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又來了!勁呀 張達明(法律學者)!梁振英,快啲入稟啦!
以下是我(張達明)剛在梁振英面書的留言:
梁先生,首先多謝你繼續容許我在你的面書上留言。近日留意到你因為鍾劍華博士所寫的評論文章(https://bit.ly/2MWz1Gk),已連續向他發出兩封律師信,更於日前正式入稟控告他及立場新聞誹謗,你的舉動令我深感不安。
早前我接受「天下為公 Wolf-Hunting」(https://bit.ly/2NgSWfH ) 的訪問,就你收取UGL合共400萬英磅報酬一事提出質疑及作出評論,就此事你亦曾經於三個月前(即2018年5月18日及21日)向我發出了兩封律師信。我一直沒有回應你的律師信或公開這件事,在這期間我亦沒有合適的機會再就UGL事件作出任何公開評論,雖然我並沒有按照你的要求而撤回有關評論,但你亦沒有再進一步控告我誹謗。
我深感不安是因為我擔心會不會是因為我的沉默而令你認為發法律信這招數奏效,可以令學者噤聲? 當鍾劍華博士無畏無懼地公開反駁你的律師信時,會否因此而令你向他窮追猛打,不惜透過民事訴訟控告他誹謗? 我絕對不希望因為我的沉默而連累鍾劍華博士及立場新聞。
我現在選擇公開事件,向你直言進諫,因為我知道作為法律學者,面對香港的言論自由受到衝擊時,我是責無旁貸。
我仍然未有機會看到相關的訴訟文件,但我看過你的律師在律師行網頁上所公開於2018年8月14日向鍾劍華博士及立場新聞發出的律師信 (https://bit.ly/2wd7AhT; https://bit.ly/2w9AVd4),我不知道你所獲得的法律意見是什麼,但似乎你並不清楚香港誹謗法律就「公允評論」這抗辯理由的規定。容許我在此向你清楚解釋,希望你明白之後,可以停止不必要的無理訴訟及節省出律師信的金錢。
以下是終審法院就 鄭經翰及林旭華 對 謝偉俊一案在2000年就「公允評論」這抗辯理由所頒下的權威案例(https://bit.ly/2NjwGCe)的重要內容:
1. 終審法院清楚強調:
「言論自由(或發表自由)是一項對香港這個文明社會極其重要的自由,並獲《基本法》(第27條)給予憲法保證。作出公允評論的權利則是言論自由的一項最重要元素。
在一個極度重視言論自由並藉憲法保證保障言論自由的社會中,法庭在考慮和推進普通法原則的發展時不應按照狹義處理“公允評論”抗辯:見案例Eastern Express Publisher Ltd v. Mo Man Ching (1999) 2 HKCFAR 264第278頁。法庭應採取寬鬆的方法,以協助全面體現對關乎公眾利益的事宜作出公允評論的權利。」
2. 終審法院解釋「公允評論」這抗辯理由背後的理念在於「保護及促進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均有自由對關乎公眾利益的事宜作出評論,不管他們的動機為何。」 因為「不受約束地談論公共事務及參與公共事務的人士,是針對不負責任的政治權力的基本保障。」
3. 終審法院清楚指出,就「公允評論」這抗辯理由,「信念是否誠實,乃是關鍵所在。受到怨恨、敵意、損害他人的意圖、製造爭端的意圖或其他動機(不管是何動機,亦即使它是主要或唯一動機)驅使,本身不會使此項抗辯無效。」
4. 終審法院舉例說,「一名政客或記者真正相信一名部長不值得信任及不適宜擔任部長一職,且亦有事實足以令一名誠實的人持有該看法。該名政客或記者基於私人恩怨(源自過往一次真實或想像中的侮辱)而說出其看法,意圖損害該名部長。」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法院亦「絕不認同有關法律應容許該名部長獲得補償。」
5. 終審法院亦指出,「公允評論」容許「批評者在譴責其所反對的事情時,無須拐彎抹角,他有權以辛辣的筆觸作出合法的批評。」
6. 故此,即使有關評論是帶有誹謗性,只要是「建基於事實的、是在其讀者可自行判斷其內容是否正確的情況下作出的」,以及「是可由一名誠實的人持有的,不管該人可能如何偏頗及其看法如何誇張或固執」,除非原告人能夠證明被告人並非真正相信其所表達的意見,否則便不會構成誹謗。
7. 雖然普通法的案例傳統上選用了「公允評論」(fair comment)這名稱,但更為準確的法律表述,應該是「真誠評論」 (honest comment),因為關鍵並不在於該誹謗性評論是否合理或公允,而是在於評論者是否真正相信他所表達的評論。
8. 在終審法院所引述的另一英國上議院權威案例Horrocks v. Lowe [1975] AC 135,Diplock 勳爵就評論者是否真正相信他所表達的評論有以下的論述:
“In ordinary life it is rare indeed for people to form their beliefs by a process of logical deduction from facts ascertained by a rigorous search for all available evidence and a judicious assessment of its probative value. In greater or in less degree according to their temperaments, their training, their intelligence, they are swayed by prejudice, rely on intuition instead of reasoning, leap to conclusions on inadequate evidence and fail to recognise the cogency of material which might cast doubt on the validity of the conclusions they reach. But despite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mental process by which the belief is arrived at it may still be ‘honest’, that is, a positive belief that the conclusions they have reached are true. The law demands no more.”
此外,終審法院在Eastern Express Publisher Ltd v. Mo Man Ching一案的裁決(https://bit.ly/2Pa2JVN ),亦清楚體現「公允評論」這抗辯理由的具體應用。該案涉及毛孟靜於香港電台節目「傳媒春秋」說出以下這句話: 「咁但係吓吓人地即嘅係咁倚提到吓你,你都話好唔滿意,話要告你,咁即係好似想嚇人叫人收聲咁喎。」原審法官基於上文下理裁定這句話是針對原告人東方報業集團,並且帶有誹謗性,大致上的意思是,每當有人負面地提及原告人,原告人不單會動輒恐嚇採取法律行動,而且原告人希望藉此令人害怕,以致噤聲 ("was not only that the Plaintiff was prone to threaten legal proceedings whenever it was mentioned, even incidentally, but also that the Plaintiff wanted to frighten people into keeping their mouths shut")。但原審法官仍然基於「公允評論」這抗辯理由而裁定原訴人敗訴,需要支付被告人的訴訟費,而最後終審法院亦確立原審法官的裁決。
你的律師於2018年8月14日向鍾博士發出的律師信指控他誹謗的一個主要基礎,是你及相關人士當時已經即時公開駁斥其他人就「小桃園飯局」事件對你提出的類似指控,故此你認為鍾博士仍然故意重複這些指控是錯誤及惡意地誹謗你。(“Despite the fact that Mr Leung, other related parties and the Government, had immediately and publicly refuted similar allegations made by others at the time, you deliberately repeatedly those wrongful allegations in your Article.”)
梁先生,恕我直言,似乎你並不明白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的法律與內地有別,香港的法律並不是政府或領導人「說了算」,若市民不接受政府或領導人的解釋而繼續提出反對或質疑,便會被抓、被告。香港法律是保障言論及思想自由,市民絕對有權不接受政府或領導人的片面之詞,繼續提出有事實根據的評論及質疑,並不會因此便構成誹謗。
事實上,你發給我的兩封律師信似乎也是同出一轍。你似乎認為只要你不斷重複你過往公開的聲明,片面及選擇性地披露一些資料或引用一些媒體報道,便足以證明我沒有任何理由就你收取UGL合共400萬英磅報酬一事繼續提出質疑及作出評論,否則便是惡意誹謗你,令你受到傷害 (註:你的律師聲稱我的言論令你受到傷害 “Your above assertions have injured Mr Leung”)。事實上,你從未具體回應我於去年五月向你提出的質疑(見 https://bit.ly/2BLoklx ; https://bit.ly/2NmtPbp ),你亦一直拒絕披露相關的文件,亦不願意到立法會作出公開解釋。
我不想在此多費篇幅具體回應你給我的兩封律師信,但我鼓勵市民親自觀看你指控我誹謗你的香港01的公開報導(https://bit.ly/2MEWTOu)及約7分鐘的公開短片(https://bit.ly/2NgSWfH),我相信市民絕對有能力判斷究竟我的言論是否構成誹謗及是否符合「公允評論」這抗辯理由。根據香港的制度,被告人有權在民事誹謗的訴訟中選擇交由陪審團審理案件,充分展現「公道自在人心」。市民亦可以看看我及其他媒體過往提出而現時仍是公開讓人參閱的相關質疑及報道(例如:https://bit.ly/2BLoklx ; https://bit.ly/2NmtPbp ; https://bit.ly/2N1OH7N; https://ti.me/1ngCgGw; https://bit.ly/2MHWt9Q ; https://bit.ly/2nNU5QW ; https://bit.ly/2L7GEo0)
若你認為我或其他人對你的評論並不公允或不正確,歡迎你公開作出具體回應及提供相關資料。在UGL事件,我亦建議你具體回應我於去年及今年5月向你提出的質疑(見 https://bit.ly/2BLoklx ; https://bit.ly/2NmtPbp ; https://bit.ly/2NgSWfH),最好是到立法會成立的專責委員會公開交代相關資料及文件,並接受質詢,以釋除公眾的疑慮。
最後,你應該明白,你已經不再是香港的特首,而是貴為國家領導人的全國政協副主席。希望你以後不要再在香港高度自治範圍內的事務上指點江山,以避免特區政府為難及削弱特區政府的管治;不要再為香港的言論自由設下紅線。我懇請你願意身體力行,落實國家憲法第41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的規定,協助國家全面落實總書記習近平在2013年1月中共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所提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的要求。
「恩怨偏義複詞」的推薦目錄:
- 關於恩怨偏義複詞 在 黃浩銘 Raphael Wong Facebook
- 關於恩怨偏義複詞 在 無待堂 Facebook
- 關於恩怨偏義複詞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 關於恩怨偏義複詞 在 《知識快易通》複詞三兄弟 同義複詞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恩怨偏義複詞 在 生死偏義複詞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恩怨偏義複詞 在 生死偏義複詞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恩怨偏義複詞 在 生死偏義複詞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恩怨偏義複詞 在 坎坷同義複詞的評價費用和推薦,DCARD、EDU.TW 的評價
- 關於恩怨偏義複詞 在 覕相揣是什麼?小學台語考題像咒語…拼音難倒大學生 的評價
恩怨偏義複詞 在 無待堂 Facebook 八卦
【盧斯達:不滿的菁英和不滿的庶民 — 特朗普去留在中文世界的投射】
美國大選進入最後直路,香港輿論界也十分焦慮。反特派總是不忘在文章中提醒和嘲諷香港人,反正無票,為何狂熱?— 但同時很想匡正香港人的國際觀,不斷重覆提醒特朗普有多壞。報稱曾在聯合國工作的作者說,支持特朗普就是「民主歪路」,因為其「專橫腐敗」,並且「根本就是一個法西斯獨裁者」。
這裡就可以看到,「法西斯」一詞變成無限上綱的鬧人詞語,已經失去內容。特朗普嘴再賤、再有種族偏見,還是任由傳媒攻打他,他沒有關報館;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還是經常跟他過招,特朗普再自大還是要乖乖接受彈劾和通俄調查等等。特朗普也沒有搞集中營,「法西斯」是那麼輕易做到的嗎?在爭論之中批評對方是「法西斯」,在歐美語境這麼多年已經司空見慣,因為他們聽聞過法西斯,但沒真正見歷過。「法西斯」成為一個沒有內容的能指。
這種「歪風」在千禧年以後也蔓延到香港來,英美學風和傳媒的意識形態殖民,在這裡並未完結並且繼續壯大。 動輒將自己無法分析的事情形容為法西斯,反而稀釋了對真正法西斯的敏感度。真正的法西斯在東方,但因為「法西斯論者」並非普世關懷,而終究是西方中心,所以對真正法西斯通常失語或者視為 fake news。西方觀念的界限,就是自我東方主義者的世界的界限。
美國出了特朗普做總統的現象,其人稍為出格,就給滑坡成共和黨政府是法西斯政權。正如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在 DNA 上十分類似,但靈長類終究是靈長類,距離進化成人類還有很長的路。特朗普在上一次競選,策略性附和另類右翼的網絡活動,但政權到手之後就馬上疏遠他們,連班農也失去了政策顧問一職。另類右翼和白人至上者是有一套不無可笑的世界觀,但 4 年下來的實情就是特朗普不把這些神話真當一回事;在中東和伊斯蘭世界領域,特朗普將主戰的官員 Fire、著手在伊拉克撤軍、促成以色列與阿聯酋建交, 4 年下來大致上沒有正式戰爭;前國防部長馬提斯是反對特朗普的敘利亞撤兵計劃,被迫呈辭。特朗普愛說高大上的話,但實際行動卻頗為謹慎甚至是避戰。有一些選前承諾也沒有做,例如把奧巴馬和希拉莉收監,他沒有。
很多美國人 4 年前聽聞特朗普可能勝選,就跨下開口說美國將會完蛋、會離開美國,但事實上 4 年下來他們還在,特朗普在過去一屆任期並沒有毀掉美國,加州也有人說要獨立不過似乎不成事。
很多泛泛的評論總是在說高大上的話,甚麼破壞民主根基、打壓第四權,形容得繪形繪聲,但第四權不是被攻擊而是自我淪陷。西方傳媒、社交媒體封銷拜登家醜聞,儼然當起了真理部角色。他們在特朗普的「引誘」之下主動走向極端,他們反對「特朗普」被視為「非常手段應付非常時期」的手段,但自己也被捲入這種邏輯之中,要用非常手段對付特朗普和保護拜登。例如曾經聲稱「政治歸政治,科學歸科學」的《自然》(Nature) 雜誌也突然說要多講政治,落水赤搏支持拜登味濃,便是標準的雙重標準。
特朗普拜登之爭,也伸延到中文世界來。有點年紀的上一代分化得最為嚴重。很多很 vocal 的意見領袖也表態支持特朗普,或者說特朗普有點不好但總好過拜登。這個現象比起特朗普的存在,好像更引起知識菁英的焦慮和不滿。於是這「外國事務」就慢慢變成中文世界自己的意識形態對抗,「反侵派」總是不忘嘲諷侵粉水平低、沒有 (他們的) 國際視野、有尋求救世主的情結之類。然而這也許亦是特朗普總會有支持的原因,因為「建制」一直忽略他們、菁英一直沒有真正包容庶民。庶民水深火熱,但漂亮和政治正確的話語並不能真正改善其處境,於是憤怒的民眾唯有找尋其他選擇,於是民眾被視為「背叛」了真理,被視為「民粹」,但有甚麼政治不是民粹?如果前任的美國建制把事情做得好,怎會有今日的「民粹」?
中文世界的那些反共人,聽了中國融入世界之後就民主化的「美國/世界」謊言多少年?現在他們知道自己等不到,就熱烈尋求新可能。而具體上他們又真是看到在特朗普任內,情況有巨大變動,縱然任何改變都不可能是一人決定或者無中生有,必有前任甚至再前任的歷史鋪陳,但 perception is reality,讚美和崇拜也就必找一人借花敬佛。越反共反中的人就越覺得美國回到「又傾又砌」將來是一個惡夢,因為這個惡夢他們已經歷了好多年。港台人海外華人難道不是這個世界體系的長期被出賣者?有人被世衛長期無視排擠、有人在「國際條約」的監護下照樣喪失基本人權、有集中營 24 小時營業、有人的文化和歷史被一點一點地清除 — 無力一回事,但無力再被菁英建制刻意無視,就成了後者的自我實現預言 — 暴民來了。反對者是後者有份養成的。
那麼是不是如論者所說,特朗普華人粉絲只需要候選人看似反共,其餘一切價值都不重要?我不是華人所以不能代其他人答;但例如現在的情況是香港,是否香港人要符合了一個長長的進步價值列表,所有都同意了,才能關注自己想要關注的,或者對某個候選人心有所屬?對於香港這樣一個 (正如他們所說) 無票的群體,最為關心的自然就是美國對中政策,是不夠搏大、不夠進步,但難道此一人性有錯?正如美國很多人也會關心國內問題多過美國的環球策略,而投民主黨,這站在他們立場來看便十分正常。為甚麼香港人不支持 BLM,或至少保持距離,不以美國自由派大腦為自己大腦,有自己的利益立場,就要被藐呢?一個具體而複合的政治問題最後被約化為道德問題,難道「撐侵」就無資格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權利?香港人無票尚且要鬥臭,是否要接受「思想教育」?那支持特朗普的美國人是否要被排除出美國民主以外?
一些人看到海外中國民運領袖或被迫害者「竟然」支持特朗普而大呼世風日下,好像覺得所有人都要簇擁在某個僵化的「自由」版塊或陣營才是正道,這塊招牌要是真實代表利益還好,但更多時候只是關乎很多人的 ideological satisfaction?這是尊重個體的民主主義,還是一場關於權力、學術媒體話語權的較為「文明」但又更加狡黠的戰爭?傳媒去到公然封銷消息、決定人民所思所想,合乎法度?
其他地方暫且不論,就只談香港:香港的「侵粉」是不是只需要候選人「看似反共」就行?說句老實話就是:可能真係。你期望那些已被迫到旁人無法想像的處境的人,還能同等比例地關注環保、第三世界饑民、美國偷渡者、黑人白人之間的恩怨情仇?我就不會這樣強人所難,不會那麼迂迴曲折地建構一個鞭韃淪陷時期香港人的理論模型。人總可以說敘利亞黎巴嫩還更痛苦,香港人沒有資格叫苦連天;但並未到達最終絕望的人,並沒有特權去嘲笑已經進入絕望的群眾,手抱一盞微弱的孤燈,那孤燈就是全世界剩下的唯一希望。它並不是太陽,沒錯,但那是很多人步入黑暗之後手邊唯一的照明燈。人當然可以手舞足蹈地糾正 fact check:這不是真正的太陽,你們真笨;就好像你也可以說露宿者的食物不好吃卡路里高而且不是素肉 — 但那只是濫用自己知識和階級上的 privilege 來感覺良好。
恩怨偏義複詞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八卦
#影評《布魯克林孤兒》Motherless Brooklyn | ★★★★
每句「抱歉」逗你開心,痛在我心
.
身為一個妥瑞兒,很開心能夠看到自己喜愛的演員能夠創作出如此有特色,又不失優雅態度的有趣作品;《布魯克林孤兒》不僅描繪了妥瑞兒生活中種種的不便,同時也將妥瑞兒時時刻刻承受外界異樣眼光,所養成的自卑閉鎖、對自我的懷疑、對他人的虧欠等複雜又無奈的個性,詮釋地相當出色,令我感動。
.
除此之外,他也編寫出一部相當典型且精彩的黑色電影,透過不完美的主角,找尋線索解謎的同時,不斷地對人性和自我提出質疑。難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像是我們平常走在街頭上,忙碌、彼此冷漠、疏離嗎?利用妥瑞症來切入一起偵探故事,構築了對整個群體社會的觀察,獨具慧眼的視角,讓《布魯克林孤兒》整部電影散發出一種迷人的氣息。
.
故事藉由主角-萊諾艾斯洛的恩師被殺,進而帶出一場關於官商勾結的政治陰謀;特別的是,它雖然同樣描述了人們因慾望而引發殺機,卻利用政府都市更新、政策推動、以及以亞歷鮑德溫所飾演的摩沙蘭道夫,做為整起案件的重要關鍵,成功製造了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孤立感,確實跳脫了過往黑色電影的框架,對人性與道德提出了批判。
.
它的資訊量龐大,角色彼此之間的關係複雜,但故事卻慢慢地在收放之間回歸到最根本,探討人心的主題。它實際上呈現了社會群體對於多元族群的歧視與刻板印象,從故事在前半段清楚的群體對立關係,到後半段漸漸拼湊出整起事件的樣貌,萊諾到頭來是不是白忙一場?還是這個角色因為這起案件,而有所成長、改變?我想,也是本片值得觀眾們用心感受的地方。
.
有趣的是,艾德華諾頓所飾演的主角設定為混合著穢語、抽動擺頭tic症狀的妥瑞兒,讓查案的過程充滿障礙與衝突;我們也能夠漸漸發現,許多阻礙並非完全來自於妥瑞症,而是來自於「人性」;官僚制度以及政府處理公共事務上的魯莽作風,與tic的對比之下,tic反而是能夠讓主角與他人更加靠近,說來多麼地諷刺啊!
.
換言之,妥瑞症對他人造成影響明顯且直接,但片中所描述的大財團、政客、社會團體、甚至是被當作次等公民的黑人社區,則是一點一滴地累積,改變、影響著我們。那是一種伺機潛伏的威脅,我們若是不關心便會讓它逐漸坐大,當它足以影響我們的生活,那已經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外顯和內隱兩者間的強烈對比,也呼應了片名「Motherless」孤兒的意境,每個人活著都是需要他人的幫助,有形和無形之間都互相有所牽連;「布魯克林」一角所散發出的孤立感,更顯人與人之間互信互助的重要性;我們也能夠從此處的劇情編排,觀察出艾德華諾頓對社會觀察的細膩與用心。
.
而當艾德華諾頓每說出一句「抱歉」,每一次突兀的行為或是爆粗口,都讓人覺得好笑滑稽;但每一次笑聲背後,是多麼心如刀割、多麼難過卻必須要默默吞下去的無奈。
.
他被當作是怪咖,可能讓人忽略了他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洞察細節的敏銳觀察力,以及分析案情的推理能力。試著想想,我們在對任何事情時是否也常有如此的偏見,而以偏概全地替他人貼上標籤,而忽略了事情的全貌?我想這正是艾德華諾頓以自己最充滿熱情的方式,描述了一個在城市內求生的小人物故事,像紐約遞出了一封最充滿情感的情書,為戰後的50年代,許多人認為最充滿希望的黃金年代,提出自己對整個社會的觀察,關懷那些被社會時常忽略的人群。
.
而片中以都市更新背後牽扯到的利益關係,讓整部電影在探討社會群體意識的議題上,更顯有趣。全片在充滿爵士音樂的節奏下進行,讓紐約這個大城市顯得優雅迷人。但回歸現實,片中提及的都市計畫、前瞻政策、公共利益與公平正義之間的拉扯,《布魯克林孤兒》確實也將過去探討人性恩怨情仇為主的黑色電影格局更加擴大,也足以套用到當今許多國家在推動政策後引發的民怨反彈,看著電影的同時,在腦海中出現不少即視感,我認為也是本片在當今社會事件頻傳,國際局勢動盪不安的年代,能夠以古鑑今的典範。
.
由亞歷飽德溫所飾演的摩沙蘭道夫,隱射了活曜於1930年代的美國建築師-羅伯摩斯,這位首推宜居城市及交通建設的先驅者。他同時也因過於密切的政商關係,以及大量被當年批評為有歧視性的橋樑設計而飽受爭議。正如同片中所述,羅伯摩斯推動大量的基礎建設,具指標性的建築,以鞏固紐約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地為,造就了紐約後世的繁榮與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
.
說來無奈,先驅者是孤獨的,而片中的萊諾或是蘿拉也是孤獨的,他們所遇到的人事物也都是孤獨的;孤獨的背後是好是壞?透過「人」呈現了大城市下的寂寞,反應現代人的黑暗、缺乏溫度的生活,我認為也是這部《布魯克林孤兒》特別的地方。
.
整體而言,《布魯克林孤兒》找回了當年活耀於40、50年代的黑色電影,給人一種相當內斂低調,又不失優雅感性的風格。但同時也以都市更新到探討人心,由大見小的方式,來描寫人性道德的衝突與矛盾。有缺陷的主角,帶出了人人並非完美的主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影和不堪回首的過去,而模糊了黑與白之間的界線,重新對你我的生活、生命的價值觀有了新的體悟和詮釋。
.
我也非常高興電影中刻意不提到萊諾就是妥瑞症,而用許多形容詞去形容自己腦袋裡的感覺,那種越是壓抑、越是不安的無奈,說出了每位妥瑞兒的內心感受。或許是因為當年妥瑞症的話題並沒有被大眾所知,也或許在戰後工業復甦的年代,求同(齊頭式平等)的心態,讓我們忽略了關懷多元族群,而間接造成了歧視和對立。在今日多元族群開始漸漸受到重視,人們開始對自由和包容的概念有了更開放的態度,那麼我相當期待《布魯克林孤兒》這部電影能夠為觀眾們帶來更多改變。
.
.
.
《布魯克林孤兒》Motherless Brooklyn
台灣上映日期:2019-11-29
.
.
.
#布魯克林孤兒
#motherbrooklyn
#edwardnorton
#我不是工讀生
#我是你的好朋友
#XXY
恩怨偏義複詞 在 生死偏義複詞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八卦
為了解決 生死偏義複詞 的問題,作者SanjayGupta 這樣論述:. 歐巴馬最屬意的衛生署長人選白宮學者、CNN首席醫療記者OpenBook年度生活書《大腦韌性》作者桑賈伊. ... <看更多>
恩怨偏義複詞 在 生死偏義複詞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八卦
為了解決 生死偏義複詞 的問題,作者SanjayGupta 這樣論述:. 歐巴馬最屬意的衛生署長人選白宮學者、CNN首席醫療記者OpenBook年度生活書《大腦韌性》作者桑賈伊. ... <看更多>
恩怨偏義複詞 在 《知識快易通》複詞三兄弟 同義複詞 - YouTube 的八卦
《知識快易通》複詞三兄弟──同義複詞、 偏義複詞 及反義複詞ft. 林伶老師 · Comments. ... <看更多>