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封編劇寫給觀眾的情書。
嗨,親愛的《未來媽媽》的觀眾:
故事到了最後,也許你想聽聽,最初,這個故事是怎麼孕育的。
生第一胎的時候,我是高齡產婦、新手媽咪、產後憂鬱,不知道生個孩子,怎麼會把自己搞得苦不堪言?
產後,我受邀授課,對象是社會人士,我告訴大家,今天是我產後四個月第一次出來授課,而這些日子,我天天都在哭。
授課結束,有個清秀的女學員走到我面前,她說:「恭喜老師孩子四個月大了,而我…..也已經流產四個月了。」原來她不孕多年,試管多次,最後都是留不住。
當下我十分羞愧,我擁有別人的求之不得,我竟然還憂鬱?
而我更加震撼的是,為什麼生得出來跟生不出來的女人,都那麼痛苦?
女人,到底為什麼要生孩子?這個問題在我心中思索了七、八年……
社會傳統規畫了一條理想航線,求學、就業、年齡到了就結婚、結了婚就生孩子,就像隱形的自動飛行系統,從台北出發,經過安格拉治跟芝加哥,就能在紐約完美落地。這條航線上,結婚生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事,三十歲以前,我們都覺得人生只要努力沒什麼做不到,三十歲以後才發現不是這樣的,想結婚可是沒有對象,想生孩子可是生不出來,或是生了孩子發現小孩根本不受控,或是請了育嬰假,老闆說不用去上班了…….人生迷航,該怎麼辦?
人生就不是理所當然的啊!
那天,製作人湯哥帶著企劃案找上我,一股使命感湧上。
湯哥最初想談的主題是不孕,但我希望這題材能更深入,不孕、懷孕、凍卵、結婚、生子、媽媽的定義、家的樣貌、婚姻的基礎,甚至是生命為何而來?愛的選擇與詮釋……
我問湯哥,如果我來寫,我會把整個企劃案打掉重來,可以嗎?感謝湯哥給了我全然的信任與交托。
又,我內心想要寫的結局是領養,不知道這個方向商業電視台可以接受嗎?(不行我就翻桌不想寫了啦!)
又,我喔,還想要劇本寫完再開拍,可以嗎?(這編劇很盧耶!)
沒想到電視台都OK,有沒有騙我……(嗚,感動捏)。
好,綁上頭巾,上路吧!
一開始我們主創三人就有共識,從人物到劇情到心情都要非常寫實,有偶像劇的拍攝質感,但不走偶像劇的故事套路。湯哥與監製Sonia有切身經驗,他們是我第一手田調對象,劇本中男女雙方的立場都要呈現。我長期潛水在各大女人心事、不孕社團,窺見赤裸裸的心境,不孕療程上有相關院所讓我盡情田調,無比加分。
劇中我設定郭沁是外商藥廠業務,直覺這是最適合故事架構的職業,可我真不熟悉這產業(幹嘛給自己找麻煩),我把相關影視作品看完,再把網路上能搜尋到的報導、採訪、論文都瀏覽一遍,還是不踏實,再買線上課程自修,又田調了台商、外商不同的業務,熟悉整個業務行銷策略、研討會、進藥流程、行話稱謂,有時劇本並未呈現,但做足功課,下筆不心虛。
這個議題很大,實在無法包山包海,我們決定減法,找出最想探討的。第一輪田調完很快就決定高家妃是不孕症諮詢師,這是一個因應不孕症才新興的職業,本身就充滿故事。
家妃這條線設定為國民夫妻,經歷從婚前恐懼、意外懷孕、流產、不孕等等完整過程,她對人生的得與失,「媽媽」的定義,勢必要有深刻的體悟。柏謙就是一個大男孩經由婚姻的摩擦,轉變成男人的過程。
郭沁這條線想探討大齡女子凍卵議題,晚婚社會中,凍卵人數漸增,有人說凍卵是世上唯一的後悔藥,妳凍卵了,妳就擁有選擇權,就生育自由了,真是如此嗎?論述還不多,可現實已經發生,教育趕不上的地方,靠戲劇吧!我希望藉由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下,帶出不同觀點。
立芳這條線,想反應社會上的傳統思維容易把不孕苗頭指向女性,擁有子宮似乎是一種原罪,其實男人不孕佔有一半機率,萬萬不能輕忽啊!
至於婆媳關係,呃,一但進入婚姻,就不能不考量進去,在東方社會中,這是多麼微妙的親情。兩種婆婆,各自表述,各有她們的生命脈絡與苦衷。對守寡的杜媽來說,孩子是她堅強活著的理由,對嚴母來說,孩子是她在外遇婚姻中還願意努力的理由。
創作上,三條線交錯的時間軸最讓我頭痛,在家妃進入不孕療程時劇本卡關了,不孕療程是有步驟、時程的,每次取卵就是一個月,還要兼顧另外兩條線的時間合理性,一本筆記本被我畫得亂七八糟。沒有經歷過的人實在難以理解療程的繁瑣,既使我來回研讀醫學資料,也把田調錄音反覆聽,可還是常錯亂。
沒關係,關關難過關關過,有監製Sonia陪我一起過,她不厭其煩地陪我耙梳那些昏頭的細節,還有從人工到試管心境的幽微轉變。我也經由田調搞清楚排卵針、破卵針、AMH、PGS、ERA、D3、D5……劇本中其實有許多醫療部分,但礙於戲劇節奏,最後割捨了(泣)。此外,劇本完成後,任何一個醫療相關的細節,我都再度確認,同時備註在劇本中,希望能幫助演員理解現在怎麼了?
有時候我覺得我在書寫如何面對遺憾。
我們常常在意自己的「沒有」。
不孕的,遺憾自己自己沒有孩子。有小孩的,遺憾自己沒有自由。
有事業的,遺憾自己沒有婚姻。家庭主婦,又遺憾自己沒有事業。
看到缺憾很容易,懂得珍惜是智慧。
「求不得」很苦,但轉念就是天堂。
我真心覺得,有孩子不見得比較幸福,沒孩子也不見得就是悲劇。
有孩子、沒孩子,妳就是一個完整的妳,都值得很幸福。
所以,女人的未來一定是媽媽嗎?
媽媽的定義一定要是親生的嗎?
希望這齣戲可以帶給大家一些思考。
其實,我自己生了兩個孩子,偏偏我天生不會當媽媽,也許我不自覺要活成別人眼中的好媽媽,所以倍感挫折。書寫《未來媽媽》的過程中,我同時療癒了自己,終究要接納真實的自己,內省覺察,而不是去迎合社會期待的樣子。
這齣戲開播到現在屢屢成為Netflix排行榜第一,這讓整個團隊驚喜(我是驚呆了)。製作過程中,曾經有人質疑,沒有不孕困擾的人不會關注這作品。
其實故事切入點是不孕,但我想探討的是愛與接納,是關係與生命。
我理解的愛,應該是越愛越遼闊,不是越愛越狹隘。
感謝我的兩個爸爸跟三個媽媽教會我這個道理。
謝謝忍受我龜毛碎嘴的湯哥跟Sonia,還有讓我一直問蠢問題的田調對象。
謝謝阿福導演的加入,導演的視角讓故事更有立體感,我也在討論中獲益良多。
謝謝豐哥,豐富的製作經驗讓這齣戲質感真的好優。
謝謝優秀的演員,讓每個角色活了起來。
謝謝整個劇組,劇本是一個工作手冊,規劃了故事的藍圖,需要許多專業的工作伙伴,才能讓白紙黑字有了靈魂,抵達文字到不了的地方。
謝謝千千萬萬的妳,成為我筆下的女人。
還有,謝謝看戲的你。
你們讓製作團隊相信,只要用心,只要故事能夠打動自己,就可以感動你!
我喜歡立芳的台詞:「一塊木頭會歷經千百次刀刻、捶打,每剝落一層外衣,都令它痛苦不堪,最後才能成為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
也喜歡郭沁的台詞:「女人最強大的靠山,不是婚姻,也不是男人,更不是小孩,是我自己。 」
也喜歡家妃的台詞:「失去的,會再回來。只要你真心想要,屬於你的,會用各種方式回到你身邊。」
故事的最後,我寫了一個三角:家妃漾起微笑,這個笑容,充滿對生命的理解,充滿釋然與感謝(這種意象式的三角太考驗演員了吧?我是不知道這要怎麼笑……)。
最後最後,用家妃劇終的話送給大家:「未來,是誰也猜不到的,可能有時很幸運、有時很不幸,當我搞不懂老天爺在想什麼的時候,我會看看眼前的一切……晴朗的天空,和煦的陽光,充滿綠意的草原。
當然當然,還有難喝的濃湯、破掉的汽球、臭呼呼的尿布,以及那些哭著笑著都愛著我的人。
我不要懊惱過去,也不再對未來不安,當下就是最好的禮物,每一天,都是最美好的一天。」
全劇終。
#未來媽媽
#謝謝大家
情境脈絡定義 在 Facebook 八卦
看了原研哉說明幫小米重新設計定義的品牌識別計畫影片,深深覺得原研哉那說故事的魅力依舊。
.
小米從一個早期被認為是東抄西抄的品牌,發展十年到現在,開始想走出自己的品牌格局,花大錢找來原研哉重新梳理品牌脈絡,我覺得是一個很聰明的做法,一來是原研哉本身自帶媒體聲量,200萬人民幣設計費背後其實還要計算媒體行銷效益。二來不管之前有多少產品疑似抄襲他廠,如果能讓原研哉幫品牌找到未來新定位,「設計從良」之後要刷新使用者腦中印象,其實也只是時間問題。
.
回頭來看這個設計,我認為重點不在那個由方變圓的LOGO,而是在原研哉幫小米品牌定義的這個單字「ALIVE」,說明影片中,彷彿預測到網友看見LOGO後將出現許多酸言酸語,他說「比起外在形狀上的改變,我改變的是品牌內在的性質。」他期許小米能成為一個具有生命感設計的品牌,「在環境間不斷運動,始終保持一種平衡狀態和個性,也就是生命本身的樣子。」
.
rebranding 背後牽扯的規模總是千絲萬縷,越是國際性的品牌,要做的溝通層級就越多,能改動的事情就越少。他可能不希望改動現有 LOGO太多,因此直接從原有的方形LOGO 切入,試著在方形與圓形之間找到一個能兼容並蓄的「超橢圓」,當中他以一個數學公式——「 |x|^n +|y|^n=1 」來驗證,將n 帶入各個數字後,得到許多近似的方形,最後選擇 n=3 的形狀。
.
mi 兩字也因應品牌視覺優化做了細部調整。比較大的變動是重新設計了英文標準字,讓英文標準字跟新LOGO可以相呼應。其實小米過去在產品上都沒有露出英文標準字,這點我認為是跟風蘋果的策略,我們在蘋果的電子產品上可以看見蘋果的 LOGO,或是產品本身如 iPhone、iPad等字,但不會看見「APPLE」一字。
.
原研哉表示,LOGO與英文標準字可以依照不同使用情境分開使用效果最好,比如說品牌發表會、一般製品等比較大眾的場合,使用 LOGO 強化品牌視覺印象,如果是在高性能的手機上,就可以放上英文標準字。標準色保留已成為品牌印象的橘色,新增了銀黑二色輔助使用。這樣的補足讓原有的品牌計畫更為完整。同時,他也希望LOGO可以具有「浮游感」,宛如有機生命體一般,任意漂浮在平面上,而不是跟隨視覺平衡感的設計規則。
.
找了大牌設計師設計,眾人可能期待的是視覺有個亮眼的翻新,但是事業越龐大、背負的品牌歷史越悠久,絕大多數的老闆都會擔心太過耳目一新的視覺會失去老顧客的信賴與支持,三年時間裡,我相信原研哉的團隊應該做了許多企業訪問,充分了解品牌現今狀況以及未來發展後,在目前現有狀態上,補足原有品牌策略不足,再加以調整細節。可能對原研哉來說,這樣的調整,對他們企業品牌識別與品牌發展是最合理的修正與補足,也最符合未來發展的期待。
.
當設計圈總是在倡議,不是視覺經驗獵奇才叫設計,藏在設計細節以及背後使用者經驗的規劃等等都是設計一環,要用宏觀的格局俯瞰整體設計時,是否設計師們也要跟著一般鄉民這樣嘲諷,大家最好是靜下心想想。而過去我採訪過原研哉,他說「設計應該成為人民的教養」,我想他已實際身體力行,為華語設計圈上了最好一課。
.
#同時也賺飽飽(笑)
#想到以前日本年輕設計師跟我說希望日本大師的設計費越高越好
#這樣他們底下的年輕設計師的設計費才有可能提高
#你說200萬人民幣的設計費多嗎
#以這麼大的企業體看真的是還好
#不過台灣企業主願意出個200萬台幣做企業識別可能就要偷笑了
情境脈絡定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把一個聽到的故事略作改編之後,跟各位朋友分享。
這個家庭有三個孩子,媽媽出門的時候,雙手常常牽著弟弟妹妹。姊姊比較大,自然要幫忙照顧弟妹,幫忙提東西,先去開家裡的門,按電梯…
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姊姊大了,成年了,離家了。有一天回家的時候,跟媽媽聊天,講到牽手這個話題。媽媽突然想到,她似乎很久沒牽姊姊的手了,她甚至有些忘記,姊姊是怎麼長大的,因為姊姊很少讓她擔心。
媽媽驚覺,自己錯過了什麼。這些年來,姊姊在她們的前前後後走動著,像遊魂,又像個小媽媽,做得最多,但得到的關心最少,連長大都靠自己。姊姊沒說什麼,但紅了眼眶。
媽媽告訴姊姊:「希望我以後,能多牽妳的手!」
母女是一輩子的,以前做不到的,現在可以選擇再開始。至少醒悟之後願意行動,而不是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然後把頭埋在土裡,只想逃避與否認。
姊姊小的時候,媽媽扮演著媽媽的角色,以年幼的弟妹為優先,姊姊的需要被往後排。可是姊姊大了之後,姊姊還是需要媽媽,只是需要的方式跟以前不完全相同。姊姊需要感受到媽媽的關心與在意,這個依然對姊姊很重要,即便姊姊已經成年。
常聽到我們華人社會的父母講一句話:「等到把妳嫁出去(或者你結婚了),我的責任就了了!」
社會的力量,常介入各種關係,以明言與暗示的方式,交付關係中的雙方,一些被定義好的責任。也許像是父母有責任督促孩子的功課,要求孩子有好的學業表現,或者像這位媽媽,把注意力先放在比較年幼的弟妹上,先扶持他們能平安長大再說…
即便在關係的當下,我們更希望隨著彼此的心性互動。可是,我們大多數人,好像常不經思索地接受了社會的安排,接受了很多我們想像中的責任,於是無意中壓抑著我們真實的情感,希望透過關係,達到某種實質的目的,要符合旁人眼光中的好與稱職。
人與人之間相處,可以用不只一種價值觀去想。不是哪種價值觀,一定好,或者一定不好,要看當時的情境,看雙方的個性,以及整體的環境…
所以我們跟人建立了關係,可以想成彼此相伴,一起參與彼此的人生。當然,我們也常想成,用整體社會為脈絡下的權利義務分工來定義關係,「我做到了我的部分,所以我也要求你要做到你的部分」,結果很可能變成,「你沒做到,就是不負責任」。
兩種價值觀不必然互斥,我們也常交替著使用(雖然有些人只會刻板地頻繁使用某種固定的角度看待關係)。然而,兩種價值觀也可能產生了衝突,像是我們可能過於被想像中的社會眼光綑綁,而不去認真看待當下最真實的你我。
姊姊的無言與不爭,可能被社會視為是一種對父母的體諒,被認為是一種好姊姊的表現。姊姊如果為自己出聲了,坦承自己也需要被關心被愛護,坦承自己也只是小孩子,只是剛好在這個家庭裡面,後面又生出了比較小的弟弟妹妹,自己如果在其他家庭,也不見得需要被迫扮演好姊姊的角色。
那麼,姊姊表達了自我,儘管怎麼言之成理,但造成了父母情緒上的不適,父母口中可能會說出,「妳怎麼這麼不懂事」、「跟弟弟妹妹爭什麼爭」、「姊姊就是要讓弟弟妹妹」…這類的話。如此,姊姊便可能算是沒有盡到姊姊的責任,沒有一個大姊的樣子,甚至被指責為不夠孝順。
用另一種角度來說,在社會的框框架架之下,姊姊有可能要活成,時時討好父母,然後姊姊要說「自己其實沒關係,弟弟妹妹比較重要」,這些比較壓抑自我的語言。這種卑微的存在,不能彰顯自己的人生,才能得到某種社會的讚揚與敬重。
(至於弟弟妹妹們長大之後,是不是真的會敬重這位姊姊,在現實社會裡,就不一定了。我認識有弟弟,是把這樣的姊姊,當成出氣筒,以及很自然的剝削對象。)
媽媽如果能再把姊姊的手牽起來,也許有機會彌補一些過去的遺憾,回應一下自己與姊姊的情感。情感這種事,其實沒有對錯,但是把社會的價值橫亙在你我之間,常讓自然的情感表達變得過於沉重。
.
ps. 最讓父母放心的孩子,常常得到最少的關心。
pps. 有大姊是真的把自己當成媽了,對弟妹的人生介入太深,又造成另一種關係裡的壓力。
ppps. 我也看過「叛逆」擺脫小媽媽身分的大姊,離家打工,先把自己的人生過好。雖然大姊暫時被父母指稱為不孝,但因為有能力資助原生家庭,人也是很現實的,老父母還是要倚靠大姊,就不多說什麼了。如果這位大姊沒「叛逆」過,可能一輩子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天空,也說不定。
pppps. 我常覺得家庭裡的故事很警世,把刻板印象揭開來之後,各有各的樣子,是人心幻化成的大千世界。
.
以上文字改編自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
--------------------------------------------
現正上市中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從6/8(五)凌晨開始,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博客來獨家66折,只有一天】
情境脈絡定義 在 學會思考脈絡,設計出令人驚嘆的創新 - iThome 的相關結果
脈絡 ,就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想法與行動。了解使用者的生活與工作脈絡,就能看見使用者的痛點。套句原研哉的話,我們就看到了使用者 ... ... <看更多>
情境脈絡定義 在 脈絡與心理學研究- 情境 的相關結果
「脈絡」比「情境」的範圍更廣,但當今學界使. 用它的確切定義不一而足,可以大至整體運作牽連複雜的文化、社會系統,也可. 以是小至僅由兩人互動所組成的 ... ... <看更多>
情境脈絡定義 在 Ch8情境脈絡Ch9成果 的相關結果
內部因素:內在動機、自信程度、信任、開放程度. ◇外部因素:政治、社會系統、社區、居民和組織. 第一節什麼是情境脈絡? 創造力與創新教育. Ch8情境脈絡. Ch9成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