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俗女養成記》第一季結束後,令我納悶的,是第二季還能拍些什麼?小嘉玲過完了人生最無憂無慮的一段時光,陳嘉玲塵埃落定選擇回歸台南生活,故事再說下去,就太多難以避免的無奈現實了。沒想到,《#俗女養成記2》集集仍是這麼精彩,就如真實的成長經歷,漸漸不在同一個屋簷下,反而更能見到一個家蛻變之後的模樣。
⠀⠀⠀⠀⠀
▍播映平台:https://bit.ly/2UyTwhT
⠀⠀⠀⠀⠀
回歸故鄉的陳嘉玲,仍是渴望在各方面證明自己的現代女性,但這個看似堅毅、好強的性格有許多裂隙,那是年輕女性說不出口的內在矛盾、叛逆,也讓人又愛又恨卻深感共鳴之處。成長過程,大部分的女孩子被父母師長要求必須乖巧聽話、文靜溫柔,因此,這份叛逆時常來得很晚,晚到我們有經濟能力、有社會歷練後才得以意識,絕大多數的無形框架本質上是極其荒謬,且毫無道理可言的。但老大不小才開始展現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表明自己有說不、有個人喜好、也有做決定的權利時,理所當然會被視為難搞難相處,喜怒無常,猶如女性的中年危機。
⠀⠀⠀⠀⠀
危機是什麼?危機是,我們面對人生、事業、家庭、生活是如此認真,卻沒有一次的結果盡如人意;危機是,好不容易努力讓所有事情上了軌道,卻總會出現某個不受控的因子便毀了一切;危機是,即使我們養活自己、感情穩定、力爭上游,仍可能無意間傷害到他人,仍可能因未能結婚生子,因黑眼圈、魚尾紋、身材走樣,甚至太有企圖心,而失去所有價值,成為失敗的女兒,失敗的女友,失敗的妻子,失敗的女性。
⠀⠀⠀⠀⠀
矛盾又在於,我們的種種價值觀是由社會與家庭長期建立起來的,渴望結婚生子的人,是真的以此為人生目標,或自幼被灌輸這種觀念所導致的呢。更何況,沒有人願意成為周遭人眼裡的失敗品,這個自我裡有多少真正的自我根本不得而之,又該怎麼反抗這些,來自於親朋好友或伴侶期許的無形枷鎖?在說與不說之間,在質疑與曲解之中,我們看見了難以跨越的隔閡,同時也看見了很深很深的情感,源自於愛與擔憂,中年陳嘉玲的迷惘大概莫過於此。
⠀⠀⠀⠀⠀
整體而言,《俗女養成記》最正確的思考方向,就是一個孩子最終長成了什麼樣態,關乎於整個家庭,同儕,小鎮,以及整體社會氛圍。在這些當下,我們會放大種種得不到與不完美,選擇性忽視理所當然的日常風景,直至回首過往的時候,開始覺得,原來有太多太多動人的瞬間 —— 是弟弟在人生少數的重要時刻,把姐姐當成最好的朋友;是爸爸終於不再遮掩閃躲,流露出自己脆弱、老去的落寞神情;是無助的媽媽愈縮愈小宛若當年的小女孩,瞬間意識到自己已經有另一雙肩膀可以倚靠;是在你發現無堅不摧的家似乎面臨分崩離析時,一個真誠的擁抱,就足以讓我們帶著一切繼續撐下去,繼續往前走。
⠀⠀⠀⠀⠀
親情、愛情等,每條感情路注定刮痕滿布,往往各有各的苦衷和顧慮,有時因太過熟悉而難以啟齒,有時一廂情願到忘了情侶或夫妻始終都是兩個個體,換了一個環境,舊的問題以新的方式存在,還是得勉強自己去做這些不喜歡的事。縱使再親近,也不會有任何一個人能真正了解另一個人的人生,不會有任何一個人理解四十一歲的陳嘉玲剛辭掉一份五年六個月的鳥工作,結束一段四年三個月又二十三天的感情,一事無成的回到家鄉,再花了六個月又十七天重新唸書,參加九十八個小時的職前訓練,才踉踉蹌蹌抵達了仍顧此失彼的今天會是何等感受。
⠀⠀⠀⠀⠀
到頭來終歸一句:人生真的好難。
⠀⠀⠀⠀⠀
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爭執、摩擦都是一時的,稱之為磨合,結褵無數年的夫妻仍需要磨合與自省,實則無關對錯,而是將心比心。我想,這也是《俗女養成記 2》希望告訴觀眾的,人們方能察覺太多事其實可以一笑置之,因為有那些深厚、凝練的愛當作根基,由共同回憶點點滴滴、紮紮實實交織而成,因此甘願多委屈一點,多忍耐一些,咬牙牽好彼此的手,朝著我們的家一直走,一直走。
情感忽視伴侶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如果你開始以新的方式對待父母,像是設立限制和劃定界線、或是開始和他們談論『童年情感忽視』,先把自己的情緒力量建立起來會有很大的幫助。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拿來照顧你自己。藉著把注意力投入在照顧自己這件事情上,你便自己彌補了過去那些你需要、但是父母無法或是沒有為你做的事,而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重新教養自己。」~鍾妮斯.韋伯
「父母虧待你的,你可以自己彌補。」這一句話,我常常強調。我們得要先相信這個概念,才能夠放膽放心地開始建設自我。
不是只講親情,我們擴大到關係來談。在關係中,懂得照顧自己,先懂得滿足自己的需要,這順帶也照顧了關係。
這是在獨處中充實,在相處中圓滿。
我很喜歡這張表格,這張表格能提醒我們優先照顧自己。如果我們對父母的期待與渴求,讓我們持續失落受傷,干擾了我們的生活。那麼,學著信賴自己,學著教養自己,就是一種愛自己的方式。
讓我們常思考,「我有什麼能力」能滿足「我的什麼需要」。讓我們不斷告訴自己,「我已經長大了,我可以成為自己的父母了!」祝福您!
**************************************
父母虧待你的,你可以自己彌補
【鍾妮斯.韋伯】
我們必須記得,對於梅兒和奧斯卡來說──對你而言更是重要──與父母劃下一道適當的界線並且對他們說「不」,不只是為了要保護你的感受。當然,讓自己少受一點折磨固然重要,不過這麼做還有另一個主要目標:如果你可以在情感上保護自己、照顧自己,你便同時達成了另外幾個成就:你為自己創造出必需的空間、穩定度和力量,讓自己發揮最大的成長潛能。你自我實現的方式也為伴侶和孩子提供了無價的情緒養分…。
如果你開始以新的方式對待父母,像是設立限制和劃定界線、或是開始和他們談論「童年情感忽視」,先把自己的情緒力量建立起來會有很大的幫助。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拿來照顧你自己。藉著把注意力投入在照顧自己這件事情上,你便自己彌補了過去那些你需要、但是父母無法或是沒有為你做的事,而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重新教養自己。如果你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情感忽視,現在就以成人的身分好好地照顧自己的情緒。以下列表(可參考表格圖片)提供了更多的例子:
■ 你的父母不曾為你做到的事
接受、認同你的感受
注意到你需要休息一下
為你提供規範
教導你如何調節自己的感受
教導你如何說明自己的情緒
為你示範如何表達感受
和你討論事情
在你感到沮喪時給你安慰
試著去瞭解你的個性和你的內心
支持你、鼓勵你
在你需要的時候為你提供協助
■ 現在你可以為自己做的事
接受、認同自己的感受
確定自己獲得足夠的休息
為自己提供規範
自己學習情緒管理
增加你的情緒詞彙
練習表達你的感受
練習討論事情
在需要時自我安慰
試著更深入地瞭解你自己
接受他人的支持
請求並且接受他人的協助
我知道要以這樣的方式來填補童年的缺憾,是個艱鉅的任務──確實如此。你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毅力,才能幫自己彌補過去的缺憾。不過如果你能夠明白這一點會很有幫助:這麼做會讓你覺得很棒。你會覺得人生變得多采多姿,彷彿重獲新生,你終於為自己掙得過去以來一直缺少的東西。
不過如果你一想到要與父母劃出界線就感到有些害怕的話,或者是看到上面的表格而覺得壓力很大,那麼可能是你的感覺在試著告訴你:你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建議你可以暫時休息一下,先花點力氣來療癒你自己的「童年情感忽視」。當你覺得自己更堅強且準備好了,再回到這個地方,從你之前的進度繼續下去。
.
以上文字取自
童年情感忽視・實戰篇:長大後的我,如何和伴侶、孩子、父母,建立情感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4550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7折630元】
洪仲清傾聽你三書:認識自己與愛,是一生的功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881
情感忽視伴侶 在 隱藏角色 Facebook 八卦
溝通一直都是一門藝術,讓人聽你說話,打從內心贊同你,選擇你建議的行動方案,還要皆大歡喜,是我在職場上的工作。
但一回到家,看到小小孩不吃飯、亂丟玩具、不按照行程走,忽視成人給的生活智慧傳承建議,在權威與卑微之間,我又開始重新尋找父母的定位。
而因為生活、經濟、育兒壓力造成變化的夫妻關係,我也面臨過期待落空,付出與回報不平衡的時期,在大嘆回不去的同時,也在思索有效的溝通辦法。
與人溝通的方法是什麼?
有聽說要有同理心、要出自善意,但具體該怎麼做,打開電腦一搜尋下去,說法林林總總,乍看之下好像言之有物信心爆棚,但實行後只覺鬼話連篇,最後只能安慰自己時空環境條件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都該有專屬的對話語言,然後午夜夢迴卻驚覺自己怎麼活得這麼累,誰來對我說說我聽得懂的語言?
於是我藉由現代科學、心理學,這些經過反覆驗證歸納的真理,來整理與人相處的行為模式,有與生活經驗相契合的瞬間,也有一試就成功再試卻漏風的困境,但這些聽起來玄之又玄的道理,最後都當作是可以隨手用上的工具。
就好像先用薩提爾問答,用好奇心來認識孩子的行為模式並邀請他,無效後換成阿德勒正向鼓勵教養,真的不聽,就讓可逆的自然結果來給他失敗體驗。
請師爺翻譯成白話一點,鎖孩子的螺絲最好是用十字起子,不行就用一字起子再試試,再不行就用老虎鉗轉看看,真的不行就用鐵鎚敲進去。
有工具的人可以像變魔術一樣,再差也是死磨硬耗就搞定孩子,沒有工具的人只好用指甲轉到滿手是血,然後大嘆育兒好難可不可以塞回去。
各位父母都是家庭經營的中流砥柱,雖然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擷取各家精華,認識這些強大的溝通技巧,那怕只有一部分,也可以藉由不停的練習,建立起與孩子、與伴侶良好的溝通方式。
經過一整天的忙累,在晚上可以修補自己的時光中發憤吸收知識的當下,要通過閱讀文字再腦內思索,卻總是感覺腦中的俗務怎樣都沒有辦法排開,知識的吸收困難重重,只想滑個手機看梗圖廢片。但影像教學這樣視覺與聽覺的呈現,不但容易沉浸其中,也可以解放雙手,在親子學校的推坑後,我已經看完了
黃瑽寧的育兒必修課全系列,小孩出生前就可以開始看。
李崇建的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全系列,身為人就可以看。
以及即將於7/18上線的鄧惠文的關係心理學:夫妻篇,我已經有試看前三集,對翹動老婆的心房更有把握(?)
這些親子天下線上學校的課都不長,但內容起伏絕對不會輸給各大熱劇,比按摩槍還能夠深深戳進你情感的激痛點,尤其是薩提爾問答非常好哭,推薦給希望在育兒中活得更好的父母。
情感忽視伴侶 在 【親密關係】童年情感忽視是如何損害你的人際關係的 - PTT新聞 的八卦
如果你成長在一個情感忽視的家庭中,你的感受都沒有得到父母應有的回應。 ... 但是你的家人會感謝你,你的伴侶會感謝你,你的孩子會更加快樂健康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