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歐陽娜娜前幾日登台央視,在中共國慶日唱「我的祖國」,這反映了歐陽家的家庭教育,完完全全是一場徹底的失敗.
在過往,傅娟經常拿她對於三個女兒的教育方式,在媒體上大書特書,甚至被奉為一種典範,如今來看,根本是虛偽不實.
華國人經常將「反教育」、「非教育」,當成一種「教育」,向台灣人推廣,要人們向他們學習,事實上,那不過是一場金錢與政商關係堆砌起來的龐式騙局.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歐陽家塑造了一種上流階層的幸福家庭景象,女兒有才華,有氣質,唸名校,還擁有一對開明的父母,他們奉行自由主義的教育方式,讓女兒們選擇自己的興趣學習,家人們感情融洽,孩子們很聽話,不對父母有任何不滿-即使不逼迫她們,她們仍然滿意的往各自想要走的路去,獲得自己的成就.
然而,歐陽家沒告訴你的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獲得林青霞贈送的一雙鞋子,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他父母的裙帶關係,就算這三個孩子看起來跑向各處,其實那隱形的絲線,都牢牢握在父母的手裡,不管怎麼走,都走不出去.
歐陽式的教育的確給了孩子們一些自由,不過最終都走到父母給她們安排好的道路上,相較於傳統中牢籠裡的鳥,他的欄杆是更加透明而且廣闊無邊,那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襁褓,一草一木都有他的特殊安排,而鳥是沒有什麼自覺的,他在無意識間配合父母的動作,從一枝樹梢飛到另一座花園,其實,是從舞台的另一個場景飛到另一個場景.
是的,我就是在說,楚門的世界.
「對我來說,私生活和公眾生活沒什麼分別.我的生活就是楚門的世界.楚門世界就是一種生活,一種高尚的生活,一種真正幸福的生活.」
這是楚門的世界裡的梅爾,所說的台詞,她扮演楚門的妻子,她是一個廣告行銷的高手.
歐陽家的女孩,從小到大都活在觀眾的眼球裡,不過不同的是,觀眾並不愛看,他們一家佔據了龐大的媒體資源,每一則關於他們女兒,他們一家和樂融融的樣子,或者是母親高貴的教養技巧,都像是一種強迫推銷,即便人們表達了極度的厭惡,特定媒體還是強迫他們的消息映入受眾眼簾.
我彷彿聽到背後隱藏的聲音,有位節目製作人在後頭低語,「看吧,多看一點吧,給我們更多的關注.」,他們的女兒個個都是導演精心安排的的演員,每一則消息都蘊藏著商業利益,透露出一股不真實感,也許他們還會對著鏡頭這麼說,「我曾嚐過其他牌子的可可豆,還是覺得這種最好.」
歐陽妮妮11歲,歐陽娜娜7歲時,女兒們還未成年,傅娟隨即開設了「妮娜娣國際有限公司」,這可以看出她的野心,雖然歐陽式的教育強調「孩子自己的選擇」,「把喜歡的事情做到變專業」,但無論是拉琴、跳舞、溜冰,最終都會回到一條線上,歐陽家族的明星事業.
歐陽娜娜的求學過程是破碎的,雖然被譽為提琴高材生,但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學習經歷,雖然保送師大附中國中部音樂班,但僅讀了一年,便「在家教育」,雖然考取了著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但讀了兩年就休學了,媒體報導是雜務太多,被退學,但歐陽家稱,「選擇了放棄奬學金而留在亞洲生活與學習」是「她自己的人生規劃」,然後,依舊是在家自學.
在她2014年就學期間,即悄悄的到了中國,開始她的演藝事業,各種名牌代言、戲劇、綜藝節目和演奏會,歐陽式的教育,雖然號稱尊重孩子的選擇,但本質上是一種功利主義,Chanel or Converse大中華區代言人,這都和教育無關,只是在複製父母對待姊姊的模式,不過多了一把提琴而已,而且更早、更窄,更讓人無言以對.
她擁有與普通的孩子相仿,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點滴嗎?她擁有與同儕共同的生活經驗嗎?她明白這個社會的道德規範嗎?她能辨識其他人的情感嗎?她能明白他人的感受嗎?她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行嗎?更重要的是,她快樂嗎?
各種標誌自己的標籤與頭銜,在達到當下目的後,就沒有實踐的必要了;還沒達到真正的成就,就宣稱了她已經達到了,急於替她收集更多讚美和掌聲,好匯聚更多的鎂光燈,轉化為商業的利潤.
還沒做好的時候,就用做好了的態度去稱讚她,孩子也就不會明白什麼是好,做到好是什麼模樣;做到了一半,就讚美她已經很努力了,所以沒必要繼續做下去,孩子就不會明白付出與回報是什麼道理,也永遠無法享受到憑自己努力得來真正成功的滋味;付出的,與得到的回報不成正比,僅付出了一點,就得到不符合自己成就與地位的名聲和利益,孩子就會認為不踏實,努力好像是白費了一樣,多餘的一樣,不用特別努力,就可以得到一般人夢寐以求的東西,努力與不努力,也就沒什麼差別了,他可能學習到放棄努力,或者是,迷失在物質與他人崇拜之中,失去了自我,認為得到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努力錯了方向,挖東牆來補西牆,當成是一種收穫,好比我辛苦的種植番茄,卻始終無法結果,父母塞來了滿車的水果香蕉,當成是自己種的,當成是一種獎賞,除了讓孩子感覺到是一種搪塞,心中的不確定與不安全更可能逐漸擴大,這個世界失去了真實,我明明種的是番茄,卻得到了一堆香蕉.
揠苗助長,半途而廢,或許可以說是歐陽式教育真實的面貌,每一個學習成長過程中,所閃現的曙光,應該是繼續學習的啟示,而非急於收穫的終點站,就像剛發芽的新苗,把那剛舒展的葉片,都當作花瓣,削下來當成供品,這株草就會忘記自己本來的面貌.
17歲,100場的演奏會,宣稱完成了一種成就,說這是一種圓夢,一邊拍手,一邊鈔票從天而降,提琴上的弦,卻越撥弄越是粗糙,這個女孩,不過是枯竭心靈的消耗品.
最終,將孩子送上了一個統戰的舞台.
那琢磨的琴藝是否開花結果?那些圍觀的人們是否在欣賞她的本質?若是如此,台上響起的,就會是她流暢的琴聲,而不是虛弱的歌聲,她為人所需要的,是她的才華,而不是她出賣故鄉的尊嚴.
歐陽娜娜的統戰陰影,並不只在那中共的國慶日,早在那重返校園的那一天,就能看個明白,她轉到伯克利音樂學院,說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居然在伯克利音樂學院創辦歐陽娜娜獎學金,她說,「你只要是全亞洲內的中國人,學傳統樂器的,你都可以來申請這個獎學金.」
不知道一個學提琴的怎麼突然想起要發揚傳統樂器,條件又設定只有中國人,只有中國人才能申請,是要他人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嗎?一個台灣出生的藝人,居然專門為中國人服務,明明是一個學生,卻當起金主,這令人想起了孔子學院,不知是否要支配起學校來?
自那時候起,或者更早,歐陽娜娜已經成為一個失去靈魂的空殼娃娃.
歐陽家族將女兒教育成一個純粹利益的工具,為獨裁政權服務,我想,這起風波,他們要負最大的責任.
這令人想起電影「鵝毛筆」中的場景,一個修道院專門收容孤兒,教她們要守貞,要有教養,最後,在她們不滿16歲的時候,把她們嫁給年歲可以當父親的貴族老頭,這就是她們誦念經文時,唯一而且最終的目的.
電影中的少女,西蒙娜,最後讀了薩德侯爵的書,和裝潢工一起私奔,歐陽娜娜是否有像她一樣的勇氣和智慧?或許,她會永遠被禁錮在紅色的大房子裡,稱自己是自願的,很快樂,很開心,充滿愛.
「愉悅的奴隸是自由最苦澀的敵人.」
瑪麗.馮.埃布納.艾申巴赫如是說,歐陽式的教育為她創造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與現實世界隔離,她聽不見其他人的聲音,出賣了她真正的祖國-台灣以後,她聞聞大海的味道,感受這片天空,覺得生活很美好.
但他人的美好被破壞了.
在中國派18架戰機,侵入台灣西南、西部、北部及西北空域,跨越海峽中線,甚至聲稱「海峽中線」不存在,最靠近的,甚至只要68公里,就能進入台灣,的這個時候,她跑去中國唱「我的祖國」.
中國攜來了武漢肺炎,人人都活在恐懼之中,中共制定了港版國安法,抓捕香港人,那些跟她一樣年紀的孩子,冒著失去生命的風險,拚了命的,也要過來台灣.
他們聞的大海,是戰慄的味道,人們看的天空,不安而且惶恐,連我們自己的飛機劃過去,都以為是敵人的戰鼓聲.
活在台灣的人們,很卑微,要的,只是一片寧靜.
當妳唱著「迎接他的,只有獵槍」,可知道獵槍對準誰?
當妳歌著「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可曾知道妳頌讚的英雄,是即將殺死妳朋友、親人、同學的殺人犯?
妳可曾記得妳生長的地方是在何處?
妳出生在台灣的首都裡的一家醫院,而不是北京.
妳不是妳的祖先,那裏不是妳的祖國.
妳不要為了錢,為了更多的錢,出賣了妳的靈魂.
華國人的道德觀,是粗鄙而且落後的,這反映在他們的政治觀點上,他們寧願去責備一個孩子遇難後,勇敢振作的母親,說,她在消費自己的孩子,遇到真真正正在消費自己孩子的父母,中共徹底消費出生在台灣的女孩,用她來損害全體台灣人的利益,他們無視;他們習慣去質問死去孩子的母親,「妳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見到了為了謀求更多利益,把孩子投入火坑的父母,追求更多才藝、名校,扭曲的教養,把自己的孩子當作滿足家長欲望、想像的容器,任由獨裁的國家恣意妄為地往自己喜愛的方向捏來揉去,他們認為是正確的,他們企圖使人無聲.
他們扯林志玲,卻不知林志玲拒絕了春晚,中共國慶上唱我的祖國,是怎樣的一種宣示,怎樣的一種政治活動,歐陽娜娜的行為,是怎樣的逾越了底線,那不是跪著,那是趴在地上,用舌頭去吸吮.
扯到台商要不要法辦的,一群人闖紅燈,難道就沒違法了嗎?紅綠燈應該要廢了嗎?昨天沒抓到闖紅燈的人,今天闖的人就讓她繼續闖個過癮嗎?如果法律的目的,是為了遏止闖紅燈的人,那就應該徹底執行,樹立規範,讓其他人見了有人被開單,停止自己的腳步,否則,人們將闖個沒完,因為沒人會有事.
至於扯到什麼大陸是你不可迴避掉的舞台,台灣沒有能力提供舞台給她,這番類似用屁眼來思考的說詞,就彷彿再說,一個人去偷竊的時候,架上的商品是如何琳瑯滿目,一個人去賣淫的時候,嫖客的老二是你不可迴避的市場.
做了損害他人利益的事,居然是怪她人不給他更多的金錢,好用來滿足她,超商裡,有人在打工,他們辛苦而且心安理得地賺取報酬,何曾如同歐陽娜娜,篡奪她人的意志,置無辜的人於險境,在他們被侵犯的時候,代替他們跑到兇手身旁說,「是,我們樂於被侵犯」,「再給他們更多的教訓」?
她是為了追求「更多的」財富,而讓人們放棄「自己本來應該擁有的」,「僅存的」歸屬之地.
用數千萬人的生家性命,餵保她一個人的私利.
在華國人的觀點,「台灣之光」就是男盜女娼,要其他人剩下,少許的,去注入她慘白的夢想,名牌包包,父母的房產,為了歐陽家族的慾望,使台灣人自己無法成為自己.
只有出事了,才會要台灣人來庇護自己的罪,沒有比這種更惡質的消費,欺騙了其他人,還要受害的人讚美,把偷盜當成一種無比光榮的事情,只是因為他們偷的人教做台灣人.
要窮人去成就自己的奢華,要無辜的人滿足他們更多的人民幣.
如果這是正確的,那麼,你們還算是個人嗎?
歐陽家無法教給歐陽娜娜的,那就由國家來教育;一群人企圖拿別人的皮膚煉成名牌包包,或者將他人的毛髮拿到名車的頭燈前焚燒,那就由充滿智慧與正義感的公民們,來將他們從頭至尾,重新清洗一遍.
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認同道歉,但如果有一個國家,要所有人為自己的認同道歉,
你認同他們,認同他們傷害的每一個人,那,你就必須向所有人道歉.
你要如何毀掉一個人呢?
那就是在她做錯的事情的時候,瘋狂的稱讚她,憐憫她,擁護她,這樣子,不叫做溫柔,叫做殘酷.
你要如何毀掉一群人呢?
那就是在人們做對的事情的時候,瘋狂的詆毀他們,謾罵他們,制裁他們,這樣子,當下一個勇敢說出真實的人出現,他將變得格外艱難,膽怯,甚至消失,由一群自滿於犯錯的人取代.
在你頭上的是星空,在你心中的,是道德的法則.
一個人的品格,是如此不明顯,只有在進退維谷之中,才能顯現.
不要讓你的原則,像是流星一樣,稍縱即逝,不要讓你的島嶼,像是孤單的浮冰,載浮載沉,BROTHER.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茂雷 TOMOYO的贊助
【贊助神父的菸 捍衛我們的島】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
悄悄告訴她 線上看 在 律師娘講悄悄話 Facebook 八卦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非常懊悔經營了這個追蹤人數將近三十萬的粉絲專頁《律師娘講悄悄話》,甚至一度想要關閉它。這件事我很少對人家說過,相信聽到的人一定非常的驚訝。
為什麼呢?
如果是一直都在外面上班的職業婦女,應該會比較習慣,總是要在工作與家庭兩端奔波與取捨。但是從大學畢業就一直跟在老公身旁工作的我,幾乎都是以老公的人生為人生,他想做什麼,我就跟著他做什麼,也覺得這樣很浪漫,一生相許,不離不棄。
第一次,我感受到所謂的「自我」,就是從出版社邀請我出書開始。我還記得,那時非常害怕面對人群的我,還拉著我老公,陪我一起去跟出版社的社長與編輯開會,整個討論過程,也幾乎都是老公在說話。
後來,因為主婦鋼鐵般的意志力,我利用每天孩子睡著以後的深夜時間,在二個月內,把第一本書硬是生產出來,覺得終於完成人生代表性的挑戰之後,我才發現,真正的考驗才要開始。原來,作者的工作,並不是只有寫作而已。當然,如果你實力夠強,脾氣夠硬,你也可以跟出版社說,書稿交了,我的任務就完成了,賣書,就交給你們啦!
但多數的作者,都會希望自己寫的書暢銷,最少,也不希望自己害出版社賠錢嘛!所以,在新書出版上市之後,通常會盡力配合出版社宣傳,跑跑通告跟活動。
我是到第一本書出版上市,編輯通知我,接下來有哪些預計敲定的行程,才發現,事情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簡單,起碼之於我,寫稿不難,但是要面對跟外界的接觸,卻是我最大的弱項。
不管是第一次的新書發表會或是上廣播節目通告,都讓我緊張地幾天前就輾轉難眠,壓力指數爆表,過程當中,也像被蟲咬一樣,希望趕快結束。我後來才知道,有一種人格特質,叫做內向人格,這樣的人,不擅於社交與熱鬧的場合,需要獨處及和自己對話,一旦被迫要面對人群,就得有說服自己的強烈理由,才能讓自己融入其中,但終究算不上自己喜歡的事。
雖說不喜歡,但我的個性總是這樣,要做就認真做,盡量與別人配合,結果,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看似追求自我的實現中,漸漸和那個「本我」,越走越遠。
一直到不小心懷了貝貝前後,我因為忙碌、睡眠不足及賀爾蒙分泌的變化,患了產後憂鬱症,才開始思考,前幾年,我努力追求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價值,它是未來我還想要的嗎?
我雖然不是專業的身心科背景人員,但畢竟自己走過一遭,實實在在體驗過什麼是憂鬱症(據說這病還不會好,只能選擇與它共存),所以先簡單說,起碼對我,它是逼迫你價值感低落,覺得自己什麼都很糟糕的中邪狀態,當然,患了憂鬱症還會有其他各種奇怪的鬼打牆行徑,容我以後跟大家慢慢分享。
在憂鬱症最嚴重發作的那段時期,我曾經覺得,就是因為經營了這個高人氣的粉絲團,才讓我壓力這麼大,責任這麼重,又常常跟我老公吵架(這是秘辛。既是秘辛,大家就沒得聽~哈哈),如果讓我回到以前單純的家庭主婦生活多好,那麼,是不是只要我關閉這個粉專,一切就會回到像過去那樣美好?只是,雖然幾度深刻地有這樣的想法,但畢竟生病的我,還是有尚存的一絲理智在,知道現在的自己有擔子在身,不能做這麼任性的事情。
不過後來有一次,我跟一位好朋友聊到這個心境的變化,她告訴我:「就算妳關閉這個粉專,一切也回不去了,妳不會再是以前的妳。」我當時很震撼,所以,我再也找不到過去單純美好的日子了嗎?
我很感謝這位好朋友,在我生病發作的期間,總適時給我很受用的支持,至今她在我憂鬱症我說過的話,還常常迴盪在我腦海裡,讓我用另一種外向人格(也就是我老公)的想法來反思。
「其實,每個人在人生各階段都在變化,只是變多變少,過去契合的人未來不見得契合,但這也沒什麼不好,就學著用新的模式繼續相處下去。」她當時大概跟我說了這樣的話。
我又想起,有一次我跟出版我第一本新書的社長及挖掘我出書的編輯餐敘時,她們跟我說:「妳不知道妳變超多的嗎?以前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妳躲在妳老公身後,都不敢說話,現在不只人變漂亮了,個性也獨立許多,我們常常在討論,妳老公都不會擔心嗎?」
一句話驚醒我夢中人啊!
原來當活在我自己如夢幻般的人生際遇中時,都沒有想過,我這些變化,帶給我老公的衝擊(愛面子的他一定不承認),然而,為什麼我自己沒自覺?我想說出來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根本認為我沒有變啊!一樣是那個不怕困難遇到什麼怪就打,遇到什麼苦就吃,外界繁華與我何干的家庭主婦啊!可能我這幾年的際遇實在太傳奇,所以大概沒人相信,搞不好包括我老公,我其實還是那個不愛人群,最喜歡的事就是跟小孩在床上纏綿打滾的林靜如。
可是,人生階段不同,你也會對自己有不同的要求,孩子會長大,你不能總是賴著他,老公可能會生病,你不能總要靠他照顧你,而不管是跟你再親密的人,都會有他們需要的空間,你得學會有時候要一個人,不要帶給別人困擾與負擔,而你也希望,你在親愛的人眼中,是豐富精彩而多元的,雖然看似不好掌控。
總之,一句話,家庭主婦的斜槓人生,不只是多一個收入而已,而是面對自我與家庭間,數千萬個取捨與衝突,得有強大的勇氣與決心,如太平洋般的處世智慧,才能應對得宜。(老公~你是最棒的,你是我天和地!<——就像這種)
把我當作標竿的主婦們啊!(我老公都很愛 笑 說我是主婦明燈),我跟妳們說,不容易呢!妳要是做不好,老公會說,妳還是好好的在家煮婦帶小孩就好,妳要是做太好,老公一臉複雜的情緒,你都不知道今天的晚飯該不該好好煮,萬一不煮飯,他心中的小劇場可能會是覺得妳是想翻天膩?
總之啊!這些困難,我最近在一本書《雙薪家庭進化論》裡,看到有趣的解讀。
「打造神隊友,成就彼此的愛情與事業。」
「美好而成熟的伴侶關係,不是你輸我贏,而是成就彼此。」
這本書的作者將夫妻關係發展分為三個轉變期:
第一次轉變:蜜月期過後
第二次轉變:中年危機
第三次轉變:空巢期
我來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這個「夫妻關係進化論」。
第一次轉變:蜜月期過後
以前只要吃喝玩樂談戀愛過日子的兩個人,開始要面對成立家庭後生活中種種的壓力,最主要就是經濟來源跟育兒的工作,煩惱也變多了,很多現實的問題必須要妥協跟讓步。譬如,如果兩個人都要上班小孩生病了,誰來請假?或是房子登記誰的名字?家庭費用怎麼分擔?
這時候,兩個人的課題,不應該在要聽誰的,誰比較愛誰,而是放下情緒,常常開家庭會議,討論如何解決共同的難題。
第二次轉變:中年危機
到了中年,經濟或許穩定了,但是一些生理上的變化,以及對生命走到中途,很容易讓你對過去的選擇感到困惑,對方真的是適合我的人嗎?我現在做的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嗎?未來我的方向在哪裡?這時候很多人不是外遇就是出走,可說是婚姻最大的考驗,不過,也是出現一個機會讓兩個人的關係走向一個新的格局,改變不是壞事,重要的是,我們要給對方足夠的時間、空間與包容,讓彼此思考對方要的是什麼?我們又能夠給對方什麼?有沒有共同的目標可以努力?如何同時能保有自己,又要照顧到我們,是雙方不停要思考的。
第三次轉變:空巢期
孩子大了,我們可能已經存好了退休金,少掉了很多壓力,但人生想要完成的事,在有限的歲月裡,都有辦法做到嗎?其實,想做的永遠做不完,不如一起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大人吧!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我們都有機會,成為自己眼中最好的人。
希望這些分享,能對走在不同階段的夫妻有幫助喔!
找律師娘聊天請加入LINE
https://line.me/R/ti/p/%40womengo
可道律師事務所在各地區(三重、台北東區、基隆、桃園、苗栗、新竹、台中、彰化、台南、高雄)都有律師駐點免費法律諮詢喔!
快來預約吧→https://lihi1.cc/8KVPg
預約電話(02)29761611
可道1890線上狀紙生成器,自己寫狀不求人
https://1890.tw
悄悄告訴她 線上看 在 貝殼放大 Backer-Founder Facebook 八卦
【來自貝殼放大執行長 #林大涵 的一封信】
我的朋友們,和曾經參與過群眾集資的你,
請借我三分鐘分享這幾年來我們碰到的挑戰,
以及一件重要的事情。
--
#你相信群眾集資嗎
「寫寫文案就能割大批韭菜,佩服佩服。」
「噢,眾籌(集資)就是在圈錢,沒什麼道德可言。」
「做眾籌還能被選進名單裡?你不簡單哪。」
「這行業遲早會被整改的,早點做別的,別投入太深。」
2016 年,跟安婷一起參加富比世名單在新加坡的發布會時,英文不好的我一直躲在她背後,好不容易在頒獎會場滿滿的菁英裡找到一群操中文的獲獎者,進去自我介紹完,得到的回應讓人除了錯愕,還是傻眼。
「原來集資產業在台灣以外的中文圈是這樣被評價的。」
「幸好,在台灣的人不會這麼想。」
幾年過去,即使優質的專案一點都沒有變少,
但對於集資,輿論的風向悄悄改變了。
不論在論壇或社群網站,一看到集資相關的文章,
下方很快就會出現許多嘲諷和不看好的尖刻評語。
作為最早投入也投注最多資源的產業從業者,看了的確非常受傷,但遺憾的是,這些負評和冷言冷語,還真的不是沒有根據。
⚠ 淘寶貨變成了平台的主旋律 ⚠
2020 年,集資平台上的原創專案正式被非原創超車,
超過一半的金額來自於進口、代理和貼牌產品。
⚠ 假限時限量變成被鼓勵的SOP ⚠
明知有假卻宣傳的規格、不斷加開的假限量、
喊了最後倒數後又「好評延長」,提案者被鼓勵無所不用其極。
⚠ 發生爭議卻被放生求助無門 ⚠
延遲出貨、品質爭議、贊助爭議屢屢登上媒體
提案者神隱、業者消極處理,非得要走上法庭才有人理你。
進口好產品,沒有錯。
認真的行銷,沒有錯。
集資有不確定性,很難一切照預定實現,沒有錯,
如果一切都「沒有錯」,那又是因為誰、因為什麼原因,
讓理應充滿正向期待的群眾集資,
變成了看似爭議滿滿又不負責任的吸金產業?
我們還能相信群眾集資嗎?我們能怎麼做?
--
#比起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不如用自己的行為改變他們
七年前,在 flyingV 任職的最後幾個月,達到工作量的最高峰。
同時間三十個案子在線上、以及差不多同樣數量將上架和待結案的專案。
看到許多很棒的專案創意,
但自己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協助專案好好的推進,
是當時最痛苦的事情。
雖然有向公司提出建立「顧問部門」的提案,
但在離開前都沒能實現。
沒來得及實現的想法,很快就有了機會,在許多貴人的協助和支持下,貝殼放大終於成立了。
一群由平台和相關行業出身,對群眾集資有著高度期待的年輕人,選擇了不同於平台的另一條路,把時間、知識、專業投入在精緻而負責的完成每個群眾集資專案裡。
七年來,貝殼放大參與的案子只佔了台灣總量的十分之一,累積的總金額卻有將近一半。
執行過的專案不是沒有遲到,但沒有不到的回饋,不是沒有瑕疵,但沒有被忽視的爭議。
感覺起來蠻不錯的,不是嗎?
這個超出市場平均五倍的成果,卻可以說是理所當然。
幾乎所有貝殼放大參與的專案,都花上了從前在平台時期工作時絕對無法想像動輒數百上千小時的奢侈人力。
評估國內或海外市場、從頭開始梳理客群與邏輯、製作內容素材影片網站、宣傳推廣策略擬定和執行、到後續的客服與履約跟進等等,我們盡力把每一個專案當成自己的作品來經營,絕大多數時候也收獲了彼此都滿意的成績。
從創立到現在,「集資顧問」這個產業曾經稀缺的角色,如今已經開始有了許多不同的選擇。彼此專長領域各有不同、執行專案風格各異,但我相信,僅以顧問角色來看,貝殼放大無庸置疑的是最全面、最專業、能同時以高道德標準行事又能達成商業目的的最好選擇。
為了繼續透過群眾的力量,讓有價值的事物得到更好的機會,我們更進一步的與文策院共同成立創投(天使放大)、整合行銷(加貝)、貿易進出口公司(海龜),也即將在下半年開始開展實體店面,繼續打通整個產業鏈乃至於產業圈。
我們一直努力,希望能尋找既務實又聰明的方式改變這個日漸複雜的產業與市場。但,三年來不論是公開或私下的倡議停止不當的宣傳行為、鼓勵提高篩選基準和後續處理的積極性、又或自己發動具體案例示範沒有道德負擔的行銷方式,在遲遲沒有得到平台方的認同、響應下,成果坦白說都相當有限。
我們所看到的狀況,一天一天日益增長,
我們所身處的產業,正面臨關鍵的叉路。
於是,今年年初,我們決定要成立新的集資平台,
並在第一季開始邀請了近百組優質提案者,舉辦閉門說明會分享平台成立的初衷、理念和核心機制,希望用務實的方法,獎勵做好事的人、解決既有的難題,實現理想的目標。
--
#因為我幸所以我信
投入群眾集資近十年,就像一場夢。
熱血紛擾彷彿還在昨天,回頭一看已經走的這麼遠。
火箭的阿伯,當上了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手機隨身碟,被蘋果高層譽為台灣之光;
獸醫的鮮乳,變成了最被信賴的乳品牌;
南澳的茶樹,落地五年後終於成熟長大。
中文的字型,迎來前所未有的開發盛況;
台製工具機,成為全球創客的第一選擇;
網路脫口秀,北流錄影票能被瞬間秒殺;
齊導的理念,在淡水的紀念館靜靜傳達。
月釀杯的誕生解放了台灣法規、
紀錄片透過集資宣傳成為了常識、
教科書要有美感變成出版社的標配、
瑞莎有了群眾支持完成了韻律體操場館、
掃海機器人的概念被上市櫃公司支持肯定、
臺灣吧的角色甚至成為大型建案的主要號召。
從台灣到國際,
從在土耳其興建中心到在尼泊爾種植教育,
群眾力量不只支持在地許多夢想,
也真正實踐了國民外交的定義。
從科技到設計,
環保概念商品、大型家具再到遊戲出版品,
學生的作品除了得到第一桶金,
更變成了各個通路上暢銷的商品。
那些被認為很難實現的事,
如今以更好的方式一一實現了。
數以千計的專案、幾十億的累積金額、上百萬的贊助人。
有幸能參與其中的半數以上,是何等幸運。
我衷心希望,在這個領域裡努力的夥伴能把這樣的幸運和滿足帶給更多人,而不只是把自己的資產建立在外部的成本上。
說明會上,遇見了許多提案者,聽到了許多感動的回應,知道產業很多的問題跟狀況,其實其來有因。
一直以來的堅持,是有意義的,
一直以來的行為,是被看見的。
幸好我們沒有改變過,
幸好我們決定要改變。
--
#往對的路走就不怕人多
昨天深夜很多朋友敲我,告訴我:
「有平台搶先發佈了你們提倡的計畫、主張是全台首發。」
「你們的優質提結案制度被抄走了,這樣不會太委屈嗎?」
不算太委屈,因為這證明了這些行動終於產生的影響,如果我們不推出平台,這些事情很有可能都不會發生。
制度沒有專利,更多人做也不是件壞事。無論如何,都非常高興嘖嘖跟進了這個艱難的決定。
我們彼此心中都很清楚,這些問題的起源和改變的契機是因為什麼原因開始的。而要扭轉過往選擇種下的因,還需要更長的時間證明。
九年前,我參與的第一個集資平台就要成立。
九年後的今天,貝殼放大即將成立一個新的集資平台。
除了針對優質的提案結案當然的獎勵外、這個產業還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從機制、認證、服務到前後台工具等等,我們已經準備好了,敬請期待。
歡迎繼續跟進每一項我們想改變的事情,
也鼓勵 flyingV 和所有從業者一起加入。
期待從此之後,這個產業比拚的將不再是下限,
而是比誰能帶領大家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而我們會一如既往的願意比別人走得更快一點。
https://landing.wabay.tw/
謝謝看到這裡的你,希望你也跟我們一樣對未來的日子充滿熱情。
期待你能把這段話分享給同樣對群眾集資仍然有所期待的朋友們。
#挖貝
#貝殼放大
#群眾集資
▬▬▬▬▬▬▬▬▬▬▬▬▬▬▬▬▬▬▬▬▬
🙌🏻 追蹤 #貝殼放大,告訴你更多集資新知!🐚
我們也有 YouTube:https://backme.tw/ref/bfyt/
Instagram 追起來:https://backme.tw/ref/bfig/
悄悄告訴她 線上看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評價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

悄悄告訴她 線上看 在 悄悄告訴她- 電影 - PttPlay線上看 的八卦
悄悄告訴她 劇情:|1080P|陰鬱炙熱的夏天裡,泳隊的兩個少女文綺和曉安總是形影不離。比賽在即,文綺所面臨的壓力,讓彼此的關係產生了細微的變. ... <看更多>
悄悄告訴她 線上看 在 【悄悄告訴她】/ Swimming in the Dark - YouTube 的八卦
悄悄告訴她 / Swimming in the Dark學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碩士班片長| 25分鐘陰鬱炙熱的夏天裡,泳隊的兩個少女文綺和曉安總是形影不離。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