使那些話曾如實反映出你當時的狀態,但此刻這些話仍能如實反映出你現在的狀態嗎?以上一段的例子為例,我想在你的成年生活中,一定有過為某件事下定決心,並成功達成它的經驗。或許可以問一問自己,你的這番舉動是不是與你的心理暗示(self-fulfilling prophecy)有關。
因此,如果你真的認為這當中的某些對話,不僅如實反映出過去的狀態,還持續如實反映了現在的狀態,那麼,你又該如何面對這些令你不快的狀態呢?就跟改掉不想要的習慣一樣,在這方面,「自我善待法」也能助你用更寬容的方式面對這些不足,讓你接受它們、探究它們,進而擬定出一份符合自身價值觀的改變計畫。
從接受那些不足,到實際展開行動去改變它們,可能需要花上一些時間。事實上,在這段期間,有些人的內心甚至會傳來一些「新的」負面聲音,殘忍地打擊其自信心,例如「你太軟弱了,想改變還要買本書來幫助你」或「這種對自己仁慈的東西可能對有些人有用,但對我沒用,因為我......」之類的想法。此時,請你好好聆聽和思考這些想法的可信度,探討它們的起源和真實性(即使它們是事實,也要自問它們是否真的有如你所想的那般糟糕)。
雖然,要靠這番探究徹底消除心中的這些想法是不切實際的目標,但它還是可以幫助你化被動為主動,驅逐這些想法,讓你不再迴避它們,不再為它們可能會對你造成的影響提心吊膽。畢竟,人本來就不是完美的,當然也不可能沒有半點缺點。
在這裡希望你明白的,是我們必須用更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待這些想法,才能讓自己的餘生活得更平衡、更自在。
事實上,隨著我們對這些針對自己的負面想法和假設的自覺力漸增,在關注它們的內容之餘,通常也會注意到我們有多常用相同的手段殘害自己。
.
以上文字取自
善待自己,即便你不完美:拋開習慣性自責的思維,從10張探索地圖中自我覺察、無痛改變,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博客來:https://reurl.cc/v16a7L
誠品:https://reurl.cc/7oM0d5
金石堂:https://reurl.cc/av4qe9
讀冊:https://reurl.cc/e8dzMK
@奇点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singularitypublishing/
.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情緒和行為養成從小養成較容易 在 曼曼職能治療師的育兒紀錄 Youtube 的評價
【教情緒&行為新書】
#情緒和行為養成從小養成較容易
帶孩子察覺自己&他人情緒,並學習適當的表達和應對方式,是團體生活中都會遇到的社交學問。情緒很抽象不易用口語來教,我們可透過繪本描述的具體視覺線索帶孩子認識&察覺抽象情緒,和孩子共讀討論如何適當的面對不同的情緒反應,成為一個敏銳觀察、同理他人的孩子。
【顏色妖怪】2018最受矚目的情緒立體書
帶孩子察覺自己&他人情緒,並學習適當的表達和應對方式,是團體生活中都會遇到的社交學問。情緒很抽象不易用口語來教,我們可透過繪本描述的具體視覺線索帶孩子認識&察覺抽象情緒,和孩子共讀討論如何適當的面對不同的情緒反應,成為一個敏銳觀察、同理他人的孩子。幼兒園情緒教材指定用書團購區
🎈入圍2016年英國圖書設計獎
🎈西班牙幼兒園指定教材
🎈讓孩子輕鬆認識、快樂管理情緒,面對最真實的自己
#影片中寶皇1y7m
================================
訂閱按讚我們的平台,育兒知識不漏看!
📺食尚夫妻Youtube: https://goo.gl/eH5GBR
👍食尚夫妻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shisunfuchi/
📔食尚夫妻部落格: https://shisunfuchi.blogspot.tw/
=========================
曼曼職能治療師曾任職於兒童發展中心並為知名兒童發展促進活動的講師並受邀於各大親子網站擔任駐站專家與作家。與湯姆哥和寶皇藉由插畫、照片、影片、心智圖等,提供最實用的寶寶發展促進活動、寶寶玩具、感覺統合、育兒知識、婦幼用品、生活等小撇步分享,期盼能夠促進家庭教養的親子關係,讓爸媽育兒更簡單。
情緒和行為養成從小養成較容易 在 未來Family週刊- 好習慣從小教 的相關結果
國家教育研究院退休研究員吳敏而博士認為,習慣是一種思維,除了外在行為,孩子的大腦如何去思考一件事、如何看待自己,從中養成好習慣,也是值得重視的。 ... <看更多>
情緒和行為養成從小養成較容易 在 情緒教養 的相關結果
幸好,情緒可以學,從小就可以養成情緒習慣,就像在成長過程中,從學校 ... 以害羞的孩子為例,他們天生杏仁核比較容易受刺激,有三分之二長大後,依舊 ... ... <看更多>
情緒和行為養成從小養成較容易 在 孩子的情緒行為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單一因素 的相關結果
從小養成 就比較偏向是後天造成的結果,具體一點就是被寵壞的孩子,由於 ... 假如孩子的需求未被滿足,就很容易衍生情緒行為問題,例如活動需求量大的孩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